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喜欢蜻蜓的人,每当他来到海边,总会有大片的蜻蜓飞过来跟他玩,数以百计,前后左右全是,玩上一整天也不离开。他父亲也很喜欢蜻蜓,就对他说:“听说蜻蜓都跟你在一起,你把它们捉来,我也要玩一玩。”这人第二天到了海边,一只蜻蜓也没有飞来。
    古人写的寓言故事往往带有讽刺成分,这里讲的蜻蜓实际上暗喻的是人才,而那个拿蜻蜓当玩物的父亲则是用来讥讽那些不懂得欣赏人才、使用人才的君主,他们当然也就没办法吸引到真正的人才了。
    不过故事里有一点倒是没有讲错,那就是蜻蜓这种昆虫确实很喜欢成群结队活动,有时候也真的喜欢绕着人飞来飞去。闷热的夏天水边,像小型武装直升机群一样的蜻蜓铺天盖地而来,就像一片乌云,这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了。
    蜻蜓也是一种很自在的昆虫,它的体形在昆虫界几乎没有敌手,高高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捕食蚊虻之类的小虫,也很少有鸟类捕食者愿意冒险去捉它。所以《战国策》中记载,庄辛曾对楚襄王说:“王独不见夫蜻蛉(蜻蜓的异名)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然而自从有了人类的熊孩子,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随便来一个“五尺童子”,就能用丝网或黏胶把它逮住,拴上绳子当超小型航模一样玩,玩腻以后丢在路边,沦为“蝼蚁食也”。
    一起来了解蜻蜓吧
    在我小的时候,夏日晚饭后的娱乐逃不出抓知了和捏蜻蜓两项。知了自不必说,无论是捡壳卖钱,还是油炸加餐,都是不错的选择,甚至有段时间,我的暑假作文都是知了羽化观察报告。蜻蜓就略有不同,白天蜻蜓极为灵活,又多活动在水面上,自然很难抓到。到了半夜,伸手不见五指不说,即使是熊孩子的我也要睡觉而不能出门,所以自然也谈不上和蜻蜓有啥第三类接触。但是在夏日的黄昏,只要在池塘边的植物上多观察,你就能发现不少两对翅膀合拢睡大觉的蜻蜓。这时候只要缓缓地靠近,捏住翅膀,你就能收获一只会动的蜻蜓。当然,要想多抓一些,还是用捕虫网比较好。
    蜻蜓是一类令人沉迷的生物,尤其是在阳光之下,它有着难以言喻的瑰丽之美。它的巨大复眼与全身的外骨骼在阳光下有着斑斓的金属光泽。特别是复眼,当你凝视着它时,总会有一种仿佛注视着外星生物的不真实感觉。至于那略带钩刺的足、网格状透明的翅膀以及那几乎感觉不到的重量,更为其添上了一种虚幻之感,让人在近距离观察时,不由自主感受到造物之神奇。
    蜻蜓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蜻蜓目,这是一个分布广泛且数量巨大的物种,虽然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蜻蜓都长得差不多,但其实蜻蜓的已知种类超过5000种,无论是颜色,还是大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就像大飞机、小飞机、双翼机、超声速飞机一样,在外观上,我们还是很容易将其认出来的。
    蜻蜓目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昆虫,也就是俗称的“豆娘”,它跟蜻蜓相比,体形上瘦小很多,翅膀也比较短小,但是复眼和翅膀的模样相差不大,只是更为艳丽而已。
    蜻蜓也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生物,三亿年前石炭纪曾出现过一种巨型的有翅昆虫,名叫巨脉蜻蜓(meganeuramonyi),不过它虽然跟蜻蜓长得很像,但并不是真正的蜻蜓。就和当时所有的巨型生物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史前巨无霸的风采,我们只能在化石上窥见一二了。
    巨脉蜻蜓之所以能够长到那么大,与它独特的呼吸系统和外骨骼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昆虫独特的支撑结构(外骨骼,而非内部支撑),以及奇异的呼吸方式(通过外骨骼上的气门或者直接透过皮肤),使得其大小更多地取决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而非重力因素。在一个对蟑螂的实验中,科学家通过在不同氧气含量下同类蟑螂在多代繁殖后体形变化得出结论,含氧量的确影响昆虫体形,含氧量越高,昆虫的体形越大。因此,在现在,我们需要担心的是昆虫过敏,而非虫族入侵。
    蜻蜓的幼虫——水虿
    蜻蜓的生命早期非常漫长,也非常有趣。它从水中出生,长大之后来到空中,最后尸体又多半回归陆地,可谓海、陆、空三栖。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蜻蜓在水面上停留,把长长的尾巴放到水面点上一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蜻蜓点水”。很多人以为它是在杂耍,实际上,这却是它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产卵。古人很早以前就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比如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宋代李之仪的“绿水满池塘,点水蜻蜓避燕忙”,等等。
    不过也有一些蜻蜓会选择将卵产在水上的植物组织内,甚至还有的爬到水面下去产卵,整个过程中,雌蜻蜓浸在水中可达一小时以上。这些不同的产卵策略,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卵和幼虫的成活率,实现种群繁衍扩大的最终目的。
    蜻蜓的幼虫在水中长大,我们称之为水虿(chài)。虽然它长得像昆虫,动作像昆虫,的确也是昆虫,但它却是用鳃在水下呼吸的,只是水虿的鳃位于直肠里面,跟鱼类大不相同。蜻蜓的幼虫期非常长,有两年或者两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水虿的生活与觅食都是在水中的。在这段时间里,水虿会经历11次左右的蜕皮,在体形逐渐变大的同时,食谱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开始的时候,水虿只能捕食些水虱之类的小型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到了羽化前的最后几个阶段,蚊子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长得不够粗壮的小鱼都是它的盘中餐。
    水虿也是一种常用的家庭景观鱼池昆虫,无论是长达两年以上的使用期限,还是清理水中的有害生物(尤其是蚊子幼虫)的高效,最后还能欣赏一下水虿的蜕皮与最后蜻蜓在水面羽化的过程,简直完美。
    蜻蜓对蚊子有着深沉的爱恋。蚊子的幼虫孑孓是蜻蜓幼虫水虿最好的美味;好不容易从水里出来了,也不过是从潜艇战变成了空战,从核潜艇殴打潜水钟变成了超音速打双翼机,仍然要被蜻蜓捕食,简直一物降一物。
    蜻蜓的繁衍
    除了外观漂亮之外,蜻蜓交配的时候也非常有少女心。蜻蜓从水世界中离开后寿命很短,小型豆娘一般只能活十天,一定大小的蜻蜓一般能超过两个月,整个蜻蜓目能活过一年的只有两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蜻蜓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交配。
    雌雄蜻蜓交配时的姿势很有趣。见到过蜻蜓的人都会对它那个如同大头钉一样的体形感到惊奇,蜻蜓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我们可以在上面看到清晰的一节节的腹板,而第二、三节腹板上,就是蜻蜓交配器所处的位置。因为交配器位置的独特,所以蜻蜓的交配姿势也很独特。要是时候恰到好处,我们其实是可以在空中或者池塘边的植物上发现正在进行“虫伦大事”的蜻蜓的。
    一般来说,都是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握住雌体的头或前胸,然后诱导雌蜻蜓的腹部向前弯曲,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贮存精子的器官,这样就可以进行交配了。蜻蜓的交配时间因品种而异,既有几秒钟的快枪手,也有长达数小时的缠绵悱恻。加上不少蜻蜓交配时头尾相交中间分离的形状很像一个爱心,因此还颇受不少青年情侣的追捧。
    可能是因为这种美型形象,蜻蜓在我国古代也颇受追捧,很多诗词都和它有关系,比如说进了教科书要求背诵篇目的就有宋代杨万里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及刘禹锡的“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等等。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蜻蜓吃荤,但也是一种喜欢植物的昆虫。
    除了文化意蕴以外,蜻蜓在现代科研技术之中也有不少用处。比如蜻蜓那巨大的复眼就令科学界分外着迷,由此产生了不少颇有实用性的发明,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复眼照相机就是典型,据说高精尖的相控阵雷达也有借鉴。此外,蜻蜓对于航空器的改进也功不可没,无论是直升机的悬停降落,还是固定翼飞机飞行时颤振问题的解决,都与之密切相关。小小蜻蜓也有着大智慧呢!
    战国蜻蜓眼琉璃珠:湖北省荆州市楚墓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由于其外形酷似蜻蜓的复眼而得名。
    碧伟蜓
    拉丁学名:anaxparthenopejuliusbrauerinsect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蜻蜓目,蜓科,晏蜓属。
    常见飞虫,分布于中国南北方大部分地区。肉食。

章节目录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安迪斯晨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迪斯晨风并收藏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