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记载,远古时期的四川地区有一位蜀国国王,名叫杜宇。他教当地人民种植庄稼,很受大家的爱戴,有一个尊号,叫“望帝”。在他的晚年,突然发生了洪灾,一位名叫鳖灵的贤人站了出来,帮助大家治水。因为他的功绩,水患治理完成以后,杜宇就把王位让给了鳖灵,自己退隐而去。
然而没多久,四处传出流言说杜宇和鳖灵的妻子有过暧昧经历,才不得不让位。闲居的杜宇又急又气,在悲愤中抱憾而死。死后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鸟儿,每天悲伤地痛哭,哭得流出了鲜血,最后把山坡上的花儿都染红了。怀念杜宇的老百姓们就把这种鸟叫作杜鹃鸟,把这种漂亮的红花叫作杜鹃花。
一直觉得“杜鹃”是一个特别神奇的词,因为它不但是叫声很好听的鸟儿,还是很好看的花。
古人也常常把杜鹃鸟和杜鹃花拿到一起说事儿,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里所说的“子规”就是杜鹃鸟。这两种完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生物,因为同一个传说,便有了不解之缘。
残忍的杜鹃鸟
如果你在农村居住过,就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每年夏至过后,麦子成熟,即将种稻谷的季节,有时会听到天空中传来奇特的四声鸣叫,农民会说它叫的是“快快布谷”,也就把这种鸟叫作“布谷鸟”。这种叫声的主人就是四声杜鹃,这种鸟长得灰不溜秋,其貌不扬,之所以能让人对它印象深刻,并且编出好听的故事,多是因为它的叫声非常独特吧。
除了上面所说的四声杜鹃外,还有一种体形更大,也更常见的二声杜鹃,叫大杜鹃。它的叫声音节类似“布——谷——”或者“哭——哭——”,就像李白所说的“一叫一回”,颇有几分悲切哀婉的感觉。不管是四声杜鹃,还是大杜鹃,张开嘴巴时都能看到鲜红色的口腔和舌头,古人以己度鸟,误以为是杜鹃痛苦啼血,便给它染上了几分悲情色彩。
自古以来,杜鹃鸟的鸣叫声在文人的作品里经常代表一种悲凉、寂寞、忧伤的意象。无论是李白赠别友人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就连苏东坡也不免写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满怀着对时光流逝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每当我们在诗词中读到“杜鹃”“子规”“杜宇”“蜀魂”这些字眼时,一股巨大的忧伤都会从心头泛起。
不过与在诗词中的“文艺青年”形象大不相同,杜鹃鸟其实是一种相当凶残的鸟类,如果这些诗人深入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写出来的诗可能就会大不相同了。
有可能是技术不到位,也可能纯粹就是懒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杜鹃鸟是不会自己筑巢的。每年的繁殖季节,杜鹃妈妈就贼兮兮地到处飞来飞去,在树林里寻找已经筑巢并且产卵的其他鸟类,画眉、苇茑、黄鹂等都能被它看中。找到受害者以后,杜鹃就飞过去露出酷似猛禽鹞鹰(accipiternisus)的腹部白底褐色横纹,把正在孵卵的鸟妈妈吓跑,然后在它的巢内产下自己的卵。
因为杜鹃卵的样子和受害者卵的样子很相似,鸟妈妈回到家以后发现不了,就会把杜鹃卵和自己的卵宝宝一起孵化出来。如果小杜鹃先破壳出来,杜鹃妈妈就会趁着小鸟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它的卵推出巢外摔碎,甚至如果有先孵化出来的幼鸟,也会被它推出去暗害掉。它的义父母丝毫没有察觉这个孩子和自己长得并不像,也没有察觉自己的孩子已经死去了,仍然会兢兢业业地每天觅食带回来给它吃。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解释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说鸟类之所以给雏鸟喂食,是因为被雏鸟红色的鲜艳大嘴“诱惑”,而杜鹃宝宝的大嘴更大、更鲜艳,所以是一种超级刺激,类似于容易上瘾的强劲药物,让可怜的义父母们乐此不疲。有时候,杜鹃宝宝长得比养父母还要大很多,却仍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它们的喂养,直到它学会飞行以后,才会离开这个抢来的家,再也不回来。
以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杜鹃的这种繁殖方式无疑是非常阴险和残忍的,科学家把它比作寄生虫,管它叫“巢寄生”鸟类。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残忍的做法也是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就和绵羊吃掉青草,灰狼捕食羊羔一样。即使是真正的寄生虫,它们的寄生行为也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存方式,不能用我们人类的想法施加道德评判。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杜鹃的“巢寄生”行为,不过他们的理解和我们好像有点不一样,他们反而认为这是因为受了杜鹃前世的巨大恩惠,其他鸟类才会义务替它照看子女。比如杜甫的《杜鹃行》中说:“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杜鹃鸟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毛虫,包括某种很难捕捉的松树毛虫。它的食量很大,堪称是树木和庄稼的保护神,对我们人类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
美丽的杜鹃花
古人之所以会认为杜鹃鸟和杜鹃花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杜鹃花开放时间是在芒种、夏至前后,恰好和杜鹃鸟鸣叫的时间近乎同时。杜鹃花是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山区的一大类植物,笼统来说,凡是杜鹃花科杜鹃属的植物,都可以叫杜鹃花。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家族,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9个亚属,多达900多种植物。
明代人在《涌幢小品》中说:
杜鹃花以二三月杜鹃鸣时开……有二种,其一先敷叶后著花(先叶后花)者色丹如血;其一先著花后敷叶(先花后叶)者色差淡。
不过近代以来,博物学家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杜鹃新种。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杜鹃,多半都是经过大量的杂交实验培育出的改良新品种。
我国本土原产的杜鹃花有500多种,它们中有生长在云南丛林中、高达25米的树杜鹃,也有低矮茂密的灌木羊踯躅;花色从红到粉,从黄到白,单瓣、双瓣、重瓣各不相同。就连盛开的时间也有“春鹃”“夏鹃”之别,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所有杜鹃花都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有五瓣花。
因为杜鹃花往往成片开放,盛开时节会把整个山坡都映作一片鲜红色,所以古人又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映山红”或者“山石榴”,正如宋代诗人赵师侠在《醉桃源》词中所写的:杜鹃花发映山红,韶光觉正浓,水流红紫各西东。
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出现了杜鹃花的身影,不过貌似当时人们还仅仅把它当成是一种“毒草”,并没有发现它的美丽。说羊儿吃了它会中毒,走起来缓慢踯躅,所以杜鹃花又有了一个不是很好听的名字——“羊踯躅”或者“山踯躅”“红踯躅”,让人想起《变形金刚》中的红蜘蛛。
直到唐代,杜鹃花主要还是野生状态,甚至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诗人施肩吾的《杜鹃花词》中写道:“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让杜鹃花名扬天下的正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经写过20多首跟杜鹃花有关的诗,其中一首写给好友元稹的诗中介绍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他还是从山中移栽杜鹃花的先驱者,从那以后,才逐渐出现了作为园艺品种的杜鹃花。明清时期以后,还出现了盆栽的杜鹃盆景,甚至连北方地区也有很多人开始种植杜鹃花了。
杜鹃花和杜鹃鸟的文化史
杜鹃鸟和杜鹃花在中国文化中早已捆绑在一起。世人看到满山的杜鹃花,往往就会联想起枝头鸣叫的杜鹃鸟;听到杜鹃鸟的凄切叫声,往往也会联想起美丽的杜鹃花。当然,最妙的莫过于杜鹃鸟落在杜鹃花丛中,两者融为一体,更能给诗人们增添无穷的灵感。比如说宋代文学家晏几道在《鹧鸪天》中写的:“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一种晚春时节的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吟唱过一首让人肝肠寸断的《葬花吟》,其中最为悲切的几句也有杜鹃的身影: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不知道她这里葬的花到底是什么花?会是杜鹃花吗?
有趣的是,当杜鹃花和杜鹃鸟一起出现在诗词中时,往往会带上几分悲剧色彩。比如清末的鉴湖女侠秋瑾写过一首诗: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但是当诗人单独书写杜鹃花的时候,就往往压抑不住那种欢快奔放的兴奋心情。比如白居易的《咏杜鹃》诗就说:
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
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
看来这种悲情气氛的罪魁祸首还是来自杜鹃鸟,而杜鹃花则是无辜的啊!
(普通杜鹃)
(映山红)
大杜鹃
杜鹃花
拉丁学名:cuculuscanorusbakeri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常见鸟类,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杂食。
拉丁学名:rhododendronsimsiiplanch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杜鹃花科,杜鹃属。
常绿灌木,原产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
然而没多久,四处传出流言说杜宇和鳖灵的妻子有过暧昧经历,才不得不让位。闲居的杜宇又急又气,在悲愤中抱憾而死。死后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鸟儿,每天悲伤地痛哭,哭得流出了鲜血,最后把山坡上的花儿都染红了。怀念杜宇的老百姓们就把这种鸟叫作杜鹃鸟,把这种漂亮的红花叫作杜鹃花。
一直觉得“杜鹃”是一个特别神奇的词,因为它不但是叫声很好听的鸟儿,还是很好看的花。
古人也常常把杜鹃鸟和杜鹃花拿到一起说事儿,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里所说的“子规”就是杜鹃鸟。这两种完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生物,因为同一个传说,便有了不解之缘。
残忍的杜鹃鸟
如果你在农村居住过,就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每年夏至过后,麦子成熟,即将种稻谷的季节,有时会听到天空中传来奇特的四声鸣叫,农民会说它叫的是“快快布谷”,也就把这种鸟叫作“布谷鸟”。这种叫声的主人就是四声杜鹃,这种鸟长得灰不溜秋,其貌不扬,之所以能让人对它印象深刻,并且编出好听的故事,多是因为它的叫声非常独特吧。
除了上面所说的四声杜鹃外,还有一种体形更大,也更常见的二声杜鹃,叫大杜鹃。它的叫声音节类似“布——谷——”或者“哭——哭——”,就像李白所说的“一叫一回”,颇有几分悲切哀婉的感觉。不管是四声杜鹃,还是大杜鹃,张开嘴巴时都能看到鲜红色的口腔和舌头,古人以己度鸟,误以为是杜鹃痛苦啼血,便给它染上了几分悲情色彩。
自古以来,杜鹃鸟的鸣叫声在文人的作品里经常代表一种悲凉、寂寞、忧伤的意象。无论是李白赠别友人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就连苏东坡也不免写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满怀着对时光流逝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每当我们在诗词中读到“杜鹃”“子规”“杜宇”“蜀魂”这些字眼时,一股巨大的忧伤都会从心头泛起。
不过与在诗词中的“文艺青年”形象大不相同,杜鹃鸟其实是一种相当凶残的鸟类,如果这些诗人深入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写出来的诗可能就会大不相同了。
有可能是技术不到位,也可能纯粹就是懒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杜鹃鸟是不会自己筑巢的。每年的繁殖季节,杜鹃妈妈就贼兮兮地到处飞来飞去,在树林里寻找已经筑巢并且产卵的其他鸟类,画眉、苇茑、黄鹂等都能被它看中。找到受害者以后,杜鹃就飞过去露出酷似猛禽鹞鹰(accipiternisus)的腹部白底褐色横纹,把正在孵卵的鸟妈妈吓跑,然后在它的巢内产下自己的卵。
因为杜鹃卵的样子和受害者卵的样子很相似,鸟妈妈回到家以后发现不了,就会把杜鹃卵和自己的卵宝宝一起孵化出来。如果小杜鹃先破壳出来,杜鹃妈妈就会趁着小鸟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它的卵推出巢外摔碎,甚至如果有先孵化出来的幼鸟,也会被它推出去暗害掉。它的义父母丝毫没有察觉这个孩子和自己长得并不像,也没有察觉自己的孩子已经死去了,仍然会兢兢业业地每天觅食带回来给它吃。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解释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说鸟类之所以给雏鸟喂食,是因为被雏鸟红色的鲜艳大嘴“诱惑”,而杜鹃宝宝的大嘴更大、更鲜艳,所以是一种超级刺激,类似于容易上瘾的强劲药物,让可怜的义父母们乐此不疲。有时候,杜鹃宝宝长得比养父母还要大很多,却仍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它们的喂养,直到它学会飞行以后,才会离开这个抢来的家,再也不回来。
以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杜鹃的这种繁殖方式无疑是非常阴险和残忍的,科学家把它比作寄生虫,管它叫“巢寄生”鸟类。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残忍的做法也是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就和绵羊吃掉青草,灰狼捕食羊羔一样。即使是真正的寄生虫,它们的寄生行为也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生存方式,不能用我们人类的想法施加道德评判。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杜鹃的“巢寄生”行为,不过他们的理解和我们好像有点不一样,他们反而认为这是因为受了杜鹃前世的巨大恩惠,其他鸟类才会义务替它照看子女。比如杜甫的《杜鹃行》中说:“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杜鹃鸟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毛虫,包括某种很难捕捉的松树毛虫。它的食量很大,堪称是树木和庄稼的保护神,对我们人类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
美丽的杜鹃花
古人之所以会认为杜鹃鸟和杜鹃花之间有着神秘的联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杜鹃花开放时间是在芒种、夏至前后,恰好和杜鹃鸟鸣叫的时间近乎同时。杜鹃花是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山区的一大类植物,笼统来说,凡是杜鹃花科杜鹃属的植物,都可以叫杜鹃花。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家族,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9个亚属,多达900多种植物。
明代人在《涌幢小品》中说:
杜鹃花以二三月杜鹃鸣时开……有二种,其一先敷叶后著花(先叶后花)者色丹如血;其一先著花后敷叶(先花后叶)者色差淡。
不过近代以来,博物学家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杜鹃新种。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杜鹃,多半都是经过大量的杂交实验培育出的改良新品种。
我国本土原产的杜鹃花有500多种,它们中有生长在云南丛林中、高达25米的树杜鹃,也有低矮茂密的灌木羊踯躅;花色从红到粉,从黄到白,单瓣、双瓣、重瓣各不相同。就连盛开的时间也有“春鹃”“夏鹃”之别,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所有杜鹃花都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有五瓣花。
因为杜鹃花往往成片开放,盛开时节会把整个山坡都映作一片鲜红色,所以古人又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映山红”或者“山石榴”,正如宋代诗人赵师侠在《醉桃源》词中所写的:杜鹃花发映山红,韶光觉正浓,水流红紫各西东。
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出现了杜鹃花的身影,不过貌似当时人们还仅仅把它当成是一种“毒草”,并没有发现它的美丽。说羊儿吃了它会中毒,走起来缓慢踯躅,所以杜鹃花又有了一个不是很好听的名字——“羊踯躅”或者“山踯躅”“红踯躅”,让人想起《变形金刚》中的红蜘蛛。
直到唐代,杜鹃花主要还是野生状态,甚至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诗人施肩吾的《杜鹃花词》中写道:“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让杜鹃花名扬天下的正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经写过20多首跟杜鹃花有关的诗,其中一首写给好友元稹的诗中介绍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他还是从山中移栽杜鹃花的先驱者,从那以后,才逐渐出现了作为园艺品种的杜鹃花。明清时期以后,还出现了盆栽的杜鹃盆景,甚至连北方地区也有很多人开始种植杜鹃花了。
杜鹃花和杜鹃鸟的文化史
杜鹃鸟和杜鹃花在中国文化中早已捆绑在一起。世人看到满山的杜鹃花,往往就会联想起枝头鸣叫的杜鹃鸟;听到杜鹃鸟的凄切叫声,往往也会联想起美丽的杜鹃花。当然,最妙的莫过于杜鹃鸟落在杜鹃花丛中,两者融为一体,更能给诗人们增添无穷的灵感。比如说宋代文学家晏几道在《鹧鸪天》中写的:“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一种晚春时节的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吟唱过一首让人肝肠寸断的《葬花吟》,其中最为悲切的几句也有杜鹃的身影: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不知道她这里葬的花到底是什么花?会是杜鹃花吗?
有趣的是,当杜鹃花和杜鹃鸟一起出现在诗词中时,往往会带上几分悲剧色彩。比如清末的鉴湖女侠秋瑾写过一首诗: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但是当诗人单独书写杜鹃花的时候,就往往压抑不住那种欢快奔放的兴奋心情。比如白居易的《咏杜鹃》诗就说:
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
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
看来这种悲情气氛的罪魁祸首还是来自杜鹃鸟,而杜鹃花则是无辜的啊!
(普通杜鹃)
(映山红)
大杜鹃
杜鹃花
拉丁学名:cuculuscanorusbakeri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常见鸟类,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南部、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杂食。
拉丁学名:rhododendronsimsiiplanch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杜鹃花科,杜鹃属。
常绿灌木,原产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