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管理的一些误读
(四)关于管理的一些误读
管理是一门科学+艺术的实践和学问。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基本是从西方引进,我们在30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出现和存在着一些对“管理”的误读:
1.管理与经济活动有关,因此管理多与“盈利性组织”有关,也就是说,只有企业需要管理。30多年来,每一个从西方、从哈佛传来的管理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基本都是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政府、医院等组织鲜有要求和动力搞科学管理。在中国,大有把管理学等同于经济学的倾向,如20世纪90年代末前,工商管理学科都是依附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其他部门来看,管理只是追求或是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政府、事业单位是不需要管理的。
其实,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职能,所有社会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管理。之所以管理在企业这样的组织被运用得更加频繁,其作用也体现得更为明显,是因为企业等经济类的组织,其投入和产出的要素可以量化,可以直接和较为快速观察到管理的效果对实施组织目标的贡献。在其他类型的组织中,管理不良的结果在短期内难以直接体现出来。
2.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控制)。这里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认为人定胜天,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会带来任务的完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样的标语即是体现。管理一词,可以理解为管人、理事,在年长一点的管理者那里,会认为“人管好了,事情也就基本能做成”。新一代的管理者会抱有“在理事、做事的过程中激发人、成就人”的观念。第二层意思说的是组织与人的关系。传统上要求,人要服从组织,下属要接受上级的控制,从而保障组织的效率和目标的实现。新的理念是组织也是员工进行自我实现的场所,管理的真正含义是让组织去适应人(服务对象和员工),而不仅仅是人去适应组织。
3.管理是地位和级别的象征,它更多的是高层的事情。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在中国有个专门的称呼:领导干部。这个称呼在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大多民企也学着使用了。于是乎管理是地位和级别的象征,同样是企业的高管,就可以分出我是厅局级,你是处级,他是科级。一些会议、论坛、培训中也是以此来区分受众的。一个在科级企业里的最高管理者虽只是科级,但也比一个在大企业里的处长级的中层“干部”更适合参加像战略管理、经营哲学类内容的培训。“管理就是决策”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在现实中,那些中、基层管理者多会委屈地说:我们没有决策权,我们单位的决策权都掌握在老板手中,我们也就是个执行者。其实,决策权说的是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者不用经过别人的同意,有权要求下属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推行目标管理的组织,这一点非常明确。20多年来,随着mba教育的繁荣,许多高管们纷纷去镀金,一个人参加emba的学费可能就占用了一个企业全年的培训经费。其实,从操作层刚提拔为基层管理者的人才是最需要管理培训的群体,因为他们的职位发生了转变——从专业人员成为管理者,对他们最大的要求是从“自己做好”转变到“带领整个团队做好”,这就是管理能力。
4.管理工作就是具体的职能业务。在企业里,典型的经营业务——研发、市场、财务、人事等常常会被错误地当作管理活动来看待。其实这些在商学院里被称为管理职能领域的活动属于“专业业务”,他们都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从事这些业务的人等同于“工程师”。在销售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的人,可能并不能胜任沟通、协调、处理冲突等管理岗位的要求。如此说来“学而优则仕”不是科学的选聘管理者的方式。明茨伯格在《非mba,是管理者》一书中就对哈佛传统的以割裂的管理具体业务(战略、市场、人力资源等)培养mba的方式提出批判,他认为,哈佛培养出的人基本上是不会管理的。
5.能用“管理”不用“控制”,能用“领导”不用“管理”。“管理”一词囊括了所有被认为是差的或被归于“低级别”的因素、环节或能力,如实际业务的处理、流程、控制、成本、利润。与此相反,“领导力”包含的都是那些高大上的部分,如愿景、价值观、梦想、自我实现、员工满意等。相对于“控制”一词,管理又是处于“高端的”。
其实,一个组织同时需要“领导”和“管理”,他们的逻辑关系是“领导”指向的是组织的未来,“管理”带来的效率和有序是组织今天竞争力的来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特别是对于连今天的管理都没搞好的企业,生存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天天高喊“领导力”又有何用?!“控制”是管理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实现组织目标过程的“纠偏”,是把组织目标转化为绩效的必要过程。中国企业说到控制,更多的是指财务上的控制,其实,管理控制是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方面面、所有环节的控制。
管理是一门科学+艺术的实践和学问。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基本是从西方引进,我们在30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出现和存在着一些对“管理”的误读:
1.管理与经济活动有关,因此管理多与“盈利性组织”有关,也就是说,只有企业需要管理。30多年来,每一个从西方、从哈佛传来的管理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基本都是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政府、医院等组织鲜有要求和动力搞科学管理。在中国,大有把管理学等同于经济学的倾向,如20世纪90年代末前,工商管理学科都是依附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其他部门来看,管理只是追求或是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政府、事业单位是不需要管理的。
其实,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职能,所有社会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管理。之所以管理在企业这样的组织被运用得更加频繁,其作用也体现得更为明显,是因为企业等经济类的组织,其投入和产出的要素可以量化,可以直接和较为快速观察到管理的效果对实施组织目标的贡献。在其他类型的组织中,管理不良的结果在短期内难以直接体现出来。
2.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控制)。这里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认为人定胜天,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会带来任务的完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样的标语即是体现。管理一词,可以理解为管人、理事,在年长一点的管理者那里,会认为“人管好了,事情也就基本能做成”。新一代的管理者会抱有“在理事、做事的过程中激发人、成就人”的观念。第二层意思说的是组织与人的关系。传统上要求,人要服从组织,下属要接受上级的控制,从而保障组织的效率和目标的实现。新的理念是组织也是员工进行自我实现的场所,管理的真正含义是让组织去适应人(服务对象和员工),而不仅仅是人去适应组织。
3.管理是地位和级别的象征,它更多的是高层的事情。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在中国有个专门的称呼:领导干部。这个称呼在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大多民企也学着使用了。于是乎管理是地位和级别的象征,同样是企业的高管,就可以分出我是厅局级,你是处级,他是科级。一些会议、论坛、培训中也是以此来区分受众的。一个在科级企业里的最高管理者虽只是科级,但也比一个在大企业里的处长级的中层“干部”更适合参加像战略管理、经营哲学类内容的培训。“管理就是决策”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在现实中,那些中、基层管理者多会委屈地说:我们没有决策权,我们单位的决策权都掌握在老板手中,我们也就是个执行者。其实,决策权说的是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者不用经过别人的同意,有权要求下属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推行目标管理的组织,这一点非常明确。20多年来,随着mba教育的繁荣,许多高管们纷纷去镀金,一个人参加emba的学费可能就占用了一个企业全年的培训经费。其实,从操作层刚提拔为基层管理者的人才是最需要管理培训的群体,因为他们的职位发生了转变——从专业人员成为管理者,对他们最大的要求是从“自己做好”转变到“带领整个团队做好”,这就是管理能力。
4.管理工作就是具体的职能业务。在企业里,典型的经营业务——研发、市场、财务、人事等常常会被错误地当作管理活动来看待。其实这些在商学院里被称为管理职能领域的活动属于“专业业务”,他们都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从事这些业务的人等同于“工程师”。在销售岗位上做得十分出色的人,可能并不能胜任沟通、协调、处理冲突等管理岗位的要求。如此说来“学而优则仕”不是科学的选聘管理者的方式。明茨伯格在《非mba,是管理者》一书中就对哈佛传统的以割裂的管理具体业务(战略、市场、人力资源等)培养mba的方式提出批判,他认为,哈佛培养出的人基本上是不会管理的。
5.能用“管理”不用“控制”,能用“领导”不用“管理”。“管理”一词囊括了所有被认为是差的或被归于“低级别”的因素、环节或能力,如实际业务的处理、流程、控制、成本、利润。与此相反,“领导力”包含的都是那些高大上的部分,如愿景、价值观、梦想、自我实现、员工满意等。相对于“控制”一词,管理又是处于“高端的”。
其实,一个组织同时需要“领导”和“管理”,他们的逻辑关系是“领导”指向的是组织的未来,“管理”带来的效率和有序是组织今天竞争力的来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特别是对于连今天的管理都没搞好的企业,生存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天天高喊“领导力”又有何用?!“控制”是管理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实现组织目标过程的“纠偏”,是把组织目标转化为绩效的必要过程。中国企业说到控制,更多的是指财务上的控制,其实,管理控制是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方面面、所有环节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