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予实取,不争反而能为先先贤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被奉为社神,这棵树大到可以隐蔽几千头牛,树干有数百尺粗。树梢有山头那么高,树干几丈以上才分生枝杈,很多枝杈都可以做成小船。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人不屑一顾地说:“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器具就会毁坏,做门窗会流出汁液,做梁柱会生蛀虫。就是因为一无是处,所以才能长得那么茂盛。”庄子感慨地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正是百无一用有大用,不争反而能为先。
    关于因果之说,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庄子代表道家,道出了因果的真谛。而佛教对于因果之报,更是笃信。佛教认为,世间万物有因就有果,因果循环虽然不一定立刻显现出来,但并不等于不存在。庄子眼中的大树,历经了破而后立,也符合佛教因缘果报的说法。
    弘一大师也对因果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他认为,人的事情之所以做得顺利,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是因为这个人以前做过很多好事,也帮助过别人。因此,若想得到好的果报,不肯先付出是不可能的。这正如农夫种地,想有好的收成却不先辛勤种地,可能吗?所以,我们若想事情有好的结果,就应该先付出,这样才会有相应的收获。福祸也是如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因为自己的缺憾,反而为自己带来益处,生活就是这样存在者因果福报的。
    世间的得失与取舍关系都是相通的,都符合因果循环。生活有失才有得,想要有取便必须学会给予。“取”与“予”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想去索取,那么,我们将活在地狱;倘若我们懂得“先予而后取”的道理,那么,我们便生活在天堂。

章节目录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大全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木林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林森并收藏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大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