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力量薄弱时,只有背靠“大树”有一句话乍听上去颇为苍凉,却也大有深意: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想要为他的事业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愿意为了他的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句话说出了现实中的一种“事必如此”时不得不“忍辱负重”以求他日辉煌的悲壮心态。在一个人的事业或者人生遭遇困境的时候,意气用事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有能承受屈辱和苦难的人,才能真正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胜利者。从这个角度讲,“宁为瓦全”才是高策。
    在此,讲一个关于刘勰的成名逸事。
    刘勰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极为贫穷。但他笃志好学、博经通史,《文心雕龙》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生活的年代盛行门第制度,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决定了这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像刘勰这样出身低微的平民,自然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因其社会地位,《文心雕龙》写成后也根本得不到重视。但刘勰本人十分自信,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用心血写成的书稿被湮没,便决心设法改变这种局面。
    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有着很高的声望,刘勰想请他评定写成的《文心雕龙》,借以赢得声誉。但是沈约身为名流,哪能轻易见到?于是刘勰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事先打听到沈约外出的时间,背上自己的书稿,装成卖书的小贩,早早地等在离沈府不远的路上。当沈约乘坐的马车经过时,刘勰便乘机兜售。沈约喜欢读书,当即停下来,顺手取出一部《文心雕龙》,见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便随手翻阅起来。这一看,沈约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即买了一部带回家去,放在案头认真阅读。在以后上流社会举行的聚会中,沈约还不时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当时文坛的人见沈约对这本《文心雕龙》如此推崇,也注意到此书的价值,继而争相传阅,刘勰很快名声大噪。
    如果没有借得沈约之力,刘勰是无法成名的,他的文艺思想也大有可能被湮没于浩瀚书海,何谈流传千古?
    讲述这个故事,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应该借鉴于此。虽然有时为了获得他人的帮助,甚至要不惜承受巨大的损失。
    乍一看,这好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观念相冲突,细细思量,却不尽然。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当你的力量还很薄弱的时候,你只有背靠大树。以卵击石只能徒伤元气,还谈什么理想呢?

章节目录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大全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木林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林森并收藏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大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