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几年的记忆胎儿就已经记住了通过母体接收到的一些信息,他们出生后将逐渐发现世界,同时提高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我们造就了自己的记忆,正如它造就了我们。幼儿时期,是发展大脑和构筑精神心理的时期,也是最具活性的阶段。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记忆已经拥有了可供一生铸造的雏形。
    1.从出生前开始
    胎儿有着丰富的印象和感觉,并且对母亲在怀孕过程中的感情非常敏感。胎儿记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基因、神经内分泌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激素)、生物化学和感情因素,并以间接的方式通过胎盘和母体承受着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
    ⊙胎儿感知什么
    胎儿能感知许多的事:母亲有节奏的脉动、摄入的某些食物的味道、由于姿势不好而引起的肌肉收缩,以及在出生后所能够辨别的音乐和声音。当新生儿听到一段在母腹中的最后6个星期反复听过多次的儿歌时,会更用力地吮吸奶嘴。我们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反应:当新生儿听到母亲的声音时,能将其与其他女人的声音分辨开来。在有多种味道可供选择时,新生儿会更偏爱母亲在怀孕时经常吃的食物的味道。因而,婴儿很早就能记得使自己感到舒服和兴奋的东西,以及使他们感觉良好或觉得不舒服的事情。
    ⊙早期沟通
    在怀孕期间,对即将出生的胎儿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把他放在关照的中心——腹部按摩有助于孕妇的舒适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早期沟通。在触觉接触中,胎儿在母腹中将以积极的方式移向这些快乐的源头。这些印象随后会变成感觉,并形成记忆草图,胎儿会因此牢记这些生命与交流乐趣的“初体验”。这些初体验将会让孩子一生都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遇到困难时屹立不倒。
    正是通过母亲的声音和借助简单重复的动作,婴儿发现了世界。
    出生是一个真正的“生态搬迁”。为此,母亲在生育孩子时应该有亲属和医生的支持,让孩子在绝对安全之中来到这个世界。这样,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将被延续,并且这种信赖关系先于其他任何情形被孩子记住了。
    ⊙模仿
    婴儿的模仿能力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研究记忆的方法。人们认为,如果婴儿模仿某个动作,这就表明婴儿能记住这个动作。在很多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婴儿床前弯下腰,他们对着婴儿撅嘴、吐舌头、眨眼睛。有研究人员报告说,刚出生不到1个小时的婴儿就有对撅嘴、吐舌头、眨眼睛做出反应的。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在这些关于新生儿模仿的研究中,婴儿是否真的在模仿,是否有可能仅仅是实验者离婴儿太近而引起婴儿反射(机械)式的吐舌头、撅嘴等行为。这一想法为以下事实所证实:新生儿并不能对更复杂的行为做出回应,当实验者离开时,新生儿也不再模仿,但9~12个月的婴儿在实验者离开时仍然会继续模仿。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后者的模仿清楚地说明,婴儿能够记忆,或者说婴儿能够以心智表征事物。
    这个婴儿16个月大了,他能够模仿母亲的表情,并且母亲不在身边时他还能继续模仿。这说明他能记住母亲的表情。
    ⊙控制行为
    稍微大一些的婴儿可以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因而我们就能对这些行为进行研究。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皮亚杰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实验:儿子当时还是婴儿,他的婴儿床上悬着一个风铃,皮亚杰拿出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儿子的脚趾上,一头系在风铃上,儿子的脚一动,风铃就动起来。皮亚杰解释说,婴儿刚开始动脚不过是一般性的动作,与风铃无关,但婴儿很快就发现脚动和风铃动之间的关系,于是婴儿开始兴致勃勃地踢脚,让风铃也动起来。
    现在假设你想检测一只猴子的记忆,你会怎样检测呢?猴子和幼婴都没有语言能力,他们适用同样的检测程序吗?研究表明该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检测猴子记忆最常用的方法被称为“延宕不匹配样本程序”。实验者先拿某个样本物体(如一个小盒子)给猴婴(或人类的婴儿)看,他们要是抓盒子就给予奖励。然后,实验者拿走盒子,过一会再把盒子跟另外一个新物体(如泰迪熊)一起拿给婴儿看,只有婴儿去抓新物体时才能得到奖励。实验者继续进行实验,拿很多不同的新物体跟原先的样本物体一起给婴儿看。婴儿去抓新的物体而不是原先的物体时才能得到奖励。
    延宕不匹配样本任务并不容易完成。要完成该任务,婴儿至少得具备3种能力:发现并记住规则(总是新物体得到奖励)、为辨认出新物体而记住总是能看到的那个物体、能有意识地伸手去抓物体。通常,猴婴至少要4个月大才能掌握这3种能力。人类的婴儿比猿猴的发展速度更低些,不到1岁的婴儿几乎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1岁大的人类婴儿经过多次尝试才能掌握这些能力。
    ⊙a非b
    a非b实验给我们指出了婴儿产生短期记忆的年龄。假如你拿一个物体(比如一个指环)给成年人看,然后把指环藏在一个枕头(枕头a)下面,成年人一直观看着你的动作,对他来说伸手找到指环一点也不困难,但四五个月大的婴儿就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假设你已经把指环藏到了枕头a下面,你又把它从枕头a下面拿出来,塞到它旁边的另一个枕头(枕头b)下面,这次成年人和婴儿都看着你的动作。成年人立即伸手去枕头b下面找到指环,而婴儿即使看到同样的事件发生过程,却向枕头a而不是b伸出手去(这个实验因此而得名)。婴儿到8个月左右大的时候,才能比较稳定地向枕头b伸手——而且只能是在物体刚被藏起来时才行。如果从藏物体到找物体之间有段间隔,即使只有8秒或10秒钟时间,不到1岁大的婴儿中也很少有能把手伸向正确的方向去枕头b下面去寻找的。
    a非b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来检测记忆的有用实验。婴儿要想找到物体,就必须先记住物体被藏到了什么地方。该实验不仅能检测婴儿的短期记忆,而且还证明记忆的发展与大脑的改变有关。
    2.脑的早期发育
    出生后最初几个月里,人的脑部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出生前几个月,人的脑部发育很快,新生儿的头部大约是身体其他部分的1/4;而成年人的头部与身体其他部分的比例约是1:10。婴儿的脑部在出生头2年持续增长,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脑细胞增殖现象。脑细胞增殖不仅是脑细胞数量的增多,覆盖脑细胞的保护膜也随之生长,在既存的神经细胞中还产生了大量的相互联系。实际上,2岁时大脑的潜在联系比人生任何时候都要多。因为许许多多我们后来没有用过的联系最终消失了,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神经系统(即神经细胞)修剪。
    婴儿的脑相对较大,主要包括3个部分(像成年人一样):脑干(位于颅后窝,像是脊髓的延伸)、小脑(也在颅后窝,在脑干的背后)和大脑(皱巴巴的、灰色的物质,打开头盖骨就可以看到)。
    脑干和其他下半部分脑部在胎儿期、婴儿期的发育都比大脑发育快得多。这是因为脑干与呼吸、心跳、消化等生理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脑干对人在物理上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而大脑则跟感觉器官的活动、运动和平衡有更密切的关系。大脑最重要的功能是思考和语言。
    我们关于脑部和记忆之间关系的知识来自以下3种资源:技术进步使我们可以得到脑部活动的实时图片,而且还是电脑放大的;对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的脑部进行实验,人们记录了外科手术对动物脑部产生的影响;心理学家对脑部受损的人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其中一点即证明脑的不同部分分别对应着不同种类的记忆。
    不必惊讶于人的记忆似乎与脑的不同部分的发展和功能密切相关。明尼苏达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查尔斯·纳尔逊认为,婴儿最初的记忆不能用语言表达,因而被称为内隐记忆,这种记忆主要是靠脑干和小脑等下半部分脑部进行的。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那样,脑的下半部分在人出生时的发育程度最高。婴儿快1岁时产生了外显记忆,它主要是靠大脑来进行的。
    ⊙年幼儿童的记忆
    婴儿出生后没几天就能辨别出妈妈的声音和气味,这一点已经在相关研究中得到证明。婴儿听到妈妈的声音时会迅速地把头转向妈妈声音的方向,其速度要比听到其他人的声音时要快。同样,比起其他味道,婴儿一般都会对妈妈身上的味道做出更为积极的反应。尽管这是关于记忆的明证,可是这些记忆有可能是婴儿出生前而不是出生后产生的。我们知道,在出生前几个月,胎儿的耳朵就已经得到充分的发育并开始发挥作用了。
    即使是刚出生还不到一天的婴儿也能学习并记住新事物。让我们回忆前文讲过的适应性研究,实验者不断对出生不到一天的婴儿重复一个词,直到婴儿不再对这个词做出反应为止。第二天,当这些婴儿又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他们适应该词的速度要比第一天快得多。这项研究证明人有内隐记忆——不能表述为语言但能影响行为的记忆。
    婴儿最初的内隐记忆都很短暂,婴儿不能长时间地记住事物——除非有什么东西能予以提醒。例如,婴儿能很快掌握一股气流和一段音乐之间的关系。一股气流要是吹进了婴儿的眼睛,婴儿会眯起眼睛。如果有很多次气流吹进婴儿的眼睛,而且每一次气流之前都给出某一段音符,那婴儿很快就学会在刚听到音符声时眯起眼睛,即使不再有气流吹向眼睛,他们仍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对音符声做出反应。这种简单的学习方式就是条件反射。
    有趣的是,在这种最初的学习方式中婴儿已经有了记住事物的迹象。这个例子中的婴儿在实验后继续以眯眼对音符声做出反应,这段时间可能有6天,或者更长一些。但是,如果后来没有了提醒物,即音符后不再伴随气流出现,婴儿会很快停止这种反应。
    新泽西罗格斯大学的卡罗林·罗伊柯利尔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开展的研究,也证明了婴儿能够学习并记住事物。他们的研究以皮亚杰对3个月婴儿和风铃的实验为蓝本。婴儿学会用脚踢动风铃之后1星期,实验者把婴儿放回到婴儿床上,婴儿们很快又开始踢脚了——他们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学到的东西。但在跟眯眼反射研究中的表现一样,他们的记忆是很短暂的。如果婴儿学会踢动风铃之后2周才被放回到悬挂风铃的婴儿床上,他们的表现会跟从没做过风铃实验的婴儿一样——好像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学到的东西了。
    另外一系列实验使用了提醒物,其结果表明婴儿实际上记得踢脚跟风铃动之间的关系。婴儿接受最初训练的2周后,实验者把婴儿放回到婴儿床上,但并不把风铃跟婴儿的脚绑起来。与之相反,当婴儿躺在床上时,实验者会轻轻地抖动风铃。1天后,实验者又把婴儿放回到婴儿床上,这次把婴儿的脚跟风铃系在一起。这次,婴儿踢动风铃的劲头跟2周前一样足,这说明婴儿确实记得他们曾学过的东西。
    ⊙儿童记忆的变化
    儿童心理学家马里恩·帕尔马特认为,婴儿记忆的发展会经历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出生到3个月大。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样,这个阶段的婴儿记忆多由重复出现的成对事物所引发,如妈妈的声音或气味,风铃和踢脚。这些记忆代表一种简单的学习。这一阶段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幼婴的记忆通常都很短暂,转瞬即逝,不能像成年人那样记得长久。这一阶段的记忆似乎是神经细胞对新刺激物的反应,一旦熟悉了刺激物就会停止反应。
    婴儿记忆发展的第2个阶段大约从3个月大开始。其标志有二:能辨识出熟悉的事物,以及开始有意识的行为。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熟悉了周围的事物。这样,他们适应(熟悉事物、对事物不再感兴趣的过程)这些熟悉事物的时间就不断缩短。这说明婴儿在学习并记住事物,因此他们可以辨认出比较熟悉的事物。不久,婴儿开始主动去观看、寻找周围的物和人。这表明,不仅婴儿的记忆变得更为持久,婴儿的行为也更多地受到某种目的的指引。反复寻找他们认识的物或人表明这是一种有目的或者说有指向的行为,而不是起初那种偶然的、无目的的行为。
    帕尔马特所说的第3个阶段从婴儿8个月大开始。这一阶段的婴儿记忆变得更像成年人,更加抽象了,也更加符号化。当然,不久之后婴儿就会学着用言语表征事物。这时的婴儿能对事物加以注意,并努力记住事物。1星期大的儿童仅有对声音、味道进行短暂记忆,这种记忆跟1岁的婴儿记忆有天壤之别。1岁大的婴儿不仅能记住妈妈、爸爸,甚至家庭宠物等家庭成员,他还能把家庭成员及许多其他事物跟一整套记忆中的感觉、印象甚至词语联系起来。所有这些东西都在婴儿1岁时学得。不过,1岁婴儿的记忆和正常成年人的记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马里恩·帕尔马特对儿童记忆发展的3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1阶段的学习方式非常简单,第3阶段的婴儿学着怎样说话,并可以用言语表征自己的记忆。
    ⊙儿童的世界
    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士(1842~1910年)曾把婴儿的世界描绘为“纷繁错杂、嗡嗡作响的混沌状态”。他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几周、几月之内,感觉器官还没有充分发育,因此婴儿既看不清也听不清,任何东西都是模糊的、混乱的。詹姆士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犯了错误:我们现在清楚地了解了婴儿出生及以后的感觉器官发育情况。但詹姆士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正确的——婴儿的世界是混乱的,不确定的。比詹姆士稍后的皮亚杰就指出,婴儿似乎意识不到物体的永恒性和真实性。婴儿似乎不明白,即使他们不看着物体、不尝着物体,这些物体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皮亚杰说,婴儿的世界是“一个现在的世界”。因此一个5个月大的婴儿会伸手去抓他前面桌子上的物体,但这个物体要是被毯子盖住,婴儿就不会去抓它了。
    “眼不见,心不想。”皮亚杰以此来解释婴儿物体概念的缺失。所谓物体概念指的是能意识到物体是真实的、持续存在的;即使婴儿感觉不到,这些物体依然存在。皮亚杰认为,幼婴无法想象他们不能直接感觉到的物体,就好像婴儿不记得那些不在身边的物体一样。
    其他研究人员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幼婴不去找被藏起来的物体并不能证明婴儿不懂物体的永恒性,有可能仅仅是因为婴儿没有形成抓住物体的目标。或者,即使他们有抓住物体的意图,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协调所有必要的动作——看着物体、向正确的方向伸出手、抓住物体。甚至只是婴儿当时太累或没有抓住物体的动机。
    3.记忆和行为
    婴儿能向被藏起来的物体伸出手去,这最起码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记忆引导着婴儿的行为——婴儿得记住物体在哪里才能伸手去找。
    婴儿完成a非b任务的表现跟2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婴儿的年龄。6个月大的婴儿很少有做对的,而8个月大的婴儿很少有出错的,年龄增长伴随着明显的进步。另一个因素是时间间隔。藏物体和找物体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婴儿就越容易犯错,他们向枕头a而不是枕头b伸出手去。例如,9个月大的婴儿在3秒或更短的时间间隔内很少会犯a非b的错误,但时间间隔为7秒或更久时,这些婴儿大多都会出错。
    正如发展心理学家阿黛尔·戴梦德指出的那样,婴儿在a非b任务中的表现改进,表明婴儿用目的而非习惯引导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了。a非b任务还表明短期记忆的进步,尤其是从把物体藏到b处到让婴儿去找物体之间存在时间间隔时更为明显。实验者不断延长间隔时间,直到婴儿犯错,其中年龄较大的婴儿能够坚持较长的时间间隔而不犯错,这有力地证明了这些婴儿的短期记忆要更为持久,同时还证明婴儿的大脑发育得更加成熟了。
    我们看到,年幼的婴儿很快就学会辨认妈妈的声音和面容。尽管刚开始时婴儿对新事物的记忆是很短暂的,有时不超过几小时或几天,但他们很快就能学会辨认熟悉的地方和事物。到2岁时,他们将学会按类别区分事物:人们和动物们的身份,很多重要东西的位置,成百上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复杂规则。
    ⊙偶然的记忆术
    学龄前(2~6岁)儿童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语言学习尤其明显,他们的词汇量得到巨幅增长。这种猛增的势头开始于1岁半,并在整个学龄前阶段继续保持。儿童们通常只要学一两遍就能记住一个词,而且这个时期学会的词儿童将终生牢记和使用。
    然而,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和更大儿童、成年人的记忆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是,学龄前儿童不能像年长儿童或成年人那样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利用有效的记忆策略——组织、复述和阐释。他们似乎对记忆这回事还所知不多。他们还没有产生要学习、要记忆的念头,也没有领会到某些方法能使记忆变得更容易。
    密歇根大学的亨利·威尔曼认为,学龄前儿童使用的策略与其说是有意识的,不如说是偶然的,他称之为偶然的记忆术。记忆术是帮助记忆的原则或诀窍,偶然的记忆术并不是有意识的,所以还称不上真正的策略。学龄前儿童最常用的偶然记忆术之一大概是对事物倾注更多的注意。
    尽管很多学龄前儿童似乎能够运用策略去记忆,但很少有人是出于自发的。例如,威尔曼曾让3岁的儿童把玩具埋进一个大沙盒里,即使实验者问过儿童在走之前还想做点别的什么事,也只有大约1/5的儿童想到做个记号,以便还能找回玩具。实验者对第二组同龄儿童给出尽量记住把玩具藏在哪里的指示,但做记号的儿童只有一半。很显然,即使这组儿童知道自己应该记住玩具地点,也有一半儿童没有使用明显的记忆策略,而且不论有没有记忆指示,这部分儿童的记忆情况都一样。
    ⊙记忆的可靠性
    想象一下,一群3~5岁的儿童正在教室里玩耍,忽然有个陌生人闯进教室,他个子很高、红头发、长着胡子、穿着绿色的大外套,陌生人当着孩子们的面偷了老师的包。你把同样的事情分别跟一组11岁的儿童、一组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和一组成年人演练一次。然后你让每一组证人都描述这个贼的样子,并且让所有的证人在排列好的一队人里指认盗贼。
    你觉得学龄前儿童会有怎样的表现?有多少人能记住盗贼头发的颜色、穿在身上的绿色大外套、他的高个子和胡子?有多少人能自信地指认盗贼?
    假如你改变一下程序,队列里没有盗贼,学龄前儿童会摇摇头说“不对,坏蛋不在这”,或者他们会把手指向一个无罪的可怜人。年龄大点的儿童和成年人会做得好些吗?
    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学龄前儿童经常目睹犯罪,有时还会不幸地成为被害人。法庭经常让他们回忆什么人在何时、何地做过什么。他们的回忆可靠吗?
    有很多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他们大都使用了类似前面胡子男人的实验。结论似乎是明确的:学龄前儿童不如较大儿童和成年人记得准确,也不如他们记得详细。而且他们非常信任警察、法官、律师和政客。他们急于对问题进行令人满意的回答,他们希望跟从别人问题的指引,所以别人经常能让他们“回忆”起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虽然有些孩子明显在抵制误导。在回答一个敏锐的、中立的警察记者提出的问题时,很多儿童都能清楚地回忆起一些重要的事情,但法庭并不总能确定儿童证词的可靠程度。
    ⊙较大儿童的记忆
    我们在前文看到,年幼的学龄前儿童通常不会有意识地使用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能力。有趣的是,当研究人员让4岁儿童的母亲帮助他们的孩子学习并记住不同事物(如动画片里的人物或动物园里动物的位置)时,大多数母亲会自然而然使用记忆策略帮助自己的孩子。最常见的策略是简单的复述——对儿童重复然后反过来让儿童对自己重复。不过母亲们也使用别的策略:如果书里的狗叫“斑点”,母亲会指指狗眼睛上方的斑;要是有个洋娃娃叫“麻秆”,母亲会指指洋娃娃像细树枝一样的四肢。
    儿童的部分记忆策略可能是从这种社会互动,尤其是跟父母或哥哥姐姐的互动中学到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记忆能力越来越好,这至少部分是因为他们能越来越多地运用记忆策略。例如,分别给4岁、7岁、11岁儿童组看图片,给他们的指令是:“看这些图片”或“记住这些图片”。4岁儿童在两种指令下的做法是一样的。但7岁和11岁儿童在被告知要记住图片时会有意识地使用记忆策略以改进记忆。
    这一事实表明,从婴儿到学龄前直到7岁,人的记忆是稳步增长的。以后这种增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但在所有年龄点上,不同的儿童的记忆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的分数反映了个人之间的差异。
    记忆力的提高明显与儿童使用组织、复述等技巧的增多有关。记忆力水平还与儿童对事物的熟悉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给儿童看描绘不同场景的照片实验证明,儿童对照片中的场景越熟悉,他们就越能清楚地记得照片中的细节。例如,在某个实验中,实验者给八九岁的儿童看各式各样的足球照片,然后就这些照片对儿童提问。踢球儿童的回答明显比不踢足球儿童的回答要好。同样地,许多国际象棋大师在比赛进行到一半时,只需要观察棋盘片刻就能将所有的棋子易位,和大师比起来,新手们仅能勉强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地将几个棋子易位。
    ⊙增进记忆
    我们看到,记忆是随着更多地使用策略和扩充知识而增进的。因此,举例来说,儿童对历史越了解,就越容易掌握新的历史性事件。
    研究表明,提高记忆能力还可以通过教授特殊记忆策略来实现,有时仅仅让孩子意识到这些策略既重要又有效即可。因此,某些学校会设置课程,教授组织材料的一般方法(如怎样阐释心理意象,或是简单一些的如怎样复述信息),以便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知识。
    ——两种不可能的情况——
    心理学家设计出一些实验来测量幼婴的记忆。皮亚杰以隐藏物体任务来检测婴儿对物体永恒性和物体真实性的理解程度。婴儿一定记得物体,即使他们看不见这些物体。该任务还要求婴儿能形成并执行自己寻找物体的目标。如果这个任务设计得更简单一些,婴儿的表现会有什么不同吗?我们能从中发现关于婴儿记忆的不同情况吗?依利诺斯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蕾妮·巴亚热昂及其同事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他们的一项实验中,实验者拿一个结实的隔板在婴儿面前来回地转动。然后,当隔板转到水平位置时,实验者在隔板的必经之路上放了个结实的大盒子。隔板又开始转动了,不过撞到盒子后它就停下,掉头向相反方向转动并重复这种运动。婴儿并没有表现得很惊奇,他们似乎能理解,而且在期待放在挡板道上的盒子让隔板停下。
    但是,接下来当隔板还在运动的时候,实验者通过一个隐蔽的活动门拿走了盒子,于是在盒子应该在的地方,隔板得以继续转动。这令很多婴儿感到惊奇,他们盯着这种不太可能的情况,似乎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另一个相关实验中,在婴儿的视野范围内,实验者拿一根较长的胡萝卜沿着某一轨道移动,直到胡萝卜消失在一块隔板后。接着,一根较短的胡萝卜也追随着较长胡萝卜的轨迹消失在隔板后。
    然后实验者换了一块隔板。这次的隔板有窗户,窗户开在隔板的上半部分,所以当胡萝卜从隔板后面经过时,婴儿能看到较长的胡萝卜,短的就看不到了。正如实验者预想的那样,婴儿没看到第二块隔板后较短的胡萝卜,但婴儿并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但是,实验者把较长的胡萝卜往下拉了一点,婴儿看不到这个胡萝卜时,都会表现出惊讶,而且时间明显比较久。
    巴亚热昂的结论是,即使这个年龄的婴儿也理解物体的真实性,明白即使自己看不到物体它也继续存在,他们还明白两个物体不能同时处在同一个位置。
    这个实验表明,即使很小的婴儿似乎也有关于物体的短期记忆,婴儿理解物体永恒性,还有支配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及位置的某些物理规则。但婴儿能去寻找那些被藏起来的物体还得再过几个月,即使有人当着婴儿的面把物体藏了起来也一样。

章节目录

超级记忆术大全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于海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于海娣并收藏超级记忆术大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