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如何运作的1.剖析记忆
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因其复杂性,长久以来一直属于不可被认知的领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神经生物学家已经能在人类的记忆深处遨游。
记忆功能的正常运转需要整个神经系统的参与,神经系统负责传递并处理感觉信息。感觉信息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行为(比如语言)和个性,以及记忆的特殊性。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周边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神经网络遍布全身的各个部分(皮肤、肌肉、关节等),包括所有的器官、腺体和血管。神经系统将外界的信号(视觉的、听觉的等)传递给大脑,使人体以运动的方式反馈回应。例如,大脑将听觉信息解码后,回应的动作才能被组织起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构成物。
⊙大脑,中央组织者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位于脊柱中)和脑组成。脑被封闭在头骨中,包括小脑、脑干、间脑和大脑。小脑位于大脑的后面,是运动的控制中心。脑干在脊髓的上方,也是一个关键部位,因为它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觉醒和体温的控制中心。
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通过一个称为胼胝体的结构连接起来。右脑半球负责接收触觉信息和控制左半边身体的运动,而左脑半球负责接收触觉信息和控制右半边身体的运动。每个脑半球都以复杂的方式分析听觉信息和进行思维,它们在一些特定的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左脑半球控制语言,而右脑半球参与分析空间位置和掌管面部表情。
大脑和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大脑的每个部分都与一个确定的功能相结合。
⊙当感觉到达大脑时
脑半球的表面被许多脑回缠绕包裹着,并被几条沟分成5个主要的区域:枕叶、顶叶、颞叶、额叶和岛叶。岛叶隐藏在外侧沟深处,参与调节感觉信息。
枕叶、顶叶和颞叶位于脑半球后部,分别控制一项或几项感觉功能:枕叶负责视觉,顶叶负责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由颞叶负责。当然,它们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交换、比较和修改各自所带的信息。
额叶位于大脑前部,占了整个大脑的40%,是一个专门负责复杂行为的区域,管理着个性、创造力以及精密的认知行为,比如计划、策略、组织、预测等。
⊙每种类型的记忆由其对应的大脑区域负责
根据所涉及的是要记住一条新信息,还是回忆过去的时间、地点或是以往学过的知识、经历的感情,记忆功能所要求和利用的环路是不同的。
⊙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不同的大脑区域相连,语音圈与大脑左半球的顶叶和额叶区相连,视觉-空间记事区位于大脑后部,中央管理者可能与左脑半球的额叶联系着。
⊙陈述性记忆
对新信息的学习和巩固发生在两个巴贝兹环路里,其中一个位于左脑半球,另一个在右脑半球。这些环路由大脑内部的海马脑回和扣带回构成,属于大脑的边缘系统。以前,我们以为这些环路与感情环路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是扁桃核结构给记忆装载了感情。左脑半球的巴贝兹环路用来记忆由语言带来的信息,比如阅读或听到的句子;右脑半球的环路用于记忆空间信息,比如路线和抽象的图像等。两个环路又互相联系在一起,实现紧密的合作。
巴贝兹环路
大脑半球内层部分有4个相互连接着的巴贝兹环路,这些环路用于对新信息的学习。
记忆的重组需要通过不同的环路,因为不同的记忆对应着不同的神经元网络。诱发性问题能提供回忆的线索,从而引导我们通向记忆库并实现记忆的有意识再现。但是,目前科学家还不是很了解这个过程的具体情况,只是知道与实际事件的地点和时间相关的线索保存在额叶中。记忆的再现分两步实现,首先靠额叶与颞叶区域的激活来重建,然后由脑后区保存。左颞-额叶区的损伤会造成整体认知的困难,对应的右边系统的损伤则会造成个人记忆的残缺。
⊙程序性记忆
我们通过反复学习所获得的行动、习惯和技能,构成最基本和最原始的记忆形式。运动习惯的形成归功于3个大脑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们以间接的方式参与对运动功能的控制:小脑、大脑深处的区域(纹状体和丘脑)和顶-额叶的某些局部。
⊙感情环路
给记忆加上感情色彩能够调整行为适应各种状况。例如,当我们看到蜘蛛时会恐惧、惊叫、逃脱或采取防御行为。这种感情的“着色”通过一个特殊的环路得以实现——扁桃核环路。构成感情环路入口的扁桃核结构与大脑的其他众多区域都相关联,它接受来自所有感觉区域的信息,也与控制本能(比如饥饿、干渴、欲望、愉悦)的海马脑回联系着。这一结构还与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脑干区域相连,调节心脏和肺部功能,以及皮肤的反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恐惧和愉悦总伴随着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过量出汗和皮肤泛红。
⊙对新信息的学习
巴贝兹环路的入口是海马脑回。信息从海马脑回出发,通过双乳体和丘脑(这两个大脑区域使得信息得以长时间保存),当经过额叶内层的扣带回时,会与已经存储的其他信息进行比较。扣带回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越是对一条信息感兴趣就越容易记住。最后,被处理过的信息重新回到海马脑回被巩固。
——记忆和好奇心——
无可否认,好奇心是一个坏毛病。但另一方面,在提高我们记忆力的时候它又是一个真正的优点。好奇说明一个人有很广泛的兴趣。这是保持良好记忆力的最好的办法。对比之下,只对一两个特殊领域感兴趣对记忆而言就不是一件好事。
巴贝兹环路能为同一事物的不同组成要素编码: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以及地点和时间,并在其中加入感情特征。神经元网络将所有要素之间的连接轨迹分别储存在不同的大脑区域中,于是记忆被“分散”了。巴贝兹环路不是用于信息的最后储存,也不干涉短期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所以,海马脑回或巴贝兹环路的损坏将只会影响到陈述性记忆。
⊙对信息的巩固
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或者简单的重复来巩固已被储存的信息,例如为了记住一首诗而反复背诵。在连续重复时巴贝兹环路扮演着重要角色,颞叶会逐渐加强分布在大脑中的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
2.记忆的细胞机理
记忆能力与大脑区域的面积无关,也与细胞数量无关,包括最重要的神经元细胞,而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接合的数量和性质。
神经系统是由几十亿个功能不同的神经元构成的。感觉器官的神经元把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传递到大脑,而运动神经元把它们传向相反的方向以控制肌肉。大脑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用于整合感觉信息,并决定做出何种回应。
为了弄清楚记忆所依赖的生理和生物化学机理,首先必须了解单个神经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以及与其他神经元是如何接合的。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能够更新、传递和接收电脉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生物电,因为这种电现象产生于活的生命体。电脉冲(称为动作电位或者神经冲动)先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传递,然后在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网络中传递,某些神经纤维每秒能够传输150米。
借助特殊的化学分子——神经递质,突触得以保证神经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体包括细胞核、树突和轴突。轴突是一个单一的延长部分,长度从1毫米到1米不等,在末端都形成球状。动作电位通过轴突被传递到位于另一个神经元表面的接收器上,连接两个神经元的“接合”区域称为突触,根据其承担功能的不同,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的神经元通过1000~100000个突触连接在一起。
⊙信息如何传递
细胞膜起着划分电势能的作用,细胞外部为正,细胞内部为负。有些细胞称为应激细胞,如神经元,这种细胞能够产生动作电位,一种和正负电极转换有关的生物电刺激。在千分之几秒内,大量汇集在细胞膜上的钠离子(正离子)进入细胞内,迅速改变细胞内外的极性,使得细胞内部变成正极,外部为负极。
⊙为信息编码
动作电位差约为100毫伏,它们的频率随着需要传输的信息的变化而变化,刺激越强烈频率就越紧凑。动作电位就像一种简易的莫尔斯代码,由简单的符号与停顿组成,或像只使用0和1的计算机二进制语言。
⊙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动作电位通常在树突的表面产生,延伸到整个细胞体,直到轴突的顶端,表现为生物电形式的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当动作电位到达前突触的轴突末梢时,化学分子——神经递质被释放到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空间中。随后,化学分子固定在后一个神经元的接收器上,引起化学反射串,在第二个神经元里促发动作电位(激发突触传递),或反之,阻止动作电位(抑制突触传递)。
同一个突触可以释放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至今已发现100多种,如谷氨酸、γ-氨基酸和乙酰胆碱都出现在与记忆相关的大脑活动中。
⊙记忆的细胞机理
一个人在出生时拥有约400亿个神经元,它们之间通过众多突触相互连接,特别是在大脑中。神经元网络随着生命的进程而改变,一些连接将被巩固(例如通过学习),另一些则被消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经元和大脑的“可塑性”。
然而,人类神经系统如此复杂,以致无法研究记忆的细胞机理。目前,关于这个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均来自对无脊椎动物或者某些哺乳动物的最简单的神经系统的研究。
⊙习惯化和敏感化
某些海洋蛞蝓的神经系统是最常被研究的对象之一,它由分布在10个神经节上的20000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直径可达1毫米,对其染色有助于对它们的分辨、操作和观察。
当我们碰触蛞蝓位于腮下的排泄口时,它会紧缩,同时腮片也会缩到外壳里。如果不断重复这个生理刺激,排泄口的收缩程度会随着时间减弱(习惯化),腮片也越来越放松。在我们自己身上做类似的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电话铃声先会让我们吓一跳,之后,我们对电话铃声的反应越来越弱。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在触碰蛞蝓的排泄口时,如果同时用弱电点触它的尾部,它的运动反应会加强(敏感化)。
⊙长期协同增效作用
在蛞蝓身上观察到的反应从几分钟持续到几小时,甚至在停了几天之后再进行刺激时,又能够持续几个星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神经递质的自由度在神经元接合的突触上被潜在作用增强了,同时发生生物电的变化,这从本质上影响到神经元的应激性。我们称这一效应为长期协同增效(或抑制)作用,“长期”的定义与神经元应激性的持续时间有关,而与记忆形式无关。
比方说在敏感化作用中,两个优先结合的神经元被同时刺激,后突触的神经元会增强其应激性(协同增效作用),或恰恰相反,造成应激性减弱(协同抑制作用)。
在哺乳动物的某些大脑区域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特别是在海马脑回和小脑中。而海马脑回直接作用于记忆,小脑则影响运动功能。
⊙短期记忆:生物电的改变
生物电的改变是构建短期记忆的基础,这一现象能从一个更微观的层面上找到解释:分子说。
在习惯化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神经递质释放的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在敏感化实验中,这个比率会增加。记忆被解释为,通过突触的包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的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与细胞间钠的变化有关。像长期协同增效作用这样的生物程序是极其复杂的,研究人员已发现了几十种在这些程序中作为媒介或调节者的分子,如接收器ampa和nmda、蛋白质g、蛋白酶等。
短期记忆的细胞机理
对无脊椎动物(如海洋蛞蝓)的研究证明,有两种类型的适应:习惯化,由感觉神经元的重复刺激引发;敏感化,由在对感觉神经元刺激时连接外部电刺激引发。
⊙长期记忆:神经元结构的改变
如果生物电的改变能够作用于短期记忆,那么如何能够“决定性”地储存记忆呢?又如何在神经元上加固记忆呢?对于长期记忆,仅仅是生物电临时的和可逆的改变是不够的,是基因发挥了作用。事实上,对一个神经元的重复刺激将引起处于细胞核内的某些特殊基因的活化,于是真正的“加工”便开始了。
第一步,基因活化将引发大量蛋白质的产生,这些蛋白质用于形成接收器和能够保证持久强化神经信息传递的元素。
第二步,在重复刺激的作用下,基因活化产生的新的蛋白质将参与神经元自身的增生。这些蛋白质首先在树突的顶端形成许多刺状物,刺状物在伸长的同时又产生新的树突,并与其他神经元建立新的连接。如此发展,就形成一个新的特殊网络,这些神经元结构的改变就是长期记忆的细胞基础。
3.从巴甫洛夫的狗到大象的记忆
从蜜蜂到候鸟、猩猩、大象,动物表现出强大记忆能力的例子比比皆是。
今天,生物学家甚至在最初级的生物体上(比如海绵)都发现了一种记忆,即记录环境的改变。而高等脊椎动物利用记忆的能力,有时候可以与人相比。每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比如狗或者猫的主人,常遇到这类的范例。100多年来,科学家对动物记忆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令人惊讶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1849~1936年)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还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实验证实了狗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如果在喂食时摇铃,那么几次实验之后,只要铃声响起,狗就会流口水。如今,就我们看来,这个实验既平常又没什么价值。
⊙只懂得“学舌”的鹦鹉
现今最会说话的鸟是加蓬一只名叫亚历克斯的灰鹦鹉,它能够复述所学的所有词汇。20多年来,它不仅记住了50多种物体的名字,还学会了辨别类属,比如形状和颜色。如果向亚历克斯展示两个用木头做的三角形,一个绿色一个蓝色,当问它两者的相似之处时,它会回答说“形状”,然后补充说“材料”。
——记忆和刺激——
⊙专为海狮设计的实验
为了证明海狮能在记忆中长时间保存较少见到的猎物的图像,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位生物学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训练并测试了一头名叫瑞欧的母海狮。在1991年期间,研究人员先让瑞欧学习一些符号、字母和数字,然后让它从众多的卡片中辨认出所学过的东西,每一次辨认成功就给它一条鱼作为奖赏。随着时间的推进,学习内容也不断增加。10年后测试时,研究人员向它展示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符号、字母和数字,然而它竟然能将新的元素分辨出来。对这种令人惊讶的记忆能力,生物学家解释为,海狮在每个季节都会遇到种类繁多的猎物,它们都能够认出来。
药店和保健品店是各种提高记忆力的药物和配方的最大供应商。他们所供应的诸多相关的非处方类药品,号称能增强记忆力,甚至能预防这方面的疾病。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呢?一个不幸的事实是真正的记忆良药根本就不存在。那些广告宣传的所谓的“灵丹妙药”,成分只不过是一些维生素,其中有维生素c(据说它能增添活力,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矿物质,通常声称是从一些奇异的据说有魔力的植物中提取的(例如银杏叶、人参、大豆、木瓜等等)。不管什么配方,很多这种类型的药被证实都毫无效果。
⊙自然界中动物的记忆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人员对自然界中动物行为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孤立的个体,他们同时也研究了动物间传递知识的可能性及其方式。
⊙灵长类动物的特殊能力
黑猩猩比较有团队精神,群居数量可达到100多只。这些“社会”或者“社区”在生产某些工具方面可以实现专业化,例如,一些黑猩猩专门使用某种形状的树枝捕捉白蚁,而另一些黑猩猩则专长于捕捉黑蚁。我们在一个“社区”观察到,一些黑猩猩借助石头或者木块来砸核桃,而其他“社区”里的黑猩猩却没有掌握这种技巧。20世纪70年代,动物生态学家发现日本一种猕猴懂得用海水清洗块茎里的沙子以改善块茎的味道。经过反复的观察,研究者还发现了黑猩猩对药用植物的使用情况。一只母黑猩猩在腹泻时吃了一种含有抗生素的合欢树的树皮,而这之前黑猩猩群里的其他成员并不知道这种植物的功用。但不久之后,合欢树的这种功用便在群体里被记住并传播开来。
⊙“从母亲到子女”:大象和鲸
对于大象和鲸,知识是通过“从母亲到子女”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一个家庭中,老年雌象教导年幼的象了解地理知识,即迁徙过程中的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同样,年长的雌鲸能够记住那些“有危险”的船只,并告诉小鲸鱼毫无恐惧地去接近那些安全的航船。
研究人员推测,大象家族能够在100多年的时间内都带着“集体记忆”,从雌象的成熟,直到它们最小的孩子死去。对于幼象来说,年长的雌象就是一部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求生的百科全书,除非一个猎人过早地结束了这个传递之源。
⊙借助游戏训练狗
狗一直有种作为人类的伙伴的天赋,通过人类的选择,这种天赋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英国的驯狗师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来调教他们的伙伴,当收到“蹲下”或“睡觉”的命令时,狗便会卧下来并保持不动。接受过特殊训练的狗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雪崩救人、清除碎瓦、寻找毒品或炸弹、帮助残疾人、表演杂技等。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驯狗师需要不断地激励自己的伙伴,使它们乖巧地服从命令,通常借助游戏和奖励能达到这个效果。对被训练的狗来说,仅服从命令还不够,讨主人欢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想象力
——记忆的来源
记忆是一种生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被编码、重新读取。它使人类个性化,在动物王国里与众不同。
知道记忆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怎样运作的,对开发人类的记忆力很重要。记忆力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路径”。记忆的形成取决于多个因素,而想象力参与了记忆的每个过程,因为正是它为记忆提供了所有的心理意象。它的创造力更体现在对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加以利用,以及在深刻理解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活动。但是它也会受你的期望或是挫折的影响,所以要有节制地放任想象力自由驰骋——它可能会带着你脱离轨道,最终导致错误的判断,甚至是失败!
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是这样定义想象的:“它是每个有感知能力的人都能意识到他所具有的、在脑海中再现真实物体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记忆。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动物和花园,是因为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对它们的感知。记忆将这些感知信息保存起来;而想象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
现代心理学证实了这个观点。想象力为记忆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脑形象的构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有观点认为想象力具有利用以前记忆的信息进行复制再现的功能。另外,想象力还有再创造的能力,它可以重新排列大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建立新的组合;也可以改造以前经历中记录的形象,创造全新的联系。简而言之,想象力主要以先前已经存储在记忆中的材料为基础,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例如,当你在头脑中想象一种完全未知的动物时,实际上你是在将你所熟悉的各种动物的一些特征拼凑在一起。
所以,真正的创造性想象,首先要求有一些声音感知的信息,接下来需要一个存储状况良好的记忆,能够迅速而又轻松地提取出任何已存储的信息,最后就是创造全新组合的能力。这种创造能力仍然是建立在对已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高效组合的基础之上的。在科学中,一个假想只有建立在对已观察到的现象做认真分析,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精确掌握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最终引向科学规律的发现。在物理中,要想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或是要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最关键的条件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能够根据现实情况来设计未来发展计划的能力,是对未来进行重大的干涉的前提条件。
创造出记忆力的杰作的,除了将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起,还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创造新的“事实”。
——记忆与故事——
故事是培养想象力必不可少的源泉。孩子们非常喜欢故事,并且经常把他们自己的形象编进故事里。成年人可能不会像孩子那样把自己编进故事里,因为他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于现实。经常编造一些故事,并构造一个情节,运用一些轶事来充实它,使人物真实化,是激发记忆力和想象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想象力总是建立在一些感官活动的基础上。经过良好训练的感官能力会使记忆变得更加高效,并且能够增强信息再现的能力。
想象力不只是伟大的创造者、艺术家或发明家的独有能力。爱幻想的儿童、遐想未来的成年人,还有在头脑中显现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和故事背景的人,他们都在运用自己的想象力。阅读(这会促使你的思想自由驰骋,将无数人物、景色和气氛的心理形象召唤出来)、写作,以及你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所有这些都能激发想象力的创造能力。你的想象世界的产物也来源于你的欲望、你的幻想,还有你受到过的挫折。想象通常暗示出认为现实世界不够完整,并且相信有可能设计出新的、更加令人满意的版本,因为这些想象的版本比现实更加接近你的愿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实总是会让人的期望落空,例如被搬上银幕的小说,与原先互相联系但未曾谋面的人的会面,或是任何其他先做想象后化为现实的情况。
想象力的这种补偿性的作用,能够促使人行动。当然想象力也有它的缺点:会使人倾向于逃避现实,沉溺于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你的想象力会跟你开玩笑,伪造对事物的感知,从而误导你将自己的幻想当成现实。因此,失去束缚的想象力是幻觉和失望的主要源泉。最终,它可能会伪造甚至扭曲事实,这些可以在白日梦、疯狂和说谎狂(情不自禁地伪造)症状中看到实例。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信人类的灵魂必须先通过在脑海里创建图片才能思考。他坚信,所有进入灵魂(或者说人脑)的信息和知识,都必须通过五感: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首先发挥作用的是想象力,它修饰这些感觉所传来的信息,并把它们转化为图像。只有这样智慧才能开始处理这些信息。
换句话说,为了理解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我们必须不停地在脑中创造世界的模型。
我们中大部分人从小就学着在心中构造模型,并很快精于其中。我们可以单凭脚步声认出一个人,可以从一个人最细微的动作直觉地判断出他的情绪。而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更为典型的例子——你的眼睛轻而易举地扫过一行行杂乱的字符,与此同时,你的大脑识别出一组组词语并在大脑中同步,从而形成图像。
想象力能做很多事,其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梦境了,不过前提是我们能记住它。有很多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梦境,其中一种能检测快速眼部运动(rem)的护目镜已经经过志愿者的测试。rem睡眠是梦境最活跃的阶段,它一般仅在特定时间突发,持续时间也很短。一旦rem发生,检测器会在护目镜内部发出一道小闪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志愿者能在睡眠状态下逐渐意识到他在做梦。这种亚清醒状态可以让人以奇妙的旁观视角,来体验想象力的虚拟世界。试验报告指出,“所有的物体看起来都像是全息真彩照片,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完美”。多年不见的亲友,面孔会被精确地再现在眼前,而且这一切体验都真实得不可思议。
5.记忆的运行
记忆的运行过程会牵涉到整个身体的参与,它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感觉、认知和情感的参与。因此,感觉和知觉对记忆来说,就像推理和思索一样重要。
飞机上的黑匣子会记录并保留机长和地面控制台在整个航行过程中的对话,以便需要时重新提取有用的信息,记忆的形成与之类似。它包括接收信息、保持信息的完整、在需要时再现该信息3步。但是,这3个步骤的顺利进行要依赖于一些在现实中实际上很少能遇到的条件。
接收信息以及从记忆中再次提取信息是大脑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运转过程。对信息的接收、编码、整理和巩固是这个过程的必要步骤。了解记忆这个奇妙的运行过程,对充分发挥记忆的潜能非常有用。
⊙接收信息的要素
接受信息首先要求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有效地发挥功效。一般情况下,记忆信息所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检查信息进入“黑匣子”的方式之后找到原因。如果看不清楚或者听不清楚,就无法清楚地记忆。事实上,如果你的感觉不够灵敏,你是无法记住任何信息的;所以不要归罪于记忆力,而应该训练你的感觉器官。
另一方面,良好的感觉系统也不能代表一切。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集中注意力,这是由诸如兴趣、好奇心和比较平静的心理状态决定的。有效地接受信息决定于拥有正确的思想模式,以及保持信息过程不受干扰。
在19世纪90年代,一些发明家(包括托马斯·爱迪生)在记录音像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真正成功地完善了用胶片捕捉动作系统的人,还是要数法国人路易斯·卢米埃尔,如今我们的照相机依然保留着他所发明的图像捕捉方式,只是在每秒钟所捕捉的图像数量上有了变化:从过去的16个变成了现在的18个。
感觉信息与巴贝兹环路
感觉信息的各种组成元素通过巴贝兹环路被记住,循序渐进的巩固程序将强化各个元素之间的连接。
⊙信息的编码和整理
你所接收的所有信息会先被转化成“大脑语言”。这是一个被称为编码的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被输入记忆系统。在编码过程中,新的信息和记忆中已存储的相关的部分放置在一起。它会被分给一个特定的代号:可能是一种气味、一个形象、一小段音乐,或者是一个字——任何标记符号都可以,只要能够使这个信息被重新提取。如果一个词“柠檬”被用“水果”、“有酸味儿”、“圆形”或是“黄色”来编码,那么当你不能自发地回忆起这个信息时,这几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帮助你回忆起它。如果你接受的信息属于一个新的类别,大脑会给它一个新的代号,并与记忆已经存储的信息类别建立联系。信息再现的效率取决于大脑对这条信息的编码程度,还有数据的组织情况和数据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需要利用人脑对过去的丰富记忆做基础,对每个个体来说,这个过程都是独特的,而且它的进行方式也是不同的。尽管如此,信息编码的潜能还是要受到大脑接收信息能力大小的限制——一次最多可以对5~7条信息进行编码。
此时,信息的性质就从一种从外界接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了一个心理映像,也就是大脑受到某种行为刺激而导致的转换过程的产物。然后,这条信息就会被保存在记忆里,只是保存的种类、强度和持续期限各不相同。
短期记忆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这样的记忆只需要保留到任务完成——比如说购物、打电话等。
普通记忆,或者叫中期记忆,对需要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的信息发挥作用。我们对这些信息感兴趣,并希望把它传递到大脑中。个人能力、时间段、感官所受的训练,还有信息所包含的情感因素,都会影响到普通记忆的多样性。普通记忆是生活中利用频率最高的。尽管如此,它的潜在容量却无法预测,没有人知道它的极限是多大。
长时记忆会在我们不自知的状态下,不需做任何额外的努力就能把一些信息铭刻于心。通常,能唤起强烈情感的事件是形成无法磨灭的记忆的基础。它们内在的情感性使我们倾向于向别人讲述,而这个叙述的过程会将记忆巩固并存储到大脑的更深处。我们并不受这些深层的记忆所控制,这些被埋葬的记忆表面上似乎被长久地遗忘了,事实上却会在任何时刻重现脑海:出现在梦中或是被某种气味唤醒。
⊙巩固
有些信息由于自身所附带的强烈情感因素,会在记忆中自动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有些信息,如果你想把它保留得久一些,就必须用一些方法去巩固它,而这种巩固的过程需要存储信息时良好的组织工作。一条新的信息首先必须被划分到合适的类别中,就像你把一个新的文件放进一个文件柜时需要做的一样。至于把它划分为哪一类,就要看你个人的信息分类标准——按照意义、形状等等,或者被包含在某个计划、故事中,又或者是所能唤起的联想。举个例子,“文明”这个词,作为“文化”的义项可以被划分为“名词”的类别,但是作为“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义项又可以和形容词建立联系。不过你也可能会用别的分类方式,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对同一条信息采用同一种分类方式。
当你把新的文件归档时,很可能会把它放在其他已存的文件的前面;同样,处在不停变动中的记忆库会把新的信息储存在旧的信息之前,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越来越多的新信息被存储,最终,“文明”的文件将会被彻底地覆盖。只有在你再次使用这个词时,它才能回到文件夹的最前面;否则,它将被转移到文件夹的最后面,束之高阁,就像其他被遗忘的信息那样。所以为了确保信息得到有效的巩固,仅仅组编数据还不够,在最初的24小时之内必须重复信息4~5遍,之后还要有规律地重复记忆,这样才能避免信息被遗忘。如果信息的重复工作得到很好的实践,我们就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6.注意力和回想
我们经常会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太差,而事实上出错的通常是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注意到某个物体,并给予特别关注时,全身的智力和才力都会被调动起来,经过大脑一番精密的操作过程之后,我们所感知到的物体形象才能被记录进记忆中,并且能够在需要时被再现。
⊙注意力概括分析
每个人的注意力保存量都不相同,因为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同,关注事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一个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受他的教育背景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决定于他的性格、个人兴趣还有世界观。以下对注意力所做的概括分析,虽然是传统的分类,但是还是能够显示出个体的注意力之间的差别。
极度注意细节的人会表现出过度关注事物的行为:任何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任何东西都可以,确切地说是必须被记住,哪怕是冒着记忆过度负担、塞满许多没有价值的信息的危险。这类人不加选择,总是投入相同的注意力。
符合上述描述的人通常会追求完美、拘泥小节,而且天生赋有良好的记忆力。他会让你注意到自己的套衫衣领上的一点儿绒毛,或者是清楚地记得你觉得并不重要的事情的每个细节。而且他们还会期望别人也和他们一样不加选择、毫无遗漏的记忆。这类对所有的事物都投入注意力的人,通常会有一个庞大的信息存储库,但是他们很少会使用到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大部分存储的信息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很难发现真正能够吸引自己的事物。
对特定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人,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吸引他们的方面。这类人的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并被有效地施展在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上;至于不感兴趣的方面,他们基本上不会关注。关注特定领域的人经常会力图向别人表现自己在这个领域知识的渊博。他们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但是集中程度很高,他们的记忆也是如此,专而精。
粗心大意的人一般不会关注周围的环境。他们看起来总是在不切实际地幻想,因而经常会丢东西,或是忘记做事;他们也不会真正听从别人的建议,因而可能会忽视世俗常规。对周围环境的忽略是和对自我的过度关注紧密联系的。这类人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深入了解,保存的记忆也多是杂凑的,充满自我影子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成年人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你可能在上面这几个类别中都能找到与自己某方面吻合的特征。最重要的是保持灵活多变,既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特定领域集中精力,同时又能思想开明,善于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这样才能保证对信息的成功记忆。
⊙注意力的助手
仅仅主观希望集中注意力是不够的。回忆一下,在学校里,你觉得有些课你确实是听得非常认真,但是事实上你什么都没记住。过去,你曾经拼命想要记住物理定律,却都没有效果。你怎么解释这些问题呢?
在88岁的时候,法国探险家保罗·艾美尔·维克托这样解释他依然精力充沛的秘诀:“在我没有将我那有限的精力计划分配到第2天的活动中之前,我是决不会睡觉的。”通过每天进行有限而又高效的活动来保持自己的兴趣,这位年迈的探险家实际上发现了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键因素。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但只有这些因素的协调统一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保障。
测试你的注意力
进入这个迂回曲折的迷宫中,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快地出来。
迷宫游戏虽然看上去像是儿童游戏,却是训练注意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因为这个游戏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抗干扰能力。另外,这个游戏也有助于锻炼我们的视觉-空间记忆。
兴趣它能够触发注意力的开始。任何不能吸引你,或是不能引发某种情感的事物,都无法引起你的注意。
个性容易受到焦虑和紧张影响的人会有想法过多和精力分散的困扰。心不在焉是个不利因素。开明的思想和乐观的态度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最好前提。
乐趣能够产生乐趣的事物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动机要达到某个目标,要成功,或是要发挥自身潜力,这些心理期望都会使我们自动地增加注意力的投入。
警惕或冷静超然的警觉状态能够使注意力持续集中一段时间,而且可以毫不疲倦地关注新的事物。
好奇这会激发注意力。对自己的环境和生活越好奇,被激发的注意力就越多。
专注这会使你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选择的目标上,而不会轻易被他物转移。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力也有它的极限。在注意力能够集中的强度和时间长度方面,我们每个人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这些因素也是不同的。
情绪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能自动激发注意力,并且提高其强度:害怕忘记一个极小的信息,会驱使你对它投入极大的关注。
环境因素当周围环境有利时,没有听觉或视觉的干扰,注意力会得到增强,可以专心致志地关注目标。
这些因素中有一个不存在,注意力就无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即使是这些因素全都实现了,记忆也不会是顺理成章的结果:除了这些,还需要记忆的意愿。
⊙注意力的分散
环境不可能总是让你可以轻易地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所有那些需要与之作斗争的困难:疲劳、紧张、某些治疗造成的后遗症、糟糕的生活方式、疾病……这些都是注意力集中的初级障碍。如果你不能处理好这些小问题,那么更为严重的障碍将会在暗中以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来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这种危害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
图中女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她也许想到了与朋友在一起的情景,如上周末与朋友外出、第二天的曲棍球比赛等除了目前任务之外的任何事情。我们加工当前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对许多其他事情的思考对我们同等重要。
如果你对环境不投入足够的关注,注意力被切断,不能被激发的现象就会出现。出于各种原因,我们都倾向于不能充分利用我们的“注意力资源”。
注意力利用不足主要是长期缺乏努力造成的。懒惰潜伏到一定时间,就会损害到我们投入注意的能力,因此注意力就会很难被激发。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完成学业多年之后,如果要重新开始学习,就需要接受训练,再次适应学习的规律。
注意力缺乏专注性,无法集中的成因是注意力的利用不足。如果你没有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物的习惯,那么要让注意力集中就会更加困难。
好奇心、愿望和计划性的缺失可能是注意力最大的敌人。当你需要实行某个计划,或是非常希望实现一个愿望时,这些心理因素和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一起,将会成为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好保障,最终会使信息记忆高效快捷。
⊙在所有状态下的注意力
你能描绘出一张10元钞票的正面吗?你不记得了,那是因为你从来都没有仔细地看过,然而你却在无数次地使用它。这个例子很好地展示了应该如何记忆:有效的感知、注意力和动机。
——记忆和无线电新闻广播——
为什么我们对收音机里的新闻总是比电视里的新闻记得更清楚呢?在收音机里,新闻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播报,因此新闻内容的编排更为简洁,不像电视里的新闻有很多的补充性细节,所以更容易被记忆。相反,电视新闻播放的图片信息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干扰了人们对主要新闻内容的关注。
有效的感知
在打电话或者对话时,没有听清楚的名字很难被记住;以不正确的方式阅读黑板或者印刷文件上的文字既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记忆。当信息没有被很好地捕捉时,对它的分析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尤其是当信息不完整时,将很难被保留在长期记忆中。
通常情况下,学习条件本身也妨碍有效的感知(例如噪音干扰)。但是困难也可能源于视觉不佳或者听觉衰退,而又拒绝佩戴眼镜或者助听器。
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注意力
即使感觉器官正确、完整地接收了信息,一般来说,在被存储前信息还需要被定位和处理(分析、比较等),这就要有点警觉性和注意力了。当然,根据实现目标的不同需要不同程度的注意力。
短期记忆比较容易受注意力的影响。大部分关于日常记忆的抱怨都源自缺乏注意力或者精神不集中,这主要是由于疲劳、压力、过度劳累、焦虑或者抑郁导致。同样,酒精、毒品(印度大麻、迷幻药)和某些药品(安眠药、镇静剂、抗抑郁剂等)也会影响注意力。
自发或被引导的动机
有时候,我们似乎无需努力或者无意识就记住了一些东西,比如某位名家的作品。而有时候,我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掌握某种知识,比如学校开设的一门科目。有时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同一个起跑点竞争力弱会让人泄气并抑制学习的欲望,即使复习了成绩仍是平平,这又进一步造成自信心的缺乏,从而使得摆在面前的任务变得更难以完成。
当缺乏自发的动机时,就必须求助于被引导的动机,以达到原本不太感兴趣的目标,比如为了从事某种职业或者梦想的事业而通过考试。动机越缺少自发性和对应该学的东西越不感兴趣,巩固记忆的机会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包括求助相关辅助工具、确定合适的记忆技巧以及花更多的时间重复。当面对一个新情况而非常规任务时,这些策略就更便于应用。
如果缺乏动机呢?恒心会帮助你。还有,为什么不创造一个新的激情?通常,一个奖励就足以激发我们的动机。
不同等级的注意力
注意力与记忆联系紧密。每一刻我们都收到无数来自外部世界(图像、声音等)和内部世界(欲望、感情、思想等)的信息,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为了阅读和理解一段文字,我们必须将对它的注意力与在同一时间感知的其他信息(背景噪音、灯光的改变、一阵风吹来……)分开。然而,这不是集中注意力的唯一方法。
注意力强度或高或低
如果我们必须在一天的每个时刻都保持相同程度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很快就会累了。幸运的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求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强度区分不同的注意力形式。
(1)高强度警告
强烈的饥饿感或者消化不好,又或者宴会第二天起不来,甚至面对同一件事情,我们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需要投入的注意力。以一天为例,从苏醒状态到睡眠,可以看到一些逐渐、缓慢、非自愿的改变,这是源自生理上的需要。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并且提高记忆力。
(2)阶段性警告
如果事先被警告,我们将会做出比较快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在向某人抛东西前喊“小心”,或者按喇叭警告其他司机和行人的原因。这样一个警示信号(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会引起一种短暂的注意力,使得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有效反应。而10秒钟后,效果就不明显了,注意力的顶峰处于0.5秒到0.75秒之间。但是警示信号并不总是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有时候反而会变成干扰,造成负面效果。比如,一个司机不恰当地按了一下喇叭,警告不成反而惊吓了骑自行车的人,导致行人摔倒。
觉醒和注意力系统
觉醒和警醒能保证大脑对突然出现的不可预料的事做出反应。另外,大脑对每个感觉领域都保持着特别的注意力,而集中注意力能让我们调动显著能力去实现一个确定的行为和应对明显的矛盾冲突。
(3)持续性注意力
上课或者听讲座、玩文字游戏、在高峰期开车……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持续性注意力,通常我们用“全神贯注”来形容。注意力障碍源于多种因素。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注意力赶不上信息到来的节奏,例如当车开得太快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某些指示牌或者障碍物。注意力也可能因为我们缺乏某些必要的能力而降低,例如当我们用一种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的外语进行对话时。也可能是我们无法转移足够的注意力去完成某项活动,例如当我们已连续听了几个讲座后精神疲倦时,我们将很难再继续专注地听完最后一个讲座。注意力衰退也可能在执行一项任务的中途产生,表现为行动速度逐渐变得缓慢,或者大脑出现“空白”,即在几秒钟内没有任何行为反应。
(4)警觉性
对其他一些单调的活动,我们则需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注意力。一个钓鱼者应该明白在垂钓时要有耐心,并准备在鱼上钩的那一刻迅速做出反应。保安在面对几个录像屏幕时,需要注意所有特殊事件,以避免危险事故或紧急状况的发生。其实,警觉性首先是为了留意和探测非常规事物,这与持续性注意力截然不同。警觉性的功能障碍表现为判断错误、做出错误警报,或由于疏忽造成行动障碍。
注意力的灵活性
注意力不仅在强度上有变化,还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集中于一个确定的范围之前,它会首先最大量地捕捉信息。
(1)选择性地投入注意力
研究人员给这种注意力方式起了个绰号叫“鸡尾酒宴会效应”。因为,在社交晚会上,我们能成功避开酒杯的碰撞声和其他人交谈声的干扰。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很多这类情况,我们能够选择性地投入注意力。在火车站或者机场大厅,我们“滤过”嘈杂的喧闹声,竖起耳朵听广播中的提示;在商业大街,我们“忽视”各种广告信息牌,将目光锁定在一个确定的商品上;欣赏老唱片时,我们可以“略去”破坏快感的细微噪音……
(2)注意力分配
通过分配注意力我们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如在开车的时候听收音机、在做菜时打电话等。然而,我们可能会突然在一项活动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而减弱对另一项活动的注意力,由此引发错误的行为(因此法律禁止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通常,同时从事多种活动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年轻人可以一边听喜欢的音乐,一边复习功课,而年长者则会感到背景噪音太大,干扰阅读。
执行性注意力
显而易见,需要一种即刻控制以应对突发状况。例如,当我们阅读报纸或者看电视时,对电话铃声做出反应。执行性注意力就具备这一功能,尤其在运作记忆中,它能为在长期记忆中储存信息做准备。
⊙回想
回想是将信息由长期记忆转变为工作记忆意识状态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再现已经提交给记忆的信息。
通常就是在记忆过程的这个阶段,人们会遇到问题,体会到那种话到嘴边却说不上来的恼怒感觉。信息明明已经储存在记忆中,就是无法再次提取——哪怕你无比确定你肯定是知道它的!
经验之谈是最好不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等过了一段时间(或长或短),当一些与你想回忆的信息有联系的东西凑巧被你注意到时,你就能够回忆起它了。
按照要求回忆信息的条目,被称为自发性回忆,比如说迅速说出《伊索寓言》中3个故事的题目。而在你被要求说出3个分别讲野兔、老鼠和狐狸的故事时所进行的回忆被称为触发性回忆。这几个动物,先是在信息的编码过程中起到建立联系的媒介作用,随后又在信息的回忆过程中起触发器的作用。
记忆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越多,附带有个人联系的显著细节就越多,这样能用于触发回忆的线索就会越多。比起与你没有直接的个人联系的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你能够记住更多你个人生命中发生的大事的生动细节——入学、作文获奖等等,而正是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你的短时记忆。
另一方面,当你从所给的几种可能性中准确无误地选出答案时,认知过程也在发挥着作用。举个例子,《野兔与鹳》、《狗和狼》、《狐狸和乌鸦》,这几个故事中哪一个是出自《伊索寓言》?
触发性回忆和认知过程带来了更好的结果:能够回忆起更多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
遇到拼命回忆也想不起来某个信息时,质疑为什么信息会被暂时忘记是没有用的,还不如看看记忆信息时所用的方法更为实际:信息是否得到了良好充分的处理,以确保它被有效地传递到记忆库中?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那么作为触发器的线索就不能确保信息通过简洁迅速的途径被回忆起来。
绝大多数记忆方面的疾病,主要都是由于不能按要求记住信息。然而事实上,我们在巨大的记忆库中找到一条信息并将它记住的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你取回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认同和回忆。
认同是对信息的理解,它可以作为你已知的某事或某物出现。例如,当你听到她提到一个名字时,你知道这就是你朋友儿子的名字,但你自己却记不起来。
——记忆和电影——
你很喜欢去电影院或者在电视上看电影,但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刚刚看过的情节,即使当时看的时候觉得非常有意思。遇到这样的时刻,不要担心,这是很正常的。当观众时,你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重要的感官系统基本上都没有得到锻炼。要是真的想记住电影的情节,在电影开始播放最后的致谢名单时,就应该开始积极地记忆:总结电影的情节,回忆你喜欢的或是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评价各个角色在剧中的表现……还有,不要忘了跟你的朋友们一起讨论这部电影。
回忆是一种自发搜索你想要的长期记忆信息的行为。例如,你想在会议上谈论你们的客户,你就需要在你的记忆库中搜索他的名字。
在大多数情况下,认同比回忆容易得多。当你说“我记不起来”时,通常你的意思就是:“我想不起来。”
如果在会议上你想不起来你们客户代表的名字,但当你听到这个名字时,你也许会很容易认出它。
想起一档特别电视节目的名字也许很难,但当你在当地报纸的电视节目单中看到它时,你会很容易识别它。
由于你需要在成千上万条长期信息中找到一条信息,因此,对信息的回忆是有难度的。
有时候,一个提示可以使你想起某条信息。提示是一个事件、想法、画面、词语、声音或其他可以引发获取长期记忆信息的事物。例如,当有人提示你一部经典电影的名字时,你可能就会想起电影中的演员。这个具有引发作用的信息,即电影的名字,就是一个提示。
人们常说:“我记不住一些人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掉一张脸。”
我们很容易就能记住一些人的脸,这是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认同来呈现它们自己。记住了许多人的名字,就涉及到了长期记忆中信息的回忆,因为脸只是一个提示。
当我们正在搜寻一个名字或另一条信息时,我们会想到一些相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就可能作为提示并且常常会引发出那些想要得到的信息。例如,如果你想不起来你在暑期班中学习的课程,你可以回想一下上课的地点、和你一起上课的人,以及你曾学习过的其他课程。
7.感情扮演的角色
开学的第一天,结婚的那天,生孩子或者一次意外……只要稍微分析下,就会发现感情在我们的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记住使自己感动的事
当认识到注意力和动机以关键的方式作用于记忆后,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感情也可以帮助构筑记忆了。强烈的感情不仅让我们的注意力放弃其他不太重要的信息,还会引发一个程序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内,承载着这种感情的事件将不停地在我们脑海中重现。这期间,我们会自觉地将这件事与以前的事以及未来的计划联系起来,以便精确地确定它的时间和地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更好地记住与自己相关的或感动自己的事物的原因。如果事件具有特别的悲剧性,并造成重大的压力感,它甚至能够以入侵的方式固定在记忆中。
感情在大脑中的“位置”
感情色彩浓烈的词更能抵抗遗忘(黑色部分)的侵蚀,并且比中性词更容易被自发地想起(白色部分)。正如功能磁共振图像(右边的图像)显示的那样,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能同时激活海马脑回和扁桃核结构。
在大脑中我们是否可以给感情确定一个“位置”呢?在一个记忆测试中混合着中性词(桌子、门、椅子等)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快乐、幸福、疼痛等),后者通常能更好地被记住。通过功能磁共振图像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对后者的记忆过程中同时激活大脑的两个区域:海马脑回和扁桃核结构。
⊙以自我为中心的记忆
对老年人的“自传性记忆”的研究表明,一生中构筑记忆数量最多的阶段是10~30岁。其实,“记忆构建高峰”与我们在工作和感情生活中做出的大部分有强烈情感特征的选择时间相对应。在很久以后,我们仍然能够想起当时的许多细节和确切的时间,比如我们是如何遇到现在的配偶的(确切的情景、对方的衣着等)。不同的经历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划定了方向,偶然瞥见的通知、在班机上抓住的一次机会等。当然,这些重要的信息也是以我们的动机为前提的。
⊙瞬间记忆
2001年9月11日,世界贸易中心被炸的时候你在做什么?1998年7月12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法国获胜的时候呢?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时候呢?1969年7月21日,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时候呢?1963年11月22日,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被刺杀的那天呢?按年龄来说,无疑你对某些事件还是存在些“瞬间记忆”的。
“瞬间记忆”用来描述那些非常逼真、详细的记忆,就像瞬间拍下的照片,它能引发强烈的个人或集体情感,并持续很久。这种记忆可能涉及一个公共事件,也可能是个人事件——一次意外、一次感情伤害、一次运动拓展、学业成功等。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几乎经常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获知某一事件的,它是在哪个确切的时间发生的,当时我们正在做什么……
⊙当感情阻碍记忆时
的确,轻微的压力可能带来良好的记忆效果。对一个焦虑的人来说,过多的麻烦可能使他产生超常记忆。但这通常是以降低对日常对话或对事件的注意力为代价的,因而很难记住细节。另外,基于情绪的疾病,比如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即使有些痛苦的记忆是因为当事人自己过分夸大了,但在回忆时通常还是会伴随着伤痛,有时还会妨碍患者面对真正的注意力和记忆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强烈的感情同样会妨碍记忆(遗忘症突发)或者阻碍某些个人回忆(功能性遗忘症)。压力是生活的自然产物。我们需要刺激,因而少量的压力(有利的压力)可能是有用的,能帮助我们保持最佳的思维警觉水平。例如,当我们需要完成一份重要的报告时。但是如果压力太大(不利的压力),我们就会变得惊慌和不知所措。而且在我们对它采取措施之前,生活似乎失去了控制。
8.被抑制的记忆
梦中无条理的关联景象和遗忘的随机性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我们受压抑的记忆和无意识的欲望。19~20世纪,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展了精神分析学说,改变了我们关于记忆、心理机制以及自身的观念。
⊙被抑制的记忆
抑制的概念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关于灾难的记忆、心理冲突或者负载太多感情的事件,当它们逃离意识,被“储存”在潜意识中时,称为“抑制”。但是,这些被抑制的东西试图以行为缺失、口误或者梦的形式“重回”意识中。在1901年出版的《日常生活的心理疾病》中,弗洛伊德分析了100多个源于他自己和周围人的例子,以表明“遗忘”——忘记人名、地名或者某个字,又或者口误、阅读错误等——不仅是简单的记忆衰退,还是潜意识欲望的表现。
然而,口误和行为缺失具有一些共同之处,都经常涉及人名、地名、时间,或词汇的颠倒,如“好”和“坏”。对于一个问题“你的旅程怎样”,一个患者的回答令自己都感到吃惊“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而实际上他本来想表达相反的意思。精神分析专家经常提到一个经典的口误,患者本来希望谈论自己的妻子,但是他说出口的却是“我的母亲”。很显然,每个人都有错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的经历。
⊙精神分析革命
关于精神心理,弗洛伊德解释道:“一个个体的家园有多个主人。”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口误或做梦时,受抑制的无意识欲望(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本我”)上升成意识(“自我”),从内部监督者(“超我”)的控制中脱离出来。这并非记忆功能障碍或某种精神病症状,遗忘和梦的奇怪产物都是建立在贯穿我们精神生活的复杂原动力基础上的,我们无法控制。
弗洛伊德毫不自谦地把自己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另两大科学革命相提并论——哥白尼提出的地心说和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
⊙通向无意识的完美途径
如何知道哪些记忆被抑制了,或者哪些潜意识的欲望试图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发展了一种精神分析治疗法,这种方法试图对无意识表现进行有意识的解释,尤其是梦,它被称为“通向无意识的完美途径”。在梦中,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日间残余”与被抑制的记忆相结合,因为在潜意识中“时间不存在”。
精神分析法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治疗过程。患者面对的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记忆,精神分析专家提供的是对这些记忆的解释。通过与心理分析专家的交流,有些患者童年时期未解决的矛盾冲突能在意识中重现,在心理分析专家的分析和帮助下,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存在于幻觉和假相之间的记忆
心理分析理论甚至走得更远,对它来说,不存在被潜意识、恐惧、感情、欲望改变的记忆。因为,正是它们“冲动地投入”给我们的精神心理活动提供了动力,才使我们能“回到”过去。当精神分析专家试图找回“过去”时,他们会尽力去发现连接记忆的现实心理基础,而非真实的“历史”现实。为了揭示被隐藏的精神心理,心理分析需要进行一个扭曲幻觉的“动态”操作,这种对记忆的寻找使我们意识到,记忆若没有与其相结合的感情就永不存在。
9.必要的重复
如果强烈的情感可以保证个人经历永远刻印在记忆中,那么,学习复杂的、中性特征的东西就更需要持久的努力和不断重复。
⊙为了分析而重复
为了记住一列词、一个人名或一个电话号码,我们会以自觉的方式去重复。通常我们会把它们写在记事本上,以便需要的时候查找。这种简单的重复,被心理学家称为“维护性自动重复”。
很少情况下,我们重复有关信息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巩固在长期记忆中。因为直觉告诉我们,简单的重复对长期记忆并不十分有效。所以,我们通常不仅重复需要记住的东西,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形式的重复被称为“加工性自动重复”。
例如,为了记住澳大利亚和塔斯曼尼亚的一种哺乳动物鸭嘴兽的名字,我们可以多次重复。但是如果我们看过鸭嘴兽的图片——它拥有鸭子的典型嘴巴、有蹼的脚掌和扁平的尾巴——将更容易想起它的名字。
已经有许多实验验证了第二种方式更有效,因为我们在重复的同时进行了分析,对信息进行了思维组合、心理成像或深刻的感觉体验……
⊙适量地重复
为什么即使拥有出色的记忆力,也要注意应分步骤进行学习,特别是需要长期记住某些东西时。以下是一个关于重复影响记忆效果的例子。
乌鸦先生,在一棵树上休息……
为什么,在拉封丹的寓言《乌鸦和狐狸》中,我们对前面的诗句比对后面的诗句记忆更深刻?原因很简单:我们最先用心学习了第一个诗句,然后是第二个诗句……总是在重复第一个诗句后,再进入第二个诗句,然后总是重复前两个诗句后,再进入第三个诗句,如此这样继续下去。当我们学到最后一个诗句时,第一个诗句已经被重复了至少十几次。因而,留在我们记忆最深处的还是第一句,而最后一句我们通常无法想起——即使我们可能在听到或者重新阅读它的时候辨认出来:
乌鸦先生羞愧不已,
对天发誓,今后再也不会上当受骗了,
但为时已晚。
即使极富激情也需要重复
上面的例子还显示出另一点,但极少有人会注意到,对一条信息的每一次回忆都构成了一次新的学习。因此,在一个令我们着迷的领域,表面上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努力学习过,而事实上,在许多场合我们对知识进行了重复和深化。例如,孩子们常能认识那些名字生僻的动物,因为他们总是能遇到这些动物,它们常在电影中、电视上、书中出现或者以玩具的形式出现。
⊙如果重复得更多,是否能更好地记住
如果重复得更多,是否就能更好地记住呢?不是,因为增加学习的长度或者重复的次数,不足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选择适当的学习节奏,最好分几个时段而不是一次性实现(尤其是学习复杂的知识),每个时段之间需要一定的间隔,而不是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学习。如果我们希望为生活而非为考试而学习,那么更应该注意这些。
学习和遗忘法则
我们能否更精确地指出最适用的节奏?某些研究人员,比如加拿大心理学家约翰·安德逊,试图通过数学函数描绘出学习和遗忘的过程,并衡量投入学习或者遗忘所需的时间。根据获知过程画出的曲线图常常是持续而快速的,开始时飞跃进展,之后是缓慢的巩固过程。根据遗忘过程画出的曲线图也表明先忘记一大部分,之后遗忘的就越来越少了。
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面对同样的任务每个人的学习节奏不同,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任务学习节奏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应该找出适合自己的节奏。
10.记忆的工作原理
⊙编码
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记忆。但是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来优化这种分析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些实验来实践不同的编码方式。
形状、声音和语义
当我们在大脑中“操纵”一条信息时,会进行不同类型的分析——书写(no:是小写还是大写)、发音(“湍”与“惴”是念同样的音吗)或者语义(溜须拍马:比喻谄媚奉承)。
心理学家所做的各种实验表明,最后一种处理方式——自问词汇的意思,而非发音或者书写形式——有助于更好地记忆,这一过程经过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因此,这通常是我们学习时最经常的自发性处理方式。由此可见,在记忆领域也一样,“最好不要只相信表面”。
联系自我进行记忆
如果成功地在信息与自我之间建立联系,很有可能改善我们的记忆能力。为了记住像“过滤器”这样普通的词,可以联想自己曾经弄坏了一个过滤器,另一个借给了邻居,在一个月前我们买了第三个。这一过程叫做“自我参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的精神重心,从而强化词汇在长期记忆中的痕迹。
根据目标调整编码
我们是否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地弄清楚一个词的意思,或者将其与我们的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信息的不同类型。如果需要记住的是一篇散文,最好把注意力集中在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上。但是,如果要背诵一首诗歌,最好注意诗句的节奏及韵律,这些才是易化记忆的有用线索。至于诗歌的意思,在回忆的时候它将帮助重组诗歌的主题。
⊙储存
信息不是以把东西放在仓库或商店里的方式存储在大脑中,因此信息的记忆需要被“巩固”。我们时刻面临着遗忘的挑战,因此必须要“强化”记忆痕迹,以增加信息被长期保存的机会。反复学习有助于巩固知识,并延长记忆。
记忆在大脑中如何运作
事物或场景的不同方面被保存在特定的大脑区域,记忆痕迹之间通过神经元网络相互连接。为了回忆起某一事物或场景,大脑将通过右额叶重新激活相关的神经元网络。
⊙重新提取
当然,记忆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再利用。有时候,我们能毫不费力地想起一些事情。而有些时候,话就在嘴边,但是我们需要一个线索才能够回想起来。事实上,存在3种方式来“找回”记忆。
自由回忆
这种回忆是最困难的。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开放式问题的方式出现,例如“你昨天晚上吃了什么”。而在关于记忆障碍的会诊时,医生或者心理学家会询问被测试者:“请告诉我你刚才所学的4个词。”
借助线索易化回忆
这种回忆可以依赖于某种辅助条件来减少可能的答案。比如,在上面的第一个问题中加入一条普通的信息,“那是一种主要原料为苹果的甜点”。在第二种情况下,医生和心理学家也给出了线索:“它有可能涉及一棵树、一种鸟、一种乐器或是一种水果。”
通过识别易化回忆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不同的可能性中选择答案。比如,第一个问题会变成“涉及一个苹果夹心蛋糕、黄油面包片还是一盒苹果酱”。在第二种情况下,医生和心理学家将给出提示:“在以下8个词中找出那4个词,鹳、李子、铃鼓、山毛榉、乌鸦、竖琴、桦树、菠萝。”
⊙不要忽略背景环境
谁没有过这种令人难堪的经历:在路上遇到一个认识的人,但是却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直到在“习惯性”的环境中重新见到他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是我们每天去买面包的面包店的售货员,或者是我们常去看的牙医的助手。
事实上,一个信息的所有元素还包括我们记忆时所依靠的背景环境,它们常常在不为我们所知的情况下被记住了,正如一些生理现象(饥饿、口渴、快乐、兴奋、呼吸加快、心跳等),还有一些背景则是我们能识别的,如时间和地点。
潜入水中学习
1975年,英国心理学家邓肯·戈顿和艾伦·巴德雷做了一个实验,要求一个大学俱乐部的潜水员分成两组学习40个词,第一组潜入水中学习,第二组坐在沙滩上学习。然后要求每一组的一部分成员在水中回忆,另一部分成员在沙滩上回忆。结果,第一组在水中回忆的人平均记住11~12个词,而在沙滩上回忆的人平均记住8~9个词;第二组在沙滩上回忆的人大约能记住14个词汇,而在水中回忆的人平均记住8~9个词。
也就是说,面对同等的要求,当回忆和学习的背景环境相同时效果更好。通过对饮用酒精或者吸食大麻的人的观测,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令人难忘的演出……”
如何使演出令人难以忘怀?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瑟赫斯特考察了城市大剧院的演出,他询问了25年里的观众对284场演出的记忆。结果发现,被记得最牢的是一个歌手或者乐队指挥的名字。一个4人专家评委组给出的解释是,这些人在公众中特别“引人注目”。有感情才能有特征——初次表演或第一次和爱人约会的地方——我们才能将日期或地点记得更牢。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人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具有积极意义的词(快乐、幸福等),除非一个人具有阴暗的情绪或者患有抑郁症,描述不愉悦东西的词(害怕、恐怖等)则更容易被记住。
记忆的“回归”
“2003年8月到达萨那希时,我想起2000年夏季的一些经历。”重新进入我们获得信息的背景,回忆会变得更容易。这种记忆的“回归”可能是自觉的或者是不自觉的。有时候,学习时背景环境的独一性足以使得大量细节重新涌现出来:你住所附近新开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的一份佳肴,就有可能引发出曾经在意大利的一次旅行的回忆。
相反,有时候由于背景环境的改变,我们无法想起一些事:在考试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起一些课程细节,而这些我们却在家里复习过了,并且已经很好地掌握了。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提出特殊的编码原则:如果学习和回忆的背景环境相同,那么我们的记忆更有效。例如,当我们想找回某个记忆时,有时候“往回走”是很有用的,也就是在脑海中重新经历当时的过程。
11.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分析
注意力、动机、重复……所有这些都很重要,但还不足以提升我们的记忆潜能。因为,记忆不以某种自动的方式(比如,照相机或者录音机的方式)照原样储存信息。面对每一刻传来的多种信息,我们的大脑进行选择后只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良好的记忆力依赖大脑强大的组织能力来消减信息的复杂性和数量,以便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信息建立联系。
⊙寻找逻辑关系
每个人都知道,把一个10位数分成一对一对(10-35-79-11-13)比一个一个(1-0-3-5-7-9-1-1-1-3)或者作为一个整体(103-5-7911-13)来记忆要容易。除了这样简单的组合,有时候在一些数字中还存在一定的数学逻辑关系。例如,在10-42-53-64-75这组数中,后4对数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每组的第一个数字减去2就得到第二个数字(如4-2=2);它也符合另一个递进规律,每组中的两个数字分别加1则得到下一对中的第一个数字和第二个数字(例如4+1=5,2+1=3)。
在其他情况下,也需要将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在面对一张购物单时,我们首先根据商店,然后再根据经过商店的顺序——面包店(面包)、食品店(番茄酱)、邮局(邮票)——重组所要购买的物品。
⊙建立联系
布料和纽扣——醋和树木——灯和椅子,我们更容易记住哪对词?毫无疑问是第一对,因为这两个词之间存在强烈的组合关系。对信息进行组合是思维的主要手段,同样也有助于记忆。
通常组合是自发进行的,尤其适用于记忆反义词或同近义词。例如,区分凸和凹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只需要记住其中一个字的意思就够了,因为它们的意思是相反的。以组合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尝试记忆电话号码、亲人或朋友的生日,或者记忆历史日期。例如,某个朋友的生日是8月4日,就可以联系到1789年8月4日法国大革命开始,废除特权的那一天。
⊙心理成像
为了确认是否锁好了住宅大门,我们会有意识地回想在出门前自己正在做什么。在找眼镜时,我们经常在脑海中重现它可能被放置的地方。
——一张图片胜过1000个单词——
最早验证视觉想象如何作用于记忆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兰西斯·高尔顿。高尔顿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堂弟,他为人类作出了一些意义重大的贡献,包括著名的优生学、现代气象图技术和指纹鉴定的导入。当高尔顿开始对视觉想象产生兴趣后,他做了一项关于100人的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运用心理成像法来回忆他们早餐时的细节。
结果很有意思:或许是俗语所断言的——一张图片胜过1000个单词。高尔顿发现能够回忆自己经历的人,通过构建心理图像形成了丰富的描述性叙述;那些回忆较少的人仅形成了模糊的印象;而那些记忆空白的人根本没有任何印象。通过这个简单却有说服力的实验,高尔顿推测视觉想象对于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而那些拥有最好记忆力的人能够恢复大量储存于大脑中的印象和感情。
心理成像不仅有助于回忆,在学习过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借助于这种能力,在手头没有实际图示时,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条路线,构思一个曲线图或者图表……由此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甚至可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自己曾想象骑着一束光线,并因此对光的速度产生了兴趣。实验显示,当我们构建一幅心理图像让一些词处于某个场景中时,记忆效果比只是简单的重复要好两倍。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心理成像记住人名、地名、新词汇,甚至一门外语词汇。为十字或者白色这样的名词构建一幅心理图像非常容易,而其他的词可能要求更多的想象力。与广为流传的观点相反,心理图像并不一定要拥有“奇怪”的特征。
12.双重编码
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同时又相互协作。
⊙“我把钥匙放在哪了?”
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能调动大量的记忆资源。一次内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看见”钥匙,感觉它就在手中,并在锁眼里“转动”,我们尽力回想当时的环境背景和准确时间,以及和别人的谈话,有时同时进行的其他事情会干扰我们对放置钥匙的常规记忆。
用神经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对这样的任务我们既需要情景记忆,也需要语义的、程序性的记忆。尽管所有回想起来的信息——视觉的、口头的、语义的、行为的等——都与“钥匙”有关,但它们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里被处理的。借助神经元环路,这些联系才得以在两个脑半球中被激活。
⊙脑半球的分工和协作
大脑半球的专业化致使语言发展的最主要部分与左脑半球相连。当我们学习或者回忆语义信息时,例如一组词或者一首诗歌,由左脑半球的记忆系统负责。而当信息具有视觉的或空间的属性时,右脑半球将参与进来。例如,当我们记忆一条路线或者辨认一张面孔时。每个脑半球处理信息的编码方式不同。
——大脑的可塑性——
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许多认识都来源于对疾病的研究。受损的大脑区域可以帮助我们对引起大脑损伤的功能障碍进行研究。在脑病例中,患者最初多进行颞瓣(海马脑回中)内部双边切除,以根治难医的癫痫,使病人手术后不记得新近的事情。
相反,当两个脑半球中的一边受伤或者被切除,另一边通常能够以近乎正常的方式保证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部分功能。除非进行精确的测试,才能体现出某些能力的缺失。
视觉信息和口头信息
语言在我们的精神活动中扮演着一个如此关键的角色,以至口头分析可能参与像记忆路线或者面孔这样的任务。功能核磁共振图像技术使我们可以看到在执行给定任务时大脑的活动区域,通常右海马脑回负责通过视觉辨认面孔,而左海马脑回用于搜寻对应的人名。为了确定名字和面孔的对应关系,活动是双边的。
然而,应该注意两个脑半球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在大脑一边受损的情况下,另一边脑半球几乎仍可以保证正常的记忆功能。
分析处理和总体处理
另外,根据某些经验,“口头”和“非口头”的区别并不总是足以解释两个脑半球各自扮演的特殊角色,它们的专门化可能并不只是与信息的属性有关,而且还与信息如何被处理有关。左脑半球可能负责分析和暂时的处理,以逻辑的方式或者根据表达的意思将信息分类。而右脑半球可能进行一个总体处理以建立空间关系,或者根据形态和感情的指示将信息分类。
无论如何,我们的精神活动经常要求两个脑半球同时参与。依赖于双重编码的记忆会更有效,因此,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语言:左脑半球负责管理,右脑半球负责补充
几乎所有的右撇子和大多数的左撇子,都是由左脑半球掌控与语言相关的精神活动。但是,右脑半球也能够记忆简短的词汇,特别是有着具体意思能引起强烈的视觉图像或者负载着感情的词。一个词或者一句话的表面意思由左脑半球负责,而对其隐喻意的分析则需要右脑半球的参与。
⊙空间:右脑半球负责管理,左脑半球负责补充
空间管理更多地依赖于右脑半球。当我们在空间中定位,或者学习一条新的路线、辨认一个标志时,比如一栋楼房,将由右海马脑回及其相邻区域负责掌控。同时,右脑半球也记录了一些口头编码:“在第三个红绿灯后向右拐……”
其实,每个脑半球都可能与一些特殊的定位方式有关。在一个不太熟悉的环境中,或者面对一条复杂的路线,我们倾向于自己设定一些路标默想出一张路线图,这些“路标”会刺激右海马脑回。另一方面,对线路的整体处理和设计则需要依靠左海马脑回。但是,这种任务的分工可能不只是人类特有的,因为这种任务的分工也能在鸡的身上被观察到!
13.注意与信息加工
你现在正在干什么?你在阅读这些文字。但即使在阅读时,你的感官也会接收到周围的信息。尝试思考一下你现在所能看到、听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一切。你仍能够集中精力于你阅读的内容吗?你的注意分散了,你发现很难顺利地继续阅读。这表明了注意和信息加工在执行日常事务中的重要性。
考察一下交通高峰时的十字交叉路口,我们发现交叉路口无法处理交通流量,它很快就形成堵塞。当只有一辆汽车行驶时,交通就非常畅通。你的心理情况同此相似。现在选择关注这一页的语句,你的大脑也很容易加工这一单个的信息源,因此很容易理解文章。如果你试图思考感官收集到的其他信息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大脑的加工能力有限,你无法同时加工所有的信息,就像交叉路口一样。
经常乘汽车的人常常会谈到交叉路口的瓶颈问题。心理学家也用这一词汇来描述大脑有意识地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我们怎样来对付这一局限性呢?
你也许会认为,当你阅读这一章时,周围的事物都是无关的,甚至是分散你注意的事物,你就干脆忽略它们。也就是说,你使用注意从一大堆构成注意瓶颈的信息中仅仅选择相关的信息,同时忽略其他一切信息。
边看电视边聊天——这两件事情尽管在本质上相似(两者都涉及到看和听),可以同时进行,但任何人都不能同时集中精力做这两件事。
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将注意描述为“利用心理占据几个可能思路中的一个”。但我们怎样选择哪些该注意,哪些该忽略呢?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分散注意吗?或者说,如果采用迫使我们仅选择一种事物的模式,我们的注意是不是很有限呢?
想象一下你正在观赏你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此时,有人试图与你聊他当天的见闻。你选择聚精会神看银屏上表演的内容,尽管你假装在倾听,甚至也听懂了一部分,但你不能完全集中精力于这个人所说的内容。
关注某件事而忽略周围的其他事涉及到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能够让你选择某一件事来占据你的心理。但如果你的注意偏离电视节目去关注他人突然所说的让你感兴趣的事情(如付钱),你的注意又会怎样呢?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处于相似的境地,并因选择性耳聋而受到指责。这表明,心理在某些境况下能够关注不止一个的信息源,但有时它又选择不这样做。
⊙听觉注意
选择性听觉的研究成果已经解答了我们对如何集中注意的诸多疑问。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声音,如果没有选择性注意,要弄懂并利用任何一种声音都是不可能的。
为了对此进一步做出解释,大多数研究人员使用了双耳分听任务的方法。即被试者戴上两个耳机,并且每只耳朵同时分别听不同的信息。只需要被试者对其中的一个信息做出反应,同时忽略其他信息。柯林·切利的遮蔽实验是双耳分听任务的典型例子。
切利的实验结果回答了有关集中注意这一重要问题。大脑是在什么时候选择其注意的信息呢?大脑是在集中注意之前就加工了所有信息,还是首先对信息做出选择,把其他信息留在数据瓶颈里不做加工呢?
双耳分听研究表明,大脑在做大量信息加工之前就选择了信息。在切利的实验中,被试者对未注意的信息知之甚少。这表明大脑在信息加工早期就对信息进行了选择。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布罗德本特在这一证据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早期注意选择的理论。他把这一理论叫做过滤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感官信息到达瓶颈时,大脑就必须选择对哪个信息进行加工。到这一点之前,大脑未对任何信息进行加工。
——鸡尾酒会现象——
想象你在参加一个酒会。人们三五成群谈着不同的话题,你首先听到的是难以理解的杂音。后来,当你在酒会上呆了一会儿并且和朋友聊起来后,你就似乎听不到周围其他人的谈话(除非你与其他谈话者非常近),你只能听到与你谈话者的声音。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的谈话对象身上,耳朵所接收的其他声音被放在注意瓶颈后,被忽略了。集中精力于某个谈话,忽略周围其他谈话的能力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这一现象是柯林·切利在1953年首先发现的。
酒会上的人们唯独集中精力于自身参与的谈话,而对其他声音充耳不闻,除非有人叫他们的名字或者提到引起他们注意的事情。
柯林·切利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电子学研究员。他发现,我们集中注意于某个谈话的能力涉及到我们所选择的感兴趣信息的物理差异。差异包括说话者的声调(例如,女人的声调一般比男人的高)和位置。
切利使用双耳分听遮蔽任务考察了鸡尾酒会现象。被试者戴上两个耳机,两只耳朵听不同的信息,其中一个信息必须被遮蔽。也就是说,被试者一听到信息马上进行复述。他发现,被试者听不到任何没有被遮蔽的信息。实际上,被试者基本没注意到这一信息是颠倒的或是外语。然而他们能够发现从属信息的物理变化,如语言被音乐取代、说话者性别的变化等。
切利所做的工作为一个简单的观察(即我们能够集中精力于众多谈话中的一个)怎样发展成一个假说进而能够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论证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搬进实验室和使用耳机也许会因为与真正的社会环境相比过于人工化而受到批评。然而,实验很好地帮助我们对注意的理解,并且促使其他研究者(如唐纳德·布罗德本特)进一步探索我们怎样选择和注意周围的感官信息。
布罗德本特认为,感官过滤器会基于信息的物理特征来选择该信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如声调和位置。正如通过过滤器的咖啡会留下沉淀物一样,被选择的信息也会通过过滤器,把不需要的东西留在瓶颈里。在瓶颈里,信息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解释了双耳分听任务实验的发现。例如,在遮蔽任务中,两个信息都会到达感官过滤器,然而只有目标信息在位置的基础上被选择。这一理论也解释了切利关于集中注意于众多谈话中某一个谈话的实验。
⊙核查姓名
现在想象你在参加一个酒会,而且精力完全集中于你参与的对话中。突然,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的注意会立即发生转移,就像上文中出现的在你看电视时突然有人提到钱的例子一样。你改变注意的原因不是因为你听到信息的方式,而是你听到信息的内容。布罗德本特认为,信息在到达感官过滤器之前未经过任何处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对另一个随之而来的信息的意思做出反应,进而改变注意呢?
布罗德本特的观点是建立在这一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即被试者没有有意识地觉察到未被注意信息的意义。那么,意义是否在有意识的觉察之外得到处理了呢?1975年,心理学家埃尔沙·万·莱特、鲍尔·安德森和埃瓦尔德·斯迪曼呈现了一组单词给被试者,其中一些单词伴随着轻微的电击。结果发现,即使面对遮蔽实验中未被注意的信息,被试者对伴随着电击的单词也能做出下意识的生理反应。这一实验的推论很清楚:尽管被试者没有意识到听到了这些单词,但他们在大脑的某个地方理解了单词的意义。
布罗德本特理论的核心是:只有经过过滤器选择的信息得到了处理,其他信息才都会被忽视。然而,我们可能会在意义的基础上改变注意,例如,我们听到自己的名字或者是有人提到钱。莱特和其他人的实验也表明,大脑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处理了未被布罗德本特注意的信息,尽管人们没有有意识地觉察到这一处理的发生。
⊙认知联系
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影响。然而这一理论也有问题(它不够灵活)。我们可以依赖信息的意义转移注意,也可以对意识之外的信息进行加工。尽管这一理论有很多的优点,但它不能解释这些事实。
⊙衰减理论
为了克服种种局限性,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妮·特雷斯曼发展了一种新的关于选择注意的衰减理论。特雷斯曼保留了在注意瓶颈上有感官过滤器的观点。然而她解释道,这一过滤器更加灵活,对信息的物理特性和意义都有依赖。而且,她放弃了布罗德本特关于未被注意的信息会被简单地忽略的观点。相反地,她认为,这些未被注意的信息是衰减了,或者说减弱了,因此,被加工的程度也减弱了。然而,这一加工衰减是如此之弱,以致实验参与者没有意识到,除非信息的意思非同寻常。
特雷斯曼的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莱特和其他人的发现,而且解释了我们基于信息意思而转移注意的能力。
布罗德本特和特雷斯曼的理论都认为,感官信息一进入大脑,记忆力瓶颈就会在大脑对信息加工之前出现。另一个假说认为,大脑对信息做出选择之前就对接收的所有信息进行了处理。心理学家j.多伊奇和d.多伊奇在1963年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所有信息只有经过大脑完全处理后,我们才能意识到该选择哪条信息。
这一选择注意的“后期理论”也能解释莱特的发现和我们转移注意的能力,但却与特雷斯曼的理论相对立。后来的研究表明,早期和后期选择注意理论之间的差异也许需要彻底改变。因为注意运行的方法是可变动的,信息选择的方法也取决于具体环境。例如,当输入的信息都相似,输入速度较慢,而且无需对信息加工的本质或者方向做决定时,后期选择理论也许更正确。相反,没有以上因素影响时,更正确的也许是早期选择理论。
图中表示的是安妮·特雷斯曼的衰减理论。该理论认为,输入信息的加工程度是由接收者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的。
图中表示的是j.多伊奇和d.多伊奇有关选择注意的后期选择理论。输入信息只有在到达短期记忆后才能被选择。
⊙搜索
到目前为止,对于集中注意我们已经探讨了利用大脑有限的信息加工资源从感官不断接收的大量信息中选择何种信息的方法。但是如果你要搜索某个具体的事物又会怎样呢?在某个环境下搜索一个你并不清楚在哪里的事物,如在繁忙的机场寻找你要迎接的亲戚或在拥挤的酒会上寻找你想相聚的朋友。你怎样才能从眼睛所看到的人群和信息中筛选出你要找的亲戚或朋友呢?你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心理学家使用“视觉搜索”的实验回答了这些问题。在继续阅读之前试着做下面两道视觉搜寻练习题。毫无疑问,你的结论是:找到字母o比找到字母t容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字母t和字母l有相同的特征,即都有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唯一的区别是两条线相交的地方不同。而字母o和字母l没有相同的特征,因此容易找出来。
试着找出字母t,找到后再看右表。
试着找出字母o,你会发现比左表容易,因为与周围的l相比,字母o比字母t更加突出。
⊙特征整合理论
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人认为目标字母会从周围字母中“跳”出来。这一用来解释视觉搜索和其他发现的主要理论是由安妮·特雷斯曼在1986年提出的,被称为特征整合理论。
特雷斯曼的理论认为,当你看见一个视觉情景时,你就会创造出描绘此种情景的一系列“地图”。例如,当你看见本书中的字母表时,你就会创造一个地图,表明所有的横线在哪里,所有的竖线在哪里等。如在字母l里有字母t的情境中,你必须在心里搜寻这些地图,把每一个位置的横线和竖线都结合起来,直到找到不同的那个字母。而对于在字母l中找到字母o,由于没有相似的特征,就无须经过费时、费力的特征整合阶段,搜寻起来就快得多。字母t和字母o是目标元素,它们就是观察者必须从背景元素中找出的元素。
特雷斯曼为支持她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叫做错觉关联的现象。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如果你向大街上望去,你就会创造出许多心理地图,一个地图描述横线在哪里,另一个描述所有的红色物体在哪里,等等。你于是需要整合这些地图,以致你看见的是一辆红色的汽车,而不是个别的特征。这需要注意,在繁忙的情景下还需要足够的注意资源才可以整合这一部分内的特征。在这部分之外,整合显得很随意,有时甚至特征被错误地整合起来。例如,你用余光看见的一辆(非白色的)经过白色商店的汽车会被错误地看成是白色的汽车。特雷斯曼的理论已经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例如,研究者们仍然在做有关结构或形状特征的感知实验。
⊙相似性理论
在此表中找出字母b,找到后再看右表。
在此表中找出字母b,你会发现比左表容易,因为小写字母的形状比大写字母更容易区分。
特雷斯曼的理论遭到了更为简单的相似性理论的挑战。这一理论是由约翰·邓肯和格利姆·汉弗莱斯在1992年提出的。特雷斯曼的理论无法解释汉弗莱斯和p.t.昆兰在1987年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识别某个特征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识别该特征所需的信息量。相似性理论认为,视觉搜索的难易度是由目标图像和其他吸引注意的图像(即分散注意的图像)的相似程度决定的。因此,在这两个视觉搜索练习中,字母t比字母o更难寻找,因为字母t的形状与分散注意字母形状更为相似。目标字母和分散注意字母的形状越相似,找到目标字母的难度就越大。
相似性理论也认为,分散注意的图像之间越相似,视觉搜索就会越困难。在小写字母中找到b比在大写字母中找到b要容易,因为大写字母之间有更多的相似性。搜索效果与分散注意图像之间的相似度有函数关系。根据这一理论,视觉搜索仅仅是个相似性的问题,不存在任何特征整合过程。对这一理论的主要批评是:相似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什么是相似性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时我们想要同时做一件以上的事情是容易的,如边开车边聊天。然而,要在做复杂数学题的同时背诵诗歌简直就不可能做到。
我们试图同时完成一件以上的任务时,我们就把大脑有限的信息加工资源分配给了不同的工作任务。有的任务容易,有的任务难。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这两个任务的相似程度;二是我们对任务的熟练程度。尽管大脑的容量有限,只要两个任务都没有超过大脑一般和特殊资源的限度,大脑可以同时完成它们。
⊙分散注意和集中注意
在探讨任务相似性对分散注意的重要性之前,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大脑信息加工资源及其分配情况。执行所有任务占据的注意都一样吗?执行不同的任务是不是使用不同的心理资源呢?如果执行所有任务涉及的仅仅是同样普遍适用的心理资源,那么任务的性质不再重要,所有的任务将平等竞争现有的心理资源。只要提供的注意允许,我们将能做尽量多的事情。然而,如果信息加工资源因任务不同有所差异的话,执行不同任务时,我们很容易同时完成它们(如边开车边聊天),使用相似的心理资源时(如边看书边聊天),就不易同时完成。
——变化盲视——
观察者看不出场景的变化,如图片的变化。这一现象叫做变化盲视。正是由于变化盲视使得“找差异”的游戏非常棘手。1997年,认知科学家罗纳德·韧帧克、凯文·奥利根和詹姆斯·克拉克给被试者出示了几幅图片,除了一个细节不同外(如:一幅图片的男子戴了帽子,另一幅图片的男子没戴),这些图片基本相似。尽管被试者知道他们的任务是找出图片之间的差异,但他们发现要找到差异很难,有时要对比看上好多遍才能找到。
也是在1997年,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的丹尼尔·莱文和哈佛大学的丹尼尔·西蒙探讨了移动图像的变化盲视。他们给被试者播放了一段两个女人聊天的电影。在整个聊天的过程中,摄像机都跟着这两个女人。摄像机每改变一次镜头,场景的细节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当镜头对准a女人时,能看见桌上有红色的盘子。几秒钟后,当镜头对准b女人时,红盘子变成了白盘子。大多数被试者没有注意到有任何变化。即使让他们再看一遍,也只能从9个差异中平均找出2个。
那么,变化盲视说明了注意的什么问题呢?我们自认为完全看清了世界的一切。实际上,变化盲视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有问题。我们只有有目的地专注于物体才能看见它们,而且经常看不出它们位置的任何变化。
许多研究表明,任务相似时,分散注意就比较困难。没有哪个任务是完全直截了当的,但你肯定会发现,边听收音机或电视上的谈话边找元音比较困难,因为两项任务都涉及到语言处理。在1972年《实验心理学季刊》发表的一个实验中,d.a.奥尔伯特、b.安东尼斯和p.雷诺德要求被试者复述一篇文章的一个小节。同时要求被试者通过耳机听一组单词或者记住一组图片。被试者的单词记得很差,但却很好地复述了文章和记住了图片。这是因为执行相似的任务需要争取我们的注意,因而会相互干扰。
大多数驾驶者认为,他们可以在开车的同时和别人聊天。他们一边思考听到的内容和要说的话,一边注意道路的前方。经验不足的驾驶者必须全力以赴地开车,不能边开车边聊天。
两个相似的任务很难同时执行的事实支持了这一观点,即大脑信息加工资源因任务不同而相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边开车边聊天,边听音乐边写作的原因。然而,当汽车行驶到繁忙的交叉路口又会怎样呢?我们在进行重要谈话的同时还能处理安全通过交叉路口的信息吗?即使任务不同,我们也不能同时完成复杂的任务。这表明,我们大脑的有些信息加工资源对所有任务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涉及到边开车边打电话的情况。这时,普遍适用的注意资源就会从执行开车任务转向打电话任务。
如果你演奏乐器、学跳舞、进行体育运动和从事诸如此类的技巧性活动时,也许有人会告诉你:熟能生巧。我们知道练习某种技巧时,我们会做得更好。但这与分散注意有关吗?
我们已经谈到边开车边聊天很容易做到。但这是对有经验的驾驶者而言的,新手一般发现边开车边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两个我们熟练的任务中分散注意比较容易。要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必须仔细地考察一下要执行像边开车边聊天这样的任务时会涉及到什么。
——边开车边使用手机:致命的组合——
现在,全美国有1亿多部手机在使用。人们到处都在用:家里、学校、街上、公交车和火车上,甚至在开车的时候。边开车边用手机安全吗?你也许认为安全。毕竟,能边开车边聊天,为什么不能用手机聊天呢?最近的调查显示,85%的司机承认至少是偶尔在开车时使用手机。如果开车是项自动的工作,倒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在自动加工驾驶信息的同时,有意识的注意还能集中到谈话上。然而,研究结果表明这样做是令人担忧的。
1998年,j.m.维奥兰蒂通过研究发现,边用手机边开车发生致命事故的风险比不使用手机高9倍。实际上,让手机在汽车里开着不用,发生致命事故的风险也会高2倍。边开车边用手机为什么如此危险呢?维奥兰蒂查看了俄克拉何马州1992至1995年的交通事故报告。与发生事故时不使用手机的司机相比,维奥兰蒂发现,使用手机的司机在事故前易于不注意马路,易于超速行车,易于走错道,易于撞上固定的物体,易于翻车,易于突然掉头。1999年的另一个研究表明,与正常行车相比,拨打手机时的开车速度控制和保持车道都不准确。
如此令人震惊的证据已经使得一些国家(如巴西、以色列、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认为驾驶时使用手机是非法的。美国一些州采取了立法措施,华盛顿州实行的法律规定:手机只有装备该州批准生产的“无需用手的设备”时才可在汽车里使用。
1999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大卫·兰布尔发现司机察觉前面有车的能力减退了。他把一直向前看、不分散精力的司机与随意拨打手机的司机(分散了视觉注意)和无需视觉注意执行简单记忆任务的司机进行了比较。可想而知,被分散视觉注意的群体反应最为困难。与一心一意注意大路的司机相比,同时执行两项任务的司机反应也较慢。无需用手的设备并不能排除开车的手机使用者的安全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把开车这样的任务看成是一项任务。真的如此简单吗?驾驶任务涉及到必须注意速度、路线、方向、前后的车辆、潜在危险(如走在人行道上的小孩),等等。能说这是单一的任务吗?也许驾驶本身就是注意分散的一个例子。聊天也一样,必须控制嘴唇的运动,处理耳朵接收到的信息,还要决定该说些什么。实际上,任何任务都可以看成是小型子任务的集合。
图为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在开始学琴时,她必须有意地拉奏每一个音符。随着自信和技能的增加,她的许多动作逐渐变得很自然,进而无须再加以思考。
学习驾驶确实像分散注意。学习驾驶时,所有的子任务都是分开的。你必须思考道路的弯曲情况,思考怎样用后视镜相应地调整方向盘,思考怎样控制速度等。当新手正在注意复杂路况(如交叉路口)时,他们也许忘了该用多大的力量踩刹车以减缓车速。思考这么多的子任务会用尽他们的注意资源。一旦掌握驾驶技术后,开车就变成了一项单一、有组织的任务。有经验的驾驶者能让子任务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处理好它们。
每学习一项新任务时,你都会或多或少有意识地在子任务之间分散注意。那需要大量的信息加工资源。如学习拉小提琴,演奏c调时会涉及到:
从乐谱上阅读正确的音符;
使用正确的琴弦;
手指正确地放在琴颈上;
用琴弓拉动琴弦。
小提琴新手必须考虑到每一步。经过大量的实践后,经验丰富的小提琴手只需简单地看看音符c,在没有注意到相关子任务的情况下就会拉出声音。这只需要一小部分注意,就有足够的注意用来执行其他任务。小提琴家利伯雷斯在表演时经常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和听众聊天。
看来,对某项任务进行大量训练后,我们就擅长了,再执行这项任务时就不需要用光注意资源。这项任务就不再是有意识的控制行为,相反地,会成为自动行为。例如,我们小时候也许要思考走路或骑自行车所涉及的每一个子任务,现在都变成自动行为了,根本无须思考。实际上,一旦成为自动行为后,想要阻止它都很难。这就是“斯特鲁普效应”的核心。“斯特鲁普效应”是用来研究自动化的任务。
⊙人类自动驾驶仪
你曾经在周末走出家门像工作日那样径直上学或上班吗?如果自动这样做的话,我们称之为坐上自动驾驶仪。我们无需有意识地控制行动,就像飞行员坐上自动驾驶仪无须手工操作飞机一样。完成这些任务不再需要我们有限的注意资源,自动行为因而非常有用处。
为什么会发生自动化呢?约翰·安德森在1983年提出,在练习中,人们对该任务的每项子任务越来越擅长。如在学驾驶时,控制刹车、使用后视镜等的能力在提高。最终这些子任务会合并成较大的部件,因而,控制刹车和使用后视镜无须再分别思考就可以同时完成。这些较大的部件进而继续合并,直到整个任务变成单一的、整体的程序,而不是单个子任务的集合。安德森认为,当子任务完全融合成单项任务时,任务就自动化了。这一切发生得就像汽车换挡一样突然。
⊙事件关联电位
另一个研究注意的可选方法是使用脑电图。心理学家能够使用脑电图来记录大脑电脉冲的变化。有时,人们一看见或听见什么后,电脉冲的情况马上就能记录下来。这种记录叫做事件关联电位,因为它们是大脑对某些特定事件的电位反应。
从1988年到1992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里斯托·纳塔,通过使用事件关联电位的方法做了许多实验研究注意。纳塔能的实验表明,我们确实对刺激做出了反应,例如,在遮蔽任务中未注意信息的非常小的变化。然而,这对控制遮蔽任务没有影响,而且经常是无意识地出现。这些发现支持了有些自动简单的信息加工无需注意资源就可以发生的观点。
我们从对正常“被试者”的成像和记录中学到了很多注意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不能正常进行注意信息加工的人那里学到不少。我们知道,注意是所有认知任务的核心,我们需要它来感知感觉信息以集中思考,避免干扰。毫无疑问,大脑的紊乱会影响注意。这些条件是怎样影响注意,我们又能从像大脑受伤、注意加工受损的情况中得到什么教训呢?
想象一个叫比尔的虚构人物的真实情况。比尔的个案研究是脑卒后视觉忽视综合征病人的典型情况。脑卒或者对大脑的其他损伤都会导致对大脑某一部分的伤害(像比尔一样右脑的损伤比例比较大),会使得病人无法对侧视阈的物体做出反应。比尔的例子显示了视觉忽视综合征的所有主要特征。
视觉忽视综合征并不限于人类。这条狗也有脑损伤,因而只吃食盘左边的食物。
忽视左边空间的倾向与患者不能运用左边身体相联系。比尔确信他抬起左手拍手了,他抬不起左手不是因为身体残疾。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根本注意不到左边,也忘记了左边的存在。这不是因身体动力障碍引起的,他们注意不到左边的视觉刺激也与感觉障碍无关。视觉忽视综合征不是视觉或动觉的失调,而是经历和反应的失调;不是感知的紊乱,而是注意的紊乱。简言之,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对左边世界“选择性不注意”。
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他们不会意识到没注意到的那边。他们并不认为“我注意不到我的左边”,实际上,他们的左边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疾病感缺失
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是疾病感缺失的症状,意味着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视觉忽视综合征是一种注意紊乱,它的鲜明特征是疾病感缺失。
波斯纳和同事们研究了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的注意。经研究发现,在注意任务中,不能指令这些人去注意他们忽略的那一边。根据研究,他们提出了三阶段注意模式。要注意某个刺激,我们必须:
(1)偏离目前的注意焦点。
(2)将注意转向新的地方。
(3)注意新的任务。
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对第一阶段的任务存在问题,例如,他们无法偏离视阈中的右边以集中注意于左边。
⊙注意缺陷障碍
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无法偏离右边以注意左边的刺激。然而注意缺陷障碍与波斯纳第三阶段模型有关。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发现很难将注意集中于任何一个任务。
美国大概有4%~6%的儿童患有注意缺陷障碍。这是由于信息加工的注意控制不成熟或功能失调导致的。很多情况下,不成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但大约仍有一半人在成人时仍会有问题。注意缺陷障碍的特征是集中注意于某项任务或刺激有困难。这就使得注意缺陷障碍患者很容易分心、冲动和亢奋。他们的注意问题也导致他们无法将生活、思考、情感与行为联系起来,进而导致行为碎片化。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孩子上学时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行为的问题也会造成社会问题和家庭困难。有人认为,当大脑控制和指示注意的区域不成熟或者不完全“在线”时,注意缺陷障碍就会出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研究表明,注意缺陷障碍患者的左脑活动有所减少,尤其是前扣带皮层的活动,因为大脑的这部分与注意集中有联系。经观察,前脑叶(该部位与意识有关联)和上听觉皮层(该部位将思维和知觉整合起来)的活动都有所减少。这些模式导致了注意缺陷障碍的注意和行为特征。许多思想、感情和信息都会竞争注意资源,而且处理它们的机制也出现了问题。
通过有意识的行动,疼痛可以得到控制。这个孩子通过睡钉床的例子证明了疼痛能够控制的事实。
为控制注意缺陷障碍的症状,医生给许多孩子开了像利他林这样的药物。这与苯丙胺基本相似。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使用利他林儿童的数量增加了150%。目前,美国利他林的用量是其他国家使用总量的5倍多。利他林是通过提高大脑皮质神经传递素,尤其是多巴胺的数量来起作用的。神经传递素的不断作用刺激了注意缺陷障碍患者的大脑皮质,包括大脑不活跃部位的活动。这就使得大脑能够集中注意,并且将感觉信息、思维和行动拼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加集中的行为、更好的注意力和较少的干扰。
14.表征信息
我们的大脑可以容下大量的信息:大多数人都知道怎样阅读、写作和说话。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可以记住几千张不同的图片。大量对大脑的研究集中在:大脑是怎样储存和表征如此丰富的数据的。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物件都能表征信息,有些物件(如图书、地图)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万维网直到1993年才出现,尽管这时互联网已经存在了多年。然而与大脑相比,即使是最古老的图书也是新来者,人类大脑表征信息已达数百万年了。
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试图弄清楚大脑是怎样储存和表征信息的。大约在100年以前,心理学家们开始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一问题。实验前,你要对实验的结果有所认识。科学家们称之为假说。在实验中,心理学家们找到了一些恰当的用以表达大脑如何表征信息的假说。记忆的过程是否像在你大脑中绘画一样呢?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是储存在“心灵之书”上吗?大脑对不同词汇的含义的表征就像字典一样吗?
人们以各种方式分享信息。书是写出来的,图片是画出来的,地图是绘出来的。然而,书、图片和地图与它们代表的许多事物并不一样。例如,纽约地图并不就是纽约。书、图片和地图只是表征(表征就是给我们提供有效信息的物体)信息,它们会省略无效的信息。例如,纽约市的地图没有标出出入孔盖的位置(旅游者无须知道出入孔盖在哪里)。若将不必要的信息绘入地图中,将会使地图更难读。
心理学家将书、图片和地图描述为外部表征,它们与内部表征不同。内部表征是指大脑储存和表征潜在有用信息的方式。
⊙大脑中的图片
人们构建内部表征的理论已有几个世纪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认为,记忆就像在大脑中储存图片。哲学家们从那时开始就争论这一问题,但直到大约120年前,科学家才加入到这一争论的行列。1883年,英国的科学家弗朗西斯·加尔顿(1822~1911年)通过让被试者想象餐桌的样子来研究大脑的意象。许多被试者都说他们对餐桌没有心理印象,他们只记得吃过的东西,认为餐桌在大脑中没留下印象。
视觉皮层位于大脑的后部。它是通过视觉神经和视网膜连接起来的。视网膜是眼球后面将光转化成神经电脉冲的结构。在看图像或者后来回忆该图像时,视觉皮层都很活跃。
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人能产生心理意象。描绘大脑功能的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能显示人脑的哪个部位最活跃。当人们看图片时,大脑初级视皮层就开始努力运行。当拿走图片时,初级视皮层就会松弛下来。当人们回想刚才看到的图片时,初级视皮层会再次开始运行。实际上,初级视皮层几乎在图片呈现的同时运行。这一研究表明,不管我们是看图片还是想象图片,大脑的同一区域都很活跃。
如果想象我们刚刚看过的图片就像现在正在看一样,我们从未看过的图片又怎样呢?人们擅长形成心理意象。想象一下在对面的地上有只跳跃的知更鸟,在它后面有一头母牛,母牛弯着脖子看着知更鸟。当被试者想象这些图片时,许多人都会经历相同的事件序列。首先,他们看到了一只知更鸟。知更鸟在他们心理意象中体型较大,也许占据半张图片。当他们想把母牛包含进来时,他们就从知更鸟那儿“放大”,或者把知更鸟“缩小”,以便在意象中为母牛留下足够的空间。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考斯林让人们想象某个动物站在另一个动物旁边。例如,让一个人想象一只兔子蹲在大象旁边。他询问了有关兔子的一个问题,如“兔子的鼻子是尖的吗?”考斯林又让另一个人想象一只兔子,但这次旁边是只苍蝇。当他问第二个人相同的问题时,考斯林发现,若兔子站在大象旁边,人们就要用更长的时间回答有关兔子的问题。
当实验对象构成心理图像时,他们必须“放大”或“缩小”以将动物包含进来。兔子在苍蝇附近的图像要比它在大象附近要大。考斯林表示,回答有关心理图像问题所需的时间与呈现细节所需的“缩放”量关系紧密。如果被试者面前有一大一小两张同一兔子的图片,他们观察较大图像时会更快地看出兔子的鼻子是否是尖的。考斯林认为心理意象也是相同的道理。就像照片,我们在头脑中构成图像的大小也有限,要弄清小的细节也许需要从较近的视角来观察。
将心理意象描绘成大脑中的照片颇具诱惑力。然而,心理意象并不能表征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相反地,它们表征了我们对该事物的解释。1985年,德博拉·钱伯斯和丹尼尔·莱斯贝格在一个精彩而又简单的实验中证明了这一点。在合上书之前让你的朋友很快地看一眼图片。问你的朋友图片是什么,是否还可能是其他事物。然后让你的朋友将对该图片的记忆画在纸上,再问一次同样的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原来图片上画的不是鸭子就是兔子。实际上,这张图片是两可的。实验中没有人在他们的心理意象中既“看到”了鸭子又“看到”了兔子。然而,一旦人们将心理意象画在纸上,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只动物。
——重点提示——
⊙地图、书和图片都是外部表征。它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世界的有用信息,同时有意省略了无用信息。
⊙内部表征是大脑储存潜在有用信息的方式。
⊙当我们想象某个图片时,我们使用的大脑部位与看图片的大脑部位相同。
⊙想象的图片(也称心理表象)从某些方面来说和照片相似。
⊙对图片的记忆受到我们对其诠释方式的影响。
⊙尽管我们能记住几千张图片,但对细节的记忆消退很快。
⊙心理地图要经过几个月才能建立起来。
⊙类别是包含名词、动词或抽象概念的物体组。
⊙概念的定义属性观认为,所有的概念都可以通过属性组来描述。每一个属性都是必要的,所有的属性组合在一起才能定义概念。
⊙类别成员资格不是“全或无”的,成员的特征各不相同。例如,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人们把知更鸟归为典型的鸟类,而不归为企鹅类。
⊙当人们想到某一类别时,总是会想到它的典型成员。
⊙大脑是以特征联系网络的方式储存类别信息的。博弈论认为,信息储存在具体实例的网络之中。
⊙人类大脑存有在特殊场景下发生的日常事件的普通信息。罗格·尚克和罗伯特·埃贝森将这一信息称之为脚本。
⊙人们根据故事的广义主题,即图式对其进行了分类。
⊙我们对某个场景下通常会发生事件的期待影响了我们对实际发生事件的记忆。
⊙我们对故事的记忆能力受到故事意义的影响。
⊙连接主义是大脑的一种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考虑到了大脑的生物性知识。
心理意象有固定解释的倾向,而外部世界的图片和照片则不会。头脑中呈现的意象不能简单地描述成内部照片。这些图片是内部表征,其意义是表征的重要部分。心理图片存在的时间也短。默顿·杰恩斯巴切尔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杰恩斯巴切尔向被试者出示了一对图片中的其中一个(如下面图片)。10秒钟后再同时出示两张图片,并询问被试者先前看到的是哪张。
——心理旋转——
施帕德和梅兹勒就像图中那样向实验对象呈现图像,并询问这些图像是否代表不同角度的同一物体。研究人员发现,图像之间的旋转角度和人们判断物体是否相同所用的时间之间联系紧密。
想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的两张图片。人们经常会推断出,两张图片的物体相同,但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呢?很多人感到好像在他们的想象中旋转了物体,直到它与另一个物体的方位一致为止。他们因而知道两个物体相同。
人们真的在想象中旋转物体,并对它们加以比较了吗?1971年,罗格·施帕德和雅克林·梅兹勒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以进行探索。他们画了一对物体的很多图片。一些图片是从同一角度画的,另一些是从20°至180°之间不等的角度画的。一组图片显示了不同角度的一对物体,其中一个物体是另一个物体的镜像。
研究人员向一组人员出示了这些图片,并对他们判断这两个物体是否一致所需的时间进行了计时。当施帕德和梅兹勒看到数据结果时,他们注意到,物体每旋转一定的角度,人们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判断两个物体是否相同。看起来,人们能在大脑中以每秒钟50°的速度旋转物体的图像。
在后来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在图片上加上箭头符号以表示心理旋转的方向。大多时候,箭头的指向正确无误。如果箭头指向顺时针方向的话,图像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就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效率高。然而在少数情况下,箭头指错了方向。这就误导了实验对象,他们的心理旋转方向也发生错误。研究人员还发现,图像旋转的角度和判断图像所需的时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施帕德和梅兹勒的研究工作催生了许多有趣的研究项目。1982年,胡安·奥拉尔和瓦莱里·德利乌斯对鸽子做了相似的实验。与施帕德和梅兹勒以人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相反,鸽子看起来并未进行图像的心理旋转。鸟类判断图像是否是同一物体所用的时间不受角度差异的影响。
经过10秒的间隔后,大多数人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经过10分钟后,得出正确答案的人数和猜谜差不多(正确率为50%)。若被试者在此之前不知道将要被问的问题,实验的效果会最好。经实验证明,从长期来看,被试者不会在头脑中储存像照片一样的意象。他们开始也许会储存,但细节很快会丢失。一些实验表明,心理意象会在大约2秒钟内就会丢失一些照片呈现的信息。
只要被试者选择的图片代表不同的场景或者事件,他们就很容易说出以前是否看过某张图片。后来的研究表明,看过1万张图片的被试者后来只能正确地识别出8300张。
杰恩斯巴切尔先向被试者出示这两张图片中的一张。然后再向他们同时出示两张,并询问他们看过哪一张。这一研究有助于解释心理图像的短时本质。
⊙心理地图
地图和照片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主要差异是地图不是很真实,地图有表征用户所需的最少信息的倾向。正如我们所知,心理意象也同样缺乏细节。而且,地图有时还用错误的颜色来帮助解释。例如,宽马路和窄马路通常都是灰色的,但在交通图上通常是蓝色和绿色。
正如我们所知,心理意象和照片的准确性一样都与解释有关。因此,如果我们的大脑像地图一样表征照片,那么,大脑也用相似的方法表征外部地图提供的信息吗?正常情况下,人们都知道怎样从a地到b地。例如,你也许知道,要想从家到地铁站,你必须下山,在角落处左拐,地铁站就在右边。你也许知道怎样从游泳池到家,你得经过一座桥,爬上山,走完一条街,在角落处右拐即可。人们每天都记忆和使用着这种信息。
认为大脑拥有表示一系列心理地图的记忆集的观点颇具诱惑力。然而,与方向和地标集相比,地图包含更多的信息。你若在朋友家,你能在地图的指引下去往杂货店;你若在图书馆,你能找到朋友的家。然而,你若在图书馆,你能弄清杂货店的方向吗?除非你有地图,否则,答案也许是“不能”。大多数情况下,有丰富城镇生活经验的人和以前研究过地图的人对这些信息都记得很牢靠。
1982年,佩里·桑代克和巴巴拉·哈耶斯·罗斯证明了人们心理地图的不准确性。他们访谈了在特大综合写字楼里工作的秘书。他们发现,刚来的秘书能准确地描述怎样从a地到b地。例如,他们对辨认从咖啡厅到计算机中心的方向没有什么困难。
然而,这些新来的秘书经常分不清从咖啡厅到计算机中心的直线方向。一般来说,只有在这个楼里工作过多年的秘书才能做到这一点。
即使对外部地图有多年经验的人也会犯错,除非地图就在他们面前。若你住在美国或者加拿大,问问自己蒙特利尔是否在西雅图的北边。若你在欧洲,问问自己伦敦是否在柏林的北方。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是”,但大多数人都回答“是”。加拿大在美国以北,但加拿大在美国东部的边境还在其西部边境以南。英国的大部分地方在德国的北边,但英格兰南部与德国的北部在同一纬度上。
人们经常会犯这类错误,这表明,大脑不能像地图一样真实地表征位置。人们会从包含这些城市的更大区域的位置来推断这些城市在哪里。这经常会犯错误。
——“涂鸦”图片——
看右下方的图片。如果合上书,你能准确地画出它们吗?如果有28个图片又怎么样呢?1975年,研究员戈登·鲍尔和同事使用类似的图片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向被试者出示了28张不同的图片,并让他们根据记忆画出尽量多的图片。
被试者发现这一任务很难。平均下来,他们大约只能画出这些无意义图片的一半。然而,向第二组被试者出示图片时,配上简短的说明文字。例如,左边图片配上的说明文字是一个在电话亭里吹长号的侏儒。右边图片的说明文字是一只捉到了非常肥美昆虫的早起的鸟儿。当图片因配上说明文字被赋予意义后,被试者发现要记住并画下这些图片要容易得多。
鲍尔和他的研究团队表示,语境提示能够激发记忆。鲍尔将他的图片称为“涂鸦”,因为不配文字,它们就是涂鸦,配上文字就成为图画。
图为鲍尔和他的研究团队使用的28个“涂鸦”之中的两个。经研究发现,当这些无意义的图片配上语境文字说明时,人们就更容易记住和画出这些图片。
⊙大脑中的词典
词典里储存着物体特性的信息。他们也会储存动作(动词)和抽象概念(如民主)的信息。人们也在大脑中储存一些这样的信息。大脑也像词典一样表征这些信息吗?心理学家经常关注像猫、鞋或锤子这样的物体。他们也会关注定义不清的事物,如“心理障碍患者”。词典条目编写者旨在呈现定义属性或者特征序列。
例如,《剑桥英语辞典》将大象定义为:“有能够卷起东西的长鼻(象鼻)的大型灰色哺乳动物”。戈特勒布·弗雷格(1848~1925年)是第一个认为所有的概念都可以用定义属性集来描述的人。“定义属性”理论最好通过举例来说明。以“单身汉”这个词为例,这一概念的定义属性有“男性”、“未婚”和“成人”。每个属性都是“必需的”。若缺少任何一个属性,这人就不是单身汉。这3个属性组合在一起就“足够了”。若你知道某人是成年的单身男性,你可以肯定他是单身汉——再也不需要更多的信息。很长时间以来,认为所有的可见物体和概念都可以用定义属性来表征的观点在哲学和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但却遭到卢德维格·维特根斯坦的强烈反对。
心理学家将具有相同定义性特征的物体群称为“类别”。将构成类别的物体称为“成员”。弗雷格的观点导致了这样一个结论,即所有的物体要么归为类别的成员,要么归为类别的非成员。
例如,所有的物体要么是类别“家具”的成员,要么不是。类别的成员关系是“全或无的”,没有中间成员。然而,人们做出物体归类决定时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则。心理学家麦克尔·麦克罗斯基和山姆·戈拉克伯格问被试者某些物体是否属于“家具”类别。被试者都认为椅子是家具,黄瓜不是。然而,当问到压书具时,有人认为应归为家具类别,有人不这样认为。而且,被试者对物体的定义前后不一致。研究人员在不同的场合询问了被试者像压书具这样的物体应归为哪个类别。有些人在第一次被问时说是家具,但第二次被问时却说不是;或者第一次被问时说不是家具,但第二次被问时却说是。
如果人们的心理词典含有定义属性清单的话,实验结果应当是,人们在压书具是否属于家具类别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保持完全一致的意见。我们期待着人们对普通类别的看法一直前后保持一致。
依莲娜·罗许的研究对定义属性的观点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若心理词典仅仅是定义属性清单,任何东西就没有好的或者坏的实例。所有的物体要么是鸟,要么就不是鸟。罗许让人们对类别的典型性进行评级。人们通常对典型性成员和非典型性成员的观点保持一致。例如,人们都认为知更鸟是典型性鸟,但对企鹅却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人们的心理词典像弗雷格说的那样,就没有所谓的典型性鸟。这一问题应该没多大意义,但迫使人们去猜测。当人们猜测时,观点又不一致。人们观点不一致的事实表明,对于概念,除了系列定义属性外,还应当有更多的东西来定义。
罗许想让人们明白,典型性是人们思考类别的核心。她将这样的句子出示给被试者看:
知更鸟是鸟。
鸡是鸟。
被试者必须尽快地判断每个句子是对的还是错的。当物体是其类别的典型性实例时,他们就能较快地判断。例如,被试者判断“知更鸟是鸟”所花的时间比判断“鸡是鸟”所花的时间要少。很明显,这两个问题都容易回答。经测试,被试者回答第二个问题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尽管时间差是以几分之一秒来计算)。
罗许认为,当被试者被要求思考类别时,他们不会想到定义属性清单。相反,他们想到的是那一类别的典型性成员。若有人让你思考“鸟”,你会倾向于思考一些典型的鸟。也许知更鸟会跃然脑际。如果有人问你知更鸟是否是鸟时,答案很简单,因为“鸟”这个词就会让你想起知更鸟。如果有人问你海豚是否是哺乳动物时,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哺乳动物”这个词很可能会让你想起其他更典型的哺乳动物。
即使属性很容易界定类别,人们仍然会受典型性影响。我们知道,“单身汉”可以由“男性”、“未婚”和“成人”等属性来定义。然而,人们倾向于认为,有些单身汉比其他单身汉更典型。例如,他赞就不是典型的单身汉,因为他住在丛林中,没有机会结婚。即使像数字这样的概念在典型性上也有差别。
层级
我们都知道,词典将大象定义为“大型灰色哺乳动物”。在词典定义中,像哺乳动物这样的词很普遍。词典编写者试图将物体定义为“层级”的一部分。如果你看了右图,你就会明白,层级的顶部是词汇“动物”。鸟和鱼都是动物的一种,因此在层级中,它们位于“动物”的下一个层次,并且用向下箭头与“动物”相连。知更鸟和企鹅都是鸟,它们与“鸟”相连。同样,“鳟鱼”和“鲨鱼”都是“鱼”,与“鱼”相连。词典编写者使用层级的目的是缩短定义。若词典陈述说“知更鸟是鸟”,读者就知道知更鸟有羽毛和翅膀,而且雌性知更鸟下蛋。词典在定义中无须包含“雌性知更鸟下蛋”的陈述,因为“知更鸟是鸟”这一陈述已经告诉了读者。大脑也会使用同样的技巧来减少信息的储存量吗?
图为层级的样例。动物在层级树顶,“鸟”和“鱼”是动物的类别,“鸟”和“鱼”又可以再分为更细的样例,如“鳟鱼”和“知更鸟”。
艾伦·柯林斯和罗斯·奎利恩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将一系列这样的句子呈现给被试者:
金丝雀会唱歌。
金丝雀有羽毛。
被试者很快就能肯定金丝雀会唱歌,但却要更长的时间肯定金丝雀有羽毛。如果大脑像词典一样组织的话,这就是你需要的结果。想象你对鸟一无所知,你就需要词典去查“金丝雀是否会唱歌”,词典将会告诉你“金丝雀会唱歌”。那是因为不是所有的鸟都会唱歌,唱歌就成为定义的必要成分。然而,词典并未提到羽毛。词典告诉你金丝雀是鸟。如果你查“鸟”,词典会告诉你它有羽毛。你只有在查完词典的两个地方后才知道答案,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不是所有的鸟都能唱出动听的调子,因此词典定义需要包含“金丝雀会唱歌”的陈述。然而,只要词典定义提到“金丝雀是鸟”的话,“金丝雀有羽毛”和“雌性金丝雀能下蛋”的陈述就会显得多余。
柯林斯和奎利恩认为,人类大脑是像词典那样去组织信息的。许多心理学家赞同这一观点,这个观点也曾风靡一时。但柯林斯和奎利恩的观点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另一群心理学家,包括爱德华·史密斯、爱德华·索本和朗斯·利布斯,给被试者一系列稍有差别的句子。下面是研究人员使用的其中两个句子:
鸡是鸟。
鸡是动物。
如果大脑像词典,查第二个句子所需的时间应该比查第一个句子要长。要查鸡是鸟,你只需查“鸡”的定义。要查鸡是动物,你还需查“鸟”的定义。研究表明,结果恰恰相反。人们肯定“鸡是鸟”所需的时间比肯定“鸡是动物”所需的时间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记得依莲娜·罗许是怎样告诉我们一些类别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具典型性吗?根据她的研究,知更鸟是典型的鸟,鸡不是。当让被试者想一想鸟时,他们通常想不到鸡。结果,要查“鸡是鸟”这样的句子需要更长的时间。
现在再来看第二个句子:“鸡是动物。”当有人让你想动物时,鸡有时还会出现在脑际。因此,查找和肯定“鸡是动物”需要的时间较少。同样的论据也可以应用到柯林斯和奎利恩的最初成果。当你想金丝雀时,也许歌唱是你最初想到的。拥有羽毛也是构成金丝雀定义的一部分,但这也许不是你最先想到的。人们确信金丝雀会唱歌比确信金丝雀有羽毛更快,因为与羽毛相比,唱歌是金丝雀更“典型”的特征。
⊙心理词典
我们不能肯定大脑是怎样储存信息的。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大脑词典的组织相当杂乱无章。我们的心理词典并没有整洁而又长长的定义清单,相反,我们的知识储存在小信息模块之间的大量联结中。心理学家将信息模块叫做特征。狗的有些特征可以是“有皮毛的”、“四条腿”和“有一条会摇的尾巴”。我们小时候就是像认识狗这样来认事物的。我们的大脑是通过构建特征(如“摇尾巴”)和标签(如“狗”)之间的联系来储存信息的。下图标示的是我们心理词典的一部分。心理学家将这类联系称为特征联系网络。
怎样来“阅读”这类心理词典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图中的圆圈想象成灯。你如果想知道狗是否是有皮毛的,你就点亮“狗”。由于“狗”和“有皮毛的”之间有联系,“有皮毛的”这个“灯”也会亮起来。于是,你就会得出答案——狗是有皮毛的。
心理词典的另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心理词典充满实例。根据这一理论,心理词典中“狗”的词条是你碰到的特定狗的集合。该集合也许包含对你的宠物狗、邻居家的狗和你在工厂见过的看门狗的描述。你的心理词典中“猫”的词条也相似。它也许包含对你祖母家的猫、朋友家的猫和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猫的描述。
想象你正在街上散步,刚好看到一个四条腿的动物向你走来。它是猫还是狗呢?你很快就把面前的动物与心理词典中的猫和狗进行比较。结果它更像猫而不是狗,于是你断定是猫。这一观点的问题是,你每次见到什么东西,都要翻查很多实例。你不仅要查找猫的实例(因为你还不知道它是否是猫),还需要查找所有的类别,将这一物体与狗、汽车、黄瓜、冰箱等一一进行比较。这样我们才在几分之一秒时间内断定该物体是否是猫。如果大脑每次都需要进行这么多的比较,那么,做出决定将要花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大脑非常擅长同时做很多事。如果方便作比较的话,认为心理词典仅仅是实例的集合就有可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判断这些观点哪个是正确的。
特征联系网络中的“猫”和“狗”都与它们共有的特征相联系,如“四条腿”,也与特有的特征相联系,如“喵呜”。
⊙编写心理词典
词典原本不存在,需要进行编写。我们的心理词典也是如此。人不是天生就存有周围物体的信息,信息是通过学习获知的。我们已经探讨了心理词典的信息组织方式,那么,这些信息一开始是怎么来的呢?
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教成人新的类别。为了确保这些类别对每个人都是全新的,心理学家经常使用人造类别。人造类别能够让我们用真正的类别回答很难回答的问题。1981年,唐纳德·霍马、沙龙·施特林、劳伦斯·特雷佩尔所做的实验就是很好的例子。研究人员编造了一些涂鸦类别。制造每个涂鸦类别需要两步。第一步,编造一个原型涂鸦(原型就是类别的最典型成员)。第二步,通过对原型涂鸦稍加变化来编造该类别的其他成员。它们也是原型涂鸦类别的一部分,但没有原型涂鸦那么典型。心理学家这样就编写了3种不同的涂鸦类别。霍马和他的同事将他们编造的一些涂鸦放在一边,然后将剩余的涂鸦出示给被试者看,并教他们每个涂鸦属于哪一类别。这些涂鸦被称之为“老”涂鸦。
当被试者掌握“老”涂鸦后,心理学家们将刚才放在一边的涂鸦出示给被试者看,并问他们每个“新”涂鸦属于哪个类别。相对“老”涂鸦而言,被试者对“新”涂鸦进行的分类没有对“老”涂鸦分类得好。
被试者发现“老”涂鸦更容易处理,因为在他们的心理词典里存有“老”涂鸦的信息。被试者以前没见过“新”涂鸦,因此,“新”涂鸦还未进入他们的心理词典。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实验结果很好地证明了心理词典是特定实例的集合。另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特征联系网络也能解释这些结果。正确答案还不清楚,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很快。
霍马和他的同事基于不同的原型设计了不同类别的涂鸦。被试者学会了怎样将“老”涂鸦和正确的原型类别联系起来。之后,他们又将被试者以前没见过的“新”涂鸦出示给被试者看。被试者只是很好地对“老”涂鸦进行了分类。这是因为“老”涂鸦已经融入到了被试者的心理词典中,而“新”涂鸦还没融入。
⊙脚本和主题
词典告诉人们鸡蛋和面粉是什么,但不会告诉人们怎样烤蛋糕。要想知道怎样烤蛋糕,你得查食谱。食谱只不过是人们依赖的众多操作工序说明书中的一个范本。家庭维护书籍和汽车修理手册是另外两个普通的范本。操作工序说明书告诉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步骤。当我们熟悉某项任务后,我们就无须使用操作工序说明书——我们可以依赖记忆来完成任务。例如,几乎没有人每天早上穿衣服需要操作工序说明书。
大脑像操作工序说明书一样储存日常事件信息的吗?罗格·尚克和罗伯特·埃贝森认为,人们使用心理脚本表示情境,如去餐馆。脚本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序列。例如,去餐馆的脚本可以是:
走进餐馆、选择餐桌、坐下、拿菜单、点菜、边等边聊、服务员上菜、边吃边聊、收单、买单、离开。
很明显,并非所有的餐馆都是这样的。有的餐馆会要求你先付钱再吃饭。脚本并不肯定地告诉你会发生什么事,但肯定会告诉你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记忆故事——
人们具有听故事、记故事和再向别人讲故事的能力。很久以前,这是我们了解故事的唯一途径。这些故事被一代一代地传讲下去。与记忆相比,我们今天更依赖于书籍。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一些故事,但也许是我们孩提时读过的一些故事书或者是影片中的情节。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小说并不一定是事实,但大多数人至少可以讲一个故事。
记忆故事就像往大脑里写书吗?若是这样,故事本身是否有意义就无关紧要:我们仍然可以把它记在心理故事书中,并把它读出来。将下面的故事读给你的朋友听,然后叫他在不回查文本的情况下将它回忆起来。
“如果气球爆炸了,爆炸声不会传很远,因为每个人都离气球爆炸的楼层很远。关闭的窗户也阻止了声音的传播,因为大多数大楼都密封得很好。由于整个表演依赖于持续供电,电线断了就会出问题。当然可能会有人喊,但人的声音传得不远。乐器的琴弦也可能会断,这样就没有伴音。很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缩短距离。如果面对面地交流,出现的问题将会降到最少。”
被试者不回头查看就很难记住这个故事。研究人员约翰·布兰福德和玛西亚·约翰逊发现,通常被试者只能记住故事中的3~4件事情。这个故事没什么意义,因此很难记。于是,他将一幅图片给被试者看,同时,他把故事再读一遍。这次故事就有了更多的意义。布兰福德和约翰逊发现,看了图片的人能记住故事中的8件事情,这大约是未见过图片的人所记住事情的2倍。这表明,我们对故事的记忆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理解能力。
脚本也能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交流。你如果问某人昨晚干了什么,而且他的回答是“我去了餐馆”的话,你的餐馆脚本将会让你知道那人经历的一些事件。例如,如果你去过医院,你也许就有“看医生”的脚本,通过脚本你就大体知道看医生会发生些什么事。你如果从未看过牙医,你就没有“看牙医”的脚本,也就不知道看牙医会发生什么事。“看医生”的脚本也许没什么帮助,因为你现在是在看牙医。
然而,我们对事件的期待很可能比脚本更广泛。我们看任何保健专家时,我们期待的步骤会有很多。这些步骤包括预约、描述症状和接受治疗。如果我们看过医生,即使没看过牙医,在去牙医办公室的路上,也许我们能猜测出将会发生的事情。当然,人们对一些事件具有共同的知识,如去餐馆。
心理学家戈登·鲍尔、约翰·布莱克和特伦斯·特纳让被试者列举去餐馆时经常会发生的20件事情。几乎3/4人认为包括5个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是:看菜单、点菜、吃饭、付账和离开。几乎被问的一半人认为包含7个事件。包括:点饮料、商量菜单、聊天、喝汤、点点心、吃点心和离开。
证人的证词能完全相信吗?霍尔斯特和佩兹德克认为,脚本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件的回忆。他们告诉被试者一个虚构抢劫的系列事实。一个星期后,他们再问被试者,那次抢劫发生了哪些事情。被试者的故事经常与一般的“抢劫”脚本相符,而不是陈述故事实际发生的事实。这一发现具有广泛的法律意义,也为证人具有错误识别和不实回忆提供了心理学的框架。
人们对特殊事件的记忆会受到心理脚本的影响。鲍尔的研究团队让被试者阅读一些故事。故事是以脚本(如去餐馆)为基础的,但心理学家们弄乱了一些事件的顺序。例如,某个故事可能会涉及去餐馆、付账、坐下、点菜;然后是吃饭、看菜单;最后离开。
当让被试者回忆这些故事时,他们经常描述去餐馆通常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故事中实际发生的事。这样,这个故事被典型记忆为:去餐馆、坐下、看菜单、点菜、付账、离开。脚本有助于我们对特定情境下会发生的事有所预期,同时还会对我们回忆实际发生的事情加以润色。
瓦莱里·霍尔斯特和凯西·佩兹德克认为,犯罪目击者也会有相同的问题。研究表明,当人们试图回忆他们所目击的犯罪时,他们有时会参考心理脚本,回忆典型情况下发生的事。在另一个实验中,戈登·鲍尔和他的同事让被试者阅读几个不同的故事。随后,又让他们阅读另外一些故事。有些故事是重复出现的,有些是新的。之后让被试者判断哪些是新故事,被试者一般回答得较好,但对某些类型的新故事会存在问题。
如果某个故事是新的,但描述的是与老故事相似的事件,有的被试者就会认为他们以前阅读过。被试者混淆了具有相同脚本的故事,而且也对虽然不同但有联系的脚本的故事有疑惑。例如,原来的故事说的是去看牙医。后来,被试者阅读了一篇去看医生的故事。被试者经常认为他们以前阅读过这个故事,而实际上没有读过,只是故事的主题相似而已。这表明,人们是按一般主题来记故事的。这些组织化的主题没有脚本与特殊情境的联系紧密,而且会被一般化。例如,大多数人认为,20世纪的《西区故事》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似,尽管这两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世纪。
《西区故事》是音乐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1595年写的戏剧(实际上,《西区故事》是建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基础之上的)。
罗格·尚克认为,这两个故事有共同的主题,即“追求共同目标,抗争外来反对”。罗密欧和朱丽叶互爱对方,因而在一起就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双方父母反对他们的恋爱的关系,因此,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了追求这一目标就同外来反对相抗争。《西区故事》的主题完全一样。
心理学家柯林·塞弗特和她的同事将许多细节不同但主题相同的故事给被试者看。当被试者读完这些故事后,研究人员让被试者写出相似的故事。大多数被试者写出的故事许多细节不同,但一般主题相同。塞弗特的研究团队接着让被试者对一组故事进行分类。被试者允许按照自己的意图分类,但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按故事的(共同)主题进行了分类。
⊙信息和大脑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心理学家靠暗喻来解释大脑怎样储存信息。在文学上,暗喻是指将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如“城市是丛林”就是暗喻。
心理学家用暗喻物来描述大脑——大脑被等同于相册、词典和戏剧脚本(大脑最终并不是这些,大脑就是大脑)。
塞弗特和同事的实验表明,人们将所看到的故事分类成不同主题。人们利用这一组织主题对进入大脑的许多信息进行了分类。
许多心理学家经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应当考察大脑本身是什么。这一研究方向的第一步就是人们所说的“连接主义革命”。连接主义不是什么具体的理论,而是心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连接主义者认为,心理理论应当考虑大脑本身是怎样运行的。大脑并不包含词典、地图、图片和操作工序说明书。它有通过电波信号(神经脉冲)传播信息的神经细胞——神经元。我们对神经元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多,但对神经元怎样储存信息了解不够。例如,与现代计算机相比,神经元的运行速度很慢。
我们知道神经元是“大规模并行”运行的。当你看图时,一些神经元探测横线,一些神经元探测竖线,还有一些神经元寻找对角线。它们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执行许多其他的功能。连接主义理论加入了大脑的生物学特征。这些理论通常也包括描述神经元之间怎样传播信息和如何互相学习的数学原理。其中一些理论就有使大脑和计算机运行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原理。
15.储存信息
记忆是一个关键的心理过程。没有它我们将无法学习,无法有效工作,甚至无法保留我们之前习得的任何知识。几个世纪以来,存在很多关于记忆是如何运行的理论。近年来,人们对人类记忆有大量的研究。我们现在知道,记忆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演绎、对事件进行重组的主动过程。
记忆使我们回忆起生日、假期和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几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很多年以前。正如达特茅斯大学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所述:“除了此时此刻,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记忆。”没有记忆,我们不能进行对话,不能辨认出朋友的脸,不能记住约会,不能理解新思想,不能学习和工作,甚至不能学会走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1775~1817年)恰当地总结了记忆的这种神秘特性:“记忆的功能、失效与不均衡,似乎比我们智力的其他部分更加难以言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年)是最先提出记忆理论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记忆就像一块蜡制便笺薄。印象在便笺薄上被编码,进而储存在那,这样我们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返回或者提取它们。另一些古代哲学家把记忆比做大型鸟笼中的鸟或图书馆里的书。他们指出,提取已经被存储的信息是有困难的,就像在大型鸟笼中抓住那只鸟或者在图书馆里找到那本书那样难。现代理论家如乌尔里克·内塞尔、史蒂夫·切奇、伊丽莎白·若甫图斯和艾拉·海曼开始认识到,记忆是一个选择和解读的过程,涉及大量的加工(如感知),而不仅仅是消极的信息存储。这些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表明,记忆可以重组、整合先前的编码时的观念、期待和信息(包括误导性信息)。例如,切奇向从没去过医院急诊室的孩子反复询问在他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开始,孩子们准确地报告他们没有去过急诊室,但在第三次实验后(自从其中一个小孩说他的手被捕鼠器夹着并被送往医院后),孩子们开始说他们去过,还能提供详细的故事。这一实验被称为捕鼠器实验。这些孩子并没有被给予错误的信息,但被反复提问,这导致他们开始用想象创造记忆。
图片为与记忆有关的几种活动类型。
作家兼哲学家c.s.路易斯的论述表明,我们的记忆远不够完善。这是因为它不可能记住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件事。为了在这个世界有效地生存,我们需要记住其中一些事情,当然还有一些事情无须记住。我们能记住的那些事情似乎是取决于它们在功能上的重要性。在人类进化的进程中,人们可能通过记住那些发出威胁信号(如一个潜在食肉动物的出现)或奖励信号(如一个可能食物来源的发现)的信息而得以生存下来的。我们的记忆就像筛子或过滤器这样的装置一样工作,这些装置保证我们记住的不是每一件事。我们也能利用所学到和记住的信息来选择、解释,并将一件事与另一件事联系起来。记忆的这一特质使很多当代研究者把它看做一项积极而不是消极的东西。
⊙记忆的逻辑
任何一套有效的记忆系统(无论它是合成器,还是声音混合器、录像机、电脑中的硬盘,甚至简单文具柜)都需要做好3件事。它必须能够:
任何有效的记忆系统都需要完成这3项功能:编码即获得信息,储存即保留信息,最后能提取即存取信息。
编码(接收)信息;
在长期记忆的情况下,经过较长的时间后能够很好地储存或保留信息;
提取(能够存取)已被储存的信息。
以比较常见的文件柜为例,你把文件放在某一个文件夹里,它就一直保存在那。当你需要它的时候,你会很容易找到这个文件。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查找系统,你可能不容易找到想要的文件。因此,记忆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接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如果我们的记忆要有效地运行,那么编码、储存和提取这3个组成部分就必须共同运行好。
——拥有完美记忆的人——
人们经常渴望拥有一个完美的记忆,但无法忘记也有其明显的弊端。下面的研究就表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在《记忆大师的心灵》(1968年)一书中报道了这个案例。在20世纪20年代,shereshevskii(简称为s)是一名记者,他的编辑注意到s非常善于记住指令。不管s收到的简报有多复杂,他无须做笔记就能逐字逐句地复述出来。s认为这很自然,但是他的编辑劝说他去鲁利亚那儿测试一下。鲁利亚设计了一套更加复杂的记忆任务,包括超过100位的数字序列、毫无意义的音节组合、未知语言的诗歌、复杂的数字和复杂的科学公式。s能正确地复述出这些记忆任务,并能倒背如流。他甚至还能在几年后回忆起这些信息。
他的秘诀看上去是双重的。他不费多大力气就能创造出大量的视觉形象,他还有联觉(联觉意味着某种刺激会记起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的能力。一种特别的声音会唤起特定的嗅觉,或者某一个单词可能唤起一种特别的颜色。甚至是,对于其他人来说枯燥无趣的信息,在s看来都是可以产生出生动鲜活的感官体验,不仅是在视觉方面,听觉、触觉和嗅觉上也是如此。
不幸地是,他的才能意味着s是按事实的原样子记住每件事。对于s来说,新的信息(如无聊的流言)引起了一系列不可控制的使人分心的联系。最后,s甚至连日常会话都难以把握,更不要说作为一名记者来工作了。他被迫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记忆术者,在舞台上表演他的特技。然而,他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因为他的记忆被越来越多的无效信息搅乱了。
如果当信息呈现给我们时却没有注意到它们,我们可能不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编码,甚至根本就不能编码。如果我们没有有效地编码信息,就只能说我们把它们忘记了。对提取信息而言,可利用性和可存取性之间,常常会有一个重要的差别。例如,有时我们不能很快地想起某个人的名字,但感觉到它好像就在嘴边,呼之即出。我们可能知道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但是我们无法说出完整的名字。这就是“舌尖现象”。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把信息储存在某个地方。在理论上,我们也可能使信息之为信息的那部分知识潜在地具有可利用性,但它目前却不可存取——我们无法想起它。
记忆失败可归因于编码、储存和存取这3个要素中一个或更多部分出现障碍。在“舌尖现象”例子中,就是恢复部分的功能趋于失效。因此,对于有效记忆来说,这3个要素都是必要的,只有一个要素是不够的。
当存储的信息不能提取时,“舌尖现象”就出现了。如:“英国的首都是哪儿?”答案可能知道,潜意识中知道,或者根本不知道。
⊙记忆的程序
柏拉图和他的同时代人把对大脑的思考建立在他们自己个人的印象基础之上。然而,当代的研究者通过操作严格、高度控制的实验研究,搜集到关于人们记忆工作方式的客观信息。实验结果往往与过去所推崇的“常识”相抵触。
过去100年的主要发现之一,是记忆有不同的类型。我们现在知道,记忆有不同的种类:感观储存、短期(工作或者初始)记忆和长期(次级)记忆。长期记忆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感官储存看上去是在潜意识层面上运行。它从感官中获取信息,并保持1秒钟,在这一刻我们决定如何处理。例如,如果你在鸡尾酒会上听到另一个地方有人谈话提到你的名字,你的注意力会自动地转向那个谈话。在感觉记忆中,我们所忽略的东西会很快被丢失,不能恢复:就如光的消失或声音的逝去。当你没有注意某个人说话时,你有时能听见那些话的某个回音,但1秒钟后,它就会消失。
注意某件事,就会将之转换成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有一个有限的容量,大概是在7个项目加或减2个项目的范围内。例如,当你拨一个新的电话号码时,这个储存就被使用。你的工作记忆一旦饱和,旧的信息就会被新输入的信息所取代。不太重要的信息条目(比如你不得不拨打一次的电话号码)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被使用,再被丢弃。这个过程被使用于有意识处理的每件事——即你当前所思考的。继续处理信息就意味着将之转换成好似无限量的长期记忆。更重要的信息,就如你离开时不得不记住的新的电话号码,(长期记忆)被放置在长期记忆库。而这正是本章的关注的焦点。
以前人们相信工作记忆是一个消极的过程。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它不仅仅只是保存信息。根据工作记忆的模态模型,人们可以在4~5个记忆槽中储存信息的同时进行并行信息处理,这一点已被心理学家普遍接受。此外,工作记忆还能进行其他的认知活动。
⊙工作记忆
有一个证据表明,短期记忆至少由3个部分组成。1986年,心理学家艾伦·巴德利公布了一个短期记忆模式,它由发音回路、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和中枢执行系统3个部分组成。
发音回路由两部分组成:内声和内耳。内声重复被储存的信息(隐蔽语音),直到你已经注意到它,而内耳收到听觉表达。随后,该回路退出,中枢执行系统重新启动它(像一个交通指挥员)。大脑成像表明,当人们在用工作记忆储存信息时,通常大脑处理语音或听觉信号的两个区域是积极活跃的。如果外部的噪音干扰了你的耳朵,或者妨碍了你的语音系统(因说话或者咀嚼而占用发音所需的肌肉),它就无法被用作隐蔽语音,你的记忆性能就会下降,因为发音回路被妨碍了。
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为短暂储存和处理图像提供了一个媒介。从一些研究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而这些研究表明在同一空间并发的任务会互相干扰。如果你试图同时进行两个非语言的任务(比如,拍拍你的头和摸摸你的肚子),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可能会因延伸过长而不能有效运行。中枢执行系统的一项功能就是将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与发音回路联结起来。
中枢执行系统也被认为是用来控制工作记忆的注意和策略。它可能也与发音回路和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的协调有关,如果后两者同时保持活跃状态的话。在大脑的额叶受到损害后,病人经常很难做出计划和决定。他们能够进行机械的常规的运动,但不能被中断或修正。巴德利将这称为执行失调综合征,因为中枢执行系统受到了损害。
巴德利的工作记忆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包括3个组成部分:储存发音信息的发音回路、负责储存图像的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以及控制注意和策略的中枢执行系统。
工作记忆可能相当于电脑中的随机存取内存,电脑当前执行的工作(根据它的处理来源)占据着内存。硬盘就像长期记忆,当电脑被关闭时,你输入的那些信息仍存储下来,并可能被无限期地保留下来。关闭电源就像进入睡眠。当你在良好的晚间睡眠后醒来时,你仍然可以获得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比如你是谁,在你过去生涯中的一个特别事件的日子里发生了什么事。然而,你通常无法记起入睡前在工作记忆中最后的想法,因为那些信息常常没有被转换成长期记忆。
电脑硬盘的例子也有利于解释关于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之间的区别。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可以被看做一个规模宏大的长期记忆系统。然而,如果你没有找到从互联网上搜寻并恢复信息的有效工具,那么,那些信息就是无用的。虽然这些信息在理论上是可以获得的,但当你需要它时它却无法得到。
⊙处理层级
1972年,实验心理学家弗格斯·克雷克和罗伯特·洛克哈特提出了“处理层级”分析框架,这对后来关于记忆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关键原理模仿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思想。随后,正式的实验测试人们在一段时间间隔之后记起事物的能力,实验表明“更深层”的信息处理更优越于表层处理。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指出,(记忆)材料的精细能提高我们记忆项目的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要求你研究一串单词,然后测试你对它们的记忆。通常,如果你解释词汇表上每个词语,并赋予每个单词个性化的联系,你将会记住更多的单词——这一技巧被称为材料精细化。如果给每个单词提供一个韵律或给每个字母一个数字反映它在字母表中的位置,那么你记住的单词将更少。因为在语义学的范围内,这是更表层的任务。语义学是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
根据“处理层级”理论,如果一个特定的操作或程序产生更好的记忆成绩,是因为处理中的深层编码在起作用。相反,如果一个操作或程序呈现出低劣的记忆成绩,它可能被归因于更为表层的处理。
为了充分论证“处理层级”理论,心理学家们需要设计出一种测量记忆处理深浅、不依赖随后记忆成绩的方法。然而,还是在克雷克和洛克哈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后,这一模式才被当今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这些实验表明,学习和记住信息的意图完全是无意义的——深层处理是必要的。
拿电脑打比方,记忆的“软件”是它的功能和程序运行部分。记忆也能运行于另一层级——“硬件”,即在记忆工作方式之下的中枢神经系统。深藏在我们大脑中的记忆被归类为大脑的一部分,称为海马。海马扮演一个守卫的角色,决定信息是否足够重要而需要放入长期储库。海马也可以被称为新记忆的“印刷机”,重要的记忆被海马“打印”,并被无限期地归档到大脑皮质。大脑最外部的折叠层容纳了几十亿个神经细胞的丛状物,电子和化学冲击波使它保留信息。大脑皮质被看做重要记忆信息的图书馆。
⊙巴特雷特传统
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雷特(1886~1969年)举例论证了记忆研究的第二大传统。在他的《记忆》(1932年)一书中,巴特雷特攻击了艾宾浩斯传统。他认为,无意义音节的研究并不会告诉我们多少关于真实世界中人们记忆的运作方式。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并努力排除他的测试材料的意义,而巴特雷特关注那些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下被记下来的有意义的材料(或者那些我们试图赋予意义的材料)。
在巴特雷特的一些研究中,要求被试者读一个故事。然后,要求被试者回忆那个故事。巴特雷特发现被试者是以他们自己的方法回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倾向:
(1)故事趋向更短。
(2)故事变得清晰紧凑。因为被试者会通过改变不熟悉的材料以适应他们的先验理念和文化期待来使这些材料变得有意义。
(3)被试者做出的改变与他们初次听到故事时的反应和情感是相匹配的。
巴特雷特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所记住的东西是由他们对原始事件的情感和个人努力(投资)所驱动的。记忆系统保留了“一些突出的细节”,而剩余部分则是对原始事件的精细化或重构。巴特雷特把这些看做是记忆本质“重构”,而不是“再现”。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再现原始事件或故事,而是基于我们现存的精神状况进行重构。例如,假想两个支持不同国家(如加拿大和美国)的人,会如何报道他们刚刚看过的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体育赛事(如曲棍球或网球)。对于在赛场上发生的客观事实,加拿大支持者将很可能以与美国支持者根本不同的方式报道赛事。
巴特雷特观点的核心(即人们试图赋予自己对世界观察以意义,并且这将影响到他们对事件的记忆)对在实验室中运用抽象而无意义的材料进行的实验可能并不那么重要。然而,根据巴特雷特的观点,这种“理解意义后的努力”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记忆或遗忘方式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组织和误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者们进行研究以发现象棋手记忆棋盘上棋子位置的能力究竟有多好。研究表明,优秀的象棋手只需要瞥上5秒,就能记住棋盘上95%的棋子位置。而较差的象棋手只能记住40%的棋子位置,他需要经过8次努力才能达到95%的准确率。这些发现表明:优秀的象棋手享有的优势应归因于他们能够把棋盘看做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不是单个棋子的集合。
有些实验要求专业桥牌手回忆手中的桥牌,要求电子专家回忆电路图,这些实验产生了相似的结果。在每个实验中,专家都能把材料组成一套有条理、有意义的模式,这导致了他们记忆能力的显著提高。经研究发现,在提取(记忆)时(以提供线索的方式),经过组织的信息能够帮助回忆,而这些研究也揭示出学习时组织信息的好处。在实验室里,研究者将学习相对无结构化材料的记忆与学习时将材料赋予某种结构后的回忆进行对比。例如,当你努力记住一个无规则的单词列表时,你将发现如果你把正在学习的单词表归类,如蔬菜或家具,你会发现记住它们更加容易。当人们被要求回忆那些在编码时被组织的名单时,他们的表现实际上要比记住无规则名单更好。
学习时赋予信息以有意义的结构能够提高被试者的记忆效果,但它也会带来信息歪曲。我们知道记忆绝对不是确实可靠的。大多数人对日常生活和环境方面的记忆不够好。如果一条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是无用的,那么,我们可能不会很成功地记住它。例如,你知道你口袋中钱币上的头像是面向左还是面向右吗?一般来说,尽管人们几乎每天都在用它们,但许多人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一些人可能认为,我们不必要为了每天有效地使用钱而记住头像是面向哪个方向。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观察和记住不同寻常的事件(如犯罪)。
(记忆)误差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如漫不经心,它将造成编码不完全;最初的误解,它将造成误差的侵入。它们是那些使你最初理解的部分,而不是你正努力记住的部分。这些误差经常是不易察觉到的,因为这些重构就像准确的记忆一样会被详细生动和自信地回忆起来。催眠术或者产生记忆的药物也不会产生更加准确的记忆。
⊙记忆与犯罪
法律界、警察和新闻媒体仍然相当重视目击者的证据。目击者也许会提供犯罪事件的一些细节和证据,但根据研究者认真的实验和对记忆运行方式的研究,认为目击者的这些细节和证据是很不现实的。目击者对犯罪情况的描述也取决于他们的感情投资和个人观念。例如,也许他们对罪犯(或者受害者)更为同情。
——《记忆的七宗罪恶》——
2001年,丹尼尔·l.沙克特在他的《记忆的七宗罪恶》一书中指出,记忆故障是由7个基本侵犯或者说是“罪恶”造成的。
瞬时性记忆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弱化或消失。这意味着尽管我们能记住早期做过的一些事情,也许经过几个月后,我们会忘掉大部分细节。
心不在焉注意和记忆之间的中断要么意味着我们没有把该信息放在第一位,要么意味着我们的注意集中在其他地方,根本没有注意该信息。
阻塞我们也许会努力回忆某些信息,但却回忆不起来。“舌尖现象”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实例。
归因错误我们经常会弄错记忆的来源。例如,我们经常会把从报纸上得知的信息误以为是朋友传播的信息。
暗示性错误的记忆经常是由主导性的提问、评论或者暗示引起的。
偏差我们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对我们对过去事物的记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结果,我们会无意识地扭曲过去的事件或者按照我们已有的观点来学习材料。
持久性我们想从大脑中抹去那些令人不快的信息或者事件,但总是挥之不去。这包括工作中的令人尴尬的错误和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的经历。
在一起犯罪事件中,许多因素会共同作用使目击者的描述显得不可靠,同时会使目击者的记忆模糊不清或者发生扭曲,进而导致他们做出不准确的描述:
(1)当人们承受巨大压力时,他们注意的范围会变窄,从而导致他们的感官经常会发生偏差。
(2)当人们面临暴力或者身陷暴力时,他们的记忆有不准确的倾向。
(3)犯罪现场的武器会分散人们对犯罪者的注意。
(4)尽管与犯罪现场的其他信息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罪犯的相貌,但人们尤其会在服装的识别上发生偏差。和罪犯穿相似衣服的人经常会被错误地认为是罪犯。
(5)即使人们与其他种族人群交流很多,他们识别其他种族面貌的能力还是比较差。这种现象与种族歧视无关。
扭曲记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主导性提问,即假定或暗示发生了某件事情。“你看见这个男人强奸这个女人了吗?”就是主导性提问的一个例子,该提问假定了强奸已经发生。与“你看见一个男人强奸这个女人了吗?”这个提问相比,上面的提问让人们更加坚信强奸发生了。
如果你在十字路口目击了一起交通事故,当后来有人问你汽车是在这棵树前面还是后面停下来时,即使开始你的记忆中根本没有树,你结果很可能会“插入”或者“增加”一棵树到你的现场记忆中。一旦这棵树插入后,树就好像是记忆的一部分,进而很难区别真正的记忆和后来引入的内容。这个提问就导致了偏差。
这些研究传递的重要信息是:记忆不是一个消极的过程。它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人们不仅接收信息然后储存在记忆中,他们还会赋予信息以意义,塑造信息,让信息与他们的世界观相一致。这表明,记忆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大脑损伤
研究人员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研究由正常衰老引起的记忆变化是否真的是大脑损伤的征兆。例如,“轻度认知损伤”被归为介于正常衰老和完全性老年痴呆症之间的一类。很多被诊断为轻度认知损伤的人在5年内就演变成完全性老年痴呆症。
记忆功能障碍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典型特征。最为常见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就是如此。在该病的患病初期,仅仅只有记忆受到影响,很快其他功能也会受到损伤,如感知、语言和执行(前脑叶)功能。与其他患有更具选择性健忘症的人不同,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在进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测试时,都具有痴呆的表现。
“遗忘综合征”是记忆损伤最为纯粹的例子,其也关涉到某种形式的具体脑损伤。这些损伤通常会牵涉到前脑的两个关键区域——海马和间脑。这些患者表现出严重的顺行性遗忘和一定程度的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是指记忆信息丧失发生在大脑损伤之后,而逆行性遗忘是指记忆信息丧失发生在大脑损伤之前。
一般来说,健忘症患者拥有正常的智力、语言能力和瞬时记忆广度,他们只是长期记忆受到损害。对这种损害本质的理解目前仍有争论,有些理论家认为是对情境记忆的选择性丧失,其他人则认为丧失了包括陈述性记忆在内的范围广泛的记忆。外显记忆指的是对事实、事件或者能够回忆并有意识表达的陈述的记忆。比较而言,健忘症对现存的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的影响甚微。患者也可以形成新的程序性记忆(即以前没学会的技巧或者习惯),如杂耍或者骑独轮车。换句话说,健忘症患者能正常地(或者非常接近正常地)执行广泛的内隐记忆任务,无论这些任务是否需要新的或是老的技巧。
健忘症患者也许学不会新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尽管他们能够背诵他们注意范围内的信息;他们也许能够保留儿时的记忆,但却几乎无法获取新记忆;他们也许能够报时,却不知是哪一年;他们也许很快就能学会像打字这样的新技巧,却否认使用了键盘。不同层级健忘症的表现特征不同,这取决于大脑损伤的具体部位。看起来,是健忘症患者长期记忆的“出版社”(位于大脑的海马或者间脑)而不是其“图书馆”(位于大脑皮质)受到了损伤,因为记忆(书籍)保存在图书馆里。不同类型的健忘症表现特征不同,这取决于大脑损伤的位置。
——健忘的n.a——
n.a是一个被充分研究的患者,他是在遭受一次非同寻常的脑损伤后患上健忘症的。“我正在伏案工作……我的室友走进来并且取下墙上的一把小钝头剑。他像切拉诺·德贝杰拉克那样在我后面挥舞着剑……我突然感到背上被轻敲了一下……我转过身来……同时他就刺中了我。刚好刺进我的左鼻孔,进而向上刺中了大脑筛区。”
下面是心理学家韦恩·威克尔格伦和n.a之间谈话的一个节选。韦恩·威克尔格伦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房间里见到n.a的。n.a听到韦恩·威克尔格伦来了后,问道:
“威克尔格伦,这不是一个德国名字吗?”
威克尔格伦答道:“不是。”
“是爱尔兰名字?”
“不是。”
“斯堪的那维亚名字?”
“是的,是斯堪的那维亚名字。”
在经过5分钟的谈话后,威克尔格伦离开了房间。5分钟后,他又回到房间。n.a盯着威克尔格伦,就好像从未见过他一样,双方互相介绍。谈话又像刚才一模一样。
n.a保留了语言能力,他能理解别人跟他说的话,也能做出合情合理的反应。他的短期记忆让他能够记住谈话中正在说的内容,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丧失了保留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丧失了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的能力。这是健忘症的重要特征之一。
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丧失记忆后非常碍事,也会对照顾者形成巨大的压力。有的患者会不断重复问相同的问题,是因为他们不记得以前已经问过或者完成了这项任务。外部辅助物(如个人电脑笔记本)是有帮助的,但记忆不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机器来改善。
记忆损伤很少单独发生,因而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对患者的记忆障碍进行系统评估尤为重要。一种最为常见的记忆损伤叫做科萨科夫综合征,该病通常还会影响除记忆之外的其他心理机能。因此,建议要对记忆丧失患者的其他心理能力(如感知、注意、智力及语言和脑前叶功能)进行评估。
⊙心理损伤
并非所有的记忆障碍都是由疾病或伤害引起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有些记忆障碍是由心理或者情感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神经性大脑伤害引起的。有这样一些例子,当患者进入一种与记忆部分或全部分离的分离性状态(分离性状态的例子之一是神游状态),在该状态下,人们完全丧失了个人身份和与之伴随的记忆。他们经常意识不到任何问题,而且还采用新的身份。这一神游状态只有当患者在突发事件后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苏醒”时才会变得明显起来。
由一些心理学家定义的分离性状态形式是多重人格障碍,这种情况下,不同人格处理个人过去生活的不同方面。这可以保护个人免受潜在危害记忆的伤害,也能与犯罪相联系。
1977年,洛杉矶发生了一起山腰绞杀手的案件。肯尼斯·比安琪被指控强奸并杀害了多名妇女,尽管证据确凿,但他拒不认罪,而且声称对谋杀一无所知。比安琪在催眠状态下,另一个以斯蒂夫为名字出现的人格声称对强奸和谋杀负责。解除催眠时,比安琪声称对斯蒂夫和催眠师之间的对话一无所知。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格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将会产生法律问题,即哪一个将会被指控有罪呢?在本案中,裁决不利于比安琪,因为法庭没有采用他拥有两个人格的说法。
至于对比安琪的审判,心理学家指出,比安琪的其他人格出现在开庭中,而在此过程中,催眠师向比安琪暗示他的另一个部分将会出现。催眠作用可能是因为比安琪按照测试师的指令做,从而暗示,另一个人格可能存在。比安琪也利用这一次机会为自己辩护。而且,警方认为,比安琪对心理疾病,特别是对多重人格病例的基本了解也许为他令人信服的反应提供了基础。
所谓的多重人格障碍因其具有戏剧性已经成为媒体感兴趣的话题,许多描述这种案例的书也出版了。《三面夏娃》和《一级恐惧》就是基于这一障碍的两部电影。在《一级恐惧》这部电影中,一个被指控犯有谋杀罪的男子成功地假装患有多重人格障碍逃过了罪责。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伪装记忆丧失,要检测出这种伪装仍是一个挑战。伪装就意味着其表演水平比正常情况要低。人们有意识地这么做也许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奖赏,也许是为了引起照顾者的注意,否则,这种动机就处于更深层的无意识水平。
16.语言加工
众所周知,与分辨脚步声、区分图片上的苹果和香蕉相比较,识别语言或者阅读文字要复杂得多。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人类所拥有的最有力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人类不仅能交流思想感情,还能进行文化、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交流。所有的民族都有语言能力,但语言又彼此有别,比如,我们有不同的语言、方言,甚至口音也不同。语言具有使我们与其他动物明显区别开来的功能。尽管动物也有交流体系,但其复杂程度与人类语言相去甚远。
⊙非人生物的语言
许多非人生物在其种群内部拥有非常强大的信息交流方式。例如,昆虫释放一种叫做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来与其同类交流;蜜蜂用身体语言交流,在回蜂房时,它们跳着复杂的舞蹈,以使同伴知道食物源在哪里、数量有多少。研究人员表示,蜜蜂的舞蹈由不同的样式组成,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从而传达多种多样的信息。
与人类语言相比,其他动物的交流体系相差甚远。这些蚂蚁分泌化学物质,为它的同伴留下信息,它们的交流仅停留在最低的层次,不能表达思想,诸如对世界的感受,抑或自己的哲学观等这些人类能够表达的思想。
黑猩猩的语言是最让人感兴趣的动物语言之一。由于它们没有必需的发声器官,因而教它们使用语言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然而,在教它们手语方面却很成功。瓦索是第一只参加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语言学习实验的黑猩猩,它在4年时间里学会了132种手势,它能将几种手势组合起来表达意思,这些表达(如“更多食物”、“道歉”)和儿童的句子结构差不多。
莎拉是另一只著名的黑猩猩,它学会把塑料做的符号与名词、动词或者关系(如“颜色是”)联系起来。它能将磁板上的塑料符号排成短句,如“莎拉将苹果放到了盘中”;还能在一个句子中替换一个词而形成新的意思——它能把“兰迪给莎拉苹果”变成“兰迪给莎拉香蕉”;有时它会用连接词,如“如果……那么”。
瓦索是第一只参加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语言学习实验的黑猩猩。它在4年时间里学会了132种手势,能造简单的句子。这些实验是否证明黑猩猩能够像人一样学习语言还存在争论,然而黑猩猩偶尔能正确地造句倒是事实。
这些研究表明,动物能成功地进行交流,有些动物甚至能像人类一样学习和使用语言(尽管没有人类语言这么复杂)。这些是否表明黑猩猩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伊万·巴甫洛夫的观点“正是文字使得我们成为人类”,是否暗示黑猩猩和我们非常相像呢?
许多科学家并不认为黑猩猩能交流就表明它们的语言能力能和人类相提并论。他们指出了以下的局限性:第一,黑猩猩的语言源于老道的模仿,而不是真正的语言加工;第二,黑猩猩不能自发形成语言,而且在教它们时,它们对语言没有多大的创造力;第三,它们学得很慢,需要细心地训练,反应方式也很死板。
关于黑猩猩语言方面的争论远未结束。许多人仍然认为,黑猩猩能学会人类语言,只是熟练程度不同而已。按这种说法,黑猩猩能学会语言,只是不能和人类一样好——黑猩猩能达到两岁半孩子的语言理解力。主要论据是:有时黑猩猩能够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信息(比如“香蕉在橘子后面”与“橘子在香蕉后面”)。黑猩猩是能系统地组词成句,还是只偶然成功了一次,尚不清楚,然而,这却引入了语言定义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词的组合方式。
⊙句法
动物语言的研究表明,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造句方法。如在英语中,可以按两种方法组合“玛丽”、“保罗”、“推”,而得到不同的意思:“玛丽推保罗”和“保罗推玛丽”。两种组合方式词汇相同,由于词汇顺序不同而使得意义有别。规则决定了特定词汇顺序和句子含义之间的联系,各种语言的规则数量都有限。决定词汇如何组合才能使句子具有完整结构的规则称之为句法。
借助规则,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在一个句子中将一些词替换成别的词来创造无限的句子(例如“约翰推比尔”,“比尔看玛丽”)。将有限的规则运用到有限的词汇中就能创造出无限含义不同的句子,语言的独特性正在于此。
那么,当我们理解语言时,我们到底知道了什么呢?如果语言是按照句法规则构造的话,我们就把交际系统称之为语言。为了“理解语言”或拥有语言能力,我们就得学习和使用这些句法。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真的理解语言,我们必须要能够理解:“猫像鸟”和“鸟像猫”的区别;“猫抓住了鱼”和“鱼被猫抓住了”两者含义相同;“那个看见了警察逮捕了偷学生书包的小偷的女人拉开了窗帘”的含义。
⊙语言的结构
句子在语言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句子能使我们表达完整的想法和观点。句子能够传达有意义的资料或语义信息。句子是由按照句法规则来组织的一组词。但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是传达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例如,单词“blueish”是由“blue”和“ish”两个语素组成,许多单词只由一个语素组成(如“tree”,“person”)。我们按照规则将语素组合成词汇,例如,如果将“un-”放在动词之前,则表明不做,或指该动词的反义词,如“u n t i e”(解开)、“unleash”(解除)。
图为“这个演员进入了这个房间”句子的句法结构树。整个单元是一个句子,其中,名词短语是“这个演员”和“这个房间”,动词短语是“进入房间”。这个句子能进一步拆解成单个的词,包括限定词(这个)、名词(如演员、房间)和描述动作的动词(进入)。
音素是词汇组成中的语音。每一个音素由一个常用符号表示,例如,单词“bat”由3个音素组成:[b],[?]和[t],“bat”和“pat”唯一的不同是第一个音素([b]和[p])。每种语言都有一套不同的音素,其中一些为许多语言所共有(如[b],[p],[t]),而其他的则是一些语言所特有的(如滴答音是南非克瓦桑语所独有)。音素少的只有11个(如rotokas,一种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语言),多的可达141个(如in、xu是克瓦桑语的音素)。
英语大约有40个音素。尽管可以用一组音素来代表一个单词(如[kritik]代表“critic”),但人们习惯把音素分成音节(如[kri-tik])。音节是比音素大的语言要素,它由元音、辅音或两者结合体组成。每个音节相当于一种特定的发音姿势,发音时胸腔收缩,增高的气压由肺而出。元音是音节的核心,1个音节的元音之前可以有3个辅音(如“string”),之后可以有5个辅音(如“strengths”)。音节在语言加工中很重要,因为它很可能在言语的生成和理解中起重要作用。
单词中音素前后排序的规则,被称为音素结构规则。例如,英语单词音[η]可以居尾但不能居首(如“sing”);一个词前面的音节中,音[b]不能挨在音[p]之后,如“pbant”就不合规则。语言不同,音素结构规则也不同。
此图是电脑制作的语音直观图,也叫语音信号波形图。它是将声音震动导致的空气气压的变化记录下来而得到的。音素不同、语言单元不同,波形也就不同。
语言不仅包括音素、音节、词和句子,而且包括韵律、语调和语速。语言的这些特征称为超切分,超切分的含义丰富。在句子“我喜欢凝胶物”中,把重音放在“我”(我比别人更喜欢凝胶物)或“喜欢”(我喜欢凝胶物,而不是不喜欢)上,其含义有别;在句末提高句子的语调,则句子含义又有不同,因为这样表示的是疑问句(一个问题)。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韵律学,在本文中是指节律和重音。许多单词,重音放在第一个音节还是第二个音节,单词词义是不同的(如,refill是名词,而refill是动词)。在外语学习中,发错重音常留下笑柄,甚至引起误解。
语言可分解为句子、词、音节、音素和分析特征(如重音和语调)。语言分解非常有用,因为这有助于组构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语言加工体系的重要特征。事实上,语言层次不同,需要的语言感知和加工机制可能不同(如理解音素和切分音节),需要的记忆库也不同(如音素表征、心理词汇、句法知识)。不同的语言层次可能由大脑的不同区域所控制。
⊙语言和大脑
每个人的知觉、心理和运动机能都要由大脑来处理。语言加工是分布于全脑,还是局限于脑的一个特定区域呢?如果大脑损伤,损伤脑的某一部位就会影响全部的语言功能吗?如果大脑严重损伤,只要不损伤大脑的特定部位就能保留语言能力吗?
语言和大脑关系的科学知识有两个来源:神经心理学研究(研究有语言障碍的脑损伤患者)和脑成像研究(此研究监控正常人语言加工时的大脑活动)。弗朗兹·戈尔是第一位把大脑特定区域和一些特殊功能相联系的科学家,他的设想已经被证实,只是他寻找不同认知功能对应的大脑区域时找错了地方。
脑损伤最常见的语言障碍是失语症。病理学家保罗·布洛卡发现了第一例失语症。有一种失语症叫运动性失语,其特征为说话慢、不流畅。运动性失语是典型的大脑特定区域损伤(如因脑血管意外损伤、肿瘤、脑出血和刺入伤所致的脑损伤)导致的失语症。导致运动性失语的大脑区域被称作布洛卡氏区,位于大脑左侧额叶运动皮层。刺入性脑损伤的发生概率大约为1/200,其中男性居多,大约1/4的刺入性脑损伤会出现失语症,1/4的患者3个月左右能恢复,1/4的患者将终身带病。
损伤布洛卡氏区的后部则对语言有不同的影响。大脑左侧颞前叶和颞中叶联合区的损伤通常会导致感觉性失语,也称为威尔尼克氏失语,它是以德国神经病学家卡尔·威尔尼克(1848~1904年)的名字来命名的。这种病的特点是言语理解十分困难,不过语言很流畅。因此,与运动性失语者相比,感觉性失语者不能理解口语,回答也文不对题,但是说话很流畅。
当前,科学家还发现了许多与大脑特定区域损伤相关的语言障碍。例如,传导性失语能较好地理解语言,但不能复述单词(如,把“pubble”读成“bubble”)。它通常是连接布洛卡氏区和威尔尼克氏区的弓状束受损所致。
经研究,一些失语症患者伴有语法缺失症。患此病的人构造句子能力很差,他们会遗漏功能性词汇(如“彼得来……晚上”),还会颠倒词序。也有患者患有新语症,它是威尔尼克氏区受损所致。患者很难想起要说的词,于是会用自造词汇来代替(如用“stringt”代替“stream”,用“orstrum”代替“saucepan”,用“stroe”代替“stool”),不过,句法结构通常正确。
语言区域的损伤并不都会导致语言障碍,同时,非语言区域的损伤也可能导致语言障碍。总的来说,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语言能力位于大脑的特定区域,而不是遍布整个大脑。此外,选择性语言障碍的存在(如语法缺乏失语症和新语症是因大脑局部损伤所致)表明,特定的语言功能在大脑有对应的区域。当今科学家已基本接受了这一观点。
⊙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脑影像)使我们能够看到活体脑的图片。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左侧大脑半球比右侧大脑半球更多地参与语言任务,这和神经心理学研究结果相同;此外,神经影像学研究还显示,在进行发音、韵律、造句和语义分析加工时,大脑的兴奋部位不同。然而,研究神经影像学时却存在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研究中,同一个语言加工过程,大脑的兴奋部位不同。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所用的刺激方法不同,所要完成的任务不同。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同的研究侧重于语言加工的不同方面。因此,“全景”必须通过对全体大样本的调查才能得到,不过目前还没有进行这样的调查。
总之,假如大脑中有像语言机制这样的事物的话,这个事物肯定为人类所独有,且很可能在左侧大脑半球。然而,大脑某个特定区域不太可能独立控制某种语言能力,也不太可能只完成一个独立任务。在语言过程中,大脑兴奋区域有很多重叠,且这些重叠因人、因刺激不同而异。
⊙语言的理解
理解口语是一个迅速而又自动的行为。我们每天都会听到数以千计的词和句子,理解起来也很快。然而,理解语言看起来简单不费力,却包含丰富的声音、词汇、语法规则、听力以及语言加工技巧知识。语言加工可分为4个阶段:感知阶段、词汇阶段、句子阶段和语篇阶段。句子的加工包括语法(语言的构造)和语义(赋予语素以意义)。尽管4个阶段很快地相互反馈,相互加工,但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开来描述。
语音感知
理解语言以感知气压变化(声音信号)开始,以完全整合信息结束。语言加工开始时,我们的感知系统必须把声音信号转换为一连串的音素。比如把声音信号转换成40多个英语音素比表面看起来的要难很多,听者必须清楚,音素没有自己的“声音名片”。比如说,同一个音素[s],在“sue”和“see”中发音不同,在发“sue”音时嘴唇是圆的,而在发“see”音时嘴唇伸长,这是协同发音(把声音连起来发)的一种效果,在声音信号中能反映出这些区别来。因此,一个音素[s],有多个而不是一个“声音名片”。
声音信号与音素的差别迫使我们的感知系统把每一个音素与和它相近的因素作区别,也就是说,在确定我们听到的是哪个音素前需要考虑音素是如何协同发音的。正因为我们能识别声音信号的这些差别,许多科学家认为我们感知语音和感知其他声音(如音乐)的方式肯定有差别。人类拥有特殊的解决语音感知问题的结构,从而可以快速推算出声音是如何协同发声的。我们能感知语音是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发音,这个大胆的假说是阿尔文·利伯曼和他的同事们在语音感知的运动理论中提出来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阿尔文·利伯曼和他的同事们在纽约和纽黑文的哈金斯实验室里,经过50年的研究提出了此理论。
词汇通达
一旦语音信号转换成一系列的音素,词汇通达就开始了。词汇通达是把一系列音素与各种可能有关的词汇相联系的过程。不足之处是,在实际说话中,很少在单词间有清楚的停顿,说话的声音连成一片。因此,从理论上说,不能区别“lettuce”和“let us”,而可以区别“decay”和“bloody cable”,这就是为什么词汇通达需要经过词切分这个过程。研究表明,听者会用不同的信息方式来确定声音信号的词汇切分点(包括感觉、发音、重音和停顿)。
事实上,在听到“bloody cable”时,我们不太可能想到“decay”,因为这样理解会形成两个无意义词汇:“bloo”和“ble”。我们一般喜欢能产生有意义的词和有含义的句子的切分处理。我们听到声音就能切分成“bloody”和“cable”,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两个词。
有些音素出现在单词的开头或结尾时发音略有差别(认真听以区分“gray chip”和“great ship”),我们的感知系统可以敏锐察觉这些差异,并用以作为词汇切分的依据。
在英语中以[z]开头的单词比以[k]或[s]开头的少很多,且很多英语单词把重音放在第一个音节(如“painter”和“table”)。这类规律在英语中还有很多,它们影响着我们对语音的切分。例如,我们容易把单词的第一个音节发成重音(有时甚至导致切分错误,如“a tension”听者会误认为是“attention”)。如果切分正确,就能识别出语音。
此外,听者要联系句子的前后来理解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重要一步是剖析,剖析包括理解词序以及其他信息以确定句子中谁是主语谁是宾语等,以及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即名词、动词、形容系、副词)。这可以使我们理解“the dog chases the cat”(狗追逐猫)和“the cat chases the dog”(猫追逐狗)的差异,这一步我们一般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就能做到。但是,有些句子即使语序已经分析清楚了,但剖析起来仍不清晰。比如说,“妄自尊大的父亲和孩子一起来唱歌了”这句话,就不知道是父亲还是父亲和孩子都妄自尊大。此时,韵律学内容(如语调、重读以及时间安排)可能会有帮助。如果只有父亲妄自尊大,则在说到“父亲”后会有一个停顿,说“父亲”语速较缓,开始说“孩子”时音调上提。
我们一开始听到一句话,一般不知道接下来会说些什么,在句子快说完时,又不能回头去听最开始说的话。语言的连贯性对我们如何理解语句的时间过程影响很大,听到句子:“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直到听到fell时,我们才清楚我们原先构建的句式结构有错误(应把“raced”理解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性短语)。此时,必须重新理解这个句子,把“raced”看成被动分词,句子分解为“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那匹跑着经过谷仓的马摔倒了)。对所谓的花园幽径句进行剖析,有时还需要多花一些时间。
语篇加工
当句子组合成语篇(即事件顺序合乎逻辑),则其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和几个主要观点。我们的记忆不能记住语篇里所有的词,然而,我们可以只提取关键的词和观点。研究语篇加工的专家主要研究我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
有一种过时的观点认为信息加工完全是自下而上的。按照此观点,我们倾听每一个词汇、花同样精力理解每一个含义。这种假说的问题在于它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时能预测句子中的词汇。例如,当听到“在英国,交通很差,而真正困扰那些美国游客的是要驾驶在……”时,我们可能会推测接下来的词是“左侧”而不是“右侧”或者“人行横道”。语篇加工有一种很强的自上而下的成分,在加工中,我们拥有的有关语言、世界和话题的知识有助于填补空白。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沃尔特·金西提出了语篇加工理论。此理论第一次提出语篇加工过程中一个故事会精简为几个陈述,如“现在是六点钟”、“那位女士需要面包”、“她去了面包店”,“面包店在繁华街区”,“那位女士和面包师争论”等等,这些陈述在人脑中是短期记忆,经过自上而下的过程变成长期记忆。比如说,我们知道繁华街道上的面包店很晚才关门,还知道那个女士有些生气,因此这个女士和面包师争论就不足为奇等。最后,对陈述的整合(是自下而上的)和来自于长期记忆的推论(是自上而下的)两者一起形成了对整个语篇的记流水账式的陈述,而语篇中的大部分细节被遗漏了。
⊙阅读
正如语言的理解一样,阅读包括一系列很好的相互配合的步骤。阅读者必须认识书面语,将它们组合成词汇,在心里回想这些词汇,进而理解其含义。阅读的深层次的步骤包括利用语法规则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从长期记忆中提炼出结论来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在口语和书面语的识别过程中,许多高层次识别过程是一样的(如语法),但是两者在两个重要方面有差别。
图中学习阅读的儿童不知道阅读涉及的复杂过程,即使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习所涉及的过程也很复杂。
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摄取信息的方式不同。声音信号稍纵即逝,听者不能掌控,而书本上的字词只要需要就总能看到。这种差异对阅读中的感知机制的类型有影响作用,例如,在阅读时,如果需要则可以随时回头看看已经看过的词汇。
另一个重要区别是语言至少伴随我们有3万年,而最古老的字只有6000年。同样,初学者很自然就能理解和使用口语,而阅读和写作需要长时间正规有效的训练。此外,书面语有明确的词界,这一点它和口语不同。书面语的词汇由上文可知,口语的词汇常因为连读而切分不明。因此,词汇切分问题在口语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在阅读中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书面语的识别
很多对阅读的研究是在一个单词单独出现的情况下进行的。单词的识别有3个层次:字形层次(字母简单的物质属性,如“k”是由一竖线和两斜线组成),字母层次和词汇层次。尽管有人认为识别字母特征应当先于识别字母,而识别字母比识别词汇要早,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如果让一串字符在电脑显示屏上一闪而过,然后询问这串字符是以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结尾(比如说是“d”还是“k”),当这串字符是一个词时(如“work”)读者表达更准确,而当不是词(如“owrk”)时则没有那么准确。这个结果被称为单词的优先效应:词汇知识使得识别变得容易。因此,书面语识别的3个层次之间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联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互动激发。
——眼睛如何扫视文章——
原本以为在阅读时我们的眼睛是缓慢地从左到右划过句子,依次认出每一个字。然而,眼球运动研究的结果却与此完全不同:眼球飞快地扫视,从文章的一个位置迅速跳到好几个字之外的另一个位置。每一次扫视持续15毫秒(1毫秒等于千分之一秒),扫视时眼睛看不到东西,扫视之后眼睛有一个被称为注视的相对稳定期,此期我们阅读文章。娴熟的阅读者注视持续100~400毫秒,不娴熟的阅读者注视时间超过500毫秒。
注视不是随意的。我们喜欢注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不愿注视虚词(冠词、连词、介词),喜欢注视长词而不愿注视短词。这样选择性地注视效率高,因为长的实词往往包含更多的信息。我们不注视句子的每一处并不意味着我们遗漏了句子内容,因为每一次注视有一个视觉跨度(即视界大小):注视点左侧3~4个字,右侧15个字,因此,一个句子一眼就能全部看完。
大部分句子是有前后次序的,而正好眼睛是从左到右扫过整个句子。然而,扫视阅读在“花园幽径”句中却不可行。在阅读“花园幽径”句时,要回过头来看已经看过的内容,即从右向左看,我们把这种阅读方法称为回读,所有扫视中有15%是回读。回读意味着读者误解了文章某些部分的意思,需要重新分析。不娴熟的阅读者的回读要比娴熟的阅读者多。
很多书面语识别模式中可以看到3个层次(字母特征、字母和词汇)的互动激活。1981年,詹姆斯·麦克莱兰和戴维·鲁梅尔哈特提出的词汇识别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联系(从字形到字母,再到单词)和自上而下(由单词到字母到字母特征)的联系。自上而下的联系对解释单词的优先效应至关重要。我们在粗略看到单词“work”时,就清楚了它的词汇层次,随后再运用自下而上联结就清楚了其字母层次是由“w”、“o”、“r”、“k”组成,从而对结尾字母“k”的印象很深。与自下而上联系一样,自上而下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到,如在破译不熟悉的手稿、开车在街上快速驶过时看路边指示牌时就要用到自上而下的联系。
用眼读还是用耳朵阅读
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时,禁不住会把正在看的东西读出来,我们甚至经常能听到我们体内的“声音”。假如书面语可以大略看成是语音的记录的话,那么在阅读书面语时出现听觉和视觉语言系统并不奇怪;并且,因为阅读是人类的进化和儿童发育中较晚出现的事物,因此,一些阅读机制可能是在语言识别时“捎带”出现的。
同时,有一个理论认为阅读只与视觉有关:我们用眼睛来阅读。这种观点认为,视觉分析过程是识别字母并将字母归类为图形码的过程,其中字母被称作字形,是写作体系的最小基础单位,字形是代表一个音节的一个或几个字母,一个完整的视觉样式在我们的精神词汇中对应一个词汇。这种眼睛阅读理论不涉及任何音韵学的知识,因此,能较好地解释我们在阅读时不会混淆单音节词(比如“two”和“too”),它把每一个词汇看成一个记号(就像物体),因而不用考虑它和别的词音相近。此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我们为什么可以快速阅读,如果阅读时单词要发出声就不能快速阅读,而视觉阅读每次可以看到多个单词和字母。
然而,也有用耳朵阅读的证据(阅读过程中自动把字形转换成语音)。儿童学习阅读之前先学习口语,因而他们在学习阅读时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字形和已掌握的语音联系起来学习(如字母“i”发[i]音,“ph”发[f]音)。人们阅读费解的材料时嘴唇常在动,好像语音能帮助认识单词似的,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需要假读(错误的单词)而必须大声朗读时,把阅读材料转化成语音非常重要。此外,用耳朵阅读可能更高效,如果阅读量多、词汇量很大,语音方法更加高效。比如说,如果我们把字形转换成声音,就不需要知道单词如何拼写。声音转换路径产生的语音表征直接和口语识别过程中的语音词汇相联系。两种阅读路径看来都是对的,甚至可以说都是必须的。如果不能直接见到“cause”和“gauge”,我们就无法知道两者的“au”发音有别;如果没有声音转换,我们就无法学习新的词汇。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心理学家们猜测我们用眼睛和耳朵来阅读和朗诵书面文字。在双重路径模式下,我们用两套机制理解书面文字:直接路径通过简单的视觉关联将外来信息在大脑中形成映像,声音路径包括字形—声音转换过程。两种路径中哪种占主导地位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比如我们所阅读的文字的类型。
⊙语言的获得
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不管小孩的天分、动机或个性怎样,他们都将学会语言。说英语的双亲培育的孩子学习英语的速度和说西班牙语的双亲培育的孩子说西班牙语的速度一样快、一样自然。他们出生后只要4~5年,就能学会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以及在环境中的交流技巧。
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孩子学习语言这么容易。如果就小孩学语言的速度和规律性而言,人们常会认为人类必然天生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同时,让孩子通过双亲或兄弟姐妹来接触语言也是必须的。的确,和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的孩子比,幼年没有语言接触的孩子很少能像他们一样好地掌握语言。心理学家试图弄清语言习得有多少是先天的(即语言是生来就有的能力),有多少是后天习得的(即语言是环境培育的结果)。语言获得发生于人生不同的时间段,这些时间段有典型的时间进度,它们自人一出生就开始了,甚至可能还在子宫时就已经开始了。
最初的12个月
尽管婴儿要到8个月才开始说话,但在那之前他们已经开始了熟悉语音之旅。比如说,把出生不久的婴儿分别放在英语和法语环境中,美国婴儿听英语的时间更长,法国婴儿则听法语的时间更长,这表明婴儿在出生前几个月听到母亲的语言使得他们熟悉了自己的母语。但是,婴儿此时还不能区别有相似重音和节律的语言,如英语和芬兰语,区分这些更加细致的东西要在出生几个月后才能出现。
在音素方面,婴儿也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感知能力。例如,他们可以区分重要音素的差别(如[ba:]和[pa:]),尽管这在成人来说一点儿都不复杂,但是对婴儿来说,能区分非常相似的音素的确是一大成就。婴儿还能区分一些非本地语音(他的母语所没有的语音),比如,在日语中[l]和[r]没有差别,日本人区别这两个音有困难(比如,他们不区分“late”和“rate”),但是日本婴儿却不存在这个困难,反过来也一样:学英语的婴儿能区分他们父母不能觉察的外国语音的差别。
不管婴儿多么善于感知语音的差别,多么善于记忆,但是,不到6个月的婴儿一般不能理解词义。婴儿的语言体系在词义方面相对不成熟,他们只能理解几个常用的词汇(如自己的乳名、“妈妈”、“爸爸”)。
婴儿在6个月以前的语言特征是对音素差别的高度敏感性,在6~12个月时这个特征就消失了,此时的语音感知能力降低到只能区分他们自己语言的音素差别,此阶段是语音感知的调节时期。换言之,婴儿此时开始发展大家称为“母语”的语言能力(到此时,日本婴儿不再能发觉[l]和[r]的差别)。
此时,婴儿也开始用复杂的方法把连贯的语音切分成词汇,在此过程中,语音摄入的统计规律性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统计规律性来源于有些语音更多地前后相随,例如,“dog”是一个词,则它的三个音[d]、[?]和[g]常前后相随,“pog”不是词,则它的三个音[p]、[?]和[g]很少前后相随。因此,婴儿接触语言几个月后,容易得出[d]、[?]和[g]常连在一起的结论,并且会把这种词序作为一个新词储存在他们的心理词库中。
当然,统计规律性也会用来联系某种声音(如[d?g])和某种样子(绕着蜡烛飞的小昆虫)、事件或心情。婴儿在6~12个月的阶段理解的词大部分是简单的名词,如“鸭子”、“勺子”或“狗”,但他们也能对一些动词(如“给”、“推”),甚至一些简短的表达做出反应(如“躲躲猫游戏”)。
尽管大部分婴儿要在1~2岁时才开始真正地说话,但他们通常不到1岁就开始咿呀学语。他们最开始学的元音是[a:],辅音是[p]和[b]。婴儿甚至在8个月时就开始说出字来,这些字都只有一个音节长,也只有他们的父母能听懂。婴儿早期学会的词除了“不”以外,基本上都是一些具体的能动的东西(如球、车),而不是不能动的物体(如天花板)或表达内在情感的词(如与疼痛、害怕和高兴相关的词)。
一岁及一岁以上
婴儿在1~2岁时语言系统迅速成长,变得复杂而高效。其语言感知能力也能更好地切分语言,发现语言中的新词。婴儿在开始掌握重要的概念时(如动词的过去时和句子的组成特征)就开始掌握语法。
这个阶段最引人注目的是幼儿正在增多的语言活动,他们造的大部分句子只有一个词。他们可能会用一个词来解释不同事物,所以这种单字词的意思常模棱两可。例如,他们可能会用“球”表示任何圆的东西、任何卷的东西,或者任何玩具;他们也可能会用一个词特指为这个词的某个特殊含义,如“球”只指邻居家后院的那个球。当幼儿接触不同情景下词汇的多种实例时,这种语法问题就能很快消失。
幼儿的第二个生日常常伴随着语言获得方面的戏剧性的加速。从这时开始,小孩的词汇量迅猛增长,这种快速增长,被称作“词汇爆炸”,词汇量从18个月时的几十个增长到5岁时的几千个,平均每天增加10个词汇量。同时,双字词阶段(电报式言语,在真正的句子之前出现)取代了单字词阶段。儿童在两岁半时就可以造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句子。这个阶段对语言的获得至关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儿童开始掌握语法规则。事实上,他们对某些语法规则掌握得非常好,以至于有时不恰当地使用它们,如在所有动词的过去式中加-ed后缀(如用“holded”代替“held”)。因此,儿童由对词义的过渡概括,变成了对语法规则的过渡概括。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语法过渡概括的问题却惊人的相似,只有当他们逐渐意识到语法规则也有例外时,这种问题才开始逐渐消失。他们正在增长的记忆能力使他们能记住诸如不规则动词(不规则动词都是个例,要死记硬背)之类的东西。儿童到4~5岁时,语言知识在质量上常常认为可以和成年人相媲美。
语言如此复杂,儿童学得却很快,所以说先天因素必然在语言获得中起作用。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儿童,无论其接触的语言有多少(只要有最低限度),都将经历同样的语言发展次序,哪怕是失去了听力或视力的儿童亦是如此。这意味着不论环境有多么不同,语言获得中都有一种先天的机制在发挥作用。
然而,这种语言获得的先天机制也有局限,如语言学习似乎有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在生命之初期,那时语言获得很容易。在此之后,语言获得变得困难得多,甚至变得不可能。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埃里克·雷纳伯格(1921~1975年)认为,在生命的一个特定时间点之后,大脑的一些特征会发生变化,神经细胞的连接因此不能再更改。目前所知的一个与语音的学习能力有关的关键时期大约在1岁时结束,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到1岁时也没有接触某些音节,那他要掌握这些音节间微妙的差别就相当困难。
语言获得中另外的一个关键时期一直要延续到青春期(在12~14岁)。在这个语言发育阶段,各种语言能力必定会重新分配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这种特征被称为神经元的可塑性。在青春期之前学习外语必然比较容易——晚于这个年龄段才开始学习外语,可能会有方言干扰,或会降低流利度。在此期,影响到语言区域的脑损伤所导致的语言障碍可以克服,但是,如果脑损伤发生在此期之后则没有这么容易克服。
通过观察接受很少或不全面语言的婴儿的语言输入,科学家们证明了一个观点,即人类有学习语言的先天素质,这个观点被称为输入贫乏假说。有很多语言输入贫乏现象,例如,婴儿听到的语言有口吃、错误的开头、未完成的句子、含糊的词汇,甚至不合语法的体裁;儿童没有正常地接触到足够的用来推断正确语法的合乎语法结构的实例;与这些相类似的是,父母更注意纠正孩子早期造句的含义错误(如,是“喝”水而不是“吃”水),而较少赞赏孩子语法上的正确性(尽管有语言输入贫乏),但人类仍然能在几年内学到语言的精妙,特别是能学会语法。因此,按照输入贫乏假说的观点,人类肯定天生就有语言获得的机制。
然而在语言获得过程中,并不是每件事都是预编好程序的,我们所说的语言必然要取决于我们成长的环境。因此,如果真有一个像语言获得机制这样的东西的话,它肯定非常灵活,能适合于所有的语言,而不是某种语言。
在语法获得方面,一些人认为,婴儿和儿童所学到的语法规则不只是像简单的意义和语音之间的关联一样的一套规则。规则和关联的区别是:语法规则是有目的地习得的,且固定不变地运用于所有语境中,而意义和语音的关联是被动(无意识)习得的,主要用于与原型相似的语境中。因为通过含义和语音的关联来学习的方法在许多非语言学的活动中显得非常有用,因此,有人据此认为语法可以“学”来,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
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因其复杂性,长久以来一直属于不可被认知的领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神经生物学家已经能在人类的记忆深处遨游。
记忆功能的正常运转需要整个神经系统的参与,神经系统负责传递并处理感觉信息。感觉信息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行为(比如语言)和个性,以及记忆的特殊性。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周边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神经网络遍布全身的各个部分(皮肤、肌肉、关节等),包括所有的器官、腺体和血管。神经系统将外界的信号(视觉的、听觉的等)传递给大脑,使人体以运动的方式反馈回应。例如,大脑将听觉信息解码后,回应的动作才能被组织起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构成物。
⊙大脑,中央组织者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位于脊柱中)和脑组成。脑被封闭在头骨中,包括小脑、脑干、间脑和大脑。小脑位于大脑的后面,是运动的控制中心。脑干在脊髓的上方,也是一个关键部位,因为它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觉醒和体温的控制中心。
大脑左半球与右半球通过一个称为胼胝体的结构连接起来。右脑半球负责接收触觉信息和控制左半边身体的运动,而左脑半球负责接收触觉信息和控制右半边身体的运动。每个脑半球都以复杂的方式分析听觉信息和进行思维,它们在一些特定的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左脑半球控制语言,而右脑半球参与分析空间位置和掌管面部表情。
大脑和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大脑的每个部分都与一个确定的功能相结合。
⊙当感觉到达大脑时
脑半球的表面被许多脑回缠绕包裹着,并被几条沟分成5个主要的区域:枕叶、顶叶、颞叶、额叶和岛叶。岛叶隐藏在外侧沟深处,参与调节感觉信息。
枕叶、顶叶和颞叶位于脑半球后部,分别控制一项或几项感觉功能:枕叶负责视觉,顶叶负责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由颞叶负责。当然,它们之间的连接部分可以交换、比较和修改各自所带的信息。
额叶位于大脑前部,占了整个大脑的40%,是一个专门负责复杂行为的区域,管理着个性、创造力以及精密的认知行为,比如计划、策略、组织、预测等。
⊙每种类型的记忆由其对应的大脑区域负责
根据所涉及的是要记住一条新信息,还是回忆过去的时间、地点或是以往学过的知识、经历的感情,记忆功能所要求和利用的环路是不同的。
⊙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不同的大脑区域相连,语音圈与大脑左半球的顶叶和额叶区相连,视觉-空间记事区位于大脑后部,中央管理者可能与左脑半球的额叶联系着。
⊙陈述性记忆
对新信息的学习和巩固发生在两个巴贝兹环路里,其中一个位于左脑半球,另一个在右脑半球。这些环路由大脑内部的海马脑回和扣带回构成,属于大脑的边缘系统。以前,我们以为这些环路与感情环路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是扁桃核结构给记忆装载了感情。左脑半球的巴贝兹环路用来记忆由语言带来的信息,比如阅读或听到的句子;右脑半球的环路用于记忆空间信息,比如路线和抽象的图像等。两个环路又互相联系在一起,实现紧密的合作。
巴贝兹环路
大脑半球内层部分有4个相互连接着的巴贝兹环路,这些环路用于对新信息的学习。
记忆的重组需要通过不同的环路,因为不同的记忆对应着不同的神经元网络。诱发性问题能提供回忆的线索,从而引导我们通向记忆库并实现记忆的有意识再现。但是,目前科学家还不是很了解这个过程的具体情况,只是知道与实际事件的地点和时间相关的线索保存在额叶中。记忆的再现分两步实现,首先靠额叶与颞叶区域的激活来重建,然后由脑后区保存。左颞-额叶区的损伤会造成整体认知的困难,对应的右边系统的损伤则会造成个人记忆的残缺。
⊙程序性记忆
我们通过反复学习所获得的行动、习惯和技能,构成最基本和最原始的记忆形式。运动习惯的形成归功于3个大脑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它们以间接的方式参与对运动功能的控制:小脑、大脑深处的区域(纹状体和丘脑)和顶-额叶的某些局部。
⊙感情环路
给记忆加上感情色彩能够调整行为适应各种状况。例如,当我们看到蜘蛛时会恐惧、惊叫、逃脱或采取防御行为。这种感情的“着色”通过一个特殊的环路得以实现——扁桃核环路。构成感情环路入口的扁桃核结构与大脑的其他众多区域都相关联,它接受来自所有感觉区域的信息,也与控制本能(比如饥饿、干渴、欲望、愉悦)的海马脑回联系着。这一结构还与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脑干区域相连,调节心脏和肺部功能,以及皮肤的反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恐惧和愉悦总伴随着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过量出汗和皮肤泛红。
⊙对新信息的学习
巴贝兹环路的入口是海马脑回。信息从海马脑回出发,通过双乳体和丘脑(这两个大脑区域使得信息得以长时间保存),当经过额叶内层的扣带回时,会与已经存储的其他信息进行比较。扣带回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越是对一条信息感兴趣就越容易记住。最后,被处理过的信息重新回到海马脑回被巩固。
——记忆和好奇心——
无可否认,好奇心是一个坏毛病。但另一方面,在提高我们记忆力的时候它又是一个真正的优点。好奇说明一个人有很广泛的兴趣。这是保持良好记忆力的最好的办法。对比之下,只对一两个特殊领域感兴趣对记忆而言就不是一件好事。
巴贝兹环路能为同一事物的不同组成要素编码: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以及地点和时间,并在其中加入感情特征。神经元网络将所有要素之间的连接轨迹分别储存在不同的大脑区域中,于是记忆被“分散”了。巴贝兹环路不是用于信息的最后储存,也不干涉短期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所以,海马脑回或巴贝兹环路的损坏将只会影响到陈述性记忆。
⊙对信息的巩固
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或者简单的重复来巩固已被储存的信息,例如为了记住一首诗而反复背诵。在连续重复时巴贝兹环路扮演着重要角色,颞叶会逐渐加强分布在大脑中的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
2.记忆的细胞机理
记忆能力与大脑区域的面积无关,也与细胞数量无关,包括最重要的神经元细胞,而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接合的数量和性质。
神经系统是由几十亿个功能不同的神经元构成的。感觉器官的神经元把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传递到大脑,而运动神经元把它们传向相反的方向以控制肌肉。大脑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用于整合感觉信息,并决定做出何种回应。
为了弄清楚记忆所依赖的生理和生物化学机理,首先必须了解单个神经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以及与其他神经元是如何接合的。
⊙神经元和突触
神经元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能够更新、传递和接收电脉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生物电,因为这种电现象产生于活的生命体。电脉冲(称为动作电位或者神经冲动)先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传递,然后在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网络中传递,某些神经纤维每秒能够传输150米。
借助特殊的化学分子——神经递质,突触得以保证神经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体包括细胞核、树突和轴突。轴突是一个单一的延长部分,长度从1毫米到1米不等,在末端都形成球状。动作电位通过轴突被传递到位于另一个神经元表面的接收器上,连接两个神经元的“接合”区域称为突触,根据其承担功能的不同,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的神经元通过1000~100000个突触连接在一起。
⊙信息如何传递
细胞膜起着划分电势能的作用,细胞外部为正,细胞内部为负。有些细胞称为应激细胞,如神经元,这种细胞能够产生动作电位,一种和正负电极转换有关的生物电刺激。在千分之几秒内,大量汇集在细胞膜上的钠离子(正离子)进入细胞内,迅速改变细胞内外的极性,使得细胞内部变成正极,外部为负极。
⊙为信息编码
动作电位差约为100毫伏,它们的频率随着需要传输的信息的变化而变化,刺激越强烈频率就越紧凑。动作电位就像一种简易的莫尔斯代码,由简单的符号与停顿组成,或像只使用0和1的计算机二进制语言。
⊙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动作电位通常在树突的表面产生,延伸到整个细胞体,直到轴突的顶端,表现为生物电形式的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当动作电位到达前突触的轴突末梢时,化学分子——神经递质被释放到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空间中。随后,化学分子固定在后一个神经元的接收器上,引起化学反射串,在第二个神经元里促发动作电位(激发突触传递),或反之,阻止动作电位(抑制突触传递)。
同一个突触可以释放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至今已发现100多种,如谷氨酸、γ-氨基酸和乙酰胆碱都出现在与记忆相关的大脑活动中。
⊙记忆的细胞机理
一个人在出生时拥有约400亿个神经元,它们之间通过众多突触相互连接,特别是在大脑中。神经元网络随着生命的进程而改变,一些连接将被巩固(例如通过学习),另一些则被消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经元和大脑的“可塑性”。
然而,人类神经系统如此复杂,以致无法研究记忆的细胞机理。目前,关于这个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均来自对无脊椎动物或者某些哺乳动物的最简单的神经系统的研究。
⊙习惯化和敏感化
某些海洋蛞蝓的神经系统是最常被研究的对象之一,它由分布在10个神经节上的20000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直径可达1毫米,对其染色有助于对它们的分辨、操作和观察。
当我们碰触蛞蝓位于腮下的排泄口时,它会紧缩,同时腮片也会缩到外壳里。如果不断重复这个生理刺激,排泄口的收缩程度会随着时间减弱(习惯化),腮片也越来越放松。在我们自己身上做类似的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电话铃声先会让我们吓一跳,之后,我们对电话铃声的反应越来越弱。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在触碰蛞蝓的排泄口时,如果同时用弱电点触它的尾部,它的运动反应会加强(敏感化)。
⊙长期协同增效作用
在蛞蝓身上观察到的反应从几分钟持续到几小时,甚至在停了几天之后再进行刺激时,又能够持续几个星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神经递质的自由度在神经元接合的突触上被潜在作用增强了,同时发生生物电的变化,这从本质上影响到神经元的应激性。我们称这一效应为长期协同增效(或抑制)作用,“长期”的定义与神经元应激性的持续时间有关,而与记忆形式无关。
比方说在敏感化作用中,两个优先结合的神经元被同时刺激,后突触的神经元会增强其应激性(协同增效作用),或恰恰相反,造成应激性减弱(协同抑制作用)。
在哺乳动物的某些大脑区域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特别是在海马脑回和小脑中。而海马脑回直接作用于记忆,小脑则影响运动功能。
⊙短期记忆:生物电的改变
生物电的改变是构建短期记忆的基础,这一现象能从一个更微观的层面上找到解释:分子说。
在习惯化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神经递质释放的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在敏感化实验中,这个比率会增加。记忆被解释为,通过突触的包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的数量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与细胞间钠的变化有关。像长期协同增效作用这样的生物程序是极其复杂的,研究人员已发现了几十种在这些程序中作为媒介或调节者的分子,如接收器ampa和nmda、蛋白质g、蛋白酶等。
短期记忆的细胞机理
对无脊椎动物(如海洋蛞蝓)的研究证明,有两种类型的适应:习惯化,由感觉神经元的重复刺激引发;敏感化,由在对感觉神经元刺激时连接外部电刺激引发。
⊙长期记忆:神经元结构的改变
如果生物电的改变能够作用于短期记忆,那么如何能够“决定性”地储存记忆呢?又如何在神经元上加固记忆呢?对于长期记忆,仅仅是生物电临时的和可逆的改变是不够的,是基因发挥了作用。事实上,对一个神经元的重复刺激将引起处于细胞核内的某些特殊基因的活化,于是真正的“加工”便开始了。
第一步,基因活化将引发大量蛋白质的产生,这些蛋白质用于形成接收器和能够保证持久强化神经信息传递的元素。
第二步,在重复刺激的作用下,基因活化产生的新的蛋白质将参与神经元自身的增生。这些蛋白质首先在树突的顶端形成许多刺状物,刺状物在伸长的同时又产生新的树突,并与其他神经元建立新的连接。如此发展,就形成一个新的特殊网络,这些神经元结构的改变就是长期记忆的细胞基础。
3.从巴甫洛夫的狗到大象的记忆
从蜜蜂到候鸟、猩猩、大象,动物表现出强大记忆能力的例子比比皆是。
今天,生物学家甚至在最初级的生物体上(比如海绵)都发现了一种记忆,即记录环境的改变。而高等脊椎动物利用记忆的能力,有时候可以与人相比。每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比如狗或者猫的主人,常遇到这类的范例。100多年来,科学家对动物记忆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令人惊讶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1849~1936年)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还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奖。实验证实了狗能对刺激做出反应:如果在喂食时摇铃,那么几次实验之后,只要铃声响起,狗就会流口水。如今,就我们看来,这个实验既平常又没什么价值。
⊙只懂得“学舌”的鹦鹉
现今最会说话的鸟是加蓬一只名叫亚历克斯的灰鹦鹉,它能够复述所学的所有词汇。20多年来,它不仅记住了50多种物体的名字,还学会了辨别类属,比如形状和颜色。如果向亚历克斯展示两个用木头做的三角形,一个绿色一个蓝色,当问它两者的相似之处时,它会回答说“形状”,然后补充说“材料”。
——记忆和刺激——
⊙专为海狮设计的实验
为了证明海狮能在记忆中长时间保存较少见到的猎物的图像,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位生物学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训练并测试了一头名叫瑞欧的母海狮。在1991年期间,研究人员先让瑞欧学习一些符号、字母和数字,然后让它从众多的卡片中辨认出所学过的东西,每一次辨认成功就给它一条鱼作为奖赏。随着时间的推进,学习内容也不断增加。10年后测试时,研究人员向它展示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符号、字母和数字,然而它竟然能将新的元素分辨出来。对这种令人惊讶的记忆能力,生物学家解释为,海狮在每个季节都会遇到种类繁多的猎物,它们都能够认出来。
药店和保健品店是各种提高记忆力的药物和配方的最大供应商。他们所供应的诸多相关的非处方类药品,号称能增强记忆力,甚至能预防这方面的疾病。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呢?一个不幸的事实是真正的记忆良药根本就不存在。那些广告宣传的所谓的“灵丹妙药”,成分只不过是一些维生素,其中有维生素c(据说它能增添活力,促进血液循环),还有矿物质,通常声称是从一些奇异的据说有魔力的植物中提取的(例如银杏叶、人参、大豆、木瓜等等)。不管什么配方,很多这种类型的药被证实都毫无效果。
⊙自然界中动物的记忆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人员对自然界中动物行为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孤立的个体,他们同时也研究了动物间传递知识的可能性及其方式。
⊙灵长类动物的特殊能力
黑猩猩比较有团队精神,群居数量可达到100多只。这些“社会”或者“社区”在生产某些工具方面可以实现专业化,例如,一些黑猩猩专门使用某种形状的树枝捕捉白蚁,而另一些黑猩猩则专长于捕捉黑蚁。我们在一个“社区”观察到,一些黑猩猩借助石头或者木块来砸核桃,而其他“社区”里的黑猩猩却没有掌握这种技巧。20世纪70年代,动物生态学家发现日本一种猕猴懂得用海水清洗块茎里的沙子以改善块茎的味道。经过反复的观察,研究者还发现了黑猩猩对药用植物的使用情况。一只母黑猩猩在腹泻时吃了一种含有抗生素的合欢树的树皮,而这之前黑猩猩群里的其他成员并不知道这种植物的功用。但不久之后,合欢树的这种功用便在群体里被记住并传播开来。
⊙“从母亲到子女”:大象和鲸
对于大象和鲸,知识是通过“从母亲到子女”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一个家庭中,老年雌象教导年幼的象了解地理知识,即迁徙过程中的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同样,年长的雌鲸能够记住那些“有危险”的船只,并告诉小鲸鱼毫无恐惧地去接近那些安全的航船。
研究人员推测,大象家族能够在100多年的时间内都带着“集体记忆”,从雌象的成熟,直到它们最小的孩子死去。对于幼象来说,年长的雌象就是一部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求生的百科全书,除非一个猎人过早地结束了这个传递之源。
⊙借助游戏训练狗
狗一直有种作为人类的伙伴的天赋,通过人类的选择,这种天赋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英国的驯狗师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来调教他们的伙伴,当收到“蹲下”或“睡觉”的命令时,狗便会卧下来并保持不动。接受过特殊训练的狗对人类有很大的贡献,雪崩救人、清除碎瓦、寻找毒品或炸弹、帮助残疾人、表演杂技等。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驯狗师需要不断地激励自己的伙伴,使它们乖巧地服从命令,通常借助游戏和奖励能达到这个效果。对被训练的狗来说,仅服从命令还不够,讨主人欢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想象力
——记忆的来源
记忆是一种生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被编码、重新读取。它使人类个性化,在动物王国里与众不同。
知道记忆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怎样运作的,对开发人类的记忆力很重要。记忆力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路径”。记忆的形成取决于多个因素,而想象力参与了记忆的每个过程,因为正是它为记忆提供了所有的心理意象。它的创造力更体现在对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加以利用,以及在深刻理解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活动。但是它也会受你的期望或是挫折的影响,所以要有节制地放任想象力自由驰骋——它可能会带着你脱离轨道,最终导致错误的判断,甚至是失败!
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是这样定义想象的:“它是每个有感知能力的人都能意识到他所具有的、在脑海中再现真实物体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记忆。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动物和花园,是因为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对它们的感知。记忆将这些感知信息保存起来;而想象把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
现代心理学证实了这个观点。想象力为记忆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脑形象的构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有观点认为想象力具有利用以前记忆的信息进行复制再现的功能。另外,想象力还有再创造的能力,它可以重新排列大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建立新的组合;也可以改造以前经历中记录的形象,创造全新的联系。简而言之,想象力主要以先前已经存储在记忆中的材料为基础,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例如,当你在头脑中想象一种完全未知的动物时,实际上你是在将你所熟悉的各种动物的一些特征拼凑在一起。
所以,真正的创造性想象,首先要求有一些声音感知的信息,接下来需要一个存储状况良好的记忆,能够迅速而又轻松地提取出任何已存储的信息,最后就是创造全新组合的能力。这种创造能力仍然是建立在对已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高效组合的基础之上的。在科学中,一个假想只有建立在对已观察到的现象做认真分析,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精确掌握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最终引向科学规律的发现。在物理中,要想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或是要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最关键的条件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能够根据现实情况来设计未来发展计划的能力,是对未来进行重大的干涉的前提条件。
创造出记忆力的杰作的,除了将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起,还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创造新的“事实”。
——记忆与故事——
故事是培养想象力必不可少的源泉。孩子们非常喜欢故事,并且经常把他们自己的形象编进故事里。成年人可能不会像孩子那样把自己编进故事里,因为他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于现实。经常编造一些故事,并构造一个情节,运用一些轶事来充实它,使人物真实化,是激发记忆力和想象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想象力总是建立在一些感官活动的基础上。经过良好训练的感官能力会使记忆变得更加高效,并且能够增强信息再现的能力。
想象力不只是伟大的创造者、艺术家或发明家的独有能力。爱幻想的儿童、遐想未来的成年人,还有在头脑中显现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和故事背景的人,他们都在运用自己的想象力。阅读(这会促使你的思想自由驰骋,将无数人物、景色和气氛的心理形象召唤出来)、写作,以及你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所有这些都能激发想象力的创造能力。你的想象世界的产物也来源于你的欲望、你的幻想,还有你受到过的挫折。想象通常暗示出认为现实世界不够完整,并且相信有可能设计出新的、更加令人满意的版本,因为这些想象的版本比现实更加接近你的愿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实总是会让人的期望落空,例如被搬上银幕的小说,与原先互相联系但未曾谋面的人的会面,或是任何其他先做想象后化为现实的情况。
想象力的这种补偿性的作用,能够促使人行动。当然想象力也有它的缺点:会使人倾向于逃避现实,沉溺于生活在幻想的世界中。你的想象力会跟你开玩笑,伪造对事物的感知,从而误导你将自己的幻想当成现实。因此,失去束缚的想象力是幻觉和失望的主要源泉。最终,它可能会伪造甚至扭曲事实,这些可以在白日梦、疯狂和说谎狂(情不自禁地伪造)症状中看到实例。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信人类的灵魂必须先通过在脑海里创建图片才能思考。他坚信,所有进入灵魂(或者说人脑)的信息和知识,都必须通过五感: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首先发挥作用的是想象力,它修饰这些感觉所传来的信息,并把它们转化为图像。只有这样智慧才能开始处理这些信息。
换句话说,为了理解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我们必须不停地在脑中创造世界的模型。
我们中大部分人从小就学着在心中构造模型,并很快精于其中。我们可以单凭脚步声认出一个人,可以从一个人最细微的动作直觉地判断出他的情绪。而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更为典型的例子——你的眼睛轻而易举地扫过一行行杂乱的字符,与此同时,你的大脑识别出一组组词语并在大脑中同步,从而形成图像。
想象力能做很多事,其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梦境了,不过前提是我们能记住它。有很多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梦境,其中一种能检测快速眼部运动(rem)的护目镜已经经过志愿者的测试。rem睡眠是梦境最活跃的阶段,它一般仅在特定时间突发,持续时间也很短。一旦rem发生,检测器会在护目镜内部发出一道小闪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志愿者能在睡眠状态下逐渐意识到他在做梦。这种亚清醒状态可以让人以奇妙的旁观视角,来体验想象力的虚拟世界。试验报告指出,“所有的物体看起来都像是全息真彩照片,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完美”。多年不见的亲友,面孔会被精确地再现在眼前,而且这一切体验都真实得不可思议。
5.记忆的运行
记忆的运行过程会牵涉到整个身体的参与,它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感觉、认知和情感的参与。因此,感觉和知觉对记忆来说,就像推理和思索一样重要。
飞机上的黑匣子会记录并保留机长和地面控制台在整个航行过程中的对话,以便需要时重新提取有用的信息,记忆的形成与之类似。它包括接收信息、保持信息的完整、在需要时再现该信息3步。但是,这3个步骤的顺利进行要依赖于一些在现实中实际上很少能遇到的条件。
接收信息以及从记忆中再次提取信息是大脑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运转过程。对信息的接收、编码、整理和巩固是这个过程的必要步骤。了解记忆这个奇妙的运行过程,对充分发挥记忆的潜能非常有用。
⊙接收信息的要素
接受信息首先要求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有效地发挥功效。一般情况下,记忆信息所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检查信息进入“黑匣子”的方式之后找到原因。如果看不清楚或者听不清楚,就无法清楚地记忆。事实上,如果你的感觉不够灵敏,你是无法记住任何信息的;所以不要归罪于记忆力,而应该训练你的感觉器官。
另一方面,良好的感觉系统也不能代表一切。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集中注意力,这是由诸如兴趣、好奇心和比较平静的心理状态决定的。有效地接受信息决定于拥有正确的思想模式,以及保持信息过程不受干扰。
在19世纪90年代,一些发明家(包括托马斯·爱迪生)在记录音像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真正成功地完善了用胶片捕捉动作系统的人,还是要数法国人路易斯·卢米埃尔,如今我们的照相机依然保留着他所发明的图像捕捉方式,只是在每秒钟所捕捉的图像数量上有了变化:从过去的16个变成了现在的18个。
感觉信息与巴贝兹环路
感觉信息的各种组成元素通过巴贝兹环路被记住,循序渐进的巩固程序将强化各个元素之间的连接。
⊙信息的编码和整理
你所接收的所有信息会先被转化成“大脑语言”。这是一个被称为编码的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被输入记忆系统。在编码过程中,新的信息和记忆中已存储的相关的部分放置在一起。它会被分给一个特定的代号:可能是一种气味、一个形象、一小段音乐,或者是一个字——任何标记符号都可以,只要能够使这个信息被重新提取。如果一个词“柠檬”被用“水果”、“有酸味儿”、“圆形”或是“黄色”来编码,那么当你不能自发地回忆起这个信息时,这几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帮助你回忆起它。如果你接受的信息属于一个新的类别,大脑会给它一个新的代号,并与记忆已经存储的信息类别建立联系。信息再现的效率取决于大脑对这条信息的编码程度,还有数据的组织情况和数据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需要利用人脑对过去的丰富记忆做基础,对每个个体来说,这个过程都是独特的,而且它的进行方式也是不同的。尽管如此,信息编码的潜能还是要受到大脑接收信息能力大小的限制——一次最多可以对5~7条信息进行编码。
此时,信息的性质就从一种从外界接收的感官信息,转变成了一个心理映像,也就是大脑受到某种行为刺激而导致的转换过程的产物。然后,这条信息就会被保存在记忆里,只是保存的种类、强度和持续期限各不相同。
短期记忆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这样的记忆只需要保留到任务完成——比如说购物、打电话等。
普通记忆,或者叫中期记忆,对需要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的信息发挥作用。我们对这些信息感兴趣,并希望把它传递到大脑中。个人能力、时间段、感官所受的训练,还有信息所包含的情感因素,都会影响到普通记忆的多样性。普通记忆是生活中利用频率最高的。尽管如此,它的潜在容量却无法预测,没有人知道它的极限是多大。
长时记忆会在我们不自知的状态下,不需做任何额外的努力就能把一些信息铭刻于心。通常,能唤起强烈情感的事件是形成无法磨灭的记忆的基础。它们内在的情感性使我们倾向于向别人讲述,而这个叙述的过程会将记忆巩固并存储到大脑的更深处。我们并不受这些深层的记忆所控制,这些被埋葬的记忆表面上似乎被长久地遗忘了,事实上却会在任何时刻重现脑海:出现在梦中或是被某种气味唤醒。
⊙巩固
有些信息由于自身所附带的强烈情感因素,会在记忆中自动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有些信息,如果你想把它保留得久一些,就必须用一些方法去巩固它,而这种巩固的过程需要存储信息时良好的组织工作。一条新的信息首先必须被划分到合适的类别中,就像你把一个新的文件放进一个文件柜时需要做的一样。至于把它划分为哪一类,就要看你个人的信息分类标准——按照意义、形状等等,或者被包含在某个计划、故事中,又或者是所能唤起的联想。举个例子,“文明”这个词,作为“文化”的义项可以被划分为“名词”的类别,但是作为“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义项又可以和形容词建立联系。不过你也可能会用别的分类方式,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对同一条信息采用同一种分类方式。
当你把新的文件归档时,很可能会把它放在其他已存的文件的前面;同样,处在不停变动中的记忆库会把新的信息储存在旧的信息之前,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越来越多的新信息被存储,最终,“文明”的文件将会被彻底地覆盖。只有在你再次使用这个词时,它才能回到文件夹的最前面;否则,它将被转移到文件夹的最后面,束之高阁,就像其他被遗忘的信息那样。所以为了确保信息得到有效的巩固,仅仅组编数据还不够,在最初的24小时之内必须重复信息4~5遍,之后还要有规律地重复记忆,这样才能避免信息被遗忘。如果信息的重复工作得到很好的实践,我们就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6.注意力和回想
我们经常会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太差,而事实上出错的通常是我们的注意力。当我们注意到某个物体,并给予特别关注时,全身的智力和才力都会被调动起来,经过大脑一番精密的操作过程之后,我们所感知到的物体形象才能被记录进记忆中,并且能够在需要时被再现。
⊙注意力概括分析
每个人的注意力保存量都不相同,因为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同,关注事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一个人接收信息的方式受他的教育背景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决定于他的性格、个人兴趣还有世界观。以下对注意力所做的概括分析,虽然是传统的分类,但是还是能够显示出个体的注意力之间的差别。
极度注意细节的人会表现出过度关注事物的行为:任何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任何东西都可以,确切地说是必须被记住,哪怕是冒着记忆过度负担、塞满许多没有价值的信息的危险。这类人不加选择,总是投入相同的注意力。
符合上述描述的人通常会追求完美、拘泥小节,而且天生赋有良好的记忆力。他会让你注意到自己的套衫衣领上的一点儿绒毛,或者是清楚地记得你觉得并不重要的事情的每个细节。而且他们还会期望别人也和他们一样不加选择、毫无遗漏的记忆。这类对所有的事物都投入注意力的人,通常会有一个庞大的信息存储库,但是他们很少会使用到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大部分存储的信息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很难发现真正能够吸引自己的事物。
对特定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人,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吸引他们的方面。这类人的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并被有效地施展在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上;至于不感兴趣的方面,他们基本上不会关注。关注特定领域的人经常会力图向别人表现自己在这个领域知识的渊博。他们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但是集中程度很高,他们的记忆也是如此,专而精。
粗心大意的人一般不会关注周围的环境。他们看起来总是在不切实际地幻想,因而经常会丢东西,或是忘记做事;他们也不会真正听从别人的建议,因而可能会忽视世俗常规。对周围环境的忽略是和对自我的过度关注紧密联系的。这类人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深入了解,保存的记忆也多是杂凑的,充满自我影子的。这种现象在一些成年人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你可能在上面这几个类别中都能找到与自己某方面吻合的特征。最重要的是保持灵活多变,既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特定领域集中精力,同时又能思想开明,善于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这样才能保证对信息的成功记忆。
⊙注意力的助手
仅仅主观希望集中注意力是不够的。回忆一下,在学校里,你觉得有些课你确实是听得非常认真,但是事实上你什么都没记住。过去,你曾经拼命想要记住物理定律,却都没有效果。你怎么解释这些问题呢?
在88岁的时候,法国探险家保罗·艾美尔·维克托这样解释他依然精力充沛的秘诀:“在我没有将我那有限的精力计划分配到第2天的活动中之前,我是决不会睡觉的。”通过每天进行有限而又高效的活动来保持自己的兴趣,这位年迈的探险家实际上发现了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键因素。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但只有这些因素的协调统一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保障。
测试你的注意力
进入这个迂回曲折的迷宫中,集中注意力尽可能快地出来。
迷宫游戏虽然看上去像是儿童游戏,却是训练注意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因为这个游戏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抗干扰能力。另外,这个游戏也有助于锻炼我们的视觉-空间记忆。
兴趣它能够触发注意力的开始。任何不能吸引你,或是不能引发某种情感的事物,都无法引起你的注意。
个性容易受到焦虑和紧张影响的人会有想法过多和精力分散的困扰。心不在焉是个不利因素。开明的思想和乐观的态度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最好前提。
乐趣能够产生乐趣的事物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动机要达到某个目标,要成功,或是要发挥自身潜力,这些心理期望都会使我们自动地增加注意力的投入。
警惕或冷静超然的警觉状态能够使注意力持续集中一段时间,而且可以毫不疲倦地关注新的事物。
好奇这会激发注意力。对自己的环境和生活越好奇,被激发的注意力就越多。
专注这会使你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选择的目标上,而不会轻易被他物转移。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力也有它的极限。在注意力能够集中的强度和时间长度方面,我们每个人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这些因素也是不同的。
情绪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能自动激发注意力,并且提高其强度:害怕忘记一个极小的信息,会驱使你对它投入极大的关注。
环境因素当周围环境有利时,没有听觉或视觉的干扰,注意力会得到增强,可以专心致志地关注目标。
这些因素中有一个不存在,注意力就无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即使是这些因素全都实现了,记忆也不会是顺理成章的结果:除了这些,还需要记忆的意愿。
⊙注意力的分散
环境不可能总是让你可以轻易地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所有那些需要与之作斗争的困难:疲劳、紧张、某些治疗造成的后遗症、糟糕的生活方式、疾病……这些都是注意力集中的初级障碍。如果你不能处理好这些小问题,那么更为严重的障碍将会在暗中以一些特定的行为方式来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这种危害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
图中女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她也许想到了与朋友在一起的情景,如上周末与朋友外出、第二天的曲棍球比赛等除了目前任务之外的任何事情。我们加工当前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对许多其他事情的思考对我们同等重要。
如果你对环境不投入足够的关注,注意力被切断,不能被激发的现象就会出现。出于各种原因,我们都倾向于不能充分利用我们的“注意力资源”。
注意力利用不足主要是长期缺乏努力造成的。懒惰潜伏到一定时间,就会损害到我们投入注意的能力,因此注意力就会很难被激发。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完成学业多年之后,如果要重新开始学习,就需要接受训练,再次适应学习的规律。
注意力缺乏专注性,无法集中的成因是注意力的利用不足。如果你没有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物的习惯,那么要让注意力集中就会更加困难。
好奇心、愿望和计划性的缺失可能是注意力最大的敌人。当你需要实行某个计划,或是非常希望实现一个愿望时,这些心理因素和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一起,将会成为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好保障,最终会使信息记忆高效快捷。
⊙在所有状态下的注意力
你能描绘出一张10元钞票的正面吗?你不记得了,那是因为你从来都没有仔细地看过,然而你却在无数次地使用它。这个例子很好地展示了应该如何记忆:有效的感知、注意力和动机。
——记忆和无线电新闻广播——
为什么我们对收音机里的新闻总是比电视里的新闻记得更清楚呢?在收音机里,新闻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播报,因此新闻内容的编排更为简洁,不像电视里的新闻有很多的补充性细节,所以更容易被记忆。相反,电视新闻播放的图片信息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干扰了人们对主要新闻内容的关注。
有效的感知
在打电话或者对话时,没有听清楚的名字很难被记住;以不正确的方式阅读黑板或者印刷文件上的文字既不利于理解,也不利于记忆。当信息没有被很好地捕捉时,对它的分析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尤其是当信息不完整时,将很难被保留在长期记忆中。
通常情况下,学习条件本身也妨碍有效的感知(例如噪音干扰)。但是困难也可能源于视觉不佳或者听觉衰退,而又拒绝佩戴眼镜或者助听器。
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注意力
即使感觉器官正确、完整地接收了信息,一般来说,在被存储前信息还需要被定位和处理(分析、比较等),这就要有点警觉性和注意力了。当然,根据实现目标的不同需要不同程度的注意力。
短期记忆比较容易受注意力的影响。大部分关于日常记忆的抱怨都源自缺乏注意力或者精神不集中,这主要是由于疲劳、压力、过度劳累、焦虑或者抑郁导致。同样,酒精、毒品(印度大麻、迷幻药)和某些药品(安眠药、镇静剂、抗抑郁剂等)也会影响注意力。
自发或被引导的动机
有时候,我们似乎无需努力或者无意识就记住了一些东西,比如某位名家的作品。而有时候,我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掌握某种知识,比如学校开设的一门科目。有时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同一个起跑点竞争力弱会让人泄气并抑制学习的欲望,即使复习了成绩仍是平平,这又进一步造成自信心的缺乏,从而使得摆在面前的任务变得更难以完成。
当缺乏自发的动机时,就必须求助于被引导的动机,以达到原本不太感兴趣的目标,比如为了从事某种职业或者梦想的事业而通过考试。动机越缺少自发性和对应该学的东西越不感兴趣,巩固记忆的机会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包括求助相关辅助工具、确定合适的记忆技巧以及花更多的时间重复。当面对一个新情况而非常规任务时,这些策略就更便于应用。
如果缺乏动机呢?恒心会帮助你。还有,为什么不创造一个新的激情?通常,一个奖励就足以激发我们的动机。
不同等级的注意力
注意力与记忆联系紧密。每一刻我们都收到无数来自外部世界(图像、声音等)和内部世界(欲望、感情、思想等)的信息,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为了阅读和理解一段文字,我们必须将对它的注意力与在同一时间感知的其他信息(背景噪音、灯光的改变、一阵风吹来……)分开。然而,这不是集中注意力的唯一方法。
注意力强度或高或低
如果我们必须在一天的每个时刻都保持相同程度的注意力,那么我们很快就会累了。幸运的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求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强度区分不同的注意力形式。
(1)高强度警告
强烈的饥饿感或者消化不好,又或者宴会第二天起不来,甚至面对同一件事情,我们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需要投入的注意力。以一天为例,从苏醒状态到睡眠,可以看到一些逐渐、缓慢、非自愿的改变,这是源自生理上的需要。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并且提高记忆力。
(2)阶段性警告
如果事先被警告,我们将会做出比较快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在向某人抛东西前喊“小心”,或者按喇叭警告其他司机和行人的原因。这样一个警示信号(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会引起一种短暂的注意力,使得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有效反应。而10秒钟后,效果就不明显了,注意力的顶峰处于0.5秒到0.75秒之间。但是警示信号并不总是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有时候反而会变成干扰,造成负面效果。比如,一个司机不恰当地按了一下喇叭,警告不成反而惊吓了骑自行车的人,导致行人摔倒。
觉醒和注意力系统
觉醒和警醒能保证大脑对突然出现的不可预料的事做出反应。另外,大脑对每个感觉领域都保持着特别的注意力,而集中注意力能让我们调动显著能力去实现一个确定的行为和应对明显的矛盾冲突。
(3)持续性注意力
上课或者听讲座、玩文字游戏、在高峰期开车……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持续性注意力,通常我们用“全神贯注”来形容。注意力障碍源于多种因素。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注意力赶不上信息到来的节奏,例如当车开得太快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某些指示牌或者障碍物。注意力也可能因为我们缺乏某些必要的能力而降低,例如当我们用一种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的外语进行对话时。也可能是我们无法转移足够的注意力去完成某项活动,例如当我们已连续听了几个讲座后精神疲倦时,我们将很难再继续专注地听完最后一个讲座。注意力衰退也可能在执行一项任务的中途产生,表现为行动速度逐渐变得缓慢,或者大脑出现“空白”,即在几秒钟内没有任何行为反应。
(4)警觉性
对其他一些单调的活动,我们则需要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注意力。一个钓鱼者应该明白在垂钓时要有耐心,并准备在鱼上钩的那一刻迅速做出反应。保安在面对几个录像屏幕时,需要注意所有特殊事件,以避免危险事故或紧急状况的发生。其实,警觉性首先是为了留意和探测非常规事物,这与持续性注意力截然不同。警觉性的功能障碍表现为判断错误、做出错误警报,或由于疏忽造成行动障碍。
注意力的灵活性
注意力不仅在强度上有变化,还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集中于一个确定的范围之前,它会首先最大量地捕捉信息。
(1)选择性地投入注意力
研究人员给这种注意力方式起了个绰号叫“鸡尾酒宴会效应”。因为,在社交晚会上,我们能成功避开酒杯的碰撞声和其他人交谈声的干扰。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很多这类情况,我们能够选择性地投入注意力。在火车站或者机场大厅,我们“滤过”嘈杂的喧闹声,竖起耳朵听广播中的提示;在商业大街,我们“忽视”各种广告信息牌,将目光锁定在一个确定的商品上;欣赏老唱片时,我们可以“略去”破坏快感的细微噪音……
(2)注意力分配
通过分配注意力我们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如在开车的时候听收音机、在做菜时打电话等。然而,我们可能会突然在一项活动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而减弱对另一项活动的注意力,由此引发错误的行为(因此法律禁止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通常,同时从事多种活动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年轻人可以一边听喜欢的音乐,一边复习功课,而年长者则会感到背景噪音太大,干扰阅读。
执行性注意力
显而易见,需要一种即刻控制以应对突发状况。例如,当我们阅读报纸或者看电视时,对电话铃声做出反应。执行性注意力就具备这一功能,尤其在运作记忆中,它能为在长期记忆中储存信息做准备。
⊙回想
回想是将信息由长期记忆转变为工作记忆意识状态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再现已经提交给记忆的信息。
通常就是在记忆过程的这个阶段,人们会遇到问题,体会到那种话到嘴边却说不上来的恼怒感觉。信息明明已经储存在记忆中,就是无法再次提取——哪怕你无比确定你肯定是知道它的!
经验之谈是最好不要强迫自己去回忆,等过了一段时间(或长或短),当一些与你想回忆的信息有联系的东西凑巧被你注意到时,你就能够回忆起它了。
按照要求回忆信息的条目,被称为自发性回忆,比如说迅速说出《伊索寓言》中3个故事的题目。而在你被要求说出3个分别讲野兔、老鼠和狐狸的故事时所进行的回忆被称为触发性回忆。这几个动物,先是在信息的编码过程中起到建立联系的媒介作用,随后又在信息的回忆过程中起触发器的作用。
记忆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越多,附带有个人联系的显著细节就越多,这样能用于触发回忆的线索就会越多。比起与你没有直接的个人联系的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你能够记住更多你个人生命中发生的大事的生动细节——入学、作文获奖等等,而正是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你的短时记忆。
另一方面,当你从所给的几种可能性中准确无误地选出答案时,认知过程也在发挥着作用。举个例子,《野兔与鹳》、《狗和狼》、《狐狸和乌鸦》,这几个故事中哪一个是出自《伊索寓言》?
触发性回忆和认知过程带来了更好的结果:能够回忆起更多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
遇到拼命回忆也想不起来某个信息时,质疑为什么信息会被暂时忘记是没有用的,还不如看看记忆信息时所用的方法更为实际:信息是否得到了良好充分的处理,以确保它被有效地传递到记忆库中?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那么作为触发器的线索就不能确保信息通过简洁迅速的途径被回忆起来。
绝大多数记忆方面的疾病,主要都是由于不能按要求记住信息。然而事实上,我们在巨大的记忆库中找到一条信息并将它记住的能力是非常惊人的。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你取回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认同和回忆。
认同是对信息的理解,它可以作为你已知的某事或某物出现。例如,当你听到她提到一个名字时,你知道这就是你朋友儿子的名字,但你自己却记不起来。
——记忆和电影——
你很喜欢去电影院或者在电视上看电影,但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刚刚看过的情节,即使当时看的时候觉得非常有意思。遇到这样的时刻,不要担心,这是很正常的。当观众时,你只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重要的感官系统基本上都没有得到锻炼。要是真的想记住电影的情节,在电影开始播放最后的致谢名单时,就应该开始积极地记忆:总结电影的情节,回忆你喜欢的或是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评价各个角色在剧中的表现……还有,不要忘了跟你的朋友们一起讨论这部电影。
回忆是一种自发搜索你想要的长期记忆信息的行为。例如,你想在会议上谈论你们的客户,你就需要在你的记忆库中搜索他的名字。
在大多数情况下,认同比回忆容易得多。当你说“我记不起来”时,通常你的意思就是:“我想不起来。”
如果在会议上你想不起来你们客户代表的名字,但当你听到这个名字时,你也许会很容易认出它。
想起一档特别电视节目的名字也许很难,但当你在当地报纸的电视节目单中看到它时,你会很容易识别它。
由于你需要在成千上万条长期信息中找到一条信息,因此,对信息的回忆是有难度的。
有时候,一个提示可以使你想起某条信息。提示是一个事件、想法、画面、词语、声音或其他可以引发获取长期记忆信息的事物。例如,当有人提示你一部经典电影的名字时,你可能就会想起电影中的演员。这个具有引发作用的信息,即电影的名字,就是一个提示。
人们常说:“我记不住一些人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掉一张脸。”
我们很容易就能记住一些人的脸,这是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认同来呈现它们自己。记住了许多人的名字,就涉及到了长期记忆中信息的回忆,因为脸只是一个提示。
当我们正在搜寻一个名字或另一条信息时,我们会想到一些相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就可能作为提示并且常常会引发出那些想要得到的信息。例如,如果你想不起来你在暑期班中学习的课程,你可以回想一下上课的地点、和你一起上课的人,以及你曾学习过的其他课程。
7.感情扮演的角色
开学的第一天,结婚的那天,生孩子或者一次意外……只要稍微分析下,就会发现感情在我们的记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记住使自己感动的事
当认识到注意力和动机以关键的方式作用于记忆后,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感情也可以帮助构筑记忆了。强烈的感情不仅让我们的注意力放弃其他不太重要的信息,还会引发一个程序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内,承载着这种感情的事件将不停地在我们脑海中重现。这期间,我们会自觉地将这件事与以前的事以及未来的计划联系起来,以便精确地确定它的时间和地点。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更好地记住与自己相关的或感动自己的事物的原因。如果事件具有特别的悲剧性,并造成重大的压力感,它甚至能够以入侵的方式固定在记忆中。
感情在大脑中的“位置”
感情色彩浓烈的词更能抵抗遗忘(黑色部分)的侵蚀,并且比中性词更容易被自发地想起(白色部分)。正如功能磁共振图像(右边的图像)显示的那样,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能同时激活海马脑回和扁桃核结构。
在大脑中我们是否可以给感情确定一个“位置”呢?在一个记忆测试中混合着中性词(桌子、门、椅子等)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快乐、幸福、疼痛等),后者通常能更好地被记住。通过功能磁共振图像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对后者的记忆过程中同时激活大脑的两个区域:海马脑回和扁桃核结构。
⊙以自我为中心的记忆
对老年人的“自传性记忆”的研究表明,一生中构筑记忆数量最多的阶段是10~30岁。其实,“记忆构建高峰”与我们在工作和感情生活中做出的大部分有强烈情感特征的选择时间相对应。在很久以后,我们仍然能够想起当时的许多细节和确切的时间,比如我们是如何遇到现在的配偶的(确切的情景、对方的衣着等)。不同的经历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划定了方向,偶然瞥见的通知、在班机上抓住的一次机会等。当然,这些重要的信息也是以我们的动机为前提的。
⊙瞬间记忆
2001年9月11日,世界贸易中心被炸的时候你在做什么?1998年7月12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中法国获胜的时候呢?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时候呢?1969年7月21日,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时候呢?1963年11月22日,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被刺杀的那天呢?按年龄来说,无疑你对某些事件还是存在些“瞬间记忆”的。
“瞬间记忆”用来描述那些非常逼真、详细的记忆,就像瞬间拍下的照片,它能引发强烈的个人或集体情感,并持续很久。这种记忆可能涉及一个公共事件,也可能是个人事件——一次意外、一次感情伤害、一次运动拓展、学业成功等。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几乎经常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获知某一事件的,它是在哪个确切的时间发生的,当时我们正在做什么……
⊙当感情阻碍记忆时
的确,轻微的压力可能带来良好的记忆效果。对一个焦虑的人来说,过多的麻烦可能使他产生超常记忆。但这通常是以降低对日常对话或对事件的注意力为代价的,因而很难记住细节。另外,基于情绪的疾病,比如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即使有些痛苦的记忆是因为当事人自己过分夸大了,但在回忆时通常还是会伴随着伤痛,有时还会妨碍患者面对真正的注意力和记忆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强烈的感情同样会妨碍记忆(遗忘症突发)或者阻碍某些个人回忆(功能性遗忘症)。压力是生活的自然产物。我们需要刺激,因而少量的压力(有利的压力)可能是有用的,能帮助我们保持最佳的思维警觉水平。例如,当我们需要完成一份重要的报告时。但是如果压力太大(不利的压力),我们就会变得惊慌和不知所措。而且在我们对它采取措施之前,生活似乎失去了控制。
8.被抑制的记忆
梦中无条理的关联景象和遗忘的随机性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我们受压抑的记忆和无意识的欲望。19~20世纪,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展了精神分析学说,改变了我们关于记忆、心理机制以及自身的观念。
⊙被抑制的记忆
抑制的概念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关于灾难的记忆、心理冲突或者负载太多感情的事件,当它们逃离意识,被“储存”在潜意识中时,称为“抑制”。但是,这些被抑制的东西试图以行为缺失、口误或者梦的形式“重回”意识中。在1901年出版的《日常生活的心理疾病》中,弗洛伊德分析了100多个源于他自己和周围人的例子,以表明“遗忘”——忘记人名、地名或者某个字,又或者口误、阅读错误等——不仅是简单的记忆衰退,还是潜意识欲望的表现。
然而,口误和行为缺失具有一些共同之处,都经常涉及人名、地名、时间,或词汇的颠倒,如“好”和“坏”。对于一个问题“你的旅程怎样”,一个患者的回答令自己都感到吃惊“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而实际上他本来想表达相反的意思。精神分析专家经常提到一个经典的口误,患者本来希望谈论自己的妻子,但是他说出口的却是“我的母亲”。很显然,每个人都有错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的经历。
⊙精神分析革命
关于精神心理,弗洛伊德解释道:“一个个体的家园有多个主人。”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口误或做梦时,受抑制的无意识欲望(精神分析学家称之为“本我”)上升成意识(“自我”),从内部监督者(“超我”)的控制中脱离出来。这并非记忆功能障碍或某种精神病症状,遗忘和梦的奇怪产物都是建立在贯穿我们精神生活的复杂原动力基础上的,我们无法控制。
弗洛伊德毫不自谦地把自己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另两大科学革命相提并论——哥白尼提出的地心说和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
⊙通向无意识的完美途径
如何知道哪些记忆被抑制了,或者哪些潜意识的欲望试图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发展了一种精神分析治疗法,这种方法试图对无意识表现进行有意识的解释,尤其是梦,它被称为“通向无意识的完美途径”。在梦中,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日间残余”与被抑制的记忆相结合,因为在潜意识中“时间不存在”。
精神分析法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治疗过程。患者面对的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记忆,精神分析专家提供的是对这些记忆的解释。通过与心理分析专家的交流,有些患者童年时期未解决的矛盾冲突能在意识中重现,在心理分析专家的分析和帮助下,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存在于幻觉和假相之间的记忆
心理分析理论甚至走得更远,对它来说,不存在被潜意识、恐惧、感情、欲望改变的记忆。因为,正是它们“冲动地投入”给我们的精神心理活动提供了动力,才使我们能“回到”过去。当精神分析专家试图找回“过去”时,他们会尽力去发现连接记忆的现实心理基础,而非真实的“历史”现实。为了揭示被隐藏的精神心理,心理分析需要进行一个扭曲幻觉的“动态”操作,这种对记忆的寻找使我们意识到,记忆若没有与其相结合的感情就永不存在。
9.必要的重复
如果强烈的情感可以保证个人经历永远刻印在记忆中,那么,学习复杂的、中性特征的东西就更需要持久的努力和不断重复。
⊙为了分析而重复
为了记住一列词、一个人名或一个电话号码,我们会以自觉的方式去重复。通常我们会把它们写在记事本上,以便需要的时候查找。这种简单的重复,被心理学家称为“维护性自动重复”。
很少情况下,我们重复有关信息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巩固在长期记忆中。因为直觉告诉我们,简单的重复对长期记忆并不十分有效。所以,我们通常不仅重复需要记住的东西,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形式的重复被称为“加工性自动重复”。
例如,为了记住澳大利亚和塔斯曼尼亚的一种哺乳动物鸭嘴兽的名字,我们可以多次重复。但是如果我们看过鸭嘴兽的图片——它拥有鸭子的典型嘴巴、有蹼的脚掌和扁平的尾巴——将更容易想起它的名字。
已经有许多实验验证了第二种方式更有效,因为我们在重复的同时进行了分析,对信息进行了思维组合、心理成像或深刻的感觉体验……
⊙适量地重复
为什么即使拥有出色的记忆力,也要注意应分步骤进行学习,特别是需要长期记住某些东西时。以下是一个关于重复影响记忆效果的例子。
乌鸦先生,在一棵树上休息……
为什么,在拉封丹的寓言《乌鸦和狐狸》中,我们对前面的诗句比对后面的诗句记忆更深刻?原因很简单:我们最先用心学习了第一个诗句,然后是第二个诗句……总是在重复第一个诗句后,再进入第二个诗句,然后总是重复前两个诗句后,再进入第三个诗句,如此这样继续下去。当我们学到最后一个诗句时,第一个诗句已经被重复了至少十几次。因而,留在我们记忆最深处的还是第一句,而最后一句我们通常无法想起——即使我们可能在听到或者重新阅读它的时候辨认出来:
乌鸦先生羞愧不已,
对天发誓,今后再也不会上当受骗了,
但为时已晚。
即使极富激情也需要重复
上面的例子还显示出另一点,但极少有人会注意到,对一条信息的每一次回忆都构成了一次新的学习。因此,在一个令我们着迷的领域,表面上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努力学习过,而事实上,在许多场合我们对知识进行了重复和深化。例如,孩子们常能认识那些名字生僻的动物,因为他们总是能遇到这些动物,它们常在电影中、电视上、书中出现或者以玩具的形式出现。
⊙如果重复得更多,是否能更好地记住
如果重复得更多,是否就能更好地记住呢?不是,因为增加学习的长度或者重复的次数,不足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选择适当的学习节奏,最好分几个时段而不是一次性实现(尤其是学习复杂的知识),每个时段之间需要一定的间隔,而不是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学习。如果我们希望为生活而非为考试而学习,那么更应该注意这些。
学习和遗忘法则
我们能否更精确地指出最适用的节奏?某些研究人员,比如加拿大心理学家约翰·安德逊,试图通过数学函数描绘出学习和遗忘的过程,并衡量投入学习或者遗忘所需的时间。根据获知过程画出的曲线图常常是持续而快速的,开始时飞跃进展,之后是缓慢的巩固过程。根据遗忘过程画出的曲线图也表明先忘记一大部分,之后遗忘的就越来越少了。
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面对同样的任务每个人的学习节奏不同,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任务学习节奏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应该找出适合自己的节奏。
10.记忆的工作原理
⊙编码
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有助于记忆。但是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来优化这种分析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些实验来实践不同的编码方式。
形状、声音和语义
当我们在大脑中“操纵”一条信息时,会进行不同类型的分析——书写(no:是小写还是大写)、发音(“湍”与“惴”是念同样的音吗)或者语义(溜须拍马:比喻谄媚奉承)。
心理学家所做的各种实验表明,最后一种处理方式——自问词汇的意思,而非发音或者书写形式——有助于更好地记忆,这一过程经过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因此,这通常是我们学习时最经常的自发性处理方式。由此可见,在记忆领域也一样,“最好不要只相信表面”。
联系自我进行记忆
如果成功地在信息与自我之间建立联系,很有可能改善我们的记忆能力。为了记住像“过滤器”这样普通的词,可以联想自己曾经弄坏了一个过滤器,另一个借给了邻居,在一个月前我们买了第三个。这一过程叫做“自我参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我们的精神重心,从而强化词汇在长期记忆中的痕迹。
根据目标调整编码
我们是否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地弄清楚一个词的意思,或者将其与我们的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信息的不同类型。如果需要记住的是一篇散文,最好把注意力集中在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上。但是,如果要背诵一首诗歌,最好注意诗句的节奏及韵律,这些才是易化记忆的有用线索。至于诗歌的意思,在回忆的时候它将帮助重组诗歌的主题。
⊙储存
信息不是以把东西放在仓库或商店里的方式存储在大脑中,因此信息的记忆需要被“巩固”。我们时刻面临着遗忘的挑战,因此必须要“强化”记忆痕迹,以增加信息被长期保存的机会。反复学习有助于巩固知识,并延长记忆。
记忆在大脑中如何运作
事物或场景的不同方面被保存在特定的大脑区域,记忆痕迹之间通过神经元网络相互连接。为了回忆起某一事物或场景,大脑将通过右额叶重新激活相关的神经元网络。
⊙重新提取
当然,记忆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再利用。有时候,我们能毫不费力地想起一些事情。而有些时候,话就在嘴边,但是我们需要一个线索才能够回想起来。事实上,存在3种方式来“找回”记忆。
自由回忆
这种回忆是最困难的。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开放式问题的方式出现,例如“你昨天晚上吃了什么”。而在关于记忆障碍的会诊时,医生或者心理学家会询问被测试者:“请告诉我你刚才所学的4个词。”
借助线索易化回忆
这种回忆可以依赖于某种辅助条件来减少可能的答案。比如,在上面的第一个问题中加入一条普通的信息,“那是一种主要原料为苹果的甜点”。在第二种情况下,医生和心理学家也给出了线索:“它有可能涉及一棵树、一种鸟、一种乐器或是一种水果。”
通过识别易化回忆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不同的可能性中选择答案。比如,第一个问题会变成“涉及一个苹果夹心蛋糕、黄油面包片还是一盒苹果酱”。在第二种情况下,医生和心理学家将给出提示:“在以下8个词中找出那4个词,鹳、李子、铃鼓、山毛榉、乌鸦、竖琴、桦树、菠萝。”
⊙不要忽略背景环境
谁没有过这种令人难堪的经历:在路上遇到一个认识的人,但是却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直到在“习惯性”的环境中重新见到他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是我们每天去买面包的面包店的售货员,或者是我们常去看的牙医的助手。
事实上,一个信息的所有元素还包括我们记忆时所依靠的背景环境,它们常常在不为我们所知的情况下被记住了,正如一些生理现象(饥饿、口渴、快乐、兴奋、呼吸加快、心跳等),还有一些背景则是我们能识别的,如时间和地点。
潜入水中学习
1975年,英国心理学家邓肯·戈顿和艾伦·巴德雷做了一个实验,要求一个大学俱乐部的潜水员分成两组学习40个词,第一组潜入水中学习,第二组坐在沙滩上学习。然后要求每一组的一部分成员在水中回忆,另一部分成员在沙滩上回忆。结果,第一组在水中回忆的人平均记住11~12个词,而在沙滩上回忆的人平均记住8~9个词;第二组在沙滩上回忆的人大约能记住14个词汇,而在水中回忆的人平均记住8~9个词。
也就是说,面对同等的要求,当回忆和学习的背景环境相同时效果更好。通过对饮用酒精或者吸食大麻的人的观测,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令人难忘的演出……”
如何使演出令人难以忘怀?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瑟赫斯特考察了城市大剧院的演出,他询问了25年里的观众对284场演出的记忆。结果发现,被记得最牢的是一个歌手或者乐队指挥的名字。一个4人专家评委组给出的解释是,这些人在公众中特别“引人注目”。有感情才能有特征——初次表演或第一次和爱人约会的地方——我们才能将日期或地点记得更牢。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人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具有积极意义的词(快乐、幸福等),除非一个人具有阴暗的情绪或者患有抑郁症,描述不愉悦东西的词(害怕、恐怖等)则更容易被记住。
记忆的“回归”
“2003年8月到达萨那希时,我想起2000年夏季的一些经历。”重新进入我们获得信息的背景,回忆会变得更容易。这种记忆的“回归”可能是自觉的或者是不自觉的。有时候,学习时背景环境的独一性足以使得大量细节重新涌现出来:你住所附近新开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的一份佳肴,就有可能引发出曾经在意大利的一次旅行的回忆。
相反,有时候由于背景环境的改变,我们无法想起一些事:在考试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起一些课程细节,而这些我们却在家里复习过了,并且已经很好地掌握了。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提出特殊的编码原则:如果学习和回忆的背景环境相同,那么我们的记忆更有效。例如,当我们想找回某个记忆时,有时候“往回走”是很有用的,也就是在脑海中重新经历当时的过程。
11.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分析
注意力、动机、重复……所有这些都很重要,但还不足以提升我们的记忆潜能。因为,记忆不以某种自动的方式(比如,照相机或者录音机的方式)照原样储存信息。面对每一刻传来的多种信息,我们的大脑进行选择后只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因此,良好的记忆力依赖大脑强大的组织能力来消减信息的复杂性和数量,以便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信息建立联系。
⊙寻找逻辑关系
每个人都知道,把一个10位数分成一对一对(10-35-79-11-13)比一个一个(1-0-3-5-7-9-1-1-1-3)或者作为一个整体(103-5-7911-13)来记忆要容易。除了这样简单的组合,有时候在一些数字中还存在一定的数学逻辑关系。例如,在10-42-53-64-75这组数中,后4对数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把每组的第一个数字减去2就得到第二个数字(如4-2=2);它也符合另一个递进规律,每组中的两个数字分别加1则得到下一对中的第一个数字和第二个数字(例如4+1=5,2+1=3)。
在其他情况下,也需要将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在面对一张购物单时,我们首先根据商店,然后再根据经过商店的顺序——面包店(面包)、食品店(番茄酱)、邮局(邮票)——重组所要购买的物品。
⊙建立联系
布料和纽扣——醋和树木——灯和椅子,我们更容易记住哪对词?毫无疑问是第一对,因为这两个词之间存在强烈的组合关系。对信息进行组合是思维的主要手段,同样也有助于记忆。
通常组合是自发进行的,尤其适用于记忆反义词或同近义词。例如,区分凸和凹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只需要记住其中一个字的意思就够了,因为它们的意思是相反的。以组合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尝试记忆电话号码、亲人或朋友的生日,或者记忆历史日期。例如,某个朋友的生日是8月4日,就可以联系到1789年8月4日法国大革命开始,废除特权的那一天。
⊙心理成像
为了确认是否锁好了住宅大门,我们会有意识地回想在出门前自己正在做什么。在找眼镜时,我们经常在脑海中重现它可能被放置的地方。
——一张图片胜过1000个单词——
最早验证视觉想象如何作用于记忆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兰西斯·高尔顿。高尔顿是查尔斯·达尔文的堂弟,他为人类作出了一些意义重大的贡献,包括著名的优生学、现代气象图技术和指纹鉴定的导入。当高尔顿开始对视觉想象产生兴趣后,他做了一项关于100人的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运用心理成像法来回忆他们早餐时的细节。
结果很有意思:或许是俗语所断言的——一张图片胜过1000个单词。高尔顿发现能够回忆自己经历的人,通过构建心理图像形成了丰富的描述性叙述;那些回忆较少的人仅形成了模糊的印象;而那些记忆空白的人根本没有任何印象。通过这个简单却有说服力的实验,高尔顿推测视觉想象对于记忆是非常重要的;而那些拥有最好记忆力的人能够恢复大量储存于大脑中的印象和感情。
心理成像不仅有助于回忆,在学习过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借助于这种能力,在手头没有实际图示时,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条路线,构思一个曲线图或者图表……由此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甚至可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自己曾想象骑着一束光线,并因此对光的速度产生了兴趣。实验显示,当我们构建一幅心理图像让一些词处于某个场景中时,记忆效果比只是简单的重复要好两倍。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心理成像记住人名、地名、新词汇,甚至一门外语词汇。为十字或者白色这样的名词构建一幅心理图像非常容易,而其他的词可能要求更多的想象力。与广为流传的观点相反,心理图像并不一定要拥有“奇怪”的特征。
12.双重编码
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同时又相互协作。
⊙“我把钥匙放在哪了?”
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能调动大量的记忆资源。一次内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看见”钥匙,感觉它就在手中,并在锁眼里“转动”,我们尽力回想当时的环境背景和准确时间,以及和别人的谈话,有时同时进行的其他事情会干扰我们对放置钥匙的常规记忆。
用神经心理学家的话来说,对这样的任务我们既需要情景记忆,也需要语义的、程序性的记忆。尽管所有回想起来的信息——视觉的、口头的、语义的、行为的等——都与“钥匙”有关,但它们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里被处理的。借助神经元环路,这些联系才得以在两个脑半球中被激活。
⊙脑半球的分工和协作
大脑半球的专业化致使语言发展的最主要部分与左脑半球相连。当我们学习或者回忆语义信息时,例如一组词或者一首诗歌,由左脑半球的记忆系统负责。而当信息具有视觉的或空间的属性时,右脑半球将参与进来。例如,当我们记忆一条路线或者辨认一张面孔时。每个脑半球处理信息的编码方式不同。
——大脑的可塑性——
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许多认识都来源于对疾病的研究。受损的大脑区域可以帮助我们对引起大脑损伤的功能障碍进行研究。在脑病例中,患者最初多进行颞瓣(海马脑回中)内部双边切除,以根治难医的癫痫,使病人手术后不记得新近的事情。
相反,当两个脑半球中的一边受伤或者被切除,另一边通常能够以近乎正常的方式保证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部分功能。除非进行精确的测试,才能体现出某些能力的缺失。
视觉信息和口头信息
语言在我们的精神活动中扮演着一个如此关键的角色,以至口头分析可能参与像记忆路线或者面孔这样的任务。功能核磁共振图像技术使我们可以看到在执行给定任务时大脑的活动区域,通常右海马脑回负责通过视觉辨认面孔,而左海马脑回用于搜寻对应的人名。为了确定名字和面孔的对应关系,活动是双边的。
然而,应该注意两个脑半球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在大脑一边受损的情况下,另一边脑半球几乎仍可以保证正常的记忆功能。
分析处理和总体处理
另外,根据某些经验,“口头”和“非口头”的区别并不总是足以解释两个脑半球各自扮演的特殊角色,它们的专门化可能并不只是与信息的属性有关,而且还与信息如何被处理有关。左脑半球可能负责分析和暂时的处理,以逻辑的方式或者根据表达的意思将信息分类。而右脑半球可能进行一个总体处理以建立空间关系,或者根据形态和感情的指示将信息分类。
无论如何,我们的精神活动经常要求两个脑半球同时参与。依赖于双重编码的记忆会更有效,因此,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语言:左脑半球负责管理,右脑半球负责补充
几乎所有的右撇子和大多数的左撇子,都是由左脑半球掌控与语言相关的精神活动。但是,右脑半球也能够记忆简短的词汇,特别是有着具体意思能引起强烈的视觉图像或者负载着感情的词。一个词或者一句话的表面意思由左脑半球负责,而对其隐喻意的分析则需要右脑半球的参与。
⊙空间:右脑半球负责管理,左脑半球负责补充
空间管理更多地依赖于右脑半球。当我们在空间中定位,或者学习一条新的路线、辨认一个标志时,比如一栋楼房,将由右海马脑回及其相邻区域负责掌控。同时,右脑半球也记录了一些口头编码:“在第三个红绿灯后向右拐……”
其实,每个脑半球都可能与一些特殊的定位方式有关。在一个不太熟悉的环境中,或者面对一条复杂的路线,我们倾向于自己设定一些路标默想出一张路线图,这些“路标”会刺激右海马脑回。另一方面,对线路的整体处理和设计则需要依靠左海马脑回。但是,这种任务的分工可能不只是人类特有的,因为这种任务的分工也能在鸡的身上被观察到!
13.注意与信息加工
你现在正在干什么?你在阅读这些文字。但即使在阅读时,你的感官也会接收到周围的信息。尝试思考一下你现在所能看到、听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一切。你仍能够集中精力于你阅读的内容吗?你的注意分散了,你发现很难顺利地继续阅读。这表明了注意和信息加工在执行日常事务中的重要性。
考察一下交通高峰时的十字交叉路口,我们发现交叉路口无法处理交通流量,它很快就形成堵塞。当只有一辆汽车行驶时,交通就非常畅通。你的心理情况同此相似。现在选择关注这一页的语句,你的大脑也很容易加工这一单个的信息源,因此很容易理解文章。如果你试图思考感官收集到的其他信息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大脑的加工能力有限,你无法同时加工所有的信息,就像交叉路口一样。
经常乘汽车的人常常会谈到交叉路口的瓶颈问题。心理学家也用这一词汇来描述大脑有意识地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我们怎样来对付这一局限性呢?
你也许会认为,当你阅读这一章时,周围的事物都是无关的,甚至是分散你注意的事物,你就干脆忽略它们。也就是说,你使用注意从一大堆构成注意瓶颈的信息中仅仅选择相关的信息,同时忽略其他一切信息。
边看电视边聊天——这两件事情尽管在本质上相似(两者都涉及到看和听),可以同时进行,但任何人都不能同时集中精力做这两件事。
美国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将注意描述为“利用心理占据几个可能思路中的一个”。但我们怎样选择哪些该注意,哪些该忽略呢?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分散注意吗?或者说,如果采用迫使我们仅选择一种事物的模式,我们的注意是不是很有限呢?
想象一下你正在观赏你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此时,有人试图与你聊他当天的见闻。你选择聚精会神看银屏上表演的内容,尽管你假装在倾听,甚至也听懂了一部分,但你不能完全集中精力于这个人所说的内容。
关注某件事而忽略周围的其他事涉及到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能够让你选择某一件事来占据你的心理。但如果你的注意偏离电视节目去关注他人突然所说的让你感兴趣的事情(如付钱),你的注意又会怎样呢?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处于相似的境地,并因选择性耳聋而受到指责。这表明,心理在某些境况下能够关注不止一个的信息源,但有时它又选择不这样做。
⊙听觉注意
选择性听觉的研究成果已经解答了我们对如何集中注意的诸多疑问。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声音,如果没有选择性注意,要弄懂并利用任何一种声音都是不可能的。
为了对此进一步做出解释,大多数研究人员使用了双耳分听任务的方法。即被试者戴上两个耳机,并且每只耳朵同时分别听不同的信息。只需要被试者对其中的一个信息做出反应,同时忽略其他信息。柯林·切利的遮蔽实验是双耳分听任务的典型例子。
切利的实验结果回答了有关集中注意这一重要问题。大脑是在什么时候选择其注意的信息呢?大脑是在集中注意之前就加工了所有信息,还是首先对信息做出选择,把其他信息留在数据瓶颈里不做加工呢?
双耳分听研究表明,大脑在做大量信息加工之前就选择了信息。在切利的实验中,被试者对未注意的信息知之甚少。这表明大脑在信息加工早期就对信息进行了选择。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布罗德本特在这一证据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早期注意选择的理论。他把这一理论叫做过滤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感官信息到达瓶颈时,大脑就必须选择对哪个信息进行加工。到这一点之前,大脑未对任何信息进行加工。
——鸡尾酒会现象——
想象你在参加一个酒会。人们三五成群谈着不同的话题,你首先听到的是难以理解的杂音。后来,当你在酒会上呆了一会儿并且和朋友聊起来后,你就似乎听不到周围其他人的谈话(除非你与其他谈话者非常近),你只能听到与你谈话者的声音。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的谈话对象身上,耳朵所接收的其他声音被放在注意瓶颈后,被忽略了。集中精力于某个谈话,忽略周围其他谈话的能力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这一现象是柯林·切利在1953年首先发现的。
酒会上的人们唯独集中精力于自身参与的谈话,而对其他声音充耳不闻,除非有人叫他们的名字或者提到引起他们注意的事情。
柯林·切利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电子学研究员。他发现,我们集中注意于某个谈话的能力涉及到我们所选择的感兴趣信息的物理差异。差异包括说话者的声调(例如,女人的声调一般比男人的高)和位置。
切利使用双耳分听遮蔽任务考察了鸡尾酒会现象。被试者戴上两个耳机,两只耳朵听不同的信息,其中一个信息必须被遮蔽。也就是说,被试者一听到信息马上进行复述。他发现,被试者听不到任何没有被遮蔽的信息。实际上,被试者基本没注意到这一信息是颠倒的或是外语。然而他们能够发现从属信息的物理变化,如语言被音乐取代、说话者性别的变化等。
切利所做的工作为一个简单的观察(即我们能够集中精力于众多谈话中的一个)怎样发展成一个假说进而能够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论证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搬进实验室和使用耳机也许会因为与真正的社会环境相比过于人工化而受到批评。然而,实验很好地帮助我们对注意的理解,并且促使其他研究者(如唐纳德·布罗德本特)进一步探索我们怎样选择和注意周围的感官信息。
布罗德本特认为,感官过滤器会基于信息的物理特征来选择该信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如声调和位置。正如通过过滤器的咖啡会留下沉淀物一样,被选择的信息也会通过过滤器,把不需要的东西留在瓶颈里。在瓶颈里,信息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解释了双耳分听任务实验的发现。例如,在遮蔽任务中,两个信息都会到达感官过滤器,然而只有目标信息在位置的基础上被选择。这一理论也解释了切利关于集中注意于众多谈话中某一个谈话的实验。
⊙核查姓名
现在想象你在参加一个酒会,而且精力完全集中于你参与的对话中。突然,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的注意会立即发生转移,就像上文中出现的在你看电视时突然有人提到钱的例子一样。你改变注意的原因不是因为你听到信息的方式,而是你听到信息的内容。布罗德本特认为,信息在到达感官过滤器之前未经过任何处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对另一个随之而来的信息的意思做出反应,进而改变注意呢?
布罗德本特的观点是建立在这一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即被试者没有有意识地觉察到未被注意信息的意义。那么,意义是否在有意识的觉察之外得到处理了呢?1975年,心理学家埃尔沙·万·莱特、鲍尔·安德森和埃瓦尔德·斯迪曼呈现了一组单词给被试者,其中一些单词伴随着轻微的电击。结果发现,即使面对遮蔽实验中未被注意的信息,被试者对伴随着电击的单词也能做出下意识的生理反应。这一实验的推论很清楚:尽管被试者没有意识到听到了这些单词,但他们在大脑的某个地方理解了单词的意义。
布罗德本特理论的核心是:只有经过过滤器选择的信息得到了处理,其他信息才都会被忽视。然而,我们可能会在意义的基础上改变注意,例如,我们听到自己的名字或者是有人提到钱。莱特和其他人的实验也表明,大脑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处理了未被布罗德本特注意的信息,尽管人们没有有意识地觉察到这一处理的发生。
⊙认知联系
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影响。然而这一理论也有问题(它不够灵活)。我们可以依赖信息的意义转移注意,也可以对意识之外的信息进行加工。尽管这一理论有很多的优点,但它不能解释这些事实。
⊙衰减理论
为了克服种种局限性,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妮·特雷斯曼发展了一种新的关于选择注意的衰减理论。特雷斯曼保留了在注意瓶颈上有感官过滤器的观点。然而她解释道,这一过滤器更加灵活,对信息的物理特性和意义都有依赖。而且,她放弃了布罗德本特关于未被注意的信息会被简单地忽略的观点。相反地,她认为,这些未被注意的信息是衰减了,或者说减弱了,因此,被加工的程度也减弱了。然而,这一加工衰减是如此之弱,以致实验参与者没有意识到,除非信息的意思非同寻常。
特雷斯曼的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莱特和其他人的发现,而且解释了我们基于信息意思而转移注意的能力。
布罗德本特和特雷斯曼的理论都认为,感官信息一进入大脑,记忆力瓶颈就会在大脑对信息加工之前出现。另一个假说认为,大脑对信息做出选择之前就对接收的所有信息进行了处理。心理学家j.多伊奇和d.多伊奇在1963年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所有信息只有经过大脑完全处理后,我们才能意识到该选择哪条信息。
这一选择注意的“后期理论”也能解释莱特的发现和我们转移注意的能力,但却与特雷斯曼的理论相对立。后来的研究表明,早期和后期选择注意理论之间的差异也许需要彻底改变。因为注意运行的方法是可变动的,信息选择的方法也取决于具体环境。例如,当输入的信息都相似,输入速度较慢,而且无需对信息加工的本质或者方向做决定时,后期选择理论也许更正确。相反,没有以上因素影响时,更正确的也许是早期选择理论。
图中表示的是安妮·特雷斯曼的衰减理论。该理论认为,输入信息的加工程度是由接收者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决定的。
图中表示的是j.多伊奇和d.多伊奇有关选择注意的后期选择理论。输入信息只有在到达短期记忆后才能被选择。
⊙搜索
到目前为止,对于集中注意我们已经探讨了利用大脑有限的信息加工资源从感官不断接收的大量信息中选择何种信息的方法。但是如果你要搜索某个具体的事物又会怎样呢?在某个环境下搜索一个你并不清楚在哪里的事物,如在繁忙的机场寻找你要迎接的亲戚或在拥挤的酒会上寻找你想相聚的朋友。你怎样才能从眼睛所看到的人群和信息中筛选出你要找的亲戚或朋友呢?你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心理学家使用“视觉搜索”的实验回答了这些问题。在继续阅读之前试着做下面两道视觉搜寻练习题。毫无疑问,你的结论是:找到字母o比找到字母t容易。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字母t和字母l有相同的特征,即都有一条横线和一条竖线,唯一的区别是两条线相交的地方不同。而字母o和字母l没有相同的特征,因此容易找出来。
试着找出字母t,找到后再看右表。
试着找出字母o,你会发现比左表容易,因为与周围的l相比,字母o比字母t更加突出。
⊙特征整合理论
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人认为目标字母会从周围字母中“跳”出来。这一用来解释视觉搜索和其他发现的主要理论是由安妮·特雷斯曼在1986年提出的,被称为特征整合理论。
特雷斯曼的理论认为,当你看见一个视觉情景时,你就会创造出描绘此种情景的一系列“地图”。例如,当你看见本书中的字母表时,你就会创造一个地图,表明所有的横线在哪里,所有的竖线在哪里等。如在字母l里有字母t的情境中,你必须在心里搜寻这些地图,把每一个位置的横线和竖线都结合起来,直到找到不同的那个字母。而对于在字母l中找到字母o,由于没有相似的特征,就无须经过费时、费力的特征整合阶段,搜寻起来就快得多。字母t和字母o是目标元素,它们就是观察者必须从背景元素中找出的元素。
特雷斯曼为支持她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叫做错觉关联的现象。根据特征整合理论,如果你向大街上望去,你就会创造出许多心理地图,一个地图描述横线在哪里,另一个描述所有的红色物体在哪里,等等。你于是需要整合这些地图,以致你看见的是一辆红色的汽车,而不是个别的特征。这需要注意,在繁忙的情景下还需要足够的注意资源才可以整合这一部分内的特征。在这部分之外,整合显得很随意,有时甚至特征被错误地整合起来。例如,你用余光看见的一辆(非白色的)经过白色商店的汽车会被错误地看成是白色的汽车。特雷斯曼的理论已经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例如,研究者们仍然在做有关结构或形状特征的感知实验。
⊙相似性理论
在此表中找出字母b,找到后再看右表。
在此表中找出字母b,你会发现比左表容易,因为小写字母的形状比大写字母更容易区分。
特雷斯曼的理论遭到了更为简单的相似性理论的挑战。这一理论是由约翰·邓肯和格利姆·汉弗莱斯在1992年提出的。特雷斯曼的理论无法解释汉弗莱斯和p.t.昆兰在1987年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识别某个特征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识别该特征所需的信息量。相似性理论认为,视觉搜索的难易度是由目标图像和其他吸引注意的图像(即分散注意的图像)的相似程度决定的。因此,在这两个视觉搜索练习中,字母t比字母o更难寻找,因为字母t的形状与分散注意字母形状更为相似。目标字母和分散注意字母的形状越相似,找到目标字母的难度就越大。
相似性理论也认为,分散注意的图像之间越相似,视觉搜索就会越困难。在小写字母中找到b比在大写字母中找到b要容易,因为大写字母之间有更多的相似性。搜索效果与分散注意图像之间的相似度有函数关系。根据这一理论,视觉搜索仅仅是个相似性的问题,不存在任何特征整合过程。对这一理论的主要批评是:相似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什么是相似性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时我们想要同时做一件以上的事情是容易的,如边开车边聊天。然而,要在做复杂数学题的同时背诵诗歌简直就不可能做到。
我们试图同时完成一件以上的任务时,我们就把大脑有限的信息加工资源分配给了不同的工作任务。有的任务容易,有的任务难。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这两个任务的相似程度;二是我们对任务的熟练程度。尽管大脑的容量有限,只要两个任务都没有超过大脑一般和特殊资源的限度,大脑可以同时完成它们。
⊙分散注意和集中注意
在探讨任务相似性对分散注意的重要性之前,我们首先考察一下大脑信息加工资源及其分配情况。执行所有任务占据的注意都一样吗?执行不同的任务是不是使用不同的心理资源呢?如果执行所有任务涉及的仅仅是同样普遍适用的心理资源,那么任务的性质不再重要,所有的任务将平等竞争现有的心理资源。只要提供的注意允许,我们将能做尽量多的事情。然而,如果信息加工资源因任务不同有所差异的话,执行不同任务时,我们很容易同时完成它们(如边开车边聊天),使用相似的心理资源时(如边看书边聊天),就不易同时完成。
——变化盲视——
观察者看不出场景的变化,如图片的变化。这一现象叫做变化盲视。正是由于变化盲视使得“找差异”的游戏非常棘手。1997年,认知科学家罗纳德·韧帧克、凯文·奥利根和詹姆斯·克拉克给被试者出示了几幅图片,除了一个细节不同外(如:一幅图片的男子戴了帽子,另一幅图片的男子没戴),这些图片基本相似。尽管被试者知道他们的任务是找出图片之间的差异,但他们发现要找到差异很难,有时要对比看上好多遍才能找到。
也是在1997年,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的丹尼尔·莱文和哈佛大学的丹尼尔·西蒙探讨了移动图像的变化盲视。他们给被试者播放了一段两个女人聊天的电影。在整个聊天的过程中,摄像机都跟着这两个女人。摄像机每改变一次镜头,场景的细节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当镜头对准a女人时,能看见桌上有红色的盘子。几秒钟后,当镜头对准b女人时,红盘子变成了白盘子。大多数被试者没有注意到有任何变化。即使让他们再看一遍,也只能从9个差异中平均找出2个。
那么,变化盲视说明了注意的什么问题呢?我们自认为完全看清了世界的一切。实际上,变化盲视告诉我们,我们的认知有问题。我们只有有目的地专注于物体才能看见它们,而且经常看不出它们位置的任何变化。
许多研究表明,任务相似时,分散注意就比较困难。没有哪个任务是完全直截了当的,但你肯定会发现,边听收音机或电视上的谈话边找元音比较困难,因为两项任务都涉及到语言处理。在1972年《实验心理学季刊》发表的一个实验中,d.a.奥尔伯特、b.安东尼斯和p.雷诺德要求被试者复述一篇文章的一个小节。同时要求被试者通过耳机听一组单词或者记住一组图片。被试者的单词记得很差,但却很好地复述了文章和记住了图片。这是因为执行相似的任务需要争取我们的注意,因而会相互干扰。
大多数驾驶者认为,他们可以在开车的同时和别人聊天。他们一边思考听到的内容和要说的话,一边注意道路的前方。经验不足的驾驶者必须全力以赴地开车,不能边开车边聊天。
两个相似的任务很难同时执行的事实支持了这一观点,即大脑信息加工资源因任务不同而相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边开车边聊天,边听音乐边写作的原因。然而,当汽车行驶到繁忙的交叉路口又会怎样呢?我们在进行重要谈话的同时还能处理安全通过交叉路口的信息吗?即使任务不同,我们也不能同时完成复杂的任务。这表明,我们大脑的有些信息加工资源对所有任务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涉及到边开车边打电话的情况。这时,普遍适用的注意资源就会从执行开车任务转向打电话任务。
如果你演奏乐器、学跳舞、进行体育运动和从事诸如此类的技巧性活动时,也许有人会告诉你:熟能生巧。我们知道练习某种技巧时,我们会做得更好。但这与分散注意有关吗?
我们已经谈到边开车边聊天很容易做到。但这是对有经验的驾驶者而言的,新手一般发现边开车边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两个我们熟练的任务中分散注意比较容易。要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必须仔细地考察一下要执行像边开车边聊天这样的任务时会涉及到什么。
——边开车边使用手机:致命的组合——
现在,全美国有1亿多部手机在使用。人们到处都在用:家里、学校、街上、公交车和火车上,甚至在开车的时候。边开车边用手机安全吗?你也许认为安全。毕竟,能边开车边聊天,为什么不能用手机聊天呢?最近的调查显示,85%的司机承认至少是偶尔在开车时使用手机。如果开车是项自动的工作,倒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在自动加工驾驶信息的同时,有意识的注意还能集中到谈话上。然而,研究结果表明这样做是令人担忧的。
1998年,j.m.维奥兰蒂通过研究发现,边用手机边开车发生致命事故的风险比不使用手机高9倍。实际上,让手机在汽车里开着不用,发生致命事故的风险也会高2倍。边开车边用手机为什么如此危险呢?维奥兰蒂查看了俄克拉何马州1992至1995年的交通事故报告。与发生事故时不使用手机的司机相比,维奥兰蒂发现,使用手机的司机在事故前易于不注意马路,易于超速行车,易于走错道,易于撞上固定的物体,易于翻车,易于突然掉头。1999年的另一个研究表明,与正常行车相比,拨打手机时的开车速度控制和保持车道都不准确。
如此令人震惊的证据已经使得一些国家(如巴西、以色列、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认为驾驶时使用手机是非法的。美国一些州采取了立法措施,华盛顿州实行的法律规定:手机只有装备该州批准生产的“无需用手的设备”时才可在汽车里使用。
1999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大卫·兰布尔发现司机察觉前面有车的能力减退了。他把一直向前看、不分散精力的司机与随意拨打手机的司机(分散了视觉注意)和无需视觉注意执行简单记忆任务的司机进行了比较。可想而知,被分散视觉注意的群体反应最为困难。与一心一意注意大路的司机相比,同时执行两项任务的司机反应也较慢。无需用手的设备并不能排除开车的手机使用者的安全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把开车这样的任务看成是一项任务。真的如此简单吗?驾驶任务涉及到必须注意速度、路线、方向、前后的车辆、潜在危险(如走在人行道上的小孩),等等。能说这是单一的任务吗?也许驾驶本身就是注意分散的一个例子。聊天也一样,必须控制嘴唇的运动,处理耳朵接收到的信息,还要决定该说些什么。实际上,任何任务都可以看成是小型子任务的集合。
图为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在开始学琴时,她必须有意地拉奏每一个音符。随着自信和技能的增加,她的许多动作逐渐变得很自然,进而无须再加以思考。
学习驾驶确实像分散注意。学习驾驶时,所有的子任务都是分开的。你必须思考道路的弯曲情况,思考怎样用后视镜相应地调整方向盘,思考怎样控制速度等。当新手正在注意复杂路况(如交叉路口)时,他们也许忘了该用多大的力量踩刹车以减缓车速。思考这么多的子任务会用尽他们的注意资源。一旦掌握驾驶技术后,开车就变成了一项单一、有组织的任务。有经验的驾驶者能让子任务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处理好它们。
每学习一项新任务时,你都会或多或少有意识地在子任务之间分散注意。那需要大量的信息加工资源。如学习拉小提琴,演奏c调时会涉及到:
从乐谱上阅读正确的音符;
使用正确的琴弦;
手指正确地放在琴颈上;
用琴弓拉动琴弦。
小提琴新手必须考虑到每一步。经过大量的实践后,经验丰富的小提琴手只需简单地看看音符c,在没有注意到相关子任务的情况下就会拉出声音。这只需要一小部分注意,就有足够的注意用来执行其他任务。小提琴家利伯雷斯在表演时经常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和听众聊天。
看来,对某项任务进行大量训练后,我们就擅长了,再执行这项任务时就不需要用光注意资源。这项任务就不再是有意识的控制行为,相反地,会成为自动行为。例如,我们小时候也许要思考走路或骑自行车所涉及的每一个子任务,现在都变成自动行为了,根本无须思考。实际上,一旦成为自动行为后,想要阻止它都很难。这就是“斯特鲁普效应”的核心。“斯特鲁普效应”是用来研究自动化的任务。
⊙人类自动驾驶仪
你曾经在周末走出家门像工作日那样径直上学或上班吗?如果自动这样做的话,我们称之为坐上自动驾驶仪。我们无需有意识地控制行动,就像飞行员坐上自动驾驶仪无须手工操作飞机一样。完成这些任务不再需要我们有限的注意资源,自动行为因而非常有用处。
为什么会发生自动化呢?约翰·安德森在1983年提出,在练习中,人们对该任务的每项子任务越来越擅长。如在学驾驶时,控制刹车、使用后视镜等的能力在提高。最终这些子任务会合并成较大的部件,因而,控制刹车和使用后视镜无须再分别思考就可以同时完成。这些较大的部件进而继续合并,直到整个任务变成单一的、整体的程序,而不是单个子任务的集合。安德森认为,当子任务完全融合成单项任务时,任务就自动化了。这一切发生得就像汽车换挡一样突然。
⊙事件关联电位
另一个研究注意的可选方法是使用脑电图。心理学家能够使用脑电图来记录大脑电脉冲的变化。有时,人们一看见或听见什么后,电脉冲的情况马上就能记录下来。这种记录叫做事件关联电位,因为它们是大脑对某些特定事件的电位反应。
从1988年到1992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里斯托·纳塔,通过使用事件关联电位的方法做了许多实验研究注意。纳塔能的实验表明,我们确实对刺激做出了反应,例如,在遮蔽任务中未注意信息的非常小的变化。然而,这对控制遮蔽任务没有影响,而且经常是无意识地出现。这些发现支持了有些自动简单的信息加工无需注意资源就可以发生的观点。
我们从对正常“被试者”的成像和记录中学到了很多注意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不能正常进行注意信息加工的人那里学到不少。我们知道,注意是所有认知任务的核心,我们需要它来感知感觉信息以集中思考,避免干扰。毫无疑问,大脑的紊乱会影响注意。这些条件是怎样影响注意,我们又能从像大脑受伤、注意加工受损的情况中得到什么教训呢?
想象一个叫比尔的虚构人物的真实情况。比尔的个案研究是脑卒后视觉忽视综合征病人的典型情况。脑卒或者对大脑的其他损伤都会导致对大脑某一部分的伤害(像比尔一样右脑的损伤比例比较大),会使得病人无法对侧视阈的物体做出反应。比尔的例子显示了视觉忽视综合征的所有主要特征。
视觉忽视综合征并不限于人类。这条狗也有脑损伤,因而只吃食盘左边的食物。
忽视左边空间的倾向与患者不能运用左边身体相联系。比尔确信他抬起左手拍手了,他抬不起左手不是因为身体残疾。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根本注意不到左边,也忘记了左边的存在。这不是因身体动力障碍引起的,他们注意不到左边的视觉刺激也与感觉障碍无关。视觉忽视综合征不是视觉或动觉的失调,而是经历和反应的失调;不是感知的紊乱,而是注意的紊乱。简言之,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对左边世界“选择性不注意”。
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他们不会意识到没注意到的那边。他们并不认为“我注意不到我的左边”,实际上,他们的左边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疾病感缺失
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是疾病感缺失的症状,意味着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视觉忽视综合征是一种注意紊乱,它的鲜明特征是疾病感缺失。
波斯纳和同事们研究了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的注意。经研究发现,在注意任务中,不能指令这些人去注意他们忽略的那一边。根据研究,他们提出了三阶段注意模式。要注意某个刺激,我们必须:
(1)偏离目前的注意焦点。
(2)将注意转向新的地方。
(3)注意新的任务。
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对第一阶段的任务存在问题,例如,他们无法偏离视阈中的右边以集中注意于左边。
⊙注意缺陷障碍
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无法偏离右边以注意左边的刺激。然而注意缺陷障碍与波斯纳第三阶段模型有关。视觉忽视综合征患者发现很难将注意集中于任何一个任务。
美国大概有4%~6%的儿童患有注意缺陷障碍。这是由于信息加工的注意控制不成熟或功能失调导致的。很多情况下,不成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但大约仍有一半人在成人时仍会有问题。注意缺陷障碍的特征是集中注意于某项任务或刺激有困难。这就使得注意缺陷障碍患者很容易分心、冲动和亢奋。他们的注意问题也导致他们无法将生活、思考、情感与行为联系起来,进而导致行为碎片化。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孩子上学时很难集中注意力,而且行为的问题也会造成社会问题和家庭困难。有人认为,当大脑控制和指示注意的区域不成熟或者不完全“在线”时,注意缺陷障碍就会出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研究表明,注意缺陷障碍患者的左脑活动有所减少,尤其是前扣带皮层的活动,因为大脑的这部分与注意集中有联系。经观察,前脑叶(该部位与意识有关联)和上听觉皮层(该部位将思维和知觉整合起来)的活动都有所减少。这些模式导致了注意缺陷障碍的注意和行为特征。许多思想、感情和信息都会竞争注意资源,而且处理它们的机制也出现了问题。
通过有意识的行动,疼痛可以得到控制。这个孩子通过睡钉床的例子证明了疼痛能够控制的事实。
为控制注意缺陷障碍的症状,医生给许多孩子开了像利他林这样的药物。这与苯丙胺基本相似。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使用利他林儿童的数量增加了150%。目前,美国利他林的用量是其他国家使用总量的5倍多。利他林是通过提高大脑皮质神经传递素,尤其是多巴胺的数量来起作用的。神经传递素的不断作用刺激了注意缺陷障碍患者的大脑皮质,包括大脑不活跃部位的活动。这就使得大脑能够集中注意,并且将感觉信息、思维和行动拼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加集中的行为、更好的注意力和较少的干扰。
14.表征信息
我们的大脑可以容下大量的信息:大多数人都知道怎样阅读、写作和说话。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可以记住几千张不同的图片。大量对大脑的研究集中在:大脑是怎样储存和表征如此丰富的数据的。
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物件都能表征信息,有些物件(如图书、地图)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万维网直到1993年才出现,尽管这时互联网已经存在了多年。然而与大脑相比,即使是最古老的图书也是新来者,人类大脑表征信息已达数百万年了。
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试图弄清楚大脑是怎样储存和表征信息的。大约在100年以前,心理学家们开始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一问题。实验前,你要对实验的结果有所认识。科学家们称之为假说。在实验中,心理学家们找到了一些恰当的用以表达大脑如何表征信息的假说。记忆的过程是否像在你大脑中绘画一样呢?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是储存在“心灵之书”上吗?大脑对不同词汇的含义的表征就像字典一样吗?
人们以各种方式分享信息。书是写出来的,图片是画出来的,地图是绘出来的。然而,书、图片和地图与它们代表的许多事物并不一样。例如,纽约地图并不就是纽约。书、图片和地图只是表征(表征就是给我们提供有效信息的物体)信息,它们会省略无效的信息。例如,纽约市的地图没有标出出入孔盖的位置(旅游者无须知道出入孔盖在哪里)。若将不必要的信息绘入地图中,将会使地图更难读。
心理学家将书、图片和地图描述为外部表征,它们与内部表征不同。内部表征是指大脑储存和表征潜在有用信息的方式。
⊙大脑中的图片
人们构建内部表征的理论已有几个世纪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认为,记忆就像在大脑中储存图片。哲学家们从那时开始就争论这一问题,但直到大约120年前,科学家才加入到这一争论的行列。1883年,英国的科学家弗朗西斯·加尔顿(1822~1911年)通过让被试者想象餐桌的样子来研究大脑的意象。许多被试者都说他们对餐桌没有心理印象,他们只记得吃过的东西,认为餐桌在大脑中没留下印象。
视觉皮层位于大脑的后部。它是通过视觉神经和视网膜连接起来的。视网膜是眼球后面将光转化成神经电脉冲的结构。在看图像或者后来回忆该图像时,视觉皮层都很活跃。
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人能产生心理意象。描绘大脑功能的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能显示人脑的哪个部位最活跃。当人们看图片时,大脑初级视皮层就开始努力运行。当拿走图片时,初级视皮层就会松弛下来。当人们回想刚才看到的图片时,初级视皮层会再次开始运行。实际上,初级视皮层几乎在图片呈现的同时运行。这一研究表明,不管我们是看图片还是想象图片,大脑的同一区域都很活跃。
如果想象我们刚刚看过的图片就像现在正在看一样,我们从未看过的图片又怎样呢?人们擅长形成心理意象。想象一下在对面的地上有只跳跃的知更鸟,在它后面有一头母牛,母牛弯着脖子看着知更鸟。当被试者想象这些图片时,许多人都会经历相同的事件序列。首先,他们看到了一只知更鸟。知更鸟在他们心理意象中体型较大,也许占据半张图片。当他们想把母牛包含进来时,他们就从知更鸟那儿“放大”,或者把知更鸟“缩小”,以便在意象中为母牛留下足够的空间。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考斯林让人们想象某个动物站在另一个动物旁边。例如,让一个人想象一只兔子蹲在大象旁边。他询问了有关兔子的一个问题,如“兔子的鼻子是尖的吗?”考斯林又让另一个人想象一只兔子,但这次旁边是只苍蝇。当他问第二个人相同的问题时,考斯林发现,若兔子站在大象旁边,人们就要用更长的时间回答有关兔子的问题。
当实验对象构成心理图像时,他们必须“放大”或“缩小”以将动物包含进来。兔子在苍蝇附近的图像要比它在大象附近要大。考斯林表示,回答有关心理图像问题所需的时间与呈现细节所需的“缩放”量关系紧密。如果被试者面前有一大一小两张同一兔子的图片,他们观察较大图像时会更快地看出兔子的鼻子是否是尖的。考斯林认为心理意象也是相同的道理。就像照片,我们在头脑中构成图像的大小也有限,要弄清小的细节也许需要从较近的视角来观察。
将心理意象描绘成大脑中的照片颇具诱惑力。然而,心理意象并不能表征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相反地,它们表征了我们对该事物的解释。1985年,德博拉·钱伯斯和丹尼尔·莱斯贝格在一个精彩而又简单的实验中证明了这一点。在合上书之前让你的朋友很快地看一眼图片。问你的朋友图片是什么,是否还可能是其他事物。然后让你的朋友将对该图片的记忆画在纸上,再问一次同样的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原来图片上画的不是鸭子就是兔子。实际上,这张图片是两可的。实验中没有人在他们的心理意象中既“看到”了鸭子又“看到”了兔子。然而,一旦人们将心理意象画在纸上,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只动物。
——重点提示——
⊙地图、书和图片都是外部表征。它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世界的有用信息,同时有意省略了无用信息。
⊙内部表征是大脑储存潜在有用信息的方式。
⊙当我们想象某个图片时,我们使用的大脑部位与看图片的大脑部位相同。
⊙想象的图片(也称心理表象)从某些方面来说和照片相似。
⊙对图片的记忆受到我们对其诠释方式的影响。
⊙尽管我们能记住几千张图片,但对细节的记忆消退很快。
⊙心理地图要经过几个月才能建立起来。
⊙类别是包含名词、动词或抽象概念的物体组。
⊙概念的定义属性观认为,所有的概念都可以通过属性组来描述。每一个属性都是必要的,所有的属性组合在一起才能定义概念。
⊙类别成员资格不是“全或无”的,成员的特征各不相同。例如,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人们把知更鸟归为典型的鸟类,而不归为企鹅类。
⊙当人们想到某一类别时,总是会想到它的典型成员。
⊙大脑是以特征联系网络的方式储存类别信息的。博弈论认为,信息储存在具体实例的网络之中。
⊙人类大脑存有在特殊场景下发生的日常事件的普通信息。罗格·尚克和罗伯特·埃贝森将这一信息称之为脚本。
⊙人们根据故事的广义主题,即图式对其进行了分类。
⊙我们对某个场景下通常会发生事件的期待影响了我们对实际发生事件的记忆。
⊙我们对故事的记忆能力受到故事意义的影响。
⊙连接主义是大脑的一种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考虑到了大脑的生物性知识。
心理意象有固定解释的倾向,而外部世界的图片和照片则不会。头脑中呈现的意象不能简单地描述成内部照片。这些图片是内部表征,其意义是表征的重要部分。心理图片存在的时间也短。默顿·杰恩斯巴切尔的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杰恩斯巴切尔向被试者出示了一对图片中的其中一个(如下面图片)。10秒钟后再同时出示两张图片,并询问被试者先前看到的是哪张。
——心理旋转——
施帕德和梅兹勒就像图中那样向实验对象呈现图像,并询问这些图像是否代表不同角度的同一物体。研究人员发现,图像之间的旋转角度和人们判断物体是否相同所用的时间之间联系紧密。
想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的两张图片。人们经常会推断出,两张图片的物体相同,但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呢?很多人感到好像在他们的想象中旋转了物体,直到它与另一个物体的方位一致为止。他们因而知道两个物体相同。
人们真的在想象中旋转物体,并对它们加以比较了吗?1971年,罗格·施帕德和雅克林·梅兹勒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以进行探索。他们画了一对物体的很多图片。一些图片是从同一角度画的,另一些是从20°至180°之间不等的角度画的。一组图片显示了不同角度的一对物体,其中一个物体是另一个物体的镜像。
研究人员向一组人员出示了这些图片,并对他们判断这两个物体是否一致所需的时间进行了计时。当施帕德和梅兹勒看到数据结果时,他们注意到,物体每旋转一定的角度,人们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判断两个物体是否相同。看起来,人们能在大脑中以每秒钟50°的速度旋转物体的图像。
在后来的实验中,科学家们在图片上加上箭头符号以表示心理旋转的方向。大多时候,箭头的指向正确无误。如果箭头指向顺时针方向的话,图像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就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效率高。然而在少数情况下,箭头指错了方向。这就误导了实验对象,他们的心理旋转方向也发生错误。研究人员还发现,图像旋转的角度和判断图像所需的时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施帕德和梅兹勒的研究工作催生了许多有趣的研究项目。1982年,胡安·奥拉尔和瓦莱里·德利乌斯对鸽子做了相似的实验。与施帕德和梅兹勒以人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相反,鸽子看起来并未进行图像的心理旋转。鸟类判断图像是否是同一物体所用的时间不受角度差异的影响。
经过10秒的间隔后,大多数人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经过10分钟后,得出正确答案的人数和猜谜差不多(正确率为50%)。若被试者在此之前不知道将要被问的问题,实验的效果会最好。经实验证明,从长期来看,被试者不会在头脑中储存像照片一样的意象。他们开始也许会储存,但细节很快会丢失。一些实验表明,心理意象会在大约2秒钟内就会丢失一些照片呈现的信息。
只要被试者选择的图片代表不同的场景或者事件,他们就很容易说出以前是否看过某张图片。后来的研究表明,看过1万张图片的被试者后来只能正确地识别出8300张。
杰恩斯巴切尔先向被试者出示这两张图片中的一张。然后再向他们同时出示两张,并询问他们看过哪一张。这一研究有助于解释心理图像的短时本质。
⊙心理地图
地图和照片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主要差异是地图不是很真实,地图有表征用户所需的最少信息的倾向。正如我们所知,心理意象也同样缺乏细节。而且,地图有时还用错误的颜色来帮助解释。例如,宽马路和窄马路通常都是灰色的,但在交通图上通常是蓝色和绿色。
正如我们所知,心理意象和照片的准确性一样都与解释有关。因此,如果我们的大脑像地图一样表征照片,那么,大脑也用相似的方法表征外部地图提供的信息吗?正常情况下,人们都知道怎样从a地到b地。例如,你也许知道,要想从家到地铁站,你必须下山,在角落处左拐,地铁站就在右边。你也许知道怎样从游泳池到家,你得经过一座桥,爬上山,走完一条街,在角落处右拐即可。人们每天都记忆和使用着这种信息。
认为大脑拥有表示一系列心理地图的记忆集的观点颇具诱惑力。然而,与方向和地标集相比,地图包含更多的信息。你若在朋友家,你能在地图的指引下去往杂货店;你若在图书馆,你能找到朋友的家。然而,你若在图书馆,你能弄清杂货店的方向吗?除非你有地图,否则,答案也许是“不能”。大多数情况下,有丰富城镇生活经验的人和以前研究过地图的人对这些信息都记得很牢靠。
1982年,佩里·桑代克和巴巴拉·哈耶斯·罗斯证明了人们心理地图的不准确性。他们访谈了在特大综合写字楼里工作的秘书。他们发现,刚来的秘书能准确地描述怎样从a地到b地。例如,他们对辨认从咖啡厅到计算机中心的方向没有什么困难。
然而,这些新来的秘书经常分不清从咖啡厅到计算机中心的直线方向。一般来说,只有在这个楼里工作过多年的秘书才能做到这一点。
即使对外部地图有多年经验的人也会犯错,除非地图就在他们面前。若你住在美国或者加拿大,问问自己蒙特利尔是否在西雅图的北边。若你在欧洲,问问自己伦敦是否在柏林的北方。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是”,但大多数人都回答“是”。加拿大在美国以北,但加拿大在美国东部的边境还在其西部边境以南。英国的大部分地方在德国的北边,但英格兰南部与德国的北部在同一纬度上。
人们经常会犯这类错误,这表明,大脑不能像地图一样真实地表征位置。人们会从包含这些城市的更大区域的位置来推断这些城市在哪里。这经常会犯错误。
——“涂鸦”图片——
看右下方的图片。如果合上书,你能准确地画出它们吗?如果有28个图片又怎么样呢?1975年,研究员戈登·鲍尔和同事使用类似的图片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向被试者出示了28张不同的图片,并让他们根据记忆画出尽量多的图片。
被试者发现这一任务很难。平均下来,他们大约只能画出这些无意义图片的一半。然而,向第二组被试者出示图片时,配上简短的说明文字。例如,左边图片配上的说明文字是一个在电话亭里吹长号的侏儒。右边图片的说明文字是一只捉到了非常肥美昆虫的早起的鸟儿。当图片因配上说明文字被赋予意义后,被试者发现要记住并画下这些图片要容易得多。
鲍尔和他的研究团队表示,语境提示能够激发记忆。鲍尔将他的图片称为“涂鸦”,因为不配文字,它们就是涂鸦,配上文字就成为图画。
图为鲍尔和他的研究团队使用的28个“涂鸦”之中的两个。经研究发现,当这些无意义的图片配上语境文字说明时,人们就更容易记住和画出这些图片。
⊙大脑中的词典
词典里储存着物体特性的信息。他们也会储存动作(动词)和抽象概念(如民主)的信息。人们也在大脑中储存一些这样的信息。大脑也像词典一样表征这些信息吗?心理学家经常关注像猫、鞋或锤子这样的物体。他们也会关注定义不清的事物,如“心理障碍患者”。词典条目编写者旨在呈现定义属性或者特征序列。
例如,《剑桥英语辞典》将大象定义为:“有能够卷起东西的长鼻(象鼻)的大型灰色哺乳动物”。戈特勒布·弗雷格(1848~1925年)是第一个认为所有的概念都可以用定义属性集来描述的人。“定义属性”理论最好通过举例来说明。以“单身汉”这个词为例,这一概念的定义属性有“男性”、“未婚”和“成人”。每个属性都是“必需的”。若缺少任何一个属性,这人就不是单身汉。这3个属性组合在一起就“足够了”。若你知道某人是成年的单身男性,你可以肯定他是单身汉——再也不需要更多的信息。很长时间以来,认为所有的可见物体和概念都可以用定义属性来表征的观点在哲学和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但却遭到卢德维格·维特根斯坦的强烈反对。
心理学家将具有相同定义性特征的物体群称为“类别”。将构成类别的物体称为“成员”。弗雷格的观点导致了这样一个结论,即所有的物体要么归为类别的成员,要么归为类别的非成员。
例如,所有的物体要么是类别“家具”的成员,要么不是。类别的成员关系是“全或无的”,没有中间成员。然而,人们做出物体归类决定时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则。心理学家麦克尔·麦克罗斯基和山姆·戈拉克伯格问被试者某些物体是否属于“家具”类别。被试者都认为椅子是家具,黄瓜不是。然而,当问到压书具时,有人认为应归为家具类别,有人不这样认为。而且,被试者对物体的定义前后不一致。研究人员在不同的场合询问了被试者像压书具这样的物体应归为哪个类别。有些人在第一次被问时说是家具,但第二次被问时却说不是;或者第一次被问时说不是家具,但第二次被问时却说是。
如果人们的心理词典含有定义属性清单的话,实验结果应当是,人们在压书具是否属于家具类别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保持完全一致的意见。我们期待着人们对普通类别的看法一直前后保持一致。
依莲娜·罗许的研究对定义属性的观点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若心理词典仅仅是定义属性清单,任何东西就没有好的或者坏的实例。所有的物体要么是鸟,要么就不是鸟。罗许让人们对类别的典型性进行评级。人们通常对典型性成员和非典型性成员的观点保持一致。例如,人们都认为知更鸟是典型性鸟,但对企鹅却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人们的心理词典像弗雷格说的那样,就没有所谓的典型性鸟。这一问题应该没多大意义,但迫使人们去猜测。当人们猜测时,观点又不一致。人们观点不一致的事实表明,对于概念,除了系列定义属性外,还应当有更多的东西来定义。
罗许想让人们明白,典型性是人们思考类别的核心。她将这样的句子出示给被试者看:
知更鸟是鸟。
鸡是鸟。
被试者必须尽快地判断每个句子是对的还是错的。当物体是其类别的典型性实例时,他们就能较快地判断。例如,被试者判断“知更鸟是鸟”所花的时间比判断“鸡是鸟”所花的时间要少。很明显,这两个问题都容易回答。经测试,被试者回答第二个问题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尽管时间差是以几分之一秒来计算)。
罗许认为,当被试者被要求思考类别时,他们不会想到定义属性清单。相反,他们想到的是那一类别的典型性成员。若有人让你思考“鸟”,你会倾向于思考一些典型的鸟。也许知更鸟会跃然脑际。如果有人问你知更鸟是否是鸟时,答案很简单,因为“鸟”这个词就会让你想起知更鸟。如果有人问你海豚是否是哺乳动物时,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哺乳动物”这个词很可能会让你想起其他更典型的哺乳动物。
即使属性很容易界定类别,人们仍然会受典型性影响。我们知道,“单身汉”可以由“男性”、“未婚”和“成人”等属性来定义。然而,人们倾向于认为,有些单身汉比其他单身汉更典型。例如,他赞就不是典型的单身汉,因为他住在丛林中,没有机会结婚。即使像数字这样的概念在典型性上也有差别。
层级
我们都知道,词典将大象定义为“大型灰色哺乳动物”。在词典定义中,像哺乳动物这样的词很普遍。词典编写者试图将物体定义为“层级”的一部分。如果你看了右图,你就会明白,层级的顶部是词汇“动物”。鸟和鱼都是动物的一种,因此在层级中,它们位于“动物”的下一个层次,并且用向下箭头与“动物”相连。知更鸟和企鹅都是鸟,它们与“鸟”相连。同样,“鳟鱼”和“鲨鱼”都是“鱼”,与“鱼”相连。词典编写者使用层级的目的是缩短定义。若词典陈述说“知更鸟是鸟”,读者就知道知更鸟有羽毛和翅膀,而且雌性知更鸟下蛋。词典在定义中无须包含“雌性知更鸟下蛋”的陈述,因为“知更鸟是鸟”这一陈述已经告诉了读者。大脑也会使用同样的技巧来减少信息的储存量吗?
图为层级的样例。动物在层级树顶,“鸟”和“鱼”是动物的类别,“鸟”和“鱼”又可以再分为更细的样例,如“鳟鱼”和“知更鸟”。
艾伦·柯林斯和罗斯·奎利恩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将一系列这样的句子呈现给被试者:
金丝雀会唱歌。
金丝雀有羽毛。
被试者很快就能肯定金丝雀会唱歌,但却要更长的时间肯定金丝雀有羽毛。如果大脑像词典一样组织的话,这就是你需要的结果。想象你对鸟一无所知,你就需要词典去查“金丝雀是否会唱歌”,词典将会告诉你“金丝雀会唱歌”。那是因为不是所有的鸟都会唱歌,唱歌就成为定义的必要成分。然而,词典并未提到羽毛。词典告诉你金丝雀是鸟。如果你查“鸟”,词典会告诉你它有羽毛。你只有在查完词典的两个地方后才知道答案,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不是所有的鸟都能唱出动听的调子,因此词典定义需要包含“金丝雀会唱歌”的陈述。然而,只要词典定义提到“金丝雀是鸟”的话,“金丝雀有羽毛”和“雌性金丝雀能下蛋”的陈述就会显得多余。
柯林斯和奎利恩认为,人类大脑是像词典那样去组织信息的。许多心理学家赞同这一观点,这个观点也曾风靡一时。但柯林斯和奎利恩的观点很快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另一群心理学家,包括爱德华·史密斯、爱德华·索本和朗斯·利布斯,给被试者一系列稍有差别的句子。下面是研究人员使用的其中两个句子:
鸡是鸟。
鸡是动物。
如果大脑像词典,查第二个句子所需的时间应该比查第一个句子要长。要查鸡是鸟,你只需查“鸡”的定义。要查鸡是动物,你还需查“鸟”的定义。研究表明,结果恰恰相反。人们肯定“鸡是鸟”所需的时间比肯定“鸡是动物”所需的时间长。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记得依莲娜·罗许是怎样告诉我们一些类别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具典型性吗?根据她的研究,知更鸟是典型的鸟,鸡不是。当让被试者想一想鸟时,他们通常想不到鸡。结果,要查“鸡是鸟”这样的句子需要更长的时间。
现在再来看第二个句子:“鸡是动物。”当有人让你想动物时,鸡有时还会出现在脑际。因此,查找和肯定“鸡是动物”需要的时间较少。同样的论据也可以应用到柯林斯和奎利恩的最初成果。当你想金丝雀时,也许歌唱是你最初想到的。拥有羽毛也是构成金丝雀定义的一部分,但这也许不是你最先想到的。人们确信金丝雀会唱歌比确信金丝雀有羽毛更快,因为与羽毛相比,唱歌是金丝雀更“典型”的特征。
⊙心理词典
我们不能肯定大脑是怎样储存信息的。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大脑词典的组织相当杂乱无章。我们的心理词典并没有整洁而又长长的定义清单,相反,我们的知识储存在小信息模块之间的大量联结中。心理学家将信息模块叫做特征。狗的有些特征可以是“有皮毛的”、“四条腿”和“有一条会摇的尾巴”。我们小时候就是像认识狗这样来认事物的。我们的大脑是通过构建特征(如“摇尾巴”)和标签(如“狗”)之间的联系来储存信息的。下图标示的是我们心理词典的一部分。心理学家将这类联系称为特征联系网络。
怎样来“阅读”这类心理词典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图中的圆圈想象成灯。你如果想知道狗是否是有皮毛的,你就点亮“狗”。由于“狗”和“有皮毛的”之间有联系,“有皮毛的”这个“灯”也会亮起来。于是,你就会得出答案——狗是有皮毛的。
心理词典的另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心理词典充满实例。根据这一理论,心理词典中“狗”的词条是你碰到的特定狗的集合。该集合也许包含对你的宠物狗、邻居家的狗和你在工厂见过的看门狗的描述。你的心理词典中“猫”的词条也相似。它也许包含对你祖母家的猫、朋友家的猫和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猫的描述。
想象你正在街上散步,刚好看到一个四条腿的动物向你走来。它是猫还是狗呢?你很快就把面前的动物与心理词典中的猫和狗进行比较。结果它更像猫而不是狗,于是你断定是猫。这一观点的问题是,你每次见到什么东西,都要翻查很多实例。你不仅要查找猫的实例(因为你还不知道它是否是猫),还需要查找所有的类别,将这一物体与狗、汽车、黄瓜、冰箱等一一进行比较。这样我们才在几分之一秒时间内断定该物体是否是猫。如果大脑每次都需要进行这么多的比较,那么,做出决定将要花更长的时间。我们知道,大脑非常擅长同时做很多事。如果方便作比较的话,认为心理词典仅仅是实例的集合就有可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判断这些观点哪个是正确的。
特征联系网络中的“猫”和“狗”都与它们共有的特征相联系,如“四条腿”,也与特有的特征相联系,如“喵呜”。
⊙编写心理词典
词典原本不存在,需要进行编写。我们的心理词典也是如此。人不是天生就存有周围物体的信息,信息是通过学习获知的。我们已经探讨了心理词典的信息组织方式,那么,这些信息一开始是怎么来的呢?
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教成人新的类别。为了确保这些类别对每个人都是全新的,心理学家经常使用人造类别。人造类别能够让我们用真正的类别回答很难回答的问题。1981年,唐纳德·霍马、沙龙·施特林、劳伦斯·特雷佩尔所做的实验就是很好的例子。研究人员编造了一些涂鸦类别。制造每个涂鸦类别需要两步。第一步,编造一个原型涂鸦(原型就是类别的最典型成员)。第二步,通过对原型涂鸦稍加变化来编造该类别的其他成员。它们也是原型涂鸦类别的一部分,但没有原型涂鸦那么典型。心理学家这样就编写了3种不同的涂鸦类别。霍马和他的同事将他们编造的一些涂鸦放在一边,然后将剩余的涂鸦出示给被试者看,并教他们每个涂鸦属于哪一类别。这些涂鸦被称之为“老”涂鸦。
当被试者掌握“老”涂鸦后,心理学家们将刚才放在一边的涂鸦出示给被试者看,并问他们每个“新”涂鸦属于哪个类别。相对“老”涂鸦而言,被试者对“新”涂鸦进行的分类没有对“老”涂鸦分类得好。
被试者发现“老”涂鸦更容易处理,因为在他们的心理词典里存有“老”涂鸦的信息。被试者以前没见过“新”涂鸦,因此,“新”涂鸦还未进入他们的心理词典。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实验结果很好地证明了心理词典是特定实例的集合。另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特征联系网络也能解释这些结果。正确答案还不清楚,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很快。
霍马和他的同事基于不同的原型设计了不同类别的涂鸦。被试者学会了怎样将“老”涂鸦和正确的原型类别联系起来。之后,他们又将被试者以前没见过的“新”涂鸦出示给被试者看。被试者只是很好地对“老”涂鸦进行了分类。这是因为“老”涂鸦已经融入到了被试者的心理词典中,而“新”涂鸦还没融入。
⊙脚本和主题
词典告诉人们鸡蛋和面粉是什么,但不会告诉人们怎样烤蛋糕。要想知道怎样烤蛋糕,你得查食谱。食谱只不过是人们依赖的众多操作工序说明书中的一个范本。家庭维护书籍和汽车修理手册是另外两个普通的范本。操作工序说明书告诉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步骤。当我们熟悉某项任务后,我们就无须使用操作工序说明书——我们可以依赖记忆来完成任务。例如,几乎没有人每天早上穿衣服需要操作工序说明书。
大脑像操作工序说明书一样储存日常事件信息的吗?罗格·尚克和罗伯特·埃贝森认为,人们使用心理脚本表示情境,如去餐馆。脚本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序列。例如,去餐馆的脚本可以是:
走进餐馆、选择餐桌、坐下、拿菜单、点菜、边等边聊、服务员上菜、边吃边聊、收单、买单、离开。
很明显,并非所有的餐馆都是这样的。有的餐馆会要求你先付钱再吃饭。脚本并不肯定地告诉你会发生什么事,但肯定会告诉你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记忆故事——
人们具有听故事、记故事和再向别人讲故事的能力。很久以前,这是我们了解故事的唯一途径。这些故事被一代一代地传讲下去。与记忆相比,我们今天更依赖于书籍。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一些故事,但也许是我们孩提时读过的一些故事书或者是影片中的情节。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小说并不一定是事实,但大多数人至少可以讲一个故事。
记忆故事就像往大脑里写书吗?若是这样,故事本身是否有意义就无关紧要:我们仍然可以把它记在心理故事书中,并把它读出来。将下面的故事读给你的朋友听,然后叫他在不回查文本的情况下将它回忆起来。
“如果气球爆炸了,爆炸声不会传很远,因为每个人都离气球爆炸的楼层很远。关闭的窗户也阻止了声音的传播,因为大多数大楼都密封得很好。由于整个表演依赖于持续供电,电线断了就会出问题。当然可能会有人喊,但人的声音传得不远。乐器的琴弦也可能会断,这样就没有伴音。很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缩短距离。如果面对面地交流,出现的问题将会降到最少。”
被试者不回头查看就很难记住这个故事。研究人员约翰·布兰福德和玛西亚·约翰逊发现,通常被试者只能记住故事中的3~4件事情。这个故事没什么意义,因此很难记。于是,他将一幅图片给被试者看,同时,他把故事再读一遍。这次故事就有了更多的意义。布兰福德和约翰逊发现,看了图片的人能记住故事中的8件事情,这大约是未见过图片的人所记住事情的2倍。这表明,我们对故事的记忆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理解能力。
脚本也能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交流。你如果问某人昨晚干了什么,而且他的回答是“我去了餐馆”的话,你的餐馆脚本将会让你知道那人经历的一些事件。例如,如果你去过医院,你也许就有“看医生”的脚本,通过脚本你就大体知道看医生会发生些什么事。你如果从未看过牙医,你就没有“看牙医”的脚本,也就不知道看牙医会发生什么事。“看医生”的脚本也许没什么帮助,因为你现在是在看牙医。
然而,我们对事件的期待很可能比脚本更广泛。我们看任何保健专家时,我们期待的步骤会有很多。这些步骤包括预约、描述症状和接受治疗。如果我们看过医生,即使没看过牙医,在去牙医办公室的路上,也许我们能猜测出将会发生的事情。当然,人们对一些事件具有共同的知识,如去餐馆。
心理学家戈登·鲍尔、约翰·布莱克和特伦斯·特纳让被试者列举去餐馆时经常会发生的20件事情。几乎3/4人认为包括5个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是:看菜单、点菜、吃饭、付账和离开。几乎被问的一半人认为包含7个事件。包括:点饮料、商量菜单、聊天、喝汤、点点心、吃点心和离开。
证人的证词能完全相信吗?霍尔斯特和佩兹德克认为,脚本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件的回忆。他们告诉被试者一个虚构抢劫的系列事实。一个星期后,他们再问被试者,那次抢劫发生了哪些事情。被试者的故事经常与一般的“抢劫”脚本相符,而不是陈述故事实际发生的事实。这一发现具有广泛的法律意义,也为证人具有错误识别和不实回忆提供了心理学的框架。
人们对特殊事件的记忆会受到心理脚本的影响。鲍尔的研究团队让被试者阅读一些故事。故事是以脚本(如去餐馆)为基础的,但心理学家们弄乱了一些事件的顺序。例如,某个故事可能会涉及去餐馆、付账、坐下、点菜;然后是吃饭、看菜单;最后离开。
当让被试者回忆这些故事时,他们经常描述去餐馆通常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故事中实际发生的事。这样,这个故事被典型记忆为:去餐馆、坐下、看菜单、点菜、付账、离开。脚本有助于我们对特定情境下会发生的事有所预期,同时还会对我们回忆实际发生的事情加以润色。
瓦莱里·霍尔斯特和凯西·佩兹德克认为,犯罪目击者也会有相同的问题。研究表明,当人们试图回忆他们所目击的犯罪时,他们有时会参考心理脚本,回忆典型情况下发生的事。在另一个实验中,戈登·鲍尔和他的同事让被试者阅读几个不同的故事。随后,又让他们阅读另外一些故事。有些故事是重复出现的,有些是新的。之后让被试者判断哪些是新故事,被试者一般回答得较好,但对某些类型的新故事会存在问题。
如果某个故事是新的,但描述的是与老故事相似的事件,有的被试者就会认为他们以前阅读过。被试者混淆了具有相同脚本的故事,而且也对虽然不同但有联系的脚本的故事有疑惑。例如,原来的故事说的是去看牙医。后来,被试者阅读了一篇去看医生的故事。被试者经常认为他们以前阅读过这个故事,而实际上没有读过,只是故事的主题相似而已。这表明,人们是按一般主题来记故事的。这些组织化的主题没有脚本与特殊情境的联系紧密,而且会被一般化。例如,大多数人认为,20世纪的《西区故事》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似,尽管这两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世纪。
《西区故事》是音乐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1595年写的戏剧(实际上,《西区故事》是建立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基础之上的)。
罗格·尚克认为,这两个故事有共同的主题,即“追求共同目标,抗争外来反对”。罗密欧和朱丽叶互爱对方,因而在一起就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双方父母反对他们的恋爱的关系,因此,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了追求这一目标就同外来反对相抗争。《西区故事》的主题完全一样。
心理学家柯林·塞弗特和她的同事将许多细节不同但主题相同的故事给被试者看。当被试者读完这些故事后,研究人员让被试者写出相似的故事。大多数被试者写出的故事许多细节不同,但一般主题相同。塞弗特的研究团队接着让被试者对一组故事进行分类。被试者允许按照自己的意图分类,但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按故事的(共同)主题进行了分类。
⊙信息和大脑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心理学家靠暗喻来解释大脑怎样储存信息。在文学上,暗喻是指将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如“城市是丛林”就是暗喻。
心理学家用暗喻物来描述大脑——大脑被等同于相册、词典和戏剧脚本(大脑最终并不是这些,大脑就是大脑)。
塞弗特和同事的实验表明,人们将所看到的故事分类成不同主题。人们利用这一组织主题对进入大脑的许多信息进行了分类。
许多心理学家经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应当考察大脑本身是什么。这一研究方向的第一步就是人们所说的“连接主义革命”。连接主义不是什么具体的理论,而是心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连接主义者认为,心理理论应当考虑大脑本身是怎样运行的。大脑并不包含词典、地图、图片和操作工序说明书。它有通过电波信号(神经脉冲)传播信息的神经细胞——神经元。我们对神经元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多,但对神经元怎样储存信息了解不够。例如,与现代计算机相比,神经元的运行速度很慢。
我们知道神经元是“大规模并行”运行的。当你看图时,一些神经元探测横线,一些神经元探测竖线,还有一些神经元寻找对角线。它们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执行许多其他的功能。连接主义理论加入了大脑的生物学特征。这些理论通常也包括描述神经元之间怎样传播信息和如何互相学习的数学原理。其中一些理论就有使大脑和计算机运行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原理。
15.储存信息
记忆是一个关键的心理过程。没有它我们将无法学习,无法有效工作,甚至无法保留我们之前习得的任何知识。几个世纪以来,存在很多关于记忆是如何运行的理论。近年来,人们对人类记忆有大量的研究。我们现在知道,记忆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演绎、对事件进行重组的主动过程。
记忆使我们回忆起生日、假期和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在几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是很多年以前。正如达特茅斯大学著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所述:“除了此时此刻,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记忆。”没有记忆,我们不能进行对话,不能辨认出朋友的脸,不能记住约会,不能理解新思想,不能学习和工作,甚至不能学会走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1775~1817年)恰当地总结了记忆的这种神秘特性:“记忆的功能、失效与不均衡,似乎比我们智力的其他部分更加难以言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年)是最先提出记忆理论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记忆就像一块蜡制便笺薄。印象在便笺薄上被编码,进而储存在那,这样我们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返回或者提取它们。另一些古代哲学家把记忆比做大型鸟笼中的鸟或图书馆里的书。他们指出,提取已经被存储的信息是有困难的,就像在大型鸟笼中抓住那只鸟或者在图书馆里找到那本书那样难。现代理论家如乌尔里克·内塞尔、史蒂夫·切奇、伊丽莎白·若甫图斯和艾拉·海曼开始认识到,记忆是一个选择和解读的过程,涉及大量的加工(如感知),而不仅仅是消极的信息存储。这些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表明,记忆可以重组、整合先前的编码时的观念、期待和信息(包括误导性信息)。例如,切奇向从没去过医院急诊室的孩子反复询问在他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开始,孩子们准确地报告他们没有去过急诊室,但在第三次实验后(自从其中一个小孩说他的手被捕鼠器夹着并被送往医院后),孩子们开始说他们去过,还能提供详细的故事。这一实验被称为捕鼠器实验。这些孩子并没有被给予错误的信息,但被反复提问,这导致他们开始用想象创造记忆。
图片为与记忆有关的几种活动类型。
作家兼哲学家c.s.路易斯的论述表明,我们的记忆远不够完善。这是因为它不可能记住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件事。为了在这个世界有效地生存,我们需要记住其中一些事情,当然还有一些事情无须记住。我们能记住的那些事情似乎是取决于它们在功能上的重要性。在人类进化的进程中,人们可能通过记住那些发出威胁信号(如一个潜在食肉动物的出现)或奖励信号(如一个可能食物来源的发现)的信息而得以生存下来的。我们的记忆就像筛子或过滤器这样的装置一样工作,这些装置保证我们记住的不是每一件事。我们也能利用所学到和记住的信息来选择、解释,并将一件事与另一件事联系起来。记忆的这一特质使很多当代研究者把它看做一项积极而不是消极的东西。
⊙记忆的逻辑
任何一套有效的记忆系统(无论它是合成器,还是声音混合器、录像机、电脑中的硬盘,甚至简单文具柜)都需要做好3件事。它必须能够:
任何有效的记忆系统都需要完成这3项功能:编码即获得信息,储存即保留信息,最后能提取即存取信息。
编码(接收)信息;
在长期记忆的情况下,经过较长的时间后能够很好地储存或保留信息;
提取(能够存取)已被储存的信息。
以比较常见的文件柜为例,你把文件放在某一个文件夹里,它就一直保存在那。当你需要它的时候,你会很容易找到这个文件。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查找系统,你可能不容易找到想要的文件。因此,记忆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接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如果我们的记忆要有效地运行,那么编码、储存和提取这3个组成部分就必须共同运行好。
——拥有完美记忆的人——
人们经常渴望拥有一个完美的记忆,但无法忘记也有其明显的弊端。下面的研究就表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在《记忆大师的心灵》(1968年)一书中报道了这个案例。在20世纪20年代,shereshevskii(简称为s)是一名记者,他的编辑注意到s非常善于记住指令。不管s收到的简报有多复杂,他无须做笔记就能逐字逐句地复述出来。s认为这很自然,但是他的编辑劝说他去鲁利亚那儿测试一下。鲁利亚设计了一套更加复杂的记忆任务,包括超过100位的数字序列、毫无意义的音节组合、未知语言的诗歌、复杂的数字和复杂的科学公式。s能正确地复述出这些记忆任务,并能倒背如流。他甚至还能在几年后回忆起这些信息。
他的秘诀看上去是双重的。他不费多大力气就能创造出大量的视觉形象,他还有联觉(联觉意味着某种刺激会记起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的能力。一种特别的声音会唤起特定的嗅觉,或者某一个单词可能唤起一种特别的颜色。甚至是,对于其他人来说枯燥无趣的信息,在s看来都是可以产生出生动鲜活的感官体验,不仅是在视觉方面,听觉、触觉和嗅觉上也是如此。
不幸地是,他的才能意味着s是按事实的原样子记住每件事。对于s来说,新的信息(如无聊的流言)引起了一系列不可控制的使人分心的联系。最后,s甚至连日常会话都难以把握,更不要说作为一名记者来工作了。他被迫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记忆术者,在舞台上表演他的特技。然而,他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因为他的记忆被越来越多的无效信息搅乱了。
如果当信息呈现给我们时却没有注意到它们,我们可能不能对它们进行有效地编码,甚至根本就不能编码。如果我们没有有效地编码信息,就只能说我们把它们忘记了。对提取信息而言,可利用性和可存取性之间,常常会有一个重要的差别。例如,有时我们不能很快地想起某个人的名字,但感觉到它好像就在嘴边,呼之即出。我们可能知道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但是我们无法说出完整的名字。这就是“舌尖现象”。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把信息储存在某个地方。在理论上,我们也可能使信息之为信息的那部分知识潜在地具有可利用性,但它目前却不可存取——我们无法想起它。
记忆失败可归因于编码、储存和存取这3个要素中一个或更多部分出现障碍。在“舌尖现象”例子中,就是恢复部分的功能趋于失效。因此,对于有效记忆来说,这3个要素都是必要的,只有一个要素是不够的。
当存储的信息不能提取时,“舌尖现象”就出现了。如:“英国的首都是哪儿?”答案可能知道,潜意识中知道,或者根本不知道。
⊙记忆的程序
柏拉图和他的同时代人把对大脑的思考建立在他们自己个人的印象基础之上。然而,当代的研究者通过操作严格、高度控制的实验研究,搜集到关于人们记忆工作方式的客观信息。实验结果往往与过去所推崇的“常识”相抵触。
过去100年的主要发现之一,是记忆有不同的类型。我们现在知道,记忆有不同的种类:感观储存、短期(工作或者初始)记忆和长期(次级)记忆。长期记忆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感官储存看上去是在潜意识层面上运行。它从感官中获取信息,并保持1秒钟,在这一刻我们决定如何处理。例如,如果你在鸡尾酒会上听到另一个地方有人谈话提到你的名字,你的注意力会自动地转向那个谈话。在感觉记忆中,我们所忽略的东西会很快被丢失,不能恢复:就如光的消失或声音的逝去。当你没有注意某个人说话时,你有时能听见那些话的某个回音,但1秒钟后,它就会消失。
注意某件事,就会将之转换成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有一个有限的容量,大概是在7个项目加或减2个项目的范围内。例如,当你拨一个新的电话号码时,这个储存就被使用。你的工作记忆一旦饱和,旧的信息就会被新输入的信息所取代。不太重要的信息条目(比如你不得不拨打一次的电话号码)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被使用,再被丢弃。这个过程被使用于有意识处理的每件事——即你当前所思考的。继续处理信息就意味着将之转换成好似无限量的长期记忆。更重要的信息,就如你离开时不得不记住的新的电话号码,(长期记忆)被放置在长期记忆库。而这正是本章的关注的焦点。
以前人们相信工作记忆是一个消极的过程。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它不仅仅只是保存信息。根据工作记忆的模态模型,人们可以在4~5个记忆槽中储存信息的同时进行并行信息处理,这一点已被心理学家普遍接受。此外,工作记忆还能进行其他的认知活动。
⊙工作记忆
有一个证据表明,短期记忆至少由3个部分组成。1986年,心理学家艾伦·巴德利公布了一个短期记忆模式,它由发音回路、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和中枢执行系统3个部分组成。
发音回路由两部分组成:内声和内耳。内声重复被储存的信息(隐蔽语音),直到你已经注意到它,而内耳收到听觉表达。随后,该回路退出,中枢执行系统重新启动它(像一个交通指挥员)。大脑成像表明,当人们在用工作记忆储存信息时,通常大脑处理语音或听觉信号的两个区域是积极活跃的。如果外部的噪音干扰了你的耳朵,或者妨碍了你的语音系统(因说话或者咀嚼而占用发音所需的肌肉),它就无法被用作隐蔽语音,你的记忆性能就会下降,因为发音回路被妨碍了。
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为短暂储存和处理图像提供了一个媒介。从一些研究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而这些研究表明在同一空间并发的任务会互相干扰。如果你试图同时进行两个非语言的任务(比如,拍拍你的头和摸摸你的肚子),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可能会因延伸过长而不能有效运行。中枢执行系统的一项功能就是将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与发音回路联结起来。
中枢执行系统也被认为是用来控制工作记忆的注意和策略。它可能也与发音回路和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的协调有关,如果后两者同时保持活跃状态的话。在大脑的额叶受到损害后,病人经常很难做出计划和决定。他们能够进行机械的常规的运动,但不能被中断或修正。巴德利将这称为执行失调综合征,因为中枢执行系统受到了损害。
巴德利的工作记忆模型认为,工作记忆包括3个组成部分:储存发音信息的发音回路、负责储存图像的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以及控制注意和策略的中枢执行系统。
工作记忆可能相当于电脑中的随机存取内存,电脑当前执行的工作(根据它的处理来源)占据着内存。硬盘就像长期记忆,当电脑被关闭时,你输入的那些信息仍存储下来,并可能被无限期地保留下来。关闭电源就像进入睡眠。当你在良好的晚间睡眠后醒来时,你仍然可以获得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比如你是谁,在你过去生涯中的一个特别事件的日子里发生了什么事。然而,你通常无法记起入睡前在工作记忆中最后的想法,因为那些信息常常没有被转换成长期记忆。
电脑硬盘的例子也有利于解释关于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之间的区别。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可以被看做一个规模宏大的长期记忆系统。然而,如果你没有找到从互联网上搜寻并恢复信息的有效工具,那么,那些信息就是无用的。虽然这些信息在理论上是可以获得的,但当你需要它时它却无法得到。
⊙处理层级
1972年,实验心理学家弗格斯·克雷克和罗伯特·洛克哈特提出了“处理层级”分析框架,这对后来关于记忆的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关键原理模仿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思想。随后,正式的实验测试人们在一段时间间隔之后记起事物的能力,实验表明“更深层”的信息处理更优越于表层处理。
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指出,(记忆)材料的精细能提高我们记忆项目的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假如要求你研究一串单词,然后测试你对它们的记忆。通常,如果你解释词汇表上每个词语,并赋予每个单词个性化的联系,你将会记住更多的单词——这一技巧被称为材料精细化。如果给每个单词提供一个韵律或给每个字母一个数字反映它在字母表中的位置,那么你记住的单词将更少。因为在语义学的范围内,这是更表层的任务。语义学是关于语言意义的研究。
根据“处理层级”理论,如果一个特定的操作或程序产生更好的记忆成绩,是因为处理中的深层编码在起作用。相反,如果一个操作或程序呈现出低劣的记忆成绩,它可能被归因于更为表层的处理。
为了充分论证“处理层级”理论,心理学家们需要设计出一种测量记忆处理深浅、不依赖随后记忆成绩的方法。然而,还是在克雷克和洛克哈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验后,这一模式才被当今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这些实验表明,学习和记住信息的意图完全是无意义的——深层处理是必要的。
拿电脑打比方,记忆的“软件”是它的功能和程序运行部分。记忆也能运行于另一层级——“硬件”,即在记忆工作方式之下的中枢神经系统。深藏在我们大脑中的记忆被归类为大脑的一部分,称为海马。海马扮演一个守卫的角色,决定信息是否足够重要而需要放入长期储库。海马也可以被称为新记忆的“印刷机”,重要的记忆被海马“打印”,并被无限期地归档到大脑皮质。大脑最外部的折叠层容纳了几十亿个神经细胞的丛状物,电子和化学冲击波使它保留信息。大脑皮质被看做重要记忆信息的图书馆。
⊙巴特雷特传统
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雷特(1886~1969年)举例论证了记忆研究的第二大传统。在他的《记忆》(1932年)一书中,巴特雷特攻击了艾宾浩斯传统。他认为,无意义音节的研究并不会告诉我们多少关于真实世界中人们记忆的运作方式。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并努力排除他的测试材料的意义,而巴特雷特关注那些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下被记下来的有意义的材料(或者那些我们试图赋予意义的材料)。
在巴特雷特的一些研究中,要求被试者读一个故事。然后,要求被试者回忆那个故事。巴特雷特发现被试者是以他们自己的方法回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倾向:
(1)故事趋向更短。
(2)故事变得清晰紧凑。因为被试者会通过改变不熟悉的材料以适应他们的先验理念和文化期待来使这些材料变得有意义。
(3)被试者做出的改变与他们初次听到故事时的反应和情感是相匹配的。
巴特雷特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所记住的东西是由他们对原始事件的情感和个人努力(投资)所驱动的。记忆系统保留了“一些突出的细节”,而剩余部分则是对原始事件的精细化或重构。巴特雷特把这些看做是记忆本质“重构”,而不是“再现”。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再现原始事件或故事,而是基于我们现存的精神状况进行重构。例如,假想两个支持不同国家(如加拿大和美国)的人,会如何报道他们刚刚看过的这两个国家之间的体育赛事(如曲棍球或网球)。对于在赛场上发生的客观事实,加拿大支持者将很可能以与美国支持者根本不同的方式报道赛事。
巴特雷特观点的核心(即人们试图赋予自己对世界观察以意义,并且这将影响到他们对事件的记忆)对在实验室中运用抽象而无意义的材料进行的实验可能并不那么重要。然而,根据巴特雷特的观点,这种“理解意义后的努力”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记忆或遗忘方式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组织和误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者们进行研究以发现象棋手记忆棋盘上棋子位置的能力究竟有多好。研究表明,优秀的象棋手只需要瞥上5秒,就能记住棋盘上95%的棋子位置。而较差的象棋手只能记住40%的棋子位置,他需要经过8次努力才能达到95%的准确率。这些发现表明:优秀的象棋手享有的优势应归因于他们能够把棋盘看做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不是单个棋子的集合。
有些实验要求专业桥牌手回忆手中的桥牌,要求电子专家回忆电路图,这些实验产生了相似的结果。在每个实验中,专家都能把材料组成一套有条理、有意义的模式,这导致了他们记忆能力的显著提高。经研究发现,在提取(记忆)时(以提供线索的方式),经过组织的信息能够帮助回忆,而这些研究也揭示出学习时组织信息的好处。在实验室里,研究者将学习相对无结构化材料的记忆与学习时将材料赋予某种结构后的回忆进行对比。例如,当你努力记住一个无规则的单词列表时,你将发现如果你把正在学习的单词表归类,如蔬菜或家具,你会发现记住它们更加容易。当人们被要求回忆那些在编码时被组织的名单时,他们的表现实际上要比记住无规则名单更好。
学习时赋予信息以有意义的结构能够提高被试者的记忆效果,但它也会带来信息歪曲。我们知道记忆绝对不是确实可靠的。大多数人对日常生活和环境方面的记忆不够好。如果一条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是无用的,那么,我们可能不会很成功地记住它。例如,你知道你口袋中钱币上的头像是面向左还是面向右吗?一般来说,尽管人们几乎每天都在用它们,但许多人不能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一些人可能认为,我们不必要为了每天有效地使用钱而记住头像是面向哪个方向。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观察和记住不同寻常的事件(如犯罪)。
(记忆)误差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如漫不经心,它将造成编码不完全;最初的误解,它将造成误差的侵入。它们是那些使你最初理解的部分,而不是你正努力记住的部分。这些误差经常是不易察觉到的,因为这些重构就像准确的记忆一样会被详细生动和自信地回忆起来。催眠术或者产生记忆的药物也不会产生更加准确的记忆。
⊙记忆与犯罪
法律界、警察和新闻媒体仍然相当重视目击者的证据。目击者也许会提供犯罪事件的一些细节和证据,但根据研究者认真的实验和对记忆运行方式的研究,认为目击者的这些细节和证据是很不现实的。目击者对犯罪情况的描述也取决于他们的感情投资和个人观念。例如,也许他们对罪犯(或者受害者)更为同情。
——《记忆的七宗罪恶》——
2001年,丹尼尔·l.沙克特在他的《记忆的七宗罪恶》一书中指出,记忆故障是由7个基本侵犯或者说是“罪恶”造成的。
瞬时性记忆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弱化或消失。这意味着尽管我们能记住早期做过的一些事情,也许经过几个月后,我们会忘掉大部分细节。
心不在焉注意和记忆之间的中断要么意味着我们没有把该信息放在第一位,要么意味着我们的注意集中在其他地方,根本没有注意该信息。
阻塞我们也许会努力回忆某些信息,但却回忆不起来。“舌尖现象”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实例。
归因错误我们经常会弄错记忆的来源。例如,我们经常会把从报纸上得知的信息误以为是朋友传播的信息。
暗示性错误的记忆经常是由主导性的提问、评论或者暗示引起的。
偏差我们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对我们对过去事物的记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结果,我们会无意识地扭曲过去的事件或者按照我们已有的观点来学习材料。
持久性我们想从大脑中抹去那些令人不快的信息或者事件,但总是挥之不去。这包括工作中的令人尴尬的错误和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的经历。
在一起犯罪事件中,许多因素会共同作用使目击者的描述显得不可靠,同时会使目击者的记忆模糊不清或者发生扭曲,进而导致他们做出不准确的描述:
(1)当人们承受巨大压力时,他们注意的范围会变窄,从而导致他们的感官经常会发生偏差。
(2)当人们面临暴力或者身陷暴力时,他们的记忆有不准确的倾向。
(3)犯罪现场的武器会分散人们对犯罪者的注意。
(4)尽管与犯罪现场的其他信息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罪犯的相貌,但人们尤其会在服装的识别上发生偏差。和罪犯穿相似衣服的人经常会被错误地认为是罪犯。
(5)即使人们与其他种族人群交流很多,他们识别其他种族面貌的能力还是比较差。这种现象与种族歧视无关。
扭曲记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主导性提问,即假定或暗示发生了某件事情。“你看见这个男人强奸这个女人了吗?”就是主导性提问的一个例子,该提问假定了强奸已经发生。与“你看见一个男人强奸这个女人了吗?”这个提问相比,上面的提问让人们更加坚信强奸发生了。
如果你在十字路口目击了一起交通事故,当后来有人问你汽车是在这棵树前面还是后面停下来时,即使开始你的记忆中根本没有树,你结果很可能会“插入”或者“增加”一棵树到你的现场记忆中。一旦这棵树插入后,树就好像是记忆的一部分,进而很难区别真正的记忆和后来引入的内容。这个提问就导致了偏差。
这些研究传递的重要信息是:记忆不是一个消极的过程。它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人们不仅接收信息然后储存在记忆中,他们还会赋予信息以意义,塑造信息,让信息与他们的世界观相一致。这表明,记忆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大脑损伤
研究人员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研究由正常衰老引起的记忆变化是否真的是大脑损伤的征兆。例如,“轻度认知损伤”被归为介于正常衰老和完全性老年痴呆症之间的一类。很多被诊断为轻度认知损伤的人在5年内就演变成完全性老年痴呆症。
记忆功能障碍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典型特征。最为常见的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病就是如此。在该病的患病初期,仅仅只有记忆受到影响,很快其他功能也会受到损伤,如感知、语言和执行(前脑叶)功能。与其他患有更具选择性健忘症的人不同,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在进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测试时,都具有痴呆的表现。
“遗忘综合征”是记忆损伤最为纯粹的例子,其也关涉到某种形式的具体脑损伤。这些损伤通常会牵涉到前脑的两个关键区域——海马和间脑。这些患者表现出严重的顺行性遗忘和一定程度的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是指记忆信息丧失发生在大脑损伤之后,而逆行性遗忘是指记忆信息丧失发生在大脑损伤之前。
一般来说,健忘症患者拥有正常的智力、语言能力和瞬时记忆广度,他们只是长期记忆受到损害。对这种损害本质的理解目前仍有争论,有些理论家认为是对情境记忆的选择性丧失,其他人则认为丧失了包括陈述性记忆在内的范围广泛的记忆。外显记忆指的是对事实、事件或者能够回忆并有意识表达的陈述的记忆。比较而言,健忘症对现存的内隐记忆(程序性记忆)的影响甚微。患者也可以形成新的程序性记忆(即以前没学会的技巧或者习惯),如杂耍或者骑独轮车。换句话说,健忘症患者能正常地(或者非常接近正常地)执行广泛的内隐记忆任务,无论这些任务是否需要新的或是老的技巧。
健忘症患者也许学不会新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尽管他们能够背诵他们注意范围内的信息;他们也许能够保留儿时的记忆,但却几乎无法获取新记忆;他们也许能够报时,却不知是哪一年;他们也许很快就能学会像打字这样的新技巧,却否认使用了键盘。不同层级健忘症的表现特征不同,这取决于大脑损伤的具体部位。看起来,是健忘症患者长期记忆的“出版社”(位于大脑的海马或者间脑)而不是其“图书馆”(位于大脑皮质)受到了损伤,因为记忆(书籍)保存在图书馆里。不同类型的健忘症表现特征不同,这取决于大脑损伤的位置。
——健忘的n.a——
n.a是一个被充分研究的患者,他是在遭受一次非同寻常的脑损伤后患上健忘症的。“我正在伏案工作……我的室友走进来并且取下墙上的一把小钝头剑。他像切拉诺·德贝杰拉克那样在我后面挥舞着剑……我突然感到背上被轻敲了一下……我转过身来……同时他就刺中了我。刚好刺进我的左鼻孔,进而向上刺中了大脑筛区。”
下面是心理学家韦恩·威克尔格伦和n.a之间谈话的一个节选。韦恩·威克尔格伦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房间里见到n.a的。n.a听到韦恩·威克尔格伦来了后,问道:
“威克尔格伦,这不是一个德国名字吗?”
威克尔格伦答道:“不是。”
“是爱尔兰名字?”
“不是。”
“斯堪的那维亚名字?”
“是的,是斯堪的那维亚名字。”
在经过5分钟的谈话后,威克尔格伦离开了房间。5分钟后,他又回到房间。n.a盯着威克尔格伦,就好像从未见过他一样,双方互相介绍。谈话又像刚才一模一样。
n.a保留了语言能力,他能理解别人跟他说的话,也能做出合情合理的反应。他的短期记忆让他能够记住谈话中正在说的内容,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丧失了保留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丧失了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的能力。这是健忘症的重要特征之一。
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丧失记忆后非常碍事,也会对照顾者形成巨大的压力。有的患者会不断重复问相同的问题,是因为他们不记得以前已经问过或者完成了这项任务。外部辅助物(如个人电脑笔记本)是有帮助的,但记忆不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机器来改善。
记忆损伤很少单独发生,因而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对患者的记忆障碍进行系统评估尤为重要。一种最为常见的记忆损伤叫做科萨科夫综合征,该病通常还会影响除记忆之外的其他心理机能。因此,建议要对记忆丧失患者的其他心理能力(如感知、注意、智力及语言和脑前叶功能)进行评估。
⊙心理损伤
并非所有的记忆障碍都是由疾病或伤害引起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有些记忆障碍是由心理或者情感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神经性大脑伤害引起的。有这样一些例子,当患者进入一种与记忆部分或全部分离的分离性状态(分离性状态的例子之一是神游状态),在该状态下,人们完全丧失了个人身份和与之伴随的记忆。他们经常意识不到任何问题,而且还采用新的身份。这一神游状态只有当患者在突发事件后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苏醒”时才会变得明显起来。
由一些心理学家定义的分离性状态形式是多重人格障碍,这种情况下,不同人格处理个人过去生活的不同方面。这可以保护个人免受潜在危害记忆的伤害,也能与犯罪相联系。
1977年,洛杉矶发生了一起山腰绞杀手的案件。肯尼斯·比安琪被指控强奸并杀害了多名妇女,尽管证据确凿,但他拒不认罪,而且声称对谋杀一无所知。比安琪在催眠状态下,另一个以斯蒂夫为名字出现的人格声称对强奸和谋杀负责。解除催眠时,比安琪声称对斯蒂夫和催眠师之间的对话一无所知。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格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将会产生法律问题,即哪一个将会被指控有罪呢?在本案中,裁决不利于比安琪,因为法庭没有采用他拥有两个人格的说法。
至于对比安琪的审判,心理学家指出,比安琪的其他人格出现在开庭中,而在此过程中,催眠师向比安琪暗示他的另一个部分将会出现。催眠作用可能是因为比安琪按照测试师的指令做,从而暗示,另一个人格可能存在。比安琪也利用这一次机会为自己辩护。而且,警方认为,比安琪对心理疾病,特别是对多重人格病例的基本了解也许为他令人信服的反应提供了基础。
所谓的多重人格障碍因其具有戏剧性已经成为媒体感兴趣的话题,许多描述这种案例的书也出版了。《三面夏娃》和《一级恐惧》就是基于这一障碍的两部电影。在《一级恐惧》这部电影中,一个被指控犯有谋杀罪的男子成功地假装患有多重人格障碍逃过了罪责。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伪装记忆丧失,要检测出这种伪装仍是一个挑战。伪装就意味着其表演水平比正常情况要低。人们有意识地这么做也许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奖赏,也许是为了引起照顾者的注意,否则,这种动机就处于更深层的无意识水平。
16.语言加工
众所周知,与分辨脚步声、区分图片上的苹果和香蕉相比较,识别语言或者阅读文字要复杂得多。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人类所拥有的最有力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人类不仅能交流思想感情,还能进行文化、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交流。所有的民族都有语言能力,但语言又彼此有别,比如,我们有不同的语言、方言,甚至口音也不同。语言具有使我们与其他动物明显区别开来的功能。尽管动物也有交流体系,但其复杂程度与人类语言相去甚远。
⊙非人生物的语言
许多非人生物在其种群内部拥有非常强大的信息交流方式。例如,昆虫释放一种叫做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来与其同类交流;蜜蜂用身体语言交流,在回蜂房时,它们跳着复杂的舞蹈,以使同伴知道食物源在哪里、数量有多少。研究人员表示,蜜蜂的舞蹈由不同的样式组成,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从而传达多种多样的信息。
与人类语言相比,其他动物的交流体系相差甚远。这些蚂蚁分泌化学物质,为它的同伴留下信息,它们的交流仅停留在最低的层次,不能表达思想,诸如对世界的感受,抑或自己的哲学观等这些人类能够表达的思想。
黑猩猩的语言是最让人感兴趣的动物语言之一。由于它们没有必需的发声器官,因而教它们使用语言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然而,在教它们手语方面却很成功。瓦索是第一只参加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语言学习实验的黑猩猩,它在4年时间里学会了132种手势,它能将几种手势组合起来表达意思,这些表达(如“更多食物”、“道歉”)和儿童的句子结构差不多。
莎拉是另一只著名的黑猩猩,它学会把塑料做的符号与名词、动词或者关系(如“颜色是”)联系起来。它能将磁板上的塑料符号排成短句,如“莎拉将苹果放到了盘中”;还能在一个句子中替换一个词而形成新的意思——它能把“兰迪给莎拉苹果”变成“兰迪给莎拉香蕉”;有时它会用连接词,如“如果……那么”。
瓦索是第一只参加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语言学习实验的黑猩猩。它在4年时间里学会了132种手势,能造简单的句子。这些实验是否证明黑猩猩能够像人一样学习语言还存在争论,然而黑猩猩偶尔能正确地造句倒是事实。
这些研究表明,动物能成功地进行交流,有些动物甚至能像人类一样学习和使用语言(尽管没有人类语言这么复杂)。这些是否表明黑猩猩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伊万·巴甫洛夫的观点“正是文字使得我们成为人类”,是否暗示黑猩猩和我们非常相像呢?
许多科学家并不认为黑猩猩能交流就表明它们的语言能力能和人类相提并论。他们指出了以下的局限性:第一,黑猩猩的语言源于老道的模仿,而不是真正的语言加工;第二,黑猩猩不能自发形成语言,而且在教它们时,它们对语言没有多大的创造力;第三,它们学得很慢,需要细心地训练,反应方式也很死板。
关于黑猩猩语言方面的争论远未结束。许多人仍然认为,黑猩猩能学会人类语言,只是熟练程度不同而已。按这种说法,黑猩猩能学会语言,只是不能和人类一样好——黑猩猩能达到两岁半孩子的语言理解力。主要论据是:有时黑猩猩能够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信息(比如“香蕉在橘子后面”与“橘子在香蕉后面”)。黑猩猩是能系统地组词成句,还是只偶然成功了一次,尚不清楚,然而,这却引入了语言定义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词的组合方式。
⊙句法
动物语言的研究表明,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造句方法。如在英语中,可以按两种方法组合“玛丽”、“保罗”、“推”,而得到不同的意思:“玛丽推保罗”和“保罗推玛丽”。两种组合方式词汇相同,由于词汇顺序不同而使得意义有别。规则决定了特定词汇顺序和句子含义之间的联系,各种语言的规则数量都有限。决定词汇如何组合才能使句子具有完整结构的规则称之为句法。
借助规则,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在一个句子中将一些词替换成别的词来创造无限的句子(例如“约翰推比尔”,“比尔看玛丽”)。将有限的规则运用到有限的词汇中就能创造出无限含义不同的句子,语言的独特性正在于此。
那么,当我们理解语言时,我们到底知道了什么呢?如果语言是按照句法规则构造的话,我们就把交际系统称之为语言。为了“理解语言”或拥有语言能力,我们就得学习和使用这些句法。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真的理解语言,我们必须要能够理解:“猫像鸟”和“鸟像猫”的区别;“猫抓住了鱼”和“鱼被猫抓住了”两者含义相同;“那个看见了警察逮捕了偷学生书包的小偷的女人拉开了窗帘”的含义。
⊙语言的结构
句子在语言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句子能使我们表达完整的想法和观点。句子能够传达有意义的资料或语义信息。句子是由按照句法规则来组织的一组词。但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是传达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例如,单词“blueish”是由“blue”和“ish”两个语素组成,许多单词只由一个语素组成(如“tree”,“person”)。我们按照规则将语素组合成词汇,例如,如果将“un-”放在动词之前,则表明不做,或指该动词的反义词,如“u n t i e”(解开)、“unleash”(解除)。
图为“这个演员进入了这个房间”句子的句法结构树。整个单元是一个句子,其中,名词短语是“这个演员”和“这个房间”,动词短语是“进入房间”。这个句子能进一步拆解成单个的词,包括限定词(这个)、名词(如演员、房间)和描述动作的动词(进入)。
音素是词汇组成中的语音。每一个音素由一个常用符号表示,例如,单词“bat”由3个音素组成:[b],[?]和[t],“bat”和“pat”唯一的不同是第一个音素([b]和[p])。每种语言都有一套不同的音素,其中一些为许多语言所共有(如[b],[p],[t]),而其他的则是一些语言所特有的(如滴答音是南非克瓦桑语所独有)。音素少的只有11个(如rotokas,一种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语言),多的可达141个(如in、xu是克瓦桑语的音素)。
英语大约有40个音素。尽管可以用一组音素来代表一个单词(如[kritik]代表“critic”),但人们习惯把音素分成音节(如[kri-tik])。音节是比音素大的语言要素,它由元音、辅音或两者结合体组成。每个音节相当于一种特定的发音姿势,发音时胸腔收缩,增高的气压由肺而出。元音是音节的核心,1个音节的元音之前可以有3个辅音(如“string”),之后可以有5个辅音(如“strengths”)。音节在语言加工中很重要,因为它很可能在言语的生成和理解中起重要作用。
单词中音素前后排序的规则,被称为音素结构规则。例如,英语单词音[η]可以居尾但不能居首(如“sing”);一个词前面的音节中,音[b]不能挨在音[p]之后,如“pbant”就不合规则。语言不同,音素结构规则也不同。
此图是电脑制作的语音直观图,也叫语音信号波形图。它是将声音震动导致的空气气压的变化记录下来而得到的。音素不同、语言单元不同,波形也就不同。
语言不仅包括音素、音节、词和句子,而且包括韵律、语调和语速。语言的这些特征称为超切分,超切分的含义丰富。在句子“我喜欢凝胶物”中,把重音放在“我”(我比别人更喜欢凝胶物)或“喜欢”(我喜欢凝胶物,而不是不喜欢)上,其含义有别;在句末提高句子的语调,则句子含义又有不同,因为这样表示的是疑问句(一个问题)。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韵律学,在本文中是指节律和重音。许多单词,重音放在第一个音节还是第二个音节,单词词义是不同的(如,refill是名词,而refill是动词)。在外语学习中,发错重音常留下笑柄,甚至引起误解。
语言可分解为句子、词、音节、音素和分析特征(如重音和语调)。语言分解非常有用,因为这有助于组构我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语言加工体系的重要特征。事实上,语言层次不同,需要的语言感知和加工机制可能不同(如理解音素和切分音节),需要的记忆库也不同(如音素表征、心理词汇、句法知识)。不同的语言层次可能由大脑的不同区域所控制。
⊙语言和大脑
每个人的知觉、心理和运动机能都要由大脑来处理。语言加工是分布于全脑,还是局限于脑的一个特定区域呢?如果大脑损伤,损伤脑的某一部位就会影响全部的语言功能吗?如果大脑严重损伤,只要不损伤大脑的特定部位就能保留语言能力吗?
语言和大脑关系的科学知识有两个来源:神经心理学研究(研究有语言障碍的脑损伤患者)和脑成像研究(此研究监控正常人语言加工时的大脑活动)。弗朗兹·戈尔是第一位把大脑特定区域和一些特殊功能相联系的科学家,他的设想已经被证实,只是他寻找不同认知功能对应的大脑区域时找错了地方。
脑损伤最常见的语言障碍是失语症。病理学家保罗·布洛卡发现了第一例失语症。有一种失语症叫运动性失语,其特征为说话慢、不流畅。运动性失语是典型的大脑特定区域损伤(如因脑血管意外损伤、肿瘤、脑出血和刺入伤所致的脑损伤)导致的失语症。导致运动性失语的大脑区域被称作布洛卡氏区,位于大脑左侧额叶运动皮层。刺入性脑损伤的发生概率大约为1/200,其中男性居多,大约1/4的刺入性脑损伤会出现失语症,1/4的患者3个月左右能恢复,1/4的患者将终身带病。
损伤布洛卡氏区的后部则对语言有不同的影响。大脑左侧颞前叶和颞中叶联合区的损伤通常会导致感觉性失语,也称为威尔尼克氏失语,它是以德国神经病学家卡尔·威尔尼克(1848~1904年)的名字来命名的。这种病的特点是言语理解十分困难,不过语言很流畅。因此,与运动性失语者相比,感觉性失语者不能理解口语,回答也文不对题,但是说话很流畅。
当前,科学家还发现了许多与大脑特定区域损伤相关的语言障碍。例如,传导性失语能较好地理解语言,但不能复述单词(如,把“pubble”读成“bubble”)。它通常是连接布洛卡氏区和威尔尼克氏区的弓状束受损所致。
经研究,一些失语症患者伴有语法缺失症。患此病的人构造句子能力很差,他们会遗漏功能性词汇(如“彼得来……晚上”),还会颠倒词序。也有患者患有新语症,它是威尔尼克氏区受损所致。患者很难想起要说的词,于是会用自造词汇来代替(如用“stringt”代替“stream”,用“orstrum”代替“saucepan”,用“stroe”代替“stool”),不过,句法结构通常正确。
语言区域的损伤并不都会导致语言障碍,同时,非语言区域的损伤也可能导致语言障碍。总的来说,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语言能力位于大脑的特定区域,而不是遍布整个大脑。此外,选择性语言障碍的存在(如语法缺乏失语症和新语症是因大脑局部损伤所致)表明,特定的语言功能在大脑有对应的区域。当今科学家已基本接受了这一观点。
⊙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脑影像)使我们能够看到活体脑的图片。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左侧大脑半球比右侧大脑半球更多地参与语言任务,这和神经心理学研究结果相同;此外,神经影像学研究还显示,在进行发音、韵律、造句和语义分析加工时,大脑的兴奋部位不同。然而,研究神经影像学时却存在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研究中,同一个语言加工过程,大脑的兴奋部位不同。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所用的刺激方法不同,所要完成的任务不同。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同的研究侧重于语言加工的不同方面。因此,“全景”必须通过对全体大样本的调查才能得到,不过目前还没有进行这样的调查。
总之,假如大脑中有像语言机制这样的事物的话,这个事物肯定为人类所独有,且很可能在左侧大脑半球。然而,大脑某个特定区域不太可能独立控制某种语言能力,也不太可能只完成一个独立任务。在语言过程中,大脑兴奋区域有很多重叠,且这些重叠因人、因刺激不同而异。
⊙语言的理解
理解口语是一个迅速而又自动的行为。我们每天都会听到数以千计的词和句子,理解起来也很快。然而,理解语言看起来简单不费力,却包含丰富的声音、词汇、语法规则、听力以及语言加工技巧知识。语言加工可分为4个阶段:感知阶段、词汇阶段、句子阶段和语篇阶段。句子的加工包括语法(语言的构造)和语义(赋予语素以意义)。尽管4个阶段很快地相互反馈,相互加工,但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开来描述。
语音感知
理解语言以感知气压变化(声音信号)开始,以完全整合信息结束。语言加工开始时,我们的感知系统必须把声音信号转换为一连串的音素。比如把声音信号转换成40多个英语音素比表面看起来的要难很多,听者必须清楚,音素没有自己的“声音名片”。比如说,同一个音素[s],在“sue”和“see”中发音不同,在发“sue”音时嘴唇是圆的,而在发“see”音时嘴唇伸长,这是协同发音(把声音连起来发)的一种效果,在声音信号中能反映出这些区别来。因此,一个音素[s],有多个而不是一个“声音名片”。
声音信号与音素的差别迫使我们的感知系统把每一个音素与和它相近的因素作区别,也就是说,在确定我们听到的是哪个音素前需要考虑音素是如何协同发音的。正因为我们能识别声音信号的这些差别,许多科学家认为我们感知语音和感知其他声音(如音乐)的方式肯定有差别。人类拥有特殊的解决语音感知问题的结构,从而可以快速推算出声音是如何协同发声的。我们能感知语音是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发音,这个大胆的假说是阿尔文·利伯曼和他的同事们在语音感知的运动理论中提出来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阿尔文·利伯曼和他的同事们在纽约和纽黑文的哈金斯实验室里,经过50年的研究提出了此理论。
词汇通达
一旦语音信号转换成一系列的音素,词汇通达就开始了。词汇通达是把一系列音素与各种可能有关的词汇相联系的过程。不足之处是,在实际说话中,很少在单词间有清楚的停顿,说话的声音连成一片。因此,从理论上说,不能区别“lettuce”和“let us”,而可以区别“decay”和“bloody cable”,这就是为什么词汇通达需要经过词切分这个过程。研究表明,听者会用不同的信息方式来确定声音信号的词汇切分点(包括感觉、发音、重音和停顿)。
事实上,在听到“bloody cable”时,我们不太可能想到“decay”,因为这样理解会形成两个无意义词汇:“bloo”和“ble”。我们一般喜欢能产生有意义的词和有含义的句子的切分处理。我们听到声音就能切分成“bloody”和“cable”,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两个词。
有些音素出现在单词的开头或结尾时发音略有差别(认真听以区分“gray chip”和“great ship”),我们的感知系统可以敏锐察觉这些差异,并用以作为词汇切分的依据。
在英语中以[z]开头的单词比以[k]或[s]开头的少很多,且很多英语单词把重音放在第一个音节(如“painter”和“table”)。这类规律在英语中还有很多,它们影响着我们对语音的切分。例如,我们容易把单词的第一个音节发成重音(有时甚至导致切分错误,如“a tension”听者会误认为是“attention”)。如果切分正确,就能识别出语音。
此外,听者要联系句子的前后来理解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重要一步是剖析,剖析包括理解词序以及其他信息以确定句子中谁是主语谁是宾语等,以及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即名词、动词、形容系、副词)。这可以使我们理解“the dog chases the cat”(狗追逐猫)和“the cat chases the dog”(猫追逐狗)的差异,这一步我们一般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就能做到。但是,有些句子即使语序已经分析清楚了,但剖析起来仍不清晰。比如说,“妄自尊大的父亲和孩子一起来唱歌了”这句话,就不知道是父亲还是父亲和孩子都妄自尊大。此时,韵律学内容(如语调、重读以及时间安排)可能会有帮助。如果只有父亲妄自尊大,则在说到“父亲”后会有一个停顿,说“父亲”语速较缓,开始说“孩子”时音调上提。
我们一开始听到一句话,一般不知道接下来会说些什么,在句子快说完时,又不能回头去听最开始说的话。语言的连贯性对我们如何理解语句的时间过程影响很大,听到句子:“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直到听到fell时,我们才清楚我们原先构建的句式结构有错误(应把“raced”理解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性短语)。此时,必须重新理解这个句子,把“raced”看成被动分词,句子分解为“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那匹跑着经过谷仓的马摔倒了)。对所谓的花园幽径句进行剖析,有时还需要多花一些时间。
语篇加工
当句子组合成语篇(即事件顺序合乎逻辑),则其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和几个主要观点。我们的记忆不能记住语篇里所有的词,然而,我们可以只提取关键的词和观点。研究语篇加工的专家主要研究我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
有一种过时的观点认为信息加工完全是自下而上的。按照此观点,我们倾听每一个词汇、花同样精力理解每一个含义。这种假说的问题在于它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有时能预测句子中的词汇。例如,当听到“在英国,交通很差,而真正困扰那些美国游客的是要驾驶在……”时,我们可能会推测接下来的词是“左侧”而不是“右侧”或者“人行横道”。语篇加工有一种很强的自上而下的成分,在加工中,我们拥有的有关语言、世界和话题的知识有助于填补空白。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沃尔特·金西提出了语篇加工理论。此理论第一次提出语篇加工过程中一个故事会精简为几个陈述,如“现在是六点钟”、“那位女士需要面包”、“她去了面包店”,“面包店在繁华街区”,“那位女士和面包师争论”等等,这些陈述在人脑中是短期记忆,经过自上而下的过程变成长期记忆。比如说,我们知道繁华街道上的面包店很晚才关门,还知道那个女士有些生气,因此这个女士和面包师争论就不足为奇等。最后,对陈述的整合(是自下而上的)和来自于长期记忆的推论(是自上而下的)两者一起形成了对整个语篇的记流水账式的陈述,而语篇中的大部分细节被遗漏了。
⊙阅读
正如语言的理解一样,阅读包括一系列很好的相互配合的步骤。阅读者必须认识书面语,将它们组合成词汇,在心里回想这些词汇,进而理解其含义。阅读的深层次的步骤包括利用语法规则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从长期记忆中提炼出结论来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在口语和书面语的识别过程中,许多高层次识别过程是一样的(如语法),但是两者在两个重要方面有差别。
图中学习阅读的儿童不知道阅读涉及的复杂过程,即使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习所涉及的过程也很复杂。
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摄取信息的方式不同。声音信号稍纵即逝,听者不能掌控,而书本上的字词只要需要就总能看到。这种差异对阅读中的感知机制的类型有影响作用,例如,在阅读时,如果需要则可以随时回头看看已经看过的词汇。
另一个重要区别是语言至少伴随我们有3万年,而最古老的字只有6000年。同样,初学者很自然就能理解和使用口语,而阅读和写作需要长时间正规有效的训练。此外,书面语有明确的词界,这一点它和口语不同。书面语的词汇由上文可知,口语的词汇常因为连读而切分不明。因此,词汇切分问题在口语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在阅读中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书面语的识别
很多对阅读的研究是在一个单词单独出现的情况下进行的。单词的识别有3个层次:字形层次(字母简单的物质属性,如“k”是由一竖线和两斜线组成),字母层次和词汇层次。尽管有人认为识别字母特征应当先于识别字母,而识别字母比识别词汇要早,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如果让一串字符在电脑显示屏上一闪而过,然后询问这串字符是以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结尾(比如说是“d”还是“k”),当这串字符是一个词时(如“work”)读者表达更准确,而当不是词(如“owrk”)时则没有那么准确。这个结果被称为单词的优先效应:词汇知识使得识别变得容易。因此,书面语识别的3个层次之间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联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互动激发。
——眼睛如何扫视文章——
原本以为在阅读时我们的眼睛是缓慢地从左到右划过句子,依次认出每一个字。然而,眼球运动研究的结果却与此完全不同:眼球飞快地扫视,从文章的一个位置迅速跳到好几个字之外的另一个位置。每一次扫视持续15毫秒(1毫秒等于千分之一秒),扫视时眼睛看不到东西,扫视之后眼睛有一个被称为注视的相对稳定期,此期我们阅读文章。娴熟的阅读者注视持续100~400毫秒,不娴熟的阅读者注视时间超过500毫秒。
注视不是随意的。我们喜欢注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不愿注视虚词(冠词、连词、介词),喜欢注视长词而不愿注视短词。这样选择性地注视效率高,因为长的实词往往包含更多的信息。我们不注视句子的每一处并不意味着我们遗漏了句子内容,因为每一次注视有一个视觉跨度(即视界大小):注视点左侧3~4个字,右侧15个字,因此,一个句子一眼就能全部看完。
大部分句子是有前后次序的,而正好眼睛是从左到右扫过整个句子。然而,扫视阅读在“花园幽径”句中却不可行。在阅读“花园幽径”句时,要回过头来看已经看过的内容,即从右向左看,我们把这种阅读方法称为回读,所有扫视中有15%是回读。回读意味着读者误解了文章某些部分的意思,需要重新分析。不娴熟的阅读者的回读要比娴熟的阅读者多。
很多书面语识别模式中可以看到3个层次(字母特征、字母和词汇)的互动激活。1981年,詹姆斯·麦克莱兰和戴维·鲁梅尔哈特提出的词汇识别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联系(从字形到字母,再到单词)和自上而下(由单词到字母到字母特征)的联系。自上而下的联系对解释单词的优先效应至关重要。我们在粗略看到单词“work”时,就清楚了它的词汇层次,随后再运用自下而上联结就清楚了其字母层次是由“w”、“o”、“r”、“k”组成,从而对结尾字母“k”的印象很深。与自下而上联系一样,自上而下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到,如在破译不熟悉的手稿、开车在街上快速驶过时看路边指示牌时就要用到自上而下的联系。
用眼读还是用耳朵阅读
我们在看一篇文章时,禁不住会把正在看的东西读出来,我们甚至经常能听到我们体内的“声音”。假如书面语可以大略看成是语音的记录的话,那么在阅读书面语时出现听觉和视觉语言系统并不奇怪;并且,因为阅读是人类的进化和儿童发育中较晚出现的事物,因此,一些阅读机制可能是在语言识别时“捎带”出现的。
同时,有一个理论认为阅读只与视觉有关:我们用眼睛来阅读。这种观点认为,视觉分析过程是识别字母并将字母归类为图形码的过程,其中字母被称作字形,是写作体系的最小基础单位,字形是代表一个音节的一个或几个字母,一个完整的视觉样式在我们的精神词汇中对应一个词汇。这种眼睛阅读理论不涉及任何音韵学的知识,因此,能较好地解释我们在阅读时不会混淆单音节词(比如“two”和“too”),它把每一个词汇看成一个记号(就像物体),因而不用考虑它和别的词音相近。此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我们为什么可以快速阅读,如果阅读时单词要发出声就不能快速阅读,而视觉阅读每次可以看到多个单词和字母。
然而,也有用耳朵阅读的证据(阅读过程中自动把字形转换成语音)。儿童学习阅读之前先学习口语,因而他们在学习阅读时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字形和已掌握的语音联系起来学习(如字母“i”发[i]音,“ph”发[f]音)。人们阅读费解的材料时嘴唇常在动,好像语音能帮助认识单词似的,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需要假读(错误的单词)而必须大声朗读时,把阅读材料转化成语音非常重要。此外,用耳朵阅读可能更高效,如果阅读量多、词汇量很大,语音方法更加高效。比如说,如果我们把字形转换成声音,就不需要知道单词如何拼写。声音转换路径产生的语音表征直接和口语识别过程中的语音词汇相联系。两种阅读路径看来都是对的,甚至可以说都是必须的。如果不能直接见到“cause”和“gauge”,我们就无法知道两者的“au”发音有别;如果没有声音转换,我们就无法学习新的词汇。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心理学家们猜测我们用眼睛和耳朵来阅读和朗诵书面文字。在双重路径模式下,我们用两套机制理解书面文字:直接路径通过简单的视觉关联将外来信息在大脑中形成映像,声音路径包括字形—声音转换过程。两种路径中哪种占主导地位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比如我们所阅读的文字的类型。
⊙语言的获得
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不管小孩的天分、动机或个性怎样,他们都将学会语言。说英语的双亲培育的孩子学习英语的速度和说西班牙语的双亲培育的孩子说西班牙语的速度一样快、一样自然。他们出生后只要4~5年,就能学会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以及在环境中的交流技巧。
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孩子学习语言这么容易。如果就小孩学语言的速度和规律性而言,人们常会认为人类必然天生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同时,让孩子通过双亲或兄弟姐妹来接触语言也是必须的。的确,和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的孩子比,幼年没有语言接触的孩子很少能像他们一样好地掌握语言。心理学家试图弄清语言习得有多少是先天的(即语言是生来就有的能力),有多少是后天习得的(即语言是环境培育的结果)。语言获得发生于人生不同的时间段,这些时间段有典型的时间进度,它们自人一出生就开始了,甚至可能还在子宫时就已经开始了。
最初的12个月
尽管婴儿要到8个月才开始说话,但在那之前他们已经开始了熟悉语音之旅。比如说,把出生不久的婴儿分别放在英语和法语环境中,美国婴儿听英语的时间更长,法国婴儿则听法语的时间更长,这表明婴儿在出生前几个月听到母亲的语言使得他们熟悉了自己的母语。但是,婴儿此时还不能区别有相似重音和节律的语言,如英语和芬兰语,区分这些更加细致的东西要在出生几个月后才能出现。
在音素方面,婴儿也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感知能力。例如,他们可以区分重要音素的差别(如[ba:]和[pa:]),尽管这在成人来说一点儿都不复杂,但是对婴儿来说,能区分非常相似的音素的确是一大成就。婴儿还能区分一些非本地语音(他的母语所没有的语音),比如,在日语中[l]和[r]没有差别,日本人区别这两个音有困难(比如,他们不区分“late”和“rate”),但是日本婴儿却不存在这个困难,反过来也一样:学英语的婴儿能区分他们父母不能觉察的外国语音的差别。
不管婴儿多么善于感知语音的差别,多么善于记忆,但是,不到6个月的婴儿一般不能理解词义。婴儿的语言体系在词义方面相对不成熟,他们只能理解几个常用的词汇(如自己的乳名、“妈妈”、“爸爸”)。
婴儿在6个月以前的语言特征是对音素差别的高度敏感性,在6~12个月时这个特征就消失了,此时的语音感知能力降低到只能区分他们自己语言的音素差别,此阶段是语音感知的调节时期。换言之,婴儿此时开始发展大家称为“母语”的语言能力(到此时,日本婴儿不再能发觉[l]和[r]的差别)。
此时,婴儿也开始用复杂的方法把连贯的语音切分成词汇,在此过程中,语音摄入的统计规律性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统计规律性来源于有些语音更多地前后相随,例如,“dog”是一个词,则它的三个音[d]、[?]和[g]常前后相随,“pog”不是词,则它的三个音[p]、[?]和[g]很少前后相随。因此,婴儿接触语言几个月后,容易得出[d]、[?]和[g]常连在一起的结论,并且会把这种词序作为一个新词储存在他们的心理词库中。
当然,统计规律性也会用来联系某种声音(如[d?g])和某种样子(绕着蜡烛飞的小昆虫)、事件或心情。婴儿在6~12个月的阶段理解的词大部分是简单的名词,如“鸭子”、“勺子”或“狗”,但他们也能对一些动词(如“给”、“推”),甚至一些简短的表达做出反应(如“躲躲猫游戏”)。
尽管大部分婴儿要在1~2岁时才开始真正地说话,但他们通常不到1岁就开始咿呀学语。他们最开始学的元音是[a:],辅音是[p]和[b]。婴儿甚至在8个月时就开始说出字来,这些字都只有一个音节长,也只有他们的父母能听懂。婴儿早期学会的词除了“不”以外,基本上都是一些具体的能动的东西(如球、车),而不是不能动的物体(如天花板)或表达内在情感的词(如与疼痛、害怕和高兴相关的词)。
一岁及一岁以上
婴儿在1~2岁时语言系统迅速成长,变得复杂而高效。其语言感知能力也能更好地切分语言,发现语言中的新词。婴儿在开始掌握重要的概念时(如动词的过去时和句子的组成特征)就开始掌握语法。
这个阶段最引人注目的是幼儿正在增多的语言活动,他们造的大部分句子只有一个词。他们可能会用一个词来解释不同事物,所以这种单字词的意思常模棱两可。例如,他们可能会用“球”表示任何圆的东西、任何卷的东西,或者任何玩具;他们也可能会用一个词特指为这个词的某个特殊含义,如“球”只指邻居家后院的那个球。当幼儿接触不同情景下词汇的多种实例时,这种语法问题就能很快消失。
幼儿的第二个生日常常伴随着语言获得方面的戏剧性的加速。从这时开始,小孩的词汇量迅猛增长,这种快速增长,被称作“词汇爆炸”,词汇量从18个月时的几十个增长到5岁时的几千个,平均每天增加10个词汇量。同时,双字词阶段(电报式言语,在真正的句子之前出现)取代了单字词阶段。儿童在两岁半时就可以造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句子。这个阶段对语言的获得至关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儿童开始掌握语法规则。事实上,他们对某些语法规则掌握得非常好,以至于有时不恰当地使用它们,如在所有动词的过去式中加-ed后缀(如用“holded”代替“held”)。因此,儿童由对词义的过渡概括,变成了对语法规则的过渡概括。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语法过渡概括的问题却惊人的相似,只有当他们逐渐意识到语法规则也有例外时,这种问题才开始逐渐消失。他们正在增长的记忆能力使他们能记住诸如不规则动词(不规则动词都是个例,要死记硬背)之类的东西。儿童到4~5岁时,语言知识在质量上常常认为可以和成年人相媲美。
语言如此复杂,儿童学得却很快,所以说先天因素必然在语言获得中起作用。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儿童,无论其接触的语言有多少(只要有最低限度),都将经历同样的语言发展次序,哪怕是失去了听力或视力的儿童亦是如此。这意味着不论环境有多么不同,语言获得中都有一种先天的机制在发挥作用。
然而,这种语言获得的先天机制也有局限,如语言学习似乎有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在生命之初期,那时语言获得很容易。在此之后,语言获得变得困难得多,甚至变得不可能。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埃里克·雷纳伯格(1921~1975年)认为,在生命的一个特定时间点之后,大脑的一些特征会发生变化,神经细胞的连接因此不能再更改。目前所知的一个与语音的学习能力有关的关键时期大约在1岁时结束,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到1岁时也没有接触某些音节,那他要掌握这些音节间微妙的差别就相当困难。
语言获得中另外的一个关键时期一直要延续到青春期(在12~14岁)。在这个语言发育阶段,各种语言能力必定会重新分配到大脑的不同区域,这种特征被称为神经元的可塑性。在青春期之前学习外语必然比较容易——晚于这个年龄段才开始学习外语,可能会有方言干扰,或会降低流利度。在此期,影响到语言区域的脑损伤所导致的语言障碍可以克服,但是,如果脑损伤发生在此期之后则没有这么容易克服。
通过观察接受很少或不全面语言的婴儿的语言输入,科学家们证明了一个观点,即人类有学习语言的先天素质,这个观点被称为输入贫乏假说。有很多语言输入贫乏现象,例如,婴儿听到的语言有口吃、错误的开头、未完成的句子、含糊的词汇,甚至不合语法的体裁;儿童没有正常地接触到足够的用来推断正确语法的合乎语法结构的实例;与这些相类似的是,父母更注意纠正孩子早期造句的含义错误(如,是“喝”水而不是“吃”水),而较少赞赏孩子语法上的正确性(尽管有语言输入贫乏),但人类仍然能在几年内学到语言的精妙,特别是能学会语法。因此,按照输入贫乏假说的观点,人类肯定天生就有语言获得的机制。
然而在语言获得过程中,并不是每件事都是预编好程序的,我们所说的语言必然要取决于我们成长的环境。因此,如果真有一个像语言获得机制这样的东西的话,它肯定非常灵活,能适合于所有的语言,而不是某种语言。
在语法获得方面,一些人认为,婴儿和儿童所学到的语法规则不只是像简单的意义和语音之间的关联一样的一套规则。规则和关联的区别是:语法规则是有目的地习得的,且固定不变地运用于所有语境中,而意义和语音的关联是被动(无意识)习得的,主要用于与原型相似的语境中。因为通过含义和语音的关联来学习的方法在许多非语言学的活动中显得非常有用,因此,有人据此认为语法可以“学”来,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