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广识、文武兼备
博学广识、文武兼备——宗泽
学者王曾瑜曾说:“北宋与南宋之交,面对金军凌厉攻势,当一大群高官手足无措之际,方得有两个屈沉下僚的文士李纲和宗泽临危脱颖而出,敢于以大气魄和大器识身膺救国重任,但宋廷从皇帝到群臣,却容不得两人施展抱负,而使他们沦为悲剧角色。”老将宗泽的形象,似乎已经跃入今人的视线当中。
“戎人长驱越大河,天下雷惊关阙危。肉食之谋殊未藏,我愤切骨其谁知?”这是宗泽在巴州任上,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彷徨之时写的诗句。当时金兵大举南侵、围攻都城开封,而南国帝王们仍旧沉湎于宫廷纸醉金迷的生活,尽管朝外一片混乱,国家摇摇欲坠,他们却毫无所觉。作为当时唯一主张抗敌的老将宗泽,看到国家风雨中飘摇的样子,也只能作诗赋志,对于满怀强烈忠君报国之心的他来说,思想上的痛苦是无法名状的。
正当宗泽以为自己不能亲临前线率军御敌之时,爱国官员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奋起抗金,并击退了金兵对开封的围攻,刚即位的宋钦宗为了表示要重振朝纲,下诏朝臣举荐能员和堪任将帅者。在御史大夫陈过庭的推荐下,朝廷召宗泽进京,出任台谏。宗泽一接到诏书,不顾68岁高龄,立即日夜兼程驰赴京师,抵京后即向钦宗“奏对三策”,力主抗金,反对求和。然而,钦宗同徽宗一样昏庸,把希望寄托在与金的议和上,竟派宗泽充当和议使,赴金营议和。宗泽临行前对同僚说:“此行不生还矣。”决心赴金营以死与之抗争。钦宗深恐宗泽破坏和议,急忙改派他去做磁州知州。
宗泽带了十几个士卒,北上赴任。磁州经金兵上次南侵时的烧杀掳掠和疯狂破坏后,几难再守。但宗泽认定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必能挫败来犯之敌。这也是他敢来的原因。他一到磁州,就大力发动群众修缮城墙,疏浚护城河,招募士卒,组织义兵,练兵与务农相结合;又尽府库所有库银,还捐出自己的俸银,高价购买粮食数万斤,备足军粮。在宗泽的感召下,百姓纷纷“争献金谷”,支持抗金斗争。不到一个月,磁州的防务重新建立,并组织起一支上万人的武装队伍。宗泽清醒地看到,凭一州的力量难以与金兵抗衡,于是上奏朝廷,建议“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养精兵二万,虏攻一郡,四郡应援,则一路常有十万兵”。钦宗对宗泽联防抗金的建议,口头虽表示赞许,却未付诸实施。
靖康之变之后,北宋实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南宋时期从此开始了。当时的宗泽力主抗金,不断上疏陈说中兴拨乱大计。在李纲的极力举荐下,高宗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加职延康殿学士。
开封这座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经过金兵的洗劫之后已经满目疮痍,楼橹尽废,破烂不堪。各路来到这里的勤王兵,在宗泽整军布防下,渐渐恢复秩序,他又开始联络与招募义兵,全民抗金是宗泽的一贯主张。他在磁州时发动群众抗金已取得显著成效,到开封后,目睹两河各地民众同仇敌忾,纷纷自动武装起来抗击金兵,进一步看清这是夺取抗金斗争彻底胜利的基本力量,积极派人前往联络。这样,宗泽很快就把散处各地的义兵团结和组织起来,形成一支纪律严明、步调一致的百万大军,成为抗军的主力军。
历史人物总是有着鲜明的对比,高宗却于建炎元年十月以巡幸为名,从南京逃到扬州过醉生梦死的生活去了,士大夫阶层总体上也已堕落。国难当头,君难以肩负天下重任。即使如此,仍有志在天下、敢说敢为的士大夫,如人所熟知的李纲、陈东和欧阳澈,然而他们实属凤毛麟角,士风极坏,且还在大面积地蔓延。正如王夫之在《宋论》中说:君不似人之君,相不似君之相。
宗泽一面筹划北伐,一面加紧上疏乞请高宗回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上了24封《乞回銮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乞回銮二十四疏”。在准备北伐期间,建炎二年一月、三月、五月,宗泽又分别派遣属吏三次赴扬州,面奏北伐准备情况和进兵渡河计划,乞请高宗回京主持北伐大计。高宗一再拒绝,而且越来越疑忌宗泽,这是宋朝的可悲之处。同年五月,高宗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荀为东京副留守,就近监视宗泽,阻止六月进兵渡河计划的实施。宗泽为宋王朝忠心耿耿,却得不到高宗的理解和支持,反而“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眼看自己殚精竭虑筹划的北伐计划变成泡影,忧愤成疾,背上长疽,病情加剧。
一颗赤诚报国的心,一个有民族大义的英雄,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三朝老将怀着悲愤的心情与世长辞了。在国运难以逆转的危急时刻,尽管无力回天,但宗泽依然不惜“慷慨轻身”,为挽救祖国和民族的危亡,作殊死的苦斗,其大气魄和大器识可敬,其人生之经历和时代之背景可悲。
学者王曾瑜曾说:“北宋与南宋之交,面对金军凌厉攻势,当一大群高官手足无措之际,方得有两个屈沉下僚的文士李纲和宗泽临危脱颖而出,敢于以大气魄和大器识身膺救国重任,但宋廷从皇帝到群臣,却容不得两人施展抱负,而使他们沦为悲剧角色。”老将宗泽的形象,似乎已经跃入今人的视线当中。
“戎人长驱越大河,天下雷惊关阙危。肉食之谋殊未藏,我愤切骨其谁知?”这是宗泽在巴州任上,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彷徨之时写的诗句。当时金兵大举南侵、围攻都城开封,而南国帝王们仍旧沉湎于宫廷纸醉金迷的生活,尽管朝外一片混乱,国家摇摇欲坠,他们却毫无所觉。作为当时唯一主张抗敌的老将宗泽,看到国家风雨中飘摇的样子,也只能作诗赋志,对于满怀强烈忠君报国之心的他来说,思想上的痛苦是无法名状的。
正当宗泽以为自己不能亲临前线率军御敌之时,爱国官员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奋起抗金,并击退了金兵对开封的围攻,刚即位的宋钦宗为了表示要重振朝纲,下诏朝臣举荐能员和堪任将帅者。在御史大夫陈过庭的推荐下,朝廷召宗泽进京,出任台谏。宗泽一接到诏书,不顾68岁高龄,立即日夜兼程驰赴京师,抵京后即向钦宗“奏对三策”,力主抗金,反对求和。然而,钦宗同徽宗一样昏庸,把希望寄托在与金的议和上,竟派宗泽充当和议使,赴金营议和。宗泽临行前对同僚说:“此行不生还矣。”决心赴金营以死与之抗争。钦宗深恐宗泽破坏和议,急忙改派他去做磁州知州。
宗泽带了十几个士卒,北上赴任。磁州经金兵上次南侵时的烧杀掳掠和疯狂破坏后,几难再守。但宗泽认定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必能挫败来犯之敌。这也是他敢来的原因。他一到磁州,就大力发动群众修缮城墙,疏浚护城河,招募士卒,组织义兵,练兵与务农相结合;又尽府库所有库银,还捐出自己的俸银,高价购买粮食数万斤,备足军粮。在宗泽的感召下,百姓纷纷“争献金谷”,支持抗金斗争。不到一个月,磁州的防务重新建立,并组织起一支上万人的武装队伍。宗泽清醒地看到,凭一州的力量难以与金兵抗衡,于是上奏朝廷,建议“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养精兵二万,虏攻一郡,四郡应援,则一路常有十万兵”。钦宗对宗泽联防抗金的建议,口头虽表示赞许,却未付诸实施。
靖康之变之后,北宋实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改年号建炎,是为宋高宗,南宋时期从此开始了。当时的宗泽力主抗金,不断上疏陈说中兴拨乱大计。在李纲的极力举荐下,高宗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加职延康殿学士。
开封这座举世闻名的繁华都市,经过金兵的洗劫之后已经满目疮痍,楼橹尽废,破烂不堪。各路来到这里的勤王兵,在宗泽整军布防下,渐渐恢复秩序,他又开始联络与招募义兵,全民抗金是宗泽的一贯主张。他在磁州时发动群众抗金已取得显著成效,到开封后,目睹两河各地民众同仇敌忾,纷纷自动武装起来抗击金兵,进一步看清这是夺取抗金斗争彻底胜利的基本力量,积极派人前往联络。这样,宗泽很快就把散处各地的义兵团结和组织起来,形成一支纪律严明、步调一致的百万大军,成为抗军的主力军。
历史人物总是有着鲜明的对比,高宗却于建炎元年十月以巡幸为名,从南京逃到扬州过醉生梦死的生活去了,士大夫阶层总体上也已堕落。国难当头,君难以肩负天下重任。即使如此,仍有志在天下、敢说敢为的士大夫,如人所熟知的李纲、陈东和欧阳澈,然而他们实属凤毛麟角,士风极坏,且还在大面积地蔓延。正如王夫之在《宋论》中说:君不似人之君,相不似君之相。
宗泽一面筹划北伐,一面加紧上疏乞请高宗回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上了24封《乞回銮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乞回銮二十四疏”。在准备北伐期间,建炎二年一月、三月、五月,宗泽又分别派遣属吏三次赴扬州,面奏北伐准备情况和进兵渡河计划,乞请高宗回京主持北伐大计。高宗一再拒绝,而且越来越疑忌宗泽,这是宋朝的可悲之处。同年五月,高宗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荀为东京副留守,就近监视宗泽,阻止六月进兵渡河计划的实施。宗泽为宋王朝忠心耿耿,却得不到高宗的理解和支持,反而“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眼看自己殚精竭虑筹划的北伐计划变成泡影,忧愤成疾,背上长疽,病情加剧。
一颗赤诚报国的心,一个有民族大义的英雄,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三朝老将怀着悲愤的心情与世长辞了。在国运难以逆转的危急时刻,尽管无力回天,但宗泽依然不惜“慷慨轻身”,为挽救祖国和民族的危亡,作殊死的苦斗,其大气魄和大器识可敬,其人生之经历和时代之背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