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动若神,谋无再计”
“兵动若神,谋无再计”——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出生在军事世家,祖上大都为朝中的将军、大员。司马懿的高祖是汉安帝时期的征西大将军司马钧;曾祖司马亮是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
司马懿小时候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博览群书、广识才学,但为人也是心高气傲,他因为看不起曹操的出身,拒绝为曹操出任官职。不过在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已经成为丞相,他强迫已经29岁的司马懿为文学掾。后来司马懿渐渐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加上汉水在这一年突然猛涨,于禁的7个大军被洪水湮没。关羽趁机抓住了于禁,斩了庞德。曹操闻听消息惊慌失色,害怕关羽的实力越来越大,想要从许昌迁都。这时候司马懿劝阻曹操不要武断迁都,可以联合孙权一同牵制关羽,毕竟孙权也不想看到关羽的实力变强。没想到司马懿的推断一语中的,孙权果断地攻打了关羽的大本营。
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青龙二年(公元234年),面对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司马懿亲自领兵前来应战。起初,他并没有和诸葛亮进行正面交锋,而是以险峻为守地,使得蜀军久攻不下,粮草断绝,两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击溃了蜀军,司马懿在曹魏朝廷中的威望与日俱增,成为曹魏的中流砥柱。后来在应对叛将孟达的事情上,司马懿也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孟达原本是蜀军的武将,后来投降曹魏,曹丕命他驻守新城。曹丕死后,孟达又合计叛逃曹魏回归蜀汉。这时候司马懿察觉到此消息,他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表面上给孟达写信以示安抚,另一方面调兵遣将用武力进行讨伐。司马懿军行进如风,本来孟达报告给诸葛亮说司马懿如果举兵来犯,最快也要一个月,没想到司马懿军8天时间就赶到了,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用16天时间攻破上庸,斩杀孟达。
青龙五年(公元237年),原魏辽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立了朝廷,和曹魏分庭抗争。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派遣已经59岁高龄的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前去讨伐公孙渊。公孙渊为了阻击魏军,让卑衍、杨祚等带领步兵、骑兵数万人,建立起高高的防御堡垒。司马懿没有硬攻,而是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假装派一小队人马攻打公孙渊军的防御堡垒,大部队悄悄地渡过辽水,杀向公孙渊所在的襄平城。这一策略让前在堡垒处的公孙渊军队回撤协助襄平。司马懿与援军进行了三场大战,皆获胜,入主襄平。这时候天降暴雨,司马懿军将士担心洪水来袭,想要把营地迁开,但是司马懿厉声道:“鼓动移营者斩。”
公孙渊想趁着暴雨的机会出城,有将士禀报司马懿,说此时正是捉拿公孙渊的好时机,但是司马懿微微摇头,没有采纳建议。到了一月份,雨水已停,曹魏的军队包围了襄平城,他们挖地道、垒土山、制造耧车、钩梯等攻城所用的装备,不分日夜地对襄平城发动了猛攻。此时城内已经没有了粮食,公孙渊的兵将纷纷倒戈。八月,襄平被攻破了,公孙渊想要做最后一搏,率领数百士兵突出重围,但是到达粱水的时候,被司马懿的追兵赶上,斩杀于此。这样地处辽东的四个郡就已经处于曹魏的掌握之中。
司马懿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而且政治上也是治国有方。他建议曹操采用屯田制。曹操死后,曹丕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广泛实行屯田制。司马懿还在孙吴和蜀汉对立的地带设置军屯,开发粮储基地。公元235年,关东爆发了饥荒,司马懿调取了500万斛粟运到了洛阳,可见屯田制度让关中存有大量的粮食。司马懿在水利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
曹操封自己为魏王之后,命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曹丕临死时,又令司马懿和曹真辅佐魏明帝曹叡。司马懿多次任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要的职位。明帝死后,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爽辅佐幼主。司马懿与曹爽不和,被其排挤,于是他决定发动政变。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着曹芳和曹爽离开洛阳去高平扫墓的机会,发动了高凌平事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至此曹魏政权就旁落到了司马氏的手中。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太尉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想要曹操的儿子曹彪登上帝位。不料消息败露,司马懿诛杀了王凌河令狐愚,赐死了曹彪,这起事件史称为寿春三叛之一。同年司马懿病死。公元265年,司马炎宣布称帝,史称西晋,司马懿被追认为高祖宣皇帝。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出生在军事世家,祖上大都为朝中的将军、大员。司马懿的高祖是汉安帝时期的征西大将军司马钧;曾祖司马亮是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
司马懿小时候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博览群书、广识才学,但为人也是心高气傲,他因为看不起曹操的出身,拒绝为曹操出任官职。不过在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已经成为丞相,他强迫已经29岁的司马懿为文学掾。后来司马懿渐渐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加上汉水在这一年突然猛涨,于禁的7个大军被洪水湮没。关羽趁机抓住了于禁,斩了庞德。曹操闻听消息惊慌失色,害怕关羽的实力越来越大,想要从许昌迁都。这时候司马懿劝阻曹操不要武断迁都,可以联合孙权一同牵制关羽,毕竟孙权也不想看到关羽的实力变强。没想到司马懿的推断一语中的,孙权果断地攻打了关羽的大本营。
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青龙二年(公元234年),面对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司马懿亲自领兵前来应战。起初,他并没有和诸葛亮进行正面交锋,而是以险峻为守地,使得蜀军久攻不下,粮草断绝,两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击溃了蜀军,司马懿在曹魏朝廷中的威望与日俱增,成为曹魏的中流砥柱。后来在应对叛将孟达的事情上,司马懿也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孟达原本是蜀军的武将,后来投降曹魏,曹丕命他驻守新城。曹丕死后,孟达又合计叛逃曹魏回归蜀汉。这时候司马懿察觉到此消息,他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表面上给孟达写信以示安抚,另一方面调兵遣将用武力进行讨伐。司马懿军行进如风,本来孟达报告给诸葛亮说司马懿如果举兵来犯,最快也要一个月,没想到司马懿军8天时间就赶到了,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用16天时间攻破上庸,斩杀孟达。
青龙五年(公元237年),原魏辽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立了朝廷,和曹魏分庭抗争。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派遣已经59岁高龄的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前去讨伐公孙渊。公孙渊为了阻击魏军,让卑衍、杨祚等带领步兵、骑兵数万人,建立起高高的防御堡垒。司马懿没有硬攻,而是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假装派一小队人马攻打公孙渊军的防御堡垒,大部队悄悄地渡过辽水,杀向公孙渊所在的襄平城。这一策略让前在堡垒处的公孙渊军队回撤协助襄平。司马懿与援军进行了三场大战,皆获胜,入主襄平。这时候天降暴雨,司马懿军将士担心洪水来袭,想要把营地迁开,但是司马懿厉声道:“鼓动移营者斩。”
公孙渊想趁着暴雨的机会出城,有将士禀报司马懿,说此时正是捉拿公孙渊的好时机,但是司马懿微微摇头,没有采纳建议。到了一月份,雨水已停,曹魏的军队包围了襄平城,他们挖地道、垒土山、制造耧车、钩梯等攻城所用的装备,不分日夜地对襄平城发动了猛攻。此时城内已经没有了粮食,公孙渊的兵将纷纷倒戈。八月,襄平被攻破了,公孙渊想要做最后一搏,率领数百士兵突出重围,但是到达粱水的时候,被司马懿的追兵赶上,斩杀于此。这样地处辽东的四个郡就已经处于曹魏的掌握之中。
司马懿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而且政治上也是治国有方。他建议曹操采用屯田制。曹操死后,曹丕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广泛实行屯田制。司马懿还在孙吴和蜀汉对立的地带设置军屯,开发粮储基地。公元235年,关东爆发了饥荒,司马懿调取了500万斛粟运到了洛阳,可见屯田制度让关中存有大量的粮食。司马懿在水利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
曹操封自己为魏王之后,命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曹丕临死时,又令司马懿和曹真辅佐魏明帝曹叡。司马懿多次任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要的职位。明帝死后,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爽辅佐幼主。司马懿与曹爽不和,被其排挤,于是他决定发动政变。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趁着曹芳和曹爽离开洛阳去高平扫墓的机会,发动了高凌平事件,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至此曹魏政权就旁落到了司马氏的手中。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太尉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想要曹操的儿子曹彪登上帝位。不料消息败露,司马懿诛杀了王凌河令狐愚,赐死了曹彪,这起事件史称为寿春三叛之一。同年司马懿病死。公元265年,司马炎宣布称帝,史称西晋,司马懿被追认为高祖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