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必胜,攻必取——韩信
    韩信对于汉朝的建立居功至伟,高祖刘邦曾对他这样评价:“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在封建社会,能够获得帝王这样的评价,既是幸运,也是不幸,有过人之才而不能被用,就如同怀璧夜行,只能招来杀身之祸。
    韩信的一生以冤屈死亡结束,以屈辱贫困开始,但贫困的韩信却素有大志。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一老妇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韩信对她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韩信像
    淮阴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汉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用兵之道也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低下身来,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秦末乱世,是英雄大显身手的时候,韩信先投项羽,不得重用,后又投奔刘邦,只得到一个小官——连敖,但很快就“坐法当斩”。幸好在刀砍向他脖子之前,他仰天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这一叫打动了监斩官夏侯婴。韩信非但没死,还被提升为治粟都尉,但治粟都尉离韩信的理想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于是韩信选择了逃离。幸好萧何演了一出“月下追韩信”,才有了后来刘邦的封坛拜将。
    而韩信在政治上的拙劣表现最后却使他连刘邦这种表面的信任都丧失了。他率军攻齐,为争夺功劳,听从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乘虚偷袭齐国,使齐王田广用油锅烹掉郦食其。韩信如此行为,使刘邦失大信于天下。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韩信乘人之危,挟功邀赏,请封为假齐王,称:“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以镇之。”刘邦于是将计就计,封他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帮助刘邦。刘邦引兵追项羽,并调韩信、彭越率军来剿项羽,但此二人皆不听调遣。刘邦被项羽一个回马枪,杀得大败。刘邦无奈,只好听从张良的意见,把“自陈以东至海”之地,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韩信、彭越得到了好处,这才率军前来(最后垓下一战,消灭项羽)。
    韩信的败亡在于其首鼠两端,犹豫不决。早在韩信平齐败楚杀广田等将时,项羽曾派人游说韩信煽动他背叛刘邦,以“三分天下取其一”做诱饵,遭到拒绝。蒯通多次暗示韩信,若背叛刘邦则“大贵”,他毫不动心。
    对于别人的劝告,韩信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韩信对刘邦可谓忠心,但他又不甘心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处处要挟刘邦,与刘邦心生嫌隙,为以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后来,张良劝他功成身退时,他又放不下到手的富贵,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被杀的危险。
    韩信的幼稚还在于他不懂得收敛自己。刘邦称帝之后,他更是狂妄自大、自恃功高,庇护刘邦憎恶的项羽部将,并羞与绛侯周勃、将军灌婴同等地位。由于他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以至于当时军中兵器均刻上“不杀韩信”四字。韩信也自恃功高,以为刘邦不敢杀他。但刘邦得天下后,恐他造反,无人能敌,又见他十分狂傲,终于动了杀机。
    后来,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这时有人密告韩信谋反,吕后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骗他入朝,斩于长乐宫中钟室里,并被诛灭三族。韩信被处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的死是其人格造成的悲剧,他过于张扬自我,不注意收敛,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终于犯了君主的大忌而被灭族,一代名将就这样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章节目录

军事知识和常识百科全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朱立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朱立春并收藏军事知识和常识百科全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