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五年,二月中,南方已是春时,凉州仍旧寒风呼号,冷气逼人,大地又开始了繁忙景象。
自从收复凉州以后,伏泉就不断收拢流民,同时将所剩归化羌胡屯田,如今也是卓有成效,去岁一年,凉州在伏泉的治理下,逐渐恢复往日繁华。
当然,对于贫瘠的凉州,这点还是不够的,毕竟仅仅是粮食一项,凉州就还需要三辅接济,伏泉绝对不能容忍,只有彻底让凉州自给自足,才能在未来的那些大事里,让伏泉安定。
如今,经过官吏统计,凉州汉民六十二万有奇,对比中原诸州,可能还比不了一些大郡,但这就是凉州十郡的人口。
而且,这六十二万多的在籍人口,还算上那些归化胡人,然而,经过伏泉数番屠杀,凉州降胡竟然尚有二十余万。这种比例,还是屠杀羌胡之后统计的,也无怪乎羌人一旦叛乱,凉州就将崩溃,实在是熟悉凉州的羌人对比汉人来说,实在太多了。
不过,他们多就多,对伏泉而言,这些人被他用军管屯田,早就注定他们会被榨取最后的价值,而不会再给他们反叛的机会。
因此,屯田势在必行,而且要不断发展,去岁用一年时间,才刚刚把各地屯田规划好,从繁华的汉阳郡、陇西郡甚至到边关的敦煌郡、张掖郡,在凉州刺史部的有力指挥下,各地已经有了初步规模,按照刺史部属吏的预测,有着塞北屯田的对比,一旦正式屯田三年后,凉州就可以勉强自给自足。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二十多万降胡,没日没夜的屯田,除了自给自足的粮食,根本不会有太多存粮,再加上凉州汉民的田亩收入,就算是凉州土地贫瘠苦寒,但也的确能够够凉州数万兵马自足之需。
今岁,便是大屯田的第一年,在伏泉自己提出的“三年自足”计划的干涉下,凉州开始了他们的大跃进策略,这第一步,就是春耕。
春耕当日,即春社日,伏泉身着褐衣、草鞋,率领凉州刺史部和汉阳郡一干官吏,携带酒肉前往汉阳郡社祭祀。
所谓社,供奉之处,即祭祀、祈福的地方,同时也是百姓集会娱乐与市肆之地。伏泉不信鬼神,但这是汉代风俗,百姓心愿,他无有推脱之理。
自古以来,春社日乃是农事祭祀最关键的一环,关系到了一整年的风调雨顺,前汉的贾子曾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便可知道农耕重要性。
因此冀县城内许多士民早早就赶来社庙,甚至汉阳郡其他地方的百姓,也都来郡治,他们准备向社神祈祝祷告,保佑自家的田地年丰时稔,又是一个丰收季。
而在最外围,则是忙于逐利的商贾聚集的地方,虽然农事祭祀对他们这些商贾而言,与贴身利益无关,但春社日这么盛大的祭祀活动,操奇计赢的商贾又怎么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数量众多的人潮,很快就让此处形成了一、两个临时的小市集。
祭祀归来,伏泉亲自持犁下地耕种,表示使君重农,让百姓安心耕种。
当然,伏泉所做的自然不是这些,对他而言,屯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伏泉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打算春耕后,把刺史部大小事交给别驾贾诩处理,自己带人时不时去各郡巡视,好好鞭策那些敷衍不做事的人,若是不能把屯田做好,伏泉巴不得他们早点滚蛋。
不过,虽然伏泉重农,但是他也不敢放弃商业,毕竟农不能致富,商却能,而凉州自汉以来,在这贫瘠土地上,能一直坚挺的都是靠着丝绸之路。就算现在西域还没收复,但不妨碍伏泉先把因为叛乱之后,市肆废弛的商业秩序,重新建立起来。
凉州各地都非常适合放牧,多了不少因为战乱的无主草地,伏泉见了全部收为官有,与其让他们写边地豪族占了,还不如为他所有。之后,伏泉又从归化胡人和那些降胡里,挑选一些畜牧非常好的额羌人重操旧业,蓄养马牛羊,同时鼓励养鸡、养鸭。
用这些畜产,作为各郡重新开始商业第一步,而且多余的物资,他也可以派人从关中一带换回大量必要物资。至于钱,伏泉一概不收,说实话,如今大汉的经济随着几场叛乱以来,通货膨胀到了极端的地步。
初来时,伏泉记得关内一匹马也就值钱数十上百万而已,现在呢?已经长到二百万钱以上,便是在缺马的宋代,马价也不会长到这个地步。
这里面,虽然有一些因为战事频繁,是边地豪族垄断的缘故,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通货膨胀,如今更是夸张到买东西需要用车拉着钱去,快变成以物换物的原始社会了。
通货膨胀明显,从去岁,皇帝刘宏直接将关内侯的价格贬值到五百万钱,引得不少关中豪商抢购就知道了,其实也就是相当于从边地带几匹马去关中而已。关内候价格如此,列候甚至其他职位,也就更明显了,据说刘宏现在都已经在县令级别上不再按照正常的升迁收钱了,可见朝廷财政败坏。
刘宏此举,为了就是多换钱,弥补朝廷同时对阵数场战事的经费,但不是十分熟悉金融的他,明显没有考虑到如此大规模贬值侯爵等官位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朝廷对于文武官员的信用贬值。
文官的话自然是让他们培养有钱就升官,不需要政绩,虽然不少有道德底线的名士肯定不屑如此,但备不住有不少投机取巧之辈要这么做。至于武将,更不用提了,不少人拼死拼活,九死一生,立得战功,才换来司马校尉的官职以及关内侯列候的爵位,现在那些商人直接用钱就能买得到,如何能让他们信服?
连伏泉麾下绝对是大汉精锐的凉州军里,就有不少将领对此颇有微词,又何况是大汉其他地方的军队,想来后来大汉外兵不尊中央威信,也是有此原因,毕竟一个不能完全给他们利益和身份的政府,就别想那些边地将领兵卒会全心全意的服从中央。
对此,伏泉也是无可奈可,这谁也不好怪,连番的战事,就是国家再富有,也得枯竭,更何况皇帝刘宏也不是一个勤俭的人。诚然,放在和平时候,皇帝勤俭不勤俭,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放在现在这个时候,皇帝不勤俭,无疑对于本就赤字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一切只能等大汉休养几年,缓过劲来便好,只是,大汉真的能够休养吗?对此,伏泉表示疑问?想来,那些党人已经坐不住了吧?从去年,朝廷平定北疆乱事后,王芬联结天下人准备谋反,到今年终未完成,就已经开始了。
去岁,汉军在吕梁山下,和胡人联军血战,在有着吕布百骑劫营的优势开局下,最终还是和胡人血战半日,最终汉军损兵近三万,胜之,南匈奴叛逆须卜单于只带着南匈奴和屠各贵族数千人败退回南匈奴王庭。
这等胜仗,自然令得朝廷欢喜,特别是朝廷又连平张纯、张举、张燕等乱事,刘宏眼见汉军又取得这等大胜,自然封赏了不少,同时也放松了对朝廷之外的警惕,这就给了王芬等人机会。
王芬,字文祖,东平郡寿张县人,是党人领袖“八厨”之一,经朝中亲近党人举荐,去年时担任冀州刺史之职,至于原本的冀州牧皇甫嵩,因为前番边地的乌桓、屠各、南匈奴人叛乱,朝廷担心他们会入寇塞北,便又把皇甫嵩迁为塞北长史,希望他们保护塞北屯田的成果。
那时,故太傅陈蕃之子陈逸和著名术士青州平原人襄楷都到王芬府上做客,襄楷对两人说:“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
这话说得是天象显示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这回真的要被灭族了,对于和宦官有杀父之仇的陈逸来说,自然大喜。而本就恨宦官的王芬,自然也高兴,当即回道:“若然者,芬愿驱除!”
显然,王芬把自己当做除宦官的大英雄了,于是他主动与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人相互交结谋划,联络天下熟悉豪杰,谋废刘宏,欲立合肥侯为帝。不过,很显然,这群人太狂妄了,谋立废立的事情,竟然都不加掩饰,还大张旗鼓的去联络,就是伏泉这个和他们不是一路人,甚至在边塞都听闻这事情,可见对方的狂妄。
这之中,他们还无意的坑了曹操一把,他们曾经把计划告诉了曹操,希望曹操也来匡扶大业,但曹操知道后,写了一封信拒绝了王芬,信中写道:“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伊、霍皆怀至忠之诚,据宰辅之势,因秉政之重,同众人之欲,故能计从事立。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曹操的意思自然是拒绝的,他在信里怒斥王芬等人,说废立皇帝的事,是天下间最不祥的。古代人有权衡成败、计较轻重然后施行的,只有伊尹和霍光。伊尹是心怀至忠的诚意,又据有宰相的权势,位列百官之上,所以废立皇帝,才会计划得成,完成废立。等到了霍光,他先受到了先帝托国的重任,又凭借皇室宗亲的地位,而且内有太后秉政的权重,外有群臣同心的大势,加上昌邑王即位没多久,没有贵重宠幸的人,朝中也缺少同心的官员,他的话只能通过侍从表达,所以霍光计策施行便宜迅速,事情完成就像摧枯立朽。现在各位只见到古人成功的容易,没有看清当前的困难。各位好好想想,你们结众连党,与七王之乱有什么差别?合肥侯的地位,比起吴王刘濞、楚王刘戊怎么样?而且你们现在做的乃是非常之事,希望按照意愿成就大事,不是很危险吗!
不过,很显然,对于急于铲除刘宏的王芬等人来说,曹操自然不能阻止他们,王芬等人又呼平原华歆、陶丘洪共定计。
本袭来,陶丘洪想要参与,却被华歆所制止,他和曹操的想法一样,说道:“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
明眼人都看得明白,现在行事,必然不能成功,可笑王芬如此执意为之,而结果也很明显,当然是失败了。
那时,刚好刘宏想去北巡河间旧宅,王芬等谋划靠这件事情向刘宏发难,便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
彼时,黑山军虽然自张燕死后归降,但还是有不少人会下山劫掠,毕竟是山里穷苦之辈,吃不起饭,只能抢掠,而朝廷也不想再大动干戈,刘宏也是没有听闻消息同意此事。
陈逸王芬他们广邀豪杰谋反,其实结果早已主动,本来就只有寥寥几人同意,大多数人都拒绝了,而且他们太嚣张,消息几乎闹得稍微有点门路的人都能知道,也不知是谁,抱有何种目的,把这件事捅了出去。所幸这人必和陈逸等人有旧,不愿直言,而是借太史之口,言“北方有阴谋,不宜北行”,以天现异象为由阻止皇帝刘宏北行。
而在不久之前,朝廷征冀州刺史王芬赴京,王芬大惧,解印绶逃亡,后在平原自杀。此举既保全了参与者,亦保全了家人,而新任冀州刺史到任,也是知道一些内幕,想要调查此事,受到极大的阻力,觉里面水太深,只好不了了之。
当然,王芬的死同样也牵连了人,就比如那些严词拒绝他的谋反事情,却没有向朝廷举报的人,就比如曹操。毕竟,曹操拒绝王芬的事情,连伏泉也有耳闻,又何况其他人?
传言,刘宏事后也听到传闻,想要治罪曹操,若非是曹操父亲曹嵩花一亿钱买来太尉之职,恐怕曹家都会因此破家。
太尉之职,三公位而已,朝廷明码标价也就数千万钱,本来就到了升迁地步的曹嵩竟然花一亿钱去买,足可见和宦官关系密切,知道皇帝愤怒的曹嵩当时是什么想法了,不然也不会花一亿钱去买。
自从收复凉州以后,伏泉就不断收拢流民,同时将所剩归化羌胡屯田,如今也是卓有成效,去岁一年,凉州在伏泉的治理下,逐渐恢复往日繁华。
当然,对于贫瘠的凉州,这点还是不够的,毕竟仅仅是粮食一项,凉州就还需要三辅接济,伏泉绝对不能容忍,只有彻底让凉州自给自足,才能在未来的那些大事里,让伏泉安定。
如今,经过官吏统计,凉州汉民六十二万有奇,对比中原诸州,可能还比不了一些大郡,但这就是凉州十郡的人口。
而且,这六十二万多的在籍人口,还算上那些归化胡人,然而,经过伏泉数番屠杀,凉州降胡竟然尚有二十余万。这种比例,还是屠杀羌胡之后统计的,也无怪乎羌人一旦叛乱,凉州就将崩溃,实在是熟悉凉州的羌人对比汉人来说,实在太多了。
不过,他们多就多,对伏泉而言,这些人被他用军管屯田,早就注定他们会被榨取最后的价值,而不会再给他们反叛的机会。
因此,屯田势在必行,而且要不断发展,去岁用一年时间,才刚刚把各地屯田规划好,从繁华的汉阳郡、陇西郡甚至到边关的敦煌郡、张掖郡,在凉州刺史部的有力指挥下,各地已经有了初步规模,按照刺史部属吏的预测,有着塞北屯田的对比,一旦正式屯田三年后,凉州就可以勉强自给自足。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二十多万降胡,没日没夜的屯田,除了自给自足的粮食,根本不会有太多存粮,再加上凉州汉民的田亩收入,就算是凉州土地贫瘠苦寒,但也的确能够够凉州数万兵马自足之需。
今岁,便是大屯田的第一年,在伏泉自己提出的“三年自足”计划的干涉下,凉州开始了他们的大跃进策略,这第一步,就是春耕。
春耕当日,即春社日,伏泉身着褐衣、草鞋,率领凉州刺史部和汉阳郡一干官吏,携带酒肉前往汉阳郡社祭祀。
所谓社,供奉之处,即祭祀、祈福的地方,同时也是百姓集会娱乐与市肆之地。伏泉不信鬼神,但这是汉代风俗,百姓心愿,他无有推脱之理。
自古以来,春社日乃是农事祭祀最关键的一环,关系到了一整年的风调雨顺,前汉的贾子曾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便可知道农耕重要性。
因此冀县城内许多士民早早就赶来社庙,甚至汉阳郡其他地方的百姓,也都来郡治,他们准备向社神祈祝祷告,保佑自家的田地年丰时稔,又是一个丰收季。
而在最外围,则是忙于逐利的商贾聚集的地方,虽然农事祭祀对他们这些商贾而言,与贴身利益无关,但春社日这么盛大的祭祀活动,操奇计赢的商贾又怎么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数量众多的人潮,很快就让此处形成了一、两个临时的小市集。
祭祀归来,伏泉亲自持犁下地耕种,表示使君重农,让百姓安心耕种。
当然,伏泉所做的自然不是这些,对他而言,屯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伏泉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打算春耕后,把刺史部大小事交给别驾贾诩处理,自己带人时不时去各郡巡视,好好鞭策那些敷衍不做事的人,若是不能把屯田做好,伏泉巴不得他们早点滚蛋。
不过,虽然伏泉重农,但是他也不敢放弃商业,毕竟农不能致富,商却能,而凉州自汉以来,在这贫瘠土地上,能一直坚挺的都是靠着丝绸之路。就算现在西域还没收复,但不妨碍伏泉先把因为叛乱之后,市肆废弛的商业秩序,重新建立起来。
凉州各地都非常适合放牧,多了不少因为战乱的无主草地,伏泉见了全部收为官有,与其让他们写边地豪族占了,还不如为他所有。之后,伏泉又从归化胡人和那些降胡里,挑选一些畜牧非常好的额羌人重操旧业,蓄养马牛羊,同时鼓励养鸡、养鸭。
用这些畜产,作为各郡重新开始商业第一步,而且多余的物资,他也可以派人从关中一带换回大量必要物资。至于钱,伏泉一概不收,说实话,如今大汉的经济随着几场叛乱以来,通货膨胀到了极端的地步。
初来时,伏泉记得关内一匹马也就值钱数十上百万而已,现在呢?已经长到二百万钱以上,便是在缺马的宋代,马价也不会长到这个地步。
这里面,虽然有一些因为战事频繁,是边地豪族垄断的缘故,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通货膨胀,如今更是夸张到买东西需要用车拉着钱去,快变成以物换物的原始社会了。
通货膨胀明显,从去岁,皇帝刘宏直接将关内侯的价格贬值到五百万钱,引得不少关中豪商抢购就知道了,其实也就是相当于从边地带几匹马去关中而已。关内候价格如此,列候甚至其他职位,也就更明显了,据说刘宏现在都已经在县令级别上不再按照正常的升迁收钱了,可见朝廷财政败坏。
刘宏此举,为了就是多换钱,弥补朝廷同时对阵数场战事的经费,但不是十分熟悉金融的他,明显没有考虑到如此大规模贬值侯爵等官位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朝廷对于文武官员的信用贬值。
文官的话自然是让他们培养有钱就升官,不需要政绩,虽然不少有道德底线的名士肯定不屑如此,但备不住有不少投机取巧之辈要这么做。至于武将,更不用提了,不少人拼死拼活,九死一生,立得战功,才换来司马校尉的官职以及关内侯列候的爵位,现在那些商人直接用钱就能买得到,如何能让他们信服?
连伏泉麾下绝对是大汉精锐的凉州军里,就有不少将领对此颇有微词,又何况是大汉其他地方的军队,想来后来大汉外兵不尊中央威信,也是有此原因,毕竟一个不能完全给他们利益和身份的政府,就别想那些边地将领兵卒会全心全意的服从中央。
对此,伏泉也是无可奈可,这谁也不好怪,连番的战事,就是国家再富有,也得枯竭,更何况皇帝刘宏也不是一个勤俭的人。诚然,放在和平时候,皇帝勤俭不勤俭,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放在现在这个时候,皇帝不勤俭,无疑对于本就赤字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一切只能等大汉休养几年,缓过劲来便好,只是,大汉真的能够休养吗?对此,伏泉表示疑问?想来,那些党人已经坐不住了吧?从去年,朝廷平定北疆乱事后,王芬联结天下人准备谋反,到今年终未完成,就已经开始了。
去岁,汉军在吕梁山下,和胡人联军血战,在有着吕布百骑劫营的优势开局下,最终还是和胡人血战半日,最终汉军损兵近三万,胜之,南匈奴叛逆须卜单于只带着南匈奴和屠各贵族数千人败退回南匈奴王庭。
这等胜仗,自然令得朝廷欢喜,特别是朝廷又连平张纯、张举、张燕等乱事,刘宏眼见汉军又取得这等大胜,自然封赏了不少,同时也放松了对朝廷之外的警惕,这就给了王芬等人机会。
王芬,字文祖,东平郡寿张县人,是党人领袖“八厨”之一,经朝中亲近党人举荐,去年时担任冀州刺史之职,至于原本的冀州牧皇甫嵩,因为前番边地的乌桓、屠各、南匈奴人叛乱,朝廷担心他们会入寇塞北,便又把皇甫嵩迁为塞北长史,希望他们保护塞北屯田的成果。
那时,故太傅陈蕃之子陈逸和著名术士青州平原人襄楷都到王芬府上做客,襄楷对两人说:“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
这话说得是天象显示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这回真的要被灭族了,对于和宦官有杀父之仇的陈逸来说,自然大喜。而本就恨宦官的王芬,自然也高兴,当即回道:“若然者,芬愿驱除!”
显然,王芬把自己当做除宦官的大英雄了,于是他主动与南阳人许攸、沛国人周旌等人相互交结谋划,联络天下熟悉豪杰,谋废刘宏,欲立合肥侯为帝。不过,很显然,这群人太狂妄了,谋立废立的事情,竟然都不加掩饰,还大张旗鼓的去联络,就是伏泉这个和他们不是一路人,甚至在边塞都听闻这事情,可见对方的狂妄。
这之中,他们还无意的坑了曹操一把,他们曾经把计划告诉了曹操,希望曹操也来匡扶大业,但曹操知道后,写了一封信拒绝了王芬,信中写道:“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伊、霍皆怀至忠之诚,据宰辅之势,因秉政之重,同众人之欲,故能计从事立。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曹操的意思自然是拒绝的,他在信里怒斥王芬等人,说废立皇帝的事,是天下间最不祥的。古代人有权衡成败、计较轻重然后施行的,只有伊尹和霍光。伊尹是心怀至忠的诚意,又据有宰相的权势,位列百官之上,所以废立皇帝,才会计划得成,完成废立。等到了霍光,他先受到了先帝托国的重任,又凭借皇室宗亲的地位,而且内有太后秉政的权重,外有群臣同心的大势,加上昌邑王即位没多久,没有贵重宠幸的人,朝中也缺少同心的官员,他的话只能通过侍从表达,所以霍光计策施行便宜迅速,事情完成就像摧枯立朽。现在各位只见到古人成功的容易,没有看清当前的困难。各位好好想想,你们结众连党,与七王之乱有什么差别?合肥侯的地位,比起吴王刘濞、楚王刘戊怎么样?而且你们现在做的乃是非常之事,希望按照意愿成就大事,不是很危险吗!
不过,很显然,对于急于铲除刘宏的王芬等人来说,曹操自然不能阻止他们,王芬等人又呼平原华歆、陶丘洪共定计。
本袭来,陶丘洪想要参与,却被华歆所制止,他和曹操的想法一样,说道:“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
明眼人都看得明白,现在行事,必然不能成功,可笑王芬如此执意为之,而结果也很明显,当然是失败了。
那时,刚好刘宏想去北巡河间旧宅,王芬等谋划靠这件事情向刘宏发难,便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
彼时,黑山军虽然自张燕死后归降,但还是有不少人会下山劫掠,毕竟是山里穷苦之辈,吃不起饭,只能抢掠,而朝廷也不想再大动干戈,刘宏也是没有听闻消息同意此事。
陈逸王芬他们广邀豪杰谋反,其实结果早已主动,本来就只有寥寥几人同意,大多数人都拒绝了,而且他们太嚣张,消息几乎闹得稍微有点门路的人都能知道,也不知是谁,抱有何种目的,把这件事捅了出去。所幸这人必和陈逸等人有旧,不愿直言,而是借太史之口,言“北方有阴谋,不宜北行”,以天现异象为由阻止皇帝刘宏北行。
而在不久之前,朝廷征冀州刺史王芬赴京,王芬大惧,解印绶逃亡,后在平原自杀。此举既保全了参与者,亦保全了家人,而新任冀州刺史到任,也是知道一些内幕,想要调查此事,受到极大的阻力,觉里面水太深,只好不了了之。
当然,王芬的死同样也牵连了人,就比如那些严词拒绝他的谋反事情,却没有向朝廷举报的人,就比如曹操。毕竟,曹操拒绝王芬的事情,连伏泉也有耳闻,又何况其他人?
传言,刘宏事后也听到传闻,想要治罪曹操,若非是曹操父亲曹嵩花一亿钱买来太尉之职,恐怕曹家都会因此破家。
太尉之职,三公位而已,朝廷明码标价也就数千万钱,本来就到了升迁地步的曹嵩竟然花一亿钱去买,足可见和宦官关系密切,知道皇帝愤怒的曹嵩当时是什么想法了,不然也不会花一亿钱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