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阴沉,黑幕之中,塞外大漠的冷风,宛如一道催命符般,阴冷的告诉城头上的鲜卑兵卒,他们的结局将会如何。
城下,数千的鲜卑同族,他们身上没有任何防护的甲胄,在汉军的弓弩长矛的逼迫下,往着受降城挺进。指使他们的汉军明确告诉他们,只有撞破城池他们才有攻城的希望,否则,他们当时就必须得死。
在生于死之间,这些被逼迫的鲜卑人选择去生,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现在不推着攻城槌行进的话,那么他们就会立即死去,反之,推着攻城槌前进,说不得他们能撞开城门,让汉军冲进城中,消灭了城内的鲜卑贵族,从而获得一条生路。
此刻,不管是城内城外,无数的鲜卑人心中都在辱骂着汉人的卑鄙无耻,这种残忍的攻城方式,完全和他们一起遇到的那些有礼有节的汉人不同,这些汉军似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用鲜卑人的鲜血,作为他们破城的防御道具。他们是魔鬼,他们根本不知道部族生命的可贵,他那些知道原谅他们入侵汉朝的汉人将领根本不同,只是,无论他们如何咒骂,一场鲜卑同族直接被迫的自相残杀,已然不可避免。
汉军后阵,伏泉望着受降城下的一切,冷笑不已,这就是他想要的一切,想到后世异族,都愿意用汉朝百姓的鲜血,作为他们破城的炮灰,甚至这时代的大汉边疆,有外敌入侵,也出现过类似胡人要破城,不想过多的损失自己部族,所以用汉人当炮灰的情况。
对此,伏泉前世知道的不要太多了,如今,随着他带偏师出塞,也遇到同样的难题,一方面受降城再如何破败,但毕竟也是城,不付出一定代价,是不可能轻易攻破的。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因为那些鲜卑俘虏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终究对于这些原本欺负汉人的鲜卑人,伏泉是一点儿好感也没用,但是如果让汉军去一个又一个杀这些鲜卑俘虏的话,无疑又十分浪费时间,不如废物利用,让他们先替汉军,挡一挡城楼之上鲜卑兵卒的弓箭。
身后,无数的鲜卑女人哭泣声阵阵传来,伏泉知道那是有幸没有被汉军选上去做炮灰的鲜卑女人所发出哭声。
适才命令鲜卑人做炮灰时,伏泉就命令抽取其中年轻的妇女和小女孩,其他鲜卑人,无论是谁,哪怕是小男孩,也要去战场做炮灰。这之中的道理自然简单,年轻女子和女孩可以做营妓和奴隶,是自己麾下军队的行军军需品,甚至得胜以后,还以拿到中原去卖,当然要好好废物利用了,何况就是伏泉舍得,他麾下的兵马估计也舍不得将这些女人拿去做炮灰。
这一千多鲜卑女的哭喊的,自然是那些将要送死的鲜卑同族,那里面有她们的父兄弟子,如今却要天人永隔,被汉军赶去送死,她们能不痛苦吗?只是,很显然,任凭她们如何痛哭,她们亲人的的下场,注定是改变不了的。
受降城防守虽然坚固,易守难攻,但他也有自己的弱点,毕竟这城墙最初是汉朝修建防御草原胡人的,自然完全是依照胡人的劣势修建。
其城墙虽高却不厚,而且是土夯城墙,内外两侧并无砖石加固,若是用攻城槌去死硬攻克城墙和城门,只要时间充分,花费足够的代价,都可以将这城门或者城墙直接推到摧毁。
当然,这并不是说土夯城墙都是花架子,古代建城多是夯土而建,而且城池很少有后世的豆腐渣工程。许多城池抛却自认因素,历经朝代变换,杀戮不断,血雨腥风,依旧鼎力辱斯,自然有它坚固的道理。
夯土建墙在这时候是很有讲究的,孟子有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其中,所谓版,却是指木板,古人建造把一块块准备好的厚木板拼接起来,每两块木板外面插一根名为“桢”的立柱,而这些立柱之间,也系着绳索。那样子类似于后世建造高楼大厦所使用的的脚手架,就像夹棍一样把那些木板固定住,使它们不至倒塌,从而竖成四面木墙,组成一个狭长的方框。
至于“筑”,却是指用夯杵敲击泥土,因为随着类似于“版”的脚手架建好,支持建造城墙的人就要将泥土放在竹筐里,让人沿着那些“脚手架”提到木墙上,往木墙里面不停填土,而等到里面盛满土后,就派人三人或四人一组,抡起沉重的夯杵,照着松散的土堆,用尽吃奶的力气一顿猛砸,而孟子的那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意思,就是指商武丁那位大臣傅说,一开始也是干的是抡大杵,砸夯土的苦活。
不过,苦活归苦活,但是砸夯土在古代建城过程中,却是十分重要。因为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将泥土砸实了而已,而是要将泥土之中砸的要一点缝隙都没有,那些疏松的干土便被慢慢夯实,越来越板,越来越硬,直到铁锸使劲一铲都无法撬动,之后洒上水,涂上一层泥,这才算建造完成。
而建造完成的城墙,如果你要怀疑这城墙的质量的话,完全不用担心。因为随着建城墙的泥土被夯得坚硬如石,墙垣上的水渍被彻底风干,抛却自认因素,只有遇到无法计量的攻击才会崩塌外,不然外敌很难攻克。
当然,如果计算自然因素的话,像这类夯土城墙,它们的寿命肯定不如石墙。少则数十上百年,多则上千年,这类夯土而成的城墙,必定会经过风吹雨淋变矮,甚至直接消失,但是他们的防御力却是不错,经受得住石块连番轰砸。
所以,想要攻克这类城墙,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投石器之类的远程武器,而是掘地道突袭城中或者直接挖断城池地基,甚至可以发水来慢慢浸泡城池地基,彻底用消磨时间的方法来攻破这类坚城。
前汉之所以在这塞外大漠筑城,除了这城池是接受匈奴贵族部民投降,拥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这座坚城如果有充足的士兵和后勤,完全就是汉军出塞进攻的桥头堡。
任凭草原民族有多少人,在这塞外大漠,数百上千里没有充足水源的地方,面对兵力充沛、粮草充足、军械繁多的汉军,只能望尘莫及。发水几乎没可能,至于挖地道,也是妄想了,周围一片松软沙漠的地带,你挖个地道,虽然可以用木板加固地道,但是却不会真的保险,说不得还没挖多长,自己就得先赔上不少兵卒,埋进沙子里送死。
因此,这受降城当时在胡人眼里说是恶梦也不为过,毕竟他们除了硬攻城池,拿人命来填以外,别无他法,而要硬攻,面对装备充足的汉军,他们只有付出不下于城中守军数倍的伤亡,才能破城。
城内的鲜卑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敢有凭着弱势兵力守城,坚持到援军到来的勇气。
原本,伏泉在荆州就用过“断柱破城法”来破城,对于受降城自然不会太过在意,只是现在,很显然,这么搞的话,对整个汉军来说,他们是完全不能这么做的。
毕竟,一来挖掘地道现在非常不保险,二来,就算能够挖地道,但汉军却没有那么多时间挖。终究随着今夜突袭,不少鲜卑部民慌乱逃散,说不得一两日后,附近的鲜卑部落就得到消息,到时候集结各部兵力,就回来救援受降城。虽然西部鲜卑早就接到和连的兵力,抽调了不少兵马离开,但其本身终归是鲜卑大部落,即使如今已然分裂,终究还能凑得数万人。
伏泉如果不想一开始就和鲜卑大部队硬拼的话,唯有选择速战速决,所以掘地道或者发水这类耗时间的事情,他是万万不能干的,要干只能干花费时间少的事情。
例如这用攻城槌强攻城墙,直接撞塌受降城的墙基,终归经过数百年时间,受降城如今城墙早已随时间演变,战火侵蚀,没有善加修葺而低矮不少,而且城墙也早已不如前汉建造时那么坚硬了,其城外也没有护城河环绕防御,所以只要有足够充足的时间,在攻城槌的撞击下,终究会倒塌的。
城外,也就是一会儿工夫,推着攻城槌移动的鲜卑人,已经快要到了受降城中守军弓箭的射程之内,可是城头的鲜卑人此刻却是发挥了草原民族为了生存可以舍弃一切的本性。
“放箭!放箭!”置鞬落罗当先在城头大喊,让城头的鲜卑男女,射出他们手中的箭矢。有不听话的兵卒,不知是看到自己的亲人,还是不忍心下手,拿着弓箭直接不动弹,对此,置鞬落罗根本不予理会,直接上前打骂,令其放箭。
此时,所有的鲜卑人都知道,城下的族人不死的话,死的就是他们这些城头的鲜卑人。只是,他们再如何射击,也不能将城下所有的鲜卑人杀死,而且,汉军没有给那些炮灰鲜卑人防御的甲胄,但并不代表汉军没有使出针对性的手段,对付城头的鲜卑人。
只见,在城头的鲜卑人对着城下自己族人放箭的时候,一直跟着进攻受降城的鲜卑人身后的汉军,在到了可以攻击城头的地方后,也对着城头的鲜卑人,发出自己早已等待的嗜血的箭矢。
“啊!啊!啊……”
无论是受降城头,还是受降城下,鲜卑人都在不断伤亡,城头还好,毕竟有着瓮城的帮助,许多守城的鲜卑人还可以躲避,而城下,往城墙和城门攻击的鲜卑人却是遇到难题。
因为那些原本呆在城下,准备慢慢凭着吊篮登城的鲜卑人,此刻却是发出必死的决心,阻止同族攻城的行动。不过,因为双方都没有攻城武器,所以导致两方僵持不下,只是,在城下为城头同族护城的鲜卑人恐怕也想不到,城头的鲜卑同族,即使明知道他们在阻挡攻城的鲜卑人,却依旧对他们张弓射箭。
原因无他,城头的鲜卑人既然已经对于攻城的族人射箭了,自然不会对其他族人手软,而城下阻挡的鲜卑人,正好给他们射箭瞄准之机,此时他们已经不在乎敌我了,只要能将这些攻城的鲜卑人杀光,不让他们把那可以攻破城池的攻城槌推进城墙,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们都愿意尝试。
站于城外的伏泉,见到鲜卑人自相残杀的情景,不禁露出一种畅快的笑容,这大概是一种对于后世汉人所遭遇的不幸的一种报复感吧。
若是往后儒家主导的王朝政权,将他们所谓的仁义只用于汉人,而对胡人都用这种极端的种族政策的话,何至于随着王朝发展,一代一代的汉人,早已失去先秦春秋,祖辈披荆斩棘的血腥的殖民扩张方式,改用所谓的仁义治国,结果治得多数掌握政权的儒家士人都变成了忍让主和派。而原本让儒家所彻底崛起的汉朝的“复仇”之风彻底荡然无存,所谓的《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子不复仇非子,往后却是越来越少了。
言归正传,受降城中的鲜卑人最终也没有将城外的鲜卑人彻底杀光,毕竟本身也就剩下数百鲜卑人,阻止那些被逼进攻的鲜卑人,两方人数相差巨大,随着城头近三千兵卒的箭矢覆盖,阻止攻城的鲜卑人死光了,那些攻城的还有两千余人,此刻,也都在前赴后继的推动攻城槌。
未几,在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后,那些攻城的攻城槌,终于到了城墙附近,不过在汉军事先的要求下,他们没有一辆去撞城门。
它们都是汉军临时制作的,用几辆缴获来的由木板钉制而成的,底部安装轮子可以在沙漠移动的板车为底座,然后在车上正前壁固定尖锐撞槌,相当于一种简化版,没有任何防御力的冲车,此刻直接往城墙撞去。
城下,数千的鲜卑同族,他们身上没有任何防护的甲胄,在汉军的弓弩长矛的逼迫下,往着受降城挺进。指使他们的汉军明确告诉他们,只有撞破城池他们才有攻城的希望,否则,他们当时就必须得死。
在生于死之间,这些被逼迫的鲜卑人选择去生,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现在不推着攻城槌行进的话,那么他们就会立即死去,反之,推着攻城槌前进,说不得他们能撞开城门,让汉军冲进城中,消灭了城内的鲜卑贵族,从而获得一条生路。
此刻,不管是城内城外,无数的鲜卑人心中都在辱骂着汉人的卑鄙无耻,这种残忍的攻城方式,完全和他们一起遇到的那些有礼有节的汉人不同,这些汉军似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用鲜卑人的鲜血,作为他们破城的防御道具。他们是魔鬼,他们根本不知道部族生命的可贵,他那些知道原谅他们入侵汉朝的汉人将领根本不同,只是,无论他们如何咒骂,一场鲜卑同族直接被迫的自相残杀,已然不可避免。
汉军后阵,伏泉望着受降城下的一切,冷笑不已,这就是他想要的一切,想到后世异族,都愿意用汉朝百姓的鲜血,作为他们破城的炮灰,甚至这时代的大汉边疆,有外敌入侵,也出现过类似胡人要破城,不想过多的损失自己部族,所以用汉人当炮灰的情况。
对此,伏泉前世知道的不要太多了,如今,随着他带偏师出塞,也遇到同样的难题,一方面受降城再如何破败,但毕竟也是城,不付出一定代价,是不可能轻易攻破的。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因为那些鲜卑俘虏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终究对于这些原本欺负汉人的鲜卑人,伏泉是一点儿好感也没用,但是如果让汉军去一个又一个杀这些鲜卑俘虏的话,无疑又十分浪费时间,不如废物利用,让他们先替汉军,挡一挡城楼之上鲜卑兵卒的弓箭。
身后,无数的鲜卑女人哭泣声阵阵传来,伏泉知道那是有幸没有被汉军选上去做炮灰的鲜卑女人所发出哭声。
适才命令鲜卑人做炮灰时,伏泉就命令抽取其中年轻的妇女和小女孩,其他鲜卑人,无论是谁,哪怕是小男孩,也要去战场做炮灰。这之中的道理自然简单,年轻女子和女孩可以做营妓和奴隶,是自己麾下军队的行军军需品,甚至得胜以后,还以拿到中原去卖,当然要好好废物利用了,何况就是伏泉舍得,他麾下的兵马估计也舍不得将这些女人拿去做炮灰。
这一千多鲜卑女的哭喊的,自然是那些将要送死的鲜卑同族,那里面有她们的父兄弟子,如今却要天人永隔,被汉军赶去送死,她们能不痛苦吗?只是,很显然,任凭她们如何痛哭,她们亲人的的下场,注定是改变不了的。
受降城防守虽然坚固,易守难攻,但他也有自己的弱点,毕竟这城墙最初是汉朝修建防御草原胡人的,自然完全是依照胡人的劣势修建。
其城墙虽高却不厚,而且是土夯城墙,内外两侧并无砖石加固,若是用攻城槌去死硬攻克城墙和城门,只要时间充分,花费足够的代价,都可以将这城门或者城墙直接推到摧毁。
当然,这并不是说土夯城墙都是花架子,古代建城多是夯土而建,而且城池很少有后世的豆腐渣工程。许多城池抛却自认因素,历经朝代变换,杀戮不断,血雨腥风,依旧鼎力辱斯,自然有它坚固的道理。
夯土建墙在这时候是很有讲究的,孟子有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其中,所谓版,却是指木板,古人建造把一块块准备好的厚木板拼接起来,每两块木板外面插一根名为“桢”的立柱,而这些立柱之间,也系着绳索。那样子类似于后世建造高楼大厦所使用的的脚手架,就像夹棍一样把那些木板固定住,使它们不至倒塌,从而竖成四面木墙,组成一个狭长的方框。
至于“筑”,却是指用夯杵敲击泥土,因为随着类似于“版”的脚手架建好,支持建造城墙的人就要将泥土放在竹筐里,让人沿着那些“脚手架”提到木墙上,往木墙里面不停填土,而等到里面盛满土后,就派人三人或四人一组,抡起沉重的夯杵,照着松散的土堆,用尽吃奶的力气一顿猛砸,而孟子的那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意思,就是指商武丁那位大臣傅说,一开始也是干的是抡大杵,砸夯土的苦活。
不过,苦活归苦活,但是砸夯土在古代建城过程中,却是十分重要。因为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将泥土砸实了而已,而是要将泥土之中砸的要一点缝隙都没有,那些疏松的干土便被慢慢夯实,越来越板,越来越硬,直到铁锸使劲一铲都无法撬动,之后洒上水,涂上一层泥,这才算建造完成。
而建造完成的城墙,如果你要怀疑这城墙的质量的话,完全不用担心。因为随着建城墙的泥土被夯得坚硬如石,墙垣上的水渍被彻底风干,抛却自认因素,只有遇到无法计量的攻击才会崩塌外,不然外敌很难攻克。
当然,如果计算自然因素的话,像这类夯土城墙,它们的寿命肯定不如石墙。少则数十上百年,多则上千年,这类夯土而成的城墙,必定会经过风吹雨淋变矮,甚至直接消失,但是他们的防御力却是不错,经受得住石块连番轰砸。
所以,想要攻克这类城墙,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投石器之类的远程武器,而是掘地道突袭城中或者直接挖断城池地基,甚至可以发水来慢慢浸泡城池地基,彻底用消磨时间的方法来攻破这类坚城。
前汉之所以在这塞外大漠筑城,除了这城池是接受匈奴贵族部民投降,拥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这座坚城如果有充足的士兵和后勤,完全就是汉军出塞进攻的桥头堡。
任凭草原民族有多少人,在这塞外大漠,数百上千里没有充足水源的地方,面对兵力充沛、粮草充足、军械繁多的汉军,只能望尘莫及。发水几乎没可能,至于挖地道,也是妄想了,周围一片松软沙漠的地带,你挖个地道,虽然可以用木板加固地道,但是却不会真的保险,说不得还没挖多长,自己就得先赔上不少兵卒,埋进沙子里送死。
因此,这受降城当时在胡人眼里说是恶梦也不为过,毕竟他们除了硬攻城池,拿人命来填以外,别无他法,而要硬攻,面对装备充足的汉军,他们只有付出不下于城中守军数倍的伤亡,才能破城。
城内的鲜卑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敢有凭着弱势兵力守城,坚持到援军到来的勇气。
原本,伏泉在荆州就用过“断柱破城法”来破城,对于受降城自然不会太过在意,只是现在,很显然,这么搞的话,对整个汉军来说,他们是完全不能这么做的。
毕竟,一来挖掘地道现在非常不保险,二来,就算能够挖地道,但汉军却没有那么多时间挖。终究随着今夜突袭,不少鲜卑部民慌乱逃散,说不得一两日后,附近的鲜卑部落就得到消息,到时候集结各部兵力,就回来救援受降城。虽然西部鲜卑早就接到和连的兵力,抽调了不少兵马离开,但其本身终归是鲜卑大部落,即使如今已然分裂,终究还能凑得数万人。
伏泉如果不想一开始就和鲜卑大部队硬拼的话,唯有选择速战速决,所以掘地道或者发水这类耗时间的事情,他是万万不能干的,要干只能干花费时间少的事情。
例如这用攻城槌强攻城墙,直接撞塌受降城的墙基,终归经过数百年时间,受降城如今城墙早已随时间演变,战火侵蚀,没有善加修葺而低矮不少,而且城墙也早已不如前汉建造时那么坚硬了,其城外也没有护城河环绕防御,所以只要有足够充足的时间,在攻城槌的撞击下,终究会倒塌的。
城外,也就是一会儿工夫,推着攻城槌移动的鲜卑人,已经快要到了受降城中守军弓箭的射程之内,可是城头的鲜卑人此刻却是发挥了草原民族为了生存可以舍弃一切的本性。
“放箭!放箭!”置鞬落罗当先在城头大喊,让城头的鲜卑男女,射出他们手中的箭矢。有不听话的兵卒,不知是看到自己的亲人,还是不忍心下手,拿着弓箭直接不动弹,对此,置鞬落罗根本不予理会,直接上前打骂,令其放箭。
此时,所有的鲜卑人都知道,城下的族人不死的话,死的就是他们这些城头的鲜卑人。只是,他们再如何射击,也不能将城下所有的鲜卑人杀死,而且,汉军没有给那些炮灰鲜卑人防御的甲胄,但并不代表汉军没有使出针对性的手段,对付城头的鲜卑人。
只见,在城头的鲜卑人对着城下自己族人放箭的时候,一直跟着进攻受降城的鲜卑人身后的汉军,在到了可以攻击城头的地方后,也对着城头的鲜卑人,发出自己早已等待的嗜血的箭矢。
“啊!啊!啊……”
无论是受降城头,还是受降城下,鲜卑人都在不断伤亡,城头还好,毕竟有着瓮城的帮助,许多守城的鲜卑人还可以躲避,而城下,往城墙和城门攻击的鲜卑人却是遇到难题。
因为那些原本呆在城下,准备慢慢凭着吊篮登城的鲜卑人,此刻却是发出必死的决心,阻止同族攻城的行动。不过,因为双方都没有攻城武器,所以导致两方僵持不下,只是,在城下为城头同族护城的鲜卑人恐怕也想不到,城头的鲜卑同族,即使明知道他们在阻挡攻城的鲜卑人,却依旧对他们张弓射箭。
原因无他,城头的鲜卑人既然已经对于攻城的族人射箭了,自然不会对其他族人手软,而城下阻挡的鲜卑人,正好给他们射箭瞄准之机,此时他们已经不在乎敌我了,只要能将这些攻城的鲜卑人杀光,不让他们把那可以攻破城池的攻城槌推进城墙,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们都愿意尝试。
站于城外的伏泉,见到鲜卑人自相残杀的情景,不禁露出一种畅快的笑容,这大概是一种对于后世汉人所遭遇的不幸的一种报复感吧。
若是往后儒家主导的王朝政权,将他们所谓的仁义只用于汉人,而对胡人都用这种极端的种族政策的话,何至于随着王朝发展,一代一代的汉人,早已失去先秦春秋,祖辈披荆斩棘的血腥的殖民扩张方式,改用所谓的仁义治国,结果治得多数掌握政权的儒家士人都变成了忍让主和派。而原本让儒家所彻底崛起的汉朝的“复仇”之风彻底荡然无存,所谓的《春秋》之义,臣不讨贼非臣,子不复仇非子,往后却是越来越少了。
言归正传,受降城中的鲜卑人最终也没有将城外的鲜卑人彻底杀光,毕竟本身也就剩下数百鲜卑人,阻止那些被逼进攻的鲜卑人,两方人数相差巨大,随着城头近三千兵卒的箭矢覆盖,阻止攻城的鲜卑人死光了,那些攻城的还有两千余人,此刻,也都在前赴后继的推动攻城槌。
未几,在付出无数生命的代价后,那些攻城的攻城槌,终于到了城墙附近,不过在汉军事先的要求下,他们没有一辆去撞城门。
它们都是汉军临时制作的,用几辆缴获来的由木板钉制而成的,底部安装轮子可以在沙漠移动的板车为底座,然后在车上正前壁固定尖锐撞槌,相当于一种简化版,没有任何防御力的冲车,此刻直接往城墙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