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在树林旁不远的空地上雄雄燃烧,这是韩氏那些私兵的,不过伏泉显然不知道这是韩家私兵。但心里知道尸体死亡不及时处理的话,腐烂后会出现很多意外,如果发生传染病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伏氏那忠心护主从而战死的八名家仆护卫,也被分别烧毁,装入从附近民家寻来的陶罐中。伏泉未同意将他们埋葬,而是希望等合适时候将这些人的骨灰交给他们的家人,毕竟与客死他乡,长眠于异地相比,叶落归根明显是古人最希望的,他们为自己而死,自己理应尽最大的努力回报。
“魂兮归来!归来归来!”
死者为大,家中护卫中有不熟与已死八人相熟者,高喊这句招魂语句,语音哽咽凄凉,闻者为之痛心。
伏泉不忍看这情景,便骑马向远处走去,未久,便见关羽、黄忠正在远处比较武艺。这两人自见面后,在战场上早已知晓对方武艺,相识很是投缘,颇有些英雄惜英雄之意。
只见黄忠、关羽皆提刀纵马,互相砍杀,日光照射之下,两人身影不断纠缠,两马也从一端跑向另一端。速度飞快,场中形势不分胜负,伏泉料想恐怕交锋无果,斗约一百余合,似乎关羽之马已然乏力,冲刺速度明显更不上黄忠,已然被其甩开。
突然关羽之马突然无力减速下来,黄忠趁此时机,一个转身避开关羽一刀,然后拔刀砍去,“当”的一声,关羽之刀掉落在地,结果已然明了。
黄忠下马,向一面不自然的关羽行礼道:“长生见谅,此战未有人输,多乃吾徒占马匹之利,胜之不武。”
关羽面色这才稍缓,傲然道:“汉升武艺亦是不俗,勿需如此。”
言罢,其目光望向黄忠之马,眼中炙热明显,不过其虽羡慕,但却不是那品行不端之人,只能望而兴叹。
黄忠所骑之马便是伏泉数年前送其西域宝马,关羽所骑良马于平常之马来说,亦算不错,但与黄忠所骑之马比起,差距就非常大了。
伏泉这时下马道:“兄长武艺非凡,实乃万人敌也,怎可无宝马?此马以后便是兄长之马也。”
言罢,将手中马栓放在关羽面前。
关羽大惊,连忙推辞,伏泉之马价值几何,其怎能不知?
这马是伏泉离京后,伯父伏完托了关系从凉州购得送与自己,与黄忠之马一样,皆乃西域宝马,甚至更好,对比关羽的出身来说实在太贵重了。
伏泉脸露不满,假装愠怒道:“兄长莫非看不起小弟?所谓宝马赠英雄,兄长如此英雄人物岂能无一匹像样之马?”
“这……”关羽脸色亦是犹豫。
“莫非兄长不欲与吾结交乎?本以为兄长乃是英雄人物,未想竟如此,既如此,流川不送。”伏泉说完就欲离开,似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话已至此,关羽如此孤傲之人怎能忍受如此言语,正声说道:“羽谢过流川。”便接过马栓。
伏泉这才转怒而喜,几人随后一阵欢声笑语。
随后两日,关羽并未离去,其以“担心贼人再下毒手”为名,欲一路送车队离去河东郡,不过被伏泉劝言关羽勿需如此。几番相劝,关羽这才作罢,毕竟其亦有家室,久不归返恐家中出了变故。
“流传、汉升珍重!”关羽拱手一礼道。
“兄长珍重!”
“长生,来日再与忠相聚,吾二人再战三百回合。”
“一定!某去也!”关羽打马转身而去。
望着风中一骑绝尘的身影,伏泉脸露傻笑,直把在一旁伫立的夭儿看得不明所以,不知少主为何模样,这在夭儿记忆里可是难得见到的。
车队一路向着并州而去,他们之后运气不错,再没有碰到过惊险,倒也让伏泉松了一口气。刚入杨县范围,一个浓云蔽天的日子便已到来,秋雨开始缓缓而至,只是对于赶路的伏泉来说却不算是好消息。
车队进入杨县,便宿于传舍。汉制,交通要道上,隔几十里置一驿,一般为三十里左右。驿有传舍﹐可供歇宿。驿与驿之间或不设驿的一般道路上﹐则由主察奸盗的亭兼管文书传递。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亭也可止宿,文书由驿及亭、邮传送﹐规定严格而又具体。
传舍又曰邮舍,驿舍或驿站,名虽异,义实同,是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相当于供应人夫车马和食宿的交通站,不对平民百姓开放,唯有持官府颁发的“符”、“传”,过所的官吏旅客才可在传舍止息。
在伏泉出示自己柳城县令的印绶后,接待的驿小史却是脸露不满,大有不予安排接待之意,盖因伏泉这一行人可实在太多了点,他未见过上任县令有这么大排场的。
虽然县令也是现在大汉地方上除州牧刺史、郡太守之外,基层的主要长官,秩起码也是六百石以上,但也不能如此挥霍国家公款,要是多来几次,非把他们这驿站吃穷了。
这情景伏泉来时路上已遇过多次,并未生气,眼神示意,黄忠会意,上前与那驿小史小声交谈几句。
那小吏在听说伏泉乃是“治瘟郎”,不其侯、越骑校尉亲侄后,一改先前脸色,可谓是殷勤万分,现在谁不知道宋氏、伏氏外戚正得圣眷,是以对于车队一行人所安排食宿标准极高,住宿馆舍是驿站所剩最好的几间,饭食也是有酒有肉,让人十分受用。
用过餐饭,伏泉便听到雨淅沥淅沥击打房檐的声音,似有节奏的敲击着人心。手把耳杯,顺窗望外,天仿佛塌下一方,雨水从空中一泻而下,刹那间院中雾气烟蒙,不似人间,好一派空灵寂静之像!
若是能这般享受这静谧时光也好,然而世上总有不如意之事,驿站外突然传来嘈闹之声,声音嘈杂盖过了雨声,徒惹人厌烦。
雨声渐小,争吵的话语变得清晰,听到的第一句话差点让伏泉一惊,连手中耳杯都脱落掉地,摔成碎片。
“徐晃,汝这柴火已湿,说了不要便是不要。”
伏氏那忠心护主从而战死的八名家仆护卫,也被分别烧毁,装入从附近民家寻来的陶罐中。伏泉未同意将他们埋葬,而是希望等合适时候将这些人的骨灰交给他们的家人,毕竟与客死他乡,长眠于异地相比,叶落归根明显是古人最希望的,他们为自己而死,自己理应尽最大的努力回报。
“魂兮归来!归来归来!”
死者为大,家中护卫中有不熟与已死八人相熟者,高喊这句招魂语句,语音哽咽凄凉,闻者为之痛心。
伏泉不忍看这情景,便骑马向远处走去,未久,便见关羽、黄忠正在远处比较武艺。这两人自见面后,在战场上早已知晓对方武艺,相识很是投缘,颇有些英雄惜英雄之意。
只见黄忠、关羽皆提刀纵马,互相砍杀,日光照射之下,两人身影不断纠缠,两马也从一端跑向另一端。速度飞快,场中形势不分胜负,伏泉料想恐怕交锋无果,斗约一百余合,似乎关羽之马已然乏力,冲刺速度明显更不上黄忠,已然被其甩开。
突然关羽之马突然无力减速下来,黄忠趁此时机,一个转身避开关羽一刀,然后拔刀砍去,“当”的一声,关羽之刀掉落在地,结果已然明了。
黄忠下马,向一面不自然的关羽行礼道:“长生见谅,此战未有人输,多乃吾徒占马匹之利,胜之不武。”
关羽面色这才稍缓,傲然道:“汉升武艺亦是不俗,勿需如此。”
言罢,其目光望向黄忠之马,眼中炙热明显,不过其虽羡慕,但却不是那品行不端之人,只能望而兴叹。
黄忠所骑之马便是伏泉数年前送其西域宝马,关羽所骑良马于平常之马来说,亦算不错,但与黄忠所骑之马比起,差距就非常大了。
伏泉这时下马道:“兄长武艺非凡,实乃万人敌也,怎可无宝马?此马以后便是兄长之马也。”
言罢,将手中马栓放在关羽面前。
关羽大惊,连忙推辞,伏泉之马价值几何,其怎能不知?
这马是伏泉离京后,伯父伏完托了关系从凉州购得送与自己,与黄忠之马一样,皆乃西域宝马,甚至更好,对比关羽的出身来说实在太贵重了。
伏泉脸露不满,假装愠怒道:“兄长莫非看不起小弟?所谓宝马赠英雄,兄长如此英雄人物岂能无一匹像样之马?”
“这……”关羽脸色亦是犹豫。
“莫非兄长不欲与吾结交乎?本以为兄长乃是英雄人物,未想竟如此,既如此,流川不送。”伏泉说完就欲离开,似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话已至此,关羽如此孤傲之人怎能忍受如此言语,正声说道:“羽谢过流川。”便接过马栓。
伏泉这才转怒而喜,几人随后一阵欢声笑语。
随后两日,关羽并未离去,其以“担心贼人再下毒手”为名,欲一路送车队离去河东郡,不过被伏泉劝言关羽勿需如此。几番相劝,关羽这才作罢,毕竟其亦有家室,久不归返恐家中出了变故。
“流传、汉升珍重!”关羽拱手一礼道。
“兄长珍重!”
“长生,来日再与忠相聚,吾二人再战三百回合。”
“一定!某去也!”关羽打马转身而去。
望着风中一骑绝尘的身影,伏泉脸露傻笑,直把在一旁伫立的夭儿看得不明所以,不知少主为何模样,这在夭儿记忆里可是难得见到的。
车队一路向着并州而去,他们之后运气不错,再没有碰到过惊险,倒也让伏泉松了一口气。刚入杨县范围,一个浓云蔽天的日子便已到来,秋雨开始缓缓而至,只是对于赶路的伏泉来说却不算是好消息。
车队进入杨县,便宿于传舍。汉制,交通要道上,隔几十里置一驿,一般为三十里左右。驿有传舍﹐可供歇宿。驿与驿之间或不设驿的一般道路上﹐则由主察奸盗的亭兼管文书传递。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亭也可止宿,文书由驿及亭、邮传送﹐规定严格而又具体。
传舍又曰邮舍,驿舍或驿站,名虽异,义实同,是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相当于供应人夫车马和食宿的交通站,不对平民百姓开放,唯有持官府颁发的“符”、“传”,过所的官吏旅客才可在传舍止息。
在伏泉出示自己柳城县令的印绶后,接待的驿小史却是脸露不满,大有不予安排接待之意,盖因伏泉这一行人可实在太多了点,他未见过上任县令有这么大排场的。
虽然县令也是现在大汉地方上除州牧刺史、郡太守之外,基层的主要长官,秩起码也是六百石以上,但也不能如此挥霍国家公款,要是多来几次,非把他们这驿站吃穷了。
这情景伏泉来时路上已遇过多次,并未生气,眼神示意,黄忠会意,上前与那驿小史小声交谈几句。
那小吏在听说伏泉乃是“治瘟郎”,不其侯、越骑校尉亲侄后,一改先前脸色,可谓是殷勤万分,现在谁不知道宋氏、伏氏外戚正得圣眷,是以对于车队一行人所安排食宿标准极高,住宿馆舍是驿站所剩最好的几间,饭食也是有酒有肉,让人十分受用。
用过餐饭,伏泉便听到雨淅沥淅沥击打房檐的声音,似有节奏的敲击着人心。手把耳杯,顺窗望外,天仿佛塌下一方,雨水从空中一泻而下,刹那间院中雾气烟蒙,不似人间,好一派空灵寂静之像!
若是能这般享受这静谧时光也好,然而世上总有不如意之事,驿站外突然传来嘈闹之声,声音嘈杂盖过了雨声,徒惹人厌烦。
雨声渐小,争吵的话语变得清晰,听到的第一句话差点让伏泉一惊,连手中耳杯都脱落掉地,摔成碎片。
“徐晃,汝这柴火已湿,说了不要便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