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原本是平凡的梦想
1
爱和美不是对象的存在,而是本体的存在。当它作为对象的存在时,它不能不带上浪漫的色彩,成为浪漫主义的高扬。而作为本体的存在,它是生命结合的产物,是包孕着的追求本身,是在散漫、流失的现实中内聚着、固守着的平凡的梦想。
人不能把一切都支付出去,一点儿也不留给自己。
这平凡的梦想是属于自己的。
这就是内在的坚定性。
2
在个体生命的每一次死亡中延续着生命的,是爱;在生活时空的每一层断裂中连接着时空的,是爱;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伤口中弥合着心灵的,是爱。
爱极其稀有,却又无处不在。
3
一个不能在生和死的交织中体验爱的期待的人,是处于蒙蔽的价值意义中不敢直面人的存在的真实深渊的人,是不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正如一个时代,如果缺少对痛苦、死亡和爱的本质的揭示,则是一个贫乏的时代一样(海德格尔语)。
4
在少年男女还没有走进社会这个编织着各种关系的大网时,他们都曾有过自然的心态,仿佛是没有被污染过的纯净的梦幻本身。他们的相爱,是他们的幻梦,也是他们自然的心灵的契合。
这种伴随着梦幻的爱,往往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即便是真实的情感也因美丽得飘浮而变得不真实。
但它却是永远可宝贵的。
5
爱情是一种虚无化的力量,它本身就应该是对社会化倾向的淡化。但它既是纯粹个人的,又不是纯粹个人的。它包孕着转化,携带着自身的独特性向超出自身的更高东西转化。
这种转化是在时空中的纵横展开,带着总体化的倾向和极大的不确定性。它本身就是无限的可能,绝没有任何模式。
6
在以爱为前提的结合中,男人和女人以相爱为生命,但爱并不满足爱的直接形式,而是要把生命的全部社会内容,都纳入爱的直接性中;或者将爱的直接形式铺陈扩展到生命的全部社会内容上,在其中直观我的爱本身。
但是,生命的社会形式毕竟已不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的牺牲或转化。如果爱没有这种悲剧精神而仍然执着于爱的直接现实性,则必然导致爱的悖论:爱不扩展为生命的社会形式是爱的狭隘;爱扩展为生命的社会形式,要么是爱的牺牲,要么是爱的消失,仍然是狭隘导致死亡。问题在于这爱不懂得自身的转化既是自己的牺牲又是自己的实现。
女人的天性使女人很难懂得这一点。
7
像易卜生的日常生活的悲剧一样,《月亮和六便士》的批判对象也是家庭。
作为社会化的存在,家庭是文明矫饰的炫耀着的舞台。换句话说,它是人的被抛入状态所不得不承受的外在的既与前提,人进入家庭意味着真正走向社会,结束青春期的纯真。
它是不能回避的。
即使思特里克兰德走出它,从巴黎一直躲避到塔希提岛,它依然存在着。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用整个虚荣支撑起它,它反而比过去更加触目。不能回避它正如不能在真空中追求自由一样。
自由总是被外在束缚包裹着的,只有冲破外在的束缚才能显示自由本真的存在。这个冲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它恰好不是简单地回避而是认真地对待。
8
一个没有住宅保证的家庭总会缺少踏实和安全,使人无所依靠地漂浮在时间之流中。所以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一定的住宅形式。但只有用真实的爱支撑起来的家庭才能保证住宅的神圣,使住宅真正成为人的生存的内部空间,从而使人能从纷扰的喧嚣中挤出身来以恢复自身,从这里走向外部空间,走向世界。
9
一个因爱的牵引而走进过更自由的生活空间的人,一旦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回到原来的生活空间,一切意识中的价值标准或许都没有任何变动,却有一个感觉会长时间地影响他。那感觉使他原以为过得去的天地,变得晦暗无光,变得狭小,充满阻塞、碰撞。
10
在文学史上,爱情总多少带点悲剧的色彩,因为爱情一旦成为悲剧,它的追求和超越的本质,才显现为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耸立在人生的入口处,迫使人们做出新时代的回答。
本来,爱情是把你追求的理想,投射到一个真正的人身上去。然而无论是“理想”,还是“真正的人”,它一方面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必然是对现实的超越。不管这超越的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相对现实来看,总是一个或大或小的非现实的存在,因而也总是一个或多或少的悲剧性的存在。
11
人世间有多少这样的家庭,对方不是唯一的,只是某种外在原因造成的结果。这外在的原因是强制性的,或是政治、宗教、金钱、地位,或是本能的一时冲动,甚或就是一种放弃。
在这种组合中,人们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共同的生活可能培植出一定的、不同程度的情感,但绝不是爱的情感。人们默认着这种命运,过去不曾、将来也不准备企求更多的东西。
这是家庭和爱情分裂的单一状态。
12
还有这样的结合,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爱,将爱构成生命,构成美、快乐和幸福。这已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但还不够,情感还要求把这自在自为的世界扩大到所有的社会面上,在所有的社会面上都只看到你和我的影子。于是爱情变成社会化的形态,被家庭规范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结合方式,一种扩大了的、稳固的结合方式。
但正是这种扩散性的状况,打破了核心的自在状态,使家庭成为爱情自设的陷阱。
13
无论是在家庭和爱情分裂的单一状态中,还是在家庭已成为爱情自设的陷阱的状态中,还是在两种状态交织的更为复杂的状态中,家庭都往往成为悖论:
一方面是由内向外的扩展,
一方面是自外而内的侵蚀;
一方面是在扩展中巩固,
一方面是在巩固中窒息。
14
作为社会化的存在,家庭不仅是文明矫饰炫耀的舞台,同时也是文明矫饰在隐蔽中敞开的结果,它可能使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逃避面临人的存在的真实深渊,漂浮在生活的表层。
15
就历史而言,爱情比家庭晚出,就像自由比国家晚出一样。但晚出的更丰富的结果,却包含着或不如说揭示着更本质的原因——爱情应该是家庭的灵魂。换句话说,家庭应该是爱情的存在形式。可惜,在漫长的历史中,二者却很少能达到直接的同一。
16
爱情不是道德,它高出于道德——这正是爱情超越现实的力量。它作为目的,引导人类走向完善。如马克思所说,男女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中最自然的关系,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是衡量这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天然尺度。
婚姻、家庭却是道德的,是现存道德的一种规范形式,然而它不是目的,它要求爱情对自身的超越以提高自身。
17
“第三者”,在中国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发人深省的现象。
它实际上是婚姻与爱情分裂的产物,是爱情在异化形式——没有爱情的家庭——中呼求对自身的回复。所以,没有爱情的家庭和第三者相对爱情而言,都是异己的、分离的存在,都应该同时予以扬弃,才能回复自身。
这一事实表明,在恋爱、婚姻、家庭等各个阶段上,爱,是不能忘记的。
18
爱情是性爱又不单纯是性爱,它是性爱的审美形式,远比性爱丰富、深刻。因而它不单纯是排他性的占有。它孕育着超越它的外在形式(家庭)向自身的回复,向给予人、尊重人、完善人——达到人的尽可能的完整的回复。
19
爱情是以发现人、认识自己为前提的,但若不走向事业,它就不可能真正获得人的完整。因为事业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对象化本质得以存在的、超越自身的社会形态。
这是一个不断的超越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爱和爱的交换,才不至于沦于外在社会关系的廉价交易,才不仅仅是性爱的快乐,而是同生命整体、同自我的实现、同最持久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联系在一起。它因此获得不衰竭的魅力。
20
爱情的完美境界,生活中不可多得。问题在于,向往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自持、超越、转化的力量。
21
爱不是理解,理解超出了爱。
22
人与人多么容易错过,不仅有失之交臂,而且有失之瞬间理解的差异。
23
男人和女人总是有差异的。承认差异是调解差异的前提,它使理解成为丰富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静止的同一。
24
爱情是生命时间的重叠和复合,是呼唤着的回声,因而也是一种对话,即生命感觉的全面对话。但“对话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什么呢?
这里无疑需要理解。
不简单是我对他人世界的理解,也不简单是我对我的“偏见”的理解。这是理解的特殊形式——它以一种特有的迫切性和尖锐性逼视着你,因而理解在这里较之在其他地方更是一个存在本体论的问题。
这个理解不仅能改变生命时间的密度,而且能缩小或扩大生活的空间。
没有理解,就没有爱情。
但理解还不是爱情。理解在时空的多维向上伸展着无限的可能性。爱,毋宁说是期待,是命运。
25
理解意味着理解者和被理解的东西同时“过去了”。因为“发生了”新的东西。爱的期待永远在“过去”和“发生”之间。
26
敢于爱意味着敢于承担期待的命运——
期待着,
为期待而存在。
27
爱情不是目的。
人是有心理上的厌倦,心力的疲惫,生理感觉上的迟钝、麻木的,但并不是只有使它成为艺术作品它才能作为瞬间凝聚成永恒的一点。舍弃爱的目的性,而只求爱自身,这爱便是一个中介过程,一种持久的想象力方式。
它使精神、肉体在混沌感觉中全面吻合的瞬息成为当下、常驻。它使自己成为日常生活的平凡的美。
28
许多艺术家把爱情高扬为目的,不过是使爱情成为艺术的心造的幻影。
29
爱情的悲剧性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在于男人和女人具有本体上的差异,却又必须在向对方的转化中才能实现自身,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时空感觉要在重叠的生命时间中去创造同一个生存空间。
30
我寻求理解。
这理解不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成分去追逐新的生命,在每一个瞬间,我都不再是我,但也不止是我的“你”,甚至也不止是“我——你”。
我的理解在哪儿呢?
31
一个男人和女人的遭遇、理解、默契,或许就是生命奥秘的无解之解。
这遭遇、理解、默契,不仅能承担起任何外在的困难和风险,而且能承担起历史,承担起社会。
32
意志是自我状态,它应是自在的,不受外人和外物的干扰。
意志给心灵筑起保护的城墙,不,意志使心灵变得坚强、有韧性,它本身就是心灵的支架。
无论心灵,无论意志,都不再需要任何外在的支撑。
它们都是独立自足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有独立自足的心灵和意志,才有亲人、朋友,才有自足的欢乐和痛苦。
唯有爱人是例外。
因而爱是梦想。
33
爱,包含着恐惧,因为它是毁灭或再生。
当一切失望、遗憾,一切完整、真实,都要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弥补时,这怎能不会把每一点微小的不合,变成疯狂的诱因。
34
人生总有退路,即冷漠。
如罗洛·梅所说,冷漠是爱与意志的退缩。
其实关键在于是意志的退缩。
想起一句遥远的话:人的意志是在最容易被击溃的时候检验出来的。那是青年时代当和谐的外部环境第一次变成急风暴雨的袭击时心头涌出的歌声。那时不顶住就会被击倒。
但意志更重要的是进取性的,而不是保护性的。意志即走向他人和世界的力量。它意味着用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扩大自己的空间和视野,意味着在悄无声息的孤独中仍然给他人光和温暖。
爱是不熄灭的渴望。
仅有爱没有意志,爱便失去力量;但没有爱,意志就只是徒然的坚硬。
35
天堂和地狱都藏在我的心中。
1
爱和美不是对象的存在,而是本体的存在。当它作为对象的存在时,它不能不带上浪漫的色彩,成为浪漫主义的高扬。而作为本体的存在,它是生命结合的产物,是包孕着的追求本身,是在散漫、流失的现实中内聚着、固守着的平凡的梦想。
人不能把一切都支付出去,一点儿也不留给自己。
这平凡的梦想是属于自己的。
这就是内在的坚定性。
2
在个体生命的每一次死亡中延续着生命的,是爱;在生活时空的每一层断裂中连接着时空的,是爱;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伤口中弥合着心灵的,是爱。
爱极其稀有,却又无处不在。
3
一个不能在生和死的交织中体验爱的期待的人,是处于蒙蔽的价值意义中不敢直面人的存在的真实深渊的人,是不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正如一个时代,如果缺少对痛苦、死亡和爱的本质的揭示,则是一个贫乏的时代一样(海德格尔语)。
4
在少年男女还没有走进社会这个编织着各种关系的大网时,他们都曾有过自然的心态,仿佛是没有被污染过的纯净的梦幻本身。他们的相爱,是他们的幻梦,也是他们自然的心灵的契合。
这种伴随着梦幻的爱,往往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即便是真实的情感也因美丽得飘浮而变得不真实。
但它却是永远可宝贵的。
5
爱情是一种虚无化的力量,它本身就应该是对社会化倾向的淡化。但它既是纯粹个人的,又不是纯粹个人的。它包孕着转化,携带着自身的独特性向超出自身的更高东西转化。
这种转化是在时空中的纵横展开,带着总体化的倾向和极大的不确定性。它本身就是无限的可能,绝没有任何模式。
6
在以爱为前提的结合中,男人和女人以相爱为生命,但爱并不满足爱的直接形式,而是要把生命的全部社会内容,都纳入爱的直接性中;或者将爱的直接形式铺陈扩展到生命的全部社会内容上,在其中直观我的爱本身。
但是,生命的社会形式毕竟已不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的牺牲或转化。如果爱没有这种悲剧精神而仍然执着于爱的直接现实性,则必然导致爱的悖论:爱不扩展为生命的社会形式是爱的狭隘;爱扩展为生命的社会形式,要么是爱的牺牲,要么是爱的消失,仍然是狭隘导致死亡。问题在于这爱不懂得自身的转化既是自己的牺牲又是自己的实现。
女人的天性使女人很难懂得这一点。
7
像易卜生的日常生活的悲剧一样,《月亮和六便士》的批判对象也是家庭。
作为社会化的存在,家庭是文明矫饰的炫耀着的舞台。换句话说,它是人的被抛入状态所不得不承受的外在的既与前提,人进入家庭意味着真正走向社会,结束青春期的纯真。
它是不能回避的。
即使思特里克兰德走出它,从巴黎一直躲避到塔希提岛,它依然存在着。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用整个虚荣支撑起它,它反而比过去更加触目。不能回避它正如不能在真空中追求自由一样。
自由总是被外在束缚包裹着的,只有冲破外在的束缚才能显示自由本真的存在。这个冲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它恰好不是简单地回避而是认真地对待。
8
一个没有住宅保证的家庭总会缺少踏实和安全,使人无所依靠地漂浮在时间之流中。所以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一定的住宅形式。但只有用真实的爱支撑起来的家庭才能保证住宅的神圣,使住宅真正成为人的生存的内部空间,从而使人能从纷扰的喧嚣中挤出身来以恢复自身,从这里走向外部空间,走向世界。
9
一个因爱的牵引而走进过更自由的生活空间的人,一旦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回到原来的生活空间,一切意识中的价值标准或许都没有任何变动,却有一个感觉会长时间地影响他。那感觉使他原以为过得去的天地,变得晦暗无光,变得狭小,充满阻塞、碰撞。
10
在文学史上,爱情总多少带点悲剧的色彩,因为爱情一旦成为悲剧,它的追求和超越的本质,才显现为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耸立在人生的入口处,迫使人们做出新时代的回答。
本来,爱情是把你追求的理想,投射到一个真正的人身上去。然而无论是“理想”,还是“真正的人”,它一方面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必然是对现实的超越。不管这超越的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相对现实来看,总是一个或大或小的非现实的存在,因而也总是一个或多或少的悲剧性的存在。
11
人世间有多少这样的家庭,对方不是唯一的,只是某种外在原因造成的结果。这外在的原因是强制性的,或是政治、宗教、金钱、地位,或是本能的一时冲动,甚或就是一种放弃。
在这种组合中,人们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共同的生活可能培植出一定的、不同程度的情感,但绝不是爱的情感。人们默认着这种命运,过去不曾、将来也不准备企求更多的东西。
这是家庭和爱情分裂的单一状态。
12
还有这样的结合,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爱,将爱构成生命,构成美、快乐和幸福。这已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但还不够,情感还要求把这自在自为的世界扩大到所有的社会面上,在所有的社会面上都只看到你和我的影子。于是爱情变成社会化的形态,被家庭规范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结合方式,一种扩大了的、稳固的结合方式。
但正是这种扩散性的状况,打破了核心的自在状态,使家庭成为爱情自设的陷阱。
13
无论是在家庭和爱情分裂的单一状态中,还是在家庭已成为爱情自设的陷阱的状态中,还是在两种状态交织的更为复杂的状态中,家庭都往往成为悖论:
一方面是由内向外的扩展,
一方面是自外而内的侵蚀;
一方面是在扩展中巩固,
一方面是在巩固中窒息。
14
作为社会化的存在,家庭不仅是文明矫饰炫耀的舞台,同时也是文明矫饰在隐蔽中敞开的结果,它可能使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逃避面临人的存在的真实深渊,漂浮在生活的表层。
15
就历史而言,爱情比家庭晚出,就像自由比国家晚出一样。但晚出的更丰富的结果,却包含着或不如说揭示着更本质的原因——爱情应该是家庭的灵魂。换句话说,家庭应该是爱情的存在形式。可惜,在漫长的历史中,二者却很少能达到直接的同一。
16
爱情不是道德,它高出于道德——这正是爱情超越现实的力量。它作为目的,引导人类走向完善。如马克思所说,男女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中最自然的关系,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是衡量这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是合乎人性的天然尺度。
婚姻、家庭却是道德的,是现存道德的一种规范形式,然而它不是目的,它要求爱情对自身的超越以提高自身。
17
“第三者”,在中国成为一种不能回避的、发人深省的现象。
它实际上是婚姻与爱情分裂的产物,是爱情在异化形式——没有爱情的家庭——中呼求对自身的回复。所以,没有爱情的家庭和第三者相对爱情而言,都是异己的、分离的存在,都应该同时予以扬弃,才能回复自身。
这一事实表明,在恋爱、婚姻、家庭等各个阶段上,爱,是不能忘记的。
18
爱情是性爱又不单纯是性爱,它是性爱的审美形式,远比性爱丰富、深刻。因而它不单纯是排他性的占有。它孕育着超越它的外在形式(家庭)向自身的回复,向给予人、尊重人、完善人——达到人的尽可能的完整的回复。
19
爱情是以发现人、认识自己为前提的,但若不走向事业,它就不可能真正获得人的完整。因为事业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对象化本质得以存在的、超越自身的社会形态。
这是一个不断的超越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爱和爱的交换,才不至于沦于外在社会关系的廉价交易,才不仅仅是性爱的快乐,而是同生命整体、同自我的实现、同最持久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联系在一起。它因此获得不衰竭的魅力。
20
爱情的完美境界,生活中不可多得。问题在于,向往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自持、超越、转化的力量。
21
爱不是理解,理解超出了爱。
22
人与人多么容易错过,不仅有失之交臂,而且有失之瞬间理解的差异。
23
男人和女人总是有差异的。承认差异是调解差异的前提,它使理解成为丰富的、生动的,而不是僵死的、静止的同一。
24
爱情是生命时间的重叠和复合,是呼唤着的回声,因而也是一种对话,即生命感觉的全面对话。但“对话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什么呢?
这里无疑需要理解。
不简单是我对他人世界的理解,也不简单是我对我的“偏见”的理解。这是理解的特殊形式——它以一种特有的迫切性和尖锐性逼视着你,因而理解在这里较之在其他地方更是一个存在本体论的问题。
这个理解不仅能改变生命时间的密度,而且能缩小或扩大生活的空间。
没有理解,就没有爱情。
但理解还不是爱情。理解在时空的多维向上伸展着无限的可能性。爱,毋宁说是期待,是命运。
25
理解意味着理解者和被理解的东西同时“过去了”。因为“发生了”新的东西。爱的期待永远在“过去”和“发生”之间。
26
敢于爱意味着敢于承担期待的命运——
期待着,
为期待而存在。
27
爱情不是目的。
人是有心理上的厌倦,心力的疲惫,生理感觉上的迟钝、麻木的,但并不是只有使它成为艺术作品它才能作为瞬间凝聚成永恒的一点。舍弃爱的目的性,而只求爱自身,这爱便是一个中介过程,一种持久的想象力方式。
它使精神、肉体在混沌感觉中全面吻合的瞬息成为当下、常驻。它使自己成为日常生活的平凡的美。
28
许多艺术家把爱情高扬为目的,不过是使爱情成为艺术的心造的幻影。
29
爱情的悲剧性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在于男人和女人具有本体上的差异,却又必须在向对方的转化中才能实现自身,在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时空感觉要在重叠的生命时间中去创造同一个生存空间。
30
我寻求理解。
这理解不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成分去追逐新的生命,在每一个瞬间,我都不再是我,但也不止是我的“你”,甚至也不止是“我——你”。
我的理解在哪儿呢?
31
一个男人和女人的遭遇、理解、默契,或许就是生命奥秘的无解之解。
这遭遇、理解、默契,不仅能承担起任何外在的困难和风险,而且能承担起历史,承担起社会。
32
意志是自我状态,它应是自在的,不受外人和外物的干扰。
意志给心灵筑起保护的城墙,不,意志使心灵变得坚强、有韧性,它本身就是心灵的支架。
无论心灵,无论意志,都不再需要任何外在的支撑。
它们都是独立自足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有独立自足的心灵和意志,才有亲人、朋友,才有自足的欢乐和痛苦。
唯有爱人是例外。
因而爱是梦想。
33
爱,包含着恐惧,因为它是毁灭或再生。
当一切失望、遗憾,一切完整、真实,都要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弥补时,这怎能不会把每一点微小的不合,变成疯狂的诱因。
34
人生总有退路,即冷漠。
如罗洛·梅所说,冷漠是爱与意志的退缩。
其实关键在于是意志的退缩。
想起一句遥远的话:人的意志是在最容易被击溃的时候检验出来的。那是青年时代当和谐的外部环境第一次变成急风暴雨的袭击时心头涌出的歌声。那时不顶住就会被击倒。
但意志更重要的是进取性的,而不是保护性的。意志即走向他人和世界的力量。它意味着用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扩大自己的空间和视野,意味着在悄无声息的孤独中仍然给他人光和温暖。
爱是不熄灭的渴望。
仅有爱没有意志,爱便失去力量;但没有爱,意志就只是徒然的坚硬。
35
天堂和地狱都藏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