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哦,你是说服装店呀。”大婶恍然大悟,然后笑着道:“我在县城倒是逛过服装店,里面的衣服可漂亮了。不过,我们一般不到服装店买衣服,那里的衣服太贵了。阳光县城有一个市场,二楼专门卖衣服鞋子,要便宜得多。”
曾文芳这才想起,这个年代,镇里确实很少服装店。每逢赶集日,会有很多人摆摊卖衣服,就在哪里摆呢?
曾文芳一拍脑袋,这才记起来。街尾有一个市场,平时都是空荡荡的。每逢赶集日,就有很多商贩把衣服摆出来卖。到了20世纪以后,镇上才陆续开起了服装店、鞋店。这个时候,镇上确实还没有服装店呢。
叶家的房子就对着那个市场,后来摆在外面街上的猪肉档、肉丸档、鸡档等转移到了那里,而服装早就不在那里摆了。所以,在曾文芳的记忆里,才会没有这一茬。
今天是古山寨镇的圩日,那些商贩都是“三日赶三街”。比如青山镇是逢农历的三、六、九为圩日,古山镇则是在农历的一、四、七为圩日,另一个相邻的彭山镇的圩日就是逢农历二、五、八了。而在这三天里,商贩每天都会去不同的镇里摆摊。
想通了这件事,曾文芳觉得要重新考虑服装生意。爸爸经营着早餐店,妈妈一个人到别的镇摆摊还是会劳累了些。如果只是在青山镇里摆摊,勤劳惯了的妈妈肯定会不同意,会觉得不去太可惜。
那要怎么办呢?
“妹仔是想买新衣服过年吗?”大婶见曾文芳付了钱之后一直在发呆,开口问道。
“大婶开玩笑吧,哪有这么快过年呀。”曾文芳回过神来,觉得自己今天发愣的时候太多了,这种状态可不怎么好。
“过年前,市场上的衣服会更多款式,如果妹仔不着急,不如等年前再来买衣服。”大婶笑道。
曾文芳心里一动,对大婶灿然一笑:“谢谢大婶提醒,确实要在年前买好一些。选择多,还便宜。”
“是啊,我在街上开店,经常到大年三十才去市场买衣服。那个时候,虽然款式没那么多,但却要便宜多了。那些货不卖出去,就得等明年,积压着也不划算,所以,商贩们都会低价卖出去。如果你家离街不远,也可以在年三十晚的时候来买衣服,保你能捡到便宜。”
这位大婶说话爽快,还很热心。曾文芳在这条街上住了大半辈子,却没有见过她。或许,等她嫁入叶家之时,这位大婶已经没有开店了吧。
第三十四章 在市场摆服装摊?
曾文芳往家里走时,已经理顺了这些关系。镇里的富贵人家不多,自己如果想卖衣服,只能选择低中档的货。如果能选到质量好又便宜的货那就最好了。
如今卖衣服,根本不用租店。只需要去管理市场的工作人员那里登记,租个摊位就可以了。
另外,在镇里做服装,不用一年都做,只需要在年前摆卖一个月左右,赚上一笔钱就行了。
不过,具体要去哪里进货,还得找熟人打听一下。最好能早点找到货源,先让母亲在镇上摆摊,等自己姐弟放寒假后,就可以帮母亲一起卖衣服。
如果生意好,也可以去别的镇赶集。
“唉,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
曾文芳想到要去距离青山镇十多公里的彭山镇,走路去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挑着一大堆的衣服走那么远的路,就有些不切实际了。
曾文芳记得上辈子到过一个初中同学家,她家是万元户。家里有两层的小楼房、有拖拉机,还有自行车。听说,后来还买了一部红鸡公(就是嘉陵摩托车)。这日子,比21世纪的“有车有房”一族还要幸福得多。
曾文芳觉得,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差不多就相当于21世纪住别墅、开奔驰的亿万富翁了。
1978年许多大城市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现在才1986年,青山镇只是一个偏僻的乡镇。改革开放的春风还吹不到这里,或者是吹到了,但那风还不够猛烈。曾文芳想,赚钱得顺应时代潮流,这个时代,一个乡镇有几个万元户就了不得了。
邻村有个做瓦窑的大叔,被镇里评上了万元户,胸前戴着大红花上台领奖。记得母亲在农闲时,还曾去瓦窑做挑泥工。一天累得腰酸背疼,挣不到一元钱。
曾文芳想,过一两年,自己家赚了钱成了万元户,是不是让爸爸上台领奖呢。
“先别想这个,还是盘算盘算家里的收入,看看除去进货,能不能匀出一些钱来买自行车。”
曾文芳觉得自己想得过于长远了。前面做了几桩小生意,赚的钱加起来也只有两百多元,爸爸的早餐店除去店租,每天赚的也不多。重生几个月了,自己这段时间是不是过于乐观、忘记自家的处境了?
“不行,如果钱不够,就去借点本钱,一定要在年前赚一笔本金,年后让家里人再做点什么生意。如果重生一回,还得过紧巴巴的生活,那不是白活这一遭了吗?”
“要找谁借钱呢?爷奶、大伯、二伯都不可能借钱给自己,舅舅那边的日子也不好过。”曾文芳盘算着应该跟谁借这一笔启动资金。
“文芳?”
一部拖拉机“突突”地从曾文芳身边开过,曾文芳靠路边站着,等这车过去。
寨下村离青山中学不远,离街镇也不远,曾文芳走路回家只需要30多分钟。路不宽,只能通拖拉机或小轿车。如果两部车迎面而过,就得先找一个宽一点的地方停下,让另一部车先过。
按说,人只要靠边走,也不用停下来。只是,上辈子曾文芳活到21世纪,那时候车多呀。她已经习惯了人让车,一般都会让车过了自己再走。
不过,这拖拉机却没有往前开,而是停在不远的路边。车上还跳下一位长得黝黑的粗壮汉子,朝曾文芳招手。
“同年爷?”曾文芳抬头看去,才发现是与父亲结拜为同年的好友罗明友。
“上街买东西了?”罗明友笑着问。他的眼睛小,这么一笑,眼睛便眯起剩一条缝。
“同年爷!”曾文芳眼睛一亮,像遇到了财神爷一样快步向前。
“没买什么东西,喏,就这个。”曾文芳举起手里的碗,笑道。
“大碗啊!这东西让你爸买回来不就行了。”
曾文芳一愣,她上街之前还想着要去爸爸的早餐店呢,结果见到叶家一群极品,竟然把去看看爸爸这事都忘了。
曾文芳有些懊恼,觉得上辈子真是白活了,还会让那些极品影响自己的情绪,真是太不应该了。以后,一定要把这家人都丢到“爪哇国”去,这些无关紧要的人,理他们作怎?
曾文芳笑笑,不好意思地说:“我好久没上街看看了,就去走了一圈。同年爷,我有事情跟您商量。”
“什么事情?去我家说吧,我刚好有空。来,坐车上。”
“好,您家离得近,我就去您家说。”曾文芳轻快地跳上拖拉机,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拖拉机有些吵,所以,曾文芳并没有在这个时候说。
石阶村离街镇更近些,这是一个古村,上一世开同学会时,黄家诚说的古村开发,就是指这个村子。
这里的房子很古老,有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这些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家围龙屋,而是那种上五下五的大房子。房子很大气,以前是地主屋,如今分给贫穷百姓住。
屋子与屋子中间的路都是石阶路,即使下雨,邻居们串门也不会弄脏鞋。而“石阶村”的村名也由此而起。
“你想在市场里摆服装摊?”罗明友讶然,没想到曾文芳跟他谈的是这么一件大事。
“你爸妈知道吗?”
曾文芳摇摇头,道:“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我今天去逛街想到的赚钱法子。”
罗明友想了想,又问:“你是想只在我们镇上摆这服装摊,还是还要到别的镇上摆这摊?”
“我本来想只在镇上摆,可是,年前无多日,如果只在镇上摆,衣服销量不大。”
“可是,到别的镇去卖衣服,这衣服怎么拿过去、怎么拿回来,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我想过,我觉得要么,就买一辆自行车运货,要么就找同年爷合伙做这桩生意。”
曾文芳眼睛发亮地盯着罗明友,笑得有些狡黠。
“呵呵呵”罗明友听到曾文芳毫不客气的回话,呵呵地笑。
“你这女娃,你就算准了同年爷我会同你合伙做这生意?年前我还要帮很多人运沙石、盖房子的瓦,哪有空跟你去摆摊?”
“同年爷,你不用同我们一起摆摊,你只需要早上帮我们把衣服运到邻镇的集市,晚上再帮我们把衣服运回来就可以了。摆摊的事有我、还有弟妹呢。同年娘与红姐也可以同我们一起摆摊。”
“只是,你的衣服要从哪里批发呢?阳光县城好像没有服装批发。”
罗明友是个精明的庄稼人,要不,这日子也不会过得这么红火了。他考虑问题比起曾国生夫妻要周全多了。
“我记得听别人说过,服装批发有好几处地方。最便宜的就是兴文市的东西,然后是荔园市平山服装批发市场,再过来是渔港市东门服装批发市场。还有海州的流花批发、白马批发。”
“哦?了解得这么清楚?你想做这个很久了吧。”
没曾想到曾文芳真能说出这么多地名来,罗明友惊讶不已。他想,国生家这个小女娃着实了不得。上次去县城批发文具,也是一副大人模样与人讨价还价。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一个生意老手呢。
第三十五章 卖文具赚了多少钱?
“行,我同你爸合计合计,看看这事有没有做头。”
罗明友想起上次与好友曾国生聚在一起聊天时,他曾经问曾文芳卖文具卖了多少钱,曾国生举起两个手指晃了晃。
“20元?”罗明友猜道。
曾国生摇头。
罗明友笑了:“孩子玩玩而已,能赚两元钱,又赚到几个孩子一个学期的文具,已经不错了。再说,文芳又给我家两孩子两套文具,那也得不少本钱。我要给她钱,她硬是不接。唉,这孩子,是个懂事的。”
曾国生见好友说出这一大堆话来,有些哭笑不得。他只好实话实说:“文芳这次进的文具,不是赚了2元,而是赚了200元。”
“啊?200元?那不是抵得上一头猪的价格了吗?”
罗明友不太相信好友的话,当初他把曾文芳送到文具批发部,因为与人约好要去装货,就没有陪在曾文芳身边,而是让她挑好文具,等他来接。
不就是几大包文具吗?能赚这么多钱?
“你别小看这些文具,比如那些圆珠笔,不占地,你都不知道那几包货物里面有多少支笔。”
“多少?”
“那里有500支圆珠笔,1000支铅笔。单单这笔就赚了将近50元。”
“啊,文芳拿了这么多吗?”
“是啊,当时我与她妈也吓了一大跳。后来卖得没剩多少了,才放下心来。后来文芳还去进过货,这你不是知道吗?如今还有学生会找他们姐弟买笔呢。”
“这孩子,胆子真大。”罗明友啧啧赞叹。开学几天就赚了人家辛苦一年养大的一头猪,这眼光与做生意的天赋,确实了不得。
罗明友想起这些,不由对曾文芳年前摆摊卖衣服的想法重视起来。
“文芳,告诉你爸,我晚上去你家商量这事。过些天就要农忙,我们先商量好这事,待农忙结束,我们好打听打听货源与摆摊手续的事情。”
曾文芳见罗明友这般郑重,知道这事已经有了八成把握。爸妈那边不用担心,她有把握说服他们。只是这货源的事情得打听清楚,这才是那不确定的2成。
曾文芳见事情敲定,就告辞回家。罗明友的妻子与大女儿去地里收花生,还没回来,他想着干脆去路上接她们一程。就对曾文芳道:“我就不留你了,你同年娘与你红姐干活去了,还没回来。那两个狼仔子也不知道跑哪里疯玩了。”
曾文芳知道罗明友两个儿子很调皮,读书也不用功。每次到她家,想要感叹一番,说曾文芳姐弟是读书的料,羡慕曾国生养了好儿女。
“如果这事做成了,就能攒下一笔钱,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生意做。可不能每年就开学、春节前才考虑赚钱这事。致富奔小康,应该是头等大事。”
曾文芳一边美滋滋地筹划着将来,一边拿着一个碗往家去。
田里的稻子已经金黄一片,曾文芳这才想起,班主任说下周三左右,就会开始放农忙假,一共三天,让学生回家帮忙收割稻子。
上次夏收,曾文芳因为摔伤没有下田,这次秋收,自己肯定要帮忙的了。不过,这不算什么大事,田里地里的事情,曾文芳都做得很顺手。
“姐,你怎么才回来?”回到家里,妹妹曾文雪迎上前来,埋怨道。
“怎么了?饿了?”
文雪捂着肚子,撒娇道:“可不是吗?妈妈一定要等你回来才肯开饭。我都要饿坏了。”
“不是可以吃‘生心饭’吗?没让妈妈给你做?”
“我忘了,妈妈也忘了。因为,今天妈妈去收花生了,姐,等会儿,我们有熟花生吃哦。”
“哦?”曾文芳很惊讶。她记得学校大操场两边的山窝上,都种着花生。那些天,看着叶子还一片绿油油的,这就可以收回来了吗?
</div>
</div>
曾文芳这才想起,这个年代,镇里确实很少服装店。每逢赶集日,会有很多人摆摊卖衣服,就在哪里摆呢?
曾文芳一拍脑袋,这才记起来。街尾有一个市场,平时都是空荡荡的。每逢赶集日,就有很多商贩把衣服摆出来卖。到了20世纪以后,镇上才陆续开起了服装店、鞋店。这个时候,镇上确实还没有服装店呢。
叶家的房子就对着那个市场,后来摆在外面街上的猪肉档、肉丸档、鸡档等转移到了那里,而服装早就不在那里摆了。所以,在曾文芳的记忆里,才会没有这一茬。
今天是古山寨镇的圩日,那些商贩都是“三日赶三街”。比如青山镇是逢农历的三、六、九为圩日,古山镇则是在农历的一、四、七为圩日,另一个相邻的彭山镇的圩日就是逢农历二、五、八了。而在这三天里,商贩每天都会去不同的镇里摆摊。
想通了这件事,曾文芳觉得要重新考虑服装生意。爸爸经营着早餐店,妈妈一个人到别的镇摆摊还是会劳累了些。如果只是在青山镇里摆摊,勤劳惯了的妈妈肯定会不同意,会觉得不去太可惜。
那要怎么办呢?
“妹仔是想买新衣服过年吗?”大婶见曾文芳付了钱之后一直在发呆,开口问道。
“大婶开玩笑吧,哪有这么快过年呀。”曾文芳回过神来,觉得自己今天发愣的时候太多了,这种状态可不怎么好。
“过年前,市场上的衣服会更多款式,如果妹仔不着急,不如等年前再来买衣服。”大婶笑道。
曾文芳心里一动,对大婶灿然一笑:“谢谢大婶提醒,确实要在年前买好一些。选择多,还便宜。”
“是啊,我在街上开店,经常到大年三十才去市场买衣服。那个时候,虽然款式没那么多,但却要便宜多了。那些货不卖出去,就得等明年,积压着也不划算,所以,商贩们都会低价卖出去。如果你家离街不远,也可以在年三十晚的时候来买衣服,保你能捡到便宜。”
这位大婶说话爽快,还很热心。曾文芳在这条街上住了大半辈子,却没有见过她。或许,等她嫁入叶家之时,这位大婶已经没有开店了吧。
第三十四章 在市场摆服装摊?
曾文芳往家里走时,已经理顺了这些关系。镇里的富贵人家不多,自己如果想卖衣服,只能选择低中档的货。如果能选到质量好又便宜的货那就最好了。
如今卖衣服,根本不用租店。只需要去管理市场的工作人员那里登记,租个摊位就可以了。
另外,在镇里做服装,不用一年都做,只需要在年前摆卖一个月左右,赚上一笔钱就行了。
不过,具体要去哪里进货,还得找熟人打听一下。最好能早点找到货源,先让母亲在镇上摆摊,等自己姐弟放寒假后,就可以帮母亲一起卖衣服。
如果生意好,也可以去别的镇赶集。
“唉,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就好了。”
曾文芳想到要去距离青山镇十多公里的彭山镇,走路去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挑着一大堆的衣服走那么远的路,就有些不切实际了。
曾文芳记得上辈子到过一个初中同学家,她家是万元户。家里有两层的小楼房、有拖拉机,还有自行车。听说,后来还买了一部红鸡公(就是嘉陵摩托车)。这日子,比21世纪的“有车有房”一族还要幸福得多。
曾文芳觉得,八十年代的万元户差不多就相当于21世纪住别墅、开奔驰的亿万富翁了。
1978年许多大城市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现在才1986年,青山镇只是一个偏僻的乡镇。改革开放的春风还吹不到这里,或者是吹到了,但那风还不够猛烈。曾文芳想,赚钱得顺应时代潮流,这个时代,一个乡镇有几个万元户就了不得了。
邻村有个做瓦窑的大叔,被镇里评上了万元户,胸前戴着大红花上台领奖。记得母亲在农闲时,还曾去瓦窑做挑泥工。一天累得腰酸背疼,挣不到一元钱。
曾文芳想,过一两年,自己家赚了钱成了万元户,是不是让爸爸上台领奖呢。
“先别想这个,还是盘算盘算家里的收入,看看除去进货,能不能匀出一些钱来买自行车。”
曾文芳觉得自己想得过于长远了。前面做了几桩小生意,赚的钱加起来也只有两百多元,爸爸的早餐店除去店租,每天赚的也不多。重生几个月了,自己这段时间是不是过于乐观、忘记自家的处境了?
“不行,如果钱不够,就去借点本钱,一定要在年前赚一笔本金,年后让家里人再做点什么生意。如果重生一回,还得过紧巴巴的生活,那不是白活这一遭了吗?”
“要找谁借钱呢?爷奶、大伯、二伯都不可能借钱给自己,舅舅那边的日子也不好过。”曾文芳盘算着应该跟谁借这一笔启动资金。
“文芳?”
一部拖拉机“突突”地从曾文芳身边开过,曾文芳靠路边站着,等这车过去。
寨下村离青山中学不远,离街镇也不远,曾文芳走路回家只需要30多分钟。路不宽,只能通拖拉机或小轿车。如果两部车迎面而过,就得先找一个宽一点的地方停下,让另一部车先过。
按说,人只要靠边走,也不用停下来。只是,上辈子曾文芳活到21世纪,那时候车多呀。她已经习惯了人让车,一般都会让车过了自己再走。
不过,这拖拉机却没有往前开,而是停在不远的路边。车上还跳下一位长得黝黑的粗壮汉子,朝曾文芳招手。
“同年爷?”曾文芳抬头看去,才发现是与父亲结拜为同年的好友罗明友。
“上街买东西了?”罗明友笑着问。他的眼睛小,这么一笑,眼睛便眯起剩一条缝。
“同年爷!”曾文芳眼睛一亮,像遇到了财神爷一样快步向前。
“没买什么东西,喏,就这个。”曾文芳举起手里的碗,笑道。
“大碗啊!这东西让你爸买回来不就行了。”
曾文芳一愣,她上街之前还想着要去爸爸的早餐店呢,结果见到叶家一群极品,竟然把去看看爸爸这事都忘了。
曾文芳有些懊恼,觉得上辈子真是白活了,还会让那些极品影响自己的情绪,真是太不应该了。以后,一定要把这家人都丢到“爪哇国”去,这些无关紧要的人,理他们作怎?
曾文芳笑笑,不好意思地说:“我好久没上街看看了,就去走了一圈。同年爷,我有事情跟您商量。”
“什么事情?去我家说吧,我刚好有空。来,坐车上。”
“好,您家离得近,我就去您家说。”曾文芳轻快地跳上拖拉机,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拖拉机有些吵,所以,曾文芳并没有在这个时候说。
石阶村离街镇更近些,这是一个古村,上一世开同学会时,黄家诚说的古村开发,就是指这个村子。
这里的房子很古老,有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这些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客家围龙屋,而是那种上五下五的大房子。房子很大气,以前是地主屋,如今分给贫穷百姓住。
屋子与屋子中间的路都是石阶路,即使下雨,邻居们串门也不会弄脏鞋。而“石阶村”的村名也由此而起。
“你想在市场里摆服装摊?”罗明友讶然,没想到曾文芳跟他谈的是这么一件大事。
“你爸妈知道吗?”
曾文芳摇摇头,道:“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我今天去逛街想到的赚钱法子。”
罗明友想了想,又问:“你是想只在我们镇上摆这服装摊,还是还要到别的镇上摆这摊?”
“我本来想只在镇上摆,可是,年前无多日,如果只在镇上摆,衣服销量不大。”
“可是,到别的镇去卖衣服,这衣服怎么拿过去、怎么拿回来,你想过这个问题吗?”
“我想过,我觉得要么,就买一辆自行车运货,要么就找同年爷合伙做这桩生意。”
曾文芳眼睛发亮地盯着罗明友,笑得有些狡黠。
“呵呵呵”罗明友听到曾文芳毫不客气的回话,呵呵地笑。
“你这女娃,你就算准了同年爷我会同你合伙做这生意?年前我还要帮很多人运沙石、盖房子的瓦,哪有空跟你去摆摊?”
“同年爷,你不用同我们一起摆摊,你只需要早上帮我们把衣服运到邻镇的集市,晚上再帮我们把衣服运回来就可以了。摆摊的事有我、还有弟妹呢。同年娘与红姐也可以同我们一起摆摊。”
“只是,你的衣服要从哪里批发呢?阳光县城好像没有服装批发。”
罗明友是个精明的庄稼人,要不,这日子也不会过得这么红火了。他考虑问题比起曾国生夫妻要周全多了。
“我记得听别人说过,服装批发有好几处地方。最便宜的就是兴文市的东西,然后是荔园市平山服装批发市场,再过来是渔港市东门服装批发市场。还有海州的流花批发、白马批发。”
“哦?了解得这么清楚?你想做这个很久了吧。”
没曾想到曾文芳真能说出这么多地名来,罗明友惊讶不已。他想,国生家这个小女娃着实了不得。上次去县城批发文具,也是一副大人模样与人讨价还价。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一个生意老手呢。
第三十五章 卖文具赚了多少钱?
“行,我同你爸合计合计,看看这事有没有做头。”
罗明友想起上次与好友曾国生聚在一起聊天时,他曾经问曾文芳卖文具卖了多少钱,曾国生举起两个手指晃了晃。
“20元?”罗明友猜道。
曾国生摇头。
罗明友笑了:“孩子玩玩而已,能赚两元钱,又赚到几个孩子一个学期的文具,已经不错了。再说,文芳又给我家两孩子两套文具,那也得不少本钱。我要给她钱,她硬是不接。唉,这孩子,是个懂事的。”
曾国生见好友说出这一大堆话来,有些哭笑不得。他只好实话实说:“文芳这次进的文具,不是赚了2元,而是赚了200元。”
“啊?200元?那不是抵得上一头猪的价格了吗?”
罗明友不太相信好友的话,当初他把曾文芳送到文具批发部,因为与人约好要去装货,就没有陪在曾文芳身边,而是让她挑好文具,等他来接。
不就是几大包文具吗?能赚这么多钱?
“你别小看这些文具,比如那些圆珠笔,不占地,你都不知道那几包货物里面有多少支笔。”
“多少?”
“那里有500支圆珠笔,1000支铅笔。单单这笔就赚了将近50元。”
“啊,文芳拿了这么多吗?”
“是啊,当时我与她妈也吓了一大跳。后来卖得没剩多少了,才放下心来。后来文芳还去进过货,这你不是知道吗?如今还有学生会找他们姐弟买笔呢。”
“这孩子,胆子真大。”罗明友啧啧赞叹。开学几天就赚了人家辛苦一年养大的一头猪,这眼光与做生意的天赋,确实了不得。
罗明友想起这些,不由对曾文芳年前摆摊卖衣服的想法重视起来。
“文芳,告诉你爸,我晚上去你家商量这事。过些天就要农忙,我们先商量好这事,待农忙结束,我们好打听打听货源与摆摊手续的事情。”
曾文芳见罗明友这般郑重,知道这事已经有了八成把握。爸妈那边不用担心,她有把握说服他们。只是这货源的事情得打听清楚,这才是那不确定的2成。
曾文芳见事情敲定,就告辞回家。罗明友的妻子与大女儿去地里收花生,还没回来,他想着干脆去路上接她们一程。就对曾文芳道:“我就不留你了,你同年娘与你红姐干活去了,还没回来。那两个狼仔子也不知道跑哪里疯玩了。”
曾文芳知道罗明友两个儿子很调皮,读书也不用功。每次到她家,想要感叹一番,说曾文芳姐弟是读书的料,羡慕曾国生养了好儿女。
“如果这事做成了,就能攒下一笔钱,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生意做。可不能每年就开学、春节前才考虑赚钱这事。致富奔小康,应该是头等大事。”
曾文芳一边美滋滋地筹划着将来,一边拿着一个碗往家去。
田里的稻子已经金黄一片,曾文芳这才想起,班主任说下周三左右,就会开始放农忙假,一共三天,让学生回家帮忙收割稻子。
上次夏收,曾文芳因为摔伤没有下田,这次秋收,自己肯定要帮忙的了。不过,这不算什么大事,田里地里的事情,曾文芳都做得很顺手。
“姐,你怎么才回来?”回到家里,妹妹曾文雪迎上前来,埋怨道。
“怎么了?饿了?”
文雪捂着肚子,撒娇道:“可不是吗?妈妈一定要等你回来才肯开饭。我都要饿坏了。”
“不是可以吃‘生心饭’吗?没让妈妈给你做?”
“我忘了,妈妈也忘了。因为,今天妈妈去收花生了,姐,等会儿,我们有熟花生吃哦。”
“哦?”曾文芳很惊讶。她记得学校大操场两边的山窝上,都种着花生。那些天,看着叶子还一片绿油油的,这就可以收回来了吗?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