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
    ——《六祖坛经》
    惠能《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上讲:“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可这一灯一智何处可寻呢?大师说,在人自己的本性之中。
    不过,我们不能把佛家之语想得那么虚空,再有名的得道高僧也是人,只是他可以在时时关照本性中独立于人世的茫茫之外。他说人无论悲喜,都因自迷了本性,也只有剥去一层层蒙在心中的尘垢,才可能重新看到自己原本清静的内心,也就找到了那一灯一智。比如陶渊明,于宦海中不堪忍受煎熬,终于挂冠而归,悔往事之虚妄,喜于田垄植杖而耘耔,终于寻得一份适于自己本性的清静。
    话说回来,禅宗各派在传授心法时,要求的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这种传承方式同时也叫做“灯灯相传”,六祖惠能这里所说的“一灯能除千年暗”指的就是“心灯”,比喻开悟了的心其智慧像明灯一样,能照耀人心。
    所以说,心很重要,修心很重要,正心很重要。佛即心,心即是佛,亿万佛均从心里流出。众生具佛性,心即神,神即心,亿万神仙也是从心里流出。天育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足气盛、气盛神旺。仙即山、人,他们已觉悟,信仰佛、信仰神,即信仰自已的良心,而不是医学讲的肉团心。心即意念、灵魂。
    其实,我们现代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只要稍加审视和思考,也不难懂得“心”的重要性。道理很简单,我们一生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心支配的,心是我们全部人生行为的总根本。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会到。我们的理想、梦想、妄想、冥想、猜想、思想、想象和回忆等等,都是在“心”的领域内发生和展开的。我们的苦与乐,我们的七情六欲,我们的知识、意志和情感,都是在“心”的范围以内形成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于人的心灵生活;人生的主要领域,是心灵领域。虽然表面上看,人生是以一连串行为和事件构成,但是,脱离心灵的观照与感知,这些行为和事件又怎么能够被纳入“人生”的范畴来思考和经验呢?
    因而,当我们试图进行“美好人生”的营造时,首要的焦点问题不得不落在美好心灵的营造上。
    佛学认为,人的“本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无苦无乐,安宁圆融的。“心”之所以坠入苦海,只是因为“心”被迷惑,迷于物,迷于欲,迷于境,迷于贪恋,迷于因缘,迷于不知本心等等,只要这些迷惑一破,“本心”又可重现,即佛学所讲的“见性”。按禅宗观点,见性即是成佛。人生的价值由此而得以提升。
    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心动”的时候,更当静观本心。当喜怒哀乐袭上心来时,应当及时内观自己,看看心里面发生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例如“观喜从何来”,观想“喜”会到哪里去,观想“喜”去之后将会留下什么,心会怎样转变,同时,观审生起“喜心”的各种因缘(原因、条件)。看看这些因缘是否将会长存,如果这些因缘一旦离去,将会在“心”中引起什么样的后果。需知,所谓因缘总的来讲乃是指各种相关条件的临时依存关系。它的特点就是无常,各种条件中,如果有一个条件失去,整个依存关系也可能就此开始破裂,或者,原有条件未变,但又有一个新的条件参加进来,也可致原有依存关系的离散瓦解。“心”在这些过程中都发生了些什么,承受了些什么,留下了些什么,这都是值得用“观心”的方式去加以审视的。
    佛法说,自灯明,法灯明,关键是你的心灵深处要打开光明的窗子。“一个人的命运是好是不好,惟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内心里点灯,把好的品质点燃,把光明点起来,业就得到改变,命运也就随之得到改变。”如何升起光明?汹涌的私念可以产生重大的烦恼,但是以般若之心观照,“烦恼即是菩提”呀。六祖坛经上说,前相着相即是烦恼,后相离相即是菩提。
    佛家有一部经书叫《八师经》,说如来以八法为师,这八法是杀生、偷盗、淫邪、妄语、饮酒、老、病、死。这些坏的东西都是如来的老师。当他看到偷盗、饮酒等的人时就会升起相应的正念,多么可贵的思维呀!就如同莲花一样,一定要开在卑污的肮脏的淤泥之中,但是它的花朵却是一尘不染的高贵。我们能不能也是如此呢?深入的思维,以私欲作为我们的老师,虽然目前或曾经陷于黑暗之中,但只要你的心灵向莲花一样向往光明,终究有一天会如莲花一样,开出可贵的花来。正如大慧普觉禅师所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乃生此花。
    因而,若要心灯长亮,就要观心、正心,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发下大愿,不见真心不罢休。日常里不急不缓,诚意观照,总有了悟之时。如此,人人都能“见性成佛”,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章节目录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寒江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江雪并收藏清心禅:心是莲花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