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的死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姬发有多么伤心。
长兄如父,父亲每日操劳奔波,家中琐事皆为母亲料理。而姬发一直都不算是个乖孩子,调皮捣蛋的事儿他没少干。但是经常被父亲惩罚的却是哥哥伯邑考,因为他犯下的错大部分都被哥哥帮他扛了。
伯邑考对姬发好的那是没话说的,即便是伯邑考娶了媳妇,他对姬发的那种疼爱也丝毫没有减少。
不仅没有减少,事实上姬发得到的宠爱变成了双份。他的嫂子是个特别贤惠的女子,她对姬发丝毫不亚于伯邑考。
犯了大错由哥哥伯邑考帮他扛着,犯了小错由嫂子帮他担着。只不过那时的姬发还太年轻,根本就不知道哥哥有多么疼他。
嫂子整天以泪洗面,姬发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安慰她。因为他自己都没能从悲伤中走出来,不过他在参加完修建灵台之后,心态比之前好了不少。
姬昌也找姬发谈过几次,他当然不是一个轻易被打倒的懦夫。所以他把悲伤埋在了心里,然后化悲愤为动力品名的习武和读书。
就像父亲跟他说的一样,伯邑考虽然死了,但是他还在。他这个弟弟欠了哥哥那么多,现在就应该承担起哥哥需要承担的责任。
他一定要担得起重任,因为他不是为他自己,更是为了枉死在他乡的哥哥。只要他足够努力,相信他哥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盘腿坐在阁楼楼顶,姬发眺望远方,双眼不知不觉已经蒙上了一层雾气。他虽有很多话没说出口,却也不再想要对哥哥说些什么。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那他所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和创造未来。
武吉虽然跟姜子牙认识快半年了,可他从来没觉得姜子牙有啥本事。所以他压根就不信姜子牙的话,挑柴下山赶去西岐城。
在他还没有走到城门口的时候,武吉的右眼皮突然跳了几下。这老话说得好,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武吉不相信姜子牙的话,却很相信这个。所以他这次进城十分谨慎,生怕自己会出什么意外。
不过还好,城门口的人并不多。而且现在还没到正午,多半摊位都还空着。如果他趁这个时候进城,说不定还能回家吃午饭呢。
“净街了净街了,麻烦大家让一让!”
几个穿着盔甲的士卒从城里走了出来,一边走一边将街道上的百姓赶到一旁。一看这阵势大家就能猜到,应该是他们的侯爷又要去灵台为百姓祈福了。
这种场景若是换做别处,士卒净街一定会强行将街上的百姓赶走。但是这里是西岐,那种场景在西岐是不会发生的。士卒净街时都很客气,百姓们也很配合。百姓们自觉让路,净街的速度自然就快了很多。
“别挤我,别挤我,哎哟!”
“扑通,哐当!”
还没等武吉反应过来,他已经被人挤到了一边,手里的扁担突然就脱了手,身后传来一声闷响和一声惨叫。
“死人啦!”
武吉刚转过身去,突然就有人喊了一嗓子。这下直接把一旁的守门将给招了过来,当守门将看到躺在地上的士卒之后,他伸手放在那名士卒的鼻孔处。
片刻之后守门将脸色大变,颤声道:“王相,王相你快醒醒啊。”
喊了半天守门士卒王相丝毫没有反应,于是守门将便让人看住武吉,随后将此事禀报给了还未走出城门的文王姬昌。
姬昌一听出了命案亲自前来查看,而后询问了周围的百姓和当事人武吉。武吉本就是个老实巴交的樵夫,刚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只知道有人在挤他,却不知道手里的扁担为何会砸在守门士卒王相的头上。
好巧不巧的,王相被他这一扁担给打死了。自古天公地道之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既然武吉打死了王相,自然就要给王相抵命。
人证物证具在,姬昌便将此事交由刑罚官处置。而后姬昌围着武吉画了一个圈,名为画地为牢。而后又在一旁立了一块木板,名为立木为卒。
成汤连绵数百年,而不曾修建牢狱之地只有西岐。不说东南北三地,就说朝歌也一直未曾少过牢狱。
但是西岐从未有过牢狱,因为西伯候姬昌善于占卜,所以他很早之前就定下了这个规矩。画地为牢立木为卒,不过是何人反了何罪,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其画地为牢。
然后在依照律法知罪,有罪者按罪论处,有过者将功补过。这种事儿在西岐很常见,所以姬昌给武吉画地为牢没有人会觉得稀奇。
当然了,这种事儿当然也有意外发生。比如说有人不遵此律,本就不过是一个画出来的圆圈。犯人若想逃跑那太简单了,不过他们后来都被抓了回来。
西岐律法对此有明文规定,私自潜逃者罪加一等。那几个自以为很聪明的家伙,最后都被抓了回来。也正是从那时候起,西岐百姓再无一人会心存侥幸。
就比如现在的武吉,即便他已经知道自己要给王相抵命,但是他却不曾想过要离开姬昌给他画的那个圈。
转眼间三天过去了,在城门口呆了三天三夜的武吉忍不住失声痛哭。过往行人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人上前安慰武吉。大家都知道武吉犯了什么罪,所以他们知道武吉会有什么下场。
上大夫散宜生途径城门,看到蹲在地上痛哭不止的武吉,上前询问武吉为何痛苦。散宜生以为是武吉心中有冤,却不知原来武吉是因为牵挂家中老母。
武吉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如今老母年事已高眼睛也不好使。平日里都是武吉上山砍柴赡养老母,如今他已经三天没回家了,不知道老母会不会出什么事儿。他知道他应该给王相抵命,但是他恳请散宜生放他回家安顿一下老母。
散宜生被武吉的孝心感动,当天便将此事上报给了姬昌。姬昌同样大受感动,然后下令让武吉回家安顿老母。
长兄如父,父亲每日操劳奔波,家中琐事皆为母亲料理。而姬发一直都不算是个乖孩子,调皮捣蛋的事儿他没少干。但是经常被父亲惩罚的却是哥哥伯邑考,因为他犯下的错大部分都被哥哥帮他扛了。
伯邑考对姬发好的那是没话说的,即便是伯邑考娶了媳妇,他对姬发的那种疼爱也丝毫没有减少。
不仅没有减少,事实上姬发得到的宠爱变成了双份。他的嫂子是个特别贤惠的女子,她对姬发丝毫不亚于伯邑考。
犯了大错由哥哥伯邑考帮他扛着,犯了小错由嫂子帮他担着。只不过那时的姬发还太年轻,根本就不知道哥哥有多么疼他。
嫂子整天以泪洗面,姬发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安慰她。因为他自己都没能从悲伤中走出来,不过他在参加完修建灵台之后,心态比之前好了不少。
姬昌也找姬发谈过几次,他当然不是一个轻易被打倒的懦夫。所以他把悲伤埋在了心里,然后化悲愤为动力品名的习武和读书。
就像父亲跟他说的一样,伯邑考虽然死了,但是他还在。他这个弟弟欠了哥哥那么多,现在就应该承担起哥哥需要承担的责任。
他一定要担得起重任,因为他不是为他自己,更是为了枉死在他乡的哥哥。只要他足够努力,相信他哥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盘腿坐在阁楼楼顶,姬发眺望远方,双眼不知不觉已经蒙上了一层雾气。他虽有很多话没说出口,却也不再想要对哥哥说些什么。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那他所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和创造未来。
武吉虽然跟姜子牙认识快半年了,可他从来没觉得姜子牙有啥本事。所以他压根就不信姜子牙的话,挑柴下山赶去西岐城。
在他还没有走到城门口的时候,武吉的右眼皮突然跳了几下。这老话说得好,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武吉不相信姜子牙的话,却很相信这个。所以他这次进城十分谨慎,生怕自己会出什么意外。
不过还好,城门口的人并不多。而且现在还没到正午,多半摊位都还空着。如果他趁这个时候进城,说不定还能回家吃午饭呢。
“净街了净街了,麻烦大家让一让!”
几个穿着盔甲的士卒从城里走了出来,一边走一边将街道上的百姓赶到一旁。一看这阵势大家就能猜到,应该是他们的侯爷又要去灵台为百姓祈福了。
这种场景若是换做别处,士卒净街一定会强行将街上的百姓赶走。但是这里是西岐,那种场景在西岐是不会发生的。士卒净街时都很客气,百姓们也很配合。百姓们自觉让路,净街的速度自然就快了很多。
“别挤我,别挤我,哎哟!”
“扑通,哐当!”
还没等武吉反应过来,他已经被人挤到了一边,手里的扁担突然就脱了手,身后传来一声闷响和一声惨叫。
“死人啦!”
武吉刚转过身去,突然就有人喊了一嗓子。这下直接把一旁的守门将给招了过来,当守门将看到躺在地上的士卒之后,他伸手放在那名士卒的鼻孔处。
片刻之后守门将脸色大变,颤声道:“王相,王相你快醒醒啊。”
喊了半天守门士卒王相丝毫没有反应,于是守门将便让人看住武吉,随后将此事禀报给了还未走出城门的文王姬昌。
姬昌一听出了命案亲自前来查看,而后询问了周围的百姓和当事人武吉。武吉本就是个老实巴交的樵夫,刚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只知道有人在挤他,却不知道手里的扁担为何会砸在守门士卒王相的头上。
好巧不巧的,王相被他这一扁担给打死了。自古天公地道之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既然武吉打死了王相,自然就要给王相抵命。
人证物证具在,姬昌便将此事交由刑罚官处置。而后姬昌围着武吉画了一个圈,名为画地为牢。而后又在一旁立了一块木板,名为立木为卒。
成汤连绵数百年,而不曾修建牢狱之地只有西岐。不说东南北三地,就说朝歌也一直未曾少过牢狱。
但是西岐从未有过牢狱,因为西伯候姬昌善于占卜,所以他很早之前就定下了这个规矩。画地为牢立木为卒,不过是何人反了何罪,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其画地为牢。
然后在依照律法知罪,有罪者按罪论处,有过者将功补过。这种事儿在西岐很常见,所以姬昌给武吉画地为牢没有人会觉得稀奇。
当然了,这种事儿当然也有意外发生。比如说有人不遵此律,本就不过是一个画出来的圆圈。犯人若想逃跑那太简单了,不过他们后来都被抓了回来。
西岐律法对此有明文规定,私自潜逃者罪加一等。那几个自以为很聪明的家伙,最后都被抓了回来。也正是从那时候起,西岐百姓再无一人会心存侥幸。
就比如现在的武吉,即便他已经知道自己要给王相抵命,但是他却不曾想过要离开姬昌给他画的那个圈。
转眼间三天过去了,在城门口呆了三天三夜的武吉忍不住失声痛哭。过往行人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人上前安慰武吉。大家都知道武吉犯了什么罪,所以他们知道武吉会有什么下场。
上大夫散宜生途径城门,看到蹲在地上痛哭不止的武吉,上前询问武吉为何痛苦。散宜生以为是武吉心中有冤,却不知原来武吉是因为牵挂家中老母。
武吉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如今老母年事已高眼睛也不好使。平日里都是武吉上山砍柴赡养老母,如今他已经三天没回家了,不知道老母会不会出什么事儿。他知道他应该给王相抵命,但是他恳请散宜生放他回家安顿一下老母。
散宜生被武吉的孝心感动,当天便将此事上报给了姬昌。姬昌同样大受感动,然后下令让武吉回家安顿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