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最是真——读李致《铭记在心的人》有感
平平淡淡最是真——读李致《铭记在心的人》有感
刘小革
这几天在读李老的《铭记在心的人》。这是李老“我的人生”中的一部专门回忆人的集子。
这部集子中58篇文章,写的都是李老铭记在心中的人。李老写他们,接触多的就写得多,接触少的就写得少,顺其自然,十分真挚朴实。铭记在李老心中的众多人物中有国家领导人胡耀邦、贺龙、邓小平、杨尚昆、朱德、张爱萍等人;有他在地下工作时期的领导和战友;有文化名人茅盾、巴金、曹禺、艾芜、沙汀、马识途及魏明伦等;有李老的父母、叔父、妻子和舅舅等亲人;也有一些普通百姓。而无论人物的地位高低,李老都怀着满腔真情去怀念他们,那些人曾经打动他的人,他写下来,又打动了我们。他们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李老不但通过那些看似细微的小事,展现出了一个个人物的生动形象,揭示出了人物的灵魂,使人物的精神品格深深地铭刻在我们记忆的岩石上,更重要的是李老对过去年代的真实再现,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让我们从人物身上透视到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深刻的内容,也看到了李老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当我读完《铭记在心的人》,合上书本之后,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生动地情景,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回放。
在《小屋的灯光》中,我看见文革中被关“牛棚”的李老对家中妻子的无限牵挂。他身陷“牛棚”后,心中不是想着自己的安危,而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妻子会不会也被造反派抓去挨整。正好他从“牛棚”可以望见自己的家,于是他每到天黑就要看家中的灯光是不是亮了。如果家中灯亮了,说明妻子还安全,他可以稍稍放心。可是,有一天晚上,李老看妻子那间屋子好久都没有灯光,心中因而惶惶不安,怎么办呢?他终于找了一个借口,说要回家取粮票,直到见到了妻子,心中的石头才落地。他赶紧与妻子约定:“以后你一回家,马上把小屋的灯打开,免得我担心。”此后,天还没有全黑,妻子就打开了小屋的灯。这段小故事,不仅是李老夫妻同呼吸共患难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对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的否定。
文中还有一段写李老和妻子夫妻情深的小故事也十分感人。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李老和妻子在街上买了一块“高级点心”,他们都想让给对方吃,推让中把点心放在了地上,没想到却立刻被别人捡起来就跑了。这个细节的描写不但生动地再现了李老夫妻相敬如宾的情景,也反射出了当年特定的时代背景。让我们回忆起只有在生活极度贫困的状态下,才会发生的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怪事。
我读李老《姨妈》这篇文章特别感慨,因为我有着类似的经历。李家保姆“姨妈”对李老的女儿像亲孙女一样爱,女儿亲切地叫“姨妈”为婆婆,以后叫李老的母亲为“亲婆”。记得我小时候家里也有一个保姆,而我从学说话就先学会把保姆叫妈,后来才把我母亲叫妈妈。我母亲把保姆当姐姐,供保姆的女儿上学直到参加工作。而保姆待我,也是疼爱有加。我特别能理解李老夫妻把保姆当成亲姨妈,而且准备将来要为“姨妈”养老送终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
李老家“姨妈”也严然把自己当成李老家的亲人。为了捍卫李老雷打不动的午休,即使是李老的母亲来探望儿子她也敢“挡驾”。1955年搞所谓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时,李老被审查,有人多次动员“姨妈”揭发李老,但“姨妈”很干脆地回答,我不能昧良心乱说呀!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把饭菜让一些给孩子们吃,“姨妈”饿得自己的双腿都浮肿了,李老夫妻发现后十分感动,就坚决规定她要吃够定量的饭。李老的儿子那时才两岁,也已经懂得了回报“姨妈”的爱。当时食堂的馒头只供应干部,“姨妈”却没有份,小宝宝知道后就说长大要当干部,给婆婆买馒头,逗得“姨妈”十分开心……李老用一件件小事,勾画出了一幅幅“姨妈”与他们一家和和美美生活在一起的图画。
可是,1964年李老调北京工作后不久,就遇到了“清理阶级队伍”,仅仅因“姨妈”夫家可能是小地主,他们被迫“姨妈”送回了重庆。一直等十多年后形势好转,正当李老要兑现当年对“姨妈”养老的诺言时,“姨妈”却不幸病逝,李老全家为此遗憾终生!
这篇文章还讲到了在“大跃进”年代的一件事,那时搞“全民写诗”,逼得姨妈只好求李老替她写首诗,虽然李老根本不赞成“全民写诗”,但因姨妈再三恳求,只好胡凑了几句:“大跃进啊真正好,一人一诗少不了,做不出诗怎么办,赶快去把干部找。”读到这里我笑出了声,那是一种苦涩的笑。笑过之后,我忍不住掩卷沉思,当时不仅经济上搞浮夸风,甚至在文化上也搞浮夸,一字不识的人也要硬要让写诗,多么荒唐啊!而李老看似调侃的打油诗,正是对荒唐年代的严肃批判!
在《小萍的笑容》一文中,李老回忆被打成牛鬼蛇神的年代,一些不懂事的小孩也跟在他身后合唱般的叫“李致有个大阴谋!”来取乐,但李老没有责怪他们,反感到他们单纯可爱而对他们笑了笑。没想到这善意的笑竟然换来了这些孩子齐声冲他吼:“没羞没臊还笑哩!”。我们不难想象当时李老多么尴尬,内心多么剌痛!然而邻家的小女孩小萍,“六一”儿童节在路上遇见李老,却同过去一样朝李老露出像春天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从此,每当看到人间的各种丑恶,每当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之际,小萍的笑容就会出现在李老眼前,给他以安慰和鼓励,几十年过去了,他也没有忘记过小萍的微笑。
李老对小萍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罪恶时代对人性的摧残,甚至连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被扭曲了灵魂。幸而,从小萍的笑容中,又让人看到了人间的良知和真情是无法摧毁的!
许光是李老的一位普通同事。李老在《许光的遭遇》中怀着深切的同情讲述了这位在抗战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的一生的遭遇。抗战时期,许光就参加了党领导的儿童剧团,在当时的特殊形势下,儿童剧团为了生存下去,在党组织的许可下,集体报名参加了三青团。可解放后许光就一直背上了这段历史包袱,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又因这个所谓政治污点被揪出来,而且很久都得不到平反。因此,许光长期精神压抑,而等到为他平反那天,他却因喜极而突然疯了。这是多么像清代吴敬梓笔下《范进中举》的悲剧啊!
李老这本集子的每一篇文章都不算长,却都非常能体现李老的创作宗旨。也就是李老在《李致文存:我的人生总序》里说的“我喜欢真诚、朴实、动情、幽默的散文。不无病呻吟,不追求华丽、不故弄玄虚,不作秀,不煽情,不搞笑。……向巴老学习,力求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李老这一段话特别打动我。
刘小革
这几天在读李老的《铭记在心的人》。这是李老“我的人生”中的一部专门回忆人的集子。
这部集子中58篇文章,写的都是李老铭记在心中的人。李老写他们,接触多的就写得多,接触少的就写得少,顺其自然,十分真挚朴实。铭记在李老心中的众多人物中有国家领导人胡耀邦、贺龙、邓小平、杨尚昆、朱德、张爱萍等人;有他在地下工作时期的领导和战友;有文化名人茅盾、巴金、曹禺、艾芜、沙汀、马识途及魏明伦等;有李老的父母、叔父、妻子和舅舅等亲人;也有一些普通百姓。而无论人物的地位高低,李老都怀着满腔真情去怀念他们,那些人曾经打动他的人,他写下来,又打动了我们。他们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李老不但通过那些看似细微的小事,展现出了一个个人物的生动形象,揭示出了人物的灵魂,使人物的精神品格深深地铭刻在我们记忆的岩石上,更重要的是李老对过去年代的真实再现,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让我们从人物身上透视到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深刻的内容,也看到了李老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当我读完《铭记在心的人》,合上书本之后,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生动地情景,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回放。
在《小屋的灯光》中,我看见文革中被关“牛棚”的李老对家中妻子的无限牵挂。他身陷“牛棚”后,心中不是想着自己的安危,而每时每刻都在担心妻子会不会也被造反派抓去挨整。正好他从“牛棚”可以望见自己的家,于是他每到天黑就要看家中的灯光是不是亮了。如果家中灯亮了,说明妻子还安全,他可以稍稍放心。可是,有一天晚上,李老看妻子那间屋子好久都没有灯光,心中因而惶惶不安,怎么办呢?他终于找了一个借口,说要回家取粮票,直到见到了妻子,心中的石头才落地。他赶紧与妻子约定:“以后你一回家,马上把小屋的灯打开,免得我担心。”此后,天还没有全黑,妻子就打开了小屋的灯。这段小故事,不仅是李老夫妻同呼吸共患难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对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的否定。
文中还有一段写李老和妻子夫妻情深的小故事也十分感人。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李老和妻子在街上买了一块“高级点心”,他们都想让给对方吃,推让中把点心放在了地上,没想到却立刻被别人捡起来就跑了。这个细节的描写不但生动地再现了李老夫妻相敬如宾的情景,也反射出了当年特定的时代背景。让我们回忆起只有在生活极度贫困的状态下,才会发生的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怪事。
我读李老《姨妈》这篇文章特别感慨,因为我有着类似的经历。李家保姆“姨妈”对李老的女儿像亲孙女一样爱,女儿亲切地叫“姨妈”为婆婆,以后叫李老的母亲为“亲婆”。记得我小时候家里也有一个保姆,而我从学说话就先学会把保姆叫妈,后来才把我母亲叫妈妈。我母亲把保姆当姐姐,供保姆的女儿上学直到参加工作。而保姆待我,也是疼爱有加。我特别能理解李老夫妻把保姆当成亲姨妈,而且准备将来要为“姨妈”养老送终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
李老家“姨妈”也严然把自己当成李老家的亲人。为了捍卫李老雷打不动的午休,即使是李老的母亲来探望儿子她也敢“挡驾”。1955年搞所谓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时,李老被审查,有人多次动员“姨妈”揭发李老,但“姨妈”很干脆地回答,我不能昧良心乱说呀!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把饭菜让一些给孩子们吃,“姨妈”饿得自己的双腿都浮肿了,李老夫妻发现后十分感动,就坚决规定她要吃够定量的饭。李老的儿子那时才两岁,也已经懂得了回报“姨妈”的爱。当时食堂的馒头只供应干部,“姨妈”却没有份,小宝宝知道后就说长大要当干部,给婆婆买馒头,逗得“姨妈”十分开心……李老用一件件小事,勾画出了一幅幅“姨妈”与他们一家和和美美生活在一起的图画。
可是,1964年李老调北京工作后不久,就遇到了“清理阶级队伍”,仅仅因“姨妈”夫家可能是小地主,他们被迫“姨妈”送回了重庆。一直等十多年后形势好转,正当李老要兑现当年对“姨妈”养老的诺言时,“姨妈”却不幸病逝,李老全家为此遗憾终生!
这篇文章还讲到了在“大跃进”年代的一件事,那时搞“全民写诗”,逼得姨妈只好求李老替她写首诗,虽然李老根本不赞成“全民写诗”,但因姨妈再三恳求,只好胡凑了几句:“大跃进啊真正好,一人一诗少不了,做不出诗怎么办,赶快去把干部找。”读到这里我笑出了声,那是一种苦涩的笑。笑过之后,我忍不住掩卷沉思,当时不仅经济上搞浮夸风,甚至在文化上也搞浮夸,一字不识的人也要硬要让写诗,多么荒唐啊!而李老看似调侃的打油诗,正是对荒唐年代的严肃批判!
在《小萍的笑容》一文中,李老回忆被打成牛鬼蛇神的年代,一些不懂事的小孩也跟在他身后合唱般的叫“李致有个大阴谋!”来取乐,但李老没有责怪他们,反感到他们单纯可爱而对他们笑了笑。没想到这善意的笑竟然换来了这些孩子齐声冲他吼:“没羞没臊还笑哩!”。我们不难想象当时李老多么尴尬,内心多么剌痛!然而邻家的小女孩小萍,“六一”儿童节在路上遇见李老,却同过去一样朝李老露出像春天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从此,每当看到人间的各种丑恶,每当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之际,小萍的笑容就会出现在李老眼前,给他以安慰和鼓励,几十年过去了,他也没有忘记过小萍的微笑。
李老对小萍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罪恶时代对人性的摧残,甚至连天真无邪的孩子也被扭曲了灵魂。幸而,从小萍的笑容中,又让人看到了人间的良知和真情是无法摧毁的!
许光是李老的一位普通同事。李老在《许光的遭遇》中怀着深切的同情讲述了这位在抗战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的一生的遭遇。抗战时期,许光就参加了党领导的儿童剧团,在当时的特殊形势下,儿童剧团为了生存下去,在党组织的许可下,集体报名参加了三青团。可解放后许光就一直背上了这段历史包袱,文革中“清理阶级队伍”又因这个所谓政治污点被揪出来,而且很久都得不到平反。因此,许光长期精神压抑,而等到为他平反那天,他却因喜极而突然疯了。这是多么像清代吴敬梓笔下《范进中举》的悲剧啊!
李老这本集子的每一篇文章都不算长,却都非常能体现李老的创作宗旨。也就是李老在《李致文存:我的人生总序》里说的“我喜欢真诚、朴实、动情、幽默的散文。不无病呻吟,不追求华丽、不故弄玄虚,不作秀,不煽情,不搞笑。……向巴老学习,力求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李老这一段话特别打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