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无价——读李致老先生《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真情无价——读李致老先生《终于盼到这一天》有感
袁瑞珍
当我有幸获得李致老先生所著的《终于盼到这一天》这本书时,我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拜读的。因为对我而言,李致老先生既是四川省文联的主席,又是我国文学泰斗巴金的侄儿,有着这样特殊身份与背景的人,是足以令我这样的无名之辈所景仰的。而当我读完这本书后,这种特殊身份与背景已变的逐渐模糊,一种从心底涌出的对作者本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一本记录文革期间作者亲身经历的书。其写作风格朴实而诚挚,其文字平淡如水般纯净,读来宛如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与我面对面地促膝交谈。然平淡朴实之中,却蕴藏着对造化的感恩,对悲苦的豁达,对亲人朋友的深情,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丑恶现象的鞭挞,对十年浩劫的反思。“文革”这段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这本书却将我尘封的记忆之门打开,随着作者朴实的叙述,我的思想与情感似乎穿越时空,又回到了40多年前那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特殊年代。我的心充溢着苦涩、酸楚和感动,不仅为作者在十年浩劫中所遭受的精神和肉体折磨而悲愤,更被文章中字里行间透出的真、善、美所深深打动。
真实地再现历史,真切的情感流露,一个“真”字宛如一条红线贯穿全书,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强烈感受。李致老先生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在文革中所经历的磨难和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心态,虽然写的只是自己的遭遇和与之有关联的人和事,但却是当时中国十年内乱的一个缩影,他个人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中国很多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命运。由于作者在团中央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书中所记叙的团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戴云、胡克实等重要人物和事件不仅成为珍贵的历史史料,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害,国民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一种注释和解读。读后发人深省,并由衷发出“这样的历史绝不能重演,由这惨痛的教训换来的改革开放成果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多么的顺应民心、顺应历史潮流”的感叹。
真实的历史再现中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使这本书散发着动人的魅力。那些描写发生在荒诞岁月中的真实情感,读后让我为之动容。在《我所知道的胡耀邦》一文中,作者不仅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耀邦同志在担任团中央书记和文革期间与作者同住牛棚的点滴往事,在读者心中树起了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亲可敬的形象,更令人感动的是,李致老先生对在大批判的高潮中因顺潮流胡乱上纲,贴了一张揭发耀邦同志1964年给有关报刊总编辑的讲话,说毛主席既搞革命又搞建设,“不可能有时间研究少年儿童工作”是“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字报而深感愧疚,并深刻剖析、无情鞭挞自己思想的文字。在那个是非混淆,人性扭曲的年代,胡乱上纲写大字报的事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也许都认为那是迫不得己而已,但作者却深感对不起耀邦同志,几十年过去了,内心仍然充满了自责和忏悔,这种暴露自己“思想混乱”、揭露自己“人品污点”,对自己老领导的真诚忏悔,让我震撼,对作者这种严于解剖自己,暴露自己真实思想,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为作者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所折服。另一篇记叙与四爸巴金真挚情感的文章《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文中讲述的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文革期间被扣上“最典型的资产阶级精神‘贵族’,过着寄生虫、吸血鬼的生活,写的都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政治帽子,遭受大批判的特殊环境下亲人之间的相互牵挂、作者煞费苦心秘密绕道上海与巴金见面后的那种浓浓亲情,“深切期望他能摆脱这不幸的处境,但我自己也不知道那黑暗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的茫然与无助,虽然与巴金同睡一张床,却欲言又止的心灵感应以及面对深陷困境,前路未知的巴金与自己,从心窝里掏出的“如果你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你可以回成都。我能用自己的劳动(牛棚中作者学会了踩三轮车)供养你”的那种悲凉、坚强及如同父子般的深挚感情催人泪下。
在苦难中品味美好,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美丽是这本书的又一显著特点。虽然在那个人性被扭曲的年代,作者身边时时处处都发生着假、丑、恶的东西,但人性的光辉并没被屏蔽,人性的善良与美丽如同甘露滋养着作者干枯的心田,成为作者精神荒漠中的一片绿洲。在《小萍的笑容》一文中,作者记叙了自己与同住楼层的小萍等几个孩子的友谊。当作者被打入牛棚,遭受精神上的巨大折磨,甚至被一帮不谙世事的孩子嘲笑和辱骂,一堵无形的高墙将他与孩子们隔离开来,但小萍和几个孩子的友善却让作者心生感慨。特别是那年的“六。一”儿童节,作者扫完大院后,无意间与身穿白衬衫和花裙子,头上扎着蝴蝶结的小萍相遇时,小萍极其自然与友好地对他一笑。这天真无邪的笑容为作者悲苦的心送去了一抹清凉、一束丽光,作者深情地写到:“小萍的笑容给了我无比的温暖,我不仅这一天过得十分愉快,而且在‘牛棚’,甚至在整个‘文革’期间,每当看到人世间的丑恶行径,每当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之际,那一张有笑容的红脸蛋又在我眼前出现,她似乎在不断地安慰、呼唤和鼓励我,使我感到人间的良知和真情是无法摧毁的”。
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当人处于逆境时。这在作者所写的《妻子的安慰》和《小屋的灯光》两篇文章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也许是作者永不能忘怀与妻子共同渡过的那些难忘的坎坷岁月,所以这两篇文章才会写的如此情深意长。当作者告诉妻子,自己可能要被关进“牛棚”时,妻子冷静地说:“不管最后是什么结论,我一辈子和你在一起”,并请他放心,会按月写信和寄生活费给他的母亲。妻子的话给面临厄运的李致老先生以莫大的安慰,他在文章的末尾写道:“唯有妻子的安慰使我放心,给了我力量。”而我也从这位妻子的寥寥数语中读出了一位女性在面对厄运时的坚强和对丈夫深深的爱恋与忠贞。而在《小屋的灯光》一文中,则让我咀嚼出“患难见真情”的韵味。作者虽然被关进了“牛棚”,但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却有增无减,由于“牛棚”离作者的家很近,于是家中的灯光便成为作者的精神寄托,并由衷地发出“小屋是我的世界和归属,我只有在这里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永恒的爱”的肺腑之言。其中所描写的看到小屋灯光时内心的安宁与温暖,看不到灯光时内心的焦急与猜测及机智地获取信息都非常传神,而夫妻之间互让毛毯和生日那天在“牛棚”收到妻子亲手编织的咖啡色毛衣时的热泪盈框及“我确信,万一我成了叫花子,她会跟着我讨口”和“要终身穿这件毛衣,将来离开人世时,愿它裹着我的身子一起火化”的情感宣泄更令人泪飞如雨。
什么叫真情?这就是真情,这苦难中的真情是如此的纯净,亲情是如此的醇厚,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真情无价!我由衷地发出赞叹。
写于2008年7月
袁瑞珍
当我有幸获得李致老先生所著的《终于盼到这一天》这本书时,我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去拜读的。因为对我而言,李致老先生既是四川省文联的主席,又是我国文学泰斗巴金的侄儿,有着这样特殊身份与背景的人,是足以令我这样的无名之辈所景仰的。而当我读完这本书后,这种特殊身份与背景已变的逐渐模糊,一种从心底涌出的对作者本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一本记录文革期间作者亲身经历的书。其写作风格朴实而诚挚,其文字平淡如水般纯净,读来宛如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与我面对面地促膝交谈。然平淡朴实之中,却蕴藏着对造化的感恩,对悲苦的豁达,对亲人朋友的深情,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丑恶现象的鞭挞,对十年浩劫的反思。“文革”这段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这本书却将我尘封的记忆之门打开,随着作者朴实的叙述,我的思想与情感似乎穿越时空,又回到了40多年前那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特殊年代。我的心充溢着苦涩、酸楚和感动,不仅为作者在十年浩劫中所遭受的精神和肉体折磨而悲愤,更被文章中字里行间透出的真、善、美所深深打动。
真实地再现历史,真切的情感流露,一个“真”字宛如一条红线贯穿全书,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强烈感受。李致老先生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在文革中所经历的磨难和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心态,虽然写的只是自己的遭遇和与之有关联的人和事,但却是当时中国十年内乱的一个缩影,他个人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中国很多领导人和知识分子的命运。由于作者在团中央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书中所记叙的团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戴云、胡克实等重要人物和事件不仅成为珍贵的历史史料,同时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灾害,国民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一种注释和解读。读后发人深省,并由衷发出“这样的历史绝不能重演,由这惨痛的教训换来的改革开放成果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多么的顺应民心、顺应历史潮流”的感叹。
真实的历史再现中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使这本书散发着动人的魅力。那些描写发生在荒诞岁月中的真实情感,读后让我为之动容。在《我所知道的胡耀邦》一文中,作者不仅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耀邦同志在担任团中央书记和文革期间与作者同住牛棚的点滴往事,在读者心中树起了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亲可敬的形象,更令人感动的是,李致老先生对在大批判的高潮中因顺潮流胡乱上纲,贴了一张揭发耀邦同志1964年给有关报刊总编辑的讲话,说毛主席既搞革命又搞建设,“不可能有时间研究少年儿童工作”是“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字报而深感愧疚,并深刻剖析、无情鞭挞自己思想的文字。在那个是非混淆,人性扭曲的年代,胡乱上纲写大字报的事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也许都认为那是迫不得己而已,但作者却深感对不起耀邦同志,几十年过去了,内心仍然充满了自责和忏悔,这种暴露自己“思想混乱”、揭露自己“人品污点”,对自己老领导的真诚忏悔,让我震撼,对作者这种严于解剖自己,暴露自己真实思想,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为作者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所折服。另一篇记叙与四爸巴金真挚情感的文章《我淋着雨,流着泪,离开上海》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文中讲述的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文革期间被扣上“最典型的资产阶级精神‘贵族’,过着寄生虫、吸血鬼的生活,写的都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政治帽子,遭受大批判的特殊环境下亲人之间的相互牵挂、作者煞费苦心秘密绕道上海与巴金见面后的那种浓浓亲情,“深切期望他能摆脱这不幸的处境,但我自己也不知道那黑暗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的茫然与无助,虽然与巴金同睡一张床,却欲言又止的心灵感应以及面对深陷困境,前路未知的巴金与自己,从心窝里掏出的“如果你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你可以回成都。我能用自己的劳动(牛棚中作者学会了踩三轮车)供养你”的那种悲凉、坚强及如同父子般的深挚感情催人泪下。
在苦难中品味美好,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美丽是这本书的又一显著特点。虽然在那个人性被扭曲的年代,作者身边时时处处都发生着假、丑、恶的东西,但人性的光辉并没被屏蔽,人性的善良与美丽如同甘露滋养着作者干枯的心田,成为作者精神荒漠中的一片绿洲。在《小萍的笑容》一文中,作者记叙了自己与同住楼层的小萍等几个孩子的友谊。当作者被打入牛棚,遭受精神上的巨大折磨,甚至被一帮不谙世事的孩子嘲笑和辱骂,一堵无形的高墙将他与孩子们隔离开来,但小萍和几个孩子的友善却让作者心生感慨。特别是那年的“六。一”儿童节,作者扫完大院后,无意间与身穿白衬衫和花裙子,头上扎着蝴蝶结的小萍相遇时,小萍极其自然与友好地对他一笑。这天真无邪的笑容为作者悲苦的心送去了一抹清凉、一束丽光,作者深情地写到:“小萍的笑容给了我无比的温暖,我不仅这一天过得十分愉快,而且在‘牛棚’,甚至在整个‘文革’期间,每当看到人世间的丑恶行径,每当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之际,那一张有笑容的红脸蛋又在我眼前出现,她似乎在不断地安慰、呼唤和鼓励我,使我感到人间的良知和真情是无法摧毁的”。
真情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当人处于逆境时。这在作者所写的《妻子的安慰》和《小屋的灯光》两篇文章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也许是作者永不能忘怀与妻子共同渡过的那些难忘的坎坷岁月,所以这两篇文章才会写的如此情深意长。当作者告诉妻子,自己可能要被关进“牛棚”时,妻子冷静地说:“不管最后是什么结论,我一辈子和你在一起”,并请他放心,会按月写信和寄生活费给他的母亲。妻子的话给面临厄运的李致老先生以莫大的安慰,他在文章的末尾写道:“唯有妻子的安慰使我放心,给了我力量。”而我也从这位妻子的寥寥数语中读出了一位女性在面对厄运时的坚强和对丈夫深深的爱恋与忠贞。而在《小屋的灯光》一文中,则让我咀嚼出“患难见真情”的韵味。作者虽然被关进了“牛棚”,但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却有增无减,由于“牛棚”离作者的家很近,于是家中的灯光便成为作者的精神寄托,并由衷地发出“小屋是我的世界和归属,我只有在这里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永恒的爱”的肺腑之言。其中所描写的看到小屋灯光时内心的安宁与温暖,看不到灯光时内心的焦急与猜测及机智地获取信息都非常传神,而夫妻之间互让毛毯和生日那天在“牛棚”收到妻子亲手编织的咖啡色毛衣时的热泪盈框及“我确信,万一我成了叫花子,她会跟着我讨口”和“要终身穿这件毛衣,将来离开人世时,愿它裹着我的身子一起火化”的情感宣泄更令人泪飞如雨。
什么叫真情?这就是真情,这苦难中的真情是如此的纯净,亲情是如此的醇厚,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真情无价!我由衷地发出赞叹。
写于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