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文自茂——读李致散文《往事》
    马识途
    就这样的,摆在我的书桌上,朴素的装帧,小小的开本,薄薄的一册书。但是其中跳跃着一颗赤诚的心——这就是我读了李致最近出版的散文集《往事》后的初步印象。同时也是我和李致相交几十年中,对他的人品和文品观察后的永久印象。
    李致以很不起眼的题材,摘取了在人生长途中自己的和与人交往的生活小事,用平淡的文字,委婉有致地向读者坦露自己的心事和展示他生活圈子里的几个人物(我主要是指巴金等他的几个亲人)的生活情趣和人格风貌,从中透出他的真诚以至童趣。他所写的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没有与之相配的美女娇娃,没有缠绵悱恻的无端纠葛,没有相突兀跌宕的惊险场面,没有隐逸山林的仙风道骨,没有吃饱撑的闲侃神聊,没有在隐忍中透出无奈,哀婉里透出怨恨,嬉笑中隐含讽喻,因而远不能算是时髦的散文“精品”。他有的只是一杯白开水,但是它透明,清沏,即使有时有点酸涩味,却没有污染,可以解渴,如此而已。
    这样的文字恐怕是李致经过五十年的生活磨练后所养成的人格、品格和生活情趣有关。我想起了五十年前在中学被开除了的李致,那是一个活泼跳跃,手舞足蹈,颇有点孙大圣天不怕地不怕、心直口快、勇猛向前的少年。我也想起了四十五年前解放初期的青年李致,他用过于正常的、理想的甚至天真的眼光看待他身边的一切事物,因而对一些人,一些事,喷有烦言,惹来麻烦。我找他谈了好几次话,狠说了他一顿。告诉他,不能太单纯、太直率来看待某些人和事,没有他理想的那么清如水,明如镜,直如绳,世人总还有非常的人,非常的事,非常的理,不然还革什么命?我在说他的时候,说实在的,我倒喜欢他的单纯、坦率和正直,只是我并没有告诉他。后来他调到外地工作去了,很少往来。待到二十年后他又回四川工作,我们再见时,我发现他阅历已多,谈吐沉稳,很懂事了,少年时的外露和浮燥形象已经没有了。这大概是他接受了严峻的生活教训吧。但是我们以后交往多了,我更发现,他并没有因此看透了一切,甘与世相沉浮,在内心里并没有泯灭是非之理,熄灭热情之火,还时有天真和童趣的影子。这在那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时代里,是难能可贵的。我想起我那时批评他不懂事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作自我批判,我狠批他,实际上也是在狠批自己。他现在已经接受教训,我却还是一直不懂事,到老还常常把自己置于尴尬境地,无可如何。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文外之言,实在是想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李致的《往事》能于平谈中见真情,能见某些天真和单趣,而且是非分明,实在是他的内心里还藏着一份真情,一种天真,一种天理。而这,从他所写有关巴金老人的几篇文章中看出,巴老的人格力量,无疑在他的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要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困难的。我是相信无情无理不成文的,情深才能文茂。我读李致的《往事》和读前有些无情自作多情,无理侃得有理的散文比起来,便不觉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了。
    我还在李致的这批文章中发现,他无意而发的一种童趣和某些幽默,是可注意的。这种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四川式的幽默和某些故作幽默,流为无聊噱头,插科打诨,显出低级趣味,是不一样的。我以为幽默实在是生活中的盐味,文章中的闪光点。但望李致在生活中更细致地观察,悟得至透至明,以后的创作中写出有自己特别风格的作品来。

章节目录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李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致并收藏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