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麻雀
喜见麻雀
清晨,用计算机写作,听见叽叽喳喳的叫声。抬头一看,窗外飞过四五只麻雀,还在窗檐上停留了一两秒钟。难怪声音这样熟悉。
这声音,岂止熟悉,而且亲切。
它使我想起外婆家的天井,经常能看见麻雀,听见它的叫声。也使我想起抗日战争的小学校,我常从教室窗户看麻雀在草房顶上打架,叫声不停。还使我想起在简阳县农村,刚吃完饭,麻雀就来抢吃地上的饭粒。
这小精灵一直与人和睦相处。
直到上世纪“大跃进”年代,麻雀突然被定为“四害”之一。伟大领袖一声令下,全国必须“人人共灭之”。当时的政治运动,谁一旦定为重点对象,根本没有申辩权利。人既如此,何况小小麻雀。
谁说中国人没有发明?在消灭麻雀的运动中,不知是谁发明了全城“全天候”地哄赶麻雀,让它无处可停,直到飞得累死。我当时在一家儿童杂志社当总编辑,几次被指定在楼房的最高处,拿一破盆和长竹竿,凡看见麻雀,或虽没看见麻雀,也得十几分钟一次,把破盆敲得咚咚响,且大声吆喝,让那些被戴上“四害”帽子的麻雀无处藏身。
其实,哪只是哄赶麻雀,是哄赶所有的鸟类。
对鸟类,既不能发“红头文件”,又无法召开大会,向其宣布“区别对待”的政策:这次只赶麻雀,不赶其他雀鸟。在哄赶声中,城市所有鸟儿,统统地累死或逃亡了。谁还敢与你这“万物之灵”的人类生活在一起?
原来早晚可见的大群飞过的乌鸦,没有了。再听不见孩子们叫“乌鸦,乌鸦上学!”或“乌鸦,乌鸦放学!”
叫得人高兴的喜鹊,也没有了。再听不见老人讲“喜鹊报喜”,孩子说“喜鹊叫,客人到”。
黄昏时,常一排排地站在电线上的燕子,也没有了。过去有幅漫画,成群的燕子站在电线上,像五线谱的音符。如今,电线上光秃秃的,有线无音符。
惹不起,躲得起!大批鸟儿远离城市,向市民“拜拜”。
城市变得沉寂,人类显得孤独。
农村的虫害增加,粮食减产。一些勇敢的科学家不怕被扣上“划不清界限”的帽子,为麻雀说话了:麻雀主要吃害虫,不能消灭。伟大领袖终于给麻雀恢复名誉,说应对它进行三七开(也许是四六开),准予生存,以观后效。除“四害”的口号不能丢。让臭虫来顶麻雀的空额,以免“四害”缺一。当然,过去的决定是正确的,现在的改变也是正确的。虫害增加,粮食减产,只当交了“学费”,这是当年极为“正常”的思维。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许多城市的人也被赶到农村。闹“文化大革命”时,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不仅要在干校“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而且要“长期安家,扎根农村”。初到干校,劳动过重,营养不足,生活单调,我们班曾发生吃麻雀的事件。
一天下雪,麻雀找不到吃食,便飞进牛栅(是关牛的牛棚,不是关人的“牛棚”)饱餐。我们犁地回来。发现牛棚内有成群的麻雀。麻雀见人来,便飞向亮处逃亡。牛棚的窗户装了玻璃,麻雀撞上玻璃,又得回头飞向别的窗户。众人赶快把门关上,急急追赶。麻雀一撞再撞,被撞得昏头昏脑,说不定撞成了脑震荡。我们一手可抓到两三只。由于事前没准备工具,抓住的麻雀只好往中山服的口袋里塞。小口袋装两只,大口袋装四五只。麻雀一旦醒来,也会挣扎着飞出去。这次算大“丰收”,一共抓了二十几只,立即拔毛红烧,其味鲜美无比。当时,精神空虚,腹中饥饿,哪儿顾得上保护鸟类。现在想来,实在是罪过罪过。
一度大量被消灭,继又因误吃农药污染的食物而死亡的麻雀,后被宣布为“稀有鸟类”。
人类在进步,中国也在进步。人们开始觉悟到应该保护生态环境,一些城市开展了爱鸟活动。麻雀现又开始出现,它们回到城市,回到我的窗前。
麻雀!你叫吧。听见你的叫声,我感到喜悦。
2003年7月22日
清晨,用计算机写作,听见叽叽喳喳的叫声。抬头一看,窗外飞过四五只麻雀,还在窗檐上停留了一两秒钟。难怪声音这样熟悉。
这声音,岂止熟悉,而且亲切。
它使我想起外婆家的天井,经常能看见麻雀,听见它的叫声。也使我想起抗日战争的小学校,我常从教室窗户看麻雀在草房顶上打架,叫声不停。还使我想起在简阳县农村,刚吃完饭,麻雀就来抢吃地上的饭粒。
这小精灵一直与人和睦相处。
直到上世纪“大跃进”年代,麻雀突然被定为“四害”之一。伟大领袖一声令下,全国必须“人人共灭之”。当时的政治运动,谁一旦定为重点对象,根本没有申辩权利。人既如此,何况小小麻雀。
谁说中国人没有发明?在消灭麻雀的运动中,不知是谁发明了全城“全天候”地哄赶麻雀,让它无处可停,直到飞得累死。我当时在一家儿童杂志社当总编辑,几次被指定在楼房的最高处,拿一破盆和长竹竿,凡看见麻雀,或虽没看见麻雀,也得十几分钟一次,把破盆敲得咚咚响,且大声吆喝,让那些被戴上“四害”帽子的麻雀无处藏身。
其实,哪只是哄赶麻雀,是哄赶所有的鸟类。
对鸟类,既不能发“红头文件”,又无法召开大会,向其宣布“区别对待”的政策:这次只赶麻雀,不赶其他雀鸟。在哄赶声中,城市所有鸟儿,统统地累死或逃亡了。谁还敢与你这“万物之灵”的人类生活在一起?
原来早晚可见的大群飞过的乌鸦,没有了。再听不见孩子们叫“乌鸦,乌鸦上学!”或“乌鸦,乌鸦放学!”
叫得人高兴的喜鹊,也没有了。再听不见老人讲“喜鹊报喜”,孩子说“喜鹊叫,客人到”。
黄昏时,常一排排地站在电线上的燕子,也没有了。过去有幅漫画,成群的燕子站在电线上,像五线谱的音符。如今,电线上光秃秃的,有线无音符。
惹不起,躲得起!大批鸟儿远离城市,向市民“拜拜”。
城市变得沉寂,人类显得孤独。
农村的虫害增加,粮食减产。一些勇敢的科学家不怕被扣上“划不清界限”的帽子,为麻雀说话了:麻雀主要吃害虫,不能消灭。伟大领袖终于给麻雀恢复名誉,说应对它进行三七开(也许是四六开),准予生存,以观后效。除“四害”的口号不能丢。让臭虫来顶麻雀的空额,以免“四害”缺一。当然,过去的决定是正确的,现在的改变也是正确的。虫害增加,粮食减产,只当交了“学费”,这是当年极为“正常”的思维。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许多城市的人也被赶到农村。闹“文化大革命”时,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不仅要在干校“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而且要“长期安家,扎根农村”。初到干校,劳动过重,营养不足,生活单调,我们班曾发生吃麻雀的事件。
一天下雪,麻雀找不到吃食,便飞进牛栅(是关牛的牛棚,不是关人的“牛棚”)饱餐。我们犁地回来。发现牛棚内有成群的麻雀。麻雀见人来,便飞向亮处逃亡。牛棚的窗户装了玻璃,麻雀撞上玻璃,又得回头飞向别的窗户。众人赶快把门关上,急急追赶。麻雀一撞再撞,被撞得昏头昏脑,说不定撞成了脑震荡。我们一手可抓到两三只。由于事前没准备工具,抓住的麻雀只好往中山服的口袋里塞。小口袋装两只,大口袋装四五只。麻雀一旦醒来,也会挣扎着飞出去。这次算大“丰收”,一共抓了二十几只,立即拔毛红烧,其味鲜美无比。当时,精神空虚,腹中饥饿,哪儿顾得上保护鸟类。现在想来,实在是罪过罪过。
一度大量被消灭,继又因误吃农药污染的食物而死亡的麻雀,后被宣布为“稀有鸟类”。
人类在进步,中国也在进步。人们开始觉悟到应该保护生态环境,一些城市开展了爱鸟活动。麻雀现又开始出现,它们回到城市,回到我的窗前。
麻雀!你叫吧。听见你的叫声,我感到喜悦。
2003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