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名字
找回名字
若干年来,许多同志以官衔称我。我很想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当然有名字,正名叫李国煇,“煇”字在汉字简化时已被作为异体字归并为“辉”。这是父亲按李家的名序为我取的。曾祖父辈给他们的子孙后代定了辈分名序:道尧国治,家庆泽长,勤修德业,世守书香。我祖父叫李道河,我父亲叫李尧枚,我就叫李国煇。从小到读高中,这个名字用了十七年。
我还有字和号。号叫耀庭,光耀门庭之意。原来的大家庭已衰落,父亲为我取这个号反映了他的愿望。字叫芝荪。芝,是灵芝,瑞草也;荪,亦古书上的香草。大概是希望成为瑞草、香草,才可能光耀门庭。我很小时父亲就逝世,只有我母亲知道我的字和号;因为没有人使用,似乎与我没有关系。
我小时很淘气,蛮不讲理,人称“五横牛”。
我还有个贱名,曾困扰我一段时期。鲁迅早就说过:“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我是否有出息,当时很难说。但母亲生四个女儿,好不容易才生了我这个儿子;物以稀为贵,当然要倍加保护,包括取贱名了。如果像鲁迅的师父那样给他取个法名叫“长庚”,或是像一般百姓家那样取个“狗娃”之类的名字,对我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不知是哪一位长辈,异想天开,居然给我取了“五丫头”这个贱名,害得我遭到小伙伴的嘲笑。要是当时就知道男女平等,妇女是“半边天”的理论,也就无所谓了,但我不知道。我十分反感、坚决抵制这个女孩子的名字:不管谁这样叫我,一律不答应。人世间总有许多事料想不到:有一次成都市检阅童子军,我们学校的队伍排列整齐,举校旗,敲洋鼓、吹洋号,神气十足地在大街上走“齐步”。没想到我被一位爱看热闹的叔祖母发现,她兴高采烈地指着我大喊:“五丫头!”同学们莫名其妙,不知是在叫谁。我一看大事不好,强作镇静,挺胸昂头,目中无人,才逃避了这场灾难,没有被同学发现。这时我已经上初中了。
也是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胡乱给我取歪名,引起同学哄堂大笑。我认为这是人身侮辱,绝不能容忍,挥拳示意要“武力解决”,他也表示应战。课间休息,我们来到邻近的空地。同学中不但没有“维和部队”,反而都是像阿q似的看客,怂恿我们决一雌雄。我俩高矮相差不多,势均力敌;但我拥有维护自己人格的正义,打得非常勇猛,直到上课铃响才住手。我被打出鼻血,他的头上肿起了包。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规“武斗”,至今还记得其中的细节。
我还有一个洋名,叫peter,是我的四爸巴金给我取的。一般人都没有用这个洋名叫我,只有一个年轻的姑姑,她讲时髦(当时叫摩登),喜欢打扮,走“电影路”(类似时装模特儿的猫步),常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四川话高声大叫:“彼得!”但我很少答应。直到半个世纪过去,重读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发现克鲁泡特金的名字叫peter,才意识到巴老给我取这个名字的含意,他希望我长大以后,能成关心劳苦大众的革命者。
由正名还派生出另一个谐名,叫李国飞。我十二岁时四爸回成都,住在家中,他目睹我每天放学之后,总在外面玩,不肯回家,便说:“我给你取个名字,干脆叫李国飞吧!”我在一篇散文中回忆过,当时我不知道四爸这是在批评我,反而认为如果真的飞起来,那才好玩哩!
以上,都是长辈给我取的名字,不算少吧。
十五岁起我开始学习写作,在成都、重庆、自贡等地的报刊上发表。我信手拈来,为自己取了不少笔名。诸如屈侬、横牛、下迹、夏吸、柏西、李河、冯钦之类,有十几、二十个吧。这些随意取的笔名,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却害得我在“肃胡”和“文革”中交待不清。我十分后悔不该附庸风雅,摩仿文人学士,自投罗网。然而悔之晚矣。
读中学期间我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不满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5年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学生组织破晓社。正如社歌里的两句话:“我们从梦想走向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当时我们的梦想可多了!我们向往着一个“光明世界”,没有剥削和压迫,所有的人亲如一家。因为崇拜屈原,破晓社成员一律姓屈,我取名屈侬(后改为屈致)。这体现了我们当时的纯真,在后来的实际斗争中,破晓社绝大部分成员先后加入地下社和地下党,至今没有一个人堕落或变质。目前所有成员都已离退休,经常互相鼓励保持晚节,注意身体健康。
1946年底,我因为参加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注意,又被学校暗中开除。客观条件迫使我改名。另取一个什么名字呢?经过反思,我感到自己经常感情用事,不懂斗争策略,脱离群众,需要理智。用其谐音,改名为李致。我喜欢这个名字,它将伴我终身。
1949年初,老张(实为地下党成都市委书记洪德铭)在重庆市沙坪坝找到我,指定我为川康特委川西派遣组沙磁区工作组成员。为避免敌人破坏,实行易名单线联系,党内称我为小陈。
解放后到“文革”前,我一直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在耀邦同志的影响下,共青团保持一个好传统:同志之间不用官称,一律直呼其名。如表尊重,便在名字后加“同志”二字。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在出版社工作,称呼也比较随意。我和出版社同事的一批孩子的关系很好。有一天他们自办学校玩,有学生有老师,但没有校长。正好我路过,他们一致“拥戴”我当“校长”,而且不管我是否接受,就叫我校长;甚至一些父母也跟着孩子叫校长。不少人感到奇怪,问我究竟是哪一个学校的校长?我觉得很亲切也很有趣。可是以后到了政府部门,便被官称了,我常常反应不过来,不知道是在叫我。但政府部门允许官称,我也没有办法。再以后到了党委部门。中央早发过通知:党内一律称同志,不以职务官称。我为此感到高兴。可是除了我主管的处室以外,仍不能摆脱官称。我不断作出解释,别人却以为我在谦虚,还有人误以为我对他有意见。打电话也遇到困难。我自报名字,对方常不认识。有一次有急事要与一位书记通话,说名字总机不转。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自报官衔,才把事办成。这时一身发热,我相信一定从脸红到脚心。收信也常出差错,李致被写为李智、李治、李贽、李志、李直等,既当过唐朝皇帝,又做过古代文人。究其原因,皆为平常被官称所致。年过花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被一个群众团体选为主席。我想,这一下可以彻底摆脱官称了。谁知仍有人官称,位高竟至主席。局长、部长也就算了,主席是能随便当的么?显然忘掉“文革”的惨痛教训了。这些同志对我出自尊敬,我也尊敬他们。但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感情。
都是常人,直呼其名最好。
1998年10月16日
附记
我七十岁时,不少人称我为李老。比我大15岁马识途老人,认535为我这个在他心目中的“手舞足蹈”的少年,不能被称李老;为表尊重,可叫致公。从此,马老和文艺界一些朋友,称我为致公。
我离休后,曾居住在金杏苑小区。邻居对我的称谓五花八门:知道我过去职务的,冠以官称、或称李老师;保安叫我老革命;婆婆们和打工的叫我李爷爷;淸洁工“三朵金花”称我为老太爷;有些幼儿起初叫我爷爷,我宣布已有重孙后,他们又改叫祖祖。我认为,作为普通公民,叫个大爷,就很好了!
2017年6月28日
若干年来,许多同志以官衔称我。我很想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当然有名字,正名叫李国煇,“煇”字在汉字简化时已被作为异体字归并为“辉”。这是父亲按李家的名序为我取的。曾祖父辈给他们的子孙后代定了辈分名序:道尧国治,家庆泽长,勤修德业,世守书香。我祖父叫李道河,我父亲叫李尧枚,我就叫李国煇。从小到读高中,这个名字用了十七年。
我还有字和号。号叫耀庭,光耀门庭之意。原来的大家庭已衰落,父亲为我取这个号反映了他的愿望。字叫芝荪。芝,是灵芝,瑞草也;荪,亦古书上的香草。大概是希望成为瑞草、香草,才可能光耀门庭。我很小时父亲就逝世,只有我母亲知道我的字和号;因为没有人使用,似乎与我没有关系。
我小时很淘气,蛮不讲理,人称“五横牛”。
我还有个贱名,曾困扰我一段时期。鲁迅早就说过:“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我是否有出息,当时很难说。但母亲生四个女儿,好不容易才生了我这个儿子;物以稀为贵,当然要倍加保护,包括取贱名了。如果像鲁迅的师父那样给他取个法名叫“长庚”,或是像一般百姓家那样取个“狗娃”之类的名字,对我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不知是哪一位长辈,异想天开,居然给我取了“五丫头”这个贱名,害得我遭到小伙伴的嘲笑。要是当时就知道男女平等,妇女是“半边天”的理论,也就无所谓了,但我不知道。我十分反感、坚决抵制这个女孩子的名字:不管谁这样叫我,一律不答应。人世间总有许多事料想不到:有一次成都市检阅童子军,我们学校的队伍排列整齐,举校旗,敲洋鼓、吹洋号,神气十足地在大街上走“齐步”。没想到我被一位爱看热闹的叔祖母发现,她兴高采烈地指着我大喊:“五丫头!”同学们莫名其妙,不知是在叫谁。我一看大事不好,强作镇静,挺胸昂头,目中无人,才逃避了这场灾难,没有被同学发现。这时我已经上初中了。
也是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胡乱给我取歪名,引起同学哄堂大笑。我认为这是人身侮辱,绝不能容忍,挥拳示意要“武力解决”,他也表示应战。课间休息,我们来到邻近的空地。同学中不但没有“维和部队”,反而都是像阿q似的看客,怂恿我们决一雌雄。我俩高矮相差不多,势均力敌;但我拥有维护自己人格的正义,打得非常勇猛,直到上课铃响才住手。我被打出鼻血,他的头上肿起了包。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规“武斗”,至今还记得其中的细节。
我还有一个洋名,叫peter,是我的四爸巴金给我取的。一般人都没有用这个洋名叫我,只有一个年轻的姑姑,她讲时髦(当时叫摩登),喜欢打扮,走“电影路”(类似时装模特儿的猫步),常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四川话高声大叫:“彼得!”但我很少答应。直到半个世纪过去,重读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发现克鲁泡特金的名字叫peter,才意识到巴老给我取这个名字的含意,他希望我长大以后,能成关心劳苦大众的革命者。
由正名还派生出另一个谐名,叫李国飞。我十二岁时四爸回成都,住在家中,他目睹我每天放学之后,总在外面玩,不肯回家,便说:“我给你取个名字,干脆叫李国飞吧!”我在一篇散文中回忆过,当时我不知道四爸这是在批评我,反而认为如果真的飞起来,那才好玩哩!
以上,都是长辈给我取的名字,不算少吧。
十五岁起我开始学习写作,在成都、重庆、自贡等地的报刊上发表。我信手拈来,为自己取了不少笔名。诸如屈侬、横牛、下迹、夏吸、柏西、李河、冯钦之类,有十几、二十个吧。这些随意取的笔名,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却害得我在“肃胡”和“文革”中交待不清。我十分后悔不该附庸风雅,摩仿文人学士,自投罗网。然而悔之晚矣。
读中学期间我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不满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5年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学生组织破晓社。正如社歌里的两句话:“我们从梦想走向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当时我们的梦想可多了!我们向往着一个“光明世界”,没有剥削和压迫,所有的人亲如一家。因为崇拜屈原,破晓社成员一律姓屈,我取名屈侬(后改为屈致)。这体现了我们当时的纯真,在后来的实际斗争中,破晓社绝大部分成员先后加入地下社和地下党,至今没有一个人堕落或变质。目前所有成员都已离退休,经常互相鼓励保持晚节,注意身体健康。
1946年底,我因为参加抗议美军暴行的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注意,又被学校暗中开除。客观条件迫使我改名。另取一个什么名字呢?经过反思,我感到自己经常感情用事,不懂斗争策略,脱离群众,需要理智。用其谐音,改名为李致。我喜欢这个名字,它将伴我终身。
1949年初,老张(实为地下党成都市委书记洪德铭)在重庆市沙坪坝找到我,指定我为川康特委川西派遣组沙磁区工作组成员。为避免敌人破坏,实行易名单线联系,党内称我为小陈。
解放后到“文革”前,我一直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在耀邦同志的影响下,共青团保持一个好传统:同志之间不用官称,一律直呼其名。如表尊重,便在名字后加“同志”二字。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在出版社工作,称呼也比较随意。我和出版社同事的一批孩子的关系很好。有一天他们自办学校玩,有学生有老师,但没有校长。正好我路过,他们一致“拥戴”我当“校长”,而且不管我是否接受,就叫我校长;甚至一些父母也跟着孩子叫校长。不少人感到奇怪,问我究竟是哪一个学校的校长?我觉得很亲切也很有趣。可是以后到了政府部门,便被官称了,我常常反应不过来,不知道是在叫我。但政府部门允许官称,我也没有办法。再以后到了党委部门。中央早发过通知:党内一律称同志,不以职务官称。我为此感到高兴。可是除了我主管的处室以外,仍不能摆脱官称。我不断作出解释,别人却以为我在谦虚,还有人误以为我对他有意见。打电话也遇到困难。我自报名字,对方常不认识。有一次有急事要与一位书记通话,说名字总机不转。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自报官衔,才把事办成。这时一身发热,我相信一定从脸红到脚心。收信也常出差错,李致被写为李智、李治、李贽、李志、李直等,既当过唐朝皇帝,又做过古代文人。究其原因,皆为平常被官称所致。年过花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被一个群众团体选为主席。我想,这一下可以彻底摆脱官称了。谁知仍有人官称,位高竟至主席。局长、部长也就算了,主席是能随便当的么?显然忘掉“文革”的惨痛教训了。这些同志对我出自尊敬,我也尊敬他们。但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感情。
都是常人,直呼其名最好。
1998年10月16日
附记
我七十岁时,不少人称我为李老。比我大15岁马识途老人,认535为我这个在他心目中的“手舞足蹈”的少年,不能被称李老;为表尊重,可叫致公。从此,马老和文艺界一些朋友,称我为致公。
我离休后,曾居住在金杏苑小区。邻居对我的称谓五花八门:知道我过去职务的,冠以官称、或称李老师;保安叫我老革命;婆婆们和打工的叫我李爷爷;淸洁工“三朵金花”称我为老太爷;有些幼儿起初叫我爷爷,我宣布已有重孙后,他们又改叫祖祖。我认为,作为普通公民,叫个大爷,就很好了!
2017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