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的友谊——我与钟恕
纯真的友谊——我与钟恕
钟恕是我的同志和好友,也是我的长姊。
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共青团系统几度从事少年儿童工作,经常阅读团中央主办的《中国少年报》和《新少年报》,还为《新少年报》写过给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短文。1958年,我在团四川省委主办的《红领巾》杂志任总编辑,就更关注团中央的两个儿童报纸,学习它们怎样适合少年儿童特点,办好我们的刊物。
团中央不时召开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吸收少年儿童报刊负责人参加。会议期间,报刊负责人往往单独开会,交流情况。这样,我就认识时任《中国少年报》的总编辑钟恕,这以前她曾担任《新少年报》的总编辑。
钟恕,很文雅,说话细声细气。对人热情,有一种亲和力。她热爱少年儿童和少年儿童工作,自己也写儿童文学。她写了不少儿歌和童话,所写童话《森林之王》被翻译成四种外文出版。我说她是“同志”,不是一般所泛指的称谓,而是指热爱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工作和儿童文学,我们有着共同理念和情感。
二
1958年夏天,团中央组织中国青少年报刊工作者代表团访问苏联。
代表团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两位少年报刊代表:一是钟恕,一是我。在访苏期间,除参加代表团统一的活动外,我们两人还有一些单独的活动。主要是采访苏联的《少先队真理报》,该报总编辑介绍的情况,对打开我们的眼界起了不少的作用。我俩还应邀接受苏联莫斯科电视台的采访:钟恕介绍《中国少年报》,我介绍《红领巾》杂志。当期杂志的封面刊登的是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和毛泽东的合影。
这段时期,我和钟恕接触很多,自然成了朋友。
三
钟恕比我大十岁,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
我凡到北京,必去看钟恕。除了谈心,她总要请我吃饭。
如果错过吃饭时间,钟恕就让我在她宿舍一人吃。她坐在旁边神情专注地望着我,不时挟菜放在我的碗里,生怕我没有吃好吃饱。我吃好了,她才满意,才高兴,才放心。
这种关爱,只有我母亲和大姐对我有过。
四
1960年下半年,我的工作有了变动,改作大学团的工作。不久,钟恕调离《中国少年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少年儿童节目。一九六四年,我调到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工作,重返少年儿童工作岗位。
因为新单位工作任务重,继又去辽宁参加“四清”,我和钟恕同在北京,接触反而不多。一九六六年,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我突然在团中央的一次群众大会上看见钟恕。原来钟恕被少年报的造反派揪回原单位批斗。至于我,早被造反派揪出,被夺权、被批斗、被监督劳动了。
2001年和2002年,钟恕两次在信中两次提到,“文革”期间,有一次我路过她住处,她正“奉命劳动改造”。“我怕连累你,故意不抬头,假装看不见,你却坦然说,‘不要这样,你是好人,你没有问题!’我一听,热泪盈眶,怕你看见,赶快回到屋里。我是被你感动了啊!”
我和钟恕的友谊是经受得住考验的。
五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与钟恕恢复联系。
这时,我已回四川工作,钟恕已离休,与她先生的妹妹王跃英一家人住在一起。
以前,我知道钟恕的先生早年去世,后来逐渐知道钟恕的童年很艰辛,父母双亡,由姑妈养大。年轻时读了巴金的小说《家》,开始追求进步,1938年入党。她的先生叫王涵钟,认识恋爱后两年结婚。地下党领导人陈一鸣鼓励他们办一个叫《海沫》的杂志,宣传进步思想,还鼓励钟恕写小说。杂志办好了,影响逐步扩大,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下令查封。王涵钟和钟恕处境危险,陈一鸣决定他两人撤退去解放区。当时,钟恕怀孕五月,无法同行,只得让王涵钟先走。两人分别时,王涵钟对钟恕说:“孩子生下来以后,你千万要来找我呵!”可是,孩子难产,落地就夭折。不久又听到王涵钟在途中生病,以至逝世的消息!钟恕得知这一噩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位领导和朋友天天安慰她,但有一次严肃地对她说:“你要挺住!站起来!继承王涵钟的未竟之志!”
钟恕被这位领导和朋友的话惊醒,又重新振作起来!
六
无论我在四川出版社或在四川省委宣传部工作,凡出差北京,我尽可能抽时间去看望钟恕。我老伴丁秀涓也去看望过她。
1991年夏,我从宣传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第二年我和老伴去美国探亲。1993年,我老伴生病,我以照顾老伴为主,坚持了十七年,极少去北京。偶去北京开会,呆一两天即赶回成都。2003年五月四日,我与钟恕通话,她当时已八十五岁半。她说开玩笑说,她愿意跪在地上,祈求我活到一百岁;我说我愿意跪在地上,祈求她活到一百二十岁。不然,我到一百岁,她已不在了。仅在同年十月十八日,由我姨妹丁梅陪我去看过钟恕一次。
钟恕长期患哮喘病,发病时许多天晚上只能靠着床睡觉,不敢躺下。这次看见她,身体大有好转,哮喘病基本上治愈,令人高兴。我给她留下什么印象,自己不知道。第二年七月,钟恕在信上说“记得你那年来北京看我,我吓了一大跳。你一头白发,走路蹒跚。临走,你拥抱我一下,我说你下次再来呵,你说争取吧!看见你毫无信心的样子,我心痛至极。回到屋里,大哭一场,以为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
信上还说:“不几天,我生平最难得的,像你一样的好友之一的周以漠来找我,说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你回成都后,比在北京更能发挥作用,活动更多。我听到这个消息,开心得像孩子一样跳起来了。你看,我这不是白哭一场吗?不过,反正老太婆多的是眼泪。”“我不迷信,但我希望真有菩薩,好保佑你们全家。”
这十多年,我写了一些“我的人生”。凡出书,必寄钟恕一本,她总要写信鼓励。她说:“读你的文章,凡你难受处,我也难受;凡你流泪处,我也流泪。”钟恕知道我喜欢“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七品芝麻官,特意买了一个瓷做的芝麻官工艺品送我。1997年,王跃英因心脏病逝世,给钟恕带来很大的痛苦。王耀英是钟恕丈夫的妹妹,钟恕长期和她住在一起。幸好王跃英的儿子程小列,像对亲妈妈那样关爱钟恕。
每到新年,我都会打电话向钟恕问好。有一年元旦,我打电话给她,没几天她来信说:“很久很久没有见面了,你好吗?十分十分惦记你和秀涓。前天来电[话],你对我说‘没有什么事,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我说‘对了,我也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还说程小列想陪她来四川看我。我知道她这个愿望不能实现,彼此能听到声音已经很不错了,至少知道对方还健康。她在2001年给我的贺年卡上问:“你和夫人身体好吗?十分想念,但你只字不提,太不象话。”可是这几年,我多次打电话向钟恕问好,她逐渐听不清了,交谈困难,甚至不能接电话了。不过,我知道她会思念我,因为她早就说过:“好像一百年没有通信了,别说见面。”
时代变化很大。人与人的交往,不时遇到夹有某些功利成份。我遇到过这类人,以至如今有人突然对我“十分”友好,我免不了要观察一下是否有别的意图?像钟恕和我这种纯真的友谊不多了,我十分珍惜,应该把我们之间的友情记下来。
九十二岁高龄的钟恕,远隔千里的我,祝愿你健康长寿!
2011年6月7日
附记
我的好友奉孝芬(20世纪80年代曾任四川省电视台副台长)读了该文,曾专门来信说:“读了你《纯真的友谊》非常感动。有的地方都让我热泪盈眶了。比如她几次为了你大哭!多么好的朋友啊!她还健在吗?如果在,我以为你能否找机会去看一看她,她已年届九十,可以说是风烛残年了,看一看如果还能有点交流,那会让你和她都会感到安慰的。如果不见,万一她走了,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你以为我说的有点道理吗?纯真质朴的友谊可以一生温暖我们的心,值得一生思念。不过这样的朋友,在当今的社会里是很难再找到了,只有在我们那个时代才会有的!对吗?”
我非常想去看钟恕,但目前我远行确有困难。为此才写了这篇随笔。我一直惦记着钟恕。几次打电话向小列问询,小列总说她健在,只是头脑有时清楚,有时不清楚。新年之际,我又打电话给小列。小列才说钟妈已在2012年1月31号逝世。我问为什么不通知我?他说怕你们悲痛,你们的年纪都大了。对老人,只说钟妈妈进疗养院了。我不能责备小列,但很痛苦,愿钟恕在“疗养院”安宁,知道我一直惦记她。
2013年1月5日
钟恕是我的同志和好友,也是我的长姊。
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共青团系统几度从事少年儿童工作,经常阅读团中央主办的《中国少年报》和《新少年报》,还为《新少年报》写过给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短文。1958年,我在团四川省委主办的《红领巾》杂志任总编辑,就更关注团中央的两个儿童报纸,学习它们怎样适合少年儿童特点,办好我们的刊物。
团中央不时召开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吸收少年儿童报刊负责人参加。会议期间,报刊负责人往往单独开会,交流情况。这样,我就认识时任《中国少年报》的总编辑钟恕,这以前她曾担任《新少年报》的总编辑。
钟恕,很文雅,说话细声细气。对人热情,有一种亲和力。她热爱少年儿童和少年儿童工作,自己也写儿童文学。她写了不少儿歌和童话,所写童话《森林之王》被翻译成四种外文出版。我说她是“同志”,不是一般所泛指的称谓,而是指热爱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工作和儿童文学,我们有着共同理念和情感。
二
1958年夏天,团中央组织中国青少年报刊工作者代表团访问苏联。
代表团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两位少年报刊代表:一是钟恕,一是我。在访苏期间,除参加代表团统一的活动外,我们两人还有一些单独的活动。主要是采访苏联的《少先队真理报》,该报总编辑介绍的情况,对打开我们的眼界起了不少的作用。我俩还应邀接受苏联莫斯科电视台的采访:钟恕介绍《中国少年报》,我介绍《红领巾》杂志。当期杂志的封面刊登的是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和毛泽东的合影。
这段时期,我和钟恕接触很多,自然成了朋友。
三
钟恕比我大十岁,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
我凡到北京,必去看钟恕。除了谈心,她总要请我吃饭。
如果错过吃饭时间,钟恕就让我在她宿舍一人吃。她坐在旁边神情专注地望着我,不时挟菜放在我的碗里,生怕我没有吃好吃饱。我吃好了,她才满意,才高兴,才放心。
这种关爱,只有我母亲和大姐对我有过。
四
1960年下半年,我的工作有了变动,改作大学团的工作。不久,钟恕调离《中国少年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少年儿童节目。一九六四年,我调到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工作,重返少年儿童工作岗位。
因为新单位工作任务重,继又去辽宁参加“四清”,我和钟恕同在北京,接触反而不多。一九六六年,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我突然在团中央的一次群众大会上看见钟恕。原来钟恕被少年报的造反派揪回原单位批斗。至于我,早被造反派揪出,被夺权、被批斗、被监督劳动了。
2001年和2002年,钟恕两次在信中两次提到,“文革”期间,有一次我路过她住处,她正“奉命劳动改造”。“我怕连累你,故意不抬头,假装看不见,你却坦然说,‘不要这样,你是好人,你没有问题!’我一听,热泪盈眶,怕你看见,赶快回到屋里。我是被你感动了啊!”
我和钟恕的友谊是经受得住考验的。
五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与钟恕恢复联系。
这时,我已回四川工作,钟恕已离休,与她先生的妹妹王跃英一家人住在一起。
以前,我知道钟恕的先生早年去世,后来逐渐知道钟恕的童年很艰辛,父母双亡,由姑妈养大。年轻时读了巴金的小说《家》,开始追求进步,1938年入党。她的先生叫王涵钟,认识恋爱后两年结婚。地下党领导人陈一鸣鼓励他们办一个叫《海沫》的杂志,宣传进步思想,还鼓励钟恕写小说。杂志办好了,影响逐步扩大,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下令查封。王涵钟和钟恕处境危险,陈一鸣决定他两人撤退去解放区。当时,钟恕怀孕五月,无法同行,只得让王涵钟先走。两人分别时,王涵钟对钟恕说:“孩子生下来以后,你千万要来找我呵!”可是,孩子难产,落地就夭折。不久又听到王涵钟在途中生病,以至逝世的消息!钟恕得知这一噩耗,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位领导和朋友天天安慰她,但有一次严肃地对她说:“你要挺住!站起来!继承王涵钟的未竟之志!”
钟恕被这位领导和朋友的话惊醒,又重新振作起来!
六
无论我在四川出版社或在四川省委宣传部工作,凡出差北京,我尽可能抽时间去看望钟恕。我老伴丁秀涓也去看望过她。
1991年夏,我从宣传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第二年我和老伴去美国探亲。1993年,我老伴生病,我以照顾老伴为主,坚持了十七年,极少去北京。偶去北京开会,呆一两天即赶回成都。2003年五月四日,我与钟恕通话,她当时已八十五岁半。她说开玩笑说,她愿意跪在地上,祈求我活到一百岁;我说我愿意跪在地上,祈求她活到一百二十岁。不然,我到一百岁,她已不在了。仅在同年十月十八日,由我姨妹丁梅陪我去看过钟恕一次。
钟恕长期患哮喘病,发病时许多天晚上只能靠着床睡觉,不敢躺下。这次看见她,身体大有好转,哮喘病基本上治愈,令人高兴。我给她留下什么印象,自己不知道。第二年七月,钟恕在信上说“记得你那年来北京看我,我吓了一大跳。你一头白发,走路蹒跚。临走,你拥抱我一下,我说你下次再来呵,你说争取吧!看见你毫无信心的样子,我心痛至极。回到屋里,大哭一场,以为以后再也见不到你了!”
信上还说:“不几天,我生平最难得的,像你一样的好友之一的周以漠来找我,说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你回成都后,比在北京更能发挥作用,活动更多。我听到这个消息,开心得像孩子一样跳起来了。你看,我这不是白哭一场吗?不过,反正老太婆多的是眼泪。”“我不迷信,但我希望真有菩薩,好保佑你们全家。”
这十多年,我写了一些“我的人生”。凡出书,必寄钟恕一本,她总要写信鼓励。她说:“读你的文章,凡你难受处,我也难受;凡你流泪处,我也流泪。”钟恕知道我喜欢“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七品芝麻官,特意买了一个瓷做的芝麻官工艺品送我。1997年,王跃英因心脏病逝世,给钟恕带来很大的痛苦。王耀英是钟恕丈夫的妹妹,钟恕长期和她住在一起。幸好王跃英的儿子程小列,像对亲妈妈那样关爱钟恕。
每到新年,我都会打电话向钟恕问好。有一年元旦,我打电话给她,没几天她来信说:“很久很久没有见面了,你好吗?十分十分惦记你和秀涓。前天来电[话],你对我说‘没有什么事,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我说‘对了,我也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还说程小列想陪她来四川看我。我知道她这个愿望不能实现,彼此能听到声音已经很不错了,至少知道对方还健康。她在2001年给我的贺年卡上问:“你和夫人身体好吗?十分想念,但你只字不提,太不象话。”可是这几年,我多次打电话向钟恕问好,她逐渐听不清了,交谈困难,甚至不能接电话了。不过,我知道她会思念我,因为她早就说过:“好像一百年没有通信了,别说见面。”
时代变化很大。人与人的交往,不时遇到夹有某些功利成份。我遇到过这类人,以至如今有人突然对我“十分”友好,我免不了要观察一下是否有别的意图?像钟恕和我这种纯真的友谊不多了,我十分珍惜,应该把我们之间的友情记下来。
九十二岁高龄的钟恕,远隔千里的我,祝愿你健康长寿!
2011年6月7日
附记
我的好友奉孝芬(20世纪80年代曾任四川省电视台副台长)读了该文,曾专门来信说:“读了你《纯真的友谊》非常感动。有的地方都让我热泪盈眶了。比如她几次为了你大哭!多么好的朋友啊!她还健在吗?如果在,我以为你能否找机会去看一看她,她已年届九十,可以说是风烛残年了,看一看如果还能有点交流,那会让你和她都会感到安慰的。如果不见,万一她走了,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你以为我说的有点道理吗?纯真质朴的友谊可以一生温暖我们的心,值得一生思念。不过这样的朋友,在当今的社会里是很难再找到了,只有在我们那个时代才会有的!对吗?”
我非常想去看钟恕,但目前我远行确有困难。为此才写了这篇随笔。我一直惦记着钟恕。几次打电话向小列问询,小列总说她健在,只是头脑有时清楚,有时不清楚。新年之际,我又打电话给小列。小列才说钟妈已在2012年1月31号逝世。我问为什么不通知我?他说怕你们悲痛,你们的年纪都大了。对老人,只说钟妈妈进疗养院了。我不能责备小列,但很痛苦,愿钟恕在“疗养院”安宁,知道我一直惦记她。
2013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