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同志二三事——纪念尚昆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我是通过张爱萍同志认识尚昆同志的。
    尚昆同志和张爱萍同志都是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但由于他们平易近人和我们这一代人的习惯,我长期称他们为同志。直到后期才改称张爱萍同志为张老。
    我和尚昆同志接触的次数不多,但有几件事印象很深。
    支持我们当出版家
    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川版书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在全国颇有影响。1986年,在参加全国书展期间,我们在北京举办了川版书书展。尚昆同志和张爱萍同志参观了书展并参加了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我代表四川出版总社做了汇报。其中谈到我们的指导思想:做出版家,不做出版商,也不做出版官。这是著名诗人冯至对四川人民出版社称赞的话,我们接过这个话,把它作为出版社的座右铭。当时,颇有一些非议,认为我们思想保守,不敢言“商”,落后于时代。其实,我们并不忽视经济效益,而且还总结了几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方。该赚就赚,该赔就赔。赚,是薄利多销,不是越多越好。赔,是能不赔就不赔,能少赔就不多赔。统一核算,以赢补亏。按这个原则,我们不仅出了许多好书,修了职工宿舍,还盖了十二层高的办公大楼,这在当时的出版界是少有的。
    尚昆同志在座谈会上讲了话。他充分肯定了我们要“做出版家,不做出版商,也不做出版官”的奋斗目标。他说,书籍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既有商品的属性在市场流通,又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能影响人的思想,不能因单纯追求利润而出坏书。
    听了尚昆同志的讲话,出版社的同志坚定了信心。当时,在全国出版界,有的主张“既当出版商又当出版家”,有的主张“先当出版商后当出版家”。为避免无谓的争论,不搞文字游戏,我们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
    主张演川剧折子戏《滚灯》
    尚昆同志和张爱萍同志都关心川剧的振兴。
    无论是川剧团到北京演出,还是尚昆同志和张爱萍同志到成都、重庆视察,他们都爱看川剧。
    1985年,川剧晋京演出,尚昆同志和张爱萍同志看了《巴山秀才》《绣襦记》《〈丑公公〉和〈八郎回营〉》三场演出。在会见十三位川剧老艺人时,尚昆同志问川剧名丑陈全波:“你还演《滚灯》吗?”
    陈全波答:“年纪大了,体力不行。”
    尚昆同志说:“可以教学生嘛!”
    “文革”期间,所有戏曲的传统剧目被定为“封”(即封建主义)遭禁演。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小平同志在成都看了川剧的传统折子戏,新华社向全国发了消息,这才解冻。但思想解放有个过程,有时心有余悸。文化部门有位同志趁机问:“有人担心这个戏的内容……”
    尚昆同志笑了,他说:“旧社会的公子哥儿,吃喝嫖赌的不少。老婆反对,给予处罚,有什么不可以?”
    这以后,《滚灯》上演,在国内外大受欢迎。
    懂不懂“吃雷”?
    “三三一”惨案,是1927年地方军阀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镇压人民群众反对英帝国主义炮轰南京而制造的血案。1987年,重庆举行“三三一”惨案六十周年纪念会,我知道尚昆同志将出席这次会议。
    我也去重庆出席这次会议。途经大足县,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大足石刻。郭县长为我们做了解说,并托我把新出版的画册《大足石刻》送给尚昆同志。
    在重庆,我陪尚昆同志看了川剧。
    我对尚昆同志说:“大足县的郭县长托我送一本《大足石刻》画册给您。”
    尚昆同志说:“我已经有了,你留着吧!”
    “不行,”我赶紧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不交给您,人家会说我‘吃雷’了。”
    一听家乡土话“吃雷”,尚昆同志哈哈大笑。
    “我很久没有听见‘吃雷’这个话了。”尚昆同志说,并问他身边从北京来的同志:“你们知道什么叫‘吃雷’吗?”
    身边的同志没有人知道。
    尚昆同志说:“这是我们家乡的话,它是说这个人胆子大,大得连‘雷’都敢吃!”他又爽朗地笑了。
    我虽是四川人,过去只知道“吃雷”是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即四川话“打来吃起”。尚昆同志的解释,让我知道了它更准确、更风趣的含义。
    2007年4月2日

章节目录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李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致并收藏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