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智模式及其作用机理观念一词,我们也可以用“心智模式”“价值观”“世界观”来替代,它是属于冰山下的无形的,但却是人的行为的终极源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动机、行为的科学,而人的行为最终是受到来自大脑的哲学层面的观念决定的。
    1.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但未对其进行深入描述。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后来,一些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例如,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从本质上讲,心智模式是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它会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因此,要想完整地认识心智模式,就要了解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即心智模式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观察和行动的。图6-3描述了心智模式的形成:
    图6-3心智模式的形成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信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分为“强化”或“修正”。
    心智模式是根植于我们心灵的想法、看法、假设、图像和印象,就好像一块玻璃能够微妙地扭曲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演绎。心智模式是人们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心智模式根深蒂固深植于人的心中,它不仅左右人们的思想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影响人们的决策,也决定着人们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准则,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美国大西洋赌城的一个周末,一位漂亮女子玩老虎机赢了一桶25美分的硬币。她决定停停手,休息一会,到酒店的餐厅吃晚餐。她心想:我最好先把这桶硬币放到酒店的房间里,以免丢了或被窃。于是,她捧着那桶硬币走到电梯前。正要跨进电梯,却发现里面早已站着两个黑人!其中一个身材魁梧,高大得有些吓人。她惊呆了,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黑人要打劫我,但转念又想:不会吧?这两个黑人看起来都颇有绅士风度。
    可是她思想中对黑人的偏见根深蒂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让她不知道是否该走进电梯。她呆呆地站在那里,犹豫不定地望着那两个黑人,既紧张又害怕,脸色越加变红。她知道,自己不能老是站在那儿不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抱着侥幸心理,她终于迈腿踏进了电梯。在电梯中,她刻意避开两个黑人的目光,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她内心的恐惧也在一点一点地堆积。电梯却依然原地不动。“上帝呀!”她心想,“我已被他们困在了电梯里,他们是不是就要动手了?”她心跳加速,直冒冷汗。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个黑人说:“hitthefloor!”(趴到地上!)本能告诉她:千万不要反抗,照他们说的去做。于是她慌慌张张地放开小桶,双手张开趴在地板上。那桶硬币哗啦啦地掉在地上,到处乱滚。她两手紧紧按着地板,心里默默祷告:把钱都拿走吧,只要别伤害我!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电梯里一片静寂。感觉很漫长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她听到一个黑人非常礼貌地说:“小姐,如果你能告诉我们你住哪一层,我们将很高兴为你效劳。”说话的黑人咬着嘴唇,竭力忍住就要迸发出的笑声。她抬起头,疑惑地看着那两个高大的黑人。他们伸出手,将她搀扶起来。她有些不解,惊魂未定,两条腿也不听使唤。这时,那位黑人解释说:“当我和朋友说hitthefloor时,我指的是按动电梯按钮,而不是让您趴到地上,夫人!”(英语中“hitthefloor”有两个含义:趴到地上;按电梯的楼层按钮。)两位黑人互相看了一眼,极力控制不让自己笑出来。
    她感到无地自容。我的老天,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她想道歉,却不知说什么好。如何向两位彬彬有礼的绅士承认,自己原本以为他们要抢劫自己?!
    三个人一起动手,将滚落一地的硬币一一捡起,放回她的小桶里。电梯到了她所在的楼层后,两个人坚持要把她送到房间门口,因为她还有些精神恍惚。
    把她送到门口,两个人礼貌地道晚安,转身离去。就在她走进房间的时候,她听到两个人在楼道里大声笑了起来。
    一早,一束鲜花送到了她的房间,这是几十朵美丽的玫瑰,每朵玫瑰花上都挂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
    随鲜花送来的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
    非常感谢您带给我们多年未曾有过的开怀大笑。
    送花人:
    迈克尔·乔丹
    爱迪·墨非
    我们知道前者是nba巨星,后者是好莱坞大牌明星。
    2.心智模式的特点
    心智模式有以下五个特点:
    (1)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这一模式来自一定的遗传因素,更多地来自后天生活环境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它决定了我们习惯于从什么视角来看待外部世界,并做出相关的结论。
    (2)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心智模式是我们看待外部世界的惯性的“看法”。比如说面对马路上一位倒地的老人,我们采取的“不施救”行为,源自我们怕“被讹上”。在我们采取施救行为之前,“会被讹上”,这是事实还是“推论”。答案是“推论”。我们把推论当成了“事实”。
    (3)心智模式往往都是不完整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带着自己的视角和偏好来看待如同地球般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点、一个面,一定是不完整的。每个心智模式的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假设,也有着相对的局限性。
    (4)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当人们相信这件事是不可能的时候,心智模式在帮助我们不断地强化它,让大家都以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模式一旦被打破,被改变,心智模式又会告诉我们,可以的,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表意识必须与潜意识同步。
    (5)心智模式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心智模式是有时效性的。一个时期认为是正确的心智模式,到了另一个时期就有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3.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包括三个方面(如图64所示):
    图6-4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
    图6-4上部显示的是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fman,1993),下部则显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按照考夫曼的说法,个体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所谓“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解”(assess)是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思”(design)是对解释、评估以后的信息加以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而“行”(implement)则是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与此相对应,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心智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观察框架。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份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2)思考路线。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体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象,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阿吉里斯等学者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论的阶梯”是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们形成结论和信念的形象说明。
    (3)行动导向。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例如,相信“x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懒惰的、千方百计谋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积极的、能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授权、激励等管理措施。
    总之,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章节目录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成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成刚并收藏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