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包裹了我们
离开南京好多天了。它仍在下雨。此刻属于四月的疆土,空气中充满了久违的樟树乱纷纷的落叶带来的枯淡气息。在这个月份,谁感到了虚弱?坐在桌前,我仍能感受那座江南名城密布的雨云。
四月初,突然决定到南京去。那座陌生的城市最近多了一个绝症病人———晚期食管癌患者。在茫茫人海中,这样的事每天都发生着,可他是我的同学和亲人。这些天倘说没幻灭感,那是假的。当记忆中的往事一股脑儿地涌上喉咙时,车窗外正闪过在阴雨中成片成片的嫩黄的油菜田、高矗的电线杆和散落的村庄。
去年秋就获悉他得了绝症。平时他嗜酒如命,一天两遍,甚至一边看书一边喝酒。他其实更适合写诗,而不是研究桐城派。姐在电话中说,他拒绝就医,理由是:学校有两个食道癌患者,就医不也死了么?他要求家人对外严格保密。大家只能装作不知道,更不能去看他。他很忌讳这个消息散布开来。傲骨和倔脾气使他仕途不顺,跟同事和下属倒相处甚洽。他一直坚持上班,喝稀饭,使用大剂量止痛药乃至吗啡。他这个人烟瘾大,抽低档烟,好烟留着给人抽以至于霉变;其次是喝散装酒,不讲究菜。病后酒瘾发了,便将酒含在嘴里抿一下。同事见他不能吃免不了要问,他搪塞说是胃溃疡。对于癌症他似乎并不感到恐惧,精神力非常顽强。食道溃疡出血了,他就吞云南白药,止止血就行了。姐不打电话来,我们就比较乐观。整个正月没接到姐的电话,大家都以为会有奇迹发生……
南京何以仍在下雨?仅仅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事实?那天我紧揣着这冷酷的事实,直奔南京。一个人对绝症持这种不可思议的态度,你可以不赞成,但你还得尊重。显然,他已想透生死,对大限似乎并不畏惧,但对妻子和独生女呢,他这样做是不是太冷酷了点?
临行前的晚上下雨了。早上停了一会,出门时又开始下了,于是带上雨伞。坐在飞雁快客上,想起今天是礼拜六,又是清明节,心里铸铅般沉坠坠的。他最近食管瘘了,通俗地讲就是食道烂了个洞,一进食就漏入气管,接着便剧烈咳嗽。
飞雁快客如同疾驰在一大片碧绿中的黑色斑点。南京正在下雨。我知道我是从西边进入南京的。二十年前我跟妻来过这座城市,以后就跟它没什么联系了。到达下关后,天仍在下雨。但见江堤上笼在细雨中的杨柳,千百年来仿佛不曾看透逝水东流,那一低垂,一婀娜,蕴含着凄艳哀婉的动人风致。难怪《桃花扇》第一折劈头就是:“无人处又添几树杨柳。”
于是打的前往目的地。在车窗前方那一片林立的高楼中,必有一家肿瘤医院,也必有一个绝症患者与我们有关。行道树、大厦、店铺、证券公司、银行、甲壳虫似的车流,它们设置了这个世界,并让我们从中淌过。绵软,细长,黏糊糊的,那是无数条蚕丝一样的雨线。它包裹了我们,也包裹了你们,当然也包裹了它们。
走进住院部电梯的一刹那,感觉里面的人都是异样的,有的拿饭盒,有的提箱包,有的捧鲜花。他们像我一样步履匆匆,裹挟着南京四月伤感的气息。电梯入口旁边的椅子上,还有病人家属在吃快餐。但他们都显得很安静,小声说话。他们以平静的目光打量新来的陌生人。
电梯直达十层。我生平第一次走进癌症病房。里面四张床都住满了,皆为同一类癌患者。睡在病床上吊水的他,差点认不出来了:瘦脱了形,头发几乎全白了,太阳穴还出现了老年斑。上帝见他这样也会怜悯的。他的二妹见到他后,曾躲在电梯里大哭。
他知道我们来了。他开口说话,不停地咳痰,食管瘘已引发了肺炎。他思路清晰,问这问那,还关切地问起大毛和小毛。我将数码相机中刚拍的一段录像给他看。他抓住相机,看得非常认真,枯瘦的脸上露出笑容。一个护士进来量体温了。不一会儿他闭上眼睛。他虚弱得很。他累了。年轻时的他身强体壮。记得住体校游泳池那些年,他和姐住在看台下面的更衣室,隔壁是冲洗室,外面是个很大的运动场,没人家,其冷寂可想而知,尤其暑假的夜晚更甚。他告诉我有天夜里,走道里出现类似脚步的响动。他爬起身,手持一根铁棍子打开门黑咕隆咚地追了出去。然而什么也没追到,外面繁星满天,泳池晃荡着暗波。可那响声刚才听得真切。是窃贼、坏蛋,抑或野狗?不得而知。但我听后头皮发麻,汗毛直竖。
我观察着病房和病人,脑海中闪过他手持铁棍的样子。他跟病床上这个人是同一个人吗?
这里已无秘密可言,连死神都是公开的。隐藏的敌人全部写在病历上,它们的数量和进攻方向都清清楚楚。床头支架上挂着打点滴的瓶子。那是一个肉体殊死抵抗的武器吗?生与死的较量也许我看不见,但它们全部刻入病者和看护者疲惫不堪的面容。
窗外的雨中仿佛有一只捏紧的拳头。
那天我透过十层阳台的双层隔音玻璃,俯瞰到烟雨迷蒙中的南京是忧郁的,玄武湖就在前方不远处昏蒙着、寂寥着。它保持着一种无法揣测的静秘,连一只水鸟的鸣啭都被它吸干了。
南京仍在下雨。姐说,各项体检均不达标,体质极差,无法进行手术和化疗,属于晚期中的晚期。如果不找关系,大夫是拒绝入院的。大夫指着片子说,食道溃疡已逼近一根动脉,一旦破裂将导致大出血,病员随时都有危险……。换病房那天晚上,因为要换下自家带来的被褥,他以为要扔掉它,便不停告诫女儿,以后再富裕,也勿忘勤俭。到了这份上仍不忘教诲女儿,固然书生气,但想想东坡先生的话不得不服:“考其行事,观其临祸福死生之际,不容伪矣。”
南京的雨也该停了吧?回来的路上,飞雁快客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暂停时,竟将一名乘客漏掉了。司机边开车边打手机,骂骂咧咧的。这个乘客谁也不认识。但他被遗弃在半路了。那个乘客一定很沮丧。司机对着话机叫道:“喂,老何,你这班车把他带上。”
当然,漏掉的乘客还可以被下一班车带上。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盲点。它是与生俱来的么,抑或源于一种偏执?但每个人都注定带着这样的盲点一路淌去,不可逆,不可替代,直到汇入一片不可知的汪洋。忽想起张恨水笔下的南京下关,他看中的是一条没有人烟的荒江,它不知疲倦地向前流呵,流呵,没有风景,完全是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岸上三四只小渔舟,在风浪里摇撼着,高空撑出了鱼网,凄凉得真有点画意。”然而如今连画意也没了,只剩下凄切,以及黯然。
此刻,樟树的落叶简直是纷纷扬扬,它们覆盖了我必经的和不曾经过的路面。其实它们每年都这样,只是不曾被人注意罢了。一部影片最近在南京热映,片名叫《南京!南京!》,那是另一个南京。而我经历的是这一个南京,它被夹入纯粹私人的记忆簿,并在渐渐变脆的散页间忽青忽黄……
它仍在那儿近乎虚拟。它包裹了我们,而我们却不清楚它的真面。
附记:此文写成两天后,在课堂上接到姐发自南京的短信:“你姐夫已于今天凌晨2点15分去世。”尽管心理已有准备,但还是遭到了钝击。“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他就这样走了,把二十六年记忆一团乱麻地扔给了我们。第二天,我再次踏上了去南京的路途……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离开南京好多天了。它仍在下雨。此刻属于四月的疆土,空气中充满了久违的樟树乱纷纷的落叶带来的枯淡气息。在这个月份,谁感到了虚弱?坐在桌前,我仍能感受那座江南名城密布的雨云。
四月初,突然决定到南京去。那座陌生的城市最近多了一个绝症病人———晚期食管癌患者。在茫茫人海中,这样的事每天都发生着,可他是我的同学和亲人。这些天倘说没幻灭感,那是假的。当记忆中的往事一股脑儿地涌上喉咙时,车窗外正闪过在阴雨中成片成片的嫩黄的油菜田、高矗的电线杆和散落的村庄。
去年秋就获悉他得了绝症。平时他嗜酒如命,一天两遍,甚至一边看书一边喝酒。他其实更适合写诗,而不是研究桐城派。姐在电话中说,他拒绝就医,理由是:学校有两个食道癌患者,就医不也死了么?他要求家人对外严格保密。大家只能装作不知道,更不能去看他。他很忌讳这个消息散布开来。傲骨和倔脾气使他仕途不顺,跟同事和下属倒相处甚洽。他一直坚持上班,喝稀饭,使用大剂量止痛药乃至吗啡。他这个人烟瘾大,抽低档烟,好烟留着给人抽以至于霉变;其次是喝散装酒,不讲究菜。病后酒瘾发了,便将酒含在嘴里抿一下。同事见他不能吃免不了要问,他搪塞说是胃溃疡。对于癌症他似乎并不感到恐惧,精神力非常顽强。食道溃疡出血了,他就吞云南白药,止止血就行了。姐不打电话来,我们就比较乐观。整个正月没接到姐的电话,大家都以为会有奇迹发生……
南京何以仍在下雨?仅仅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事实?那天我紧揣着这冷酷的事实,直奔南京。一个人对绝症持这种不可思议的态度,你可以不赞成,但你还得尊重。显然,他已想透生死,对大限似乎并不畏惧,但对妻子和独生女呢,他这样做是不是太冷酷了点?
临行前的晚上下雨了。早上停了一会,出门时又开始下了,于是带上雨伞。坐在飞雁快客上,想起今天是礼拜六,又是清明节,心里铸铅般沉坠坠的。他最近食管瘘了,通俗地讲就是食道烂了个洞,一进食就漏入气管,接着便剧烈咳嗽。
飞雁快客如同疾驰在一大片碧绿中的黑色斑点。南京正在下雨。我知道我是从西边进入南京的。二十年前我跟妻来过这座城市,以后就跟它没什么联系了。到达下关后,天仍在下雨。但见江堤上笼在细雨中的杨柳,千百年来仿佛不曾看透逝水东流,那一低垂,一婀娜,蕴含着凄艳哀婉的动人风致。难怪《桃花扇》第一折劈头就是:“无人处又添几树杨柳。”
于是打的前往目的地。在车窗前方那一片林立的高楼中,必有一家肿瘤医院,也必有一个绝症患者与我们有关。行道树、大厦、店铺、证券公司、银行、甲壳虫似的车流,它们设置了这个世界,并让我们从中淌过。绵软,细长,黏糊糊的,那是无数条蚕丝一样的雨线。它包裹了我们,也包裹了你们,当然也包裹了它们。
走进住院部电梯的一刹那,感觉里面的人都是异样的,有的拿饭盒,有的提箱包,有的捧鲜花。他们像我一样步履匆匆,裹挟着南京四月伤感的气息。电梯入口旁边的椅子上,还有病人家属在吃快餐。但他们都显得很安静,小声说话。他们以平静的目光打量新来的陌生人。
电梯直达十层。我生平第一次走进癌症病房。里面四张床都住满了,皆为同一类癌患者。睡在病床上吊水的他,差点认不出来了:瘦脱了形,头发几乎全白了,太阳穴还出现了老年斑。上帝见他这样也会怜悯的。他的二妹见到他后,曾躲在电梯里大哭。
他知道我们来了。他开口说话,不停地咳痰,食管瘘已引发了肺炎。他思路清晰,问这问那,还关切地问起大毛和小毛。我将数码相机中刚拍的一段录像给他看。他抓住相机,看得非常认真,枯瘦的脸上露出笑容。一个护士进来量体温了。不一会儿他闭上眼睛。他虚弱得很。他累了。年轻时的他身强体壮。记得住体校游泳池那些年,他和姐住在看台下面的更衣室,隔壁是冲洗室,外面是个很大的运动场,没人家,其冷寂可想而知,尤其暑假的夜晚更甚。他告诉我有天夜里,走道里出现类似脚步的响动。他爬起身,手持一根铁棍子打开门黑咕隆咚地追了出去。然而什么也没追到,外面繁星满天,泳池晃荡着暗波。可那响声刚才听得真切。是窃贼、坏蛋,抑或野狗?不得而知。但我听后头皮发麻,汗毛直竖。
我观察着病房和病人,脑海中闪过他手持铁棍的样子。他跟病床上这个人是同一个人吗?
这里已无秘密可言,连死神都是公开的。隐藏的敌人全部写在病历上,它们的数量和进攻方向都清清楚楚。床头支架上挂着打点滴的瓶子。那是一个肉体殊死抵抗的武器吗?生与死的较量也许我看不见,但它们全部刻入病者和看护者疲惫不堪的面容。
窗外的雨中仿佛有一只捏紧的拳头。
那天我透过十层阳台的双层隔音玻璃,俯瞰到烟雨迷蒙中的南京是忧郁的,玄武湖就在前方不远处昏蒙着、寂寥着。它保持着一种无法揣测的静秘,连一只水鸟的鸣啭都被它吸干了。
南京仍在下雨。姐说,各项体检均不达标,体质极差,无法进行手术和化疗,属于晚期中的晚期。如果不找关系,大夫是拒绝入院的。大夫指着片子说,食道溃疡已逼近一根动脉,一旦破裂将导致大出血,病员随时都有危险……。换病房那天晚上,因为要换下自家带来的被褥,他以为要扔掉它,便不停告诫女儿,以后再富裕,也勿忘勤俭。到了这份上仍不忘教诲女儿,固然书生气,但想想东坡先生的话不得不服:“考其行事,观其临祸福死生之际,不容伪矣。”
南京的雨也该停了吧?回来的路上,飞雁快客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暂停时,竟将一名乘客漏掉了。司机边开车边打手机,骂骂咧咧的。这个乘客谁也不认识。但他被遗弃在半路了。那个乘客一定很沮丧。司机对着话机叫道:“喂,老何,你这班车把他带上。”
当然,漏掉的乘客还可以被下一班车带上。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盲点。它是与生俱来的么,抑或源于一种偏执?但每个人都注定带着这样的盲点一路淌去,不可逆,不可替代,直到汇入一片不可知的汪洋。忽想起张恨水笔下的南京下关,他看中的是一条没有人烟的荒江,它不知疲倦地向前流呵,流呵,没有风景,完全是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岸上三四只小渔舟,在风浪里摇撼着,高空撑出了鱼网,凄凉得真有点画意。”然而如今连画意也没了,只剩下凄切,以及黯然。
此刻,樟树的落叶简直是纷纷扬扬,它们覆盖了我必经的和不曾经过的路面。其实它们每年都这样,只是不曾被人注意罢了。一部影片最近在南京热映,片名叫《南京!南京!》,那是另一个南京。而我经历的是这一个南京,它被夹入纯粹私人的记忆簿,并在渐渐变脆的散页间忽青忽黄……
它仍在那儿近乎虚拟。它包裹了我们,而我们却不清楚它的真面。
附记:此文写成两天后,在课堂上接到姐发自南京的短信:“你姐夫已于今天凌晨2点15分去世。”尽管心理已有准备,但还是遭到了钝击。“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他就这样走了,把二十六年记忆一团乱麻地扔给了我们。第二天,我再次踏上了去南京的路途……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