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奏轰鸣
喜欢听钢琴并跟它有缘分,却从未想过制造这乐器之王的场景和流程。此次北京之行,有幸到冼星海钢琴厂游览一番,直接触摸支撑形而上之音乐的物质性载体———巨大的厂房和轰鸣的机器。它像一匹烈马被分割成几个肢体,每个肢体被固定在专门的车间制造,各种零件的加工由不同流水线上的技工来操作。事实上,钢琴的所有构件在这儿不知被复制了多少次,成批的“马腿”或“马屁股”占据了一个个巨大的车间。
穿梭在一个个车间里,刺耳的噪声搞得我晕头转向。看来,能弹奏莫扎特天堂般乐曲的物质性钢琴,其源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噪声———钢琴正是由这形形色色的被刨光的噪声零件组装起来的。我首先感到的不是自身渺小,而是一种被沉默状态。“你不沉默,我强迫你沉默。”一种类似胶布那样的透明之物封存了我。我甚至感觉不到心跳在何处。我试图喊流水线那边的女儿,结果一张口,声音仿佛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
时间呆久了,我感到我的存在也被拆卸成一堆声音的零件,比细小的簧片还小,简直是一堆无用的、蜷曲成团的金属刨丝。它跳荡着,快要飞到空中去,与那声音的无用的碎片缠裹在一起。“只有面临虚无,才会想起存在。”于此,我经历了被高级噪声剥夺后惟余空壳的感觉,因为那正是虚无感,类似于掏空后的红色蟹壳被丢弃在餐桌上。
而冼星海塑像就站立在厂房前的寒风中,是他而不是我更久地站在这儿,日夜倾听着这混杂的噪声的碎片。
当然,我随时可以逃离这儿,或者躲到外面抽一根烟,但我没有。也许我要体验的正是这种感觉。坚韧的物质结构在震响,在整合,一只声音的巨兽在显示它无所不在的锃亮和强悍。
当作曲家的脑海中游弋着无数音符的小蝌蚪时,这儿也在孕育着、堆叠着、打磨着各种声音的零件。这是两个平行存在的看似毫无关联的存在事实。人们一般认为巴赫的赋格曲《十二平均律》极为精确,我发现这儿的每个零件也同样精微到忽米。你不能不承认,在这一点上,物质的精密结构正在为形而上的飘扬提供了良好的基点。
在车间到车间的间隙,我感到北京年初的寒风那有力的击键,敲击着刺槐和白杨那枯掉的和没枯掉的部分。我稍稍停顿了一下。我的沙眼在风中又流泪了。北京的风和风中的沙粒哦,在排列整齐的巨大厂房之间辗转并呼啸着刮过。
最后,我们一行人来到调试车间,仿佛进入了高潮。这儿的声音更是震耳欲聋,因为至少有几十架揭开琴盖的钢琴同时在接受检测,而每一架钢琴上又有几十个小钢槌在连续敲打金黄色的琴弦。当然,若听一架钢琴调试,我想它敲击出的声音一定清刚有力。问题是,那么多的钢琴同时各弹各地机械反复,简直是不断切削着一堆堆声音的金属刨丝。只不过有一些银白的碎屑,掉在我的身上就哑掉了。
这儿所有震荡着的钢琴都处于“无弹奏”状态。调试师们在其间走来走去。所有的钢琴上都没有那双优雅的、白皙的手。为什么在这儿我感到噪声中的“无弹奏”,而在其他地方想都没想过?我想此刻不是我,而是我的思维被吸附到肯定它同时又否定它的旋涡之中。这种在内部对抗着的强大力场,比它表面的轰鸣更令我震动不已。
因此,我目击了这样一个潜在事实:它们正被一双无形之手摆弄着,敲击着。也可以说,它们此刻正被“无人”弹奏着。“无人”也是一种人。他可能是无数的、集合的人,也可能是空无所有的人。我想我曾经受到的窥视和挤压,肯定有一部分与这个“无人”相关。
“无人”你干得多棒呵!你到底想把我怎样?
它们正处于被缺席状态。被缺席,意味着一种灵魂、一种可能尚未出现。后来我想到,当我被沉默时,我周围的琴槌仍在敲击,舌条仍在卷动。是谁让我无法沉默,也无法言说?言说,仿佛是在一个时代“小商贩般的正常智量之上,添加了一个过重的阑尾”。
毋庸讳言,我喜欢那巨大而明亮的三角钢琴。在我的感觉中,它一直处在午夜的黑暗大厅,静静地等待某个人来弹奏它。它其实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急流暂时凝固在那儿。当然肯定会有一个人来溶化它,激扬它。不管它蒙上了多少灰尘,冻结了多久,都会有一个人带着他生命的全部热度向它走来。
他要为这黑暗空旷的大厅献上一支用生命谱写的曲子。
而这,正与写作者的境遇庶几相似:他在黑暗中无声地说话。因此,当下我关切的是,在我写作时,是否也会处在一种“无写作”状态?我的手是否只是庞大而空虚的“无人”的一个小指头?
二○○一年七月四日
喜欢听钢琴并跟它有缘分,却从未想过制造这乐器之王的场景和流程。此次北京之行,有幸到冼星海钢琴厂游览一番,直接触摸支撑形而上之音乐的物质性载体———巨大的厂房和轰鸣的机器。它像一匹烈马被分割成几个肢体,每个肢体被固定在专门的车间制造,各种零件的加工由不同流水线上的技工来操作。事实上,钢琴的所有构件在这儿不知被复制了多少次,成批的“马腿”或“马屁股”占据了一个个巨大的车间。
穿梭在一个个车间里,刺耳的噪声搞得我晕头转向。看来,能弹奏莫扎特天堂般乐曲的物质性钢琴,其源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噪声———钢琴正是由这形形色色的被刨光的噪声零件组装起来的。我首先感到的不是自身渺小,而是一种被沉默状态。“你不沉默,我强迫你沉默。”一种类似胶布那样的透明之物封存了我。我甚至感觉不到心跳在何处。我试图喊流水线那边的女儿,结果一张口,声音仿佛被大风吹得无影无踪。
时间呆久了,我感到我的存在也被拆卸成一堆声音的零件,比细小的簧片还小,简直是一堆无用的、蜷曲成团的金属刨丝。它跳荡着,快要飞到空中去,与那声音的无用的碎片缠裹在一起。“只有面临虚无,才会想起存在。”于此,我经历了被高级噪声剥夺后惟余空壳的感觉,因为那正是虚无感,类似于掏空后的红色蟹壳被丢弃在餐桌上。
而冼星海塑像就站立在厂房前的寒风中,是他而不是我更久地站在这儿,日夜倾听着这混杂的噪声的碎片。
当然,我随时可以逃离这儿,或者躲到外面抽一根烟,但我没有。也许我要体验的正是这种感觉。坚韧的物质结构在震响,在整合,一只声音的巨兽在显示它无所不在的锃亮和强悍。
当作曲家的脑海中游弋着无数音符的小蝌蚪时,这儿也在孕育着、堆叠着、打磨着各种声音的零件。这是两个平行存在的看似毫无关联的存在事实。人们一般认为巴赫的赋格曲《十二平均律》极为精确,我发现这儿的每个零件也同样精微到忽米。你不能不承认,在这一点上,物质的精密结构正在为形而上的飘扬提供了良好的基点。
在车间到车间的间隙,我感到北京年初的寒风那有力的击键,敲击着刺槐和白杨那枯掉的和没枯掉的部分。我稍稍停顿了一下。我的沙眼在风中又流泪了。北京的风和风中的沙粒哦,在排列整齐的巨大厂房之间辗转并呼啸着刮过。
最后,我们一行人来到调试车间,仿佛进入了高潮。这儿的声音更是震耳欲聋,因为至少有几十架揭开琴盖的钢琴同时在接受检测,而每一架钢琴上又有几十个小钢槌在连续敲打金黄色的琴弦。当然,若听一架钢琴调试,我想它敲击出的声音一定清刚有力。问题是,那么多的钢琴同时各弹各地机械反复,简直是不断切削着一堆堆声音的金属刨丝。只不过有一些银白的碎屑,掉在我的身上就哑掉了。
这儿所有震荡着的钢琴都处于“无弹奏”状态。调试师们在其间走来走去。所有的钢琴上都没有那双优雅的、白皙的手。为什么在这儿我感到噪声中的“无弹奏”,而在其他地方想都没想过?我想此刻不是我,而是我的思维被吸附到肯定它同时又否定它的旋涡之中。这种在内部对抗着的强大力场,比它表面的轰鸣更令我震动不已。
因此,我目击了这样一个潜在事实:它们正被一双无形之手摆弄着,敲击着。也可以说,它们此刻正被“无人”弹奏着。“无人”也是一种人。他可能是无数的、集合的人,也可能是空无所有的人。我想我曾经受到的窥视和挤压,肯定有一部分与这个“无人”相关。
“无人”你干得多棒呵!你到底想把我怎样?
它们正处于被缺席状态。被缺席,意味着一种灵魂、一种可能尚未出现。后来我想到,当我被沉默时,我周围的琴槌仍在敲击,舌条仍在卷动。是谁让我无法沉默,也无法言说?言说,仿佛是在一个时代“小商贩般的正常智量之上,添加了一个过重的阑尾”。
毋庸讳言,我喜欢那巨大而明亮的三角钢琴。在我的感觉中,它一直处在午夜的黑暗大厅,静静地等待某个人来弹奏它。它其实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急流暂时凝固在那儿。当然肯定会有一个人来溶化它,激扬它。不管它蒙上了多少灰尘,冻结了多久,都会有一个人带着他生命的全部热度向它走来。
他要为这黑暗空旷的大厅献上一支用生命谱写的曲子。
而这,正与写作者的境遇庶几相似:他在黑暗中无声地说话。因此,当下我关切的是,在我写作时,是否也会处在一种“无写作”状态?我的手是否只是庞大而空虚的“无人”的一个小指头?
二○○一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