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途中
我正在叙述的风景或经历与记忆似乎无甚关联,但它们确实是从车窗外向我涌现、延伸,并从一个冬天进入到另一个冬天。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与车厢相对:平行或者交叉。它们在缄默,呼吸,枯干,流淌……。事实上,你无法看清它们:哪些离你远,哪些离你近,哪些已经或正在消逝,哪些消逝的至今尚未抵达。倘若情形不是这样,那么现在,它们在车窗那边同样能看见我。
我正在离开什么,并且打了一个喷嚏,冬天因此得到一次证实。小小的铁皮盒一旦安上四个轱辘,它们就能跑,就能带着我兜圈子:由a至b,然后像倒带那样由b至a。一个空间在另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必定像抽屉或风箱那样来回运动。我很久没出远门了,衣服穿得少了点。但思想似乎并不怕冷,它进入冬天,而冬天本身就类似一种抽象思维:冷峻,坚硬,水落石出。
我必须去b城,为一件很功利的事。但是上车后,我对去b城突然感到茫然、虚无,甚至对自己也感到陌生,周围的一切随之变得像跑光的底片一样无意义。这种情形类似《旧约》时代,上帝对犹太先祖说:“你必须去耶路撒冷,你不能去耶路撒冷。”问题是,我已坐在中巴车里,并且正在叙述它。
冬天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在麦当劳化的不断膨胀的世界,雪下得肯定越来越少。但云层好像比先前更低一些,更暗一些。田野里有人,有草堆,也有麻雀,还有石头一样的白色之物。显然,野鸽子在飞。很多年我都没见过它了。我想起圣灵在《新约》中呈现为一只鸽子。那么,野鸽子似应介于圣灵与性灵之间,因为它多了一些大地的野性和土味。
坐在我左前方的司机一直在调整速度。车门旁那个胖女人是收费的,她正与乘客———一个很瘦的家伙———为几角钱脸红脖子粗地讨价还价。细节着实很生动,但对它进行现实主义描绘已无必要。同行的c告诉我,他小时候在这一带呆过,那时候他外婆家有好多好吃的,还有一个水竹编的蝈蝈笼。有一年发大水,他差一点掉到水凼里淹死。我也向他提及孩提时代有趣的事儿。可是回忆只能使我接近叙述和叙述中的风景,而不是过去的那个我。
绵延不已的树林后面是同样绵延不尽的江水。那伪装成灰绿色的皱巴巴的表面随意晾挂在没有叶子的枝杈间,如同婴儿的尿布,几乎没有一点儿光。而在江水后面,那淡入淡出的依旧是树林,是分不清此岸还是彼岸的防护林。显然,树林反向而驰的速度比江水更快一些。有的时候,前边突然出现一大片被忽略的、缺口似的空旷,无遮无拦,仿佛是大水的入口处,没有鸟影,也没有草迹。车身猛地摇晃了一下。
不用说,在这忽地转亮的瞬间,我经历了它们以及想象中大片大片的芦苇。车子好像停了几次,下去几个人,也上来几个人,都照例要摇晃一下,然后扶住什么。车厢内的人也并不见少。尘迹和雨痕沾满玻璃,乍一看去,像是谁随手胡涂乱抹留下的。
堵车还是发生了。黑鸦鸦的长蛇阵足足被阻一小时,最后每个乘客掏了一元钱。在经过事发地点时,我看见许多人,其中一个老头在大声责问,一个老妇在路边呼天喊地:他的儿子刚从南方打工回来,晚上竟被车撞死,可肇事车已逃之夭夭。此地段介于两县交界,因而两地互相推诿。那老头看上去有点像悲伤的约伯。约伯尽管“每逢思想,心就惊惶,浑身战兢”,但他还是比一般圣徒多了怀疑反问的精神。他责问神:“恶人的灯何尝熄灭?……神何尝发怒,向他们分散灾祸呢?……他所做的,有谁报应他呢?”
换言之,上帝一思考,人们是否也会发笑?
后面有人接连打了几个喷嚏以及哈欠,可是依然没有看见结论。刚刚逝去的景物好像又在前方出现,只是夹杂着几只不知从哪儿来的山羊,白的和褐的,在形同虚设的大堤上啃草———草色与土色几乎没有区别。
我昏昏欲睡。c则横躺在最后一排座位上一声不吭,谁知道他在做怎样的好梦。爱伦·坡说,当他想知道一个人当时的思想,他就根据这个人的脸画出其轮廓。车厢内的光线越来越微暗、昏黄,他脸部的轮廓大部分沉浸在斑驳模糊的阴影中。然而,窗玻璃如同牙关似的咯咯打战,不一会儿它颤开一道细缝,刀片样的风猛地刮过我的下巴。窗玻璃随即被后面的手再次关紧。看来,越是通明无碍的地方,越是布满看不见的缝隙。
我知道我不能想太多。如果想得太多,那么它随时可能会像下面的轮胎爆掉。我感到一股莫名的回风,吹得后脑勺生疼,仿佛一种更大的思维的旋涡让我置身其中。它们看不清我的脸、眼睛,以及正在伤感的鼻子。这就是久违的冬天吗?舍斯托夫说:“人应该怎样同上帝争吵?”而弗罗斯特却说:“同世界进行一次情人的争吵!”那么我是喜欢上帝的世界,还是喜欢情人的世界?
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车厢内几乎空空荡荡了。我和c,还有几个脸皮紧绷的乘客,都一律成了剩余者。颠簸的车身使我想起乡下的簸箕来。现在轮到它们不停地旋转、簸扬:光阴和痴梦像稗谷一样飞逝,只剩下一片惘然……
下雨了,雨点小得无法辨别,只见前方的刮雨器在左右划弧。柏油路已黑得有点闪闪发光了。突然一个急刹车,差点使c从座位上摔下来。因此我不得不暂时停止叙述。不过雨意仍在持续,我的头发被它弄得有点潮湿了。
一九九七年五月
我正在叙述的风景或经历与记忆似乎无甚关联,但它们确实是从车窗外向我涌现、延伸,并从一个冬天进入到另一个冬天。它们在不同的维度上与车厢相对:平行或者交叉。它们在缄默,呼吸,枯干,流淌……。事实上,你无法看清它们:哪些离你远,哪些离你近,哪些已经或正在消逝,哪些消逝的至今尚未抵达。倘若情形不是这样,那么现在,它们在车窗那边同样能看见我。
我正在离开什么,并且打了一个喷嚏,冬天因此得到一次证实。小小的铁皮盒一旦安上四个轱辘,它们就能跑,就能带着我兜圈子:由a至b,然后像倒带那样由b至a。一个空间在另一个更大的空间里,必定像抽屉或风箱那样来回运动。我很久没出远门了,衣服穿得少了点。但思想似乎并不怕冷,它进入冬天,而冬天本身就类似一种抽象思维:冷峻,坚硬,水落石出。
我必须去b城,为一件很功利的事。但是上车后,我对去b城突然感到茫然、虚无,甚至对自己也感到陌生,周围的一切随之变得像跑光的底片一样无意义。这种情形类似《旧约》时代,上帝对犹太先祖说:“你必须去耶路撒冷,你不能去耶路撒冷。”问题是,我已坐在中巴车里,并且正在叙述它。
冬天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在麦当劳化的不断膨胀的世界,雪下得肯定越来越少。但云层好像比先前更低一些,更暗一些。田野里有人,有草堆,也有麻雀,还有石头一样的白色之物。显然,野鸽子在飞。很多年我都没见过它了。我想起圣灵在《新约》中呈现为一只鸽子。那么,野鸽子似应介于圣灵与性灵之间,因为它多了一些大地的野性和土味。
坐在我左前方的司机一直在调整速度。车门旁那个胖女人是收费的,她正与乘客———一个很瘦的家伙———为几角钱脸红脖子粗地讨价还价。细节着实很生动,但对它进行现实主义描绘已无必要。同行的c告诉我,他小时候在这一带呆过,那时候他外婆家有好多好吃的,还有一个水竹编的蝈蝈笼。有一年发大水,他差一点掉到水凼里淹死。我也向他提及孩提时代有趣的事儿。可是回忆只能使我接近叙述和叙述中的风景,而不是过去的那个我。
绵延不已的树林后面是同样绵延不尽的江水。那伪装成灰绿色的皱巴巴的表面随意晾挂在没有叶子的枝杈间,如同婴儿的尿布,几乎没有一点儿光。而在江水后面,那淡入淡出的依旧是树林,是分不清此岸还是彼岸的防护林。显然,树林反向而驰的速度比江水更快一些。有的时候,前边突然出现一大片被忽略的、缺口似的空旷,无遮无拦,仿佛是大水的入口处,没有鸟影,也没有草迹。车身猛地摇晃了一下。
不用说,在这忽地转亮的瞬间,我经历了它们以及想象中大片大片的芦苇。车子好像停了几次,下去几个人,也上来几个人,都照例要摇晃一下,然后扶住什么。车厢内的人也并不见少。尘迹和雨痕沾满玻璃,乍一看去,像是谁随手胡涂乱抹留下的。
堵车还是发生了。黑鸦鸦的长蛇阵足足被阻一小时,最后每个乘客掏了一元钱。在经过事发地点时,我看见许多人,其中一个老头在大声责问,一个老妇在路边呼天喊地:他的儿子刚从南方打工回来,晚上竟被车撞死,可肇事车已逃之夭夭。此地段介于两县交界,因而两地互相推诿。那老头看上去有点像悲伤的约伯。约伯尽管“每逢思想,心就惊惶,浑身战兢”,但他还是比一般圣徒多了怀疑反问的精神。他责问神:“恶人的灯何尝熄灭?……神何尝发怒,向他们分散灾祸呢?……他所做的,有谁报应他呢?”
换言之,上帝一思考,人们是否也会发笑?
后面有人接连打了几个喷嚏以及哈欠,可是依然没有看见结论。刚刚逝去的景物好像又在前方出现,只是夹杂着几只不知从哪儿来的山羊,白的和褐的,在形同虚设的大堤上啃草———草色与土色几乎没有区别。
我昏昏欲睡。c则横躺在最后一排座位上一声不吭,谁知道他在做怎样的好梦。爱伦·坡说,当他想知道一个人当时的思想,他就根据这个人的脸画出其轮廓。车厢内的光线越来越微暗、昏黄,他脸部的轮廓大部分沉浸在斑驳模糊的阴影中。然而,窗玻璃如同牙关似的咯咯打战,不一会儿它颤开一道细缝,刀片样的风猛地刮过我的下巴。窗玻璃随即被后面的手再次关紧。看来,越是通明无碍的地方,越是布满看不见的缝隙。
我知道我不能想太多。如果想得太多,那么它随时可能会像下面的轮胎爆掉。我感到一股莫名的回风,吹得后脑勺生疼,仿佛一种更大的思维的旋涡让我置身其中。它们看不清我的脸、眼睛,以及正在伤感的鼻子。这就是久违的冬天吗?舍斯托夫说:“人应该怎样同上帝争吵?”而弗罗斯特却说:“同世界进行一次情人的争吵!”那么我是喜欢上帝的世界,还是喜欢情人的世界?
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车厢内几乎空空荡荡了。我和c,还有几个脸皮紧绷的乘客,都一律成了剩余者。颠簸的车身使我想起乡下的簸箕来。现在轮到它们不停地旋转、簸扬:光阴和痴梦像稗谷一样飞逝,只剩下一片惘然……
下雨了,雨点小得无法辨别,只见前方的刮雨器在左右划弧。柏油路已黑得有点闪闪发光了。突然一个急刹车,差点使c从座位上摔下来。因此我不得不暂时停止叙述。不过雨意仍在持续,我的头发被它弄得有点潮湿了。
一九九七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