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巨石上的村庄从远处看去,一块独立的类似蘑菇形状的大石头拔地而起,顺着巨石原有的坡度,密密麻麻地建造着上百户民居。这就是中国的滇西宝山石头城。村里的居民至今还以石为居,吃饭用石碗,睡觉用石床。
    宝山石头城早在中唐时期就有人陆续定居。《元史·地理志》载:“其先自楼头(今云南宁蒗县永宁乡),徙此二十余世。”这说明其历史比丽江大研古镇还要早很多。元初宝山州成立后,石头城成为州府所在地,一直到元朝末期,石头城才初具雏形。现在整个村子约有100余户人家,全部为纳西族。
    在古代,宝山石头城曾经是整个滇西北地区的要塞,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书记载,1253年秋天,忽必烈南征大理,到达石头城后看到这里不易攻破,就在城下面安营扎寨,并找人和当地纳西族首领谈判。驻守在石头城的纳西首领亲自打开城门,迎接大军入城。最后忽必烈大军顺利通过天险之城,于十一月到达丽江古城,直至消灭大理国,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元跨革囊”的千古篇章。而当时,忽必烈大军中一些伤残士兵留在了石头城,并在当地结婚生子。现在当地大多数纳西人都姓木,据说他们都是当时蒙古骑兵的后裔。
    宝山石头城四面环山,开阔平坦的空地很有限。于是,勤劳的纳西族人因地治宜,经过千百年的开垦,把石头城四周的坡地都开辟成了层层梯田。这是纳西人由“依山负险,酋寨星列,不相统摄”的游牧生活转向农耕阶段的真实写照。梯田层层叠叠,而所有梯田,都有自然流水浇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四面颓突的山顶上,能看到汩汩清泉流出,自上而下流淌。而宝山石头城梯田的灌溉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地方,比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元阳梯田等,一般都是上田水满后直接流到下田。但宝山石头城的梯田所采用的是自流灌溉方法,就是在每块田的下面修了一个暗渠,当要灌田时,堵住暗渠水口,水便会流灌整块田地,满水后打开暗渠水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浇灌下层田块。这样一来,既可以随时掌控水流大小,也不会产生夺肥现象,充分体现了纳西族人的聪明智慧。
    石头城整块巨石地势险峻,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坡度较缓的一面则一直延伸到谷底江水翻腾的金沙江。整个小城被一圈一米高的石墙包围着,南面一条羊肠小道一直延伸到小城内,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顺着小道往前,穿过一道天然形成的石门就可以进入城内。走在石头城内,可以看到下面纳西人家的天井和房顶,房顶瓦檐相互毗邻,紧密但不错乱。百余户民居红窗白墙,雕花木楼,房屋依地势随岩而造,高低错落,仿佛空中楼阁。白墙黑瓦一层盖过一层,很是壮观。而城内街道更是横纵交错,三条主要街道分别连着众多小巷,高处看下去,像人体的经脉一样扩散开来。而小巷与小巷之间坐落的民居,完全服从于整体格局。古城房屋虽多,但整体看起来井然有序,高低和谐。居高临下放眼看去,高远而端庄的石头城,四周层叠的梯田,翻滚的金沙江,巍峨的山脉,犹如置身于一幅传统的山水画中。
    岩壁是石头城最好的保护屏障。解放前这里曾经有土匪出没,土匪在石头城四周的村庄大肆掠夺,但始终不敢靠近石头城,因为进出村子当时只有一条小径。于是土匪就在城脚下安营扎寨,并隔断了所有水源和粮食,想等到石头城居民粮绝出来找吃的的时候再进攻。但土匪在下面等了两个月,见村里每天照样炊烟四起,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于是放弃了进攻的念头,石头城的居民就这样轻松打败了土匪。
    宝山石头城,记录了纳西族发展的历史,记下了蒙古军西征的历史,记下了人与自然的抗衡……这为后人研究纳西民族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章节目录

世界奇闻怪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朱立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朱立春并收藏世界奇闻怪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