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相信黄门总管说的是真的,他也不敢乱说,这对他没有丝毫的好处。
这个招供来得很合心意,至少这让主父偃知道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硬骨头。
软的不行,硬的试试。
这些年,无论是在齐地、还是在长安的日子,这些丑闻他听得多了,不过只是没有人敢传给刘彻罢了。
但皇帝他不知道么?只怕他心里和明镜似的,什么风吹草动,都会有一大把贪恋名利的官员上奏。
看热闹的都不怕事大,只要有利可图,就是见缝插针的好机会。
如果这次不是刘彻下决心大力实施“推恩制”,再加上一把火,恐怕仍然会被诸侯王们的谦恭所不耻。
但对主父偃来说,查处这样的案子,不仅能使他今后的仕途更平坦,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还会有不断的名声。
自从刘彻重提了“推恩制”的诏书后,就不断地有诸王们的庶子们将重礼送到门上。
收到手软有木有?
主父偃笑了。
主父偃拿着黄门总管画了押的供词,心里就得意地想。
想什么?想明天他就可以拿着这供词与纪太后和齐王讨价还价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供词,而是黄灿灿的金子啊!
为了能降低一点责罚,让主父偃手下留情,他们什么不能送一点?
问完话后,主父偃看了看内史道:“大人还有什么要问的么?”
那内史急忙打拱道:“大人断案神速的很,下官却没有什么可问的了,大人不如与下官一起去见纪太后,以陈明案情,将事实公之于众。”
主父偃将供词放进衣袖道:“大人不必着急,此乃黄门总管一面之词,本官还要与王上、翁主对质后才有结论。”
世间万物都有定数,得意过头了就会翻船,事情总是会有意外。
主父偃刚刚收起供词,就见一位曹掾匆匆地进来,附在他的耳边说了几句话,他就一下子跌坐在几上。
脸色大变,失神道:“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就这么死了?”
“嗯?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让大人如此吃惊?”内史问道。
“齐王……”主父偃的语言忽然显得如此不畅,片刻后才又说道:“齐王与翁主自杀了……”
内史大吃一惊,跟着主父偃颓然地坐在几上,自言自语道:“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还没有与大王和翁主对簿呢!”
从奉诏查案时起,主父偃就没有料到会是这个结局,太突然了,完全没有意料到,而他内心的秘密,面前的内史也不可能知道。
所谓与齐王去对质,也不过是一种心理压力,借此换取筹码。
主父偃将大量的时间留给齐王,让他去选择是舍财消灾,还是等他把“狱词”交给陛下。
这些家伙怎么就不把死了当一回事呢?动不动就自杀……
可现在说什么都无用了,他不得不退而求自保,这样才能明哲保身,而他第一步要去做的,就是要获得内史的支持。
所以做个样子的时间到了,
现在就像是郅都当年逼死荣太子一样,只不过现在没有太皇太后,主父偃的境地还没有那么尴尬。
于是,面对内史,他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责和愧疚:“本官有负皇恩啊!可大人是亲眼看见,没有人刑讯逼供王爷和翁主啊!”
那样子,要多可怜有多可怜,就差没一把鼻涕一把泪了。
要是刘彻看到了,一定会说他是演技派,老戏骨那种……
内史点了点头,主父偃的自责和愧疚让他很感动:“大人不必自责,朝廷若是追究下来,下官愿为大人作证。”
“如此……便多谢大人了。”
“推恩制”的诏书再度到达淮南国时,已是半个月后了。
寿春郊外边的土地上,已经积了一层薄雪,这雪来的比往年早了一些,瑞雪兆丰年,看样子,又是一个好年景。
当农官把这消息报告给刘安时,他在心底感谢上苍,有了粮食和钱,他起事的准备就更加充分了,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机会。
他的皇帝梦,还在心里烦躁,呼之欲出,隐而不发。
刘彻一个接一个的新举措,除了给他带来压力外,也使他离起事的时机越来越远了。
许久前,皇帝和太后忽然诏令将修成君的女儿许配给他的王太子。
他知道这是因为齐国的纪太后拒绝了皇太后的提亲。
但刘安欣然接受了这门亲事,他不能让皇上认为他有何悖逆之举,他需要为起事赢得足够的准备时间。
他不知道的事,刺杀一案,刘彻在心里面已经有亡他之心了。
不管是不是他,先扣上去再说,省的想起来烦心。
就在上个月,刘彻忽然地赐予他几杖,免去了每年十月的朝觐。
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荣耀,实际上是排除了他出现在朝廷的机会,意思就是让他消停点。
这是一种信号,
让他开始乖乖盘着,
但这并不代表刘彻不收拾他,该来的终究会来。
很久前,那时候在京都盘桓多年的刘陵回到了寿春,带给他一个十分不好的消息,皇帝要在诸侯国推行“推恩制”。
他不傻,他知道这是要将诸侯国五马分尸了……
他思量着这个主父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曾经让几代皇帝都绞尽脑汁的主意呢?
他简直就是同贾谊、晁错、袁盎一样的罪人,有朝一日他入主长安,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主父偃,像当年七国之乱一样,就是要打着清君侧的名号。
这一切举措都使他对刘彻将外甥女嫁给刘迁产生了巨大的疑问,这女子会不会是皇上安排在淮南国的一个耳目呢?她来有什么目的?
可当他把这一猜测告诉刘迁,让他儿子小心点时,刘迁在想什么?
那家伙也是个没用的货。
让人头大的是,完全被娥儿美貌迷倒的刘迁,在心里笑父王的胆子太小。
嘴上却言不由衷地说道:“一个小女子而已,能把淮南国如何呢?”
这个招供来得很合心意,至少这让主父偃知道了一个道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硬骨头。
软的不行,硬的试试。
这些年,无论是在齐地、还是在长安的日子,这些丑闻他听得多了,不过只是没有人敢传给刘彻罢了。
但皇帝他不知道么?只怕他心里和明镜似的,什么风吹草动,都会有一大把贪恋名利的官员上奏。
看热闹的都不怕事大,只要有利可图,就是见缝插针的好机会。
如果这次不是刘彻下决心大力实施“推恩制”,再加上一把火,恐怕仍然会被诸侯王们的谦恭所不耻。
但对主父偃来说,查处这样的案子,不仅能使他今后的仕途更平坦,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还会有不断的名声。
自从刘彻重提了“推恩制”的诏书后,就不断地有诸王们的庶子们将重礼送到门上。
收到手软有木有?
主父偃笑了。
主父偃拿着黄门总管画了押的供词,心里就得意地想。
想什么?想明天他就可以拿着这供词与纪太后和齐王讨价还价了。
这可不是普通的供词,而是黄灿灿的金子啊!
为了能降低一点责罚,让主父偃手下留情,他们什么不能送一点?
问完话后,主父偃看了看内史道:“大人还有什么要问的么?”
那内史急忙打拱道:“大人断案神速的很,下官却没有什么可问的了,大人不如与下官一起去见纪太后,以陈明案情,将事实公之于众。”
主父偃将供词放进衣袖道:“大人不必着急,此乃黄门总管一面之词,本官还要与王上、翁主对质后才有结论。”
世间万物都有定数,得意过头了就会翻船,事情总是会有意外。
主父偃刚刚收起供词,就见一位曹掾匆匆地进来,附在他的耳边说了几句话,他就一下子跌坐在几上。
脸色大变,失神道:“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就这么死了?”
“嗯?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让大人如此吃惊?”内史问道。
“齐王……”主父偃的语言忽然显得如此不畅,片刻后才又说道:“齐王与翁主自杀了……”
内史大吃一惊,跟着主父偃颓然地坐在几上,自言自语道:“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还没有与大王和翁主对簿呢!”
从奉诏查案时起,主父偃就没有料到会是这个结局,太突然了,完全没有意料到,而他内心的秘密,面前的内史也不可能知道。
所谓与齐王去对质,也不过是一种心理压力,借此换取筹码。
主父偃将大量的时间留给齐王,让他去选择是舍财消灾,还是等他把“狱词”交给陛下。
这些家伙怎么就不把死了当一回事呢?动不动就自杀……
可现在说什么都无用了,他不得不退而求自保,这样才能明哲保身,而他第一步要去做的,就是要获得内史的支持。
所以做个样子的时间到了,
现在就像是郅都当年逼死荣太子一样,只不过现在没有太皇太后,主父偃的境地还没有那么尴尬。
于是,面对内史,他的话语里充满了自责和愧疚:“本官有负皇恩啊!可大人是亲眼看见,没有人刑讯逼供王爷和翁主啊!”
那样子,要多可怜有多可怜,就差没一把鼻涕一把泪了。
要是刘彻看到了,一定会说他是演技派,老戏骨那种……
内史点了点头,主父偃的自责和愧疚让他很感动:“大人不必自责,朝廷若是追究下来,下官愿为大人作证。”
“如此……便多谢大人了。”
“推恩制”的诏书再度到达淮南国时,已是半个月后了。
寿春郊外边的土地上,已经积了一层薄雪,这雪来的比往年早了一些,瑞雪兆丰年,看样子,又是一个好年景。
当农官把这消息报告给刘安时,他在心底感谢上苍,有了粮食和钱,他起事的准备就更加充分了,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机会。
他的皇帝梦,还在心里烦躁,呼之欲出,隐而不发。
刘彻一个接一个的新举措,除了给他带来压力外,也使他离起事的时机越来越远了。
许久前,皇帝和太后忽然诏令将修成君的女儿许配给他的王太子。
他知道这是因为齐国的纪太后拒绝了皇太后的提亲。
但刘安欣然接受了这门亲事,他不能让皇上认为他有何悖逆之举,他需要为起事赢得足够的准备时间。
他不知道的事,刺杀一案,刘彻在心里面已经有亡他之心了。
不管是不是他,先扣上去再说,省的想起来烦心。
就在上个月,刘彻忽然地赐予他几杖,免去了每年十月的朝觐。
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荣耀,实际上是排除了他出现在朝廷的机会,意思就是让他消停点。
这是一种信号,
让他开始乖乖盘着,
但这并不代表刘彻不收拾他,该来的终究会来。
很久前,那时候在京都盘桓多年的刘陵回到了寿春,带给他一个十分不好的消息,皇帝要在诸侯国推行“推恩制”。
他不傻,他知道这是要将诸侯国五马分尸了……
他思量着这个主父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曾经让几代皇帝都绞尽脑汁的主意呢?
他简直就是同贾谊、晁错、袁盎一样的罪人,有朝一日他入主长安,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主父偃,像当年七国之乱一样,就是要打着清君侧的名号。
这一切举措都使他对刘彻将外甥女嫁给刘迁产生了巨大的疑问,这女子会不会是皇上安排在淮南国的一个耳目呢?她来有什么目的?
可当他把这一猜测告诉刘迁,让他儿子小心点时,刘迁在想什么?
那家伙也是个没用的货。
让人头大的是,完全被娥儿美貌迷倒的刘迁,在心里笑父王的胆子太小。
嘴上却言不由衷地说道:“一个小女子而已,能把淮南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