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秘密议和条款被送到行人司,密件早已抄好了上百份,不到半天的时间,朝廷上下就都知道了此事。入夜之前,北京城的老百姓也都知道了。到第二天早上,此事已经传遍了京畿各地。而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各地传播。
于是科道交攻,道路哗然。当官的愤怒了,来百姓也愤怒了。
怎么可以与满鞑子议和呢?
打了这么多年,仇恨接的实在太深,在感情上,人们都无法接受议和的事实。
不用张跃安排,就有愤青蹦出来大骂陈新甲。按照明朝的传统,连皇帝也跟着挨骂了。
皇帝可以骂,却不能治皇帝的罪。
陈新甲便成了重点打击目标,所有的攻击都是针对他的。
陈新甲前日在周延儒府被喝了酒,便直接住在老师家里。第二日起来,想到议和条款的事情,还准备拿去向皇帝请功。可到了办公处,他发现大家的眼神不对,几乎所有人,都用厌恶的眼神看着他。
很快有太监传旨,说皇帝召见。
陈新甲很高兴,正等着被封赏,可一进门就被臭骂了一顿。
朱由检把议和条款丢到陈新甲脸上,大骂:“看看你办得好事。”
陈新甲拿起一看,立时惊呆在那里,议和条款明明只有一份,而且就在他的怀里,这怎么到了皇帝手中。
“皇皇上这这是”平时能言善辩的陈新甲已经结吧了。
被皇帝一顿臭骂,陈新甲灰溜溜的跑回家。
此事宣扬了出去,陈新甲一点都不害怕,他觉得这是件正确的事情,他在为朝廷争取时间,不但无过反倒应该有功。而且他手中有一个保命符,就是崇祯亲笔写的密旨,只要密旨在手,所有的过失都可以推给皇帝。
这个可怜的孩子,他忘记了,皇帝是个爱面子的人;他忘记了,以前有一个袁崇焕;他忘记了,有一群人叫阉党;他忘记了,大臣应该为皇帝背黑锅。
朱由检迫于压力,把陈新甲关了起来。
陈新甲,不知道服软,反倒觉得十分的委屈,说死也不认错。
朱由检是不想杀陈新甲的,他在心里也是想和谈的。可是事情也赶巧,就在此事山西安邑发生了地震。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初三日夜半平陆地大震。震坏城垣民居,山崖崩裂。初四日,山西安邑(今运城东北)地震,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人有压死者。蒲州、荣河人多压死。山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西省潼关卫;河南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这次地震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止。震中烈度(io)viii,震级(m)为六级。
张跃看准时机,派人一纸奏疏,彻底的弹死了陈新甲。
“新甲求敌,妄自议和,损我大明威仪。天怒人怨,引得天威震怒,示警天下。应斩新甲,以平天怒。”
这话说的实在无聊,地震是老天爷定的,跟有啥关系啊,不议和一样要地震。
朱由检无奈,这时他还不想杀陈新甲。陈兄弟给他干活,作为老板,不能不厚道。他想让陈新甲被黑锅,过段时间在启用他。
此时张跃安排的人起了作用,他的人没有跟朱由检说,而是悄悄跟曹化淳说:“曹公公,听说陈大人手里有密旨,议和的事情是皇上的注意。陈大人在监狱里说,要把密旨拿出来,还自己一个清白。”
这还了得,竟然敢把黑锅,放在皇帝的背上。
曹化淳急忙禀报了朱由检,听说此事,朱由检勃然大怒。大骂:“陈新甲,真是不成事得东西。”
皇帝不愿背黑锅,很快陈新甲死了。
陈新甲一死,议和事亦自此作罢。
陈新甲的死,不过是一个开始。要把他的死,发挥到最大限度,还需要一定的宣传工作。
张跃出钱收买了许多官员,又弄了许多的说书人到处讲故事。以陈新甲为引,把袁崇焕引了出来,作为经典教材四处传播。
哈大全控制的刀笔,开始为袁崇焕平反。许多内幕故事被挖掘出来,袁崇焕的冤案也跟着一点点的清晰了。
哈大全在《马尾周报》上题字:“千古奇冤。”
为了让故事流传的更广泛,他还组织人编撰了白话小说《袁崇焕传》,同时出版了雕版小人书《袁崇焕传》。这两本读物都是以很低廉的价格销售。一次印刷十万本,基本都是成本销售。
袁崇焕的冤案让天下哗然。
原来袁督师是冤死的。
当初所有人都把袁崇焕当叛徒,袁崇焕被处死时,人们争相食其肉,骨头都被人抢走了,最后只剩下一首,不知去向。
那些吃过袁崇焕肉的人,在心里恨着他。现在这些人后悔了,许多人在家中绝食而亡。
更多的人在家中设置灵堂,祭奠这位伟大的英雄。
在事情闹大之后,哈大全又在后面加上了陈新甲的故事。
两个故事告诉大家,朝廷是不可信得。一心为国为民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
因为皇帝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朱由检听说之后,差点气吐血。袁崇焕的案子是他订的,哈大全出来翻案,明显就是对他来的。
如果袁崇焕是冤枉的,那么朱由检就是昏庸的。
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想被说昏庸。
这时的朱由检如果公开承认错误,还能挽回一些。可他却出了一个昏招,他竟然下旨查抄《袁崇焕传》,把这本书列为禁书,任何持有此书着都要以谋反论处。
按照明朝的体制,如果皇帝的命令有错误。内阁可以封回皇帝的圣旨,这可以杜绝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可这一次,内阁没有封回圣旨,而是迅速的派发了出去。
等朱由检回过味来,想把圣旨收回已经来不及了。天下人已经明白皇帝的意思了,就是不想给袁崇焕平反。
一个不能帮属下挡事得领导,又怎能留得住人心。
在马尾的南居益看到圣旨后,无奈的哀叹道:“大明王朝,真的要完了。”
于是科道交攻,道路哗然。当官的愤怒了,来百姓也愤怒了。
怎么可以与满鞑子议和呢?
打了这么多年,仇恨接的实在太深,在感情上,人们都无法接受议和的事实。
不用张跃安排,就有愤青蹦出来大骂陈新甲。按照明朝的传统,连皇帝也跟着挨骂了。
皇帝可以骂,却不能治皇帝的罪。
陈新甲便成了重点打击目标,所有的攻击都是针对他的。
陈新甲前日在周延儒府被喝了酒,便直接住在老师家里。第二日起来,想到议和条款的事情,还准备拿去向皇帝请功。可到了办公处,他发现大家的眼神不对,几乎所有人,都用厌恶的眼神看着他。
很快有太监传旨,说皇帝召见。
陈新甲很高兴,正等着被封赏,可一进门就被臭骂了一顿。
朱由检把议和条款丢到陈新甲脸上,大骂:“看看你办得好事。”
陈新甲拿起一看,立时惊呆在那里,议和条款明明只有一份,而且就在他的怀里,这怎么到了皇帝手中。
“皇皇上这这是”平时能言善辩的陈新甲已经结吧了。
被皇帝一顿臭骂,陈新甲灰溜溜的跑回家。
此事宣扬了出去,陈新甲一点都不害怕,他觉得这是件正确的事情,他在为朝廷争取时间,不但无过反倒应该有功。而且他手中有一个保命符,就是崇祯亲笔写的密旨,只要密旨在手,所有的过失都可以推给皇帝。
这个可怜的孩子,他忘记了,皇帝是个爱面子的人;他忘记了,以前有一个袁崇焕;他忘记了,有一群人叫阉党;他忘记了,大臣应该为皇帝背黑锅。
朱由检迫于压力,把陈新甲关了起来。
陈新甲,不知道服软,反倒觉得十分的委屈,说死也不认错。
朱由检是不想杀陈新甲的,他在心里也是想和谈的。可是事情也赶巧,就在此事山西安邑发生了地震。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初三日夜半平陆地大震。震坏城垣民居,山崖崩裂。初四日,山西安邑(今运城东北)地震,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人有压死者。蒲州、荣河人多压死。山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西省潼关卫;河南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这次地震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止。震中烈度(io)viii,震级(m)为六级。
张跃看准时机,派人一纸奏疏,彻底的弹死了陈新甲。
“新甲求敌,妄自议和,损我大明威仪。天怒人怨,引得天威震怒,示警天下。应斩新甲,以平天怒。”
这话说的实在无聊,地震是老天爷定的,跟有啥关系啊,不议和一样要地震。
朱由检无奈,这时他还不想杀陈新甲。陈兄弟给他干活,作为老板,不能不厚道。他想让陈新甲被黑锅,过段时间在启用他。
此时张跃安排的人起了作用,他的人没有跟朱由检说,而是悄悄跟曹化淳说:“曹公公,听说陈大人手里有密旨,议和的事情是皇上的注意。陈大人在监狱里说,要把密旨拿出来,还自己一个清白。”
这还了得,竟然敢把黑锅,放在皇帝的背上。
曹化淳急忙禀报了朱由检,听说此事,朱由检勃然大怒。大骂:“陈新甲,真是不成事得东西。”
皇帝不愿背黑锅,很快陈新甲死了。
陈新甲一死,议和事亦自此作罢。
陈新甲的死,不过是一个开始。要把他的死,发挥到最大限度,还需要一定的宣传工作。
张跃出钱收买了许多官员,又弄了许多的说书人到处讲故事。以陈新甲为引,把袁崇焕引了出来,作为经典教材四处传播。
哈大全控制的刀笔,开始为袁崇焕平反。许多内幕故事被挖掘出来,袁崇焕的冤案也跟着一点点的清晰了。
哈大全在《马尾周报》上题字:“千古奇冤。”
为了让故事流传的更广泛,他还组织人编撰了白话小说《袁崇焕传》,同时出版了雕版小人书《袁崇焕传》。这两本读物都是以很低廉的价格销售。一次印刷十万本,基本都是成本销售。
袁崇焕的冤案让天下哗然。
原来袁督师是冤死的。
当初所有人都把袁崇焕当叛徒,袁崇焕被处死时,人们争相食其肉,骨头都被人抢走了,最后只剩下一首,不知去向。
那些吃过袁崇焕肉的人,在心里恨着他。现在这些人后悔了,许多人在家中绝食而亡。
更多的人在家中设置灵堂,祭奠这位伟大的英雄。
在事情闹大之后,哈大全又在后面加上了陈新甲的故事。
两个故事告诉大家,朝廷是不可信得。一心为国为民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
因为皇帝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朱由检听说之后,差点气吐血。袁崇焕的案子是他订的,哈大全出来翻案,明显就是对他来的。
如果袁崇焕是冤枉的,那么朱由检就是昏庸的。
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想被说昏庸。
这时的朱由检如果公开承认错误,还能挽回一些。可他却出了一个昏招,他竟然下旨查抄《袁崇焕传》,把这本书列为禁书,任何持有此书着都要以谋反论处。
按照明朝的体制,如果皇帝的命令有错误。内阁可以封回皇帝的圣旨,这可以杜绝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可这一次,内阁没有封回圣旨,而是迅速的派发了出去。
等朱由检回过味来,想把圣旨收回已经来不及了。天下人已经明白皇帝的意思了,就是不想给袁崇焕平反。
一个不能帮属下挡事得领导,又怎能留得住人心。
在马尾的南居益看到圣旨后,无奈的哀叹道:“大明王朝,真的要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