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北京天坛。
隆武八年,二月间凛冽的寒风丝毫不能压下众人的热火,朱慈烺穿戴着古皇帝的衣冠,在孔家老礼官的指引下,规规矩矩的进行着祭天的程序。
观礼的使者众多,大明的势力中,李定国派他儿子前来,夔东军也派来了一批代表。
国外势力中,朝鲜国王派了他的世子李焞,日本人派来了一个大佬,琉球派来了世子,越南阮主阮福濒也派来了年轻的儿子,越南高平莫氏派了王子来,柬埔寨派来了一个武将,暹罗派来了世子,缅甸的孟族、掸族都派人前来。
就连荷兰人都派了一个代表前来观礼,可是越南挟天子令诸侯的权臣郑氏没有派人来,阮氏代表王子阮福顺、高平莫氏都联合起来打着不敬天子的大旗,要求所有会盟诸侯发兵讨伐。
这个众代表已经同意了。
尊王攘夷的旗号刚打起来,就有人这么不给面子。
同时诸侯早就已经商定好,今后三年一会,十年一盟,用来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纷争,平时突发事件,可以启奏天子召开紧急盟会解决。
这第一次会盟,各国就提出了许多问题来,朝鲜人提出了济州岛的问题,但是被杨潮以占领济州岛时,朝鲜还向满清效忠为由不肯交出来,朝鲜人说他们是迫不得已,反复挫伤了数次之后,杨潮才答应下来,这里可以还给朝鲜,让朝鲜人设官管理,但是已经圈占的马场算是私产不与收公,同时大明水师建造的海港交由水师管理一百年。
朝鲜人哪里敢不同意,恰恰相反,他们的代表以此为外交上的大胜利,心中自得不已。
随即朝鲜人就提出,反对日本人入盟,原因很简单,日本人不符合尊王攘夷这一条,因为日本国王僭称天王,华夏只有一个天子,未闻有一个天皇,日本人这是对天子的大不敬,朝鲜人甚至提出要发兵征讨日本这个不臣之国。
杨潮随即提出来,要日本国王去掉天皇称号,而改由华夏天子册封为日本国王,但是日本人拒绝了,于是就被直接请出了盟会。
可以说这又是朝鲜人的一大政治胜利,将世仇日本人驱逐出了华夏世界。
其他国家都纷纷答应加入华夏世界,但是他们必须承担的义务是,尊王攘夷、锦衣华服、礼乐文章,也就是要按照华夏的制度,有需求的时候出兵,更改他们的服饰,暂时只要求他们更改官服,不惊扰民间,同时制定符合华夏文化的制度,杨潮愿意派出顾问帮助他们。
很显然,这些条件,对朝鲜、琉球和越南来说不是问题,他们本来就符合要求,朝鲜临近中国基本上除了语言外都同化了,他们连史书都用汉子,年号都用中国的年号;越南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更是留下了一整套的制度;琉球基本上也是靠着从中国引进人才才得以建立一个有组织的国家。
但是柬埔寨、暹罗和缅甸的孟族和掸族这些受印度和中国文明双重影响,甚至受印度文明影响更多的国家,就不是太有利了,尤其是派出顾问帮他们改革制度的事情,更是影响甚大。
可他们权衡之下还是答应了,换一身官服而已,大家下了朝还不是各穿各的,他们没考虑到的是,上层的喜好会慢慢影响到民间的。改革官制问题虽然很大,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弹,但是看看人家大明的强盛,就知道改革也是有好处的。
只是没有利益他们绝对不会同意改革,他们得到的利益是华夏的保护,也就是安全感。
入盟之国,不得互相侵凌,其实也就是约束了大明的武力。
对一直被缅甸威胁的暹罗,被越南郑氏威胁的阮氏、莫氏,这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一直靠大明保护才能存在的琉球,和刚刚复国的孟族和掸族更是需要这个安全。
因此这些国家才答应下来。
同时应该负担的责任还有,华夏之国互相通好,不得干涉民间的自由往来,也就是通商问题,其实暹罗这些小国一直都希望跟中国直接贸易的,他们可以出口粮食、木材、香料和各种特产来换取大明的各种产品,求之不得呢。
只有日本有些担忧白银外流,当然他们没有入盟,也就没有这项义务了,但是如果他们敢禁绝贸易的话,杨潮觉得应该跟他们说道说道。
其实日本人入盟的心愿是很强烈的,作为一个岛国,心理上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孤立感,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才会出现冒充华夏一事,这样被直接承认为华夏之国,纳入华夏体系的机会,他们求之不得呢,可是让他们去掉天皇名称这影响就太大了,根本就无法接受,只能带着深深的失落离开了大明。
天子祭祀完后,杨潮携朝鲜等国代表上天坛,焚表文,立誓言,敬告上天,华夏之国皆为兄弟之国,大明为兄,诸国为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盟会的仪式进行了三天,之后获得公认的华夏天子的朱慈烺住进了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皇宫,以后都属于朱天子的领地。
至于收入,每年各国根据大小不同,都会给天子进贡,大明国最大,每年给天子进贡白银三百万两,朝鲜人居第二,他们进贡一百万两,暹罗、阮氏为三,进贡三十万两,孟族、掸族、莫氏和琉球为四,每年进贡十万两。
可以说天子不会太穷的。
而且朱慈烺获得了在诸侯面前的共同承认,他等于获得了一张护身符,一张不会被杨潮灭杀的护身符,这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中还从来没有过。
所以说朱慈烺是这次会盟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当然收益最大的还不是他,也不是取得了第二等国家地位,并且赶走了世仇日本的朝鲜,而是越南阮主,他们正是获得天子的册封,取得了历史上越南国王的南越君王封号,并且跟大明确定了边境,以西贡河为过界,大明在湄公河拓展的西贡府不得往北扩张。
其他受益者有孟族、掸族,他们确立了他们国家的存在,孟族恢复了白古王朝,被册封为白古郡王,定都白古(勃固),掸族则是阿瓦郡王,定都阿瓦(曼德勒)。
但是有人认为杨潮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只不过确立了朱慈焕册封的大明国王封号而已,很多亲杨潮的势力,纷纷在报纸上发言,光明正大的表示,大明国王(杨潮)才最应该自称天子,受万国来朝,而不是屈居一个国王,表示大明国王驱逐鞑虏,理应得国,朱氏理应让国。
可是杨潮立刻就登报声明,表示自己发誓尊天子,杨氏子孙永不能悖。
开玩笑,杨潮没有获利?
杨潮获得利益大了。
第一是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构想,初步将东方大部分国家都拉进了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
第二解决了国内的独立势力,谈判的时候,杨潮给了李定国两个选择,一是爵位降等,从晋王降到晋国公得千顷封地,军队接受杨潮的收编,成为杨潮手下一员;二是让他在打下来的缅甸北部裂土封藩,统管阿瓦王国以北的独立土司。
李定国接受了第二种,保留了军队,获封镇南郡王,成为华夏藩国之一,每年向天子进贡十万白银或者同等价值的土特产,并且在天子征召的时候派兵参战。
夔东军则接受了收编军队,并且整体迁移到四川分地定居,当然他们也获封了从伯爵到男爵不等的爵位,享有一定的庄田。
天下会盟之后五年。
杨潮始终没有出关。
多尔衮带着八旗势力,将漠南漠北整合成了铁板一块,号称控弦四十万,多次试探性的攻击过边墙,但是都被大明军队击退。
这几年经济形势越发的好了,以会盟开始的纪年,华夏五年,大明王国财政收入达到了八千万两银子,还可以发行一亿两的债券,一部分用来偿还旧债,一部分用作财政开支。
各项行业都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为主的经营模式,尤其是纺织业,纺织业中又以松江的棉纺业最佳,吴淞口岸每年进口的印度棉花价值超过了一千万两,大明最普通的百姓,只要有工作的,每年也能添一件棉质衣服了。
造船业也十分发达,以龙江船厂为龙头,姚匠头在买下了荷兰人在台湾的造船厂后,也请来了许多荷兰工匠,将荷兰人的标准化造船方式继承了下来,已经开始能够跟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造船厂正面竞争了,开始从荷兰人手里抢夺大明商人的订单了。
造船业发达的原因是运输业的发达,开了海禁之后,江南、福建和广东的海商活跃起来,以福建的海商最为强大,从南洋到日本他们占据了六成以上的贸易额,广东的海商主要从事南洋贸易,而江南的海商则主要从事朝鲜、日本贸易。
荷兰人也大大加强了东方航线的开拓,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事印度到中国、日本的三角贸易的船队规模从百位数急速扩充到了上千艘,为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增发了一千万荷兰盾的公司股票,结果认购入朝,而且一股难求。
因为荷兰人的大力经营,他们几乎垄断了印度洋到太平洋两洋之间的转口贸易,无论是中国海商还是西方人的公司,都无法跟他们竞争,英国人始终打不开局面,当了机会海盗,结果被大明和荷兰人连手绞杀,连他们在印度的据点也一一拔出,让英国人彻底失去了在东方的立足点。
海洋贸易就这样五年间翻着翻的增长,华夏五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五千万两,其中主要是跟华夏内部的贸易,大明国内贸易还超过了这个数字,每年沿海地区的国内贸易额有一亿两规模。
不过大明的贸易依然是顺差状态,每年顺差达到了一千万两白银,杨潮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限制白银进口了,因为大明银行的存银已经达到了一亿两,信用坚挺无比,用国家信用发行国债来增发货币的情况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白银。
江南以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已经出现蜕变的姿态,城市人口开始暴增,苏州、南京、扬州等过去的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不稀奇,连松江府、杭州、广州这样的城市也成为百万大城,似乎就预示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大潮了。
内地经济则恢复了原来的盛况,湖广再次成为了大明的粮仓,湖广丰天下足,因为有湖广的粮食支持,还有海外殖民地、以及缅甸、暹罗、越南等盟国进口的超过两千万担的粮食,江南老百姓种植粮食的收益实在是不划算,因此才促成了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同时乡下开张桑蚕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河南、陕西甚至云贵等地都从战争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北直隶和山西的土地也都分给了当地的过去被当做包衣的百姓,虽然还没有恢复到以往的程度,但是也出现了丰衣足食的景象,起码大家都吃喝不愁了。
唯独四川还在缓慢的恢复着,劳动力不足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四川人口还不到两百万,连成都平原都占不满,大量地区还是一片蛮荒,战争对这个地方的伤害,尤为严重,没有十年二十年很难抚平伤疤。
政治上杨潮已经解决了各种不和谐的问题,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官员,习惯了高薪廉洁,同时抑制没有松懈,并且不断完善的监管制度也保证了这种廉洁风气持续下去,而且大量从军过的书生背景的官员,做事自然有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官府运作十分的高效,基本上可以满足杨潮十天之内一条政令下达到底的要求。
政通人和的情况下,北伐草原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从南京往南北眼神的铁路南到广州,北已经修到了北京,并且延伸出了张家口。
修铁路是隆武六年那次北伐失败后,杨潮回江南的时候突然萌生出来的念头。
当时他看到士兵们用木板在泥泞中铺设的两条炮车车路,突然恍然大悟,谁说没有蒸汽机就不能有铁路了。
轨道带来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
在轨道上,一个妇女或一个孩子能拉一辆载重一千的货车,一匹马能干二十匹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干的活。
但是修铁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一个想法,或者一个理念就能成事的,杨潮提出概念,同时自己出了大量建议,宋三金还是用了一年时间,才造出成熟的铁轨和车辆系统,投入建设后,又用了三年时间,才开始掌握建筑技巧。
第一年从南京出发只修了不到三十里,可是到了今年,一天时间就能够修三里了。
据说华人在美国修铁路的速度记录是一天十公里,杨潮不求达到这个速度,等到了草原的时候,希望那种平坦的土地上,自己的建筑工人可以一天修十里就可以了。
每隔一百里建设一座容纳百人的堡垒,驻扎上骑兵,足可以维护这一段铁路的安全了。
军队跟着铁路的延伸,会一直通到天边。
站在张家口的城楼上,看着沿着铁路线慢慢前行的大军,以及随性的长达数里的车队,杨潮觉得在铁路上推动的不是一辆辆货车,而是一个帝国!
————————
结束了,该写的感觉都写出来了,留一个开放的结局。
吐槽一下,真他么累!
我都不知道下一本书,还敢不敢动笔了。
似乎网络小说的时代结束了,除了趟过了蓝海的那些大神之外,普通的作者处境越发艰难了,似乎废话成了一个精英阶层和广大扑街阶层的哑铃结构,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是预示着网络文学走向成熟呢,还是走向垄断。
总之像我这样水平的作者,似乎看不到吃这碗饭的希望了。
感谢一下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本扑街的书友们,投票的兄弟们,打赏的兄弟们,至于订阅始终没有突破一百个,能写到现在这么多,也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兄弟们了。
希望我们有缘继续在网上再见。
爱你们的,阿q!
————————————
北京天坛。
隆武八年,二月间凛冽的寒风丝毫不能压下众人的热火,朱慈烺穿戴着古皇帝的衣冠,在孔家老礼官的指引下,规规矩矩的进行着祭天的程序。
观礼的使者众多,大明的势力中,李定国派他儿子前来,夔东军也派来了一批代表。
国外势力中,朝鲜国王派了他的世子李焞,日本人派来了一个大佬,琉球派来了世子,越南阮主阮福濒也派来了年轻的儿子,越南高平莫氏派了王子来,柬埔寨派来了一个武将,暹罗派来了世子,缅甸的孟族、掸族都派人前来。
就连荷兰人都派了一个代表前来观礼,可是越南挟天子令诸侯的权臣郑氏没有派人来,阮氏代表王子阮福顺、高平莫氏都联合起来打着不敬天子的大旗,要求所有会盟诸侯发兵讨伐。
这个众代表已经同意了。
尊王攘夷的旗号刚打起来,就有人这么不给面子。
同时诸侯早就已经商定好,今后三年一会,十年一盟,用来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纷争,平时突发事件,可以启奏天子召开紧急盟会解决。
这第一次会盟,各国就提出了许多问题来,朝鲜人提出了济州岛的问题,但是被杨潮以占领济州岛时,朝鲜还向满清效忠为由不肯交出来,朝鲜人说他们是迫不得已,反复挫伤了数次之后,杨潮才答应下来,这里可以还给朝鲜,让朝鲜人设官管理,但是已经圈占的马场算是私产不与收公,同时大明水师建造的海港交由水师管理一百年。
朝鲜人哪里敢不同意,恰恰相反,他们的代表以此为外交上的大胜利,心中自得不已。
随即朝鲜人就提出,反对日本人入盟,原因很简单,日本人不符合尊王攘夷这一条,因为日本国王僭称天王,华夏只有一个天子,未闻有一个天皇,日本人这是对天子的大不敬,朝鲜人甚至提出要发兵征讨日本这个不臣之国。
杨潮随即提出来,要日本国王去掉天皇称号,而改由华夏天子册封为日本国王,但是日本人拒绝了,于是就被直接请出了盟会。
可以说这又是朝鲜人的一大政治胜利,将世仇日本人驱逐出了华夏世界。
其他国家都纷纷答应加入华夏世界,但是他们必须承担的义务是,尊王攘夷、锦衣华服、礼乐文章,也就是要按照华夏的制度,有需求的时候出兵,更改他们的服饰,暂时只要求他们更改官服,不惊扰民间,同时制定符合华夏文化的制度,杨潮愿意派出顾问帮助他们。
很显然,这些条件,对朝鲜、琉球和越南来说不是问题,他们本来就符合要求,朝鲜临近中国基本上除了语言外都同化了,他们连史书都用汉子,年号都用中国的年号;越南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更是留下了一整套的制度;琉球基本上也是靠着从中国引进人才才得以建立一个有组织的国家。
但是柬埔寨、暹罗和缅甸的孟族和掸族这些受印度和中国文明双重影响,甚至受印度文明影响更多的国家,就不是太有利了,尤其是派出顾问帮他们改革制度的事情,更是影响甚大。
可他们权衡之下还是答应了,换一身官服而已,大家下了朝还不是各穿各的,他们没考虑到的是,上层的喜好会慢慢影响到民间的。改革官制问题虽然很大,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弹,但是看看人家大明的强盛,就知道改革也是有好处的。
只是没有利益他们绝对不会同意改革,他们得到的利益是华夏的保护,也就是安全感。
入盟之国,不得互相侵凌,其实也就是约束了大明的武力。
对一直被缅甸威胁的暹罗,被越南郑氏威胁的阮氏、莫氏,这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一直靠大明保护才能存在的琉球,和刚刚复国的孟族和掸族更是需要这个安全。
因此这些国家才答应下来。
同时应该负担的责任还有,华夏之国互相通好,不得干涉民间的自由往来,也就是通商问题,其实暹罗这些小国一直都希望跟中国直接贸易的,他们可以出口粮食、木材、香料和各种特产来换取大明的各种产品,求之不得呢。
只有日本有些担忧白银外流,当然他们没有入盟,也就没有这项义务了,但是如果他们敢禁绝贸易的话,杨潮觉得应该跟他们说道说道。
其实日本人入盟的心愿是很强烈的,作为一个岛国,心理上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孤立感,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才会出现冒充华夏一事,这样被直接承认为华夏之国,纳入华夏体系的机会,他们求之不得呢,可是让他们去掉天皇名称这影响就太大了,根本就无法接受,只能带着深深的失落离开了大明。
天子祭祀完后,杨潮携朝鲜等国代表上天坛,焚表文,立誓言,敬告上天,华夏之国皆为兄弟之国,大明为兄,诸国为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盟会的仪式进行了三天,之后获得公认的华夏天子的朱慈烺住进了紫禁城。
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皇宫,以后都属于朱天子的领地。
至于收入,每年各国根据大小不同,都会给天子进贡,大明国最大,每年给天子进贡白银三百万两,朝鲜人居第二,他们进贡一百万两,暹罗、阮氏为三,进贡三十万两,孟族、掸族、莫氏和琉球为四,每年进贡十万两。
可以说天子不会太穷的。
而且朱慈烺获得了在诸侯面前的共同承认,他等于获得了一张护身符,一张不会被杨潮灭杀的护身符,这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中还从来没有过。
所以说朱慈烺是这次会盟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当然收益最大的还不是他,也不是取得了第二等国家地位,并且赶走了世仇日本的朝鲜,而是越南阮主,他们正是获得天子的册封,取得了历史上越南国王的南越君王封号,并且跟大明确定了边境,以西贡河为过界,大明在湄公河拓展的西贡府不得往北扩张。
其他受益者有孟族、掸族,他们确立了他们国家的存在,孟族恢复了白古王朝,被册封为白古郡王,定都白古(勃固),掸族则是阿瓦郡王,定都阿瓦(曼德勒)。
但是有人认为杨潮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只不过确立了朱慈焕册封的大明国王封号而已,很多亲杨潮的势力,纷纷在报纸上发言,光明正大的表示,大明国王(杨潮)才最应该自称天子,受万国来朝,而不是屈居一个国王,表示大明国王驱逐鞑虏,理应得国,朱氏理应让国。
可是杨潮立刻就登报声明,表示自己发誓尊天子,杨氏子孙永不能悖。
开玩笑,杨潮没有获利?
杨潮获得利益大了。
第一是完成了自己的政治构想,初步将东方大部分国家都拉进了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
第二解决了国内的独立势力,谈判的时候,杨潮给了李定国两个选择,一是爵位降等,从晋王降到晋国公得千顷封地,军队接受杨潮的收编,成为杨潮手下一员;二是让他在打下来的缅甸北部裂土封藩,统管阿瓦王国以北的独立土司。
李定国接受了第二种,保留了军队,获封镇南郡王,成为华夏藩国之一,每年向天子进贡十万白银或者同等价值的土特产,并且在天子征召的时候派兵参战。
夔东军则接受了收编军队,并且整体迁移到四川分地定居,当然他们也获封了从伯爵到男爵不等的爵位,享有一定的庄田。
天下会盟之后五年。
杨潮始终没有出关。
多尔衮带着八旗势力,将漠南漠北整合成了铁板一块,号称控弦四十万,多次试探性的攻击过边墙,但是都被大明军队击退。
这几年经济形势越发的好了,以会盟开始的纪年,华夏五年,大明王国财政收入达到了八千万两银子,还可以发行一亿两的债券,一部分用来偿还旧债,一部分用作财政开支。
各项行业都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为主的经营模式,尤其是纺织业,纺织业中又以松江的棉纺业最佳,吴淞口岸每年进口的印度棉花价值超过了一千万两,大明最普通的百姓,只要有工作的,每年也能添一件棉质衣服了。
造船业也十分发达,以龙江船厂为龙头,姚匠头在买下了荷兰人在台湾的造船厂后,也请来了许多荷兰工匠,将荷兰人的标准化造船方式继承了下来,已经开始能够跟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造船厂正面竞争了,开始从荷兰人手里抢夺大明商人的订单了。
造船业发达的原因是运输业的发达,开了海禁之后,江南、福建和广东的海商活跃起来,以福建的海商最为强大,从南洋到日本他们占据了六成以上的贸易额,广东的海商主要从事南洋贸易,而江南的海商则主要从事朝鲜、日本贸易。
荷兰人也大大加强了东方航线的开拓,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事印度到中国、日本的三角贸易的船队规模从百位数急速扩充到了上千艘,为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增发了一千万荷兰盾的公司股票,结果认购入朝,而且一股难求。
因为荷兰人的大力经营,他们几乎垄断了印度洋到太平洋两洋之间的转口贸易,无论是中国海商还是西方人的公司,都无法跟他们竞争,英国人始终打不开局面,当了机会海盗,结果被大明和荷兰人连手绞杀,连他们在印度的据点也一一拔出,让英国人彻底失去了在东方的立足点。
海洋贸易就这样五年间翻着翻的增长,华夏五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五千万两,其中主要是跟华夏内部的贸易,大明国内贸易还超过了这个数字,每年沿海地区的国内贸易额有一亿两规模。
不过大明的贸易依然是顺差状态,每年顺差达到了一千万两白银,杨潮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限制白银进口了,因为大明银行的存银已经达到了一亿两,信用坚挺无比,用国家信用发行国债来增发货币的情况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白银。
江南以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已经出现蜕变的姿态,城市人口开始暴增,苏州、南京、扬州等过去的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不稀奇,连松江府、杭州、广州这样的城市也成为百万大城,似乎就预示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大潮了。
内地经济则恢复了原来的盛况,湖广再次成为了大明的粮仓,湖广丰天下足,因为有湖广的粮食支持,还有海外殖民地、以及缅甸、暹罗、越南等盟国进口的超过两千万担的粮食,江南老百姓种植粮食的收益实在是不划算,因此才促成了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同时乡下开张桑蚕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河南、陕西甚至云贵等地都从战争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北直隶和山西的土地也都分给了当地的过去被当做包衣的百姓,虽然还没有恢复到以往的程度,但是也出现了丰衣足食的景象,起码大家都吃喝不愁了。
唯独四川还在缓慢的恢复着,劳动力不足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四川人口还不到两百万,连成都平原都占不满,大量地区还是一片蛮荒,战争对这个地方的伤害,尤为严重,没有十年二十年很难抚平伤疤。
政治上杨潮已经解决了各种不和谐的问题,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官员,习惯了高薪廉洁,同时抑制没有松懈,并且不断完善的监管制度也保证了这种廉洁风气持续下去,而且大量从军过的书生背景的官员,做事自然有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官府运作十分的高效,基本上可以满足杨潮十天之内一条政令下达到底的要求。
政通人和的情况下,北伐草原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从南京往南北眼神的铁路南到广州,北已经修到了北京,并且延伸出了张家口。
修铁路是隆武六年那次北伐失败后,杨潮回江南的时候突然萌生出来的念头。
当时他看到士兵们用木板在泥泞中铺设的两条炮车车路,突然恍然大悟,谁说没有蒸汽机就不能有铁路了。
轨道带来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
在轨道上,一个妇女或一个孩子能拉一辆载重一千的货车,一匹马能干二十匹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干的活。
但是修铁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一个想法,或者一个理念就能成事的,杨潮提出概念,同时自己出了大量建议,宋三金还是用了一年时间,才造出成熟的铁轨和车辆系统,投入建设后,又用了三年时间,才开始掌握建筑技巧。
第一年从南京出发只修了不到三十里,可是到了今年,一天时间就能够修三里了。
据说华人在美国修铁路的速度记录是一天十公里,杨潮不求达到这个速度,等到了草原的时候,希望那种平坦的土地上,自己的建筑工人可以一天修十里就可以了。
每隔一百里建设一座容纳百人的堡垒,驻扎上骑兵,足可以维护这一段铁路的安全了。
军队跟着铁路的延伸,会一直通到天边。
站在张家口的城楼上,看着沿着铁路线慢慢前行的大军,以及随性的长达数里的车队,杨潮觉得在铁路上推动的不是一辆辆货车,而是一个帝国!
————————
结束了,该写的感觉都写出来了,留一个开放的结局。
吐槽一下,真他么累!
我都不知道下一本书,还敢不敢动笔了。
似乎网络小说的时代结束了,除了趟过了蓝海的那些大神之外,普通的作者处境越发艰难了,似乎废话成了一个精英阶层和广大扑街阶层的哑铃结构,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是预示着网络文学走向成熟呢,还是走向垄断。
总之像我这样水平的作者,似乎看不到吃这碗饭的希望了。
感谢一下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本扑街的书友们,投票的兄弟们,打赏的兄弟们,至于订阅始终没有突破一百个,能写到现在这么多,也算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兄弟们了。
希望我们有缘继续在网上再见。
爱你们的,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