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老实说,那个陈邦傅还真不是个好东西,他本是绍兴富户子弟,靠贿赂才得以中武举,在广西为将,无恶不作,在市井上欺压百姓,开设赌档聚敛钱财,放高利贷盘剥贫民。
适逢其会,这样的人渣有时却能一飞冲天,只因为迎隆武皇帝入广西,竟然获封国公,但是跋扈自雄,与朝中大臣勾结弄权舞弊。
等孔有德进入广西后,他一见隆武靠不住了,立刻投靠新主,甚至想要拦截抓捕隆武帝献给满清,从这一点上看,他比郑芝龙有种多了,郑芝龙出卖隆武的时候,还只敢撤兵让清军自己去抓,甚至还提前悄悄的通知了隆武皇帝,可这个陈邦傅却毫无顾忌,偷袭隆武皇帝不成,将他随性的大批宫女家眷却抓住了,全都献给了孔有德。
李定国收复广西之后,立刻将陈邦傅父子邦去交给了孙可望,孙可望将他剥皮充草,理论上是没有错误的。
但是李如月此时昧着良心,硬说陈邦傅是大明勋臣,孙可望杀陈邦傅是擅杀勋臣,如果光是给隆武帝表忠心也就罢了,隆武帝为了保护他扣住了他的奏疏后,他还自己抄了一份,交给孙可望。
这种行为就完全是挑衅了,至于他为什么这么做,后世的人恐怕会很费解。
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名,如果是为了向皇帝示好,他绝对不会这样做,要知道陈邦傅可是险些抓住隆武的,那可是将朱慈焕小皇帝的心伤的透透的;而他不但上书弹劾,而且还让孙可望知道,完全摆出一副不怕死,不怕孙可望的架势来。
最后孙可望剥他的皮的时候,他还大呼过瘾致死骂不绝口,说用来填充他的皮的茅草根根是文章,节节是忠肠。
这种人,在古代历史上比比皆是,在大明朝尤甚,为了求一个直臣之名,东林党可没少直接骂皇帝,就是希望皇帝打他们一顿,哪怕杀了他们也不怕,有时候把皇帝气的半死,却不肯打他,直说这厮就是骗庭杖的,打了就是给他扬名,只会赶出朝堂了事。
这种人物,为了求名,也是蛮拼的。
不过他们还真的没有其他方式搏名,要本事没本事,不能像于谦那样挽狂澜于既倒,除了一手道德文章,和一张谁都敢骂的嘴,实在是不会做其他事情了,也只能如此。
杀了李如月之后孙可望跟隆武朝廷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起因是一群文官看到李定国和孙可望交恶,同时对孙可望对待朝廷的方式不满意,担忧孙可望会谋朝篡位,于是撺掇皇帝写密旨诏李定国勤王。
孙可望绝对是一个枭雄,以前弘光皇帝在南京的时候,隆武皇帝在福建的时候,杨潮和郑芝龙都感到很不舒服。
因为杨潮和郑芝龙是要脸的,而孙可望不要脸,弘光帝在南京时,基本上拥有一个皇帝的所有权利,隆武帝在福建的时候,文官集团依然控制着福建的粮赋。
可是隆武跑到了贵州,最后招纳了孙可望,封孙可望为冀王之后,孙可望派兵进入贵州,并且打着隆武皇帝的旗号,将整个贵州的明军和土司统统收编,但是隆武一直被安置在安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千户所,本名安隆司,隆武驻跸在这里后,掩耳盗铃的将这里升格为安隆府,但是改名改变不了这里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凉景象。
孙可望不但不让隆武皇帝搬到昆明或者贵阳去,反而派出心腹大将“保护”这里,任命亲信范应旭为安隆府知府,张应科为总理提塘官。
不供给隆武帝足够的钱粮,每年给银八千两、米六百石供永历君臣、随从支用。但是皇权社会,一个皇帝的号召力还是很大的,一路寻找跟随隆武的文武官员有五十余人,但是他们很多都是举家跟随皇帝,加上少数兵丁,随从人员和家眷,达到了二千九百余人,显然这点钱是完全不够用的。
隆武皇帝告诉孙可望的官员说不够用,人家根本不搭理他。范应旭、张应科“造册,开皇帝一员、皇后一口,月支银米若干”,完全把皇帝当成了杂役一般对待。
反观孙可望自己,在昆明则大建王府,用黄瓦,拆呈贡县城砖石为墙,脚宽六尺。大门外设通政司,立下马牌,制天子仪仗,殿悬五龙,设螭陛,选有声音者为鸿胪寺赞礼。
孙可望将隆武皇帝朱慈焕圈养起来后,打着他的旗号,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了贵州,打下了湖南,此时孙可望大权在握,心中越来越感到有这个皇帝在他身边让他不自在。
孙可望早就有当皇帝的野心,隆武没有到贵州的时候,孙可望在云南自称国主,一切大权都在他手里。可是“归顺”了隆武皇帝,他受封为冀王,总能听到一些文人开口就是皇帝如何如何,完全不把他当回事了。
这次打下了湖南,尤其是逼走了李定国,罢免了刘文秀后,孙可望的野心遏制不住了,他就想废除这个皇帝,干脆自己登基做皇帝,至于会不会有人反对,反正在云贵湘三地,没人敢反对他,其他势力吗,满清不用算,杨潮看起来也从来没把朱慈焕当回事。
反正孙可望多次跟杨潮交往,发现杨潮还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他打算自己先登基之后,在忽悠杨潮跟他一起称帝,到时候跟北方满清三分天下,孙可望占西南,杨潮占东南,满清占北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谁想这时候,有人向他密报,说皇帝打算下密诏让李定国来勤王,这如何能忍。
孙可望最不想听到的就是这个李定国,自从李定国连杀三王之后,孙可望不止一次在他他的军队中听到有人在讨论李定国的消息,这不仅仅是嫉妒,还有一种危机感,出身流寇,自小被张献忠收养,四处奔逃了十多年,孙可望对自身安危十分敏感。
一听到又是李定国,孙可望当即就发怒了,直接派人到了安隆,将大大小小的朝臣抓了一大堆,经过严刑拷打,最后认定有十八个人参加了密谋,将这十八人有的活刮,有的处斩,有的勒令自杀。
然后孙可望决定下下手为强,他派大将白文选亲自到安隆,让他节隆武皇帝接到贵阳。
至于这种密谋为何会暴露,原因还是出在李定国身上,李定国接到诏书之后,不敢确定真假,于是询问隆武皇帝身边的亲信马吉翔,谁知道这个马吉翔乃是一个小人,他早就暗中投靠了孙可望,显然他很识时务,很清楚孙可望才是老大。
就这样,孙可望知道了这些情况,大肆杀戮了一番,立刻让白文选将皇帝带到贵阳,他打算让隆武皇帝禅让皇帝位给他。
但是白文选却一直拖拖拉拉,借口安隆司地小人少,找不到足够的夫役,一直拖延。
另一边李定国则调遣精锐,只三天时间,就杀入了安隆,孙可望派去的阻拦李定国的士兵,不但挡不住李定国,也不想阻挡,李定国赏了他们两万两银子,然后告诉他们说自己跟冀王是兄弟,只是有误会,然后士兵们都跪在道路两边欢呼千岁,任由李定国过去。
此时安隆城中,隆武皇帝的行宫里,哭声一片,当听到城外有人高呼西府驾到,立刻就又欢声雷动起来,李定国跟孙可望四人称为四王,李定国过去是张献忠帐下的定西将军,因此一直被称为西府。
入城后,李定国和白文选以及皇帝的官员商议,确定广西经过孔有德和李定国先后两次大战之后,已经残破不堪后,最后大家议定迁往云南昆明。
而昆明的军队一部分是刘文秀的,但是大部是孙可望留守的,只是相比李定国来说,并不占优,于是李定国带领大军护着隆武皇帝一行文武,进入了云南,留在云南的孙可望旧部根本不敢阻拦,最后在刘文秀的从中说和下,被迫开昆明城迎接皇帝。
昆明万人空巷,云南自古被视为偏远之地,蛮夷之地,真龙天子驾到,昆明百姓激动不已,“遮道相迎,至有望之泣下者”,就好像后世的英国女王去美国一样。可见皇族这个号召,有时候真的很强大。
但是孙可望哪里忍得下这口气,他手握三十万重兵,而李定国只有四万嫡系人马,加上刘文秀的军队,也不过六万人马,而昆明还有他留下的三万人,孙可望完全不把李定国放在眼里,于是立刻就起兵了。
孙可望这次撕破脸,在贵州大封功臣,封马进忠嘉定王、冯双礼兴安王、张虎东昌侯,挥军进攻云南。
“这群蠢货,还是起内斗了!”
孙可望的动向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杨潮手里。
但是杨潮只能望而兴叹,他哪里有什么能力干涉。
“大都督我们怎么办?”
黄凤府磨刀霍霍。
杨潮叹道:“发兵湖南、广西!”
————————————
老实说,那个陈邦傅还真不是个好东西,他本是绍兴富户子弟,靠贿赂才得以中武举,在广西为将,无恶不作,在市井上欺压百姓,开设赌档聚敛钱财,放高利贷盘剥贫民。
适逢其会,这样的人渣有时却能一飞冲天,只因为迎隆武皇帝入广西,竟然获封国公,但是跋扈自雄,与朝中大臣勾结弄权舞弊。
等孔有德进入广西后,他一见隆武靠不住了,立刻投靠新主,甚至想要拦截抓捕隆武帝献给满清,从这一点上看,他比郑芝龙有种多了,郑芝龙出卖隆武的时候,还只敢撤兵让清军自己去抓,甚至还提前悄悄的通知了隆武皇帝,可这个陈邦傅却毫无顾忌,偷袭隆武皇帝不成,将他随性的大批宫女家眷却抓住了,全都献给了孔有德。
李定国收复广西之后,立刻将陈邦傅父子邦去交给了孙可望,孙可望将他剥皮充草,理论上是没有错误的。
但是李如月此时昧着良心,硬说陈邦傅是大明勋臣,孙可望杀陈邦傅是擅杀勋臣,如果光是给隆武帝表忠心也就罢了,隆武帝为了保护他扣住了他的奏疏后,他还自己抄了一份,交给孙可望。
这种行为就完全是挑衅了,至于他为什么这么做,后世的人恐怕会很费解。
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名,如果是为了向皇帝示好,他绝对不会这样做,要知道陈邦傅可是险些抓住隆武的,那可是将朱慈焕小皇帝的心伤的透透的;而他不但上书弹劾,而且还让孙可望知道,完全摆出一副不怕死,不怕孙可望的架势来。
最后孙可望剥他的皮的时候,他还大呼过瘾致死骂不绝口,说用来填充他的皮的茅草根根是文章,节节是忠肠。
这种人,在古代历史上比比皆是,在大明朝尤甚,为了求一个直臣之名,东林党可没少直接骂皇帝,就是希望皇帝打他们一顿,哪怕杀了他们也不怕,有时候把皇帝气的半死,却不肯打他,直说这厮就是骗庭杖的,打了就是给他扬名,只会赶出朝堂了事。
这种人物,为了求名,也是蛮拼的。
不过他们还真的没有其他方式搏名,要本事没本事,不能像于谦那样挽狂澜于既倒,除了一手道德文章,和一张谁都敢骂的嘴,实在是不会做其他事情了,也只能如此。
杀了李如月之后孙可望跟隆武朝廷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起因是一群文官看到李定国和孙可望交恶,同时对孙可望对待朝廷的方式不满意,担忧孙可望会谋朝篡位,于是撺掇皇帝写密旨诏李定国勤王。
孙可望绝对是一个枭雄,以前弘光皇帝在南京的时候,隆武皇帝在福建的时候,杨潮和郑芝龙都感到很不舒服。
因为杨潮和郑芝龙是要脸的,而孙可望不要脸,弘光帝在南京时,基本上拥有一个皇帝的所有权利,隆武帝在福建的时候,文官集团依然控制着福建的粮赋。
可是隆武跑到了贵州,最后招纳了孙可望,封孙可望为冀王之后,孙可望派兵进入贵州,并且打着隆武皇帝的旗号,将整个贵州的明军和土司统统收编,但是隆武一直被安置在安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千户所,本名安隆司,隆武驻跸在这里后,掩耳盗铃的将这里升格为安隆府,但是改名改变不了这里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凉景象。
孙可望不但不让隆武皇帝搬到昆明或者贵阳去,反而派出心腹大将“保护”这里,任命亲信范应旭为安隆府知府,张应科为总理提塘官。
不供给隆武帝足够的钱粮,每年给银八千两、米六百石供永历君臣、随从支用。但是皇权社会,一个皇帝的号召力还是很大的,一路寻找跟随隆武的文武官员有五十余人,但是他们很多都是举家跟随皇帝,加上少数兵丁,随从人员和家眷,达到了二千九百余人,显然这点钱是完全不够用的。
隆武皇帝告诉孙可望的官员说不够用,人家根本不搭理他。范应旭、张应科“造册,开皇帝一员、皇后一口,月支银米若干”,完全把皇帝当成了杂役一般对待。
反观孙可望自己,在昆明则大建王府,用黄瓦,拆呈贡县城砖石为墙,脚宽六尺。大门外设通政司,立下马牌,制天子仪仗,殿悬五龙,设螭陛,选有声音者为鸿胪寺赞礼。
孙可望将隆武皇帝朱慈焕圈养起来后,打着他的旗号,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了贵州,打下了湖南,此时孙可望大权在握,心中越来越感到有这个皇帝在他身边让他不自在。
孙可望早就有当皇帝的野心,隆武没有到贵州的时候,孙可望在云南自称国主,一切大权都在他手里。可是“归顺”了隆武皇帝,他受封为冀王,总能听到一些文人开口就是皇帝如何如何,完全不把他当回事了。
这次打下了湖南,尤其是逼走了李定国,罢免了刘文秀后,孙可望的野心遏制不住了,他就想废除这个皇帝,干脆自己登基做皇帝,至于会不会有人反对,反正在云贵湘三地,没人敢反对他,其他势力吗,满清不用算,杨潮看起来也从来没把朱慈焕当回事。
反正孙可望多次跟杨潮交往,发现杨潮还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他打算自己先登基之后,在忽悠杨潮跟他一起称帝,到时候跟北方满清三分天下,孙可望占西南,杨潮占东南,满清占北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谁想这时候,有人向他密报,说皇帝打算下密诏让李定国来勤王,这如何能忍。
孙可望最不想听到的就是这个李定国,自从李定国连杀三王之后,孙可望不止一次在他他的军队中听到有人在讨论李定国的消息,这不仅仅是嫉妒,还有一种危机感,出身流寇,自小被张献忠收养,四处奔逃了十多年,孙可望对自身安危十分敏感。
一听到又是李定国,孙可望当即就发怒了,直接派人到了安隆,将大大小小的朝臣抓了一大堆,经过严刑拷打,最后认定有十八个人参加了密谋,将这十八人有的活刮,有的处斩,有的勒令自杀。
然后孙可望决定下下手为强,他派大将白文选亲自到安隆,让他节隆武皇帝接到贵阳。
至于这种密谋为何会暴露,原因还是出在李定国身上,李定国接到诏书之后,不敢确定真假,于是询问隆武皇帝身边的亲信马吉翔,谁知道这个马吉翔乃是一个小人,他早就暗中投靠了孙可望,显然他很识时务,很清楚孙可望才是老大。
就这样,孙可望知道了这些情况,大肆杀戮了一番,立刻让白文选将皇帝带到贵阳,他打算让隆武皇帝禅让皇帝位给他。
但是白文选却一直拖拖拉拉,借口安隆司地小人少,找不到足够的夫役,一直拖延。
另一边李定国则调遣精锐,只三天时间,就杀入了安隆,孙可望派去的阻拦李定国的士兵,不但挡不住李定国,也不想阻挡,李定国赏了他们两万两银子,然后告诉他们说自己跟冀王是兄弟,只是有误会,然后士兵们都跪在道路两边欢呼千岁,任由李定国过去。
此时安隆城中,隆武皇帝的行宫里,哭声一片,当听到城外有人高呼西府驾到,立刻就又欢声雷动起来,李定国跟孙可望四人称为四王,李定国过去是张献忠帐下的定西将军,因此一直被称为西府。
入城后,李定国和白文选以及皇帝的官员商议,确定广西经过孔有德和李定国先后两次大战之后,已经残破不堪后,最后大家议定迁往云南昆明。
而昆明的军队一部分是刘文秀的,但是大部是孙可望留守的,只是相比李定国来说,并不占优,于是李定国带领大军护着隆武皇帝一行文武,进入了云南,留在云南的孙可望旧部根本不敢阻拦,最后在刘文秀的从中说和下,被迫开昆明城迎接皇帝。
昆明万人空巷,云南自古被视为偏远之地,蛮夷之地,真龙天子驾到,昆明百姓激动不已,“遮道相迎,至有望之泣下者”,就好像后世的英国女王去美国一样。可见皇族这个号召,有时候真的很强大。
但是孙可望哪里忍得下这口气,他手握三十万重兵,而李定国只有四万嫡系人马,加上刘文秀的军队,也不过六万人马,而昆明还有他留下的三万人,孙可望完全不把李定国放在眼里,于是立刻就起兵了。
孙可望这次撕破脸,在贵州大封功臣,封马进忠嘉定王、冯双礼兴安王、张虎东昌侯,挥军进攻云南。
“这群蠢货,还是起内斗了!”
孙可望的动向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杨潮手里。
但是杨潮只能望而兴叹,他哪里有什么能力干涉。
“大都督我们怎么办?”
黄凤府磨刀霍霍。
杨潮叹道:“发兵湖南、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