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前最后一周了,收藏惨淡,这周三更,希望大家帮忙收藏啊。
    锦衣卫千户冯可宗十分客气,对杨潮始终抱着一种请教的姿态。
    杨潮却左右打太极不漏口风。
    冯可宗穿着一身儒衫,显得斯文得体,丝毫不像是一个锦衣卫。
    说话绵柔致密也是丝毫不漏。
    杨潮心中暗道,忘记跟李香君打探一下,这个锦衣卫的来路了。
    两个人说了很多,但却什么都没有说。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冯可宗不断的想套杨潮的主意,杨潮则一个劲的强调事不宜迟,万一苏州、杭州的书生来了就来不及了,用事态严重来吓唬冯可宗。
    一直谈到了两个时辰,两人才分别,冯可宗留宿媚香楼,杨潮回金钗楼。
    弹劾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杨潮发现锦衣卫确实焦头烂额。
    田畹父凭女贵,女儿升为贵妃,崇祯皇帝最宠幸田贵妃,他也晋升到了锦衣卫指挥使。
    大明两个都城,南京、北京,锦衣卫就下设两个镇抚司,南北镇抚司。
    南镇抚司的权力没有北镇抚司大,但是同样归田畹管辖,这次田畹闹出事来,南镇抚司难逃其疚。
    头痛的不止南镇抚司。
    书生闹事,提学衙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提学负责监督科举,管理学务,这些书生中有不少是有功名的,闹事肯定是不对的,一个品格不逊就足以证明提学失职了。
    而提学衙门归礼部管,礼部的仪制清吏司直接负责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也就是说这次闹事最少要让一个管理仪制清吏司的郎中负责,同时吏部尚书也有连带责任。
    如果能够稳妥处理,最后罢免几个提学官那就能了事,如果此事最后闹到了兵戎相向,用兵镇压杀了书生的话,不仅是朝廷两百多年来最大的丑闻,恐怕最后就不是罢几个官了,以崇祯皇帝的脾气,肯定又要下大狱了,礼部侍郎最少发配,礼部尚书也得罢官,至于提学,怕是要拉出去杀头。
    反倒是对书生,法不责众,也无法责众最后会不了了之,优容读书人,这才是明朝读书人为什么脾气那么大的原因,到了清朝都跪着自称‘奴才’,一个个反倒乖巧的不得了。
    所以这次事件,锦衣卫和礼部最为着急,如果此时谁能解决了这件事,无疑是帮了这两个衙门大忙了。
    而两个衙门中,谁能处理此事,又是大功一件,所以冯可宗不时流露出来对此事的兴趣,怕不单单是为了解决麻烦,还想立功升迁。
    至于礼部那边,杨潮估计也快有消息了,锦衣卫、礼部,都是大衙门,杨潮得看看他们出的价钱,才会出手。
    但杨潮还想牵上兵部,不仅仅是为自己铺路的原因,杨潮认为这件事情没有兵部出面,也是办不成的。
    ……
    兵部尚书熊明遇,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实实在在一个老人了。
    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今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好当了四十年官,宦海浮沉了四十年,早就让他成了一个人精,政治斗争中的嗅觉极为敏锐。
    他不算东林党这个南直隶地方团地一员,可是政治思想跟东林一致,也总站在东林一边,过去共同跟魏忠贤战斗过,因此在南京也得到了东林党势力的支持。
    但熊明遇已经年逾花甲了,本来已经致仕(退休)了,可是却被朝廷招用,做南京兵部尚书。
    不是朝廷多需要熊明遇,而是因为朝廷这些年缺官缺的厉害,先是东北那几年死了几百文官,这几年又给李自成、张献忠杀了几百文官,崇祯皇帝大狱杀了几十上百文官,官再多也经不住杀。
    而南京兵部这个位子这几年颇为烫手,这些年张献忠、李自成已经活动到了江南一带,南京兵部虽然不如北京兵部那样需要全面负责,可是也有对江南一带负责的责任,一般的官员自然不行。
    崇祯十二年,李邦华做了南京兵部,此人热情颇高,能力也尚可,一上任就大刀阔斧裁撤冗员合并弱旅,视察江防,增设敌台,修建堡垒,绘出长江沿岸江防图进献,申请于要地增设哨所,屯垦荒田储备军粮,可惜的是没等北京批复他的改革计划,他爹就死了,回家守孝去了。
    十三年,邱维珍紧急调人南京兵部,可是邱维珍根本就不想当,上任前就辞职,朝廷不许,勉强上任后,也是隔三差五的辞职,他有个八十多岁的老母要奉养,朝廷也不好太过,最后做了大半年后,邱维珍成功辞职。
    一年多来两个兵部尚书都是非正常离职,实在是挑不出一个合适的尚书了,胡乱凑合又不行,张献忠就在附近的湖广折腾,李自成则在河南纵横呢,随时都能进入江南一带。
    这才想起了已经退休在家的熊明遇。
    熊明遇紧急之下火线上任,好在他过去就曾经做过南京兵部尚书,懂得这个位置就是养老的,只是最近流寇闹腾的厉害,才显得重要,而有政治抱负的年轻人只想留在北京,不想来南京,只能他老熊上任了。
    打着过一天是一天,谁也不得罪,不惹事不找事的原则,熊明遇上任了。
    但是他不找事,事却找他啊,让人头痛的流贼没来招惹他,一群书生却来惹事了。
    对于书生这个比流贼更麻烦的烫手山芋,熊明遇就三个字,‘沉住气’。
    反正差事办得不好,大不了在让他退休,他一把年纪了,皇帝也不可能杀他。
    至于礼部表示的,要派兵封闭四门,熊明遇推拉扯皮了十天都没答应。
    礼部说的好,希望兵部调遣兵丁封锁四门,防止外地书生进入南京,但是同时严格要求兵部不能伤一个书生性命。
    礼部要求也太高了,既要求立刻派兵,又不能跟书生起冲突,熊明遇根本办不到。
    办不到干脆就不办,熊明遇不是傻子,知道这是一个陷阱。
    礼部现在三番五次要求自己调兵,完全是在推诿责任,表明他们尽到了责任,最后打官司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说,他们建议兵部出兵,可是兵部犹豫不决事情最后闹大了。
    熊明遇如果真的派兵,以目前书生的暴脾气,不出事才怪,出了事礼部就更好说了。
    礼部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弹劾兵部镇压书生,那样一来兵部就成了罪魁祸首。
    混迹江湖四十年,满头白发的老官僚熊明遇可不吃这套,反正现在自己不出兵,到时候追责的时候,顶多说兵部应对失当,他这个兵部尚书不堪任事,罢免而已。
    出了兵,礼部那些没节操的文官,到时候一推六二五,绝对不肯承担出兵的责任,而且会跟兵部来回扯皮,说他们只是建议出兵,而且强调不能诛一书生,结果死人了,那肯定是兵部没做好,跟他们无关。
    不出兵没事,一出兵肯定负主要责任,傻子才会选择出兵呢。
    这些天,六部衙门整天就这么来回扯皮,礼部推兵部,兵部推礼部。
    今天终于扯清楚了,熊明遇和礼部尚书同时聪明的发现,这件事除了锦衣卫要担主责,还有一个衙门跟书生都有关系,那就是南京巡抚衙门。
    南京巡抚现在是张国维。
    准确的说,张国维是十府巡抚,包括南京、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与广德十府都归他管,权力比应天府尹要大的多,真正的地方大员封疆大吏,比传说中的八府巡抚都牛的多,因为他主掌这十府,乃是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个府,每年一百多万担漕粮都是这里出的。
    而这次闹事的书生,主要是南京和苏州的,正好归张国维管。
    熊明遇和礼部最后达成协议,立刻责成张国维立刻诫退南京生员,并且召回苏州生员,同时阻止杭州生员北上。
    两个衙门完全是在推诿责任,将责任下压给一个巡抚。
    官大一级压死人,顾忌张国维此时也头痛了。
    没想到刚刚作出这个决定,突然礼部尚书拿着一张荐书兴冲冲来找熊明遇。
    “熊老,熊老快看看!”
    熊明遇看过信后:“此子是谁?”
    指着信中推荐人名熊明遇问道。
    “筹十余万金,助周玉绳再相者,既是此人!”
    礼部尚书抚须说道。
    熊明遇纳闷:“不是阮大铖吗?”
    阮大铖这样的阉党,熊明遇也是深恨的,当年他多次被魏忠贤罢官、流放,险些丧命,因此生平最狠阉党。
    礼部尚书道:“以阮大铖和张天如之名,实乃此人一手操持。”
    熊明遇又道:“此人帮阮大铖,或帮张天如?”
    这个问题得问明白,到底是帮谁的,帮阮大铖就是阉党,帮张天如则是复社的。
    礼部尚书道:“怕皆不是,乃为搏名!”
    礼部尚书觉得既不是帮阮大铖的,也不是帮张溥的,而是纯粹一个博取名声的人。
    熊明遇点头道:“那么此人倒也可用。”
    如果只是一个纯粹帮人做事的打手,熊明遇认为用用无妨。
    礼部尚书一喜道:“熊老同意就好。此人要求兵部出面。”
    熊明遇一听要兵部出面,顿时上了三分小心:“要兵部出面作何?”
    礼部尚书道:“此人乃水营一把总,需要兵部行文,并派兵封锁四门!”
    还是派兵。
    熊明遇也不生气,不着急,慢慢道:“调兵兹事体大,尚需仔细斟酌。”
    他用这句话已经推脱了礼部十天了,打死不出兵,是他的底线,这次礼部弄出这么一封荐书,还是也县令的荐书,荐了那么个人,最后还是撺掇自己调兵,熊明遇不敢肯定这是不是一个陷阱。
    礼部尚书一听,老熊还是不肯出兵,顿时大急道:“熊老,事不宜迟啊。”
    熊明遇道:“兹事体大,须仔细斟酌。”
    两人反复扯皮,熊明遇死活不调兵,礼部尚书只能负气而走。

章节目录

回到明末当军阀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狂人阿Q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狂人阿Q并收藏回到明末当军阀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