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尘之处,陈文选的是滕王阁,那里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外的两座全在湖广,暂且不作考虑,不过这里却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滕王阁内,江西名菜轮番登上席面,很多陈文都没吃过,这一次也算是沾了张煌言的光才能把去年在江西忙忘了的给补上一补。席间更少不了教坊女乐的表演,不过陈文等人大多心不在焉,反倒是还不如那些菜色更让他有印象。
    酒足饭饱,在滕王阁上观赏了一番赣江的景色,陈文一行才返回到行辕。席间,张煌言很想知道那些答案,但是却始终遵从着客随主便的礼仪,陈文既然表示接风过后再就刚才的话题继续往下聊,张煌言也就按下了这份求知欲。
    回到了行辕,住处什么的早已安排妥当了,喝了解酒的茶汤,陈文挥退了左右,三人就着下午的话题继续聊。
    “辅仁中午时说到陆路进兵的原因,在下思之再三,确实更符合当时的情况。那么,后面的事情,又是怎么回事呢?”
    郑成功抵达南京城下之前,张煌言就早已经出发前往南京上游府县招抚,对于具体情况他也仅仅是知道发生了什么,具体为什么会如此,以着郑成功的性子大抵也是不会向他解释的,如今唯有求助于陈文才能解答他的疑问。
    “到达南京城下,大木有没有为攻城做准备?”
    “有的,据在下所知,原本大木是计划攻城的,但是后来管效忠派人送了一封书信,说是鞑子有法,坚守三十天城陷罪不及家人,所以大木就没有发起进攻。”
    “那就对了。”
    张煌言的亲历与陈文在后世史书中看到的没有什么区别,剩下的就很好解释了。
    “这事情在下也是风闻,但事情很简单,城内的鞑子自称顾及远在北京的家人,所以希望大木展现仁慈,而他们正是利用了大木的仁慈,才达成了缓兵之计。可大木为什么会如此选择,窃以为此事有两点原因。”
    “从政治上看,大木这是做给其他鞑子的官吏将校看,就像他在檄文中写到那些,无论是汉人官吏、绿营将校、乃至辽东的陈汉军、蒙古八旗,甚至是满洲八旗,只要肯归顺,就可以既往不咎。这是在从政治上孤立对手,达到专力打击鞑子统治集团的目的。”
    “从军事上看,大木的军队先天不足,兵种搭配失衡,骑兵太少。这不光导致了军队预警范围太小,很多正常的战术都无法使用。更重要的是,在战场上,大木不可能每一次都指望鞑子用骑兵去撞他的铁人军,所以在镇江之战后,能不战便不战,防止这个致命的缺陷暴露在更多人的眼里。”
    郑成功身处福建,他与清军交战多年,始终在清军在闽南、粤东一带打着拉锯战。但是这些地方并不出产战马,他的战绩不差,但每次连战连捷后总会有一次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惨败,缴获跟不上,所以他的骑兵部队规模始终起不来,直接导致了兵种搭配的失衡。
    郑成功在镇江大捷中单纯使用步兵几乎全歼了上万的精锐清军,更多的还是他对步兵尤其是以铁人军为核心的步兵战术设计和使用上的才能才达到了这一成就。可是到了下次,清军知道了铁人军不好打,骑兵机动力强,绕着去打那些薄弱的战线,难道数量稀少的铁人军还能追着骑兵屁股去砍吗?
    “政治、军事……”
    陈文洋洋洒洒的将这些说了个明白,但听者却依旧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王江不提,技术官僚,理财行政是把好手,军事上能不拖后腿就是好的。就连张煌言,其实际领兵的经历和规模也都很小,更多的还是担任监军的工作,陈文讲述的东西,政治上的他可以说是一点就透,但军事上的内容就必须花时间理解了。
    “辅仁,我记得你上个月进攻杭州时,萧启元那厮也曾用了类似的办法,你就不在乎那些鞑子日后会死战吗?”
    王江的思路一如既往的偏到了别的地方,但这次却正好是陈文接下来想要提及的一个问题所在。
    “还是老问题,情况不同。我并不是说镇江大捷不如乔司镇大捷,对鞑子产生的效果其实是一样的,但问题在于我和大木的军队组成不一样。”
    “组成?”
    “正是。”说了许多,陈文喝了口茶水才继而说道:“我江浙王师起于大兰山,如今铁甲十万,基本上都是招募自民间的良家子,降将虽然有一些,比如马信、胡来觐还有即将在这次扩军中入营效力的张洪德、康日升等人,但总体上降将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的将校都是我军中从士兵一步步打拼上来的。”
    这是实情,江浙明军的内部凝聚力极强,军中对士绅和其他明军都抱有隐隐的敌意,这些都是源于这支军队的发展历程。相较之下,郑成功的福建明军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木起兵以来,收纳了太多的降将,哪怕这些人中多有当年曾效力于其父的部将,但降将过多,导致了大木在主观的倾向上更偏向于招抚、改编来实现快速扩军,从而才有了南京城下的迟疑。换做是我部,在将士们眼里,鞑子的脑袋是军功的凭证,收复更多的府县就会有更多的军功田土,这等缓兵之计从根源上就不会成功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
    张煌言和王江痴痴的听着陈文的讲述,这些新鲜的理论仿佛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样,不仅仅在于弄明白南京之战中郑成功失败的原因,这些全新的理念更是让他们如痴如醉。
    “事实上,缓兵之计也仅仅是让南京城里多了一些援兵,可是从援兵的数量和质量上,对于大木的威胁其实都不是很大。这场惨败,关键还是在于王师军纪的丧失,导致了军队彻底变成了一盘散沙。”
    “确是军纪出了问题。”
    历史上张煌言于事后编写的《北征录》记述:“石头师挫,缘士卒释兵而嬉,樵苏四出,营垒为空,敌谍知,用轻骑袭破前屯。延平仓猝移帐,质明军灶未就,敌倾城出战,兵无斗志,竟大败。”
    “大木治军之严厉,并不下于在下。此番军纪在短短十来天就彻底宣告崩溃,其原因在于家属入营,导致士无战心。杜工部的《新婚别》里面曾有句: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南京之战的惨败也正是因为家属入营导致了军纪崩坏,才会被此前的手下败将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士卒们脑子里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能有战心也就奇怪了。否则的话,郑成功就算在南京城下真蹲一个月,江南的清军也只有死路一条。
    “这……”
    张煌言听得一愣,反倒是王江率先反应了过来:“辅仁,永历五年,你率军奔袭金华府,当时宁可只带着少量的军队冒险也不肯带着老营出征,就是因为这个?”
    “正是如此。”
    陈文在兵法上的造诣着实惊到了这两位朝堂金字塔顶端的高级文官,只是他们不知道,陈文其实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些巨人有戚继光、也有后世的一些兵家,更有郑成功、李定国这样与他同时代的英雄,他们的成功经验,陈文会尽可能的吸取,而他们的失败,也是陈文在军中竭尽全力避免的。
    “至于大木携带将士家眷的原因,苍水应该能够想到些什么了吧。”
    张煌言点了点头,继而向早已对此心知肚明的陈文和以及懵懂无知的王江说道:“永历四年年底,鞑子连下广州、桂林,兵锋直指行在。大木闻之,起大军勤王,结果行在路上,其驻扎的中左所却被福建虏师偷袭,从其父起数十年积蓄付诸东流,军中将士从此也极力反对大军劳师远征。这几年大木的本部兵马基本上都是在闽南、粤东一带与鞑子拉锯,此番若是不带家眷出征,只怕大军还没过温州就已经闹出兵变了。”
    “啊?”
    永历四年正是四明山明军覆没,陈文在危局之下打赢了四明山殿后战,为四明山抗清运动保存下了一丝火种的那一年。王江并不知道,原来就在那一年,几乎是与此同时,明军在两广也是处于崩盘的形势,而郑成功勤王反遭清军偷袭,如此巨大的损失更是闻所未闻。
    “真的是宿命啊。”
    张煌言一声叹息,随即便颓然的坐在了那里,默然无语。
    郑芝龙降清导致了郑成功的军队结构以及他在南京城下的倾向,永历五年年初的那场中左所遇袭导致了将士家眷的携带,军队的兵种配比失衡不仅导致了奔袭成为泡影,更是加剧了郑成功的招抚的倾向,而这种倾向的出现更是导致了家眷入营的发生。
    这些并非都是一定的,比如郑成功的倾向,比如唯恐军心不稳而放士卒与家眷团聚,这是对他的影响而非直接决定,但是这样的影响最终触发了连锁反应——大军在收复镇江后于水路缓缓而行,走了十天才抵达南京城下,接下来攻城计划被一纸降书搁浅,在城下等待清军投降的郑成功唯恐大胜之后不让将士与家人团聚会导致军心不稳,结果导致了军纪的崩坏,从而酿成了城下的夜袭和观音山的惨败。
    “不,苍水,这不是宿命,也不应该是大木的宿命。南京城下的惨败并不能掩盖瓜州、镇江两场大捷的辉煌,一个英雄,总会有发光的地方,我坚信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为华夏再立新功的。”
    历史上的南京城下的兵败,看上去是清军大捷,但光是郑成功的殿后部队就击杀了包括满洲一等轻车都尉、江宁协领瑚伸布禄,骑都尉索博多、云骑尉多内、佐领额色、巴萨礼、萨尔泰等大批满洲将官,清军虽然获胜,但却损失同样惨重。就连清军在这一战中的第一功臣梁化凤事后仍心有余悸的说道:“当劲敌多矣,未有如郑家军之难败者。”
    历史上的南京之战后,郑成功很快就在厦门打出了一场大捷,八旗军新一代中坚武将达素、叛将施琅、黄梧俱非一合之敌,清军沿海各省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八旗军更是损兵折将,能够逃回岸上的寥寥无几,光是能够从史料中查到名字的满洲将官就高达六十余人,其中上三旗的更是有二十五人之多。
    而在满清朝中,两白旗在这一战的惨重损失直接导致了他们被两黄旗彻底压倒,以及鳌拜日后在辅政大臣中的一家独大,更是后话。
    后世对郑成功的评价,于民族英雄更多还是偏重于收复台湾,但就是这个被一些刻意无视其功绩的英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抗清战场上给予了八旗军以沉重的打击。甚至,如今取代了郑成功成为东南战场主导者的陈文,也仅仅是这一场乔司镇大捷及收复杭州后才完成了对历史上的郑成功在击杀八旗军的战绩上的超越。
    “我,很佩服他,他坚持抗清近二十年,更是做到了寻常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是一个英雄!”
    诛杀了岳乐,以及郑成功兵败南京,陈文正式取代了历史上的郑成功,成为了东南抗清运动的绝对领导者。接下来的任务还很沉重,但陈文却已然做好了准备。
    “辅仁,大木那里暂且已经如此了,湖广那边,如今形势如何?”
    湖广的范文程和孙可望牵扯了陈文太大的精力,能被再世孔明范先生以及南明唯一一个可以与何腾蛟一较高下的坑货孙可望同时关注,陈文一点儿荣幸之感也无,反倒是迫切的想要彻底将他们弄死,最好是绑在一起弄死,谁让这两个王八蛋一起来给他添乱的呢。
    “湖广北部的虏师已经退了,五月底时就退兵了,那时候我才刚刚回到南昌。”
    “五月底?”
    按照常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五月底南京之战刚刚结束,湖广不可能得到消息,历史上湖广援军主帅固山额真明安达礼就是个例子。难道说,这里面出了什么意外不成?
    “没错,是五月底,陈泰死了,所以鞑子不得不退兵了。”
    “啊?是被那位大帅击杀的?”
    听到这个答案,张煌言登时便是一愣——江浙明军对上八旗军现在已经到了砍瓜切菜的地步,甚至都不用陈文出手,这份战斗力实在匪夷所思。只不过,此时此刻的陈文和王江的面色却突然变得有些不太自然了。
    “那个家伙自己病死的,真是太便宜他了。”
    历史上的常德之战正是发生在永历九年的四五月间,可是作为主帅的宁南靖寇大将军陈泰却并没有能参战,因为他恰好就是在五月时病死的。可是即便如此,有洪承畴在,刘文秀却还是没有占到这个千载难逢的大便宜。现在就连陈文也没有能捡到这个便宜,他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那秦藩呢?”
    “秦藩?”听到这个词,陈文冷冷一笑,继而说道:“应该说是西贼孙可望,这厮大抵是知道了鞑子撤军以及我部的永嘉师赶到江西,在日前也已经放弃了插岭关外的对峙,邀请我赴长沙参加他的鸿门宴,老子才没空搭理他呢。”
    孙可望赶在陈文北上进攻杭州时出兵挑衅,摆明了就是在牵制他,以防陈文的实力攀升过快,将他压下去。事实上,除了皇帝在手,孙可望的实力已经被陈文压了下去,这一点他的幕僚应该有自知之明,所以当范文程撤军和陈文的机动部队进入江西,他立刻就结束了武装对峙,摆出了和谈的架势。
    “那接下来,辅仁打算如何?”
    “还能如何?暴兵、攀科技树、等济尔哈朗那个鞑子南下。下次孙可望要是还敢来,定要让他知道知道,什么才叫做残忍。”
    虽然不太明白陈文口中的那些稀奇古怪的用词,但是张煌言却依旧能够感到这其中的自信,呼之欲出。

章节目录

永历四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张维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维卿并收藏永历四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