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清气呼呼的走了,只剩下包拯和李文业在那里,气氛有点儿尴尬,包拯只好转移话题与李文业讨论起书院的事。
“我想咱们的书院以后教导学生将不以科举为目的。”包拯平静了一下心情说道。
“什么?不参加科举那还学什么?”包拯的一句话让李文业不淡定了。学子们十年苦读,寒毡坐透,铁砚磨穿,不就为了一朝金榜题名为官出仕吗,你弄个书院不教科举那教什么。
“科举是一种很好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不过现在的科举在考试内容上偏重于诗词歌赋和经义的背诵,选拔出来的人都是文彩风流之辈,当官还行,干事不成。我想在咱们的书院中教学生一些实用之学,不求有多大的学问,只要能干实事就行了,这样的学生可能对百姓更有用处。”包拯知道李文业肯定不会一下子接受,事前就做好了耐心解释的准备。
“实用之学有师傅带不就行了,不用专门开书院来教吧。”李文业在官场多年,知道在官员中夸夸其谈的大有人在,只是他不认为那些实用的东西有多高深多重要,文人只是不屑于去做而已,要想做轻易就能学会。
“这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师傅将自己的技能当成吃饭的根本,不到最后是不会将所有的知识教给徒弟的。而且相互之间保守着自己在工作之中获得的秘密,经验不能共享,这就造成了能工巧将只是偶尔出现,这个人死了他的手艺也就失传了。咱们的书院不但要传授技能,而且还要总结提高,将最好的知识保存传承下去。”包拯知道中国由于对实用的科学技术不重视,几百年后仍然是靠师徒口口相传进行传承,虽然也出现了几本有名的科学著作,那也不过是几个天才由于个人爱好而写成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既没有普及也没有形成集体研究的机制,没有实现整体的突破。
“那些实用之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李文业一时还接受不了工匠做工的技术能与文人所学相提并论,达到要开书院学习的地步。
“这实用之学有许多种,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农种地这种事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如果种的好可以比宰相大人的功绩还要大。”包拯挑选了一些李文业容易理解的话题来说。
“这怎么可能,一个老农怎么努力也就多打点儿粮食,怎么会比宰相的功绩大呢,这不可能。”李文业极力的反对着。在他眼中只有文人士大夫才是社会的精英,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有句话叫:“替天子牧民。”,他们认为百姓只是被管理的对象,而能做到宰相的人无疑是文人最杰出的代表,这样的人怎么会连一个老农都不如。
“功绩恰恰就出在这多打点儿粮食上。如果一个宰相勤政爱民,自己不贪不占,将官员管理的有条不紊,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这样的宰相能够算是对国家有大功劳了罢。”包拯向李文业问道。
“那是当然,宰相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李文业是做过高官的人,知道官员能做到什么地步。
“如果一个老农总结了自己种田的经验,能将粮食种的比其他人多一半的收获,然后他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使得全国的粮食和收成增加一半,这样的功绩是不是比宰相要大。”说到这里包拯抬头看着李文业等着他回答。
“这不可能,让全国的粮食增产一半,如果真能那样皇帝也不用为每年发生的饥荒发愁了,这世上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农。”李文业在朝堂上见皇帝为钱粮发愁的样子见多了,如果粮食的收成增加一半皇帝还不美死。
“这样的老农不用去找,我就有办法让粮食的产量增加一半。如果在书院中招集一些愿意学习之人我将方法教给他们,他们再去推广实用,自然就能让我大宋的许多百姓受益。”包拯信心满满的说道,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要从种子和肥料入手,种子的培育改良要慢慢来,需要时间,可后世有许多制作土化肥的方法,即便是没有现代化的化工产业也能制造出让农作物大幅增产的肥料。
“如果这是真的,你的功绩可真不比在朝中当个宰相小。”李文业还是不敢相信真有这种事情,可他的心中始终有着关心天下百姓的情怀,又希望这是真的。
“这当然是真的了,如果按我的方法还能找到更高产的农作物,粮食产量翻几倍都有可能,让全天下人都吃饱饭没有问题。”包拯也很遗憾,后世产量极高的玉米红薯等作物还没有在大宋出现。
“粮食产量翻几倍?还有我们现在没发现的高产农作物?它们在哪里?赶紧派人去找。”李文业以为以中国人的智慧已将田地间的植物辩识个遍不会遗落掉更好的作物。可看包拯的样子又不像是信口开河,这让他心中升起了期待,中国历史上因为饥荒没粮倒掉的王朝不计其数。皇帝也只能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好多打点儿粮食,如果有高产的作物那可真是国泰民安的基石了。
“可惜这些作物都在海外,需要坐船漂洋过海去寻找。”包拯想到了那遥远的美洲大路。
“漂洋过海不是问题,我大宋已有商人出海经商,如果他们能找到那些高产作物的种子,我倾家荡产也会购买的。”李文业相信了包拯的话,连家产都准备搭进去了。
包拯第一次看到李文业如此急切的样子,看来他即便是辞了官,那颗为国为民的心还在跳动。可也不能将家产都搭进去啊,包拯的老婆现在还要李文业来养,包拯只好给李文业浇点儿凉水:“现在的海船还不够大,航行的还不够远,我们要造更大的海船才能到达那里。所以我们书院第一期招收的学员主要是将他们培养成木匠。”
“培养木匠的书院?那老夫岂不没有什么用处。”李文业听包拯说的正热血沸腾,没想到包拯话锋一转说这书院主要是培养木匠的。李文业感觉自己这趟白来了,培养木匠要他这个前吏部天官来干什么。
“我想咱们的书院以后教导学生将不以科举为目的。”包拯平静了一下心情说道。
“什么?不参加科举那还学什么?”包拯的一句话让李文业不淡定了。学子们十年苦读,寒毡坐透,铁砚磨穿,不就为了一朝金榜题名为官出仕吗,你弄个书院不教科举那教什么。
“科举是一种很好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不过现在的科举在考试内容上偏重于诗词歌赋和经义的背诵,选拔出来的人都是文彩风流之辈,当官还行,干事不成。我想在咱们的书院中教学生一些实用之学,不求有多大的学问,只要能干实事就行了,这样的学生可能对百姓更有用处。”包拯知道李文业肯定不会一下子接受,事前就做好了耐心解释的准备。
“实用之学有师傅带不就行了,不用专门开书院来教吧。”李文业在官场多年,知道在官员中夸夸其谈的大有人在,只是他不认为那些实用的东西有多高深多重要,文人只是不屑于去做而已,要想做轻易就能学会。
“这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师傅将自己的技能当成吃饭的根本,不到最后是不会将所有的知识教给徒弟的。而且相互之间保守着自己在工作之中获得的秘密,经验不能共享,这就造成了能工巧将只是偶尔出现,这个人死了他的手艺也就失传了。咱们的书院不但要传授技能,而且还要总结提高,将最好的知识保存传承下去。”包拯知道中国由于对实用的科学技术不重视,几百年后仍然是靠师徒口口相传进行传承,虽然也出现了几本有名的科学著作,那也不过是几个天才由于个人爱好而写成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既没有普及也没有形成集体研究的机制,没有实现整体的突破。
“那些实用之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李文业一时还接受不了工匠做工的技术能与文人所学相提并论,达到要开书院学习的地步。
“这实用之学有许多种,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种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农种地这种事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如果种的好可以比宰相大人的功绩还要大。”包拯挑选了一些李文业容易理解的话题来说。
“这怎么可能,一个老农怎么努力也就多打点儿粮食,怎么会比宰相的功绩大呢,这不可能。”李文业极力的反对着。在他眼中只有文人士大夫才是社会的精英,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有句话叫:“替天子牧民。”,他们认为百姓只是被管理的对象,而能做到宰相的人无疑是文人最杰出的代表,这样的人怎么会连一个老农都不如。
“功绩恰恰就出在这多打点儿粮食上。如果一个宰相勤政爱民,自己不贪不占,将官员管理的有条不紊,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这样的宰相能够算是对国家有大功劳了罢。”包拯向李文业问道。
“那是当然,宰相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李文业是做过高官的人,知道官员能做到什么地步。
“如果一个老农总结了自己种田的经验,能将粮食种的比其他人多一半的收获,然后他的经验在全国推广,使得全国的粮食和收成增加一半,这样的功绩是不是比宰相要大。”说到这里包拯抬头看着李文业等着他回答。
“这不可能,让全国的粮食增产一半,如果真能那样皇帝也不用为每年发生的饥荒发愁了,这世上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农。”李文业在朝堂上见皇帝为钱粮发愁的样子见多了,如果粮食的收成增加一半皇帝还不美死。
“这样的老农不用去找,我就有办法让粮食的产量增加一半。如果在书院中招集一些愿意学习之人我将方法教给他们,他们再去推广实用,自然就能让我大宋的许多百姓受益。”包拯信心满满的说道,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要从种子和肥料入手,种子的培育改良要慢慢来,需要时间,可后世有许多制作土化肥的方法,即便是没有现代化的化工产业也能制造出让农作物大幅增产的肥料。
“如果这是真的,你的功绩可真不比在朝中当个宰相小。”李文业还是不敢相信真有这种事情,可他的心中始终有着关心天下百姓的情怀,又希望这是真的。
“这当然是真的了,如果按我的方法还能找到更高产的农作物,粮食产量翻几倍都有可能,让全天下人都吃饱饭没有问题。”包拯也很遗憾,后世产量极高的玉米红薯等作物还没有在大宋出现。
“粮食产量翻几倍?还有我们现在没发现的高产农作物?它们在哪里?赶紧派人去找。”李文业以为以中国人的智慧已将田地间的植物辩识个遍不会遗落掉更好的作物。可看包拯的样子又不像是信口开河,这让他心中升起了期待,中国历史上因为饥荒没粮倒掉的王朝不计其数。皇帝也只能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好多打点儿粮食,如果有高产的作物那可真是国泰民安的基石了。
“可惜这些作物都在海外,需要坐船漂洋过海去寻找。”包拯想到了那遥远的美洲大路。
“漂洋过海不是问题,我大宋已有商人出海经商,如果他们能找到那些高产作物的种子,我倾家荡产也会购买的。”李文业相信了包拯的话,连家产都准备搭进去了。
包拯第一次看到李文业如此急切的样子,看来他即便是辞了官,那颗为国为民的心还在跳动。可也不能将家产都搭进去啊,包拯的老婆现在还要李文业来养,包拯只好给李文业浇点儿凉水:“现在的海船还不够大,航行的还不够远,我们要造更大的海船才能到达那里。所以我们书院第一期招收的学员主要是将他们培养成木匠。”
“培养木匠的书院?那老夫岂不没有什么用处。”李文业听包拯说的正热血沸腾,没想到包拯话锋一转说这书院主要是培养木匠的。李文业感觉自己这趟白来了,培养木匠要他这个前吏部天官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