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南门外十里,有一座亭子,号称十里长亭,基本上天下所有的城池外都有这么一个亭子。
它的作用不是给行人歇脚用的,而是用来送别或者迎驾。一般能有这种待遇的基本上都是身份尊贵之人。
而今天,这十里长亭外就有一群衣着光鲜的人在此等候,其中为首是一名身材高大,身着鱼鳞叶齐腰明甲,腰悬宝剑的武将,他旁边则站着一名身穿大红文官常服,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孔雀的的文官。
此二人武将为大同总兵李永年,文官为大同知府牧佐。他们身后跟着的一群人自然就是大同城的文武官员了。
在官员们最后面则是大同城有头有脸的士绅,今日也是人人盛装,都扯着脖子向南边过来的官道上瞅着。
官道两侧则站着两列挺胸凸肚的士兵,只是这些士兵们的战袍盔甲跟这些达官贵人们的盛装比起来,简直跟叫花子也差不了多少。
不同于官员士绅们脸上的期盼,忐忑等各种神情,这些士兵们脸上的神色则是麻木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丝毫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
这么多人在这里等待的就是如今大明威名赫赫的兵部尚书袁崇焕。早有消息传出,说袁崇焕要亲自到大同督师,来对满清发起反击,以图收复辽东。
如今消息已经确认,圣旨已经颁布,所以这些人掐着日子在这里等待这位袁尚书,袁督师,都期望能给这位顶头上司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这位袁大人之所以名声在外,不是因为他高居兵部尚书,而是因为他一手主持了镇压剿灭流贼的战事,采用了一招十面包围,指挥各路大军收网将天下最大的两支流贼队伍——李自成和张献忠给围在了商洛山谷之中,只等他们弹尽粮绝,然后一举歼灭。
要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流寇实力非常的强大,流窜天下,攻城略地,多少州县府城都被他们攻破了,就连当朝皇帝的祖陵都被李自成给扫荡一空,皇帝的叔叔堂兄弟之类的王爷没有少被流贼俘虏或者杀死的。
因此,天下官员几乎无人不谈贼色变。
朝廷的各路围剿大军在流贼的狂猛攻势之下纷纷败退,溃不成军,以至于流贼更加的肆无忌惮,甚至喊出了要到京城将皇帝拉下马的口号。
大明皇帝震怒不已,想要再派大军剿灭流贼,但是却无人可用。朝廷上各路官员一听说要去打流贼,一个个都往后躲,气得皇帝不知道打了多少人的板子,但是依然没有一个为帅之人。
就在皇帝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封奏章从江南递了上来,上表的是江南一个小小的知府袁崇焕,自请带兵剿灭贼寇,并且愿意立下军令状,如果不成,则甘愿掉脑袋。
消息传出,朝野一片哗然,基本上全都是讥讽嘲笑的声音。那么多宿将大臣都搞不定的事情,你一个小小知府竟然敢口出狂言,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但是皇帝却犹如落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派人把袁崇焕招到京城来,跟他细谈了一天一夜,次日就下旨擢升袁崇焕为兵部左侍郎,署理尚书事,也就是成了朝廷六部之一的兵部的实际一把手。
并且皇帝还赐他飞鱼服,并且授予他调集各省军队,挑选将领的巨大权利,全权负责剿灭流贼事宜。
这个消息更是让朝野震惊,因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袁崇焕这个名字,最多是吏部和兵部的人对他有点印象,就是这位仁兄在当知府期间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去剿灭山贼。当了三年知府,他管辖的境内各路强盗土匪都被他基本上剿灭的差不多了,就是没死的也都跑到别的府城去了。
因此这些绿林人士给袁大人起了个外号叫袁蛮子,意思是这人太彪悍惹不起。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这位仁兄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事迹。
所以,圣旨一下之后,很多人都是大摇其头,等着看袁崇焕的笑话,等着看他掉脑袋,等着皇帝陛下的颜面无存。
我们这么多大佬都没办法的事情,能让你一个小小知府给办成了?
但是袁崇焕这个人确实有一股子轴劲,认准的事情非得给他办成了不可。他不管别人如何嘲讽笑话奚落,就当没听见一样,天天黑着一张脸四处调兵遣将,从各省选拔了不少他看上的将领,比如说孙承宗,洪承畴,曹变蛟,左良玉等人,然后一方面让相关各省筹集粮草军饷,一方面带着这些将官总兵们研究如何破敌。
最后就研究出来一个十面包围的战略,简单来说就跟围猎一样,十路大军从各个方面把流贼往中间驱赶,最终赶进官兵选好的战场之中,然后来一个瓮中捉鳖。
没人相信他能干成这件事,因为之前流贼的强横已经把很多官员给吓破了胆子,更不用说一个二愣子袁崇焕带着一群二愣子将领就能把这事给干成了。
但是,事实很快就让所有等着看笑话等着看袁崇焕掉脑袋的人大吃一惊,脸被打的啪啪响。
不到半年时间,袁崇焕还真就把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贼军给逼入了商洛山谷之中了,流贼伤亡惨重,现在就剩下苟延残喘的份了。
半年之前,流贼势大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要变天了,开始三心二意的给自己寻找后路了。结果没想到才半年不到,这情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很多人始料不及,因此对于袁崇焕这个蛮子一下子是刮目相看。
皇帝陛下更是龙颜大悦,直接把兵部尚书的帽子给了袁崇焕,并且还加封他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虽然在内阁之中是排名最后的一位,但是这已经充分说明了皇帝陛下的信重,一时间袁崇焕成了朝堂之上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原本被人奚落嘲讽的小小知府如今一跃成了当朝最红的朝廷大员,一时间袁崇焕之前门可罗雀的小院门前登时变得车水马龙起来。
但是袁蛮子很快就让大家领教到了他蛮子这个称号的另一层意思。对于所有带着礼物来拜访他的人,一律闭门不见。
并且放出话来,如果要谈公事,请去兵部签押房。要谈私事?不好意思,我袁蛮子跟朝堂诸公没有任何私事可谈。
百官吃了闭门羹,纷纷大骂袁崇焕袁蛮子,说他打定主意要做孤臣。
袁崇焕毫不在乎。
但是这种态度却让深受党争之苦的皇帝陛下大为满意,对袁崇焕更加信任,并且向他开始咨询辽东战事。
正好此时,满清又进攻大同,大同城派人向朝廷告急。
皇帝招来袁崇焕咨询,结果袁崇焕又主动提出去大同督师,并且向皇帝陛下立下了五年平辽的军令状。
皇帝更是高兴,直接加封袁崇焕文渊阁大学生衔,以兵部尚书一职督师大同,节制辽东文武,全权主持对清战事。
就这样,袁蛮子踌躇满志的向辽东而来了。
大同文武官员们心思各异,文官们都有些怕袁崇焕,大家都听说过他那个臭脾气,本不想来但是却不能不来。
武将们却心中高兴,他们更喜欢跟这样直来直去的上司打交道。
就在众人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时,一骑飞马从管道上奔驰而来,马上骑士高声叫道:“来了,来了,袁督师来了。”
听到骑士报信,大同众文武都是精神一振,睁大眼睛向官道上看去。
只见片刻功夫后,官道上马蹄沓沓,尘土飞扬,正在向这边而来。
它的作用不是给行人歇脚用的,而是用来送别或者迎驾。一般能有这种待遇的基本上都是身份尊贵之人。
而今天,这十里长亭外就有一群衣着光鲜的人在此等候,其中为首是一名身材高大,身着鱼鳞叶齐腰明甲,腰悬宝剑的武将,他旁边则站着一名身穿大红文官常服,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孔雀的的文官。
此二人武将为大同总兵李永年,文官为大同知府牧佐。他们身后跟着的一群人自然就是大同城的文武官员了。
在官员们最后面则是大同城有头有脸的士绅,今日也是人人盛装,都扯着脖子向南边过来的官道上瞅着。
官道两侧则站着两列挺胸凸肚的士兵,只是这些士兵们的战袍盔甲跟这些达官贵人们的盛装比起来,简直跟叫花子也差不了多少。
不同于官员士绅们脸上的期盼,忐忑等各种神情,这些士兵们脸上的神色则是麻木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丝毫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
这么多人在这里等待的就是如今大明威名赫赫的兵部尚书袁崇焕。早有消息传出,说袁崇焕要亲自到大同督师,来对满清发起反击,以图收复辽东。
如今消息已经确认,圣旨已经颁布,所以这些人掐着日子在这里等待这位袁尚书,袁督师,都期望能给这位顶头上司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这位袁大人之所以名声在外,不是因为他高居兵部尚书,而是因为他一手主持了镇压剿灭流贼的战事,采用了一招十面包围,指挥各路大军收网将天下最大的两支流贼队伍——李自成和张献忠给围在了商洛山谷之中,只等他们弹尽粮绝,然后一举歼灭。
要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流寇实力非常的强大,流窜天下,攻城略地,多少州县府城都被他们攻破了,就连当朝皇帝的祖陵都被李自成给扫荡一空,皇帝的叔叔堂兄弟之类的王爷没有少被流贼俘虏或者杀死的。
因此,天下官员几乎无人不谈贼色变。
朝廷的各路围剿大军在流贼的狂猛攻势之下纷纷败退,溃不成军,以至于流贼更加的肆无忌惮,甚至喊出了要到京城将皇帝拉下马的口号。
大明皇帝震怒不已,想要再派大军剿灭流贼,但是却无人可用。朝廷上各路官员一听说要去打流贼,一个个都往后躲,气得皇帝不知道打了多少人的板子,但是依然没有一个为帅之人。
就在皇帝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封奏章从江南递了上来,上表的是江南一个小小的知府袁崇焕,自请带兵剿灭贼寇,并且愿意立下军令状,如果不成,则甘愿掉脑袋。
消息传出,朝野一片哗然,基本上全都是讥讽嘲笑的声音。那么多宿将大臣都搞不定的事情,你一个小小知府竟然敢口出狂言,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但是皇帝却犹如落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派人把袁崇焕招到京城来,跟他细谈了一天一夜,次日就下旨擢升袁崇焕为兵部左侍郎,署理尚书事,也就是成了朝廷六部之一的兵部的实际一把手。
并且皇帝还赐他飞鱼服,并且授予他调集各省军队,挑选将领的巨大权利,全权负责剿灭流贼事宜。
这个消息更是让朝野震惊,因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袁崇焕这个名字,最多是吏部和兵部的人对他有点印象,就是这位仁兄在当知府期间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去剿灭山贼。当了三年知府,他管辖的境内各路强盗土匪都被他基本上剿灭的差不多了,就是没死的也都跑到别的府城去了。
因此这些绿林人士给袁大人起了个外号叫袁蛮子,意思是这人太彪悍惹不起。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这位仁兄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事迹。
所以,圣旨一下之后,很多人都是大摇其头,等着看袁崇焕的笑话,等着看他掉脑袋,等着皇帝陛下的颜面无存。
我们这么多大佬都没办法的事情,能让你一个小小知府给办成了?
但是袁崇焕这个人确实有一股子轴劲,认准的事情非得给他办成了不可。他不管别人如何嘲讽笑话奚落,就当没听见一样,天天黑着一张脸四处调兵遣将,从各省选拔了不少他看上的将领,比如说孙承宗,洪承畴,曹变蛟,左良玉等人,然后一方面让相关各省筹集粮草军饷,一方面带着这些将官总兵们研究如何破敌。
最后就研究出来一个十面包围的战略,简单来说就跟围猎一样,十路大军从各个方面把流贼往中间驱赶,最终赶进官兵选好的战场之中,然后来一个瓮中捉鳖。
没人相信他能干成这件事,因为之前流贼的强横已经把很多官员给吓破了胆子,更不用说一个二愣子袁崇焕带着一群二愣子将领就能把这事给干成了。
但是,事实很快就让所有等着看笑话等着看袁崇焕掉脑袋的人大吃一惊,脸被打的啪啪响。
不到半年时间,袁崇焕还真就把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贼军给逼入了商洛山谷之中了,流贼伤亡惨重,现在就剩下苟延残喘的份了。
半年之前,流贼势大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要变天了,开始三心二意的给自己寻找后路了。结果没想到才半年不到,这情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很多人始料不及,因此对于袁崇焕这个蛮子一下子是刮目相看。
皇帝陛下更是龙颜大悦,直接把兵部尚书的帽子给了袁崇焕,并且还加封他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虽然在内阁之中是排名最后的一位,但是这已经充分说明了皇帝陛下的信重,一时间袁崇焕成了朝堂之上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原本被人奚落嘲讽的小小知府如今一跃成了当朝最红的朝廷大员,一时间袁崇焕之前门可罗雀的小院门前登时变得车水马龙起来。
但是袁蛮子很快就让大家领教到了他蛮子这个称号的另一层意思。对于所有带着礼物来拜访他的人,一律闭门不见。
并且放出话来,如果要谈公事,请去兵部签押房。要谈私事?不好意思,我袁蛮子跟朝堂诸公没有任何私事可谈。
百官吃了闭门羹,纷纷大骂袁崇焕袁蛮子,说他打定主意要做孤臣。
袁崇焕毫不在乎。
但是这种态度却让深受党争之苦的皇帝陛下大为满意,对袁崇焕更加信任,并且向他开始咨询辽东战事。
正好此时,满清又进攻大同,大同城派人向朝廷告急。
皇帝招来袁崇焕咨询,结果袁崇焕又主动提出去大同督师,并且向皇帝陛下立下了五年平辽的军令状。
皇帝更是高兴,直接加封袁崇焕文渊阁大学生衔,以兵部尚书一职督师大同,节制辽东文武,全权主持对清战事。
就这样,袁蛮子踌躇满志的向辽东而来了。
大同文武官员们心思各异,文官们都有些怕袁崇焕,大家都听说过他那个臭脾气,本不想来但是却不能不来。
武将们却心中高兴,他们更喜欢跟这样直来直去的上司打交道。
就在众人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时,一骑飞马从管道上奔驰而来,马上骑士高声叫道:“来了,来了,袁督师来了。”
听到骑士报信,大同众文武都是精神一振,睁大眼睛向官道上看去。
只见片刻功夫后,官道上马蹄沓沓,尘土飞扬,正在向这边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