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中东路事件
少帅办教育,发展空军,都说明他思想比较前卫,算是个革新分子,老帅对他也是刻意的培养。但是老帅死的很突然,实际上少帅接掌东北的时机还不成熟,他本人的历练也还不够,毕竟东北这一摊不是随便有点本事就能撑的起来的。
他就任东北行政长官,也不是众望所归,而是在他父亲的结义兄弟的鼎力相助下上的台,这说明他对东北的统治不是那么的牢靠,并不是说个少帅就真的都认他这个牌子了。
少帅上台的时候,东北一大批重臣都是跟他父亲年轻时候当胡子起家的,这些人有很大的势力,又目光短浅,老帅在的时候还是很能镇的住他们,少帅就难说了,可以说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
可是接的摊子呢,又是刚临大败,四面强敌环伺。有一次杨宇霆做寿,少帅带着夫人去贺寿,杨宇霆竟然把少帅丢在院子里不理,自己去应酬宾客,对少帅的轻藐可见一斑。
少帅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培养自己的班底,提拔了很多的年轻军官,有的军官升迁的很快,这又引起了一批老臣的嫉妒和反对。肖剑飞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被提到营长的。
少帅尽力的平衡东北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一次接见了一天的客人,上午是反日的一派,少帅慷慨激昂,保证寸土不让,与日本抗争到底,下午是亲日的一派,少帅又大谈隐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晚上回来说:我今天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累死我了。所以说东北的事情,并不是少帅一句话就能办的,他也得照顾到方方面面,而他的威望和经验能力却又不及他父亲。
后来少帅东北易帜,归附南京中央政府,这里也有少帅借重中央的力量,增强自己的威望的意思,本来少帅对中央是寄予厚望,并认为自己跟蒋先生私人关系极好,而且在中原大战的时候为蒋先生立有大功,自己在东北的事情南京中央政府定然是投桃报李不会不管,可是后来发生的中东路事件着实让少帅吃了个大亏。
当时俄国在东北修建的铁路叫中东路,是俄国人管理,中国人雇员,所得收入俄国拿大头,中国分一些分成的样子。
少帅一直想修建自己的铁路,并且把俄国和日本在东北的铁路收回。俄国革命以后,少帅认为俄国的力量受到很大的虚弱,可能对远东鞭长莫及,他就动了强硬收回中东路的心思。
另外,有些人给少帅分析说,俄国的内部非常有问题,在远东不可能有什么军事行动,甚至连军队的粮食都没有。应该说,少帅想干件大事给大家看看这种心理,以及中央对少帅说“放手去干,有问题中央支持你”这两个因素都对少帅产生了影响,使得少帅最后采取强硬的手段驱逐俄国管理人员强行收回中东路。
刚开始的时候俄国(其实是苏联)的态度还比较平和,提出来可以谈判等等,但是苏联同时也在集结兵力,最后双方爆发冲突,苏联出动大量的坦克、飞机、大炮和舰队同东北军战斗。
东北军出动最精锐的几个旅,包括海军和陆战队都同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但是实力相差很大,尤其火力方面完全是一边倒,最后东北军损失惨重,尤其是海军,参战的全部七艘浅水炮舰都被击沉,海军陆战队在同苏军的白刃战中全部阵亡。不过也取得击沉苏军旗舰雪尔诺夫号的战果。
在东北军同苏军战斗的五个月里,多次请求中央协助,但是中央军按兵不动,只是通过银行给东北汇了一些钱作为援助,这让少帅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定感。
九一八事变的前夕,东北军已经察觉到日军将有动作,并请示上级,但是少帅认为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独立抵抗日本,而国民政府的援助又靠不住,因此他极力的想向日本妥协求得一个和平解决的结果。
他通过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下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日军三百人就占领了八千守军的北大营,之后日军沿铁路攻击,连续占领铁路沿线的十八座城镇。
而少帅到了天津后率领能指挥到的东北军退到长城沿线。其余东北军有些独立的单位自行抵抗,比如肖剑飞就率军抵抗到失败,依兰镇守使李杜率自卫军和二十四旅在哈尔滨战斗了五天后失败,最后日军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在用进攻上海的事件引开国际社会的注意后占领了东北全境,然后扶立了满洲国。
肖剑飞说到这里又说:“按我自己的看法,少帅是害怕损失部队,又对国际联盟报有幻想,最后做了这样的决定,结果东北丢了,大家都被弄到陕西去剿共,上次王德彪去打听了,日子也不好过,哎……”
王德彪也说:“是啊,咱们东北军到陕西的部队,发人家四分之一的饷,打掉的部队番号被撤销,消耗的武器也不给补充,眼看没吃没喝的,家也没了,饭都吃不上,部队越打越少,也没地盘,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胡海山也说:“我的少帅噢,你好糊涂哦,咱东北军离开东北,还叫东北军吗。”
几句话说的小李眼镜也红了。杜平看他们说的似乎要哭似得,虽然心里挺想埋怨几句的还是赶紧拦住他们说:“大家别提这个了,如今咱们在这里跟这些汉奸走狗干,一样是保家卫国,如今咱们不扯远的了,就说看了这个榜文咱们怎么着?”
杜平把话题这么一转移,大家也就不再说东北啥的了,杨光说:“这还用说?下面他们肯定要弄个什么自治的政府啥的,等咱们联系上二十九军,引着他们回来把这帮孙子全干了!”一句话说的大家有有了劲头,心想这仇不能不报,这县城也不能就这么丢了。
他就任东北行政长官,也不是众望所归,而是在他父亲的结义兄弟的鼎力相助下上的台,这说明他对东北的统治不是那么的牢靠,并不是说个少帅就真的都认他这个牌子了。
少帅上台的时候,东北一大批重臣都是跟他父亲年轻时候当胡子起家的,这些人有很大的势力,又目光短浅,老帅在的时候还是很能镇的住他们,少帅就难说了,可以说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
可是接的摊子呢,又是刚临大败,四面强敌环伺。有一次杨宇霆做寿,少帅带着夫人去贺寿,杨宇霆竟然把少帅丢在院子里不理,自己去应酬宾客,对少帅的轻藐可见一斑。
少帅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培养自己的班底,提拔了很多的年轻军官,有的军官升迁的很快,这又引起了一批老臣的嫉妒和反对。肖剑飞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被提到营长的。
少帅尽力的平衡东北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一次接见了一天的客人,上午是反日的一派,少帅慷慨激昂,保证寸土不让,与日本抗争到底,下午是亲日的一派,少帅又大谈隐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晚上回来说:我今天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累死我了。所以说东北的事情,并不是少帅一句话就能办的,他也得照顾到方方面面,而他的威望和经验能力却又不及他父亲。
后来少帅东北易帜,归附南京中央政府,这里也有少帅借重中央的力量,增强自己的威望的意思,本来少帅对中央是寄予厚望,并认为自己跟蒋先生私人关系极好,而且在中原大战的时候为蒋先生立有大功,自己在东北的事情南京中央政府定然是投桃报李不会不管,可是后来发生的中东路事件着实让少帅吃了个大亏。
当时俄国在东北修建的铁路叫中东路,是俄国人管理,中国人雇员,所得收入俄国拿大头,中国分一些分成的样子。
少帅一直想修建自己的铁路,并且把俄国和日本在东北的铁路收回。俄国革命以后,少帅认为俄国的力量受到很大的虚弱,可能对远东鞭长莫及,他就动了强硬收回中东路的心思。
另外,有些人给少帅分析说,俄国的内部非常有问题,在远东不可能有什么军事行动,甚至连军队的粮食都没有。应该说,少帅想干件大事给大家看看这种心理,以及中央对少帅说“放手去干,有问题中央支持你”这两个因素都对少帅产生了影响,使得少帅最后采取强硬的手段驱逐俄国管理人员强行收回中东路。
刚开始的时候俄国(其实是苏联)的态度还比较平和,提出来可以谈判等等,但是苏联同时也在集结兵力,最后双方爆发冲突,苏联出动大量的坦克、飞机、大炮和舰队同东北军战斗。
东北军出动最精锐的几个旅,包括海军和陆战队都同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但是实力相差很大,尤其火力方面完全是一边倒,最后东北军损失惨重,尤其是海军,参战的全部七艘浅水炮舰都被击沉,海军陆战队在同苏军的白刃战中全部阵亡。不过也取得击沉苏军旗舰雪尔诺夫号的战果。
在东北军同苏军战斗的五个月里,多次请求中央协助,但是中央军按兵不动,只是通过银行给东北汇了一些钱作为援助,这让少帅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定感。
九一八事变的前夕,东北军已经察觉到日军将有动作,并请示上级,但是少帅认为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独立抵抗日本,而国民政府的援助又靠不住,因此他极力的想向日本妥协求得一个和平解决的结果。
他通过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下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日军三百人就占领了八千守军的北大营,之后日军沿铁路攻击,连续占领铁路沿线的十八座城镇。
而少帅到了天津后率领能指挥到的东北军退到长城沿线。其余东北军有些独立的单位自行抵抗,比如肖剑飞就率军抵抗到失败,依兰镇守使李杜率自卫军和二十四旅在哈尔滨战斗了五天后失败,最后日军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在用进攻上海的事件引开国际社会的注意后占领了东北全境,然后扶立了满洲国。
肖剑飞说到这里又说:“按我自己的看法,少帅是害怕损失部队,又对国际联盟报有幻想,最后做了这样的决定,结果东北丢了,大家都被弄到陕西去剿共,上次王德彪去打听了,日子也不好过,哎……”
王德彪也说:“是啊,咱们东北军到陕西的部队,发人家四分之一的饷,打掉的部队番号被撤销,消耗的武器也不给补充,眼看没吃没喝的,家也没了,饭都吃不上,部队越打越少,也没地盘,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胡海山也说:“我的少帅噢,你好糊涂哦,咱东北军离开东北,还叫东北军吗。”
几句话说的小李眼镜也红了。杜平看他们说的似乎要哭似得,虽然心里挺想埋怨几句的还是赶紧拦住他们说:“大家别提这个了,如今咱们在这里跟这些汉奸走狗干,一样是保家卫国,如今咱们不扯远的了,就说看了这个榜文咱们怎么着?”
杜平把话题这么一转移,大家也就不再说东北啥的了,杨光说:“这还用说?下面他们肯定要弄个什么自治的政府啥的,等咱们联系上二十九军,引着他们回来把这帮孙子全干了!”一句话说的大家有有了劲头,心想这仇不能不报,这县城也不能就这么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