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钟秀笑道:“合纵连横之术,始于战国中期,当时魏国衰弱,天下以齐、楚、秦三国最为强大,互相对峙,并争取他国相助,以图击败对方。而其他赵魏韩燕四国虽弱,但也非不堪一击,自也不甘示弱,与齐、楚、秦三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因此才有合纵连横之术出现,公孙衍游说东方六国,合众国而攻秦,是为合纵;而秦国任用张仪,外连横而斗诸侯,这就是合纵连横的来由,而张仪、公孙衍死后,秦国益强,东方六国渐弱,故此常以合纵对秦,先后又有苏秦、鲁仲连、四公孑,虽均为纵横家,但却都行合纵之策,以抗秦国,而秦国虽无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但仍以张仪所创的连横之计,以破合纵,直到现在。”
高原点了点头,淳于钟秀的这段话,大体把合纵连横的来历说淸楚了。
后世提到合纵连横,往往就会想到张仪苏秦,并且通常都是将这两个人并称,似乎这两个人就是合纵连横的代表,也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但其实张仪苏秦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虽然两人的出生时间不详,但按史料记载,苏秦是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两人相差了26年。而从两人的经历来看,张仪主要活动于秦惠文王期间,即公元前356年—311年间;而苏秦的活动时间在燕昭王时代,即公元前335年-279年间,正好也相差了三十年左右,因此苏秦基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而和张仪针锋相对的,创立合纵之策的人,其实是公孙衍。
不过公孙衍的运气似乎不好,在与张仪斗法的过程中,始终棋差一招,处处受制,在历史中的名头远没有苏秦响,因此有一些史料张冠李戴,将一些公孙衍的事迹都安在苏秦身上,结果给人以苏秦就是合纵的创立者的印像,而不知道有公孙衍这个人。
其实公孙衍的才能并不在张仪之下,在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就发起了第一次合纵联军,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并推举楚怀王为合纵长,进攻秦国。但张仪从中游说分化合纵,使燕、楚两国背盟,结果五国联军被秦国打得大败,第一次合纵伐秦,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随后东方六国又先后组织了四次合纵联军攻秦,分别为:
公元前298年,孟偿君约韩、魏两国合纵联军攻秦,结果被秦国击败。
公元前287年,苏秦佩六国相印,联合齐、魏、赵、韩、燕、楚六国合纵攻秦,迫使秦昭王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韩、楚等国部分土地,十五年不敢再出函谷关。这也是合纵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而苏秦也由此名震天下,和张仪并尊。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担任魏国上将军,组成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联军,大败秦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
公元前241年,赵国大将庞煖组织魏、赵、韩、楚、卫五国合纵伐秦,但临阵之际,楚国突然撤军,结果联军被秦国打得大败,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合纵了。
当然,如果这一次三国组成合纵成功,将是第六次合纵。
从总体来看,不计救援其他国家,而是主动进攻秦国组成的合纵共有五次,结局二胜三败,并不占优,因此高原并不看好合纵,也不能说没有原因。
但除了最后一次以外,前四次合纵,都由公认优秀的纵横家组织,结果两胜两败,高原一时也分不出其中的原因来。如果说信陵君组织合纵成功,是因为信陵君精通兵法,但苏秦并不是以兵法闻名,何况那时的秦国,还有名将白起坐镇,但苏秦组织的合纵也取得了成功,因此主将是否精通兵法,看来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不过既然淳于钟秀这样问高原,她自然有自己的答应,不仅是高原颇感兴趣,就连李瑛鸿也十分好奇,虽然李瑛鸿不喜欢处理政务,但合纵连横可不是普通的政务,而是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李瑛鸿对讨论合纵连横的问题,并不排斥。
见高原和李瑛鸿都注视着自己,淳于钟秀这才道:“其实说穿了很单简, 合纵是集众弱而攻一强,东方六国合力,自然远强于秦国,只要是能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沒有战不胜秦国的道理,因此合纵的胜利,就是因为各国团结,而合纵失利,往往就是内部首先分裂。”
听完了淳于钟秀的这一番话之后,高原若有所思,而李瑛鸿道:“钟秀的意思,想要合纵成功,首先要求合纵的各国团结,但怎样才能让合纵的各国团结一致呢?”
淳于钟秀笑了一笑,道:“团结与否,其实就在于‘势’, 若是大势所趋,各国必会团结一致,如果势不所趋,则纵有公孙衍、孟偿君这样的奇材,也是无计可施。”
李瑛鸿还是半懂不懂,道:“那么什么是‘势’呢?”
但高原却听懂了淳于钟秀的意思,道:“钟秀认为现在合纵的大势己成了?”
淳于钟秀笑道:“夫君以为呢?现在韩、赵、魏、燕皆亡,秦国势不可挡,如果这时还不算大势已成,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算大势己成呢?”
李瑛鸿看了看他们两人,道:“你们两人不要打哑迷好不好,能不能给我说详细一点。”
高原笑了一笑,道:“钟秀所说的‘势’,就是指各国不得不组成合纵的形势,只有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才会放下私心,团结一致对抗秦国,这才是合纵的成败关建所在。”
淳于钟秀道:“公孙衍也是天纵之材,不在张仪之下,只是他虽然首创合纵,但那时秦国并非天下独强,齐、楚两国的实力均不在秦国之下,而三晋虽然稍逊,也并非不堪一击,因此那时各国并不畏惧秦国,只是借合纵之机,企图混水摸鱼而已,自然不能齐心协力, 秦国只要从中挑拔分化,不难击破合纵,公孙衍之败,并非其材不如张仪,而是不得其时,当时的天下未能真正形成合纵之势。而后来孟尝君再组合纵,情况也和公孙衍相似,当时秦齐两国并立,齐国不过借合纵之势弱秦,加入合纵的,不过只有齐、韩、魏三国,而秦国还得到赵、宋两国的暗助,故此孟尝君也只能失败。”
李瑛鸿点了点头,道:“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这两次合纵失败,果然是合纵之势未成,那么后来的合纵呢?苏秦不是组成了一次成功的合纵吗?”
淳于钟秀道:“是啊,虽然苏秦组织的合纵只比孟偿君晚了十一年,但当时天下的大势己大不相同,当时秦国以白起为将,出兵在伊阙,攻打韩、魏二国,斩获韩军二十四万,攻陷五座城,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又大破魏军,俘虏魏将公孙喜,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并挟胜势迫使楚国讲和,楚襄王更是娶秦女为妇,以示臣服。一时天下均惧秦国,而这个时候苏秦组织合纵,也就是水道渠成了。各国自然是要齐心协力,同抗秦国。”
“至于信陵君组织的合纵,则更是大势所趋,那时秦国己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虽有邯郸之败,但国力仍然雄厚之极,而赵国衰弱,天下以无一国可以对抗秦国,自是国国自危,只能团结起来对抗秦国,因此信陵君登高一呼,自然是从者如云,结果合纵联军大败秦国,迫使秦国退守函谷关。”
“而在六年以后,庞煖再度组织合纵伐秦,本想借上一次信陵君合纵大胜之势,再败秦国,无奈时运己不济,秦国经过上一战之败以后,对各国的威胁己大减,而无迫眉之急,各国也就不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何况庞煖的才能、声望均不可和信陵君相比,结果在临战之前,楚军就被秦军惊退,余下四国也是各怀鬼胎,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纵看五次合纵,均以势而成,又因无势而败。”
李瑛鸿这才长出了一口气,道:“原来是这样啊,我说为什么有的合纵成功,有的失败呢。还是钟秀高明。”
高原也频频点头,淳于钟秀对历次合纵成败得失的分析确实十分准备到位,可以看出, 淳于钟秀对合纵连横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研究,实际就是各国不是到了危机关头,万不得己的时候,是不会真正团结一至组成合纵的。
这时淳于钟秀又道:“现在秦国已灭韩、赵、魏三国,几乎占据天下大半,统一之势,几不可挡,好在是夫君崛起,击败秦军,又攻占燕国,才算是阻止了秦国的统一势头,但秦国虽然有燕代之败,但国力仍远在齐楚之上,齐楚两国并非没有有识之士,在这个时候,只有和我们联合一致,才能和秦国相抗衡,因此钟秀才认为,现在合纵之势己成,夫君到不用担心齐楚两国共有异心。而我们军队的战斗力或许不在秦军之下,但无奈国小人少,实力不足,难以和秦国长期抗衡,而且新得燕地,尚不稳定,因此正好是一次组织合纵伐秦的大好时机,合纵若是成功,我们就可以伺机收复赵国旧地,扩大国土,増强实力,合纵若是不成,消耗秦国的国力,为我们赢得发展的时间,不知夫君以为如何。”
高原点了点头,淳于钟秀的这段话,大体把合纵连横的来历说淸楚了。
后世提到合纵连横,往往就会想到张仪苏秦,并且通常都是将这两个人并称,似乎这两个人就是合纵连横的代表,也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但其实张仪苏秦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虽然两人的出生时间不详,但按史料记载,苏秦是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两人相差了26年。而从两人的经历来看,张仪主要活动于秦惠文王期间,即公元前356年—311年间;而苏秦的活动时间在燕昭王时代,即公元前335年-279年间,正好也相差了三十年左右,因此苏秦基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而和张仪针锋相对的,创立合纵之策的人,其实是公孙衍。
不过公孙衍的运气似乎不好,在与张仪斗法的过程中,始终棋差一招,处处受制,在历史中的名头远没有苏秦响,因此有一些史料张冠李戴,将一些公孙衍的事迹都安在苏秦身上,结果给人以苏秦就是合纵的创立者的印像,而不知道有公孙衍这个人。
其实公孙衍的才能并不在张仪之下,在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就发起了第一次合纵联军,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并推举楚怀王为合纵长,进攻秦国。但张仪从中游说分化合纵,使燕、楚两国背盟,结果五国联军被秦国打得大败,第一次合纵伐秦,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随后东方六国又先后组织了四次合纵联军攻秦,分别为:
公元前298年,孟偿君约韩、魏两国合纵联军攻秦,结果被秦国击败。
公元前287年,苏秦佩六国相印,联合齐、魏、赵、韩、燕、楚六国合纵攻秦,迫使秦昭王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韩、楚等国部分土地,十五年不敢再出函谷关。这也是合纵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而苏秦也由此名震天下,和张仪并尊。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担任魏国上将军,组成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联军,大败秦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
公元前241年,赵国大将庞煖组织魏、赵、韩、楚、卫五国合纵伐秦,但临阵之际,楚国突然撤军,结果联军被秦国打得大败,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合纵了。
当然,如果这一次三国组成合纵成功,将是第六次合纵。
从总体来看,不计救援其他国家,而是主动进攻秦国组成的合纵共有五次,结局二胜三败,并不占优,因此高原并不看好合纵,也不能说没有原因。
但除了最后一次以外,前四次合纵,都由公认优秀的纵横家组织,结果两胜两败,高原一时也分不出其中的原因来。如果说信陵君组织合纵成功,是因为信陵君精通兵法,但苏秦并不是以兵法闻名,何况那时的秦国,还有名将白起坐镇,但苏秦组织的合纵也取得了成功,因此主将是否精通兵法,看来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不过既然淳于钟秀这样问高原,她自然有自己的答应,不仅是高原颇感兴趣,就连李瑛鸿也十分好奇,虽然李瑛鸿不喜欢处理政务,但合纵连横可不是普通的政务,而是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李瑛鸿对讨论合纵连横的问题,并不排斥。
见高原和李瑛鸿都注视着自己,淳于钟秀这才道:“其实说穿了很单简, 合纵是集众弱而攻一强,东方六国合力,自然远强于秦国,只要是能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沒有战不胜秦国的道理,因此合纵的胜利,就是因为各国团结,而合纵失利,往往就是内部首先分裂。”
听完了淳于钟秀的这一番话之后,高原若有所思,而李瑛鸿道:“钟秀的意思,想要合纵成功,首先要求合纵的各国团结,但怎样才能让合纵的各国团结一致呢?”
淳于钟秀笑了一笑,道:“团结与否,其实就在于‘势’, 若是大势所趋,各国必会团结一致,如果势不所趋,则纵有公孙衍、孟偿君这样的奇材,也是无计可施。”
李瑛鸿还是半懂不懂,道:“那么什么是‘势’呢?”
但高原却听懂了淳于钟秀的意思,道:“钟秀认为现在合纵的大势己成了?”
淳于钟秀笑道:“夫君以为呢?现在韩、赵、魏、燕皆亡,秦国势不可挡,如果这时还不算大势已成,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算大势己成呢?”
李瑛鸿看了看他们两人,道:“你们两人不要打哑迷好不好,能不能给我说详细一点。”
高原笑了一笑,道:“钟秀所说的‘势’,就是指各国不得不组成合纵的形势,只有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才会放下私心,团结一致对抗秦国,这才是合纵的成败关建所在。”
淳于钟秀道:“公孙衍也是天纵之材,不在张仪之下,只是他虽然首创合纵,但那时秦国并非天下独强,齐、楚两国的实力均不在秦国之下,而三晋虽然稍逊,也并非不堪一击,因此那时各国并不畏惧秦国,只是借合纵之机,企图混水摸鱼而已,自然不能齐心协力, 秦国只要从中挑拔分化,不难击破合纵,公孙衍之败,并非其材不如张仪,而是不得其时,当时的天下未能真正形成合纵之势。而后来孟尝君再组合纵,情况也和公孙衍相似,当时秦齐两国并立,齐国不过借合纵之势弱秦,加入合纵的,不过只有齐、韩、魏三国,而秦国还得到赵、宋两国的暗助,故此孟尝君也只能失败。”
李瑛鸿点了点头,道:“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这两次合纵失败,果然是合纵之势未成,那么后来的合纵呢?苏秦不是组成了一次成功的合纵吗?”
淳于钟秀道:“是啊,虽然苏秦组织的合纵只比孟偿君晚了十一年,但当时天下的大势己大不相同,当时秦国以白起为将,出兵在伊阙,攻打韩、魏二国,斩获韩军二十四万,攻陷五座城,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又大破魏军,俘虏魏将公孙喜,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并挟胜势迫使楚国讲和,楚襄王更是娶秦女为妇,以示臣服。一时天下均惧秦国,而这个时候苏秦组织合纵,也就是水道渠成了。各国自然是要齐心协力,同抗秦国。”
“至于信陵君组织的合纵,则更是大势所趋,那时秦国己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虽有邯郸之败,但国力仍然雄厚之极,而赵国衰弱,天下以无一国可以对抗秦国,自是国国自危,只能团结起来对抗秦国,因此信陵君登高一呼,自然是从者如云,结果合纵联军大败秦国,迫使秦国退守函谷关。”
“而在六年以后,庞煖再度组织合纵伐秦,本想借上一次信陵君合纵大胜之势,再败秦国,无奈时运己不济,秦国经过上一战之败以后,对各国的威胁己大减,而无迫眉之急,各国也就不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何况庞煖的才能、声望均不可和信陵君相比,结果在临战之前,楚军就被秦军惊退,余下四国也是各怀鬼胎,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纵看五次合纵,均以势而成,又因无势而败。”
李瑛鸿这才长出了一口气,道:“原来是这样啊,我说为什么有的合纵成功,有的失败呢。还是钟秀高明。”
高原也频频点头,淳于钟秀对历次合纵成败得失的分析确实十分准备到位,可以看出, 淳于钟秀对合纵连横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研究,实际就是各国不是到了危机关头,万不得己的时候,是不会真正团结一至组成合纵的。
这时淳于钟秀又道:“现在秦国已灭韩、赵、魏三国,几乎占据天下大半,统一之势,几不可挡,好在是夫君崛起,击败秦军,又攻占燕国,才算是阻止了秦国的统一势头,但秦国虽然有燕代之败,但国力仍远在齐楚之上,齐楚两国并非没有有识之士,在这个时候,只有和我们联合一致,才能和秦国相抗衡,因此钟秀才认为,现在合纵之势己成,夫君到不用担心齐楚两国共有异心。而我们军队的战斗力或许不在秦军之下,但无奈国小人少,实力不足,难以和秦国长期抗衡,而且新得燕地,尚不稳定,因此正好是一次组织合纵伐秦的大好时机,合纵若是成功,我们就可以伺机收复赵国旧地,扩大国土,増强实力,合纵若是不成,消耗秦国的国力,为我们赢得发展的时间,不知夫君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