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郡形势危急,卫瓘立刻点齐2万骑兵交给马隆。
临行前,卫瓘说:“我已经收到朝廷的诏告,历数了严舒之罪,并赦免凉州旧部。前些时,张华也给我来信,提到对降兵要攻心为上。”
李松很高兴:看来周处和自己的一番努力没有白费。
马隆说:“听探马说,凉州守敌有一半是降兵。要是他们不与我军为敌,鲜卑军就好对付多了。”
卫瓘说:“朝廷发这个诏告,正是希望如此。”
告别卫瓘,马隆率领人马南下,不久就来到了西平郡。
太守周处在城外迎接。李松说:“周大人,我们要赶去救援张掖郡,就不在你这里多做停留了。但是有一件事必须拜托你,那就是为8万大军准备好一个月的粮草,跟在我们后面,分批送到张掖郡。”
周处说:“若是救援张掖郡,应该向北走啊,你们为何到这西平郡呢?”
李松说:“向北过不去啊,鲜卑军挡道呢。我们打算重新找一条路,从西平郡到青海湖,再向北到张掖郡。”
周处一脸茫然:“还能这样走?”
马隆说:“周大人不必担心,安宁侯的计划不会错的,你只管把粮食送到就行了。”
周处自然明白此事责任重大,他说:“放心,我一定征集足够的粮草,加派人手,给你们送过去。”
2万人马稍事休息,又出发了,踏上了往青海郡去的水泥马路。
沿马路前行,真的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骑兵们来自辽西郡、辽东郡,他们走惯了崎岖不平的官道,还是第一次在这么平坦的道路上疾驰,都啧啧称奇。
马路上秩序井然,有不少青海郡的骑兵在进行巡视和日常维护。更令人惊奇的是,沿途出现了好几处简易房屋,房屋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马圈,里面养着很多骏马。
马隆有些惊奇,趁休息的工夫,和李松走进一处房屋,看看是怎么回事。
管事者迎上前来,等看清是太守马隆,连忙施礼。
10多天前,马隆和李松离开这里前往乌鞘岭时,还没有这些房屋。才过了没多久,马路边就冒出这些房屋,马隆颇感奇怪,他问道:“这房屋是怎么回事?”
管事者说:“大人,这是金坤将军搞的驿站。前不久他安排人手建起了这些房屋,又从羌人部落那里购买了大量马匹,供来往的马车或者骑马的人换马用。”
马隆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也想过要设立驿站,但还没来得及做,他倒是很快就办成了。”
李松说:“我说什么来着?金坤代理青海郡太守还是很称职的。”
马隆点点头:“金坤确实干得不错。青海郡这边,羌人部落多,养的马也多。建起这些换马的驿站,正好发挥了这里的优势。”
李松问:“你们这驿站生意如何?”
管事者说:“生意很好。这里来往的人特别多,需要换马的也多。不仅是盐商,那些运送羊毛制品的、去青海湖游玩的,只要交钱,都可以在这里换马,所以咱们这驿站很赚钱。而且驿站以后还会扩建,提供住宿,来往的人可以在此歇息。”
李松点点头,心说:这驿站不仅服务了大众,而且采购大量马匹可以增加本地羌人的收入,青海郡也多了个创收的门路,可谓一举多得。
李松问道:“听说换马后,马车可以一直跑得很快?”
管事者说:“是啊。如果一大早就从青海郡出发,这一路上换2、3次马,关城门前可以赶到西平郡。从西平郡到青海郡也是如此。”
马隆感叹:“原来真的一天就能到啊,这就省去了晚上露宿之苦。以前可从没有这样的好事,只有水泥马路才能做到。”
李松说:“这不稀奇,前些时鲜卑军就已经抢先试过了,而且他们还是晚上赶路,终于逃脱了朝廷大军的围歼。”
马隆气呼呼地说:“真是便宜秃发务丸了,想不到鲜卑军也能从马路中受益。”
李松却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将来洛阳到长安的水泥马路修通后,距离只比这条马路稍长一些。如果也设立驿站,提供换马服务,想必也是能一天之内赶到吧。
这时,李松想起一件重要的事:“你们这里有羌人吗?”
管事者说:“有几个。”
李松说:“你把他们叫过来,我有事想问问。”
几个羌人过来了,李松问道:“你们知道往凉州怎么走吗?”
一个年轻的羌人说:“当然是先去西平郡,再向北走啦。”
李松摇摇头:“我不是问这个。我是想知道,你们有没有人从这里就一直向北走,最后到达凉州的?”
众人都摇摇头,从这里往北走到凉州?好像还没有人这么试过。
这时,一个年长的羌人说:“我遇到过北边的羌人,听他们说起,翻过山去,就能到凉州。”
李松听了很惊喜:“你说的这些羌人,怎么找到他们?”
年长的羌人说:“我也只是碰巧遇见他们,并不知道怎么找到他们。”
李松不禁有些失望。他原本以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羌人,应该知道向北翻越祁连山,抵达凉州的道路。这样的话,找几个人做向导,一切就省事了,没想到知道这条路的羌人并不好找。
马隆也有些着急:“安宁侯,如果没有向导,我们怎么去张掖郡呢?”
李松说:“不要急,就算我们自己走,也一定可以到那里的。”说罢,向一个骑兵小校要来一个指南针。
这指南针,还是5年前讨伐慕容廆时,朝廷根据李松献上的指南针样品,制作了数百个指南针,配发给各个探马使用。
这5年来,虽然骑兵中间还有人保留着指南针,但基本上没多大用处,想不到今天又可以派上用场了。
李松说:“此处向北,就是草原、高山或者沼泽,方圆百里可能都没有人烟。这个时候,只要按照指南针的指示一直向北走,就不会迷路,也就肯定能到达张掖郡。”
马隆以前参加对慕容廆之战时,也是使用过指南针的。当年在大漠、草原中行军,能够认清方向,跟卫瓘大军保持联络,直到最后合围慕容廆,指南针发挥了很大作用。
马隆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赶紧出发吧。”
临行前,卫瓘说:“我已经收到朝廷的诏告,历数了严舒之罪,并赦免凉州旧部。前些时,张华也给我来信,提到对降兵要攻心为上。”
李松很高兴:看来周处和自己的一番努力没有白费。
马隆说:“听探马说,凉州守敌有一半是降兵。要是他们不与我军为敌,鲜卑军就好对付多了。”
卫瓘说:“朝廷发这个诏告,正是希望如此。”
告别卫瓘,马隆率领人马南下,不久就来到了西平郡。
太守周处在城外迎接。李松说:“周大人,我们要赶去救援张掖郡,就不在你这里多做停留了。但是有一件事必须拜托你,那就是为8万大军准备好一个月的粮草,跟在我们后面,分批送到张掖郡。”
周处说:“若是救援张掖郡,应该向北走啊,你们为何到这西平郡呢?”
李松说:“向北过不去啊,鲜卑军挡道呢。我们打算重新找一条路,从西平郡到青海湖,再向北到张掖郡。”
周处一脸茫然:“还能这样走?”
马隆说:“周大人不必担心,安宁侯的计划不会错的,你只管把粮食送到就行了。”
周处自然明白此事责任重大,他说:“放心,我一定征集足够的粮草,加派人手,给你们送过去。”
2万人马稍事休息,又出发了,踏上了往青海郡去的水泥马路。
沿马路前行,真的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骑兵们来自辽西郡、辽东郡,他们走惯了崎岖不平的官道,还是第一次在这么平坦的道路上疾驰,都啧啧称奇。
马路上秩序井然,有不少青海郡的骑兵在进行巡视和日常维护。更令人惊奇的是,沿途出现了好几处简易房屋,房屋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马圈,里面养着很多骏马。
马隆有些惊奇,趁休息的工夫,和李松走进一处房屋,看看是怎么回事。
管事者迎上前来,等看清是太守马隆,连忙施礼。
10多天前,马隆和李松离开这里前往乌鞘岭时,还没有这些房屋。才过了没多久,马路边就冒出这些房屋,马隆颇感奇怪,他问道:“这房屋是怎么回事?”
管事者说:“大人,这是金坤将军搞的驿站。前不久他安排人手建起了这些房屋,又从羌人部落那里购买了大量马匹,供来往的马车或者骑马的人换马用。”
马隆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也想过要设立驿站,但还没来得及做,他倒是很快就办成了。”
李松说:“我说什么来着?金坤代理青海郡太守还是很称职的。”
马隆点点头:“金坤确实干得不错。青海郡这边,羌人部落多,养的马也多。建起这些换马的驿站,正好发挥了这里的优势。”
李松问:“你们这驿站生意如何?”
管事者说:“生意很好。这里来往的人特别多,需要换马的也多。不仅是盐商,那些运送羊毛制品的、去青海湖游玩的,只要交钱,都可以在这里换马,所以咱们这驿站很赚钱。而且驿站以后还会扩建,提供住宿,来往的人可以在此歇息。”
李松点点头,心说:这驿站不仅服务了大众,而且采购大量马匹可以增加本地羌人的收入,青海郡也多了个创收的门路,可谓一举多得。
李松问道:“听说换马后,马车可以一直跑得很快?”
管事者说:“是啊。如果一大早就从青海郡出发,这一路上换2、3次马,关城门前可以赶到西平郡。从西平郡到青海郡也是如此。”
马隆感叹:“原来真的一天就能到啊,这就省去了晚上露宿之苦。以前可从没有这样的好事,只有水泥马路才能做到。”
李松说:“这不稀奇,前些时鲜卑军就已经抢先试过了,而且他们还是晚上赶路,终于逃脱了朝廷大军的围歼。”
马隆气呼呼地说:“真是便宜秃发务丸了,想不到鲜卑军也能从马路中受益。”
李松却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将来洛阳到长安的水泥马路修通后,距离只比这条马路稍长一些。如果也设立驿站,提供换马服务,想必也是能一天之内赶到吧。
这时,李松想起一件重要的事:“你们这里有羌人吗?”
管事者说:“有几个。”
李松说:“你把他们叫过来,我有事想问问。”
几个羌人过来了,李松问道:“你们知道往凉州怎么走吗?”
一个年轻的羌人说:“当然是先去西平郡,再向北走啦。”
李松摇摇头:“我不是问这个。我是想知道,你们有没有人从这里就一直向北走,最后到达凉州的?”
众人都摇摇头,从这里往北走到凉州?好像还没有人这么试过。
这时,一个年长的羌人说:“我遇到过北边的羌人,听他们说起,翻过山去,就能到凉州。”
李松听了很惊喜:“你说的这些羌人,怎么找到他们?”
年长的羌人说:“我也只是碰巧遇见他们,并不知道怎么找到他们。”
李松不禁有些失望。他原本以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羌人,应该知道向北翻越祁连山,抵达凉州的道路。这样的话,找几个人做向导,一切就省事了,没想到知道这条路的羌人并不好找。
马隆也有些着急:“安宁侯,如果没有向导,我们怎么去张掖郡呢?”
李松说:“不要急,就算我们自己走,也一定可以到那里的。”说罢,向一个骑兵小校要来一个指南针。
这指南针,还是5年前讨伐慕容廆时,朝廷根据李松献上的指南针样品,制作了数百个指南针,配发给各个探马使用。
这5年来,虽然骑兵中间还有人保留着指南针,但基本上没多大用处,想不到今天又可以派上用场了。
李松说:“此处向北,就是草原、高山或者沼泽,方圆百里可能都没有人烟。这个时候,只要按照指南针的指示一直向北走,就不会迷路,也就肯定能到达张掖郡。”
马隆以前参加对慕容廆之战时,也是使用过指南针的。当年在大漠、草原中行军,能够认清方向,跟卫瓘大军保持联络,直到最后合围慕容廆,指南针发挥了很大作用。
马隆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赶紧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