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张华的信中,李松谈到了如今西平郡的重要地位,也谈到严舒擅自对过路的食盐征税,导致各地盐价偏高的情况。李松还谈到,如果严舒调离,朝廷能否考虑让周处接任,他可以做担保,如果周处出了问题,他愿意负责。
李松根据史书的描述,深信如果由周处来担任西平郡太守,必定不会让他失望。
李松将这封信通过驿站的快马寄出,他希望这封信能尽快到达张华手中,最好是赶在朝廷决定严舒的继任人之前。
至于给公主的家书,也奢侈一回,自己掏钱通过快马寄出,免得公主在家担心。
第二天,闲来无事,李松对石超说:“你不是要在青海郡开办毛线作坊吗?我们上街转转,考察一下吧。”
石超说:“我这点事,怎敢麻烦侯爷?”
李松说:“没事,刚好我也想看看这里的街面。”
于是李松和石超一起来到大街上。只见这青海郡的街道上人声鼎沸,商铺鳞次栉比,远超西平郡。
记得3年前,李松也曾从此地旁边路过,当时这里还是白茫茫的一片大地,没想到才几年就已经这么繁华。
这里的商铺,以盐业生意为主,分成批发商、零售商。
每天,太守马隆都要派人从茶卡盐湖那边运送大量食盐到这里,交给几大盐业批发商,获得的大部分收入都交给盐税,也有一些收入留给青海郡发展用。
巨额的盐业收入,若是留一些给某地,即使比例很小,也足以推动当地经济腾飞,这也正是青海郡这几年高速发展的奥秘。
批发商再分别卖给来自各地的零售商。而零售商们则任务繁重,需要运送到中原各地,有的则是贩运到北方五族、西南夷等地。
李松了解到,当初之所以要设立批发商,是因为当青海郡设立不久,来自各地的盐商就纷至沓来。官府没有那么多人力来应对,于是马隆就设立了这一批发商机制,由他们来面对众多的零售商,而官府只需要应对这几个批发商就足够了。
到目前为止,这一机制运转得不错,批发商之间也有竞争,这样就避免了一家独大,零售商们的拿货价基本合理。要不是在西平郡被征税,各地百姓是可以享受到非常低廉的食盐价格的。
而羊毛制品产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原因正如金坤所说,由于安全和利益更有保障,越来越多的商贩正涌入这里。
这些商贩开办了大量羊毛作坊,他们从生活在青海郡的众多羌人部落那里收购来羊毛,在作坊里生产出毛线,以及羊毛衫、羊毛手套、羊毛围巾、羊毛地毯等各种羊毛制品,然后运往中原销售。
李松他们来到作坊聚集的街道,发现这里的作坊雇佣了大量羌人。据了解,在府城以外的各个牧区,还有很多羊毛作坊,不过大多是由羌人自己开办的。
前年工部曾派人到青海郡的各牧区培训,还收购了牧民们最初生产出的羊毛制品,让牧民们第一次尝到了赚钱的甜头。
随后,有些头脑灵活的羌人开办起作坊,生产毛线和羊毛制品。很多商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前去收购这些羊毛制品,运到中原销售。
这符合李松最初的思路:要让牧区的牧民们能分享到羊毛制品的成果,而不是只出售最原始的羊毛。
正在转悠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侯爷!”
李松转头一看,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张李氏。
前年的时候,李松曾经让张李氏进宫教各位娘娘棒针编织,后来又紧急派往青海郡,组织生产一批毛线来供应洛阳。当时他还特地给马隆写了一封信,要求马隆协助张李氏。
可是这一年多来,李松再也没见过张李氏,难道她一直呆在这里没回去?
李松说:“原来是你啊。前年不是派你来这里生产毛线么?”
张李氏回答道:“是啊,我完成了侯爷交给的任务后,觉得这里不错,就留了下来。”
李松说:“你自己开作坊了?”
张李氏说:“是啊,说起来还是侯爷领进门的,当初侯爷让我来这里生产毛线,如今我这作坊还是做这一行。”
李松问:“这作坊招收了多少人?”
张李氏说:“招收了10来个人吧,有6个是本地的羌人。”
李松心说:不错啊,这要是在现代,可算是一个女强人了。
李松问道:“生意怎么样?”
张李氏说:“冬天的时候生意很不错,但是到了夏天就差些。”
李松拿起作坊生产的毛线看了看,质量非常好,不愧是当初女工们当中的佼佼者啊。石超看了也是竖起大拇指。
李松想了想,对石超说:“张李氏的这个作坊,你看是不是收购下来,免得自己再去开办作坊。这毛线质量真是不错,而且张李氏的棒针也很好,当初可是教过娘娘们的。你们的毛衣店,将来可以委托她生产一部分毛衣,再拿到洛阳去卖。”
李松知道,现世界里流行“并购重组”,大公司不断整合有潜力的小公司,从而做大做强。
眼下,张李氏的作坊就像一个有技术的初创企业,在当地已经扎下了根,但是缺乏资金和市场营销手段,难以发展壮大。
而石氏兄弟的毛衣店,有石崇这个首富撑腰,不缺乏资金,市场营销方面也已经打开了局面。如果能整合张李氏的作坊,无疑迈出了做大做强的第一步。
石超考虑了一会说:“侯爷说的很有道理,如果能收购这家作坊,确实可以节省时间,能够马上向毛衣店供应毛线;而且张李氏的长处也正是我们需要的。只要她同意,就照您的意见办吧。”
石超真的很聪明,虽然头脑中没有“并购重组”的概念,但却能领悟李松的意思,接受李松的意见,还是有点超前意识的。
李松又对张李氏说:“这位石超公子,是大晋首富的侄子,在洛阳开了家毛衣店,需要大量毛线。你可愿意将这作坊卖给石公子,以后就帮石家做事?这样的话,以后你只要安心生产出最好的毛线就行,其他的都不用操心,而且肯定待遇不菲。”
张李氏的手艺不错,但是不太懂经营,销售方面受制于人,生产的毛线经常被压价,而且夏季不好卖。听说有这样的大树能够让她乘凉,自然很高兴。
看到石超在点头,又有侯爷亲自推荐,张李氏说:“那敢情好啊。”
李松根据史书的描述,深信如果由周处来担任西平郡太守,必定不会让他失望。
李松将这封信通过驿站的快马寄出,他希望这封信能尽快到达张华手中,最好是赶在朝廷决定严舒的继任人之前。
至于给公主的家书,也奢侈一回,自己掏钱通过快马寄出,免得公主在家担心。
第二天,闲来无事,李松对石超说:“你不是要在青海郡开办毛线作坊吗?我们上街转转,考察一下吧。”
石超说:“我这点事,怎敢麻烦侯爷?”
李松说:“没事,刚好我也想看看这里的街面。”
于是李松和石超一起来到大街上。只见这青海郡的街道上人声鼎沸,商铺鳞次栉比,远超西平郡。
记得3年前,李松也曾从此地旁边路过,当时这里还是白茫茫的一片大地,没想到才几年就已经这么繁华。
这里的商铺,以盐业生意为主,分成批发商、零售商。
每天,太守马隆都要派人从茶卡盐湖那边运送大量食盐到这里,交给几大盐业批发商,获得的大部分收入都交给盐税,也有一些收入留给青海郡发展用。
巨额的盐业收入,若是留一些给某地,即使比例很小,也足以推动当地经济腾飞,这也正是青海郡这几年高速发展的奥秘。
批发商再分别卖给来自各地的零售商。而零售商们则任务繁重,需要运送到中原各地,有的则是贩运到北方五族、西南夷等地。
李松了解到,当初之所以要设立批发商,是因为当青海郡设立不久,来自各地的盐商就纷至沓来。官府没有那么多人力来应对,于是马隆就设立了这一批发商机制,由他们来面对众多的零售商,而官府只需要应对这几个批发商就足够了。
到目前为止,这一机制运转得不错,批发商之间也有竞争,这样就避免了一家独大,零售商们的拿货价基本合理。要不是在西平郡被征税,各地百姓是可以享受到非常低廉的食盐价格的。
而羊毛制品产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原因正如金坤所说,由于安全和利益更有保障,越来越多的商贩正涌入这里。
这些商贩开办了大量羊毛作坊,他们从生活在青海郡的众多羌人部落那里收购来羊毛,在作坊里生产出毛线,以及羊毛衫、羊毛手套、羊毛围巾、羊毛地毯等各种羊毛制品,然后运往中原销售。
李松他们来到作坊聚集的街道,发现这里的作坊雇佣了大量羌人。据了解,在府城以外的各个牧区,还有很多羊毛作坊,不过大多是由羌人自己开办的。
前年工部曾派人到青海郡的各牧区培训,还收购了牧民们最初生产出的羊毛制品,让牧民们第一次尝到了赚钱的甜头。
随后,有些头脑灵活的羌人开办起作坊,生产毛线和羊毛制品。很多商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前去收购这些羊毛制品,运到中原销售。
这符合李松最初的思路:要让牧区的牧民们能分享到羊毛制品的成果,而不是只出售最原始的羊毛。
正在转悠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侯爷!”
李松转头一看,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张李氏。
前年的时候,李松曾经让张李氏进宫教各位娘娘棒针编织,后来又紧急派往青海郡,组织生产一批毛线来供应洛阳。当时他还特地给马隆写了一封信,要求马隆协助张李氏。
可是这一年多来,李松再也没见过张李氏,难道她一直呆在这里没回去?
李松说:“原来是你啊。前年不是派你来这里生产毛线么?”
张李氏回答道:“是啊,我完成了侯爷交给的任务后,觉得这里不错,就留了下来。”
李松说:“你自己开作坊了?”
张李氏说:“是啊,说起来还是侯爷领进门的,当初侯爷让我来这里生产毛线,如今我这作坊还是做这一行。”
李松问:“这作坊招收了多少人?”
张李氏说:“招收了10来个人吧,有6个是本地的羌人。”
李松心说:不错啊,这要是在现代,可算是一个女强人了。
李松问道:“生意怎么样?”
张李氏说:“冬天的时候生意很不错,但是到了夏天就差些。”
李松拿起作坊生产的毛线看了看,质量非常好,不愧是当初女工们当中的佼佼者啊。石超看了也是竖起大拇指。
李松想了想,对石超说:“张李氏的这个作坊,你看是不是收购下来,免得自己再去开办作坊。这毛线质量真是不错,而且张李氏的棒针也很好,当初可是教过娘娘们的。你们的毛衣店,将来可以委托她生产一部分毛衣,再拿到洛阳去卖。”
李松知道,现世界里流行“并购重组”,大公司不断整合有潜力的小公司,从而做大做强。
眼下,张李氏的作坊就像一个有技术的初创企业,在当地已经扎下了根,但是缺乏资金和市场营销手段,难以发展壮大。
而石氏兄弟的毛衣店,有石崇这个首富撑腰,不缺乏资金,市场营销方面也已经打开了局面。如果能整合张李氏的作坊,无疑迈出了做大做强的第一步。
石超考虑了一会说:“侯爷说的很有道理,如果能收购这家作坊,确实可以节省时间,能够马上向毛衣店供应毛线;而且张李氏的长处也正是我们需要的。只要她同意,就照您的意见办吧。”
石超真的很聪明,虽然头脑中没有“并购重组”的概念,但却能领悟李松的意思,接受李松的意见,还是有点超前意识的。
李松又对张李氏说:“这位石超公子,是大晋首富的侄子,在洛阳开了家毛衣店,需要大量毛线。你可愿意将这作坊卖给石公子,以后就帮石家做事?这样的话,以后你只要安心生产出最好的毛线就行,其他的都不用操心,而且肯定待遇不菲。”
张李氏的手艺不错,但是不太懂经营,销售方面受制于人,生产的毛线经常被压价,而且夏季不好卖。听说有这样的大树能够让她乘凉,自然很高兴。
看到石超在点头,又有侯爷亲自推荐,张李氏说:“那敢情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