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把李松买的那些衣服、鞋帽都压了箱底,即便在家也不敢穿了。
李松有些无奈。面对士大夫阶层,即便作为一个现代人,他也经常有无力感。
幸好这时来了个大大的好消息,让李松郁闷的心情得到了很大宽慰。
上党郡的高都、泫氏两县发现了无烟煤,太守派人送了几大车到洛阳,交给张华。
张华通知了李松,并让人把这几大车无烟煤运到了水泥厂。
李松带着下属们,高兴地来到水泥厂。这些煤炭看上去果然杂质很少,做成煤球点燃后,烟雾很少,火焰温度高。应该说,这种优质煤炭是非常适合烧制水泥的。
这几大车可以制造出不少水泥了。李松觉得,目前最应该修的路段,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是从洛阳城南门到水泥厂这10里路。
这一路上全是土路,崎岖不平,遇到下雨天都是泥。作为水泥厂来说,各种原材料都要通过这条路运进来,而以后生产的水泥也要通过这条路运出去,理应先把这条路都铺上混凝土。
再说,自己当初跟张华、裴秀两位大人也说过,先在洛阳城外修一条试验路段,作为练兵,也是积累经验,这通向水泥厂的10里路刚好合适。
现在4个水泥窑一齐开工,效率高出很多,不过环境污染也确实厉害,这是让李松深感担忧的问题。
无烟煤消耗得很快,得让上党郡那边持续不断地送来无烟煤才行。李松为此去找了张华。
见到张华,李松说:“大人,上党郡那边的无烟煤很不错,正是水泥厂所需的。这几天已经生产出不少水泥了。”
张华也很高兴:“安宁侯真是料事如神,上党郡真有无烟煤啊。”本来他还有点疑惑:没听说安宁侯去过上党郡啊,怎么会对上党郡的事知道得这么清楚。但转念一想,还是算了:类似这样“神机妙算”的事已经太多,都不必再问了,只要对朝廷有利就好。
李松说:“现在水泥厂那边,2个旧窑加2个新窑,都已开工生产水泥,那几大车煤消耗得很快啊,急需上党郡那边再送无烟煤过来。”
张华有点惊讶:现在已经有4个水泥窑开工了吗?安宁侯做事情好快啊。
李松说:“这最开始生产的水泥,是用来修南门到水泥厂的路,这条路要运送很多东西。另外,作为水泥马路试验段,也可以练一下兵。”
张华说:“理应如此。如果修好了,还可以请皇上和朝中各位大人前来参观参观啊。”
李松一想:对啊,是这么个理。
张华说:“那我就让上党郡太守再送20大车无烟煤过来吧,如果不够再送。钱可都从盐税里出的啊。”
李松笑笑说:“应该的。这10里长的试验段需要的银子,也请尽早划拨给水泥厂那边。”
张华点点头:“试验段如果没问题了,就尽快修青海郡的道路吧。现在各地对盐的需求量很大,每年的盐税有1000万两了。但道路难行,没法运出更多的盐。如果有了水泥马路,盐税肯定还可以大幅提高。”
李松有些惊讶,因为他记得,以前盐税每年只有800万两,过了一年就增加了200万两,而且还有大幅增加的潜力。
张华说:“托你的福,有了这盐税,朝廷已经买下了价值1800万两的田地。”
李松有点惊讶:“这么多田地?”
张华说:“是的,盐税增加,买的地自然更多。另外,去年买的都是人口大县的好地,这些地现在更值钱了,所以户部估计,目前全部的田地值1800万两。”
李松心想:张大人为国理财的能力真是一流。
这时,他想起一个以前关注的问题:“交趾3郡的土地买了多少?”
张华说:“这3郡只要有人卖地,当地太守就会立刻派人买下。不过要买够五成土地,得慢慢等,要有人卖才行啊。这半年来,也买了一成的土地了。”
半年买下一成土地,这速度不慢了,李松点头赞许。
张华说:“这3郡的土地虽然买下不久,却已种完一季水稻了,正在种下一季。你当初说一年三熟,看来确实如此,3郡的地买得值啊。”
李松心说:我不全是因为一年三熟才买3郡的田地的,其中缘由,一时没法跟您说清楚。
张华忽然神情有些黯淡。李松问道:“大人,你怎么了?”
张华说:“去年买得早的土地,都已经租出去了,今年收了不少地租,粮食堆在各地粮仓里。这可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啊,各地官员都在询问,这些粮食该怎么处理。过几天上朝时,朝廷就要讨论这件事了。”
李松心想:问题果然来了。当初他提出朝廷购地方案时,也想到过,买下的地肯定是要租出去的,这收的地租怎么处理?不过那时还没开始购地,地租问题还早,就没有跟张华讨论,如今终于要面对了。
张华说:“今后修水泥马路要花很多钱。而这些地都是盐税的钱买下的,按道理说,这些地租应该全部上缴盐税,为你修路提供资金。只是如今有些难办啊。”
看到张华愁眉紧锁,李松预感到有麻烦了。
张华继续说道:“前年你不在的时候,朝廷曾经给大家增加了五成俸禄。你回来以后,俸禄都恢复了原状,很多人虽然有些不满意,但知道朝廷要购地,也就没说什么。”
李松知道,张华说的是他被羌人“掳走一年”期间的事。
张华说:“可是如今,朝廷购买的土地收上来这么多地租,如果还不给大家增加俸禄,恐怕就令人无法理解了。”
此时的地租主要是“实物地租”,或称“谷租”,就是以田地里出产的粮食来交租,比如小麦、水稻等。
关于这地租的分配,李松其实是考虑过的。这田地毕竟属于朝廷,如果有了地租,他打算一半交给常平仓,一半卖掉,充实盐税。
这常平仓相当于现世界的粮食储备仓库,自西汉时开始设立,此后虽有间断,仍然持续到清末。当市场粮价低的时候,常平仓提价收购;市场粮价高的时候,常平仓降价出售。这样,就能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平抑粮价。
粮食可是说是古代的“战略物资”,关系到社会稳定。将地租的一半补充常平仓,无疑能大大增强常平仓调控粮价的能力。况且这地租肯定会越来越多,常平仓应对饥荒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李松有些无奈。面对士大夫阶层,即便作为一个现代人,他也经常有无力感。
幸好这时来了个大大的好消息,让李松郁闷的心情得到了很大宽慰。
上党郡的高都、泫氏两县发现了无烟煤,太守派人送了几大车到洛阳,交给张华。
张华通知了李松,并让人把这几大车无烟煤运到了水泥厂。
李松带着下属们,高兴地来到水泥厂。这些煤炭看上去果然杂质很少,做成煤球点燃后,烟雾很少,火焰温度高。应该说,这种优质煤炭是非常适合烧制水泥的。
这几大车可以制造出不少水泥了。李松觉得,目前最应该修的路段,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是从洛阳城南门到水泥厂这10里路。
这一路上全是土路,崎岖不平,遇到下雨天都是泥。作为水泥厂来说,各种原材料都要通过这条路运进来,而以后生产的水泥也要通过这条路运出去,理应先把这条路都铺上混凝土。
再说,自己当初跟张华、裴秀两位大人也说过,先在洛阳城外修一条试验路段,作为练兵,也是积累经验,这通向水泥厂的10里路刚好合适。
现在4个水泥窑一齐开工,效率高出很多,不过环境污染也确实厉害,这是让李松深感担忧的问题。
无烟煤消耗得很快,得让上党郡那边持续不断地送来无烟煤才行。李松为此去找了张华。
见到张华,李松说:“大人,上党郡那边的无烟煤很不错,正是水泥厂所需的。这几天已经生产出不少水泥了。”
张华也很高兴:“安宁侯真是料事如神,上党郡真有无烟煤啊。”本来他还有点疑惑:没听说安宁侯去过上党郡啊,怎么会对上党郡的事知道得这么清楚。但转念一想,还是算了:类似这样“神机妙算”的事已经太多,都不必再问了,只要对朝廷有利就好。
李松说:“现在水泥厂那边,2个旧窑加2个新窑,都已开工生产水泥,那几大车煤消耗得很快啊,急需上党郡那边再送无烟煤过来。”
张华有点惊讶:现在已经有4个水泥窑开工了吗?安宁侯做事情好快啊。
李松说:“这最开始生产的水泥,是用来修南门到水泥厂的路,这条路要运送很多东西。另外,作为水泥马路试验段,也可以练一下兵。”
张华说:“理应如此。如果修好了,还可以请皇上和朝中各位大人前来参观参观啊。”
李松一想:对啊,是这么个理。
张华说:“那我就让上党郡太守再送20大车无烟煤过来吧,如果不够再送。钱可都从盐税里出的啊。”
李松笑笑说:“应该的。这10里长的试验段需要的银子,也请尽早划拨给水泥厂那边。”
张华点点头:“试验段如果没问题了,就尽快修青海郡的道路吧。现在各地对盐的需求量很大,每年的盐税有1000万两了。但道路难行,没法运出更多的盐。如果有了水泥马路,盐税肯定还可以大幅提高。”
李松有些惊讶,因为他记得,以前盐税每年只有800万两,过了一年就增加了200万两,而且还有大幅增加的潜力。
张华说:“托你的福,有了这盐税,朝廷已经买下了价值1800万两的田地。”
李松有点惊讶:“这么多田地?”
张华说:“是的,盐税增加,买的地自然更多。另外,去年买的都是人口大县的好地,这些地现在更值钱了,所以户部估计,目前全部的田地值1800万两。”
李松心想:张大人为国理财的能力真是一流。
这时,他想起一个以前关注的问题:“交趾3郡的土地买了多少?”
张华说:“这3郡只要有人卖地,当地太守就会立刻派人买下。不过要买够五成土地,得慢慢等,要有人卖才行啊。这半年来,也买了一成的土地了。”
半年买下一成土地,这速度不慢了,李松点头赞许。
张华说:“这3郡的土地虽然买下不久,却已种完一季水稻了,正在种下一季。你当初说一年三熟,看来确实如此,3郡的地买得值啊。”
李松心说:我不全是因为一年三熟才买3郡的田地的,其中缘由,一时没法跟您说清楚。
张华忽然神情有些黯淡。李松问道:“大人,你怎么了?”
张华说:“去年买得早的土地,都已经租出去了,今年收了不少地租,粮食堆在各地粮仓里。这可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啊,各地官员都在询问,这些粮食该怎么处理。过几天上朝时,朝廷就要讨论这件事了。”
李松心想:问题果然来了。当初他提出朝廷购地方案时,也想到过,买下的地肯定是要租出去的,这收的地租怎么处理?不过那时还没开始购地,地租问题还早,就没有跟张华讨论,如今终于要面对了。
张华说:“今后修水泥马路要花很多钱。而这些地都是盐税的钱买下的,按道理说,这些地租应该全部上缴盐税,为你修路提供资金。只是如今有些难办啊。”
看到张华愁眉紧锁,李松预感到有麻烦了。
张华继续说道:“前年你不在的时候,朝廷曾经给大家增加了五成俸禄。你回来以后,俸禄都恢复了原状,很多人虽然有些不满意,但知道朝廷要购地,也就没说什么。”
李松知道,张华说的是他被羌人“掳走一年”期间的事。
张华说:“可是如今,朝廷购买的土地收上来这么多地租,如果还不给大家增加俸禄,恐怕就令人无法理解了。”
此时的地租主要是“实物地租”,或称“谷租”,就是以田地里出产的粮食来交租,比如小麦、水稻等。
关于这地租的分配,李松其实是考虑过的。这田地毕竟属于朝廷,如果有了地租,他打算一半交给常平仓,一半卖掉,充实盐税。
这常平仓相当于现世界的粮食储备仓库,自西汉时开始设立,此后虽有间断,仍然持续到清末。当市场粮价低的时候,常平仓提价收购;市场粮价高的时候,常平仓降价出售。这样,就能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平抑粮价。
粮食可是说是古代的“战略物资”,关系到社会稳定。将地租的一半补充常平仓,无疑能大大增强常平仓调控粮价的能力。况且这地租肯定会越来越多,常平仓应对饥荒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