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松的话,大家倒是没有多少质疑。就像以前讨论盐税的用途时,李松曾保证过,再过二、三十年,大晋将比汉武帝最好的时候都要强大十倍、百倍,那时大家也是选择相信的。如今就更不用怀疑了,因为安宁侯这一年来的成绩更加有目共睹。
既然人口大量增长,那税赋自然也会成倍增长了,既然如此,加税确实没有必要,目前先节流吧,以后随着税赋的增长,再慢慢增加开支。
张华说:“这个黑板的好处,陛下和各位大人想必都看到了。如果让各地私塾都用上黑板,对于学生们学习四书五经,想必大有帮助。”
大家都点头赞许。
皇上说:“朕发现,这个黑板,对于朝堂上讨论国家大事,也是很有用的。”
荀勖、和峤尤其赞同:黑板上可以画图表,这个在奏折上可不容易表现。写错了也可以随时擦掉重写,讨论问题时很是方便。
李松说:“既然大家都觉得黑板很好,我建议向全国的私塾以及各个衙门免费赠送黑板、粉笔、黑板擦和教鞭,钱从盐税里出。”
盐税的钱一般都要知会李松后才能动用,现在见李松主动拿钱出来,给各地使用,自是没有反对的道理。
然而李松又说:“不过,以后的粉笔可不能一直从盐税掏钱,得自己出钱买,获得的收入归还给盐税。”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不可能老是让盐税埋单啊,于是也获得了认可。
只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是典型的现代商业策略:先廉价卖设备(其实白送设备都行,但是白送太过显眼,反而容易引起客户疑心,因此不太常用),然后靠卖耗材赚大钱。
李松倒不必顾忌古人怀疑他的用心,反正古人又不懂这一套,所以干脆不要钱,直接送整套黑板系统,以后粉笔就必须不断购买。虽然每笔利润不高,但胜在源源不断的进账。所以动用盐税做这件事,盐税肯定不亏。
目前盐税在单纯的盐业之外,还包含了《棒针编织大全》不断出版的利润,现在又将有出售粉笔带来的利润。以后还有很多大事都要靠盐税,让盐税的利润来源多样化,很有必要。
随后,工部马上组织生产黑板、粉笔、黑板擦和教鞭。这些东西都没啥难度,很快就生产了一大批,随后送往各郡县,各地私塾可以到郡县衙门那里免费领取。但是粉笔用完了须找衙门买,而衙门里卖粉笔的钱除了自己留小部分以外,大部分上交给盐税。
几个月后,各地私塾、衙门,还有首都洛阳的六部衙门,甚至包括皇宫,都需要不断购买粉笔。大家这才发现,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而且持续不断。
有的地方有头脑的商贩,试图自己生产粉笔来卖。但朝廷严令:如果拿了免费黑板的,就必须买工部生产的粉笔。况且工部粉笔出货量很大,成本低,价格非常低廉。商贩由于产量不够大,其实价格并没有多少优势,因此粉笔市场实际上被工部牢牢掌握。
至此,大家才发现李松免费送黑板的高明之处,感叹他的商业手腕。
不过,大家用过了黑板之后,都称赞这个东西好用:私塾觉得有助于老师教学,衙门觉得方便内部讨论,甚至有些临时通告就写在黑板上,给老百姓看。
公元284年农历5月底,《诗词》期刊第三期出版了。
傅玄是晋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此时已辞世,由其子将两篇诗作投稿到《诗词》期刊。第三期刊登了傅玄的《太子少傅箴》:
......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以及《傅子?口铭》:
......勿谓不传,伏流成川。蚁孔河,溜穴倾山。病从口入,患自口出。存亡之机,开阖之术。......
当初李松收到这两篇诗作时,也是有些惊奇,因为《太子少傅箴》中有一个后世的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傅子?口铭》中的“病从口入,患自口出”,后来则演变成著名的成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个诗人,如果其作品中能出一个成语,已经可算是有点名气了;而傅玄的诗作中竟然出了两个成语,算是很厉害了。
期刊最后,也是大家最关注的环节,李松选了两首比较抒情的名篇,也是他比较喜爱的: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王维和崔护,不过照例没有署名。
第三期出版后,这两首诗果然引起强烈反响。
张华对《相思》情有独钟,点评说:“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
而《题都城南庄》则风靡首都的名媛圈,她们纷纷打听这“南庄”究竟位于何处。殊不知这“都城”却并非洛阳,而是唐都长安。
此时,就连公主都有些幽怨地对李松说:为什么你就不能写一首这样的诗给我呢?
李松心中暗自尴尬不已:这可是唐朝诗人的名作,我一个现代人哪有这能耐啊。
在第三期的最后,有个公告:自第四期起,不再免费派送,将改为收费,价格为1两银子,而且诗词作者还将付给稿费。
这个价格虽然有点贵,但其连续3期的高质量诗作,证明了它值这个价,并得到了晋朝文人墨客的认可。
另外,第三期还公告说:将设立一个“编辑组”,成员有张华、和峤、左思等人,负责审查来稿;由张华担任“主编”,有最后决定权。
这个编辑组其实是李松努力争取来的。他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不足,感觉还是应该找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来负责审稿,那么最权威的无疑就是这几个人了。
鉴于李松承诺:会一直为期刊提供高质量诗词,张华、和峤和左思欣然同意了来编辑组。
这个当世的“豪华阵容”,无疑在读书人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可以说,只有真正的佳作,才能入得了编辑组的法眼,在《诗词》期刊上登出。因此,作品登上《诗词》期刊,也渐渐成了极为荣耀的事情,而且还有不菲的稿酬呢。
既然人口大量增长,那税赋自然也会成倍增长了,既然如此,加税确实没有必要,目前先节流吧,以后随着税赋的增长,再慢慢增加开支。
张华说:“这个黑板的好处,陛下和各位大人想必都看到了。如果让各地私塾都用上黑板,对于学生们学习四书五经,想必大有帮助。”
大家都点头赞许。
皇上说:“朕发现,这个黑板,对于朝堂上讨论国家大事,也是很有用的。”
荀勖、和峤尤其赞同:黑板上可以画图表,这个在奏折上可不容易表现。写错了也可以随时擦掉重写,讨论问题时很是方便。
李松说:“既然大家都觉得黑板很好,我建议向全国的私塾以及各个衙门免费赠送黑板、粉笔、黑板擦和教鞭,钱从盐税里出。”
盐税的钱一般都要知会李松后才能动用,现在见李松主动拿钱出来,给各地使用,自是没有反对的道理。
然而李松又说:“不过,以后的粉笔可不能一直从盐税掏钱,得自己出钱买,获得的收入归还给盐税。”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不可能老是让盐税埋单啊,于是也获得了认可。
只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是典型的现代商业策略:先廉价卖设备(其实白送设备都行,但是白送太过显眼,反而容易引起客户疑心,因此不太常用),然后靠卖耗材赚大钱。
李松倒不必顾忌古人怀疑他的用心,反正古人又不懂这一套,所以干脆不要钱,直接送整套黑板系统,以后粉笔就必须不断购买。虽然每笔利润不高,但胜在源源不断的进账。所以动用盐税做这件事,盐税肯定不亏。
目前盐税在单纯的盐业之外,还包含了《棒针编织大全》不断出版的利润,现在又将有出售粉笔带来的利润。以后还有很多大事都要靠盐税,让盐税的利润来源多样化,很有必要。
随后,工部马上组织生产黑板、粉笔、黑板擦和教鞭。这些东西都没啥难度,很快就生产了一大批,随后送往各郡县,各地私塾可以到郡县衙门那里免费领取。但是粉笔用完了须找衙门买,而衙门里卖粉笔的钱除了自己留小部分以外,大部分上交给盐税。
几个月后,各地私塾、衙门,还有首都洛阳的六部衙门,甚至包括皇宫,都需要不断购买粉笔。大家这才发现,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而且持续不断。
有的地方有头脑的商贩,试图自己生产粉笔来卖。但朝廷严令:如果拿了免费黑板的,就必须买工部生产的粉笔。况且工部粉笔出货量很大,成本低,价格非常低廉。商贩由于产量不够大,其实价格并没有多少优势,因此粉笔市场实际上被工部牢牢掌握。
至此,大家才发现李松免费送黑板的高明之处,感叹他的商业手腕。
不过,大家用过了黑板之后,都称赞这个东西好用:私塾觉得有助于老师教学,衙门觉得方便内部讨论,甚至有些临时通告就写在黑板上,给老百姓看。
公元284年农历5月底,《诗词》期刊第三期出版了。
傅玄是晋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此时已辞世,由其子将两篇诗作投稿到《诗词》期刊。第三期刊登了傅玄的《太子少傅箴》:
......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以及《傅子?口铭》:
......勿谓不传,伏流成川。蚁孔河,溜穴倾山。病从口入,患自口出。存亡之机,开阖之术。......
当初李松收到这两篇诗作时,也是有些惊奇,因为《太子少傅箴》中有一个后世的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傅子?口铭》中的“病从口入,患自口出”,后来则演变成著名的成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个诗人,如果其作品中能出一个成语,已经可算是有点名气了;而傅玄的诗作中竟然出了两个成语,算是很厉害了。
期刊最后,也是大家最关注的环节,李松选了两首比较抒情的名篇,也是他比较喜爱的: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王维和崔护,不过照例没有署名。
第三期出版后,这两首诗果然引起强烈反响。
张华对《相思》情有独钟,点评说:“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
而《题都城南庄》则风靡首都的名媛圈,她们纷纷打听这“南庄”究竟位于何处。殊不知这“都城”却并非洛阳,而是唐都长安。
此时,就连公主都有些幽怨地对李松说:为什么你就不能写一首这样的诗给我呢?
李松心中暗自尴尬不已:这可是唐朝诗人的名作,我一个现代人哪有这能耐啊。
在第三期的最后,有个公告:自第四期起,不再免费派送,将改为收费,价格为1两银子,而且诗词作者还将付给稿费。
这个价格虽然有点贵,但其连续3期的高质量诗作,证明了它值这个价,并得到了晋朝文人墨客的认可。
另外,第三期还公告说:将设立一个“编辑组”,成员有张华、和峤、左思等人,负责审查来稿;由张华担任“主编”,有最后决定权。
这个编辑组其实是李松努力争取来的。他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不足,感觉还是应该找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来负责审稿,那么最权威的无疑就是这几个人了。
鉴于李松承诺:会一直为期刊提供高质量诗词,张华、和峤和左思欣然同意了来编辑组。
这个当世的“豪华阵容”,无疑在读书人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可以说,只有真正的佳作,才能入得了编辑组的法眼,在《诗词》期刊上登出。因此,作品登上《诗词》期刊,也渐渐成了极为荣耀的事情,而且还有不菲的稿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