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自张诚一行走后,李松进入到非常忙碌的时期。
第一件事,当然是为棋谱制作雕版。先是首批带回来的那68份棋谱完成雕版后,又从皇上那里把第二次带回来的那100份棋谱,轮换着借出来,制成雕版。
最后得到168份棋谱的雕版,装订成册,印刷了500本。这本书还没开售,就已经名声远扬,因为大家都知道,皇上正根据这些棋谱天天复盘,连选妃的事都不提了,大家自然很好奇这是些什么样的棋谱。
晋朝士大夫、读书人当中,本来有很多人也喜欢围棋,所以这500本在洛阳、长安一开始发售,很快就抢购一空,50两的定价根本阻挡不住人们的好奇心。李松赶紧让人加印了500本,发售到冀州、建邺等地。
随后,棋谱的影响慢慢扩散。很多人都着迷于聪明狗的惊天妙招,折服于聪明狗提前布局的深谋远虑,他们下棋时,也开始尝试着去那样思考,不知不觉间,大晋围棋界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且大家渐渐发现,后100份棋谱似乎跟前68份棋谱有着显著不同。如果说,前68份棋谱还能时常看到人们所熟悉的定式,后100份棋谱则完全没有什么定式可言,很多棋步看着都很陌生,要仔细研究,才能在后续的棋步中逐渐看出作用,但又确实非常精妙,让人感觉神鬼莫测。
其实后100份棋谱都是聪明狗2自己跟自己下棋,一切棋步都是计算、评估而来。聪明狗2从没有看人类棋谱,也不用学习这些,计算解决一切,所以没有定式一说。
现在士大夫阶层的热门话题就是棋谱,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探讨,甚至朝臣们散朝回家的路上,都在议论着某一步隐含着什么后手。至于奢靡斗富的旧习,已经不流行了。
第二件事,是根据工部的要求印刷资料。为此,李松从工部把那些资料都拿了回来,由于资料内容太多,只能选取基本的内容,包括从羊毛变成毛线,以及羊毛衫、羊毛围巾、羊毛地毯等的基本编织方法,也有300多页了,还有不少插图。李松也安排人手去做了,大约1个月后,印刷出了500本,交给工部做培训教材,工部非常满意。
第三件事,是创办诗词期刊。朝堂上,当李松给皇上和各位大臣们解释了何为期刊后,所有人都很感兴趣。毕竟,大家都是读书人,对于这样的雅事自然都很支持,连皇上都很期待。
李松趁此机会向大家约稿,有十几位大臣同意至少提供一首诗或赋。
几天后,这些诗赋送到了李松这里,他大概看了下,都比较中规中矩,谈不上佳作。也不奇怪,诗词的巅峰时刻是唐、宋,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都处于发展阶段。如果真有佳作,不可能埋没,一定会流传下来。但根据李松的回忆,好像没听说过晋朝的诗词名篇。
于是,在这些诗赋之后,李松随便选了2首著名唐诗来压阵: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本来,为了表示对李白和白居易两位大诗人的尊敬,应该署上他们的名字。但这些诗是千古名篇,一旦被人拜读,肯定会打探作者是谁。所以李松只好干脆都不署名,要是问起作者,就说是隐士所作。
到了月底,这十几首诗词就排版印刷好了。李松还特意请了张华为期刊题写刊名,张华欣然同意,写了大大的“诗词”二字。李松命人制成雕版,以后永久用作期刊的封面。
封面和诗词装订在一起后,期刊第一期就正式完成了。因为是试水,李松只安排印刷了300本,分别送到皇上和各位大臣,以及洛阳、长安的知名文人学士那里。
谁也没料到,一个未来将有数百年历史的著名文学期刊,就此启航。而这第一期的300本,后来更是成了身价高昂的珍藏本。
而今,这个小册子很快就引起了轰动,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首次见到诗词里出现标点符号,阅读起来,确实比以前没有标点符号时更方便;二是这种定期出版的形式,非常新奇,前所未见;三是能一次看到许多朝中重臣的诗作,尤其是最后两首没署名的诗,更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在晋朝,诗赋名篇引起轰动已经有过先例了。几年前,左思的《三都赋》就曾在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后来甚至都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这就是“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来历。
如今,由于有了印刷术,人们不用再去抄写佳作,而是想印多少本就印多少本,大大节省了时间。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佳作的广泛流传。
在这一诗词期刊的最后,是一段寄语:诚邀天下读书人把自己的诗作寄到礼部大晋书局,如果是好作品,说不定下个月就会出现在期刊里哦。
这段寄语让无数文人墨客都跃跃欲试。
朝堂之上,大臣们的目光逐渐集中到了最后两首诗上。这天散朝之后,大家却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议论起这两首诗来。
张华说:“静夜思虽然简单直白,却道尽思乡之情,我曾想写一篇超过这首,而文字更华美的诗,却怎么也写不出啊。”
李松心说:千古名篇啊,哪有那么容易被超越的。
和峤说:“荒原古道,依依惜别。此情此景,不知道见过多少次,却感觉永远也写不出赋得古原草送别那种意境。而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堪称千古名句啊。”
李松心说:尚书大人的鉴赏能力很强啊,一下子就看出名句。
一阵赞叹之后,大臣们果然开始打探作者是谁。是的,能写出如此佳作的诗人,自然是大家有心一见的。
李松只好说:“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我师父的朋友,是隐居世外的高人。”
又是师父!众人只好不再打听了。不过,大家都开始期待下一期了。
第一件事,当然是为棋谱制作雕版。先是首批带回来的那68份棋谱完成雕版后,又从皇上那里把第二次带回来的那100份棋谱,轮换着借出来,制成雕版。
最后得到168份棋谱的雕版,装订成册,印刷了500本。这本书还没开售,就已经名声远扬,因为大家都知道,皇上正根据这些棋谱天天复盘,连选妃的事都不提了,大家自然很好奇这是些什么样的棋谱。
晋朝士大夫、读书人当中,本来有很多人也喜欢围棋,所以这500本在洛阳、长安一开始发售,很快就抢购一空,50两的定价根本阻挡不住人们的好奇心。李松赶紧让人加印了500本,发售到冀州、建邺等地。
随后,棋谱的影响慢慢扩散。很多人都着迷于聪明狗的惊天妙招,折服于聪明狗提前布局的深谋远虑,他们下棋时,也开始尝试着去那样思考,不知不觉间,大晋围棋界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且大家渐渐发现,后100份棋谱似乎跟前68份棋谱有着显著不同。如果说,前68份棋谱还能时常看到人们所熟悉的定式,后100份棋谱则完全没有什么定式可言,很多棋步看着都很陌生,要仔细研究,才能在后续的棋步中逐渐看出作用,但又确实非常精妙,让人感觉神鬼莫测。
其实后100份棋谱都是聪明狗2自己跟自己下棋,一切棋步都是计算、评估而来。聪明狗2从没有看人类棋谱,也不用学习这些,计算解决一切,所以没有定式一说。
现在士大夫阶层的热门话题就是棋谱,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反复探讨,甚至朝臣们散朝回家的路上,都在议论着某一步隐含着什么后手。至于奢靡斗富的旧习,已经不流行了。
第二件事,是根据工部的要求印刷资料。为此,李松从工部把那些资料都拿了回来,由于资料内容太多,只能选取基本的内容,包括从羊毛变成毛线,以及羊毛衫、羊毛围巾、羊毛地毯等的基本编织方法,也有300多页了,还有不少插图。李松也安排人手去做了,大约1个月后,印刷出了500本,交给工部做培训教材,工部非常满意。
第三件事,是创办诗词期刊。朝堂上,当李松给皇上和各位大臣们解释了何为期刊后,所有人都很感兴趣。毕竟,大家都是读书人,对于这样的雅事自然都很支持,连皇上都很期待。
李松趁此机会向大家约稿,有十几位大臣同意至少提供一首诗或赋。
几天后,这些诗赋送到了李松这里,他大概看了下,都比较中规中矩,谈不上佳作。也不奇怪,诗词的巅峰时刻是唐、宋,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词都处于发展阶段。如果真有佳作,不可能埋没,一定会流传下来。但根据李松的回忆,好像没听说过晋朝的诗词名篇。
于是,在这些诗赋之后,李松随便选了2首著名唐诗来压阵: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本来,为了表示对李白和白居易两位大诗人的尊敬,应该署上他们的名字。但这些诗是千古名篇,一旦被人拜读,肯定会打探作者是谁。所以李松只好干脆都不署名,要是问起作者,就说是隐士所作。
到了月底,这十几首诗词就排版印刷好了。李松还特意请了张华为期刊题写刊名,张华欣然同意,写了大大的“诗词”二字。李松命人制成雕版,以后永久用作期刊的封面。
封面和诗词装订在一起后,期刊第一期就正式完成了。因为是试水,李松只安排印刷了300本,分别送到皇上和各位大臣,以及洛阳、长安的知名文人学士那里。
谁也没料到,一个未来将有数百年历史的著名文学期刊,就此启航。而这第一期的300本,后来更是成了身价高昂的珍藏本。
而今,这个小册子很快就引起了轰动,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首次见到诗词里出现标点符号,阅读起来,确实比以前没有标点符号时更方便;二是这种定期出版的形式,非常新奇,前所未见;三是能一次看到许多朝中重臣的诗作,尤其是最后两首没署名的诗,更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在晋朝,诗赋名篇引起轰动已经有过先例了。几年前,左思的《三都赋》就曾在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后来甚至都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这就是“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来历。
如今,由于有了印刷术,人们不用再去抄写佳作,而是想印多少本就印多少本,大大节省了时间。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佳作的广泛流传。
在这一诗词期刊的最后,是一段寄语:诚邀天下读书人把自己的诗作寄到礼部大晋书局,如果是好作品,说不定下个月就会出现在期刊里哦。
这段寄语让无数文人墨客都跃跃欲试。
朝堂之上,大臣们的目光逐渐集中到了最后两首诗上。这天散朝之后,大家却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议论起这两首诗来。
张华说:“静夜思虽然简单直白,却道尽思乡之情,我曾想写一篇超过这首,而文字更华美的诗,却怎么也写不出啊。”
李松心说:千古名篇啊,哪有那么容易被超越的。
和峤说:“荒原古道,依依惜别。此情此景,不知道见过多少次,却感觉永远也写不出赋得古原草送别那种意境。而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堪称千古名句啊。”
李松心说:尚书大人的鉴赏能力很强啊,一下子就看出名句。
一阵赞叹之后,大臣们果然开始打探作者是谁。是的,能写出如此佳作的诗人,自然是大家有心一见的。
李松只好说:“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我师父的朋友,是隐居世外的高人。”
又是师父!众人只好不再打听了。不过,大家都开始期待下一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