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地方案得到皇上和朝臣们的支持,让李松感觉很欣慰。
毕竟司马炎是开国皇帝,晋朝此时立国也还不久,整体说来还是充满朝气的。李松一提到“远超汉武帝”的蓝图,就能立刻得到大家的认同,说明这个朝廷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而购地方案得到支持,说明朝臣们对于土地问题也有相当的认识。
按照原来的历史,这个本来大有希望的朝廷,才20年后就因为贾南风的乱政而趋于崩溃,实在是可惜。李松决心要改变历史的轨迹,让晋朝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现在盐税使得朝廷有充足的资金,自己提出的设想也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李松的干劲恢复了不少。
散朝之前,李松说了句更加让大家惊奇的话:“谢谢皇上和各位大人的支持,以后要做的事情将会源源不断,盐税的钱根本不够用呢。”
户部尚书和峤笑着说:“那我们很期待啊。”
一年800万两都不够用?大家听了都有些咋舌,不过也更期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事情耗费如此之大。不过以安宁侯的过往经历,应该都是了不起的项目。
身为现代人的李松,自然有无数的事情可做。但他只选择目前能够实现,且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项目,以前的火药、马镫、指南针就是,高产农作物、茶卡盐湖的盐也是。
有的项目虽然很重要,但如果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那就暂时不能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铁,有了钢铁,才能有枪、炮、火车、轮船等。没有钢铁,就没有现代工业。但是冶金工业对工艺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李松相信,有了详实的资料,晋朝达到现代的冶金工艺水平只是时间问题,但没个几十年的储备,肯定难以达到。因此像钢铁这样的项目,就只有等以后再慢慢推进。
由于要考虑到可实现,李松感觉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杂乱,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没能系统地提升晋朝的科技水平。李松有点困惑了: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问题?
但是,李松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觉得:改变人们的观念,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比如指南针,被欧洲应用于航海,而在华夏古代,则主要是用来看风水!如今,在对慕容廆的战争中,指南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从此,如果是在戈壁、草原作战,指南针就必不可少。
所以,李松需要不断地成功,而且是尽快地成功,让人们普遍对科技刮目相看,进而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然后就会有很多人感兴趣,自发地开始研究。
如果人们对科技的热情能达到后世读书人对科举的狂热程度,那就收到成效了,比单纯教给他们先进技术重要得多。到那时,李松只需要在关键技术上点拨一下,自然会有无数人跟进,技术进步将水到渠成,而他自己也不需要那么累。
当然,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方面如果有好的建议,也会适时向朝廷提出,比如这次的购地方案。
想通这些道理后,李松决定不必自我束缚,想到什么适合的项目就开始做。那么下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开发羊毛的用途了。
回到安宁侯府,他叫来了管家张琛:“洛阳周围有养羊的吗?”
张琛有点奇怪:侯爷怎么忽然想到羊身上了。他想了想说:“养羊的不多,得好好找找。”
李松说:“如果找到了羊,只要羊毛就可以了。”
中原地区养羊的确实比较少,张琛出去了一整天,总算买回来几框羊毛。李松看了下,应该说,这羊毛的质量确实不如他在茶卡盐湖时,士兵丢弃的那些羊毛。
草原上还是更适合羊的生长啊,幸好这次只是试验下怎么制作毛线。
接下来,李松让张琛找了几个纺纱织布很熟练的女工。
按照打印的资料上说的,首先要清洗羊毛。刚剪下来的羊毛确实挺脏的,几个人一起洗起羊毛来,李松也亲自参加,他需要体验一下这个过程的难易程度。
接着是制条,李松找来几把木梳子,让大家反复梳理,最后将缠一起的羊毛拆分成了连续长度的长条。
然后是纺纱,几个女工对这个比较熟练了,其实跟纺棉纱也差不多,很快就把这些羊毛长条捻合成了连续的纱线。李松看了看,这差不多就是所谓的毛线了。
真正的毛线,不是网络用语的那个“毛线”啊。
至于染色,古代本来也有染坊、染料,李松让女工们试着染了红、绿两种毛线。
整个过程下来,李松感觉人工完全可以应付下来。只不过,如果要处理很多羊毛的话,还是很辛苦的。
几个人忙活了两天,只整理出了一小堆毛线。中原地区的羊毛还是太少啊!这些毛线要做一件羊毛衫都够呛,更不用说羊毛地毯了,那就先做几个羊毛手套、羊毛帽子看看吧。
李松看了下打印的资料,可以用编织毛衣的方法来织。他让张琛用竹子削出了几根又细又长的竹条,用作编织用的棒针,然后把棒针的资料发给大家看。
李松对于这种女人的活计自是一窍不通,不过由于这牵涉到以后可能很大的一个产业,所以也陪着一起研究,给她们读资料上的文字,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她们讲解。
几个女工在李松的帮助下,那些编织过程的图案慢慢看懂了一些。她们都觉得很神奇:几根细细的棒针,就能编织出那么好看的手套、帽子。她们来了兴趣,于是反复探讨。她们不愧是纺纱织布的能手,终于慢慢掌握了编织的诀窍。
正在这时,公主突然走过来对李松说:“夫君,你在做什么啊?”
毕竟司马炎是开国皇帝,晋朝此时立国也还不久,整体说来还是充满朝气的。李松一提到“远超汉武帝”的蓝图,就能立刻得到大家的认同,说明这个朝廷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而购地方案得到支持,说明朝臣们对于土地问题也有相当的认识。
按照原来的历史,这个本来大有希望的朝廷,才20年后就因为贾南风的乱政而趋于崩溃,实在是可惜。李松决心要改变历史的轨迹,让晋朝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现在盐税使得朝廷有充足的资金,自己提出的设想也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李松的干劲恢复了不少。
散朝之前,李松说了句更加让大家惊奇的话:“谢谢皇上和各位大人的支持,以后要做的事情将会源源不断,盐税的钱根本不够用呢。”
户部尚书和峤笑着说:“那我们很期待啊。”
一年800万两都不够用?大家听了都有些咋舌,不过也更期待: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事情耗费如此之大。不过以安宁侯的过往经历,应该都是了不起的项目。
身为现代人的李松,自然有无数的事情可做。但他只选择目前能够实现,且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项目,以前的火药、马镫、指南针就是,高产农作物、茶卡盐湖的盐也是。
有的项目虽然很重要,但如果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那就暂时不能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铁,有了钢铁,才能有枪、炮、火车、轮船等。没有钢铁,就没有现代工业。但是冶金工业对工艺的要求是很高的,虽然李松相信,有了详实的资料,晋朝达到现代的冶金工艺水平只是时间问题,但没个几十年的储备,肯定难以达到。因此像钢铁这样的项目,就只有等以后再慢慢推进。
由于要考虑到可实现,李松感觉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杂乱,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没能系统地提升晋朝的科技水平。李松有点困惑了: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问题?
但是,李松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觉得:改变人们的观念,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比如指南针,被欧洲应用于航海,而在华夏古代,则主要是用来看风水!如今,在对慕容廆的战争中,指南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从此,如果是在戈壁、草原作战,指南针就必不可少。
所以,李松需要不断地成功,而且是尽快地成功,让人们普遍对科技刮目相看,进而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然后就会有很多人感兴趣,自发地开始研究。
如果人们对科技的热情能达到后世读书人对科举的狂热程度,那就收到成效了,比单纯教给他们先进技术重要得多。到那时,李松只需要在关键技术上点拨一下,自然会有无数人跟进,技术进步将水到渠成,而他自己也不需要那么累。
当然,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方面如果有好的建议,也会适时向朝廷提出,比如这次的购地方案。
想通这些道理后,李松决定不必自我束缚,想到什么适合的项目就开始做。那么下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开发羊毛的用途了。
回到安宁侯府,他叫来了管家张琛:“洛阳周围有养羊的吗?”
张琛有点奇怪:侯爷怎么忽然想到羊身上了。他想了想说:“养羊的不多,得好好找找。”
李松说:“如果找到了羊,只要羊毛就可以了。”
中原地区养羊的确实比较少,张琛出去了一整天,总算买回来几框羊毛。李松看了下,应该说,这羊毛的质量确实不如他在茶卡盐湖时,士兵丢弃的那些羊毛。
草原上还是更适合羊的生长啊,幸好这次只是试验下怎么制作毛线。
接下来,李松让张琛找了几个纺纱织布很熟练的女工。
按照打印的资料上说的,首先要清洗羊毛。刚剪下来的羊毛确实挺脏的,几个人一起洗起羊毛来,李松也亲自参加,他需要体验一下这个过程的难易程度。
接着是制条,李松找来几把木梳子,让大家反复梳理,最后将缠一起的羊毛拆分成了连续长度的长条。
然后是纺纱,几个女工对这个比较熟练了,其实跟纺棉纱也差不多,很快就把这些羊毛长条捻合成了连续的纱线。李松看了看,这差不多就是所谓的毛线了。
真正的毛线,不是网络用语的那个“毛线”啊。
至于染色,古代本来也有染坊、染料,李松让女工们试着染了红、绿两种毛线。
整个过程下来,李松感觉人工完全可以应付下来。只不过,如果要处理很多羊毛的话,还是很辛苦的。
几个人忙活了两天,只整理出了一小堆毛线。中原地区的羊毛还是太少啊!这些毛线要做一件羊毛衫都够呛,更不用说羊毛地毯了,那就先做几个羊毛手套、羊毛帽子看看吧。
李松看了下打印的资料,可以用编织毛衣的方法来织。他让张琛用竹子削出了几根又细又长的竹条,用作编织用的棒针,然后把棒针的资料发给大家看。
李松对于这种女人的活计自是一窍不通,不过由于这牵涉到以后可能很大的一个产业,所以也陪着一起研究,给她们读资料上的文字,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她们讲解。
几个女工在李松的帮助下,那些编织过程的图案慢慢看懂了一些。她们都觉得很神奇:几根细细的棒针,就能编织出那么好看的手套、帽子。她们来了兴趣,于是反复探讨。她们不愧是纺纱织布的能手,终于慢慢掌握了编织的诀窍。
正在这时,公主突然走过来对李松说:“夫君,你在做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