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华越想,就越觉得这里头矛盾的地方太多,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圆满的解释。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多心,她总觉得蒋老太爷可能还有什么事没说出来。但蒋老太爷对蒋锡素来爱护,倘若这件事很重要,蒋老太爷也不会不说。
    脑袋里搅成了一团浆糊,桃华随手翻着药箱里的东西。
    这个药箱倒跟上辈子爷爷所用的那个相似,里头除了脉枕银针之类,还有个扁圆形的小垫子,只有核桃大小,看起来就是两块布之间塞了点棉花。桃华捏了捏,软软的也不知道是啥,只是上头有些污渍,好像是在地上踩了几脚又被捡起来似的。
    药箱里搁这个是什么意思?显然也不能拿来顶替脉枕啊。桃华回想了一下爷爷的药箱,并没发现有相似的东西,只得暂时抛开,再去看那夹层。
    这个夹层做得十分精细,用环绕过药箱底部的一圈葫芦纹掩饰,如果不是因为有人大力拉扯过,将接口处磕得歪了,桃华恐怕都注意不到这里还有个抽层。这里头曾经放过什么呢?那个人要找的证据在不在这里头呢?
    “姑娘——”薄荷的声音打断了桃华的沉思,“那边有信来。”
    那边,说的就是沈数了。桃华顿时眼睛一亮:“快拿过来!”这次她进宫遇到这么大的事,沈数不但没有出现,连信都是拖到现在才送过来,难道是郡王府也出了事吗?
    信写得很简单,只是一张纸条而已:“今日事悉知,已筹划,勿忧勿惧。”离这一行字略远一点,又补了两个字,“信我。”
    “这,这是什么意思?”别的时候薄荷是绝不会自己巴上前去看桃华的来往信件的,只是今日这事实在太吓人,她实在忍不住就看了一眼,偏偏这信又短,一眼过去就看完了,只是有些半懂不懂的,“王爷是怎么筹划的?”
    “想来是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明白。”桃华把纸条又看了一遍,放进手炉里烧了,“既然他说信他,我就信。”
    薄荷却止不住地担忧:“可那是太后,王爷要怎么做呢?唉,要是把亲事早点定下来就好了,真要再拖上一年,谁知道宫里要出什么幺蛾子……”
    老实说桃华也是这么想的。虽然这事实说出来有点悲哀,但太后敢这么肆无忌惮地算计她,不就是因为她只是个医家女吗?如果她成了郡王妃,太后就算心里想把她千刀万剐,也要有所顾忌。就像她对沈数一样,虽然心里只怕巴不得他立刻就死,表面上也还得摆出一副母慈子孝的模样来。
    看着纸条在手炉中化为一团灰烬,桃华轻轻叹了口气,这个世界可真不让人喜欢啊,这种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真是非常讨厌。她不由得抬头往窗外看了看,虽然知道窗户对着的不是安郡王府的方向——沈数现在也还未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两个都还不能掌握命运的人携起手来,是不是能成功呢?
    夜色已深,安郡王府里却依然亮着灯光,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中年太监正半躬着腰站在沈数面前:“已经安排了人去。皇后身边那个陈内监一直想把李内监顶下去,这个主意他必会递到皇后眼前的。只是——这是奴婢养了十年的人……”用在这件事上,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
    沈数抬了抬手:“你是父皇留下的人,不必这样,坐吧。”
    先帝虽然将他送到了西北,但也想到他终有一天还得回到京城,于是在宫里给他留下了几个人。虽然十几年过去,这几个当年的小宫女和小内侍因为各种原因损失了一半,但毕竟还有几个人熬出了头。眼前这个王内监管着花鸟房,瞧着并不起眼,但手底下也养出了几个眼线,至少传递些消息不成问题。
    王内监连忙道:“王爷是孝顺先帝,奴婢却不敢忘了身份。”沈数是抬举他,但他若真接了就是逾越了。
    沈数也不勉强他:“今日给蒋姑娘传信的那个小内侍也是你的人?”说起来还真是危险,如果不是有人提前警告了桃华,真让太后把做媒的话说出口,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不是。”王内监有些不安地又弯了弯腰,“奴婢无能,寿仙宫里只安排进一个洒扫的宫人,虽然知道了这消息,却也不得出来报信。那个报信的人,奴婢打听了,原来上回行宫得了疟症的人里有一个是他哥哥,想是念着蒋姑娘救活了人,所以来报恩的。”
    宫女不比太监,等闲不能迈出宫门,倒是这小内侍还能抢着接下出来跑腿的活,所以能提醒桃华一句。
    沈数点了点头:“你回去照顾着他些。”
    王内监连忙应是。其实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心里已经在琢磨如何将这个小内侍收归己用了。他一个太监,虽然在花鸟房是头一号,但比起各宫近身侍候的那些大太监来说又差太远了,就算施恩于人都没什么好机会,哪比得上蒋姑娘自己抬手救个人,就结下这样的善缘?
    想到这里,王内监又觉得浪费几个凤仪宫的眼线办成这件事,好像也很划算了。
    沈数沉吟了一会儿,还是道:“我知道你也有为难之处,但像今日这样的事,日后不可再有了。”
    王内监头垂得更低:“是奴婢无能,实在是没想到皇后娘娘会——”会出这种馊主意,照说她跟蒋姑娘也没仇啊。
    “皇后如今,不能以常理度之。”沈数淡淡地说。老实说他也没想到皇后会如此针对桃华,真是多大仇多大怨,想来是十年无子,已经有些疯狂了吧?
    “是是。”王内监只能连连答应。他得赶紧把这事办成了,到时候太后和皇后再想做什么也不成了,也省得他这样提心吊胆的,非折寿不可。
    “你去吧。”沈数起身,看着王内监半弯着身子退下去,转头向着西北方向看了一眼。他本来是想等舅父舅母那里同意再上门提亲,但现在皇后对桃华这样虎视眈眈,那就不能再等下去了。这事办完了之后,他再向舅父舅母解释吧。
    ☆、第121章 定亲
    刘家请的媒人上门很快,赶在小年之前,就提着一对银雁和四色礼品上门了。
    这是六礼中的第一步,纳采。
    如今这年头,京城里婚丧之事铺张得厉害,纳采在旧礼里原是一对活雁即可,如今倒是活雁难寻,多数人家都喜用金雁,且还要加上许多各色礼品。似刘家这般以一对银雁下聘,且还是空心的,已经算得上寒酸。
    媒人倒是满脸笑容:“刘翰林最崇古礼,不喜铺张,府上可莫嫌怠慢。”
    这到底是大事,既然现在蒋锡一家子还没搬出去住,自然就是阖府上下的喜事,人都聚到了前厅。小于氏也一样笑得满面春风:“看你说的,既是古礼,哪有怠慢的说法?”
    曹氏看着那两只银雁,眼角余光瞥见几个丫鬟彼此悄悄使着眼色,心里便有些不自在起来。她是个不会掩饰的,虽然极力想要不露痕迹,眼角眉梢还是露了些出来。
    这些官媒人都是人精中的尖子,善会察颜观色,立刻就看出了曹氏的心思,便笑道:“这回来,少不得还要求府上姑娘的庚帖回去合个八字。”说着顿了一顿,便笑道,“原这事儿该是过几日再登门的,可刘翰林如今在外头,刘太太怕自己一个妇道人家办事不便,便央我来商议,索性今日就请了姑娘的庚帖家去。”
    按古礼,求庚帖这事儿应该在纳采之后,隔几天再次上门,还要再带礼物,专门来求才是。虽说蒋燕华的八字其实早已经拿去合过了,可这步骤却不能少。众人听了前半句话,已有人在暗笑——刘家看来是穷极了,为了省一份礼物,索性将问名和纳采两步合一。待听到了后半句,曹氏便忍不住道:“刘翰林去了哪里?”
    官媒等的就是这句话,闻言便笑道:“这不是蓝田洛南两县今年刚遭了疫,皇上悯恤,着人去这两县查看过冬及明年备春耕诸事,选的是户部的一位大人。刘翰林也是贫家出身,便特地点了他跟着去,免得下头虚报了。”
    其实这话大有水分。皇帝着人去疫区查看是真的,但刘之敬却并不是什么人亲点的。事实上皇帝根本没下过旨意让翰林院也去人,这差事是刘之敬自己讨来的。当然从程序上来说,也算是上官点了他去,但被官媒加了“特地”二字,听起来就仿佛他得了什么人特别重视似的,十分风光的样子。
    曹氏哪里知道这里头的门道,还当刘之敬真是特别得上官青睐才能跟着出去,顿时方才的不悦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去。这些日子她也打听过,知道庶吉士是在翰林院观政,以后好到各部或外放为官的,自然是越得上头的青睐,将来前程越好。因此方才的嫌弃都化了一天高兴,连忙叫人取出写好的庚帖,交到了媒人手上。
    这庚帖却是蒋锡亲手写的。用泥金红帖,上头不但有生辰八字,且注明了蒋燕华的名字,只下头的祖宗三代写的却是蒋家人。
    曹氏原是提着心的,只怕蒋锡将祖、父处都写成陈家人的名字,待拿到手蒋燕华瞧了,说写的是蒋家人,这才松了口气,这几日都熬汤熬水的,对蒋锡着实小意体贴。
    这官媒人也是识几个字的,接过帖子瞧了各色齐全,便也不久坐,收起帖子便笑嘻嘻告辞了。
    媒人一走,小于氏便笑向曹氏道:“这可要恭喜三弟妹了。想来好日子也要近了,这嫁妆三弟妹且要快些准备起来,我们这些做伯母的,也要等着给燕姐儿添妆呢。”
    这话一说,曹氏心里顿时又忐忑起来。蒋燕华要备嫁妆,自然是蒋锡掏银子,可这次的事儿闹成这样,蒋锡究竟会给蒋燕华备多少嫁妆呢?
    这个问题,桃华也正在跟蒋锡谈论。
    谈及婚嫁的事儿,姑娘家不宜出面,故而桃华并没有去前头,只是听桔梗儿跑回来报了消息,重点说明了刘家只送一对空心银雁及顺便就将庚帖讨走,当然也说了刘之敬不在京城的原因。
    桃华听完只是笑了笑,问蒋锡道:“爹爹看,给燕姐儿准备多少嫁妆?”
    蒋锡想了一下:“虽说她是陈家人,但这些年,她也是真孝顺我的,公中出一千五百两,我给她添五百两,再替你太太添五百两吧。”
    合计起来就是两千五百两银子,这笔钱若放在无锡是拿得出手了,可若在京城却就微薄了些。嫁妆里若有田地庄铺是最好的,可在京城这边,两千五百两银子就是都拿来置办田地铺子都办不了多少,更何况还要打头面,做家具……
    桃华心里盘算了一下:“那我也添五百两吧。总要手里有几个活动钱才好。”
    蒋锡并不阻拦:“你给她添,那是你们姐妹情意,爹不拦着。不过你也不必多想,我原是想着给她备两千两的,如今三千两已经不少了,咱们家里就是这样,她虽是嫁到翰林家,也没有占了你的东西的道理。”
    桃华忍不住笑了:“爹,我知道——”说到底,蒋燕华再改姓,也不可能跟蒋锡的亲女儿一样。要说三千两银子也不少了,即使在京城,如果是嫁到平民百姓家,这已经是一笔难得丰厚的嫁妆了。
    两人才说着,那边茯苓已经过来请蒋锡了:“官媒已经取了庚帖去,太太请老爷去看看刘家的纳采礼。”
    就那么几样礼没什么好看的,这自然只是个借口,果然蒋锡才过去,说了几句话,曹氏就小心翼翼地道:“八字已经合过,都说燕姐儿是旺夫的,与刘翰林八字极相和,想来刘家那边也要急着将事办了。只是燕姐儿的嫁妆……”
    蒋锡就知道她要提这事,当即将方才的话说了,淡淡道:“京城这边,田地是难买的,铺子也要着人寻一寻看能否盘到,另外的家具首饰之类,你自己筹划便是。至于陪嫁的人,如今伺候她的人她都可带过去。”
    曹氏听见三千两的数目,心里刚是一喜,随即就听见田地庄铺都不确定,便有些着急:“老爷,这——”她也知道须得有这些东西,才能一直有进项,若只有家具首饰,看起来丰厚,其实却是坐吃山空。
    “京城不比无锡,你也该知道。”京城周边买一亩地的钱到了无锡少说能买一亩半,且还都是有主的,想买到合适的还得碰运气,铺子就更不必说了。
    曹氏心里一盘算,顿时觉得三千两也置办不出什么东西来,只得吞吞吐吐地道:“老爷,刘家到底是翰林……”
    蒋锡这几天为着蒋方回的事心情都极差,连从大内借回来的孤本都有些读不下去,自然更没有心情与曹氏纠缠什么嫁妆,不耐地道:“那也要看看刘家下多少聘礼。”
    所谓有来才有往,如今的规矩差不多都是男家下聘之后,女家在原聘礼上再添一份价值基本相当的做为嫁妆。若从今日纳采礼来看,恐怕很难想像刘家能下三千两的聘礼,这么算来,蒋燕华的嫁妆已经是格外丰厚了,刘家根本无可挑剔。
    曹氏被堵住了,对着桌上那一对空心银雁无话可说,只得眼睁睁看着蒋锡出去,这才露出一脸愁容来:“这可如何是好?”
    茯苓忙安慰道:“太太别急,说不定刘家下的聘礼多,到时候……”说到这里自己也说不下去了,要说刘家的聘礼会高于三千两,这也实在有点欺心。
    蒋燕华从里屋出来,低声道:“娘,三千两不少了。”她虽不管家,却也知道蒋家一年药堂庄子加起来进项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数,蒋锡肯拿出这笔钱来,已经着实不算少了。
    曹氏愁道:“可这是在京城,你嫁的还是翰林,嫁妆少了,岂不叫人笑话?就是京城里东西都贵,这日子也不好过。”
    蒋燕华苦笑了一下,随即又振作起来:“好女不穿嫁时衣,若是他自己挣出来,又何愁日子过得不好?”
    关于嫁妆的问题,考虑的并不只是曹氏一个人。此刻,刘太太正在跟官媒在屋里说话,面前桌子上摆着蒋燕华的庚帖。
    刘之敬不在,庚帖自是交到刘太太手中,只是她虽有个翰林儿子,自己却只略识得几个简单的字,拿着庚帖也看不明白。不过她自有精明之处,将先头小于氏给的那张写了八字的帖子拿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比着对照过,发现并无错漏,这才放下心来。
    官媒倒也少见这等精细人,不禁笑道:“老太太难道还怕订错了亲不成?”
    刘太太将庚帖收起来,笑道:“你别笑话,我不识几个字,儿子不在家,我也怕出什么差错不是?”
    官媒笑道:“能出什么差错,我今日去蒋家,人家也都是欢欢喜喜的。这不是,庚帖都就便给了我,换了别人家,怕是不肯的。可见府上跟蒋家这亲事是天作之合,才能这般顺利呢。”
    刘太太笑得合不拢嘴。官媒见状,便道:“待合过八字,府上就该下聘了,还是要早些准备起来的好。”
    说到聘礼,刘太太就不太自然地干咳了一声:“如今京城里头这风气也不如以前了,红白事上铺张得很。我听儿子说,从前这礼就是礼,只为了表夫妇互敬之意,还是女娲娘娘定下的,用什么‘俪皮’,听说就是两张皮毛。到了如今,这样那样的,还不是都为了撑门面,反弄得糜费了。”
    媒人今日只提一对银雁和四色礼品上门,其实也觉得有点寒酸,这会儿听刘太太这意思,聘礼怕也不会有多少东西,不由得暗自叫苦。虽说给翰林老爷做媒是件长脸面的事,但要是翰林家都不怎么顾全脸面,她这脸面又到哪里找去?
    “如今风气是讲究丰厚些,也是太平盛世,厚礼聘嫁,看起来是个万象升平的模样不是?”媒人真是苦口婆心,“再说,这聘礼也确实是个脸面,时俗如此,少不得大家也都这么办了。”
    刘太太一脸正气:“我家儿子读圣贤书,说圣人是不讲究这个的。那上古的贤王,尧舜什么的,天下都是他的,平日里也讲究个俭省。听说不到祭祀的时候,连丝绸的衣裳都不穿呢。就是死后都不肯厚葬,更没听说娶后纳妃的还用什么重礼。”
    你老人家是怎么把厚葬跟厚聘扯到一起的?做媒人的都有一张巧嘴,这官媒虽在这行当里不是个特别出色的,却也素来觉得自己伶牙利齿,然而此刻遇了刘太太,也只能自愧不如,只得抛出了杀手锏:“老太太,如今这嫁妆可是时兴比着聘礼来的,你看——”
    刘太太顿时便改了神色:“这聘礼是聘礼,嫁妆是嫁妆。照说我家也不讲究嫁妆,那都是媳妇自己的东西,难道我家还惦记不成?只是敬儿是翰林,无论谁家闺女,嫁过来就是翰林夫人,这嫁妆总该合了身份才是。”
    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么?说得倒是冠冕堂皇。媒人心里暗骂,嘴上却也只得道:“蒋家自是不会亏待自己女儿。”
    刘太太含笑点头。官媒觉得再无话可说,便起身告辞,临行还是忍不住要叮嘱道:“老太太不如还是跟翰林老爷商量一下。”翰林老爷总要个面子吧?
    刘太太却笑道:“我的儿子我知道。素来清贫自守,又不指着媳妇嫁妆过活,要的只是这个礼罢了。下聘的东西我早都备下了,过几日还要麻烦你呢。”
    礼个屁啦。真不指望媳妇的嫁妆,方才还说什么嫁妆要合身份!官媒心里骂着走出去,出门就叹晦气,早知道刘太太是这等样人,实不该接下这事儿才是。原想着两家八字都合过了,她只消做个现成的媒人,包拿谢媒钱即可。谁知道事情办起来才知道,果然这世上就没有白吃的饭哪……
    合八字,即所谓的问名,在占卜得吉之后,便是纳吉,意即将卜得的吉兆通知女家,同时交予聘书,这亲事就算定下来了。
    按规矩,因为要将女方的八字送入祖庙进行占卜,所以也得费些日子。但因为这合八字的事儿事前都已经做过了,所以问名之后第三天,官媒便又上了门。
    桃华在屋里听桔梗儿说官媒来纳吉,不由得皱了皱眉:“明天就是小年了。”家家都忙着祭灶,准备除夕家宴,也不知有多少事要忙,刘家怎么到这时候还遣媒人上门?未免也太不知道礼数了吧?
    薄荷正在给她新做的衣裳袖口再滚上一圈花纹,闻言便道:“姑娘管这事呢,横竖有太太张罗。”反正曹氏闲着也是闲着,东偏院里过年事宜大半有公中出,其余的都是桃华在张罗,曹氏就去忙蒋燕华的亲事好了。
    桔梗儿笑嘻嘻道:“薄荷姐姐说的是。不过我瞧媒人今日拿的礼也不厚,跟纳采那日也差不多……”
    桃华把蒋柏华抬起来的大脑袋轻轻按下去看书,用目光示意桔梗儿不要再谈这个话题,才道:“下聘才是重头,前头的遵了礼就好。”这门亲事曹氏和蒋燕华都相中了,连八字都提前悄悄给了人家,这时候再在礼物上挑剔,不是自找麻烦么?
    曹氏的确是这么想的。看着纳吉的礼,她心里也有些不舒服,但想想刘之敬是翰林,还有媒人讲的什么得了上司赏识特地带去疫区的话,那份不自在又被抛了开去。再看看桌上的大红聘书,就不由得眉开眼笑了:“可算是定下来了。”
    虽然尚未过大礼,但有了这聘书,就等于订了亲,如无大事,这亲事也不会退,差不多就是板上钉钉了。
    今日过聘书,蒋锡是必要在场的,因此也跟着进了曹氏的屋子,此刻听了曹氏的话便道:“既是定下来了,年后就开始置办嫁妆吧。这里有张单子,你自己瞧着,要些什么就勾出来。”
    这张单子是托春华轩掌柜打听了京城里的物价列出来的,其中还包括了一个铺子,但田地却是没有合适的。蒋锡将单子给了曹氏,便转身走了。
    今日是蒋燕华的好日子,她自是要回避,一早就躲在了屋里,这会儿蒋锡走了才出来,见曹氏拿着那单子发呆,便知道她在想什么,上前将单子抽了出来自己看了几眼,便道:“娘,这铺子盘下来吧。”
    曹氏发愁道:“这单一个铺子,就要一千五百两呢。”一下子就去了一半的银子。
    “那别的东西就少备些。”蒋燕华果断地道,“那些家具衣料的其实也不必太讲究——听说刘家房屋也不宽敞,备得多了也是无益的。”一样的木料,无锡那边只抵这边一半的价钱,实在太亏了。
    “可这——不好看啊……”送嫁妆就讲究个排场,一抬抬的东西送出去,才见得这进门的媳妇底气足。家具这东西都是大件,就指着它们做脸面呢。
    蒋燕华笑了一笑:“脸面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何苦来。”嘴里是这么说着,心里却觉得酸苦。统共就这么些银子,要得了面子要不了里子,曹氏又不是不知道,还在这里翻来覆去地说,除了叫人心里不痛快之外,又有什么用处呢?

章节目录

桃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朱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朱砂并收藏桃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