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音乐
漫话音乐
我的邻居里有一位二胡演奏家,住在另一幢楼里,我与他从未谋面。“演奏家”的称谓只是我根据他的演奏水准做出来的判断,虽然我正在做的事情常会被他的音乐突然打断,我却愿意与他的音乐相怜,他的旋律里有着和我一样的孤独,每每传来就像是空中有一绢深紫色的丝绸在缓缓飘散开来,在这座大山的宁静里美到极致。
我以为弦乐本就是最容易牵动内心共鸣的一类音乐,一只手拉弓,这是力量的舒展;另一只手揉弦,这是心灵最深处的释放。往往是入了心的旋律,那支弓就像是在你的心弦上拉动,或是缝合,或是撕裂,弦弓牵引到深处,恰逢最高音,或是最低音,好似在你的心尖上跳跃,弦音的颤动,一直往你最敏感细腻的地方揉去,你屏住呼吸,恨不得在那颗婉转渐隐的音符之下,缠缠绵绵地死去,当弦弓牵引回来时,再跟随着新的、有点劲道的音符,瞬间活过来。
人的一生能在这样美好的情怀之中,死去几次又再活回来几次,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总有人筑台邀月,总有人在月下邀风,人若是身体疼痛,找人按摩可以减轻疼痛,心若是疼痛,大概也有抚摸它的方式,以书,以音乐,或是以一场壮丽的风景。
我愿意被这样的音乐抚摸,并不是因为内心疼痛,这样的音乐总是可以引领我进入到灵魂的深处,发现一些不可言喻的部分。一直以为音乐所能抵达的境,才是生命至高的境。
我们平时所说的“美”都是感官天生的偏好,美景、美食、美人、美妙的音乐。
还有一种美好,感官是感觉不到的,得依托人的心灵,我叫它“美的意象化存在”,无法具体,又确实存在,万物都具备。像是种“是它又不全是它”的心灵觉察,无法被叙述和描绘,只是一种境,却没有界。好的音乐确实可以表达出这样的境,把人、音乐和环境融为一体,同样没有界,抵达的是无穷无尽的平静与和谐。似乎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就依托着这种无形的美好,彼此深深地联系起来。
我总认为,一个平静下来的人,一个灵性真正被开启的人,应该可以感受到普通人无法感受到的事物,就像我可以从邻居悠扬的韵律中,感觉到自己便是他奏出的音符,万物在聆听我,我也在聆听万物,在这样的和美之中,不再能分开彼此。
一位优秀的演奏家肯定是最懂琴的,懂与不懂若是拿人与琴的关系来表达,不懂之人只要拨响几个音符也是不和谐的,自己听起来也是噪音,精通者却可以用它奏出和谐美妙的韵律,大师可以做到琴人一体,可以随心所欲。
人与琴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掌握其中的乐理,再加上持续不断地练习便可以驾驭。
人与人却完全不同,人与人互相为琴,你拨弄我,我其实也想拨弄你;你有你的乐理,我有我心中的韵律;你正激情澎湃,我却徘徊低迷。况且,总还有言不由衷的,总还有虚情假意的,总是还有抱怨厌倦的。
没有人心甘情愿只做别人手里的琴,人与人之间能奏出如天籁般和谐美妙的音乐,不过是时光偶然的赏赐。
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完全臣服于共同的道理,再加上持续不断地练习,是否也可以融为一体,不再发出不和谐之音。
这真的很无奈呢!人间确实没有这样的事,生命最高的境界注定只能独自前往才能抵达,并且在这样的境界里总是有那么多的孤独和悲伤,这也正是顶级艺术品所表达出来的,人类情感最丰富、最复杂的那部分。
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爱音乐的人,只能算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能完全称作人。”
这算是从古至今,对于音乐最高的赞美。
音乐是感官的艺术,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是最接近于自己天性的,音乐似乎并不需要以思考的方式去理解才能接受,正是如此,人人都可以被某种音乐所打动,各种层次、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
音乐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但每种旋律都得服从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变化的也只是在节奏之上的音符。音乐之所以那么容易打动人,是不是就在于这种变与不变的和谐呢?这太像人生了,与音乐产生共鸣的时候,总有好多说不出口的懂得,悲喜总会变得更深刻更浓郁一些,身体和心灵也可以跟节奏一起摇摆。
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滋养是明显的,通过感官触碰心灵所产生的体验,可以构成一个人最普通的精神生活。我想说明并非只是思考或是某种思想,才能创造出人的精神生活,只是感官上最纯粹的体验,让人做到身心合一,便可以获得精神愉悦的极致体验。
我更向往不用思考的精神生活,音乐其实比文学更能代表这样的生活。音乐是不会讲人生道理的,这点与文学完全不一样,音乐最重要的表达是让人可以去印证连现实生活都不曾发现过的美好,然后又再反过来,丰富着人的心灵。
音乐似乎是一种能让心灵长出脉络的东西,像是灵魂里有一颗逻辑清晰的树一样,怎么来形容呢?比如快乐吧,有的人就知道自己是快乐的,然后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有的人就能分清楚,自己是种什么样的快乐,是心灵的,还是身体上的;是强烈的,还是淡淡的;是持久的,还是短暂的;是表面的,还是灵魂深处的。
音乐总能直接地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而每一种喜、怒、哀、乐里又还会有酸甜苦辣的各种味道,音乐可以把这些感受渗透在一起,人只能去感受到它,确认到它,却不能去讲述它,所以,音乐才可以如此接近人类的灵魂。
也许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吧,不能用纯理智的方式去看待它,或是再以文字去描述它,音乐就像是无所为而为的东西,不能有任何的功利心,也不可能强加于别人,一首音乐作品每个人听后产生的情绪都是不一样的,甚至于不同的时间听同一首曲子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旋律之中的快乐和悲伤每个人都能听出来,但是究竟是哪一种快乐或是悲伤,一个人就只能去映照自己的灵魂。
我发现自己的人生这么一路走来,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与对于人生感受,其内在的联系是一致的,对两者的领悟也完全相同。
比如听古典音乐,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人类艺术瑰宝,浓缩的全是作曲家灵魂中最闪亮的那些部分。古典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他们的人生阅历、情感、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还有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听一首经典音乐,就像是读一本名著一样,吸收的可能是作者一生的精华。
以我听古典音乐的经历来看,不要一开始就想去听懂它,理解它,只要打开心灵由着音符带着自己走就好了,走到哪儿就是哪儿。音乐响起就让自己成为音乐的一个部分,脑子里也许会带出一些模糊的影像来,也许什么都没有,也许画面是跳跃的,听完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心潮起伏。这些都正常,人在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时候,获得任何感受都是合情合理的,甚至觉得难听也不过分,没有任何对错、好坏、高低之分。
其实这个阶段太像自己懵懂的青春,这个时期的人是不太容易找到与自己共鸣的东西的,年轻意味着连自己也是陌生人。
但是随着自己听的古典音乐多了,人放松了,心灵释放得也更自由了,或是某一段旋律契合了自己某一个情感点,音乐带来的画面感就会清晰起来。或许是回忆,或许是大自然的美景,或是脑海里出现自己从未谋面的人物,这些都足以证明自己在欣赏音乐上已经前进一大步。若是再往前走一点点,人就会感受到音乐里的一些细节,甚至于会有连续的情节,会有故事,像看电影那样,人会被感动,甚至于流下眼泪,人生经历累积在内心的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体会,会与音乐的意境产生某些契合,灵魂变得丰富了,能够得到的音乐感受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这个阶段比较接近人到中年,心会变得细腻和柔软,人要真正能够欣赏古典音乐,恐怕只能等到中年才算开始。
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境界,在欣赏音乐时,人可以成为作品之中的主人翁,不再让旋律只是路过自己,可以跟随旋律里释放出完整的情绪,情感能够随着韵律的行进起伏变化,甚至能听出自己的或是别人的人生故事,内心可以生长出什么领悟来,灵魂由此而得到升华。
这样的音乐欣赏已经把自己与音乐融为一体,代表一个人已经拥有灵性的直觉,可以与一位几百年前的艺术大师交流。
不过,这些感觉也只能自己给予自己确认,一万个人听贝多芬的《命运》就会有一万首《命运》。每个人都可以听见自己或是自以为的命运,一个人终有一天会觉悟,自己的人生,根本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和印证。
欣赏音乐只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那颗心灵负责,得到的不过是音乐与灵魂共舞的愉悦。在音乐里,一个人不用迎合别人,也迎合不了任何人,任何感受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个其实与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感受,并没有任何区别。
即使是这样子,还是会有些音乐作品我听得毫无感觉,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去复制另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思想和灵魂,还能去还原作者当时的情绪,所谓的音乐评论家、艺术评论家之类,我一直都认为是胡扯。
我始终以为,不能说自己懂了某种音乐,只能说通过这个作品,自己懂了在欣赏这部作品时的自己。
真正的艺术作品带给欣赏者的,应该还有谦卑。
天堂
若真有天堂
一定没有文字
也不需要语言
我们的心
应该是透明的
这样
所有的人
都共享同一颗心
一直微笑着的心
我们在音乐里
跳最美的舞蹈
我们不用拥抱
再也不感到孤单
不同年龄的人,心灵食品是不一样的;不同个性的人,心灵食品也是不一样的。年龄增长,口味也会起变化,即使是喜好音乐的人,也因年龄、个性的差异,喜欢的音乐也会风格迥异,还会有从喜欢到嫌恶的时候。
年轻的时候对于音乐的选择是好听,再由岁月来慢慢解释,为什么好听。
人们可以以感官发现美,可是诠释美,却需要一生。
音乐上的审美力其实就是人生阅历,审美力其实就是对于生命的领悟力。
音乐也好,文字也好,绘画也好,走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也好,自己给自己认认真真地泡一壶茶也好……所有这些与艺术沾点关系的事情,都该是独自前往的,拿单独的自己与艺术身心相交、调和、碰撞、交配……把所有能做的、喜欢的,都尽量做到持久和彻底。
那么这样做可以得到点什么呢?
或者,这么文艺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应该是:保护、亲近、发现、滋养、疏理、固化自己的真性情。
亲近文艺才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方式。
我的邻居里有一位二胡演奏家,住在另一幢楼里,我与他从未谋面。“演奏家”的称谓只是我根据他的演奏水准做出来的判断,虽然我正在做的事情常会被他的音乐突然打断,我却愿意与他的音乐相怜,他的旋律里有着和我一样的孤独,每每传来就像是空中有一绢深紫色的丝绸在缓缓飘散开来,在这座大山的宁静里美到极致。
我以为弦乐本就是最容易牵动内心共鸣的一类音乐,一只手拉弓,这是力量的舒展;另一只手揉弦,这是心灵最深处的释放。往往是入了心的旋律,那支弓就像是在你的心弦上拉动,或是缝合,或是撕裂,弦弓牵引到深处,恰逢最高音,或是最低音,好似在你的心尖上跳跃,弦音的颤动,一直往你最敏感细腻的地方揉去,你屏住呼吸,恨不得在那颗婉转渐隐的音符之下,缠缠绵绵地死去,当弦弓牵引回来时,再跟随着新的、有点劲道的音符,瞬间活过来。
人的一生能在这样美好的情怀之中,死去几次又再活回来几次,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总有人筑台邀月,总有人在月下邀风,人若是身体疼痛,找人按摩可以减轻疼痛,心若是疼痛,大概也有抚摸它的方式,以书,以音乐,或是以一场壮丽的风景。
我愿意被这样的音乐抚摸,并不是因为内心疼痛,这样的音乐总是可以引领我进入到灵魂的深处,发现一些不可言喻的部分。一直以为音乐所能抵达的境,才是生命至高的境。
我们平时所说的“美”都是感官天生的偏好,美景、美食、美人、美妙的音乐。
还有一种美好,感官是感觉不到的,得依托人的心灵,我叫它“美的意象化存在”,无法具体,又确实存在,万物都具备。像是种“是它又不全是它”的心灵觉察,无法被叙述和描绘,只是一种境,却没有界。好的音乐确实可以表达出这样的境,把人、音乐和环境融为一体,同样没有界,抵达的是无穷无尽的平静与和谐。似乎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就依托着这种无形的美好,彼此深深地联系起来。
我总认为,一个平静下来的人,一个灵性真正被开启的人,应该可以感受到普通人无法感受到的事物,就像我可以从邻居悠扬的韵律中,感觉到自己便是他奏出的音符,万物在聆听我,我也在聆听万物,在这样的和美之中,不再能分开彼此。
一位优秀的演奏家肯定是最懂琴的,懂与不懂若是拿人与琴的关系来表达,不懂之人只要拨响几个音符也是不和谐的,自己听起来也是噪音,精通者却可以用它奏出和谐美妙的韵律,大师可以做到琴人一体,可以随心所欲。
人与琴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掌握其中的乐理,再加上持续不断地练习便可以驾驭。
人与人却完全不同,人与人互相为琴,你拨弄我,我其实也想拨弄你;你有你的乐理,我有我心中的韵律;你正激情澎湃,我却徘徊低迷。况且,总还有言不由衷的,总还有虚情假意的,总是还有抱怨厌倦的。
没有人心甘情愿只做别人手里的琴,人与人之间能奏出如天籁般和谐美妙的音乐,不过是时光偶然的赏赐。
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完全臣服于共同的道理,再加上持续不断地练习,是否也可以融为一体,不再发出不和谐之音。
这真的很无奈呢!人间确实没有这样的事,生命最高的境界注定只能独自前往才能抵达,并且在这样的境界里总是有那么多的孤独和悲伤,这也正是顶级艺术品所表达出来的,人类情感最丰富、最复杂的那部分。
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爱音乐的人,只能算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能完全称作人。”
这算是从古至今,对于音乐最高的赞美。
音乐是感官的艺术,人们对于音乐的感受是最接近于自己天性的,音乐似乎并不需要以思考的方式去理解才能接受,正是如此,人人都可以被某种音乐所打动,各种层次、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
音乐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但每种旋律都得服从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节奏,变化的也只是在节奏之上的音符。音乐之所以那么容易打动人,是不是就在于这种变与不变的和谐呢?这太像人生了,与音乐产生共鸣的时候,总有好多说不出口的懂得,悲喜总会变得更深刻更浓郁一些,身体和心灵也可以跟节奏一起摇摆。
音乐对于人们心灵的滋养是明显的,通过感官触碰心灵所产生的体验,可以构成一个人最普通的精神生活。我想说明并非只是思考或是某种思想,才能创造出人的精神生活,只是感官上最纯粹的体验,让人做到身心合一,便可以获得精神愉悦的极致体验。
我更向往不用思考的精神生活,音乐其实比文学更能代表这样的生活。音乐是不会讲人生道理的,这点与文学完全不一样,音乐最重要的表达是让人可以去印证连现实生活都不曾发现过的美好,然后又再反过来,丰富着人的心灵。
音乐似乎是一种能让心灵长出脉络的东西,像是灵魂里有一颗逻辑清晰的树一样,怎么来形容呢?比如快乐吧,有的人就知道自己是快乐的,然后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有的人就能分清楚,自己是种什么样的快乐,是心灵的,还是身体上的;是强烈的,还是淡淡的;是持久的,还是短暂的;是表面的,还是灵魂深处的。
音乐总能直接地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而每一种喜、怒、哀、乐里又还会有酸甜苦辣的各种味道,音乐可以把这些感受渗透在一起,人只能去感受到它,确认到它,却不能去讲述它,所以,音乐才可以如此接近人类的灵魂。
也许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吧,不能用纯理智的方式去看待它,或是再以文字去描述它,音乐就像是无所为而为的东西,不能有任何的功利心,也不可能强加于别人,一首音乐作品每个人听后产生的情绪都是不一样的,甚至于不同的时间听同一首曲子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旋律之中的快乐和悲伤每个人都能听出来,但是究竟是哪一种快乐或是悲伤,一个人就只能去映照自己的灵魂。
我发现自己的人生这么一路走来,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与对于人生感受,其内在的联系是一致的,对两者的领悟也完全相同。
比如听古典音乐,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人类艺术瑰宝,浓缩的全是作曲家灵魂中最闪亮的那些部分。古典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他们的人生阅历、情感、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还有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听一首经典音乐,就像是读一本名著一样,吸收的可能是作者一生的精华。
以我听古典音乐的经历来看,不要一开始就想去听懂它,理解它,只要打开心灵由着音符带着自己走就好了,走到哪儿就是哪儿。音乐响起就让自己成为音乐的一个部分,脑子里也许会带出一些模糊的影像来,也许什么都没有,也许画面是跳跃的,听完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心潮起伏。这些都正常,人在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时候,获得任何感受都是合情合理的,甚至觉得难听也不过分,没有任何对错、好坏、高低之分。
其实这个阶段太像自己懵懂的青春,这个时期的人是不太容易找到与自己共鸣的东西的,年轻意味着连自己也是陌生人。
但是随着自己听的古典音乐多了,人放松了,心灵释放得也更自由了,或是某一段旋律契合了自己某一个情感点,音乐带来的画面感就会清晰起来。或许是回忆,或许是大自然的美景,或是脑海里出现自己从未谋面的人物,这些都足以证明自己在欣赏音乐上已经前进一大步。若是再往前走一点点,人就会感受到音乐里的一些细节,甚至于会有连续的情节,会有故事,像看电影那样,人会被感动,甚至于流下眼泪,人生经历累积在内心的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体会,会与音乐的意境产生某些契合,灵魂变得丰富了,能够得到的音乐感受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这个阶段比较接近人到中年,心会变得细腻和柔软,人要真正能够欣赏古典音乐,恐怕只能等到中年才算开始。
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境界,在欣赏音乐时,人可以成为作品之中的主人翁,不再让旋律只是路过自己,可以跟随旋律里释放出完整的情绪,情感能够随着韵律的行进起伏变化,甚至能听出自己的或是别人的人生故事,内心可以生长出什么领悟来,灵魂由此而得到升华。
这样的音乐欣赏已经把自己与音乐融为一体,代表一个人已经拥有灵性的直觉,可以与一位几百年前的艺术大师交流。
不过,这些感觉也只能自己给予自己确认,一万个人听贝多芬的《命运》就会有一万首《命运》。每个人都可以听见自己或是自以为的命运,一个人终有一天会觉悟,自己的人生,根本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和印证。
欣赏音乐只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那颗心灵负责,得到的不过是音乐与灵魂共舞的愉悦。在音乐里,一个人不用迎合别人,也迎合不了任何人,任何感受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个其实与每一个人自己的人生感受,并没有任何区别。
即使是这样子,还是会有些音乐作品我听得毫无感觉,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去复制另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思想和灵魂,还能去还原作者当时的情绪,所谓的音乐评论家、艺术评论家之类,我一直都认为是胡扯。
我始终以为,不能说自己懂了某种音乐,只能说通过这个作品,自己懂了在欣赏这部作品时的自己。
真正的艺术作品带给欣赏者的,应该还有谦卑。
天堂
若真有天堂
一定没有文字
也不需要语言
我们的心
应该是透明的
这样
所有的人
都共享同一颗心
一直微笑着的心
我们在音乐里
跳最美的舞蹈
我们不用拥抱
再也不感到孤单
不同年龄的人,心灵食品是不一样的;不同个性的人,心灵食品也是不一样的。年龄增长,口味也会起变化,即使是喜好音乐的人,也因年龄、个性的差异,喜欢的音乐也会风格迥异,还会有从喜欢到嫌恶的时候。
年轻的时候对于音乐的选择是好听,再由岁月来慢慢解释,为什么好听。
人们可以以感官发现美,可是诠释美,却需要一生。
音乐上的审美力其实就是人生阅历,审美力其实就是对于生命的领悟力。
音乐也好,文字也好,绘画也好,走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也好,自己给自己认认真真地泡一壶茶也好……所有这些与艺术沾点关系的事情,都该是独自前往的,拿单独的自己与艺术身心相交、调和、碰撞、交配……把所有能做的、喜欢的,都尽量做到持久和彻底。
那么这样做可以得到点什么呢?
或者,这么文艺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答案应该是:保护、亲近、发现、滋养、疏理、固化自己的真性情。
亲近文艺才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