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车窗外看去,这一带都是荒山,山上种着一人来高的防护林,除了时不时裸露的山石,其他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样的树木不能成材,这样的山上也很难找到什么物产。
    越靠近沙河乡,道路越崎岖,路面破损的越厉害。终于,在经过四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他们进入了沙河乡。
    看到眼前的情景,所有人都震惊了。眼前这个小镇子,根本没有高层的建筑,两层楼已经是最高的了,而且看历史非常悠久,都已经是长期得不到修缮,显得非常破旧了。
    罗少飞他们甚至感觉自己回到了三四十年前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他们曾在电视纪录片中看到过这样破败的景象。
    再看街上的行人,可能今天是周六,这个时候街上的人非常少,一个个行色匆匆,穿的衣服也显得有些破旧,仿佛跟这个时代脱节了。
    而且这里的人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王莹是记者,她对滨海市各地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而且来这之前她特地去查过资料,于是给罗少飞他们介绍起沙河乡的情况。
    沙河乡以前就是个小村子,当年他们的沙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沿着河的两岸有一些人家和农田,这些过着与世无争的平淡日子。
    后来由于气候变化,沙河干涸了,村子里的居民生活越发艰苦。不过就在十多年之后,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在沙河乡发现了铁矿。
    于是政府就开始在这里设立矿场,开采这里的铁矿资源。沙河的人口也渐渐多了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乡镇。
    他们现在眼前看到的这些建筑绝大多数都是那个年代建立的。他们来的时候经过的道路也是当年打下的路基。
    在滨海市对面的千山市是一个媒铁资源丰富的地区,沙河乡的铁矿其实只是千山市的矿脉的一个余脉。经过20多年的开采,这里品质较高具有一定开采价值铁矿几乎被采光了。
    剩下的铁矿石,由于品位不高,杂质还多,滨海市钢铁厂使用这样的矿石炼钢,结果发现成本比那些从南方运来的矿石还要高得多,于是他们就放弃了从国营沙河乡铁矿购进矿石。于是,这样一个红火了20多年的铁矿就这样被废弃掉了。
    铁矿石废弃掉了,但是沙河乡的几万居民,却没法全部的分流安置。
    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国内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对于沙子需求很高,于是沙河乡又开始在他们原来的河道内挖沙。政府把河道承包给私人,由私人挖沙往外卖。
    又是十多年过去了,沙河乡的河道被挖得千疮百孔,沙子也不剩多少了。这个时候,沙河乡的居民才发现他们的生活几乎快无以为继了。
    现在镇子上只有几个半死不活的福利厂,勉强支撑着居民们的生活。年轻人们都离开了这里,再也不愿意回来。
    沙河乡现在有两万左右的人口,其中40岁以上居民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他们多大多数都是沙河乡铁矿的职工。不过铁矿的母公司滨海市钢铁厂现在效益很差,也面临资不抵债破产的尴尬境地,他们也无力管这里的工人了。所以这个镇的经济几乎是面临崩溃。
    可以说这个乡镇是靠政府的救济才维持到今天的,可能等到再过几十年,镇子里的老人们都走光了或者死光了,沙河乡也许就不存在了。
    沙河乡其实并不大,整个乡镇的中心就是一趟街,大概两百多米。镇子上最大的建筑,除了乡政府之外,就是沙河乡矿山文化宫。这一次义诊活动,选定的场所就是文化宫的建筑内。
    车队来到了沙河乡的镇口,一行人已经等在那里。其中一个是沙河乡的赵乡长,另外一位是沙河乡卫生院的董院长。
    说是卫生院,其实是一个很破旧的二进小院子,卫生院里只有三个医生,就是这位董院长和他的儿子小董医生,以及小董医生的妻子。
    董院长今年已经60多岁了,他年轻的时候就在沙河乡卫生院工作,当时沙河乡经济还不错,卫生院里有十多名医生和护士。
    而现在,这里只剩下他们一家人了。这董院长擅长外伤的治疗,例如骨折外伤等。而他的儿子小董医生内科外科都有涉猎。她的儿媳妇是董院长以前同事的女儿,她专门负责的是妇科和儿科,这里的女人接生大多数是她来做的。
    不过卫生院里唯一的大型医疗设备就是一台老式的x光机了。这机器服役了20多年,厂家那边早停产了,据说再坏一次可能连修理的配件都没有。
    这些年不是没有别的医院的医生来义诊过,其他医院的医生一听说来沙河乡这穷山僻壤,心里都说不出的难受,一般都是糊弄了事。因为在这穷地方,没有什么珍稀的土特产,甚至连野味儿都没有。
    这些年,连当地政府都负债累累,根本没钱来招待前来义诊的医生们。
    所以这一次,赵乡长和董院长听说北方杏林中医院如此的重视这次义诊活动,他们也不敢怠慢,亲自出来迎接。
    罗少飞带着北方杏林中医院的年轻医生们来到沙河乡准备给这里的居民进行义诊。义诊的时间定在上午9点,他们到的时候才八点多,于是一行人前往沙河乡的卫生院参观。
    看着设施陈旧简陋的小卫生院,以及那墙上挂满的锦旗,众位年轻医生们不禁对留守在这里的院长老董一家肃然起敬。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仍然能够兢兢业业的为患者服务。而且一家子都甘为这里的人们奉献。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换成他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呆得住的。
    人群中想的最多的是李华,他有些庆幸,如果他不是选择报考北方中医进修学校,可能现在也在某个和沙河乡一样的山沟里呆着呢。

章节目录

灵眼神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阳东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阳东诩并收藏灵眼神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