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教育
抗战中的教育
教育,谁也晓得是抗战建国中最重要的一个政治设施。革命在革心,民族复兴,就要靠民族能一代一代的有进步,这些都是一般常说的话。而抗战以后,无论对于民众,对于军队,甚至于对于俘虏,各军事当局,就地的知识分子,以及当时当地的其他各当局者,都在竭尽全力,施以启发或坚持的教育。像这些从前并不是从事于教育,现在也并不是专负国家指定的教育责任的人,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各在负起重任来苦干了,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抗战所以能支持过去,最后胜利所以必能得到的一种事实证明。但可痛心的,却是抗战以前,就负了教育专责,抗战以后,也仍在吃教育饭的那些名闻全国的教育专家,以及全国上下的各教育行政长官,还是不知人间有羞耻悲惨事,而只在无功而受禄。
先从大学来说吧!我国国立大学,在抗战之前,已经有二十余所了,分配地点,大半是在沿海一带,以及故都的北平,首都的南京,通商口岸的上海、天津、青岛等处。
自从这次抗战事起之后,当时的大学当局,事前既没有周密的准备,事后也只迁移了几个办事的人,和一些光身的教授们,到西北西南的内地去。大学的名目虽则仍旧存在,办事员教职员们,虽则也仍在支薪领俸,可是仪器、工厂、图书,却多没有了。不但这些教育工具完全没有了,有些大学,简直连学生也没有了,可是像这样的大学,国家也仍在支出经费,维持他们的名目。
最可笑的,是几个大学,同时迁到了一地,于是,就变成了联合大学。几个校长,就联合起来组成了校长团或委员会,同一科目的教授们也同样地组成了教授团或委员会。假如说,有三个大学吧,每一个大学,教职员本来有二百人的话,于是组成联合大学之后,教职员就有六百人了。可是学生呢,联合起来,恐怕还不到六十个。
而这每个大学的经费和场面呢,却是和战前一样地在支出,在安排的。
至于已沦陷,或半沦陷的省份呢?教育经费,当然也同样地为省库支出的一大宗。可是小学呢?是由治安维持会的汉奸们在主持了。中学呢,就在省府迁移所在地的乡村里挂上一块招牌而已。学生的有无,功课的授否,教职员的如何?大抵是外间人所不易晓得的。
本来是教育比较进步的江浙两省,情形就是如此,其他的直鲁豫皖等地,当然也可想而知了。
我们试想想,在这一种教育行政,和教育制度之下,来应付目下生死存亡的紧急局面,哪里能够赶得上军事迈进的步骤?
过去中国之衰,原因虽有种种,但教育的不振,当然是主要的基因之一,而现在抗战已到了将近两年,军事的进步,一日千里,敌我的比较,死伤人数,不打折扣的话,照现在的统计算来,是敌死三而我死一,可是政治的澄清,尤其是教育界痼疾的革除,还是没有起色。这当然是以后大可注意的一个问题。
近来,因为侨胞的教育问题,常常有人谈起,故而联想到了在抗战中的我国的教育。
从祖国来的人们,大家都在说,抗战建国的军事,我们已经有把握了。但是,政治总还没有进步到配合得上军事的地步。对于教育,我尤其有这样的感想。
教育,谁也晓得是抗战建国中最重要的一个政治设施。革命在革心,民族复兴,就要靠民族能一代一代的有进步,这些都是一般常说的话。而抗战以后,无论对于民众,对于军队,甚至于对于俘虏,各军事当局,就地的知识分子,以及当时当地的其他各当局者,都在竭尽全力,施以启发或坚持的教育。像这些从前并不是从事于教育,现在也并不是专负国家指定的教育责任的人,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各在负起重任来苦干了,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抗战所以能支持过去,最后胜利所以必能得到的一种事实证明。但可痛心的,却是抗战以前,就负了教育专责,抗战以后,也仍在吃教育饭的那些名闻全国的教育专家,以及全国上下的各教育行政长官,还是不知人间有羞耻悲惨事,而只在无功而受禄。
先从大学来说吧!我国国立大学,在抗战之前,已经有二十余所了,分配地点,大半是在沿海一带,以及故都的北平,首都的南京,通商口岸的上海、天津、青岛等处。
自从这次抗战事起之后,当时的大学当局,事前既没有周密的准备,事后也只迁移了几个办事的人,和一些光身的教授们,到西北西南的内地去。大学的名目虽则仍旧存在,办事员教职员们,虽则也仍在支薪领俸,可是仪器、工厂、图书,却多没有了。不但这些教育工具完全没有了,有些大学,简直连学生也没有了,可是像这样的大学,国家也仍在支出经费,维持他们的名目。
最可笑的,是几个大学,同时迁到了一地,于是,就变成了联合大学。几个校长,就联合起来组成了校长团或委员会,同一科目的教授们也同样地组成了教授团或委员会。假如说,有三个大学吧,每一个大学,教职员本来有二百人的话,于是组成联合大学之后,教职员就有六百人了。可是学生呢,联合起来,恐怕还不到六十个。
而这每个大学的经费和场面呢,却是和战前一样地在支出,在安排的。
至于已沦陷,或半沦陷的省份呢?教育经费,当然也同样地为省库支出的一大宗。可是小学呢?是由治安维持会的汉奸们在主持了。中学呢,就在省府迁移所在地的乡村里挂上一块招牌而已。学生的有无,功课的授否,教职员的如何?大抵是外间人所不易晓得的。
本来是教育比较进步的江浙两省,情形就是如此,其他的直鲁豫皖等地,当然也可想而知了。
我们试想想,在这一种教育行政,和教育制度之下,来应付目下生死存亡的紧急局面,哪里能够赶得上军事迈进的步骤?
过去中国之衰,原因虽有种种,但教育的不振,当然是主要的基因之一,而现在抗战已到了将近两年,军事的进步,一日千里,敌我的比较,死伤人数,不打折扣的话,照现在的统计算来,是敌死三而我死一,可是政治的澄清,尤其是教育界痼疾的革除,还是没有起色。这当然是以后大可注意的一个问题。
近来,因为侨胞的教育问题,常常有人谈起,故而联想到了在抗战中的我国的教育。
从祖国来的人们,大家都在说,抗战建国的军事,我们已经有把握了。但是,政治总还没有进步到配合得上军事的地步。对于教育,我尤其有这样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