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覆大胆地鼓励他:“广州虽然离着建康尚远,但是我们有水军,从水路进攻,事半而功倍。就算我们的军力差,可是晋国的精锐都在南燕,各地的兵力更差。再加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插寻阳,拿下建康,天下就是我们的了。别说刘裕了,王裕拿我们也没有办法。”
卢循见徐道覆说得这么头头是道,似乎建康唾手可得,便同意了他的计划。
要说这个徐道覆,还是相当的有才华。南方多水,河流纵横,如果攻取建康,必须要多造一些船舰。如果大张旗鼓地收集木材建造船只,必然引起朝廷的注意,他派人到南康砍伐树木,谎称运到下游城中卖掉。
等到造船的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又放出消息说,自己没有那么多的人力把木头运走,便在本地廉价出售,价格比市面上低好几倍。当地的百姓贪图便宜,卖掉衣物等贵重东西,纷纷到徐道覆那里进货。再加上当地河流水流湍急,行船困难,木材谁也运不出去。
这样一倒腾,徐道覆就解决了木材的储备问题,谁也不知道这批木材到底何用。徐道覆决定起兵后,根据卖木材的收据一一索取,不准隐藏不报,以比原来高不多少的价格,又把这些木材收了回来。
有了原料,雇用许多人拼装木船,十多天就完工了这些船只的建造。
战船造好,卢循从始兴(今广东省韶关市辖县)出发,进犯长沙。徐道覆进犯南康(今江西省赣州市辖区)、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豫章诸郡。这些地方官员一见大军来攻,精神、物质准备都没有,哪里有能力抵抗,只能放弃职守逃跑。
东晋朝廷一直在等待着刘裕的捷报,根本没想到南方已经发生了大乱。朝廷急忙派人去北方通知刘裕火速回京,这时徐道覆的军队已经到了豫章附近。朝中无大将,猴子称霸王,朝廷这时候想起了驻扎在寻阳的何无忌,叫他火速出兵对付乱党。
何无忌这个人还是相当自负的,他认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打败徐道覆,于是决定主动出击,和徐道覆决战。他的部下可不这么想,说徐道覆势力忒大,不如固守寻阳、豫章一线,以逸待劳,主动防御,才为上策。
何无忌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在豫章城外与徐道覆的水军相遇。由于徐道覆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准备了很久,水军都是新建造出来的大型战船,何无忌却战船陈旧,兵力缺乏,两军交战之后就陷入了混乱。没有多长时间,何无忌就战死在这场战争中,为自己的自负买单。
何无忌的死,对于朝廷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当时朝廷可用的将军少得可怜,像何无忌这样的大将几乎没有。
这时候,刘裕的大军已经回到山阳(今江苏淮安县),离着京口有150公里,离着建康还有200多公里,当时的通讯不畅,刘裕担心京城有失,亲自带着几十个人到前方来探听消息。他拦住一些行人问:“听说了吗,京城是否被贼人占领?”
几个行人对他说:“贼人尚未到,只要刘公回来,便不害怕了。”
刘裕听到这些消息,心里十分高兴,一是建康京城还没有被敌人攻陷,二是没想到自己在民众心中,还有这么高的威望。于是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到京口进行驻防。
京口为军事重镇,对北,形成了防御北方的最后屏障,对西,构成京师建康的重要后防,离着京城50多公里,拔腿就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京城建康是皇帝住的地方,不能擅自率大军进入。
再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朝廷还有别的大将守卫,自己的大军就算进入的话,也得取得他们的同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当初消灭桓玄势力的时候,和刘裕一块建功立业的还有刘毅,他对刘裕就颇不服气,守着人发牢骚:“消灭桓玄都以为是刘裕的功劳,岂不知那都是我让给他的,可都认为我不如刘裕。哼!早晚有一天,让他们见识一下我的本事。”
京师西面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刘毅了。刘裕兵到京口,马上去信一封,对刘毅说:“过去我们一道联合,击败了桓玄。希望这次我们再次联合,携起手来杀败叛军,再立功勋。”
刘毅仔细想了想,朝廷和民众都认为我不如刘裕,每次都是让他占尽风头。这次北伐,他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好不容易轮到我露脸了,他又要和我抢。凭我的能力,怎么能打不败卢循呢?他们认为我不如刘裕,我偏要让他们瞧瞧,到底如他不如他!
于是,刘毅匆匆给刘裕去信一封,信上说:“区区卢循蟊贼,何用刘大帅亲自动手,由我一师足矣!”
这时候,卢循的水军已经开到了巴陵(今湖面省岳阳市岳阳县),打算直奔江陵(今为荆州市荆州区)。徐道覆听说刘毅马上要来进攻,派信使飞马报告卢循说:“刘毅的军队非常强大,我们成功失败,关键就在此一战。所以,我们应该合兵一处,同心携力把他们打败。如果这次能够取得胜利,那么江陵就不在话下了。”
卢循当天便从巴陵出发,与徐道覆会合,然后顺流而下,兵卒十万,战舰数千,向着刘毅方向,浩浩荡荡杀去。
驻在京口的叶枫听说此事,在军事研讨会上,对叶家子弟说:“卢循和徐道覆本来分兵进攻各郡,遇到强敌刘毅都知道合兵一处,增加力量。而刘毅却骄傲自负,竟然拒绝刘裕的联合,自己孤军对敌,这样打的话,真是被动啊!”
五月七日,卢循和刘毅在桑落州(今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一带)摆开战场。要论人数,刘毅才有三万,而卢循却有十万;要论兵精,刘毅是久不作战的老爷兵,而卢循连战皆捷,也算久战之兵;要论战船,两下差得更多,刘毅是逆水,船只有几百,而卢循却有战船千艘,又是顺风顺水。
卢循见徐道覆说得这么头头是道,似乎建康唾手可得,便同意了他的计划。
要说这个徐道覆,还是相当的有才华。南方多水,河流纵横,如果攻取建康,必须要多造一些船舰。如果大张旗鼓地收集木材建造船只,必然引起朝廷的注意,他派人到南康砍伐树木,谎称运到下游城中卖掉。
等到造船的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又放出消息说,自己没有那么多的人力把木头运走,便在本地廉价出售,价格比市面上低好几倍。当地的百姓贪图便宜,卖掉衣物等贵重东西,纷纷到徐道覆那里进货。再加上当地河流水流湍急,行船困难,木材谁也运不出去。
这样一倒腾,徐道覆就解决了木材的储备问题,谁也不知道这批木材到底何用。徐道覆决定起兵后,根据卖木材的收据一一索取,不准隐藏不报,以比原来高不多少的价格,又把这些木材收了回来。
有了原料,雇用许多人拼装木船,十多天就完工了这些船只的建造。
战船造好,卢循从始兴(今广东省韶关市辖县)出发,进犯长沙。徐道覆进犯南康(今江西省赣州市辖区)、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豫章诸郡。这些地方官员一见大军来攻,精神、物质准备都没有,哪里有能力抵抗,只能放弃职守逃跑。
东晋朝廷一直在等待着刘裕的捷报,根本没想到南方已经发生了大乱。朝廷急忙派人去北方通知刘裕火速回京,这时徐道覆的军队已经到了豫章附近。朝中无大将,猴子称霸王,朝廷这时候想起了驻扎在寻阳的何无忌,叫他火速出兵对付乱党。
何无忌这个人还是相当自负的,他认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打败徐道覆,于是决定主动出击,和徐道覆决战。他的部下可不这么想,说徐道覆势力忒大,不如固守寻阳、豫章一线,以逸待劳,主动防御,才为上策。
何无忌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在豫章城外与徐道覆的水军相遇。由于徐道覆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准备了很久,水军都是新建造出来的大型战船,何无忌却战船陈旧,兵力缺乏,两军交战之后就陷入了混乱。没有多长时间,何无忌就战死在这场战争中,为自己的自负买单。
何无忌的死,对于朝廷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当时朝廷可用的将军少得可怜,像何无忌这样的大将几乎没有。
这时候,刘裕的大军已经回到山阳(今江苏淮安县),离着京口有150公里,离着建康还有200多公里,当时的通讯不畅,刘裕担心京城有失,亲自带着几十个人到前方来探听消息。他拦住一些行人问:“听说了吗,京城是否被贼人占领?”
几个行人对他说:“贼人尚未到,只要刘公回来,便不害怕了。”
刘裕听到这些消息,心里十分高兴,一是建康京城还没有被敌人攻陷,二是没想到自己在民众心中,还有这么高的威望。于是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到京口进行驻防。
京口为军事重镇,对北,形成了防御北方的最后屏障,对西,构成京师建康的重要后防,离着京城50多公里,拔腿就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京城建康是皇帝住的地方,不能擅自率大军进入。
再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朝廷还有别的大将守卫,自己的大军就算进入的话,也得取得他们的同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当初消灭桓玄势力的时候,和刘裕一块建功立业的还有刘毅,他对刘裕就颇不服气,守着人发牢骚:“消灭桓玄都以为是刘裕的功劳,岂不知那都是我让给他的,可都认为我不如刘裕。哼!早晚有一天,让他们见识一下我的本事。”
京师西面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刘毅了。刘裕兵到京口,马上去信一封,对刘毅说:“过去我们一道联合,击败了桓玄。希望这次我们再次联合,携起手来杀败叛军,再立功勋。”
刘毅仔细想了想,朝廷和民众都认为我不如刘裕,每次都是让他占尽风头。这次北伐,他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好不容易轮到我露脸了,他又要和我抢。凭我的能力,怎么能打不败卢循呢?他们认为我不如刘裕,我偏要让他们瞧瞧,到底如他不如他!
于是,刘毅匆匆给刘裕去信一封,信上说:“区区卢循蟊贼,何用刘大帅亲自动手,由我一师足矣!”
这时候,卢循的水军已经开到了巴陵(今湖面省岳阳市岳阳县),打算直奔江陵(今为荆州市荆州区)。徐道覆听说刘毅马上要来进攻,派信使飞马报告卢循说:“刘毅的军队非常强大,我们成功失败,关键就在此一战。所以,我们应该合兵一处,同心携力把他们打败。如果这次能够取得胜利,那么江陵就不在话下了。”
卢循当天便从巴陵出发,与徐道覆会合,然后顺流而下,兵卒十万,战舰数千,向着刘毅方向,浩浩荡荡杀去。
驻在京口的叶枫听说此事,在军事研讨会上,对叶家子弟说:“卢循和徐道覆本来分兵进攻各郡,遇到强敌刘毅都知道合兵一处,增加力量。而刘毅却骄傲自负,竟然拒绝刘裕的联合,自己孤军对敌,这样打的话,真是被动啊!”
五月七日,卢循和刘毅在桑落州(今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一带)摆开战场。要论人数,刘毅才有三万,而卢循却有十万;要论兵精,刘毅是久不作战的老爷兵,而卢循连战皆捷,也算久战之兵;要论战船,两下差得更多,刘毅是逆水,船只有几百,而卢循却有战船千艘,又是顺风顺水。